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27 道试题
1 .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体现了(       
A.敬天保民B.以人为本C.厚德载物D.天人合一
昨日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本思想的是(     
A.“政之所兴,在顺民心”B.“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昨日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中说:“黄帝曰:‘医有五经,何谓也?’岐伯曰:‘五经者,脉口也。脉口者,气之所发也;气之所发,以生五脏之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段话表明(       
A.天人合一观念渗透到中医学B.辩证唯物主义根植于文化传统
C.儒家的经学体系构建于西汉D.系统的哲学理论此时已经萌生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随着黄河流域各部落以及部落集团之间的往来逐渐频繁,逐渐形成了夏、商、周三族,并先后建立了夏、商、周三代王朝。三族不断融为一体,产生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发展。在民族大迁徙、大杂处、大交融的环境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诸子学说的争鸣竞长,促进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陈连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弘扬》

材料二   中华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等条件下形成的,其过程中没有经历过被强行嫁接或重新塑造,因而有着自己相对独立与完整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数不清的思想大家、文化学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对外来文化不是排斥与拒绝,而是吸收与创造,从而不断地充实与丰富自己。

——摘编自张连珍《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和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
昨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汉内斯·阿尔文意在说明(     
A.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有待提升B.儒家思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C.孔子思想蕴含丰富的科学价值D.儒学可以保证世界和谐稳定
昨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宋代文化,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斯文:唐宋思想文化的转型》《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宋代文化特征的理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文化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距今约九千年前长江流域已有稻作农业,比国外发现的最早的稻作遗存要早三千年以上。《礼记·礼运》中讲“礼之初,始诸饮食”,礼器中鼎、爵、尊、盘、觚都是主要饮食器。《礼记·王制》曾谈及南方有不火食的“雕题(纹身)交趾”之民。纹身和生食冷食,都是中国人认为的异族野蛮原始人特征。中国人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已有甑,甑是利用火烧水产生蒸汽来蒸熟食物,蒸是火水相与式的较高层的用火之道。中国人在四千年前已用餐叉,用匙更早在七千年以前,最晚在商朝时已开始用箸,明朝以后称为筷子,长挑近夹,无不如意,故亦可发展合桌会食的型态。《隋书·经籍志》中所载食经已达71卷,《新唐书·艺文志》则达171卷,郑樵《通志》则记了360卷,可见其多,亦可见中国人对吃的重视。

——摘编自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材料二   汉代以来,凭借陆路和海上交通的不断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西传逐渐增多。生姜作为食物原料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传至地中海地区。以餐饮器具而言,中国汉代漆器和唐宋瓷器已经直接传入中亚西亚及非洲个别地区。元帝国建立后,西方国家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等纷纷来往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直接推动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国制造的白糖已在16世纪传入西方,受到人们喜爱。茶叶传入西方国家,逐渐成为欧洲的时尚饮品。元明时期,中国的瓷制餐饮器具通过贸易更加大量地传入欧洲各国,欧洲的王公贵族争相购买,甚至高价以求。马可·波罗首次向西方人叙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的食物和饮食习惯。《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也记载了中国的食物原料、饮食品种及制法和饮食风俗等,对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也起到了极大作用。

——摘编自杜莉《汉代至元明时期的“东食西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至元明时期中国饮食文化西传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影响。
昨日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有中国学者在一战后表示,“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粝如蔬。而中酒与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这说明该学者(     
A.坚决维护中国传统文化B.认识到东西文明严重对立
C.主张东西方应取长补短D.认为西方文明远胜于中国
昨日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在中国古代,哲学用阴阳之道将男女、夫妇关系与政治上的君臣、治乱、兴衰相联系;文学注重“教化”功能;教育上则强调“首孝悌,次见闻”。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A.以民为本的人文关怀B.注重秩序的伦理观念
C.海纳百川的包容特点D.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昨日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周人从夏、商灭亡中得到教训,信奉“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这反映了当时(     
A.民本思想具有深远影响B.政治统治借助儒家思想
C.儒学具有广泛社会基础D.儒学对传统思想的继承
昨日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