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世纪90年代末,日本驻华大使馆的书记官中岛雄称:“现在的北京政府……建条铁路就动辄要去占卜风水;敕议很久,才能下定决心办采矿等实务……像这样要在短短三年里急速冒进的行为,其结果只能导向政变蜂起的穷途末路。”这可用于说明(     
A.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性B.晚清政府革新举措的滞后性
C.清廷举办洋务新政的紧迫性D.近代中国变革活动的冒进性
2023-05-02更新 | 505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都(     
A.以学习西学为核心内容B.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求
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号召D.以反对封建专制为归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张之洞素来支持康有为变法,曾资助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当康有为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创刊号上大书“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之时,立即引起了张之洞的强烈不满。康、张二人的分歧,本质上是(     
A.变法策略的差别B.宣传途径的不同
C.阶级立场的差异D.纪年方式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认为,“有国者苟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表明他(       
A.主张变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B.致力于探索实业救国的新道路
C.开始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官员陈夔龙认为慈禧“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这反映出当时(     
A.改革的条件不够成熟B.保守势力并未真正反对新法
C.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D.维新派的改良措施过于激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曾说:“凡一国所布之令,必以真出于公议者,然后可谓之法律。若夫发于一人或数人之意志,不能成法律”,“一国中人人相交之际,无论欲为何事,皆当由契约之手段亦明矣”。梁启超的这些思想(     
A.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启蒙意义B.体现了时代性和自身的局限性
C.从中国的视角否定了封建制度D.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反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在一场不彻底的经济改革基础上进行的一场不彻底的政治改革。由于没有真正兴起的市场经济力量作为班底,戊戌变法显得有些心急火燎而又一厢情愿。最起码,对于一个百姓很穷,还在为他们的生存而发愁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改革也太奢侈了。他意在强调(     
A.变法过急不具彻底性B.变法触动了顽固派利益
C.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D.变法不符合中国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清朝有禁止士人结社的规定,但维新派在维新运动时期组织的团体多达30余个。清末十余年,政治性结社活动进一步发展,立宪团体、革命团体纷纷出现,它们或以改良现存政治、参与政权为目标,或者直接申言夺取政权。这反映出(     
A.新式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觉醒B.清廷的社会治理能力趋于弱化
C.维新变法运动的群众基础广泛D.推翻封建统治的时机日渐成熟
2023-03-23更新 | 182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太白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康有为在写给光绪帝的奏折中认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他指出,开国会、立宪法、行民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有的,《周礼》中的“三询”、《尚书》中的“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就是君主立宪的本原形态。这表明康有为(     
A.要求废除旧法创立新制B.注重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
C.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D.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2023-03-17更新 | 819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太白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 1895年成立强学会和1898年成立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一些要员如文廷式、翁同龢、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默许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会》等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并与洋务派进行大论战,从批判中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1898年1月,慈禧太后下懿旨命李鸿章等五大臣在总理衙门接见康有为,详细询问“补救之方,变法条理”。此外,光绪还把自己喜欢看的一些新书拿给慈禧太后一一浏览,如介绍西方政治及日本变法的书《英法政概》《采风记》《日本国志》等,慈禧“亦称甚剀切”……

——摘编自吴仁明《论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的合离》

材料二   慈禧是破坏戊戌变法的 罪魁祸首,正是她发动戊戌政变,才使戊戌变法以六君子流血而宣告流产的……为什么在政变后把她本人曾经认可的新政几乎全部废除呢? ....她又力求把变法限制在不影响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的范围内。否则,她宁可站在以光绪为代表的维新变法的对立面,也绝不容忍光绪借此培植新势力与自己抗衡……“百日维新”期间所颁布的各项新政诏令,如果认真实行起来,势必直接(或)间接触犯包括当权者在内的大批人的利益,引起他们的拼死反……信刚毅之言,以为“今欲倾我大清天下者为康有为,而新法皆有为所臆造。今用新法,是用有为,以叛徒执政,实从古所无”。

——摘编自周敏之《论慈禧反对戊戌变法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合”与“离”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合”与“离”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