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2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吾宗庙,以为平原,使不得血食。吾欲与之徼天之中,惟是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冬十月,越王乃请八大夫,曰:‘吾问于申包胥,即已命孤矣。敢告诸大夫,如何?大夫曳庸曰:审赏则可战也。审其赏,明其信,无功不及,有功必加,则士卒不怠。王曰:圣哉!大夫苦成曰:审罚则可战。审罚,则士卒望而畏之,不敢违命。王曰:勇哉!大夫文种曰:审物则可战。审物,则别是非;是非明察,人莫能惑。王曰:辨哉!大夫范蠡曰:审备则可战。 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王曰:慎哉!大夫皋如曰:审声则可战。审于声音,以别清浊。清浊者,谓吾国君名闻于周室,令诸侯不怨于外。王曰:得哉!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第十》)

材料二:

越王勾践见怒蛙[注]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是岁,人有自刭死以其头献者。故越王将复吴而试其教:燔台而鼓之,使民赴火者,赏在火也;临江而鼓之,使人赴水者,赏在水也;临战而使人绝头刳腹而无顾心者,赏在兵也。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注]怒蛙:肚子鼓胀起来的蛙,像发怒的样子,故称怒蛙。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惟是A兵革卒伍B既具C无以D行之E诚闻F于战G何以H为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聘,在文中指诸侯派大夫出访其他诸侯;现在常用来指聘请、女子出嫁等。
B.夷,指拉平、铲平,与李斯《谏逐客书》“包九夷”中的“夷”意思不相同。
C.断,指决断、决定,与成语“当机立断”“断乎不可”中的“断”意思相同。
D.何为,为什么,“大王来何操”中的“何操”表示拿着什么,两者结构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践二十一年七月,勾践与楚国使者申包胥就战事进行了探讨;冬十月,勾践又与八位大夫讨论战前准备,勾践灭掉吴国的迫切心情跃然于纸上。
B.申包胥认为战争之道在于智慧、仁爱和勇敢。没有了智慧,无法根据敌我力量的悬殊来采取不同的策略;没有了仁爱,不能和全军将士同甘共苦。
C.大夫苦成认为严明刑罚,士兵就会望而生畏,不敢违抗命令;大夫文种认为明察事物能分辨是非,别人就无法迷惑他。越王对两者的说法褒贬不一。
D.韩非子认为越王勾践把他的台榭放火焚烧而击鼓令人前进,在江边击鼓令人前进,人们听命是因为奖赏;到战争时人们无反顾之心,也是因为奖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问于申包胥,即已命孤矣。敢告诸大夫,如何?
(2)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
5.越王勾践见怒蛙而伏轼致敬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2024-04-0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实验班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

史铁生

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那孩子小名儿叫留小儿。两口人的饭常是她做。

把牛赶到山里,正是晌午。太阳把黄土烤得发红,要冒火似的。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子噬——噬——地叫。①群山也显得疲乏,无精打采地互相挨靠着。方圆十几里内只有我和破老汉,只有我们的吆牛声。哪儿有泉水,破老汉都知道:几镢头挖成一个小土坑,一会儿坑里就积起了水。细珠子似的小气泡一串串地往上冒,水很小,又凉又甜。你看下我来,我也看下你……老汉喝水,抹抹嘴,扯着嗓子又唱一句。不知道他又想起了什么。

夏天拦牛可不轻闲,好草都长在田边,离庄稼很近。我们东奔西跑地吆喝着,骂着。破老汉骂牛就像骂人,爹、娘、八辈祖宗,骂得那么亲热。稍不留神,哪个狡猾的家伙就会偷吃了田苗。最讨厌的是破老汉喂的那头老黑牛,称得上是老谋深算。它能把野草和田苗分得一清二楚。它假装吃着田边的草,慢慢接近田苗,低着头,眼睛却溜着我。我看着它的时候,田苗离它再近它也不吃,一副廉洁奉公的样儿;我刚一回头,它就趁机啃倒一棵玉米或高粱,调头便走。我识破了它的诡计,它再接近田苗时,假装不看它,等它确信无虞把舌头伸向禁区之际,我才大吼一声。②老家伙趔趔趄趄地后退,既惊慌又愧悔,那样子倒有点可怜。

陕北的牛也是苦,有时候看着它们累得草也不想吃,“呼哧呼哧”喘粗气,身子都跟着晃,我真害怕它们趴架。③尤其是当年那些牛争抢着去舔地上渗出的盐碱的时候,真觉得造物主太不公平。我几次想给它们买些盐,但自己嘴又馋,家里寄来的钱都买鸡蛋吃了。

每天晚上,我和破老汉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草添得要勤,每次不能太多。留小儿跟在老汉身边,寸步不离。她的小手绢里总包两块红薯或一把玉米粒。破老汉用牛吃剩下的草疙节打起一堆火,干的噼噼啪啪响,湿的噬磁冒烟。火光照亮了饲养场,照着吃草的牛,四周的山显得更高,黑魃魃的。留小儿把红薯或玉米埋在烧尽的草灰里;如果是玉米,就得用树枝拨来拨去,地一响,爆出了一个玉米花。④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了。

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真个是在窑里看电影?”“不是窑,是电影院。”“前回你说是窑里。”“噢,那是电视。一个方匣匣,和电影一样。她歪着头想,大约想象不出,又问起别的。啥时想吃肉,就吃?”“嗯。”“玄谎!”“真的。”“成天价想吃呢?”“那就成天价吃。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肥肉,很奇怪。她仰着小脸儿,望着天上的星星;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

山里的娃娃什么也解不开破老汉说。破老汉是见过世面的,他三七年就入了党,跟队伍一直打到广州。他常常讲起广州:霓虹灯成宿地点着、广州人连蛇也吃、到处是高楼、楼里有电梯……留小儿听得觉也不睡。我说:城里人也不懂得农村的事呢。”“城里人解开个狗吗?留小儿问,咯咯地笑。她指的是我们刚到清平湾的时候,被狗追得满村跑。学生价连犍牛和生牛也解不开。留小儿说着去摸摸正在吃草的牛,一边数叨:红犍牛、猴犍牛、花生牛……爷!老黑牛怕是难活下了,不肯吃!”“它老了,熬了。老汉说。山里的夜晚静极了,只听得见牛吃草的沙沙声,蛐蛐叫,有时远处还传来狼嗥。破老汉有把破胡琴,吱吱嘎嘎地拉起来,唱:一九头上才立冬,阎王领兵下河东,幽州困住杨文广,年太平,金花小姐领大兵……把历史唱了个颠三倒四。

留小儿最常问的还是天安门。你常去天安门?”“常去。”“常能照着毛主席?”“哪的来,我从来没见过。”“咦?!他就盛在天安门上,你去了会照不着?她大概以为毛主席总站在天安门上,像画上画的那样。有一回她扒在我耳边说:你冬里回北京把我引上行不?我说:就怕你爷爷不让。”“你跟他说说嘛,他可相信你说的了。盘缠我有。”“你哪儿来的钱?”“卖鸡蛋的钱,我爷爷不要,都给了我,让我买褂褂儿的。”“多少?”“五块!”“不够。”“嘻——我哄你,看,八块半!她掏出个小布包,打开,有两张一块的,其余全是一毛、两毛的。那些钱大半是我买了鸡蛋给破老汉的。平时实在是饿得够呛想解解馋,也就是买几个鸡蛋。我怎么跟留小儿说呢?我真想冬天回家时把她带上。可就在那年冬天,我病厉害了。

其实,喂牛没什么难的,用破老汉的话说,只要勤谨,肯操心就行。喂牛,苦不重,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一年到头睡不成个囫囵觉。冬天,半夜从热被窝里爬出来的滋味可不是好受的。尤其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破老汉在我耳边叨唠:黑市的粮价又涨了,合作社来了花条绒、留小儿的袄烂得露了花……我哼哼哈哈地应着,刚梦见全聚德的烤鸭,又忽然掉进了什刹海的冰窟窿,打了个冷颤醒了,破老汉还没唠叨完。要不回窑睡去吧,二次料我给你拌上,老汉说。天上划过一道亮光,是流星。月亮也躲进了山谷。星星和山峦,不知是谁望着谁,或者谁忘了谁,这营生不是后生家做的,后生家正是好睡觉的时候,破老汉说,然后唉,唉——地发着感慨。我又迷迷糊糊地入了梦乡。

(有删改)

[注]①解不开:不理解。下文的解开理解的意思。②猴:小。③难活:病。④熬:累。⑤照着:望见。⑥盛:住。⑦苦不重:活儿不重。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将对清平湾的感情蕴伏在描写对象本身,让读者自己去咀嚼,去品味,去联想。
B.文章在讲述“我”在清平湾生活的同时,插入了其在北京的生活,通过对比,表现了“我”对当时生活的厌弃。
C.通过对“我”喂牛、放牛、管牛和爱牛等的描写,可以体察到“我”当时在当牛倌时感觉到的自我价值。
D.文章运用了很多具有方言色彩的词语,形象生动,有利于展现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拟人的修辞,虽然是写山,但实际上是写“我”晌午放牛时寂寞无聊而疲惫的状态。
B.句子②写老黑牛偷吃庄稼后被“我”发现的惊慌愧悔,表现了“我”观察的细致和对牛的同情。
C.句子③由牛争抢着舔地上渗出的盐碱而感悟到造物主太不公平,感悟颇有深度,富有哲理意味。
D.句子④“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了”,折射了当时农村生活水平的低下和生活物资的匮乏。
3.文章中的破老汉和留小儿代表着哪两类农民? 请简要分析。
4.有评论者认为这篇文章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属于散文化小说。对此,读书小组把这两篇小说和传统小说进行了比较探究,作为读书小组的一员,你会得出散文化小说的哪些特点?
2024-04-07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实验班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进入2023 年后,仿佛一夜之间许多人都知道了 ChatGPT,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对ChatGPT 进行测试、考验,普遍惊叹 ChatGPT的反应和对话的流畅,人们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人工智能时代真的来了。

ChatGPT是一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它基于深度学习技术,使用预训练的语言模型生成与人类类似的对话文本。ChatGPT通常用于智能客服、智能问答、对话系统等场景中,为用户提供高效、自然的对话体验。ChatGPT的关键技术是使用大规模语料库进行自监督学习,从而生成逼真的对话文本,使得用户可以像与人类一样自然地进行对话。ChatGPT在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③来自ChatGPT自我介绍非常准确。ChatGPT 是美国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 推出的一种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使用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神经网络架构。这个GPT-3.5 架构是一种用于处理序列数据的模型,不仅拥有语言理解能力,还具备文本生成能力。由于训练它的语料库数量惊人,它几乎无所不知,聊天过程接近真人互动。ChatGPT 的本领不单是聊天,还能写邮件、写脚本、写文案、写代码,以及各种语言的翻译工作。

20221130OpenAI 公司发布了 ChatGPT的超级AI对话模型,5 天后注册用户数就超过100万,两个月后的202321 日,ChatGPT 月活跃用户突破1亿人。之前最快的速度是抖音英文应用保持的,9 个月 TikTok 达到1 亿用户。

ChatGPT的爆火并非偶然。OpenAI是一家成立于2015 年的公司,这家公司创立之初就是为了抗衡谷歌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2019年,OpenAI 与美国微软公司达成合作关系,微软向OpenAI 投资10亿美元。如今微软已经在其搜索引擎必应中内置了 ChatGPT,并将其整合到它的office办公软件应用中。ChatGPT成为目前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领跑者,作为 AIGC 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率先宣告人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202332日,OpenAI 宣布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将ChatGPT集成到他们的应用程序和服务中,这意味着那些没有财力基础的小型企业和个人开发者都可以使用 ChatGPT这样先进的模型,这预示着人工智能内容生成的技术将在国内外迅速崛起并得到普及,人工智能内容生成将广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2023314 日,OpenAI公司刚刚发布了ChatGPT-4之前让无数人震惊的 ChatGPT属于ChatGPT-3.5,它还只是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类内容的一种工具,短时间内,ChatGPT-4已经完成了跨越式的提升,全面支持多模态输入和输出。也就是说,GPT-4 可以接受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种输入,并生成相应的输出,不仅可以处理更复杂和丰富的信息,也可以提供更多样化和有用的服务。GPT-4 可以根据图片生成字幕、描述、故事等,也可以根据文本生成图片、音频等。据OpenAI称,GPT-4 在美国的各类考试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在各种专业和学术的考试中都表现出接近人类的智能水平。

⑦作为文本生成的 ChatGPT已经让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的质的飞跃,许多人把 ChatGPT的出现看作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的拐点,人们已经看到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更为广泛的应用就在眼前。从技术上来说,ChatGPT代表着一个新的技术时代的到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万维网的诞生和发展,互联网进入 Web1.0时代。 从内容生成上,这个阶段属于 PGC(Professionar-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互联网的内容生成和发布是由专家完成的。21 世纪初,随着众多社交媒体的出现,互联网逐渐进入Web2.0 时代,这个时期在内容生成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也就是互联网的用户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创作者,这就使得互联网的内容生产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ChatGPT代表着互联网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Web3.0时代,这个阶段就是内容生成的 AIGC 阶段,网络内容的产生由人工智能完成,智能创作的时代已经来到了。

⑧以 ChatGPT 为代表的 AIGC 技术的另一个突破是实现了自然语言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以往与人工智能的沟通是依靠专业人士使用计算机语言来完成的,这对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鸿沟,而 ChatGPT 在自然语言的理解能力上的历史性跨越,为每一个人都架起了通向人工智能的桥梁,这必然带来人工智能应用的巨大变化。ChatGPT之前人们已经预料到人工智能巨大的可能性,但ChatGPT的问世使得这一可能性成为现实,而且这个时间表大大提前了。 ChatGPT 标志着 AIGC 形成以 Transform 为架构的大型语言模型的机器学习系统已经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⑨毫无疑问,ChatGPT 还会快速迭代升级,随着人工智能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

(摘编自王俊秀《ChatGPT 与人工智能时代:突破、风险与治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3 年 ChatGPT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 ChatGPT的爆火也让人们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真正到来形成某种共识。
B.ChatGPT 是美国 OpenAI推出的一种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它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用预训练的语言模型,生成逼真的对话文本。
C.GPT-3.5使用数量惊人的语料库进行训练,所以它几乎无所不知。它还有写邮件、翻译等本领,在人工智能领域有重要价值。
D.OpenAI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抗衡谷歌的 DeepMind,而微软公司的一系列操作,大大助推了 OpenAI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研究。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发布ChatGPT 超级AI对话模型,到月活跃用户突破1亿人,OpenAI公司只用了短短两个月时间,这打破了之前抖音英文应用保持的最快速度。
B.随着OpenAI对第三方开发者的授权,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将迅速崛起和普及,这一技术将更加广泛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C.21 世纪初互联网内容生产的井喷式增长,无疑与内容生产主体的变化密切相关,普通的互联网用户成为内容的创作者。
D.与《自然选择的证明》中指出的“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的”不同,社科领域的变革日新月异,未来超越ChatGPT-4的更加高级的语言模型或将出现。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     
A.GPT-4 为了通过人机测试,甚至会说谎欺骗人类,它的智能水平确乎已优于我们。
B.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最近宣称,他已开始使用GPT协助自己进行文档整理等工作。
C.GPT目前还是难以进入包括数学等学科在内的理论性学科的真正的研究领域。
D.在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GPT-4 以99%的水平分位获得金牌,而GPT-3.5 只有31%。
4.据报道,在OpenAI公司ChatGPT-4发布会现场,GPT-4只花了10秒钟,就识别了手绘网站图片,并根据发布者的语音要求生成出网页代码,制作出与手绘版一样的网站。针对此报道,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以 ChatGPT 为代表的 AIGC 技术有哪些方面的新突破。
5.作为科普文,本文语言的严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2024-04-0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实验班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湘江道中

李含章

打桨湘南路,疏帆挂雨轻。

青山如旧识,华发是新生。

苦竹深藏寺,春潮半入城。

行人正愁绝,怕听鹧鸪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以“打桨”“帆挂雨”等词句照应题目,点明诗人的出行方式。
B.诗人将所遇青山比作相识多年的故友,暗示着自己漂泊江湖的生活遭际,
C.诗人感慨自己华发初生,这与苏轼的“早生华发”—语有异曲同工之处。
D.诗歌颈联运用以动衬静来描摹苦竹藏寺、春潮入城等景象,极富画面感。
2.本诗尾联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都运用了“鹧鸪”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年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徽庙过河数日,宣谕曰:“我梦四日并出,此中原争立之众。不知中原之民尚肯推戴康王否?”臣曰:“本朝德泽在民,至深至厚。今虽暂立异姓,终必思宋,幸宽圣念。”又曰:“我梦想不妄,第记此梦”,出御衣衣衬一领,拆领,写字于领中,曰:“可便即真,来救父母。”并押计九字,负缝如故,付臣。徽庙圣训曰:“如见上奏,有可清中原之谋,急举行之,无以予为念,且保守宗庙,洗雪积愤。”又宣谕曰:“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用宦官,违者不祥。故七圣相袭,未尝辙。每念靖康中,诛罚为甚,今日之祸,虽不止此,要知而戒焉。”徽庙又令奏上云:“恐吾宗之德未泯士众推戴时宜速应天顺民保守取自家宗庙。若不协顺,记得光武未立事否?”

(节选自《北符见闻录》)

材料二:

昔少康复立而祀夏,宣王复立而继周,光武复立而兴汉,晋元帝正位于建邺,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宋传九世而徽、钦陷于金,高宗缵图于南京。六君者,史皆称为中兴,而有异同焉。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况时危势逼,兵弱财匮,而事之难处又有甚于数君者乎?君子于此,盖亦有悯高宗之心,而重伤其所遭之不幸也。然当其初立,因四方勤王之师,内相李纲,外任宗泽,天下之事宜无不可为者。顾乃播迁穷僻,重以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乎艰哉!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甚而赵鼎、张浚相继窜斥,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

(节选自《宋史·高宗纪》)

【注】①康王:指宋徽宗之子赵构。在金兵北掳徽钦二宗后,赵构即位为宋高宗,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恐吾宗之德A未泯B士众C推戴D时E宜速应天F顺民G保守H取自家宗庙。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庙。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入于太庙”的“太庙”意思相同。
B.易,意思是“改变、变换”,与现代汉语成语“移风易俗”中的“易”意思相同。
C.守文,本指遵循文王法度,文中指遵循先王法度;也可指墨守旧说或者恪守成规。
D.垂,意思是“接近”,与《谏太宗十思疏》中“鸣琴垂拱”的“垂”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河数天后,微庙梦见四个太阳一起升起,他觉得这代表中原争夺帝位的人很多,因此对中原百姓是否愿意拥戴康王感到忧虑。
B.微庙希望康王将来如能扫滑中原,一定要赶紧行动,洗雪耻辱;他认为今日之祸皆因于靖康年间诛罚太重,于是要康王引以为戒。
C.高宗中兴之初,虽然时局危险、兵力虚弱、财政匮乏,但是借助四方勤王的军队和朝廷内外的贤臣,天下之事还是大有可为的。
D.高宗先后被奸臣迷惑和掣肘,贬谪和杀害忠良之臣,以致坐失良机,自己却又苟且偷安、忍受耻辱,最终难以逃脱后人的讥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本朝德泽在民,至深至厚。今虽暂立异姓,终必思宋;幸宽圣念。
(2)顾乃播迁穷僻,重以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乎艰哉!
5.徽庙对于康王有哪些期望?结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年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昆明的骨骼

胡性能

云贵高原,山中的平地被称为坝子,而昆明就落户在云南面积第二大的坝子里。高山之坝,群山共同抬起的山中平地,土地肥沃,是离天空最近的粮仓。这个坝子河道纵横,像浓缩版的江南水乡。除了穿城而过的盘龙江外,还有二十多条河流带着从天空接纳的雨水,注入滇池,形成大自然吐故纳新的生态系统。潘家湾、董家湾、螺蛳湾,从这座城市留下的一些地名中,隐约还能看到滇池曾经留下过的水痕迹。

可以说,千百年来,至柔之水浸孕了昆明的每一个角落,也塑造着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性格。再加上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这座城市阳光灿烂,气温宜人,昆明人的性格也因此多了几分温润和柔情。但这只是昆明人性格容易被人注意到的一面。其实,昆明人也因为长久生活在阳光下,就会有不堪阴霾长久笼罩产生的愤懑、决绝与反抗。每年的夏末秋初,昆明会有一个延续二三十天的雨季,那时的昆明人会因秋雨的缠绵变得沉默和若有所思。他们渴望雨季过去,期盼久违的阳光再次君临。

所以,真正了解昆明的人会发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虽然包容、隐忍,但他们绝不是软弱和退缩,他们只是骨头深裹在肉里,不到万不得已,你触摸不到它的硬度。可当有人触及到昆明人的原则和底线,一向柔软的他们也会变得坚强起来,并且不妥协、不畏惧,成为令人意外的孤勇者。

元末明初,朱元璋派沐英率领明军入滇。平定云南之后,留下来主政的沐英,常在河道中清洗自己的战马,这条河便被昆明人称为洗马河。翠湖以西,洗马河以北,是一片宽阔肥沃的土地。戎马一生的沐英,仿效西汉大将周亚夫屯兵种柳,在这块土地上设置兵营,操练部队,人们称之为柳营,开启了昆明讲武练兵的历史。柳营初试马,虎帐夜谈兵。祖先已然远去,昆明人继承了先辈强悍的基因,血管里回荡着马蹄的声音,性格中有着不为人知的铁血一面。

一个人,只有柔软的肉身是支撑不起来的,它还需要坚硬的骨骼。小到一个地区,大到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因甲午海战失败,决心重整军备,云南便于过去柳营的所在地,成立了陆军武备学堂。八年后,为轮训在职军官,清政府要求各省应于省垣设立讲武堂一处,时任云南总督的锡良,便将武备学堂改办为云南陆军讲武堂。那个时候,包括创办者本身,都没有意识到,这座建于翠湖西岸的讲武堂,会在未来深深介入中国的历史,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命运的走向。

今天来昆明观光的人,只要到了翠湖,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个绕不开的去处。黄颜色的墙体、石砌的墙角、木质的楼梯与楼板,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置身其间,你会隐约听到回荡着的兵戈之声。如今的讲武堂旧址虽然在四周高耸的现代建筑中显得低矮,但这座云南最大的走马转角楼仍旧透出一股不凡的气息,它是昆明这座城市在精神上的地标建筑,它的历史,它创造的功绩,曾让二十世纪的云南容光焕发。

……

四十年前我到昆明读书,安顿好后的第二天,立即去了翠湖边的讲武堂。那是深秋季节,我来到外祖父五十年前读书的讲武堂,站在游人稀少的院中空地,我想象他当初在这儿就读时住的房间,想象他们当时的操练,想象无数热血男儿青春与热血激荡的场面。外祖父告诉我,当时教他们刺枪术的,是来自山西的教官,功夫了得。外祖父也许是得到了他的真传,因此在谈到与敌人拼刺刀时的体验,这个讲武堂的学员说得云淡风轻。

抗战期间,以讲武堂毕业生为骨干的滇军转战山东、江苏、湖北等近十个省区,参加了包括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在内的二十来次重大战役,死伤无数。听听滇军六十军的军歌吧:我们来自云南起义伟大的地方,走过了崇山峻岭,开到了抗敌的战场。兄弟们,用血肉争民族的解放,发扬我们护国靖国的荣光……

离昆明百里之遥的云南江川烈士陵园内,有一座墓,其碑文上刻有抗日英烈陆军上将唐淮源之墓字样。这是一个曾就读于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抗日名将,曾与朱德为同学,参加过讲武堂存续期间的一切战争。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秋天,作为军长的唐淮源率第三军进入山西中条山。第二年,他的母亲在离昆明百里之遥的云南江川病逝,回家为母亲奔丧的唐淮源重返部队时说:吾向以老母在,故有所虑,今大事已了,此身当为国有,誓与中条山共存亡!”1941年,中条山战役爆发,战斗极为惨烈,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第三军从军长到士兵无一人后退,无一人投降,几乎全军战死。

今天,讲武堂中心操场的东北角,还摆放着一门古老的火炮,铁铸的炮管在阳光下反射着金属的光芒,它应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看上去沉默、威严,仿佛一位对往事沉思的勇者。这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百年缩影,是昆明这座春光永驻的城市硬朗的一面。正是因为有了讲武堂,昆明这座城市才有了柔软中的硬度包容中的坚持,平和中的刚毅,有了支撑这座城市精神的坚硬骨骼。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明的至柔之水加上独特的气候条件,让昆明人的性格之中多了几分温润和柔情。
B.作为云南最大的“走马转角楼”,今天的讲武堂在高楼环立下依旧显得气度非凡。
C.外祖父回忆自己当年对阵杀敌情景时,云淡风轻的叙述中折射出往昔的青春热血。
D.作者对讲武堂的相关描述,意在追溯个人的家世并深情赞美这座城市的铮铮铁骨。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将“昆明的骨骼”作为文章的核心立意,以此把不同时代的事件串联,使得行文脉络清晰而流畅,颇具艺术匠心。
B.本文刻画人物时虽着墨不多但无不生动传神,如对滇军将领唐淮源的描写,融语言、动作、神态于一体,尽显其英雄特征。
C.本文结尾用古老的火炮来象征讲武堂的百年沧桑巨变,以“硬朗”总结概括昆明的精神特质,点明文章主旨并呼应标题。
D.本文的语言简洁凝练、明白晓畅而不失生动形象,如“阳光再次君临”“骨头深裹在肉里”等语句修辞精当、富有表达张力。
3.文中四、五两段在叙述昆明讲武练兵的史事时,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思考。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4.文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写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年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中华法系形成于秦朝,到隋唐时期逐步成熟,《唐律疏议》是代表性的法典,清末以后中华法系影响日渐衰微。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等等,都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近代以后,不少人试图在中国照搬西方法治模式,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

(摘自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材料二:

中华法系是中华法治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法治发展史上堪称传奇的佳话。中华法系在秦汉变法中萌芽,在唐风宋韵中长成,在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中展开,编织着东方大国气韵生动的法治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法理经义。中华法系,是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法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过往里,中华法系在时间、内容和思想上保持了高度的延续性。

中华法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其不拘泥于立法、审判这样的法律技术操作,而是着眼于整个文明秩序的建构。申言之,中华法系将天理”“国法”“人情相结合,共同形塑中国古代的法理传统与治理机制,建构三位一体的文明秩序,生生不息地滋养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合一,恒久绵长。就天理而言,其在内容上通常指特定的自然秩序、政治秩序或道德秩序,涵盖了道义、伦理和正义的原则,体现了特定时代国家和社会层面普遍的共识、真理和价值观,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就国法而言,其是立法者有意识地规范创设,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通常以律令的形式呈现。所谓法者,天下之理,在中华法系下,法律是的体现,国法源于天理,两者间具有一脉相承性。就人情而言,其产生于个人互动间,是法律运行中的柔性因素,在立法上表现为缘情制罚,司法上则表现为在个案中以情理分析法律适用的恰当性。

在三者之间,天理具有不证自明的最高权威性,国法天理而定并表现出高度的确定性和强制力,人情则需结合风俗习惯等,对具体情形作个案式评判。因此,天理”“国法”“人情具有兼顾成文法与习惯法,兼有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特点。在不完全精确的意义上,可将天理”“国法”“人情一一对应于自然法、成文法、习惯法。值得一提的是,既不同于西方自然法学派对价值论的过分强调,也不同于法律实证主义将道德与法律截然二分的立场,在传统法系下,天理”“国法”“人情表现为并列关系,并建构了一种大法观念。例如,就立法活动而言,大清律例序言记载:简命大臣取律文及递年奏定成例,详悉参定,重加编辑。揆诸天理,准诸人情,一本于至公而归于至当,体现了天理”“国法”“人情间的互动关系。又如,就司法活动而言,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有云: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权衡于二者之间,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则通行而无弊矣,体现了国法人情共同作用于个案裁判中。在中华法系下,天理”“国法”“人情相互作用,旨在共同形塑古代社会的治理机制与文明秩序。言其共同形塑治理机制,是指社会治理被视为一项系统工程,而国法只是治理工具之一。自古有天下者,虽圣帝明王,不能去刑法以为治,是故道之以德义,而民弗从,则必律之以法,法复违焉,则刑辟之施,诚有不得已者。是以先王制刑,非以立威,乃所以辅治也,可见,律法在整个社会治理中并不是万能的。言其共同形塑文明秩序,则是因为中华法系下的行为规范由天理”“国法”“人情三者所共同塑造。在古代法制下,国法并未承担确定全部行为规范的功能,行为规范由天理人情共同参与划定。基于这一背景,中华法系中天理为主,划定了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国法为主,划定了底线性的行为规范;人情为主,划定了具体场景下的行为规范。三种行为规范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古代社会的文明秩序。

中华法系虽孕育、形成于中国本土,但影响遍及域外、发展盛于千年、魅力于今不减。翻开典籍,回眸中华法治的印记,总有说不出的感动和莫可名状的欣喜。

(摘编自张文显《中华法系何以独树一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
B.“国法”是立法者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工具,它源于“天理”而又超越“天理”,是“天理”的具体表现形式。
C.虽然“天理”“国法”“人情”严格对应自然法、成文法、习惯法,但是中。华法系对价值论、道德与法律有其独特认识。
D.在中华法系下,社会治理可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国法”只是一种治理工具,必须和“天理”“人情”一起形塑治理机制。
2.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末以后中华法系影响日渐衰微,这给照搬西方法治模式带来了一定的迫切性。
B.中华法系不拘泥于立法、审判等法律技术操作,具有“术”“道”合一的特点。
C.清代立法“准诸人情”,南宋司法“不拂于人情”,可见“国法”不悖乎“人情”。
D.以“礼”“刑”“情”为主划定的行为规范对塑造当令社会文明秩序有参考意义。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天下无讼”的一项是(     
A.《易经·讼》:“讼,有采,窒惕,中吉,终凶。”意为讼并非吉利、理智、中和的解纷方式。
B.《教民榜文》:“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经本管里甲老人理断。”
C.《韩非子·有度》:“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乡土中国·无讼》:“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都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
4.材料一介绍了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请加以梳理概括。
5.请从“大法观念”的角度分析下面材料中的案例。。
案例焦点问题法律适用标准裁判观点判决结果
大夫放麂案国君猎得麂,使大夫持以归。大夫道见其母随而鸣,感而纵之。君命难违君子不猎小兽、不取鸟卯,大夫不谏,使持归,非仁也。然而中感母思,难废君命。贬谪
2024-04-0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年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范氏水阁

洪朋

枕水凿疏棂,云扉夜不扃。

滩声连地籁,林影乱天星。

人静鱼频跃,秋高露欲零。

何妨呼我友,乘月与扬舲。

[注]①疏棂:栏杆上雕花的格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描写夜宿水阁所见所闻,画面野逸清瘦,境界和谐幽美,表达了诗人的欢喜之情。
B.颔联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描写滩头的秋声连续不绝、天上的星光凌乱一片,富有神韵。
C.颈联描写秋天夜深人静时,诗人听见水中鱼儿频频跳跃,露水欲零,静寂中蕴含生机。
D.尾联写出诗人的心理状态,表现诗人静极欲动,急于和友人融入到大自然中去的冲动。
2.洪朋诗作“辞义深厚,包孕丰富”,请结合首联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雏

王宇

也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说龟潭有鱼王,通体金黄,长过五尺,重逾百斤。众人好奇,问鱼雏,鱼雏不语。某日,有黑衣人来龟潭,不言不语,不知所求。等潭边只剩他和鱼雏时,便说:求购鱼王,价钱好说。鱼雏没有搭话,张嘴,轻轻吐出一个烟圈。

五柳河在槐树岭拐了一道弯,冲出一个潭。此潭状若爬行的乌龟,故名为龟潭。龟潭少龟,多鱼。

槐树岭人爱吃鱼,却不善捕鱼。唯鱼雏显得例外,响当当的捕鱼高手。鱼雏捕鱼,不抛钩,不撒网,用手。要啥鱼抓啥鱼,要几斤就抓几斤。只要谈好价钱,鱼雏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半根烟的工夫,鱼雏露出半截身子,在水中滑行,如履平地。鱼雏上岸,手指插在鱼鳃里,倒钩,鱼一动不动。买鱼人撇撇嘴:死鱼,不要。鱼雏微笑,不语,手离鱼鳃,将鱼搁在草丛中,鱼活蹦乱跳,摇头摆尾。买鱼人不解,忙问其故。鱼雏燃起一支烟,慢悠悠地说:鱼大,劲大,水中不好控制。手指插进鱼鳃,捏紧,就像捂住人的口鼻,鱼就听话。买鱼人点点头,似有所悟。

鱼雏扔掉烟头,目光还在龟潭。黑衣人不急不躁,凑上来,笑,递烟,鱼雏摆手,不接。黑衣人说:一条鱼王,半套房。如何?鱼雏眯眼,蹙眉,猛吸烟,腾云驾雾。

鱼雏善捕鱼,不吃鱼,好喝茶。鱼雏在潭边用青石垒茶台,台上置一炉一壶一杯。捕鱼之余,鱼雏煮茶,手捧瓷杯,口含茶水,眼瞅潭水,看鱼儿在水面上蹦起,落下,蹦起,落下。茶凉了,不要紧。鱼雏慢腾腾地烧炉,煮水,烹茶。鱼雏喝茶,嘴刁,遇上好茶,不问贵贱,买。

鱼雏捕鱼,都在上午进行。鱼雏说,上午的鱼精气神足,肉香。鱼雏捕鱼,自立规矩,每日最多抓三条,逢年过节也不例外。

一年中秋,午后,有人来龟潭,一身汗,声色凝重:老娘病重,只想今天吃一口龟潭鲤鱼。说着,那人躬身奉上一罐茶,放在鱼雏手中。鱼雏开罐,茶香扑鼻。鱼雏暗忖,此乃百年普洱,稀罕之物。鱼雏轻轻放下茶罐,一个猛子扎进水里。那人站在潭边,自语:谁说鱼雏不会破戒?继而大笑。谁知那人笑声未收,鱼雏从水中冒出,空手,面有愠色,大步来到青石茶台前,砸炉摔壶碎杯,取茶罐奉还主人,朗声说:鱼雏此生不再喝茶。那人双手抱拳:鱼雏果然名不虚传。

鱼雏喝足茶,从兜里摸出一支烟,炉中取火,燃烟,深深吸一口,脸上顿时荡漾着小酌的陶醉,黑衣人脸色平静,就在鱼雏身边站着,张了张嘴,似乎有话,又没说。

鱼雏年少时不会水,怕水,从来不去龟潭。在槐树岭,鱼雏是出了名的淘气王,折腾起来没完没了。他把一串鞭炮挂在牛尾,点火,炮响,牛惊,狂奔,失足摔下悬崖。鱼雏他爹生气,手持擀面杖追打鱼雏,鱼雏慌不择路,一头扎进龟潭。等他爹把鱼雏拖上岸,鱼雏双目紧闭,气息全无。他爹倒提鱼雏,置于岸边陡坡,猛叩后背,只听的一声,鱼雏吐水,醒了。

至此,鱼雏不再淘气,整日坐在龟潭岸边,目光痴呆,一句话也不说。他爹急,急也没用,索性听之任之。事实上,鱼雏坐在岸边,一刻也没闲着。他看青蛙在水中前腿划水,后腿蹬水,一耸一耸的,轻松至极,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他看乌龟,乌龟蒙在水里,一动不动,淹不死,他不解;他看鱼儿两鳃一张一合,就想,要是捂住鱼鳃,鱼还会不会游。

也记不清是哪一天,鱼雏下水了。他学青蛙游泳,学乌龟憋气。日子久了,他就和青蛙一样,在水中忽上忽下,来去自如。或者,和乌龟一样,蹲在水里,看鱼儿来回穿梭。鱼雏似乎就是龟潭的主人,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只要想抓鱼,伸手便是。

鱼雏粘在躺椅上,像生了根。黑衣人沉不住气了。蹲下身,轻咳一声:一条鱼,一套房,如何?风起,云涌。鱼雏扔掉烟头,一跃而起,看潭水,沉沉地说:成交。

鱼雏入潭水,不见踪影,一层层巨浪朝潭边涌来。黑衣人吸烟,手抖,烟抖。半根烟燃过,水平静,不见鱼雏出水。黑衣人在潭边踱步,不时往潭中看。烟头落地,黑衣人轻叹一声,搓搓手,意欲离去。

天边堆起一团云,遮住太阳,隐隐有雷声传来。风大,潭水响。黑衣人转身看龟潭,鱼雏站在潭水中,怀里抱着鱼王,金光闪闪,格外惹眼。黑衣人甚喜,满脸都是笑。鱼王搁在车厢里,甩尾,车厢砰砰响。鱼雏抬头看天,一道闪电,一声惊雷。

雨来了,铺天盖地。车喘着粗气,爬行在曲折的山路上。转过一道弯儿,鱼雏站在路中间。车厢里的鱼王大嘴翕动,鱼尾摇得不再欢实。鱼雏眼睛湿润,伸出蒲扇般的大手,从车厢中抱起鱼王,发疯似的奔向龟潭。鱼王入潭水,欢快地游动,不时跃出水面回望鱼雏。鱼雏站在潭边的雨中,一动不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雏抓鱼不抛钩,不撒网,以手指插进鱼鳃控制大鱼,要什么鱼就抓什么鱼,凸显了他捕鱼技艺高超。
B.有人以茶请鱼雏午后捕鱼,得意于让鱼雏破戒。但当鱼雏摔壶奉还茶罐时,他也不由得赞叹起鱼雏来。
C.鱼雏开始好茶,但因百年普洱之事坏了规矩摔壶碎杯,就转而爱上了抽烟,与黑衣人交锋时抽烟频繁。
D.鱼雏入水,黑衣人在潭边等候。烟抽完,黑衣人一声轻叹,搓手准备离开,他以为鱼雏捕不到鱼王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鱼雏少时调皮、溺水,后来慢慢入潭、会水,成为抓鱼的一把好手,他的经历富有传奇色彩。
B.小说在叙述黑衣人和鱼雏的交谈时,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刻画人物的形象,场面感强。
C.鱼雏捕鱼王时,天上的云、风、隐隐的雷声,和后来的闪电、惊雷、大雨,描写出雄浑壮丽的环境。
D.小说语言颇具特色,短句较多,简洁明快。“重逾”“暗忖”等别具文言气息,文白相间,相得益彰。
3.小说结尾写鱼雏放回鱼王,有何作用?
4.小说在叙述上别具匠心,请根据全文简要分析。
2024-04-0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德彝重奏:今见简点者云,次男内大有壮者。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虽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太宗召征,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实小,自不点入军。若实大,亦可简取。于君何嫌,过作如此固执?朕不解公意!征正色曰: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若多点取人,其数虽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陛下每云,我之为君,以诚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并无矫伪之心。自登极已来,大事数件,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事也?征曰:陛下初即位,诏书曰:‘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即令所司,列为条例。秦府国司亦非官场陛下自秦王为天子国司不为官物其余物复何所有?又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百姓蒙恩,无不欢悦。更有敕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若从此放免,并是虚荷国恩。若已役已输,令全纳取了,所免者皆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复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无怪。来年为始,何以取信?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刺史、县令,常年貌阅,并悉委之。至于简点,即疑其诈伪,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太宗曰: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今论国家不信,乃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天下何以为治乎?乃停中男,赐金瓮一口。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①中男:唐初规定百姓十六至二十一为中男,二十一以上为成丁。②国司:这里指国家的一个部门。③租调:赋税。④貌阅:即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是防止逃避赋役的措施。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亦非官A场B陛下C自秦王为D天子E国司不为F官物G其余物复H何所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特指皇帝的诏书、命令,是皇帝个人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可更改。
B.固执,本义指坚持不懈,后多指坚持成见。文中太宗认为魏征过分坚持自己意见。
C.逋,在文中指拖欠,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逋”意思不同。
D.白丁,泛指平民,按古代衣冠等级,平民只能穿没有任何染色的麻棉织成的衣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不赞同封德彝等人关于征兵的主张。封德彝重奏后,唐太宗很生气,命令:未满十八岁的中男,只要身体壮大,亦可征召入军。
B.唐太宗很不能理解魏征的做法,召他来问话;魏征正色以对,批评唐太宗做法的错误,表现了魏征犯颜直谏、不避利害的可贵精神。
C.魏征认为,皇帝虽然希望官吏百姓都没有矫饰虚伪之心,但自身却没有做到;而唐太宗认为自己诚信待物,对魏征的话惊愕、不满。
D.唐太宗认识到是因为自己不了解民情而错怪了魏征,最后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并给予赏赐,显示出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的品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
(2)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天下何以为治乎?
5.魏征反对征召中男入军的理由有哪些?请概括。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