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208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禁语

格非

秀米被押解到梅城之后,在监狱的地牢中被关押了三个月之久,随后她被转移到城南的一处荒废的驿站,里面堆满了棉花。她最后的居所是位于山坳的一幢花园洋房。除了鸟鸣和夜晚的暴雨,这座洋房把秀米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都隔断了。她觉得这样很好。失去自由后的无所用心让她感到自在。

革命后的龙庆棠正忙于地方势力的新一轮角逐,当他重新想起这个从普济来的革命党人之时,秀米已经在狱中被羁押了一年零三个月。到了这个时候,龙庆棠已没有加害她的意思了,相反,他三番五次派人来狱中探望,送来茶食、精美的点心和各类生活用品。秀米只留下了一方砚台、一支羊毫毛笔、一块墨、一本关于桑蚕的书。为了投其所好,他又让人送来了范成大的《范村菊谱》《梅谱》,陈思的《海棠谱》,袁宏道的《瓶史》,韩彦直的《橘录》。阅读这些书籍,她对龙庆棠产生了一种既厌恶又感激的复杂情感。

植物和花卉给她带来了一些自认为不配享受的乐趣,为此又陷入了忧伤和悲哀之中。哪怕是一丝的喜悦都会搅乱她的平静,会让她想起耻辱而喧嚣的过去,尤其是那个在狱中出生的孩子。她甚至都没有好好看看他。

她的身体复元之后,便以惊人的毅力训练自己忘掉他,忘掉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所有的人和事。不管是张季元、小驴子、花家舍的马弁,还是那些聚集在横滨的精力旺盛的革命党人,所有这些人的面孔都变得虚幻起来。她重新回过头来审视过去的岁月,她觉得自己就如一片落入江中的树叶,还没有来得及发出任何声音,就被激流裹而去,说不上自愿,也谈不上强迫;说不上憎恶,也没有任何慰藉。

出狱的前一天,龙庆棠突然来到狱中,这不是他们第一次见面,而是最后一次。他现在的身份已不是候补知州,而是梅城地方共进会的会长。龙庆棠虽然还不知道秀米已变成了一个哑巴,但他对后者的沉默和冷漠还是表现出了相当的容忍。当然,他也给了她最后的建议:留在梅城,和我们一起干。甚至立刻给她委任了一个官职,叫做“劝农协会理事长”。

秀米想了想,即铺纸研墨,以“春笼海棠固宜燕,秋尽山榆已无蝉”一联答之。庆棠见了,脸一下就红了。他点点头,又问道:“那么,出狱后你打算做什么?”秀米在纸上写了这样一句话:“现在最适合我的,是做一名乞丐。”龙庆棠笑道:“那恐怕不合适。你太漂亮了,也过于年轻。”【龙庆棠(1864-1933),祖上世代贩盐为业。1886年加入清帮,为宝荫堂执事,逐渐控制了江淮一带私盐贩运,1910年补梅城知州,统领地方兵马,辛亥革命后进入政界,1915年任讨袁救国会副总参谋长,1918年退出军界移居上海青浦,涉足鸦片走私,旋即成为上海清帮中举足轻重的人物,19338月与黄金荣联合密谋刺杀杜月笙,事败,被绑巨石,沉入黄浦江中。】

秀米没再说什么。她决定重返普济。当然,她也只能这么做。

十二年以后。

到了十一月初,普济田里的稻子都已割完,光秃秃的稻田地已覆盖着一片白茫茫的薄霜。

十多年来,秀米一直在后院照料她的那些花花草草。院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钵、花盆和花桶。玉簪、牡丹、蜀葵、棣棠、杜鹃、甘菊、腊梅之属,充盈其间。

父亲的离家出走,母亲的离世,让家里冷清了很多。虽说禁语誓已破,但秀米的话通常很少。眼下正是深秋,晚菊开得正好,秀米有时也会凭记忆所及,抄录几首菊花诗给喜鹊看,聊作破闷解语之思。那些诗的意思,也让喜鹊深感不安。比如“东篱恰似武陵乡,此花开尽更无花”,要么“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作阮郎”,或者“黄蕊绿茎如旧岁,人心徒有后时嗟”

这年冬天的一个清晨,秀米像往常一样从阁楼上醒来。天气实在是太冷了,秀米赖在被窝里久久不愿起床。太阳出来了。喜鹊在菜地里冲着阁楼大叫。她说:茶蘑架下几株腊梅全都开花了。

秀米从床上起来到五斗橱前梳头。她看见摆在桌上的那只瓦釜里结了一层晶莹的薄冰。秀米只是不经意地朝那瓦釜瞥了一眼,她的眼神一下就呆住了。由于惊骇,她的整个脸都变了形。

她从冰花所织成的图案中看到了一个人的脸,这个人正是她的父亲!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父亲似乎在捻须微笑,他坐在一条宽敞的大路边,正和什么人在下棋。

阁楼里的光线太暗了。秀米随手将木梳一丢,端起瓦釜来到了屋外的凉亭里。

正好有一缕阳光从东院墙的树梢顶上照过来,秀米坐在凉亭边的石凳上将冰花凑在阳光下仔细观看。父亲的对面还坐着一个人,但她只能看见他的背影。两人坐在一棵大松树下,背后是一片低缓的山坡,山坡上似有羊群在吃草。他们的身边有一条大路,路边是一条湍急的河流。人物、大树、草木、河水和羊群无不清晰在目,栩栩如生。

大路上停着一辆汽车,车门开着,车上的一个什么人(是个秃头)跨下一只脚,正要从车上下来。秀米觉得这个人面目晦暗却又似曾相识,她想细细辨认,可画面变得越来越模糊了。这温暖的阳光下,冰花正在融化。它一点一点地,却是无可奈何地在融化。

这幅正在融化的冰花,就是秀米的过去和未来,冰花是脆弱的,人亦如此。秀米觉得心口一阵绞痛,就想靠在廊柱上歇一会儿,喘口气。于是,她就靠在那儿静静地死去了。

一九五六年四月,梅城县县长【谭功达(1910-1976),原名梅元宝,为陆秀米次子,降生后即由狱卒梅世光妻抱走,常年居住于浦口,梅世光于1935年病故,临终前告以来历实情,其生父一说为普济人谭四,毕竟无可详考。1946年任新四军挺进中队普济支队政委,1952年出任梅城县县长。】坐着一辆军用吉普车,行驶在通往普济水库的盘山公路上。谭县长从车窗中偶然看见两个老人盘腿坐在一棵大松树下对弈,便让司机停车。同车的姚秘书嘴里噙着一枚水果糖,正在欣赏沿途的风景。见他喝令司机停车,她便轻轻地碰了碰谭功达的胳臂,笑道:“县长,是不是您的棋瘾又犯了?”

(本部终)

——选编自格非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第一部《人面桃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道“秀米对龙庆堂产生了一种既厌恶又感激的复杂情感”,厌恶是因为入狱前龙庆棠曾加害过自己,感激是因为在狱中得到他的关心。
B.秀米想忘掉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所有的人和事,包括张季元、小驴子、花家舍的马弁等,体现出她内心的悲哀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C.文中引用诗句“黄蕊绿茎如旧岁,人心徒有后时嗟”,表达了秀米在普济平静的生活中内心细小的波澜,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D.选文的主人公是秀米,她回到家乡普济,和喜鹊一起生活;从小说的内容可以看出,秀米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家道中落,喜鹊是秀米家的佣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典雅,富有诗意和古典美,除了直接引用诗句,在意象的选择上也能体现出古典美,比如普济、瓦釜,各种植物的名字等。
B.选文在结构上也匠心独具,文中多次出现伏笔和照应;最后一段作为第一部的结尾,看似突兀,实为《江南三部曲》第二部作了铺垫。
C.选文中对秀米在瓦釜的冰花图案中看到父亲和人下棋的描写,颇有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使用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之风。
D.格非以他一贯的优雅和从容,将一个女子的命运与近代中国的厚重历史交织在一起,通过复杂写出了简单,通过清晰描述了混乱,通过寓言达到了写实的高度。
3.概括选文中秀米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4.考据即“考证”,是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的一种方法。选文两处画横线的句子是对人物的考据,谈谈小说中这样写的好处。
今日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二模)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单) | 适中(0.65) |
2 . 小说细节往往能透出人物的性格,如《红楼梦》中宝玉等人在搬进大观园时对于居处的选择:宝玉选择的是“怡红院”,黛玉选择的是“潇湘馆”,宝钗选择的是“蘅芜苑”。
请从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中选择一人,结合小说中其居所住的环境特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今日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高三八校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

唐庚

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何处无颜色。

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①苦留客。

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

即今已是丈人行②,肯与年少争春风?

[注]①东君:指司春之神。②丈人行:指父辈,长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生动描绘了桃李花开之绚烂,第二句又进一步表现桃李花开之盛大。
B.“不应”承接前句“春深”构成语意的转折,“尚有”又强化这种意味。
C.因为一直在寒冷的冬天开放,所以与桃李甚少往来,对此梅花深感遗憾。
D.梅花与桃李象征着不同之人,而诗人对梅花的理解,含有以梅自喻之意。
2.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当朝权贵见此诗,“恶其自尊”,遂将唐庚贬黜。诗中哪些地方体现唐庚“自尊”之意?请结合诗歌分析。
今日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节选自《尉缭子·武议》)

材料二:

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并受宠。”言好技力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

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纣。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独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实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则是三皇、五帝之属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钝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

(节选自《论衡·语增篇》)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纣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意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指增加,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加”意思不同。
B.幸,指受到君王宠信,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诛”用法相同。
C.其实,指它的实际,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其实”意思相同。
D.当,指抵挡,与《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中“当”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用兵不是为盗,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而不伤害无辜,兵不血刃就能赢得天下人的亲附。武王伐纣就是如此。
B.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
C.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
D.材料一以武王商纣力量悬殊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分析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2)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
5.请根据材料二第2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前提:(1)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
(2)相比武王, _______________
(3)即便如此, _______________
推断: _________________
今日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画记

第代着冬(苗族)

爷爷获得的神奇法力跟那年夏天的大水有关。黄昏时爷爷在河岸捞浮财,看到水面漂过一道黑影,便把它拖上河滩,才发现那是一具木雕菩萨。木雕菩萨仰面躺着,嘴角露出一丝讥笑。

爷爷将菩萨丢在那里就回家了。寨子里的老人们坐不住了,纷纷劝爷爷:“救起菩萨却让它风吹雨淋,它难道不来找你麻烦吗?”与那些喜欢按历书行事的老人不同,爷爷常说:   “人得顺着生活,就像犁田得顺着牛,而不是跟牛拗劲。”但是这一次,爷爷没能经受住人言的炙烤。整个夏天,他像一只勤快的啄木鸟,在河滩上修一座庙。修好的木房子奇丑无比,如果不是里面稳坐着一个菩萨,定会被人当作没有做成功的两门橱。老人们像鸠占鹊巢的那个鸠,只顾焚香化纸,打躬作揖,把爷爷冷落一旁。爷爷孤独地蹲在河滩上,顺手捡起一块泡石,画电线上的水鸟。等他画完,再抬头,鸟不见了。

第一次知道自己拥有把东西画走的神奇法力,爷爷没敢声张,又悄悄画了别的东西,桃子,枇杷,昆虫……爷爷发现,每当他画完,这些东西就不见了踪影。于是他在寨子里宣布这一惊人发现,其轰动程度不亚于当初他救起溺水的菩萨。老人们对此深信不疑,理由是他救了一个菩萨。也有人说,能把我画走,我就信。爷爷说,我画人就相当于杀人,我不会杀人。

那年秋天,寨子里来了一个驼背。我常看到他像马戏团的魔术师,训练鸭子一只一只地过公路。几天后,驼背瞅准时机,吹响铁哨,一只鸭子便拍着翅膀撞向一辆汽车。直到第十只鸭子撞向汽车,我才知道他是个骗子。大家纷纷要求爷爷把他画走。虽然爷爷心地善良,可是驼背太坏了,坏了寨子的名声。冒着杀人风险,爷爷天天在家里画驼背。只是板壁上的人不像驼背,更像火柴棍拼出的人形萝卜。一连画好多天,驼背也没被画走。有人认为是爷爷画得不像,也有人认为是驼背法力太强。爷爷一路死缠烂打,一个月后,驼背从我们寨子里消失了。

人们开始流传爷爷已经打破不画人的禁忌。没多久,小河对岸的养蜂人像摸夜路的人见到灯盏,欢天喜地地提着蜂蜜来到我们家,要求爷爷把打鱼人画走。

打鱼人是初秋时节来到我们寨子的。他是年轻而漂亮的男子,如同刚出窑的精美瓷器。他又像牵丝的蜘蛛,不断地在河流上下网。我常看见养蜂人的女儿从打鱼人手里接过野花,还跟他一起品尝鱼汤。田野上的野棉花全部开了,大片紫红色的花瓣像从地下窜出的火苗,在草丛里摇曳,颤抖,升腾,燃烧。

有一天,打鱼人来到养蜂人的院坝,向养蜂人的女儿求婚。养蜂人悲怆地说,天老爷呀,这是啥世道哇?一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也想当我女婿。

正当养蜂人无计可施,爷爷的奇异本领让他看到希望。爷爷只吃了一口蜂蜜,就被迷住了。我说,爷爷,你不是说你不愿杀人吗?爷爷说,我没那么大的功力,只是让他短暂地消失一下。爷爷很投入地画画,他画的打鱼人异常丑陋,招风耳,大肚子。吃了养蜂人三罐蜂蜜,也没把打鱼人画走,他很羞愧,只有更努力地画画。

当山坳上响起女孩嘤嘤的哭声,人们知道,打鱼人被爷爷画走了。

只是村里又来一个吆鸭子的人。我发现,养蜂人的女儿常来到河道上,坐在围栏边跟吆鸭子的年轻人闲聊。可能是说话投机,两人像两只发情的锦鸡叽叽喳喳。只是他长得很不好看,又矮又瘦,养蜂人便放松了警惕。

那个黄昏,灰云下面的山坳上,又响起女孩凄凉的哭声,原来吆鸭子的年轻人也走了。在她的哭声后面,是养蜂人的咒骂。

几天后,养蜂人强打起精神,又提着蜂蜜来了。养蜂人说,我的傻女儿被人骗了,现在要死要活。求求你,把打鱼人画回来吧,只有他还能让她回心转意。爷爷说,我只会把人画走,没学过把人画回来。养蜂人说,你试试吧,方法应该差不多。

这一次,爷爷心甘情愿无偿地帮助养蜂人。一个又一个像嫩黄瓜般大小的小人不断从板壁上冒出来,排着整齐的队列,往远处迁徙。看着爷爷废寝忘食的样子,我总担心他把事情搞反了,会不会把打鱼人越画越远?

冬天还没过去,瑞雪降临了,打鱼人果然回来了,还用两副锣鼓,四支唢呐,吹吹打打地把养蜂人的女儿娶回老家。养蜂人高兴得合不拢嘴,用了三十箱蜜蜂做陪嫁。至于那个吆鸭子的年轻人——那个骗子,养蜂人说一辈子不想见他,爷爷心领神会。

春风荡漾,河面又响起嘎嘎的鸭叫。爷爷气冲冲地来到河边,说,我画你那么久,你还敢再回来?吆鸭子的人说,我只是按照她和打鱼人的要求,合伙演了一出好戏。爷爷说,你这个骗子,养蜂人会揍你的。年轻人说,那怎么办?爷爷说,我得再把你画走。

无数火柴棍般的小人又源源不断地呈现在木板上。养蜂人一路追赶花期,迟迟没回,吆鸭子的年轻人心安理得地把鸭子放进梯田啄食泥鳅。等到梯田栽上秧苗,不能再放鸭子了,他才被爷爷画走了。

吆鸭子的年轻人离开那天,爷爷站在河道上,脸上露出只有功成名就的人才会绽放的舒展笑意。身后的小房子里,那个原本嘴角挂满讥笑的木雕菩萨经过一段时间干燥,表情顺眼多了。看上去,它像被爷爷荒诞不经的法力逗笑了一般。

(选自《新华文摘》2018年18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寨子里的老人十分相信爷爷拥有神奇的法力,源自他们对菩萨的力量深信不疑。
B.用鸭子碰瓷的驼背和吆鸭子的人都有欺骗的行为,也都是爷爷一直憎恨的对象。
C.养蜂人求爷爷把人画走又求爷爷把人画回来,矛盾行为的背后有着一致的动机。
D.盛开的野棉花不仅体现了乡村风光的明媚秀丽,也暗示着美好爱情的潜滋暗长。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不交代爷爷、老人们的姓名,对养蜂人、打鱼人、吆鸭子的人也均以职业指称,有意通过他们折射乡村的芸芸众生。
B.“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故事连贯自然;同时孩童视角也使得故事有一种纯真稚朴的韵味。
C.小说先设置悬念,后面再通过吆鸭子的人之口,揭示之前的事件原来是三个年轻人合伙演的一出好戏,使悬念得以解开。
D.小说中爷爷的神奇法力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失眠症”都显得荒诞不经,也都成为一种承载批判意义的象征。
3.小说开头与结尾两次写木雕菩萨的笑,表达的意味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4.爷爷“画画”的情节虽再三重复却不单调乏味,虽扑朔迷离却又寓意明确。请你结合文本分析。
今日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①丹凤城:指长安。②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海燕双栖”以梁上海燕的双栖同少妇独居应用公作对照,兴起下文离愁别绪。
B.“十年”突出夫妻分离时间之久远,“辽阳”表明他们空间距离之阻隔,在时空的转换中加重了情感的分量。
C.“白狼”两句写因为征人杳无音讯,所以思妇彻夜难眠感觉秋夜漫长,凸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思念与担忧。
D.“谁谓”两句写幸好有照在“流黄”上的月光给了思妇以安慰,让她减轻了因思念丈夫而带来的愁绪。
2.《说“木叶”》一文中作者以“木叶”为对象,从意象的角度探讨了古诗的暗示性,试结合文中观点分析本诗中“木叶”意象的暗示性。
今日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物弧线或曰人物弧光,译自英文 Character Arc,在罗伯特·麦基看来,是人物的路线,是人物本身性格的发展轨迹或是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从出发点到目的地,人的发展和变化将形成一条轨迹。在以成长励志、救赎重生、畸变黑化等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中,既需要展现人物个性,也需要勾勒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变化的轨迹,因此人物弧线表现的顺畅完美与否,就决定着人物形象立得住或崩塌,决定着影视叙事的成败。

人物弧线的理念滥觞于文艺复兴时期,成长于启蒙文学时期,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中日渐成熟,在20世纪被电影人所吸纳,被罗伯特·麦基予以总结后被广泛应用于创作实践和影视批评中,对塑造富有艺术魅力的丰盈人物形象至关重要。

在西方文学史上,人物塑造经历了从扁平人物到圆形人物的蜕变。在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奥德修斯等英雄形象,其性格往往是刻板定型的。而在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等作品中,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和美狄亚等都是性格鲜明但一成不变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们开始关注人物性格的流动性。如在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由一个单纯而充满理想的人文主义者,到父亲被杀后由于局势不明,犹豫多疑延宕,及至通过戏中戏证实了叔父确是杀父仇人,误杀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及至恋人自杀,被迫与其兄决斗,中毒临死时杀死仇敌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复仇心路变化,体现出一道令人信服的弧线。

18 世纪德国启蒙主义戏剧理论家莱辛,也认识到了戏剧创作中人物性格流动的意义,随着典作《浮士德》等横空出世,才打破了人物形象单一的局面,出现了丰满立体、性格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

至近代,美国戏剧理论家 B·贝克受在《戏剧动力》中提出了类似于人物弧线理论的动态人物理论,及至德国成长小说的出现以及福斯特圆形人物理论的出现,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物弧线理论的完善。

在今天,表现人物弧线已是小说家和剧作家们司空见惯的写作技巧。百年电影发展史中,人物弧线倍受重视,特别是当罗伯特·麦基在1997年出版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对电影弧线做出界定后,是否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轨迹或变化,就成为衡量很多作品优秀与否的圭臬。

人物弧线的唯一特征就是变化,而性格缺乏变化或变化趋近于静态的人物被称为扁平人物。扁平人物几乎是大多数商业类型电影的标配,如《007》和《碟中谍》系列等冒险片、《侏罗纪公园》等恐怖片,主角都是被事件和矛盾冲突推着往前走的扁平人物。

而与之相对的圆形人物,强调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可分为静态的圆形人物和有人物弧线的动态的圆形人物。静态的圆形人物尽管性格丰富立体,但在同一部作品中,他的性格基本没有变化,如电影《复仇者联盟》系列中的反派灭霸等。而有弧线的动态圆形人物,指人物随着遭遇的不公际遇与处境而随之发生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物的塑造也一样,弧线人物因为性格的峰回路转,从而使故事产生跌宕起伏的叙事魅力。个人物弧线变化要有内在联系与逻辑,否则会使人物的弧线流畅性和完整性受损,以致角色行为浮夸失真,剧作叙事线断裂,结构坍塌,成为有硬伤的作品。给人物弧线变化要符合人性遭变的逻辑,真实可信。也即是说,要用充足的铺垫来逐步地表现人物心路历程,细腻而有层次地表现其变化缘由,不能让它一蹴而就。国产现象级作品如《大鱼海棠》《长津湖》等,由于迫使主角性格转化的原因铺垫牵强甚至不足,致使人物弧线顺畅度差强人意而成阿喀琉斯之踵。人物之所以有弧线,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复杂多变,在时时刻刻改变和雕塑着人的性格。如《小丑》中小丑之所以由善良纯真变得癫狂残酷,充满暴力和仇恨,就是因为哥谭市冷漠的生存环境、社会的疏离和病态的文化氛围导致他好梦成灰。需要注意的是,人物弧线的变化要与环境影响合辙。个性突出、有弧线的圆形人物,即是对现实环境促使人性变化的展示和描摹。

(摘编自杨晓林《影视人物弧线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弧线”是指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流动轨迹,关系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叙事的成败,是许多优秀作品的标配。
B.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弧线”理论在20世纪被电影人吸纳,经罗伯特·麦基总结后,被广泛应用于创作实践和影视批评中。
C.“文似看山不喜平”,塑造弧线人物的性格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让故事跌宕起伏,充满叙事魅力。
D.国产现象级作品《大鱼海棠》《长津湖》等作品中人物弧线的顺畅度欠佳是因为人物弧线的发生变化与环境影响不合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对“人物弧线”的内涵进行阐释,为后文论述提供了事实依据。
B.文章采用“横向式结构论述“人物弧线”理论的形成过程,让读者见识了文学作品中具体鲜活的圆形人物。
C.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来对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进行论述,以突显人物弧线的特征。
D.文章结尾通过引述恩格斯的观点,明确了影视作品要塑造个性突出、有弧线的“圆形人物”的原因和意义。
3.依据文本,下列哪一项不是扁平人物(     
A.《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专横跋扈,趋炎附势,狡猾善变,寡廉鲜耻。
B.《鸿门宴》中的项羽重情重义,豪放直爽,刚愎自负,寡断少谋。
C.《百合花》中的通讯员天真淳朴,善良腼腆,积极向上,勇敢无私。
D.《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美丽聪慧,明辨是非,侠肝义胆,坚贞刚烈。
4.如今,“表现‘人物弧线’已是小说家和剧作家们司空见惯的写作技巧”。你认为有哪些原因?
5.“现实生活的复杂多变,在时时刻刻改变和雕塑着人的性格。”请结合《雷雨》中鲁侍萍的性格变化说说该理论的具体体现。
昨日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学界既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也有不少学者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比如眉山的三苏祠,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又如,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才盛传其名。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

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比如岳阳楼,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跳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并不断丰富文学景观的内涵。

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正如尤侗断言: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这些文学作品因为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高建新在《文学景观的生成及其条件》中说:文学景观是审美的记忆、情感的记忆。文学景观呈现一定的美感特征,蕴含着前人的情感体验,而由文学景观唤起的记忆又往往再借助文学来表达。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羊公碑。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这一文学景观的候,也留下相关诗篇,如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李白《岘山怀古》、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李曾伯《登岘山用刘清步韵》、陈与义《游岘山次韵三首》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自信。文学景观往往包括多层文化隐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分布各地的文学景观,可以激发游人、作家对自然风光、人文胜迹、文学经典的热爱,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作品以传承文脉,同时也激发了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文学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存在,更是时间层面的、可对话的、可传承的,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

(摘编自李惠玲《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的双向互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在当代受人们的广泛关注。
B.尤侗说的“文章亦凭山水以传”,说明了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C.岘山诗篇的创作传承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D.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有重大意义,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学界多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本文则关注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关系。
B.叠加效应是指先生成文学景观,在后人的不断题咏之下形成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的效应。
C.文学作品凝固成集体记忆时,它就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
D.原本无名的敬亭山因谢朓和李白的诗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等的综合体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说明“名篇效应”的一项是(     
A.沈园因陆游、唐婉美丽而悲惨的爱情故事独具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寻觅爱情的足迹。
B.崔颢写出《黄鹤楼》之后,吸引着李白、贾岛、陆游等诗人不断歌咏,这些诗篇使黄鹤楼誉满神州。
C.杜甫曾短暂安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并于此作《客至》等诗,直到今天杜甫草堂仍引无数人前来观游。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张继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成为姑苏的象征之一。
4.下列关于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典文学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
B.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而且两者相互推动。
C.文学景观因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而催生且不断丰富内涵。
D.文学作品可再现景观,这让它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
5.岳阳楼作为著名的文学景观,激发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唤醒了他的记忆,鼓荡了他的情感,请结合材料分析杜甫《登岳阳楼》中的“想象”“记忆”和“情感”。
昨日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宇宙何处觅知音

①1977年,“旅行者”探测器的升空,标志着人类第一次探索太阳系外的宇宙文明的开始。在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主持下,“旅行者”搭载了两张镀金唱片,里头储存了地球想传递给宇宙的星际信息:118张描绘地球文明的照片、近90分钟世界各地的音乐、一部关于进化历史的音频。这两张特殊的“星际唱片”承载了人类探索外星文明、进行星际交流的渴望。

②对有过“郑和下西洋”历史的中国人来说,这种走出闭关锁国、探索世界的想法,也许并不陌生。但令国人更好奇的,或许是这张“星际唱片”里头的“中国元素”。在照片部分,两种“中国形象”受到关注,一是“中国人的晚宴”,一是“中国的长城”,凸显了中国的“日常”和“奇迹”。最后,是重中之重的音乐部分。“星际唱片”收录的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中国古琴曲《流水》,是唱片中单曲片段时长最长的音乐。它与唱片中最后一首音乐——贝多芬《第13弦乐四重奏》的第五乐章“短歌”,代表了地球想让宇宙聆听的人类音乐。古琴是中国五千年音乐历史的象征,而“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暗合了人类摆脱孤独、追求知己的期望。更重要的是,一曲《流水》,如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感叹,“面对奔流的江河或者任何自然界的奇观,人们会由衷地敬畏许许多多人类无法了解的奥秘”。

③面对浩瀚无垠的未知宇宙,人类自然会心生“敬畏”,有时难免会萌生对星际探索的犹疑和抗拒。实际上,正如贝多芬《第13弦乐四重奏》所传达出的悲伤与希望共存的复杂感受一样,人类对星际探索尤其是主动与外星文明的接触也莫衷一是。其中的反对意见,因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中“黑暗森林法则”而尽人皆知。而科学界更大的反对声音则来自大名鼎鼎的斯蒂芬·霍金。2010年,在纪录片《与史蒂芬·霍金一起走进宇宙》中,霍金警告,人类与外星智慧生命交流可能“风险太大”。“我们只需审视自己,就会发现智慧生命可能会发展成我们不想遇到的东西”;“我想象他们可能存在于巨大的飞船中……已经耗尽了他们家乡星球上的所有资源。这些先进的外星人可能会成为游牧民族,寻求征服和殖民他们能够到达的任何星球。”霍金表示,星际掠食者的袭击只是寻找地球以外智慧生命的令人沮丧的可能性之一。另一种可能性是,智力本身可能对生命有害。霍金指出,人类通过制造核弹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将自己置于毁灭的边缘。“如果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智慧外星人,那么他们可能不会持续太久。也许他们在发现Emc3后不久就引爆了自己。如果文明需要数十亿年的时间来进化,然后几乎在一夜之间消失,那么遗憾的是我们几乎没有机会听到他们的消息。”2018年,在临终前的一部纪录片《斯蒂芬·霍金最钟爱的地方》中,霍金再次强调:“有一天,我们可能会收到来自这样一颗行星的信号,但我们应该警惕是否作出回应。遇到先进文明就像美国土著遇到哥伦布一样,结果可不太好。发现智慧生命将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它迫使我们改变。我们必须放弃我们是独一无二的想法,开始以更多的同情和谦卑行事。”

④这种对外星人的态度,在科幻电影中展现无遗。1996年,罗兰·艾默里奇执导了电影《独立日》,讲述了科学家和陆战队航空兵上尉史蒂芬希尔合作为人类的命运奋斗,从而阻止外星人入侵,捍卫地球的故事。随后,吕克·贝松执导了电影《第五元素》,塑造了积极反抗邪恶力量并派出“第五元素”来拯救地球的外星善良势力。可见,在地球人心目中,外星人向来就是“天使与魔鬼”的混合物。正如更高的技术文明并不等于更高的道德文明,所谓“远方的文明朋友”,谁说不会是“门口的野蛮人”?

⑤实际上,外星人不过是地球人的一个镜像。对外星人的这种复杂态度,反映的是人类对自身的暧昧认知。“星际唱片”的制作者们在准备这份“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时,就有过左右为难:是只向外星人传递地球美好的一面呢,还是把地球野蛮、黑暗的一面也告知外星人?“信念”和“真实”,哪个更重要?最终,“星际唱片”选择了前者。因此,这张“唱片”作为地球人类的“文明宣言”和“道德宣言”,传递的与其说是一个“真实”的地球,不如说是一个“信念”的地球。对人类文明来说,有时候我们需要一种复杂的“真实”,有时候我们又需要一种简单的“信念”。

⑥1985年,“星际唱片”的缔造者卡尔·萨根出版了科幻小说《接触》。小说描写人类第一次电视实况转播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希特勒在开幕式上演讲,电波信号传到了外星人那里。小说虚构了人类与外星人之间展开的一段关于人类命运的对话:

人类:如果纳粹统治了地球,又发展出星际飞行的技术,外星人会介入吗?

外星人:不会。任何侵略性的文明,最终都会走向自我毁灭,这是它们的天性,无法避免的。我们会任其自生自灭。

人类:你们了解到的第一个人类可是希特勒啊!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接触人类?

外星人:这当然是个警告。我们看得出你们有大麻烦了,然而你们的音乐传达出了别的东西。拿贝多芬的曲子来说,它让人觉得希望尚存。

——摘编自2023年12月5日《北京日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行者”探测器搭载的镀金唱片,储存了地球想传递给宇宙的照片、音乐等星际信息,借此表达了人类探索外星文明、进行星际交流的渴望。
B.“星际唱片”中的照片部分,体现了“中国元素”,其中“中国人的晚宴”和“中国的长城”,突显了中国的“日常”和“奇迹”。
C.“星际唱片”收录的古琴曲《流水》,是中国五千年音乐历史的象征,而“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契合了人类摆脱孤独、追求知己的期望。
D.正如贝多芬《第13弦乐四重奏》所传达出的希望与悲伤共存的复杂感受一样,人类对星际探索尤其是主动与外星文明的接触也没有一致的看法。
2.根据原文第3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金认为资源的枯竭与耗尽,可能会导致外星智慧生命成为星际掠食者,开启对其它他们能够到达的星球的征服与殖民之路。
B.纪录片《斯蒂芬·霍金最钟爱的地方》中,霍金通过类比的方式,强调如果收到外星信号,我们应当对是否作出回应保持警惕。
C.霍金认为寻找外星文明恐怕不会有好的结果,其中一个原因是,外星智慧生命因文明程度过高,已将自己置于毁灭的边缘。
D.虽然霍金对星际探索持反对意见,但他也看到了发现外星智慧生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人类自我反思、重拾谦卑态度的积极意义。
3.下列选项中的影视作品,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4段观点的一项是(     
A.2023年,汤姆·克鲁斯主演《碟中谍7:致命清算》,电影主题为伸张正义,惩恶扬善。
B.1996年,蒂姆·伯顿的《火星人玩转地球》,讽刺了把外星人想象成“天使”的地球人。
C.1982年,电影《E.T.外星人》中充满善意、乐于助人的外星人形象一时间深入人心。
D.1977年,“旅行者”探测器上天后不久,斯皮尔伯格拍摄了科幻电影《第三类接触》。
4.对人类文明来说,有时候我们需要一种复杂的“真实”,有时候我们又需要一种简单的“信念”。真实和信念各指什么?
5.结合全文,指出文章结尾处人和外星人的对话中体现的丰富意蕴。
昨日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①黄庭坚因卷入新旧党争被贬谪。冬天,当时在荆州做官的朋友王充道给作者送来水仙花,于是作者写了四首有关水仙花的诗,这是其中一首。②该句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③山矾,一种春天开的极香的小白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用凌波仙子在月下水上轻盈漫步描绘盆中的水仙花,以动衬动,写出水仙动人姿态。
B.颔联把水仙人格化,像美人心中带有“断肠魂”一样,让人“愁绝”,引发联想和同情。
C.颈联上句以美人喻花,突出其芳韵;而下句则将三种花作比较,山矾是弟,梅花是兄。
D.尾联“恼”字,不是“恼怒”,而是爱花太深,由于在此独自赏花太久,感到寂寞难受。
2.这首诗尾联“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貌似突兀,实则与全诗协调统一。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昨日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中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