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4 道试题
2024·浙江·一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茶马古道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贸易商路,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关系,最早源于汉代,直到唐宋时期才正式形成。茶马古道以马帮为载体,是连接我国西南地区的纽带……自唐朝的茶文化诞生以后,饮茶之风也风靡全国,茶叶渐渐从内陆向边疆地区扩散,西南地区的吐蕃也在汉族饮茶习俗的影响下迅速爱上了茶叶,并以燎原之势在整个西南大地蔓延开来。为了加强对茶叶的管理控制,唐朝政府颁布了专门的茶马贸易制度,藏族人民以马匹交换茶叶的贸易开始形成,唐蕃古道也在这一时期开通……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发展到宋朝时成为了政府加强西南边境地区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维护边境的安宁和平,宋朝和明清的统治者均以茶马贸易巩固边疆,通过开放边境互相贸易的形式,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利用经济文化的方式阻止了少数民族的武力侵扰。另外,汉人在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流之时在无形中增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感情。

——摘编自聂甘霖、陈纪昌《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根据材料,概括茶马古道在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价值。结合所学,指出明代除茶马贸易外“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的其他措施。
2024-03-2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2 中国古代史 非选择题汇编-【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浙江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古代一种独特的地区合作关系,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是遵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处理对外关系的一种行为方式,其涵盖的范围主要有东亚和东南亚等广大地区,这种方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了1500年左右。

——摘编自伍庆玲《朝贡贸易制度论》

材料二   在朝贡贸易制度下,朝贡国所“贡”之物与宗主国中国所“赐”礼品的价值经常是不等价的。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明知这是“亏本买卖”却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需要,目的在于维系宗主国与朝贡国之间的宗藩关系,以体现中国的大国地位。

——摘编自蔡天新、黄花《明代的朝贡制度特征与海上贸易发展》材

材料三   朝贡贸易制度在清代后期开始走向解体并最终崩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这个体制本身来说,随着区域之间交往的密切,以及交往范围的扩大,这样一种日趋保守封闭的地区国际合作机制注定会被历史所洶汰。

——摘编自伍庆玲《朝贡贸易制度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朝贡贸易制度崩溃的背景及其启示。
2024-03-2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3 . 据元朝《元统元年进士录》统计,蒙古人进士25人,其家族中蒙汉通婚者20人;回人进士12人,其家族中回汉通婚者7人;畏兀儿人进士5人,其家族中与汉人通婚者4人;西夏遗民唐兀进士7人,其家族中与汉人通婚者7人。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B.专制主义制度达到顶峰
C.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D.民族交融促进社会发展
4 . 1875--1894年,清廷共计派出76位常设驻外使领。此前清廷只有前往藩属册封的“天使”,和偶尔派出的负有特殊使命或观光考察性质的临时性使节。这种变化反映(     
A.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终结B.清廷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中外关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D.清朝对外交往发生制度性变化
2024-03-2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培优(1)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并不是简单的政治一统,而应该看作天人的一统,也就是德礼和刑政,由此构成中华文明历世不衰的政道传统。尽管历史上无数次改朝换代,但后来的胜利者往往都会承认前一王朝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合法性。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多有侵扰乃至统治中国(中原王朝),但最终不分夷夏,都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洪流当中。

——摘编自郭晓东《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

材料二   历史地看,原处于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在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中努力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努力寻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改革,从而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内在驱动力。边疆社会发展与中原地区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平衡,而新的统一的条件则在不断缩小差距的过程中越来越成熟,最终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摘编自向燕南《辽金西夏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材料三   清代,边疆在空间划分上呈现出从界线模糊到边界清晰的特征,在治理上呈现出从拱卫中央、维护统治到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目标的转移,从而完成从“天下”到近代“国家”的转变,其边疆治理呈现出陆海兼顾的企图以及维护国家主权的倾向。

——摘编自吴曼《从“天下”到国家:清代的边界与边疆治理》


(1)概括材料一中“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贡献。
2024-03-2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西专用)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鉴于蒙古的特殊地位和多次战乱的现实,明太祖选择了分封制度,即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在各地,等到诸王长大之后,就分列在各个军事重地从当时全国的军事形势来看,边防的重点是蒙古势力,因此太祖沿长城内外,在险要地区分封了九王:北平的燕王、大宁的宁王、广宁的辽王、宣府的谷王、太原的晋王、宁夏的庆王、西安的秦王、甘州的肃王。为了进一步弥合与蒙古族的关系,明朝实行了册封蒙古的所领及使臣。明朝对各所领下辖的大小头目及所封使臣进行官职的授予,品级为正一品到从六品此种制度对蒙古各部的头目首领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因为封王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也就激发了其全力治理所在地区的积极性,有利于明朝对少数民族及边疆地区的直接、有效地治理。为稳固对北方的统治,明朝初年,就在从嘉峪关起,顺延长城进入辽东至鸭绿江一线,先后建立起了辽东(今沈阳)宣府(今宣化)大同、延绥(今陕西绥德)宁夏、甘肃、蓟州(在今河北迁西)三关、固原(今宁夏固原),即九边重镇,九个军事要塞都有许多军队驻防,严守辖区诸要地。同时,又沿各镇修缮长城,加强了防卫能力。洪武年间,在长城以北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设置左、右卫。内外军事防线声势相连,多重保障北方安全。

——摘编自尚绪芝、宗朋、张单宁《略论明代边疆治理的法律政策出》


(1)概括明代治理北部边疆民族的措施。
(2)分析明代治理北部边疆民族政策的影响。
2024-03-20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民族融合与对外交往。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1)将下列“中原王朝”与同时代的“边疆民族”相对应(填写字母)。


(2)民族融合往往通过战争、和亲、改革与管理、经济交往等方式实现。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表中相应空格(填写字母)。

民族融合的方式

事件

战争


和亲


改革与管理


经济交往


(A)征伐匈奴 (B)设河西四郡 (C)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进藏

(E)建立榷场       (F)设宣政院       (G)行金瓶掣签制


(3)简述秦汉至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2024-03-18更新 | 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驿道不仅遍布中原地区,而且横贯欧亚,旁及中、西亚的察合台、伊利汗国。一度断绝的中西传统商道及中原北方民族贸易之路借此得以恢复。沿着商道东行的外国商人,来自君士坦丁堡、波兰、奥地利、俄国、威尼斯、热那亚、西亚、中亚等地。从欧洲到中国路途遥远,沿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险恶,他们能携带大批金银珠宝、药物、毛料等商品来到中国,得益于驿道。驿站的直接或间接帮助,使欧亚国际商队长途贩运活动再度兴盛。《马可波罗行记》《通商指南》《柏朗嘉宾蒙古行记》等对这一时期的中西交往做了大量记录和描述。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第三卷)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驿道发挥的重要作用。围绕“元朝中西交往”这一探究主题,请补充除文献史料外其他类型的实物史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与唐朝相比在边疆治理方面的进步之处。
9 . 据表可知,这些措施表明当时(     
顺治元年清廷仿照明制设四译馆,负责少数民族和周边属国文书的翻译事宜
康熙四十七年清廷又在北京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来为清政府培养通晓俄语的翻译人才
雍正年间负责培养拉丁文翻译人才的西洋馆正式成立
A.闭关锁国政策的突破B.清朝外交近代化的开端
C.并非完全“闭目塞听”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2024-03-1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存世的大量史料中,有很多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字书写、镌刻在一起的,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合璧文字史料。

材料一   汉文、佉卢文合璧马钱是汉朝时期鄯善国(本名楼兰)的货币,其一面用汉文篆字标明币值,另一面正中为一马或骆驼图案,钱币周围一圈是佉卢字母,为佉卢王的名字。


材料二   唐长庆元年(821年)唐朝和吐蕃会盟于长安,翌年又会盟于逻些(今西藏拉萨),后在逻些立唐蕃会盟碑。碑正面西向是汉、藏文两体对照,左半藏文横书76列,右半汉文直写楷书6行,文义相同。


材料三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车里宣慰司印的一侧有道光十五年正月年款,另一侧有道字一千二百五号。印身还刻有礼部造等文字。此印是道光十五年(1835年)皇帝颁赐给车里宣慰司的官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融的相关史实,至少选择两个时期的合璧文字史料,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准确完整,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3-1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预测卷(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