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一代年轻人是矛盾、冲突、挣扎的一代,同时又是不断尝试、特别成熟的一代,他们体现出的两重特性非常明显。国家经济发展让这一代年轻人充满希望、朝气蓬勃,但疫情内卷等社会环境带来的冲击,让学生群体产生了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某位学生正在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位,猛然发觉,经济学知识内容并非他的追求,于是申请了英国某所大学的烘焙专业。抵抗抑郁情绪最好的方式就是培养学生去感知自己的兴趣所在,抱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就像耶鲁大学教授所说,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引导大学生心理的一剂良药。”北京师范大学宋振韶认为,现代大学生身份认同存在一定危机,缺乏对生命本身的价值认同,以及精神追求和目标。《大学》中说“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而我们现代教育中恰好缺乏这种修身课,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心灵寄托和归属感。

(摘编自《在心理雾霾中行走的大学生》)

材料二:

中国科学院对大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重点考察了睡眠、压力、无聊等生活方式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男生抑郁风险略高于女生,而女生焦虑风险略高于男生;另一方面,城镇户口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风险均显著高于农村户口,重点院校的学生抑郁焦虑风险也比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更高;本科生的抑郁和焦虑风险显著高于专科生。

报告从睡眠、压力源和无聊三个方面评估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报告显示,大学生上学日的睡眠时长平均为8小时,接近8成(79.14%)大学生睡眠时长在7小时及以上,大部分学生(53.80%)自我评估的睡眠质量好(“比较好”“非常好”),而睡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显示,睡眠质量较好的学生的抑郁和焦虑得分均显著低于睡眠质量较差的大学生,且抑郁和焦虑风险也较低;在压力源方面,大学生最主要的三个压力来自于“学业负担重”“想念家人”和“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较高的压力是抑郁和焦虑的风险因素,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压力源,有针对性地制定缓解压力的干预措施。无聊是“由于知觉到生活无意义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报告指出,大学生较高的无聊得分与更高的抑郁和焦虑风险有关。在大学期间,应该鼓励学生合理利用时间,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摘编自《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出炉》)

材料三:

青年是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要稳稳掌握住时代“接力棒”,在积极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学院坚持培育青年甘于奉献的精神,依托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觉培养奉献意识,主动参与到时代发展进程中。学院以“服务社会,共谱新篇”为主题,积极组建志愿服务队。学院组织专门队伍开展系统培训工作,带领青年学生走入社区基层,开展多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学院通过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推动了青年小我与国家大我的紧密结合,引导青年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培养积极奉献、担当历史责任的思想意识。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引导青年学生勇担时代使命》)

材料四:

新时代的青年要时刻牢记创新创造的重要性。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落人后,以强大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不断进取,开拓创新是党和人民交给所有青年同志的任务,也是其实现人生价值,展现青春活力的途径。道德模范的英雄事迹对于个人品行的建立和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榜样作用,放眼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国优秀青年中涌现出了数不尽的先进模范人物,守望乡村教育十七年的山区教师张玉滚;赤手空拳斗歹徒,身中五刀不退缩的退伍老兵吕保民;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的排雷英雄杜富国……无数的先进典型,用他们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力量,展示着当代青年人的高贵品格,给年轻人指引了学习的方向。故而,当代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身的德性修养,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为下一代的成长尽到榜样责任。

(摘编自《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代年轻人的两重特性明显,表现为既成熟又矛盾,所以常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
B.男生比女生更抑郁,女生比男生更焦虑,重点院校的本科生比专科生更抑郁更焦虑。
C.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培训工作,就能培育青年甘于奉献的精神,实现其个人价值。
D.不落入人后,国家就需要不断创新,新时代的青年应当积极主动去完成这样的任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位学生因焦虑和兴趣而受影响,从经济学转到烘焙专业,可见其内心的抑郁挣扎。
B.睡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提高睡眠质量,可降低其抑郁焦虑的风险。
C.马克思主义学院引导青年学生,培养担当历史责任的思想意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D.张玉滚等人的英雄事迹给年轻人指明了方向,可帮助当代青年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3.有哪些措施可让青年大学生心理更健康?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四概述。
2023-05-08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练习(十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

(摘编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在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的今天,人们的阅读相较于传统阅读方式,有什么显著变化?我们能够明确的感知到,最大的变化是阅读的对象早已不只是纸质书籍,呈现多元化特点。有报告显示,今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达351.6亿元,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94亿。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当下,有人习惯在纸质书卷中感受阅读的魅力;有人钟情于视听兼备,在数字化世界里享受读书的乐趣。数字化阅读确实让阅读触手可及、方式灵活多变,然而也引发了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方面的担忧。当白纸黑字化为虚拟数字、实体书籍变身数码屏幕,碎片化、轻量化日益成为阅读的新特点,我们该怎样实现阅读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在阅读中求知。从读书读屏,阅读习惯的改变,换个角度看也是阅读方式的丰富。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纸质书籍的电子化,让获取知识更为便捷;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视通万里。从一卷在手一屏万卷,数字化打通了书籍之间的链接,让人们能在跳转来源、聚合推荐等方式里,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由点及面、串珠成链。可以说,数字化拓展了求知的渠道、丰富了学习的体验。无论是读书还是读屏,都有益于知识的增长,而关键在于阅读的内容本身是否有意义。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阅读中思考。无论哪种阅读方式,沉潜往复都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过程。文字留白处的掩卷沉思,声画落幕后的品味咀嚼,都丰富了读者的精神家园。读一本好书,如同攀一座高峰,唯有不断向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以思考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同样是阅读之于我们的意义。

可见,在阅读中获得沉甸甸的知识,阅读之后有所思考,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收获精神的启迪,完成阅读的目的,实现阅读的意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时评《通过阅读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阅读者要找到特别能引起自己共鸣的作品,由此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
B.人们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但必须是杰作。研读杰作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
C.“读屏”可以实现“视通万里”“一屏万卷”,从而拓展求知的渠道、丰富学习的体验,因此“读屏”定会有益于知识的增长。
D.今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和阅读用户规模庞大,数字化阅读已取代纸质书卷的主要地位,让阅读触手可及、方式灵活多变。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读书的意义,不过二者针对的阅读对象并不完全相同。
B.阅读活动中阅读者往往处于主导地位,活动的目的就在于涵养阅读者的精神。
C.两则材料都针对读书发表议论,行文思路清晰,语言朴素犀利,富有哲理。
D.空暇时间通过电子书精读世界名著,掩卷沉思,反复品味,也能提升精神境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古人云: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赵恒《劝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C.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D.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班里布置了一个读书角,班主任面向全班同学征集阅读建议,准备择优张贴上墙,以期启迪同学,提高阅读效果。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传承文化遗产过程中,我们总能看到商业化的身影。在现代商业社会,商品化其实就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衍生品。将文化遗产与现代商品、服务相互结合,很容易取得消费者的共鸣,能够提升文化和商品的传播性,甚至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许多国产白酒的名称都取自于历史典故或者遗迹,消费者在享受美酒之时,难免追思历史。对于商人来说,这就足够了。因为商品化不仅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还同时开启了通往财富的大门。很多时候,追求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商人不遗余力开拓文化遗产市场的直接动力。

文化遗产是独占的,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必须是有序的,文化遗产商品化并非必然破坏文化遗产,它甚至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遗产。但在现实社会中,破坏文化遗产的商品化举动又相当普遍和严重。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商人可能会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者任加演绎,让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内涵。经过无度演绎,后人很难再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本身来说,这种演绎是篡改性的。另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者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

其实,文化遗产的商品化还会引发文化遗产衍生品市场中新的利益安排。端午节更像是一种文化,它衍生很多特有的精神内涵。但当端午节与商业结合起来,就给原本平静的文化生活带来新的问题。韩国原来要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着实让国人着了很长时间的急。后来有消息说,韩国准备和中国一起办理申报,这又给国人带来某种安慰。文化遗产不仅已转变成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还给商人带来了实际利益。在民间,韩国某公司申请注册了“端午节.cn”的网名,又听说某国内企业花钱买回了这个网名。类似例子很多,连我们从小阅读的“三国”、“水浒”等古代名著的名字,也被日本人抢注了商标或者网名。祖先留给我们太多的遗产,也给我们留下很多担心。从商业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个韩国公司的创办者,他注册“端午节。cn”的中文网名,或许就是为了在注册后把中文网名卖给中国人。

我们应该认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了,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问题,而是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使然。日本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韩国也紧跟其后制定了类似法律。我国几乎没有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立法,甚至很少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战略问题加以对待,这种状况难以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相互匹配。我们祖先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历史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我们大可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化而过度担心。但是,作为文化遗产的承继者,我们无权浪费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极富智慧的中华民族,我们应当更善于制定和利用法律规则。

1.为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应是(     
A.怎样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
B.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与弊
C.商品化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播
D.商品化破坏了文化遗产的传播
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人们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一直有着不同的认识。
B.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
C.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弊: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或完整内涵);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
D.文化遗产商品化中,商人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任加演绎就可实现最大利益。
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属于“今天我们关注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保护不应从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角度出发,而应当担负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
B.针对文化遗产专门立法(制定和利用法律规则),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战略问题加以对待。
C.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化而过度担心,也绝无权浪费优秀的文化遗产。
D.要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国家战略核心问题加以对待,以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相互匹配。
2023-04-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内蒙古满洲里市远方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阐述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谈到,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在走向深海的过程中,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成功研制和交付使用是一个里程碑。2012年9月,科学号在青岛正式交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运行管理,拉开了我国从海洋系统视角开展深海大洋研究的序幕,引领了中国海洋科学调查由近岸到大洋、由浅海到深海的历史性跨越。这十年,科学号见证了我国海洋科技事业迅猛发展的光辉历程,也是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坚实迈进的缩影。

十年来,科学号已安全执行50多个海上调查航次,安全航行2100余天,累计航程30余万海里,装备的发现号水下缆控潜器(ROV)完成了超过300个海洋科学考察潜次任务,支撑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课题420余项,航迹遍布中国近海、西太平洋、北太平洋、中太平洋等广袤的海域,实现了诸多从0到1的突破。

科学号使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从近海迈向远海,从浅海迈向深海,为我国开展远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乃至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强有力的能力支撑,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的综合科学考察船之一。

(选编自王凡《科学号,十年科考在深海》)

材料二:

近十年我国CDP总量一览(万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不仅国内生产总值屡创新高,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其中,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相继跨越60、70、80、90、100万亿元大关,2021年更是突破110万亿元,达到114.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8倍。

人均CDP实现新突破。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8097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69.7%,年均增长6.1%;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接近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值。

此外,我国经济占全球份额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30%,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中国基金报》)

材料三:

从田间地头到抗疫现场,从祖国边疆到异国他乡,从足球赛场到绚丽舞台,从扫黑一线到绿色军营,创作者将十年间无数为国家、为社会、为生活努力奋斗的身影浓缩进11个故事中,以点带面地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时下播出的众多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剧目中,《我们这十年》以宏大的时代格局、鲜明的主题立意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格外引人注目。那些默默坚守的奋斗者令人敬佩”“演的都是身边事,特别有代入感”“开创了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境界……该剧甫一播出,就引发了强烈社会反响,获得骄人的收视成绩和观众口碑。这部作品的成功说明,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呼应新征程人民期盼,应成为当下现实题材创作的重要方向。

2012年到2022年是非凡的十年。这十年,中国的变化举世瞩目,这十年,中国人的奋斗历程值得礼赞。《我们这十年》立足十年辉煌成就,聚焦十年里的我们,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等方面的11个主题,采取单元组合式结构,将新时代国家在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概括提炼成11个故事,进行全面展现。

《一日三餐》《心之所向》《砺剑》《热爱》《未来已来》《理想生活》《前海》《沙漠之光》《西乡明月》《唐宫夜宴》《坚持》……在我们这十年作品主旨的统御下,该剧多维聚焦,全线出击,11个单元围绕11个重大时代命题,将蓬勃宏大的时代发展图景转换为真实生动、鲜活可感的现实生活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对新时代中国重大发展成就进行集中巡礼。在创作格局、题材视野和叙事角度上,该剧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出发,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全方位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为作品赋予了海纳百川的深度、广度、力度与温度,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高远的创作格调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郝戎《<我们这十年>:热忱描绘新时代宏伟气象》)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3年以后的近十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同期世界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增长水平。
B.我国经济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014年到2020年,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
C.截至2021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人均CDP相比2012年增长接近70%,实现了人均GDP的新突破。
D.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8.5%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首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为例,重点介绍十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B.材料二把关注重点放在了经济发展领域,主要介绍了我国十年来经济总量(CDP)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
C.材料三以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为例,以鲜明的主题立意展示了我国部分领域十年来的巨大成就。
D.三则材料分别从科技创新、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视角,精细化、特写式地展现了我国十年来的发展成果。
3.《我们这十年》的播出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这部作品的成功为当下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哪些经验?请简要概述。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包括表现在收入、财产及物质生活条件上“看得见”的显性富裕,又包括表现在社会公平正义和“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均等化、生态环境改善和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上“容易忽视”或“看不见”的隐性富裕。因此,要实现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再依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后劲。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因此,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民共同密裕,一是必须用好创新发展这个第一动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保持中高速增长,继续做大经济规模和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是全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基础。二是必须依靠协调发展这个内生特点。协调发展解决的是我国存在的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三是必须借助绿色发展这个普遍形态。绿色发展既是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手段,也是实现一些欠发达地区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四是必须依托开放发展这条必由之路。加大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对外对内双向开放,让更多产业、资本、技术、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流向这些地区,不断增强它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五是必须用好共享发展这个关键一招。共享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摘编自韩保江《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材料二: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家庭之间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程度仍然较高。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这就需要市场与政府协同推进共同富裕。

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也要发挥好政府的功能。政府在市场层次、产业层面、家庭层面发挥作用,按照“提低、扩中、限高”原则对不同收入水平群体设定不同政策路径。“提低”,政府和市场要形成合力。坚持按劳分配,强化和发挥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制度对低收入群体的兜底功能。“扩中”,主要依靠市场力量。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构建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制度体系,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限高”,在依法保护合法财产和收入的同时,健全和完善再分配体系,合理调节过高收入。优化市场结构,依法破除垄断对市场运行秩序的干扰,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赵忠教授《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材料三:

如果只是缩小中等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的差距,不解决低收入人群的问题,社会还不能叫共同富裕社会,共同富裕要聚焦在最关键的问题上,而其关键问题可能是低收入人群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我国60%-70%的人群是低收入人群,农村95%以上的人群是低收入人群。要让这个庞大的低收入群体富起来,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能够有更多的财产积累,需要有一个最低富裕标准。

将共同富裕的重点放在让低收入人群富裕起来,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和共享社会的建设。具体来说,要解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诸多问题。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增加民营企业的相对工资水平。采取切实措施控制垄断行业对收入差距扩大的负面影响,使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得到合理分配。

(摘编自李实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举办的“共同富裕论坛”发言,2022年9月2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高质量发展中,要以共享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依靠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等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B.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向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来不断增强其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应加大它的对外对内双向开放。
C.目前我国城乡、区域和家庭之间的收入和财富,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就要缩小中等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的差距,同时要解决低收入人群这个关键问题。
D.政府按照“提低、扩中、限高”原则对不同收入水平群体设定不同政策路径,在多层面发挥作用能有利促进共同富裕。
3.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
2023-03-1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网络空间关乎人类命运,技术革命推动社会变革。刚刚闭幕的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发布《共建网络文明天津宣言》,提出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网络文明新格局,发出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的中国新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急速跃升,都深刻改变生产关系,重塑人类社会治理结构,并进而影响不同国家民族的命运沉浮,不同文明类型的兴衰枯荣。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生产的样态,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也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语言、文字及其传播凭借信息技术实现了新的飞跃,思想、表达及其对话也在数字时代产生了新的范式。在信息时代,情感表达、信息传递、知识普及、思想沟通、文明交流,都有了全新的面貌。技术与人文、空间与人类、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对话,也正在产生化学反应。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能否抓住信息革命历史机遇,创新思想、激发智慧、优化治理、建设文明,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否实现重大跃进和繁荣兴盛的关键。

万物皆为媒介,平台全球传播。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信息内容实现了以专业生产为主到用户生产或混合生产为主的巨大转变。网络信息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深刻变革,在便利交流、创新业态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社会问题和治理挑战。音视频技术几乎消除了信息获取的知识门槛,不识字的人也能享受到丰富的信息内容;智能终端普及极大降低了信息获取的经济成本,偏远地区的人也能随时在线。但内容分级等传统治理制度和规则也因此失灵,所有人,特别是未成年人更容易被暴露在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之中。如何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就成为新时代的一项紧迫课题。

信息内容关涉国家安全,关乎国际秩序。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推荐算法、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海量的信息传播为舆论操纵和社会动员提供新可能,给网络生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带来新风险;另一方面,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网络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新威胁。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能力,成为国家能力矩阵的重要维度,必须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新技术新应用新媒体,需要新规则新工具新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网络良好生态,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成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的重要指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重要部署;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基础框架,以《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规章为抓手,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由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及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组成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范体系。特别是着力加快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网络治理由事后管理向过程治理、多头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持续开展清朗”“净网”“护苗系列专项整治行动,每年围绕群众关注度非常高、反映非常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维护了网络良好生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的尊严、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核心关切,以激发人的思想活力、道德品质、智慧涵养作为重要目标,是中国数字文明发展道路的显著特色。坚持构建网络良好生态,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彰显了网络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贡献了数字文明时代的中国价值。

——《彰显数字文明的中国向度》

(作者:支振锋,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三个发展阶段。
B.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信息内容实现了以专业生产为主到混合生产为主的转变。
C.文章列举了具体事实证明我国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范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D.中国数字文明发展道路的特色是激发人的思想活力、道德品质、智慧涵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意在强调科学技术对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作用。
B.文章第三段中为了论证信息技术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作者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
C.文章第五段先提出分论点,再从两个方面对这一观点做出具体解释,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D.文章最后强调“坚持构建网络良好生态”的作用和意义,既照应标题,又突出了本文的主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产业技术革命会带来生产力急速跃升,改变生产关系,重塑人类社会治理结构,进而对国家民族及文明类型产生影响。
B.只要抓住信息革命历史机遇,创新思想、激发智慧、优化治理、建设文明,一个国家或民族就能实现重大跃进和繁荣兴盛。
C.音视频技术的进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等因素使得网络信息的内容分级等传统治理制度和规则失灵。
D.我国持续开展的“清朗”“净网”“护苗”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围绕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维护了网络良好生态。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实践,而且还可以视为一场开拓性的社会伦理试验。它不仅使已有的伦理问题得到了空前拓展,而且还引发了传统伦理与科技发展的现实之间的诸多冲突。近30年来,一些新的科技进展——原子武器、生殖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等导致了尤为尖锐的伦理争执,同时,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危机全面地揭示了近现代科技活动的负面效应,进一步向人们展现了科技活动所负载的价值与传统伦理价值体系间的剧烈冲突。

科技活动与传统价值观念间的冲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此,我们主要分析两类冲突。其一是所谓科技活动对自然的操纵和对自然秩序的破坏。持这一态度的人可称之为自然律论者,他们认为人只能顺应自然,不应为了人的目的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原初过程,任何对自然过程的干预都是在破坏自然秩序。而现实情形是,早在人类的祖先直立行走之时,自然秩序即开始被打破,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遵循自然秩序

如果说基因重组技术是对自然的操纵,那么拯救了亿万生命的抗生素技术是不是对自然的操纵?烹调技术是否干预了人的自然生理过程呢?这种评判本身是没有实证依据的。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它没有理论与现实意义。至少,它表达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对科技活动给社会生活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疑虑。如果说科技活动是在有意识地变更自然过程的话,科技工作者必须确保每一项对自然过程的重大改变工作都万分慎重,因而,自然律论者所持的评判立场是具有重要的监督意义的。

其二,科技的发展使一些绝对化的伦理原则之间的冲突更为彰显。以有关生命的伦理原则为例,我们时常会遇到两个原则,一个是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之生存权,另一个是人应该有尊严地活着。在传统社会中,它们似乎是两条绝对性原则,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有关安乐死的争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是,医务人员与许多倍受病痛折磨的垂危病人在这两条原则间难作抉择。

对于科技发展与传统价值观念体系间的冲突来讲,由于事实总会随着情势的变化不断得到澄清,人们可以通过对观念前提的反思和对实际情况的深入讨论,在某种共识之上,使冲突实现一定程度的缓冲。而真正纠结不清的,是科技伦理实践中传统的价值观念模式与充满利益考量的复杂伦理现实之间的冲突。值得指出的是,冲突中所涉及的观念不仅有传统的价值观,还包括伴随着现代科技社会发展产生的新的价值观念。

1986年,美国一家收养代理处准备安置一个2个月大的女婴,由于她的母亲患有亨廷顿病,收养者提出鉴定女婴罹患此病的可能性。负责检测的基因专家陷入两难的伦理困境之中:一方面,收养者有权知道实情,其要求似乎是公正的;另一方面,女婴自己也有不可剥夺的隐私权。

这个案例涉及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的价值观念模式造成的。孤立地考虑养父母的知情权和女婴的隐私权导致了反映部分相关主体的现实利益的价值观念与其他相关主体的现实利益间的矛盾。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保险公司是否应该要求投保人进行基因检查,以预测其寿命或患遗传性疾病的概率?航空公司应不应该检查飞行员的基因,以判断他(她)有无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这些问题往往会迫使人们在十分具体的利益情境中,考量价值观念的利益局限性和实现条件。

科技文明的确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但是,如果我们仍然将价值观念视为一种绝对化、静态化、孤立化乃至神圣化的抽象理念,那么,所谓新的价值体系本质上还是传统的模式,难免因价值体系自身的不完善和界定不明而与复杂的伦理现实产生冲突。

(摘编自刘大椿、段伟文《科技时代伦理问题的新向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科学技术既会让物质世界发生改变,也会对社会伦理产生多个方面的影响。
B.在自然律论者看来,任何为了人的目的对自然原初过程进行干预的行为都不对。
C.收养者的知情权与女婴的隐私权的矛盾,即传统价值观念与新价值观念的矛盾。
D.传统的价值观念模式不能很好地处理航空公司应不应该检查飞行员基因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子武器等高新科技的发展、环境危机等全球问题的凸显是本文立论的事实基础。
B.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了科技活动想完全遵守“自然秩序”是不可能的。
C.文章从两个方面阐释了科技活动所负载的价值与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
D.举“有关安乐死的争论”的例子是为了更好地说明绝对化的伦理原则之间的冲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自然律论者的评判没有实证依据,对现代科技活动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B.科技发展与传统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总会随着现实情势的变化逐步走向自然消失。
C.将价值观念绝对化、静态化、孤立化乃至神圣化,并不能避免其与伦理现实间的冲突。
D.我们只要用新的价值观念代替传统价值观念就能解决科技发展与传统伦理的矛盾。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正因为这样,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不掌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

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我们说,是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批判修正主义的锐利武器,也是我们论证的根据。我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这些基本原理是马、恩、列、斯和毛主席从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概括起来的,它们被长期的实践证明为不易之真理;但同时我们用这些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仍然一点也不能离开当前的和过去的实践,只有从实践经验出发,才能使这些原理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我们的批判只有结合大量的事实分析,才有说服力。不研究实践经验,不从实践经验出发,是不能最终驳倒修正主义的。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研究新事物、新问题,不断作出新的概括,把理论推向前进。这些新的理论概括是否正确由什么来检验呢?只能用实践来检验。

毛主席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97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摘编自普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删改)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范畴的讨论主要围绕知行的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展开,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

重行传统肇始于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论述,提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以行为本。除此之外,荀子对于重行讲得更为透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他用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将置于最高层次,使成为检验的标准。

到汉唐,中国哲学重行传统已经形成,但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则主要来自于宋明理学家的阐发。程颐首倡知先行后说,后朱熹修正了这种观点,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形成了知轻行重说的核心观点。至明中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力图达到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之中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哲学智慧。

到了近代,知行合一也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知行合一学说。

新时期,我们更是大力提倡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强调我们在实践中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从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观的历史流变,到新时代对于知行观内涵的注解,我们发现,只有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反对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才能切实解决问题。只有始终坚持以理论为旗帜,以实践为导向,做知而行之的行动者,才能做到初心如磐,砥砺前行。

(摘编自2019年7月17日《光明日报》刘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能够指导实践,是因为他们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对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
B.材料一既有哲学理论的高度又有典型文献的支撑,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形成了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
C.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先秦时期就已形成重“行”的传统,荀子把“行”置于最高层次,并把它作为检验“知”的标准。
D.材料二中采取了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时期“知”“行”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层次的阐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掌握了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了实践、理论离不开实践检验的精神,就能够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
B.只有实践可以起到检验真理作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成功了,其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C.宋明理学家经由对“知”“行”的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的不断讨论,最后在二者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
D.“知行合一”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发生质的改变,在新时代被赋予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涵,焕发出蓬勃生机。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A.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B.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C.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不行则为空言。
D.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特点。
5.“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用实践的眼光看问题,促进实践和理论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新时期公认的一个行为准则;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作为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它们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普通平民为主人公,把他们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而是平视加仰视。近距离的平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只有像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乡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景色,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

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五四”对“个人”的发现,其积极意义巨大,个体权利被尊重是现代性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不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超越。

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力量。《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红色经典符合毛泽东关于文艺“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仅体现于主人公精神气质的方面,也表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美学境界的超越性:读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静不等于杨沫,或江华不同于马建民,知道了真实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险峻,琼海的“南府”有别于电影或舞剧里的境况,也还是喜欢陶醉于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因为作品将大家导入了一种更美好的彼岸世界。

(摘编自张江《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

材料二:

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道路其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艰辛探索、严肃思考之后的必然选择。思想启蒙犹如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今天,对国家命运的严肃性思考、对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思想性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思考题和必答题。

二是新人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民智,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觉醒与成长上。赵世炎、毛泽东、周恩来等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启蒙感召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救亡的危机,并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这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甚至是实验实践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因信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联合13人成立北京工读互助社实验小组,最终失败;而毛泽东也曾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温和改良,后来发现终是走不通,最终坚定了革命道路的选择。因为一代新人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成为了中国的道路。

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必须要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光靠学生不行,必须要发动群众,让他们参与到改造整个社会的斗争中来,中国才有希望”。后来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才没有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宣传启发,以长辛店工人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正在觉醒,这个觉醒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成果,必将在未来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

《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

(摘编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经典拥有和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因此一直深受受众欢迎。
B.红色经典倡导集体主义而五四运动强调尊重个体权利,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超越。
C.红色经典在人物形象、环境等方面的虚构,并不影响其传导出的非常独特的魅力,反而吸引读者陶醉其中。
D.五四爱国运动最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经典的平民精神,在作品中表现为描写平民时视角发生转变,在作家身上表现为对平民及其所在环境倾注真感情。
B.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
C.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在当代,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思考,都应当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
D.在思想觉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不同革命道路的比较和实践,陈延年兄弟就不会最终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一项是(     
A.鲁迅1918年创作的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自述,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B.1959年柳青的《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为线索,表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C.叶圣陶1924年创作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讲述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因军阀混战而举家逃难时种种可笑又可鄙的行径。
D.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潜伏》,讲述1945年国民党情报人员余则成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敌人军统机关的地下党的故事。
4.请从论证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5.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9-10高三·安徽·阶段练习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陈雍君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2022-12-08更新 | 292次组卷 | 94卷引用:2011-2012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