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哲学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1世纪初,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浙江农村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经济发展了,但环境“脏、乱、差、散”问题日益突出,不但制约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也威胁着人民群众健康。习近平同志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明确提出“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在实施过程中,浙江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从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整治垃圾、处理污水、硬化道路,加强整体规划,逐步在整治范围、内涵上不断延伸拓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齐头并进,一体实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率先走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创新发展之路、“城乡共繁荣”的协调发展之路,描绘了乡村的美丽风貌,重塑了业兴富民、政通人和的乡村风貌。

20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挖掘乡村文化、传承乡风文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美丽乡村的新画卷正徐徐铺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非遗”展厅、村史馆等文化阵地,普及乡村文化,展示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村里的图书馆、咖啡馆、艺术馆越开越多,各类乡村文体赛事如火如荼。

(1)坚持系统观念与系统方法是“千万工程”成功的重要保障。结合材料与哲学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和文化作用相关知识,说明精神文明建设对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意义。
(3)全面乡村振兴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请你就中学生如何参与乡村振兴提两条建议。
2024-05-15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科综合试题 -高中政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材料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强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材料二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强大伟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在开放中博采众长,探索时代课题、回应时代挑战,充分彰显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开放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1)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知识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分析说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是怎样展现出强大伟力的?
(3)某校拟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教育”主题活动,请你就活动形式提两条建议。
2024-05-1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政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萌发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沃土,乘承着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程中,龙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与传承,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精神核心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4年央视春晚以“龙行瓻魏,欣欣家国”为主题,生动描摹出十四亿“龙的传人”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甲辰龙年,全国人民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振奋“龙马精神”,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信念。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努力建成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应如何振奋“龙马精神”,传承千年精神血脉。
(3)2024年是农历甲辰龙年,某市高中生准备搜集与龙有关的相关资料,请你为同学们提两条可操作建议(包括主题角度和路径)。
2024-05-1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综试题-高中政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遵循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聚焦保障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开展,在规定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并对公职人员、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村居民等不同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分别作出相应规定。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旨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如何把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有效地融入法律制度中,人民群众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采取各种形式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来自一线的群众智慧、基层办法如源头活水般喷涌而出,源源不断地汇聚至国家立法机关,为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

(1)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民族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运用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史观知识,说明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法治建设中是如何贯彻群众路线的。
(3)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要求,增强爱国之情,中学生应做出哪些实际行动?例举两条加以说明。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始建于元末明初的S村,曾因雕版印刷业而盛极一时。从空中俯瞰,一栋栋老屋相连,犹如一柄打开的巨型折扇。近年来,该村深入挖掘历史,再现雕版印刷过程,呈现当年生产生活状况,每逢旅游旺季都有展示古时生活场景的活动,成为不少人旅游观光的目的地。

当地某土木工程师用10年时间,寻访有故事的老屋,并对其进行修缮保护。一批喜爱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不断聚拢而来,由此发展起文旅民宿、文化沙龙等产业。2022年9月,当地公开招募古建筑认领保护人,进一步促进古建筑向展览陈列、艺术文创、特色民宿等方面转型。如今这些老屋经过专业修缮,融入文化元素,呈现多彩人文风情,焕发新光彩新生机。从整修老屋到修缮古村,从当地群众住得更舒适到现在共同参与旅游发展中增加收入,人们充分认识到,保护老屋既要尽可能保留原址原貌以留住“筋骨肉”,又要挖掘好历史文化价值以传承“精气神”。

(1)老屋“活”起来,激活了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指个体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对未知或新异事物进行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机。在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获奖感言或传记中,人们无一例外地发现,好奇心是他们成功的内在动力。正是靠着对未知放射性物质的好奇,居里夫妇花费近4年时间,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从数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氯化镭。大学本科期间对量子物理产生好奇的潘建伟,潜心研究量子技术、建设科研团队,终于在量子纠缠领域形成了世界级研究成果,成为我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

为解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人才紧缺问题,教育部近年来在部分高校推出了"强基计划",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将好奇心驱动与国家需求驱动结合,吸引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成为科技人才后备力量。

(2)结合材料二,运用意识作用的知识,说明好奇心驱动对科学探索的作用。
(3)某校高二年级将召开“科学精神与社会发展”主题班会。请就如何发扬科学精神,促进社会发展列出两条发言要点。
2024-05-10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5月6日)-高中政治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北省曲周县,曾经近40%耕地都是盐碱地。“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楼声响,不见粮归仓”是历史上曲周的真实写照。1973年,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们来到曲周,开始了治理盐碱的战斗。他们查阅大量文献,寻访地方干部群众,对盐碱地的土壤和水质进行化验,摸清了当地地下水盐运动规律,总结出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水盐运动”理论,提出了从地下碱水入手,以“浅井深沟”为主体,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理方案。经过不懈奋斗,到1980年代末,曲周28万亩盐碱地得到全面综合治理,全县粮食单产由1972年的每亩73公斤增加到1988年的每亩237公斤。同时,旱涝碱咸治理成果走出曲周,推动了我国涉及3.8亿人口、4.7亿亩耕地的低产田治理。

进入21世纪,曲周人民又面临水资源紧张、农业生产资源环境代价大等难题。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又来到曲周。他们在乡村建起“科技小院”,聚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同时开展成果普及和转化;他们对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会用无人机,也会直播带货。自2009年以来,曲周 科技小院研究、引进25项关键技术,使全县40多万亩小麦玉米每年增产2000万公斤,农民增加收入4000万元以上。“科技小院”的核心理念是:实和思。实是头顶帽子下地,首先成为农民;思是把农民的田地放在自己心里。在科技小院,学生是研究生,要搞研究、写论文;也是老师,要给农民讲课;还是技术员,要下田指导农民。曾经寡言内向的学生,如今面对几百个老乡能自信大方地讲两小时;有的学生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洗衣做饭样样精通,惊呆了来探望的父母。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该地是如何推进盐碱地治理的?
(2)“科技小院”师生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典范,结合材料并从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 对此加以说明。
(3)班级将召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主题班会,请你写两条发言提纲。

7 . 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3年8月15日是我国首个生态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天,各地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在黑龙江大庆,人们参加亲子绘画展、绿色骑行、绿色园区打卡游,体验低碳生活;在辽宁阜新,工作人员走进广场、社区宣传生态环境领域法治建设成效;福建武夷山组织开展全民健步走,启动“护航碧水丹山共建绿色家园”系列宣传活动;河南洛阳、云南西双版纳组织了内容丰富的科普课;在海南海口,孩子和家长们通过互动实践体验增强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行动意识;贵州省林业部门在多个林场、自然保护区同步开展少年儿童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各地在首个生态日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共绘美丽中国画卷。

材料二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宏大工程。该工程从全省4万多个村庄中选出约1万个行政村,进行全方位的改善和提升,其中约1000个中心村将成为全面小康的示范村。“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分阶段循序推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需制宜、因力制宜,一体推进,让千千万万乡村潜移默化地发生了美丽蝶变,打开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而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文章系统阐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一理念指引下,浙江持续深化迭代“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过程变成开发利用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在保护好自然生态和改善好人居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农村新业态,由此指导"千万工程"向美丽乡村建设深化,进而推动生态省和绿色浙江建设。经过发展和完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渐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说明设立全国生态日的积极意义。
(2)“千万工程”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写照。请结合材料二并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3)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请就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两条政策性建议。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旷古冰原,求索未知,这座以中华民族祖脉命名的考察站,点亮了冰封大陆新坐标,打造出极地建筑新标杆,注定将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秦岭站将填补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秦岭站建筑面积达5244平方米,面对南极暴雪、飓风等极端天气的考验,建造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采用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在国内就已经量身定做了装配式钢结构件和功能模块,南极现场拼装后即可“拎包入住”,大大减少现场施工时间,实现短暂窗口期的快速施工。为应对超大风载荷,建造团队因地制宜调整建筑形态和布局,并通过凤洞与吹雪试验等,对薄弱部位进行加强。为解决钢材“冷脆现象”,国内厂商采用特制轻质高强的技术与材料,生产出能抵抗零下60摄氏度超低温和海岸环境强腐蚀性的钢材。针对南极干燥易燃环境,采用智慧火眼消防系统,10秒内可精准识别火情……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客观性的相关知识,说明秦岭站成功建造的原因。
2024-04-28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乌镇位于浙江嘉兴桐乡市,依托全域旅游带动共富增收,是“千万工程”的经典案例。

2005年8月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乌镇调研古镇发展之路。这个时候,乌镇“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并举”的开发方式一波三折,不少人抵制。有的人觉得所谓历史遗产是落后的东西,保护没意义。有的人认为在保护中开发旅游,把原先平整的水泥路重新变成了石板路,平桥变成了拱桥,影响出行起居。在这次调研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鼓励大家坚持“以保护历史遗产来开发旅游”的发展理念不动摇,使这条路越走越宽广。

桐乡市以乌镇全域旅游为依托,发挥核心景点的带动效应,西栅培育高端业态,与东栅中端业态错位发展,并将互联网、红色、戏剧等新元素融入旅游,实行旅游资源整体产权开发;将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有机融合,实施“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全域智慧化”,累计投入各类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80亿元,水乡风情和城镇功能实现完美融合;以品质度假经济吸纳就业创业,住宿、餐饮等富民行业快速发展,并带动周边河鲜、果蔬等农业生产销售,培育形成了董家茭白等7大农业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南浔、吴江等地乡村游,有效拓宽农户致富渠道。

目前,乌镇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5万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向全国推广“乌镇模式”。

(1)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以保护历史遗产来开发旅游”的发展理念不动摇?
(2)请结合材料,运用系统优化的知识分析“乌镇模式”的推广价值。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请结合你家乡的文旅资源特色,为家乡的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两条可行性建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考古、文化遗产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超过170次,亲自调研了100多处文化遗产、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成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遗产是先民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的反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有效路径。

某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围绕地域历史文化优势,充分挖掘特色地域文化遗产,打造如“集千古智——方以智主题文物展”“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展”等展现地域文化的精品展览,同时坚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馆藏文物资源,深度挖掘价值潜力。推行“博物馆+”战略;推动博物馆资源进校园、进课堂;推出“民族脊梁”“历史教材里的文明史”等品牌社教活动;将“三星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等展览送进城市中心商业空间,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同时与英国、新加坡等文化机构共同搭建文化遗产合作交流平台,为“丝路精品”工程打下重要文化交流基础……多措并举奋力谱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新篇章,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文化遗产保护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并运用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分析说明该省的举措对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启示。
(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请你为保护文化遗产写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20字以内。
2024-04-21更新 | 230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政治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