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故乡的认知,是在不断地创作中完成的。有位作家曾说,“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他认为“家乡是地理的,故乡是精神的。我们都有一个大地上的家乡和身体心灵里的故乡”。对此我深以为然。创作中的故乡意识,简言之就是从地理坐标到精神维度的飞跃。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有些远了,而精神上的故乡从未远离,一直存续在作品当中,随同创作一并生长。

我的第一部网络小说是对故乡记忆的首次梳理。夜深人静一个人码字,眼前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频频展现出故乡的实景和地标,这份执着始自童年生活的投射。描绘乡村景色时,是在写故乡;塑造人物形象时,也是写故乡;着墨人情冷暖时,还是写故乡;瞩目世事变迁时,仍是写故乡……故乡在创作中被一遍遍回顾和温习,童年在作品中安放。但凡此种种,仅仅只是故乡形态的初出发。

经年的网文创作,形成了属于我个人完整的故乡谱系:从代表着童年的原生故乡写到涵盖着少年时代的次生故乡,再到青年时期的继生故乡,而后是派生的职场故乡,直至当下的故乡,一边创作一边体悟故乡的内涵及至无限扩大的外延,同时也在不断地回忆、重读、思考和发现故乡。故乡不受限于“故”,也包含了现在、此时,不局限于乡土、乡村,也涵盖了城市。故乡不一定是实地,既可以是地理意义上的某处坐标,也可能是意念中的景象或心灵上的情结,抑或是精神上的归属。故乡无定处,既是对“吾心安处是故乡”的解读,也是对“当下即故乡”的重新定义。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而此时我正行进在路上。同行的还有诸多网络小伙伴,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出发及回归。

从狭义上说,每个人都有故乡,正如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作家创作的“原乡”都是故乡,网络作者亦如是。幼时的记忆成为故乡的记忆,形成作家的精神模型,不但造就了他们的性情、气质,也影响着其写作风格。网络作者的地域性、民间性也一样浸透在字里行间,还有他读过的书、受到的思想熏陶,包括诸多生活细节等都会体现在文本中。

从广义上说,无论是网络作者还是传统作家,两者的文学故乡都是同一个。以学术论,网络文学去除表象,实则更近乎唐宋传奇、魏晋的志怪小说以及张恨水、金庸们写作流派的延续。因而说,自出处言,传统文学不但是网络作者的启蒙,更是其成长过程中须臾不可离的滋养。网络作者将从传统文学中获取的阅读体验和从事实故乡中获得的个人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创作无论怎样解析,都必然映照着“故乡”的影子。不论对“故乡”如何重新定义,都不会妨碍到它在文学创作中作为永恒支点的存在与定位,传统文学如是,网络文学亦然。

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时,其实是在探讨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研究文学新的发展走向,或可以说是探寻一种新的写作、阅读、传播、娱乐乃至于生活方式,甚至是探究一个时代的新气象。这诸多的“新”有无可能变成文学创作者的“新故乡”呢?尚无定论。当前能够确定的是文学已经开始对故乡集体回溯,今后几年乡村题材将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战场。中国文学迎来理性回归,从古典中来、到传统中去,从大众中来、到人民中去,从乡土中来、到乡村中去。此时的乡村已经不再是彼时的乡村,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是文学新故乡之所在。

作为网络作者,我们既不会缺席于时代,也不会缺席于文学,更不会缺席于故乡——这是创作的初心、责任与使命。

(摘编自向娟《网络作家是否也需要“文学的故乡”》,《光明日报》2020年8月1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家乡”与“故乡”不同,前者是地理意义上的,而后者主要是精神意义上的。
B.作者认为,不断创作就可以完成对故乡的认知,并且精神上的故乡可以随同创作一起生长。
C.作者认为,网络作者的写作风格受幼年记忆的影响,幼时的生活细节构成其狭义上的故乡。
D.作者认为,网络作者的启蒙源自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本质上就是唐宋传奇、魏晋志怪小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带有一定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文章开头便指出了对“故乡”的认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B.作者既谈了其他作家的观点,也结合亲身创作经历谈了个人对“故乡”的理解,相当中肯。
C.作者在论述广义上的“文学故乡”时运用对比论证,将网络作者与传统作家进行对比分析。
D.最后两段,作者提出“文学新故乡”的问题,同时表明了网络作家创作的初心、责任与使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创作第一部网络小说开始对故乡记忆进行梳理,在多年的网文创作中体悟着“故乡”的内涵和外延。
B.作者认为,“故乡”的外延可以无限扩大,既包含时间层面的,也包含空间层面的;既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
C.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有着相同的“文学故乡”,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故乡”都是作家创作的支点。
D.作者认为新时代的中国乡村就是“文学新故乡”,乡村题材已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战场,中国文学开始理性回归。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1月19日,北京冬奥组委面向全社会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包括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等七个单册遗产报告。北京冬奥会带动了北京、延庆、张家口等主办城市和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冰雪运动全面普及推广,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升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冰雪产业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奥林匹克精神落地生根,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日益临近,冰雪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冰雪旅游和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持续稳步增长,冰雪旅游市场潜能进一步激发,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正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2016-2017年雪季冰雪旅游人数1.7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2700亿元;2018-2019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均消费1734元,是国内旅游人均消费的1.87倍,冰雪旅游收入3860亿元;2019-2020雪季受疫情影响,冰雪旅游人数仅为0.94亿人次,收入为1460亿元;2020-2021年雪季冰雪旅游人数2.3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3900亿元。

北京市残联积极组织残疾人参与冰雪活动,其中2015-2016年北京市参与各项冰雪活动的残疾人为0.5万人次,到2018-2019年提升至3万人次,2019-2020年,受疫情影响,残疾人冰雪参与人数下降,但仍有上万余人次走出家门参与活动。

(摘编自《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

材料二:

1月20日,首钢园区上演了一场绚烂璀璨的灯光秀,在8分钟的表演中,冬奥冰雪、城市景观、新春佳节等元素一一呈现,流光溢彩。

首钢于1919年建厂,以钢铁制造闻名,后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厂址搬迁。以筹办冬奥会为契机,首钢园区迎来了旧貌换新颜的机会,工业遗存与冬奥文化有机结合,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多次称赞。

首钢园区变迁的背后,折射了城市发展与办奥理念的高度契合。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至今,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为引领,冬奥筹办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北京市充分利用奥运遗产,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水平;延庆区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向着建设最美冬奥城迈进;张家口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正逐步建设成为全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和闻名遐迩的体育之城

冬奥筹办6年多来,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张家口两地推出滑雪亲子、森林探险、民宿年味、世园灯会等8条精品旅游线路,涵盖了两地70余种优质冰雪资源;延庆构筑以春骑行、夏露营、秋路跑、冬冰雪为特色的四季生态体育旅游线路,形成全季候、全区域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体育+的方式改善区域面貌,让当地居民获得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从冬奥筹办中实实在在受益,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摘编自2022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4年2月7日至23日在俄罗斯南部城市索契举办,俄罗斯花费超1.5万亿卢布(约合500亿美元)。试图打造一场政治、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体育盛会,被称为史上最贵冬奥会。虽然财务收益覆盖不了办会成本,但专家认为,对索契冬奥会投资回报的最佳评估不应只是数字,更重要的是其为俄罗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带来的有形无形效益。

367公里新路桥、22条隧道、201公里铁路、96.7万平方米路面和人行道、550公里高压电线、40家新建酒店……俄罗斯重金打造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索契这个位于黑海之滨的度假小城面目一新。在阿德勒尔建造的新火车站成为连接海、陆、空三条线路的大型交通枢纽,于2012年开始投入运营的索契新国际机场则成为俄南部联邦区最大的航空枢纽。

另一方面,带动旅游业发展、改变城市和地区定位被视为俄举办冬奥会带来的重要社会经济成果之一。得益于冬奥会的举办,如今索契已成为一个成熟的全年候度假胜地。官方数据显示,仅2014年就有超过500万人到访这座有着黑海明珠美誉的城市。2016年,这一数字大幅提升至650万人次。

此外,被视为俄国家项目和经济潜力发展风向标以及展示俄各联邦主体投资机会重要平台的俄罗斯投资论坛每年都在索契举办,2014年后更是迎来参会国家和代表人数高峰。

许多俄罗斯专家认为,索契冬奥会不仅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也对俄罗斯经济整体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办会不仅使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同时也增加了俄民众对本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了有形无形的双重效益。

(摘编自2022年1月24日《经济参考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家口2015-2019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保持住了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B.除2019-2020雪季外,我国近五年各雪季冰雪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
C.张家口近五年旅行社、星级宾馆A级风景区等旅游企业数量均逐年持续稳定增长。
D.在残联的积极组织下,虽受疫情影响,但总体上北京市残疾人仍积极参与冰雪运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钢园区工业遗存与冬奥文化有机结合,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折射出城市发展与办奥理念的高度契合。
B.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正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C.第22届冬奥会在俄罗斯索契举行,俄罗斯不但收回了办会成本,而且还给索契带来了交通、旅游、国际地位的提升。
D.索契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增加了俄民众对本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有形”和“无形”的双重效益。
3.三则材料都是围绕“冬奥会”展开的,但侧重点明显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吉林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做了题为《如何打造高品质旅游景区》的报告。《报告》称,稻城亚丁是个世界级的资源,它是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景观。在打造这个景观时,首先要把它的核心价值深入地挖掘出来,把它打造成一张中国的王牌产品,西南的一张名片。

《报告》显示,开发这个景区,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保护。修建基础设施、提供更多服务是为了让旅游者更好地欣赏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但要尽可能避免对它的干扰和影响。

与之相适应的是高品质旅游景区的环境和氛围。既然是《消失的地平线》把稻城亚丁推出来,香格里拉人类美好的梦想到底在什么地方?香格里拉的理念,特别是我们在里面最特殊的感受是什么呢?是藏域风情,人间天堂,是最觉得新奇,最觉得震撼,是心灵受到净化的一种感受。

至于景区的公共服务和旅游服务,它只是一个基础,它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赏得开,是不是要非常便捷、是不是要适合团队大规模的进出,这可能还要进一步研究。稻城亚丁如果要大规模团队进出,就会降低景区的品位和价值。在线路设计上,可以考虑小群多路,多组团的旅游方式。

(摘编自伍策、一丁《打造高品质旅游景区:稻城亚丁蓄势待发》)

材料二:

文旅投资分会长彭志飘发布了《文化旅游行业投融资需求调研报告》,该报告汇报了文化旅游行业投融资现状与需求调查研究之十大特点,下图是其中两大特点的图示。

(摘编自搜狐网《清研智库:文化旅游行业投融资现状与需求调查研究之十大特点》)

材料三:

旅游者的旅游审美体验、旅游求知体验、旅游交往体验、旅游情感体验等文化现象是旅游文化,由于其实质是旅游体验,可称之为旅游体验文化;旅游业文化中直接面对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的部分如旅游服务、景观开发、旅游宣传、旅游规范等文化现象也是旅游文化,它产生于旅游业对旅游活动的介入过程,又力图影响旅游活动,可称之为旅游介入文化;旅游、旅游业之外的旅游研究者、旅游评论者、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思想、旅游研究、旅游传说同样是旅游文化,它们以旅游为研究、思考、演绎对象,对旅游施加影响,也属于旅游介入文化,至于旅游客体中的旅游文化,由于主要是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地居民创造的,可分别归入旅游体验文化和旅游介入文化。因此,从文化系统的角度上看,旅游文化由两个子系统构成。

从两者的形成时间上看,旅游体验文化出现最早,最早的旅游体验无疑是旅游者对旅游景观的体验。旅游者对旅游景观的体验起源于何时,至今未有定论,但其至少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那时旅游现象刚刚萌芽,不足以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关注,自然谈不上什么旅游介入文化了。社会、政府、企业介入旅游形成旅游介入文化,已经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事了。

从两者的相互作用看,旅游体验文化决定旅游介入文化。旅游介入文化虽然对旅游体验文化有指导作用,但从根本上说旅游介入文化是服务于旅游体验文化的。

(摘编自由玉境、邹本涛《旅游文化新论》)

1.下列对“文旅”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与文化关系密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离不开审美、求知、交往、情感等文化现象,而这些文化现象就是旅游体验文化。
B.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受到旅游体验文化和旅游介入文化的影响,旅游体验文化和旅游介入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两个子系统。
C.最早的旅游体验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旅游景观体验,那时的旅游现象不足以引起社会相关部门的关注,因而不存在旅游介入问题。
D.旅游体验文化和旅游介入文化相互作用,前者决定后者,前者处于核心地位,后者处于服务地位,但后者对前者有指导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稻城亚丁是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景观,是西南的一张名片,中国的王牌产品,我们要将它打造成大众化的人间天堂香格里拉。
B.文旅企业当前仍然面临着市场订单减少、市场竞争激烈、销售难、融资难度大、生产经营成本高等问题,经营情况不乐观。
C.投资机构投资文旅项目时受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影响较大,约七成投资机构受市场环境影响,约六成投资机构受政策条件影响。
D.旅游思想、旅游研究、旅游传说对旅游施加影响,也是旅游介人文化,而旅游客体中的旅游文化主要是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地居民创造的。
3.怎样打造稻城亚丁这个拥有世界级资源的景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3-2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影片《少年的你》热映,但随之而来的是原著深陷融梗”“抄袭的舆论旋涡。

回溯众多被曝光的抄袭事件,媒介化语境是其发生的共性前提。在这一语境下,写作的门槛降低,写作人数、作品数量增长迅猛作者、作品受媒介影响渐深,认为如无充分的媒介传播,很快就会沉底;读者化身用户,自带流量,参与写作的可能性增强;等等。由此,人们获取知识的自由度、平等度提高了,文艺文本的获得和传播变得较为容易。写作也不再是个人的闭门造车。它依媒介而生,触媒介而存,在本质上演化成了动态的社交行为。写作的公共化、敞开性等特点,逐渐凸显。

而在另一个层面,媒介化语境下写作的跨平台、跨媒介传播特性,以及背后庞大的粉丝群体,使得文学作品极易演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脚本。市场效益的提高,再加上众多写作平台、媒介等的宣传,写作与利益有了更深刻的勾连,写作诉求的功利化也成为一种常态。问题是,这种功利化的写作诉求,若能与作者的才情相匹配,那么就可以顺势而为;但假如名不副实,就容易出现模仿、抄袭等行为。

媒介化语境下,写作与利益的深度勾连,使得商业写作成为潮流,这虽然为当前的文艺原创打了鸡血,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艺本应有的崇高与神圣,使得许多人对写作失去了敬畏对不少写手来说,写作就是码字,是获取名利的工具。这种无畏,使得他们只看到写作的潜在经济效能,而忽略了其别才”“别趣特性。于是,由无畏而致无谓。当不再心存敬畏,就会由模仿、致敬走向创新的焦虑,直至突破写作底线。

反观我国古代,文艺写作讲究言志”“缘情,被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需要慎之又慎地对待。谈到写诗,贾岛说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晋书》记载,左思创作《三都赋》时,花费了十二年来构思;柳宗元自述,作文时未尝敢以轻心掉之、以怠心易之、以昏气出之、以矜气作之;曹雪芹写《红楼梦》,则是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凡此种种,皆是这种文艺精神之体现。对大多数古代文人而言,写作是虔诚的志业。拥有神思与灵韵,从形之于心形之于手与口,既需要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更需要心斋”“坐忘”“用志不分,对写作保持敬畏之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有了现实的面向、敬畏的态度、严谨的诉求,这些古圣先贤的写作,才有着恒久的穿透力,从而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维度中,建构起自我的经典性。而那些失掉敬畏之心,有抄袭、剽窃行为的作者,则会被冠以文抄公之名,背负起写作伦理的刑罚,断送自己的前途。

因此,站在当下,今古对照,面对不断被曝光的抄袭事件,我们固然要寻绎其发生的原因,看到其背后的媒介生产逻辑,对抄袭行为保持警醒,但也没必要过分紧张,对原创的前景充满怀疑。在正视媒介深刻影响的前提下,我们应该通过何种办法,来更好地提升创作水平,孕育更多的精品力作?个人认为,舆论引导、制度规范等都比较关键,但最重要的,是作者德行才情、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一点,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的总结,即致虚极、守静笃、远功利、知敬畏、富学识、练词藻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媒介时代,使写作真正有根可依,为未来经典的产生奠定基础。

(摘编自周冰《媒介化语境下,如何远离抄袭形构经典》)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化语境的发展为写作带来了便利,也使模仿、抄袭等行为更容易发生。
B.作者应保持对写作的敬畏,尽量摒弃写作诉求的功利化,远离抄袭,创造经典。
C.坚定文艺的崇高与神圣,古圣先贤的写作就能建构起自我的经典性,穿越时空。
D.面对不断被曝光的抄袭事件,我们要寻绎其原因,并保持应有的警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进行论证,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写作现状的分析,也有对古圣先贤文艺精神的肯定。
C.文章将古代文人的写作和当下的抄袭事件进行对比,论证了文艺写作要讲究“言志”“缘情”的结论。
D.文章末段阐明了外部环境改良和个人素质提高是目前打击抄袭事件、提升创作水平的方法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媒介化语境下,写作演化成了动态的社交行为,逐渐凸显出公共化、敞开性等特点。
B.功利化的写作诉求若能与作者的才情相匹配,就不必考虑媒介化对文化产业的消极影响。
C.刘勰“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藻雪精神”与本文所提倡的文艺创作理念有相通之处。
D.目前,抄袭现象尚难以根除,但若不断想办法予以解决,原创作品的前途仍然值得期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赛金对追星现象进行了长期观察和研究。他认为,青少年之所以容易产生偶像崇拜,是因为他们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急于摆脱家长的管束,对高度理想化、浪漫化的偶像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依恋。

调查数据也支撑了这一观点。青少年追星的原因何在?18%的家长认为孩子被偶像的颜值吸引是其主要原因。另外,“崇尚偶像的内在品质与精神”“将偶像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给自己前进的动力”“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追星以寻找和同龄人之间的共同话题”也是重要原因。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所长陈锐表示,青少年本身处于叛逆期,追星其实也是青少年自我认知的需要,通过喜欢不同的明星表达自我,通过与他人的对比、对喜欢明星的定又表达自己的态度、倾向。

一些家长认为,追星能舒缓孩子压力,帮助孩子融入集体。但同时,也有不少家长认为追星会花费孩子大量时间,影响其学习生活,担心孩子沉迷网络,减少对实际生活的关注,更害怕对孩子形成错误的引导,形成不良的人生观。

陈赛金认为,青少年可以从偶像身上学习他们努力、为梦想坚持的一面。但盲目地追星,易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

对此,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影视从业人员、理性追星是关键。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校长黄建刚介绍,学校在青少年追星方面的教育应着重于“导”。“一方面,我们以‘向演艺明星追什么’‘我们应该追怎样的星’等为主题开展‘追星’系列大讨论,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追星观;另一方面,我们还举行了以‘寻星’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推荐身边的‘榜样星’活动,鼓励学生们去发现身边的‘平凡星’。”

陈锐建议,应扎实开展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引导青少年以科学家、爱国志士为偶像,这就需要让这些“星”变得更加容易“接近”、更加丰富、更加立体。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青少年该不该追星》)

材料二:

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就“青少年追星”相关话题展开了专项调查。

材料三:

近年来,青少年追星日渐成为普遍现象。然而,部分失德艺人让人大跌眼镜,无疑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规划指导,化解追星、“饭圈”等负面文化的影响。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追星乱象予以关注。比如对于“倒奶事件”,有政协委员表示,这件事看似孤立,但折射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饭圈”为“爱豆”疯狂打投形成的“饭圈文化”。平台追求流量至上,资本推波助澜,使“饭圈”变质成砸钱斗狠的怪圈,不仅“圈”住了青少年的钱财和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还扭曲了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严重冲击。

这些年,很多出道不久的明星,如流星一样划过。其中有作品不佳的原因,也有因道德失范乃至触犯法律而跌下“神坛”。对青少年来说,追这样的星,不仅会产生巨大的认知失调和心理落差,还容易使其丧失对人的信任。青少年理性追星,需要正确引导。正如专家建议,家庭、学校、社会必须采取行动,正确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需要对正在成长时期的孩子进行正确教育、严格要求。尤其要正视处于特殊生理和心理成长时期的孩子,加强沟通和陪伴,减轻其对偶像的崇拜和迷恋;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要及时制止,绝不纵容,这样才能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使观看优秀影片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内容,教育学生深入学习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美好事物,学校应当成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追星观。

近年来,社会上涌现出许多选秀节目,使偶像崇拜似乎成为一种“全民运动”,青少年被卷入其中,极尽激情和疯狂。全社会需要综合运用意识形态和法治化路径加以规制和引导,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摘编自付彪《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需多方合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追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将偶像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给自己前进的动力”是追星的重要原因之一。
B.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就“青少年追星”相关话题进行了调查,追星程度为“经常关注及以上”的孩子占到48%。
C.一些作品不佳、道德失范,甚至触犯法律的所谓的“明星”,极易给一些百日追星的青少年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D.社会上出现的众多选秀节目,让青少年卷入其中。他们疯狂追求节目催生的偶像,使偶像崇拜成为一种全民运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盲目追星会使青少年出现很多极端行为,只要将明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立体,就可以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追星观。
B.中国教育报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的青少年时刻关注明星动态,这说明青少年追星现象在我国并不普遍存在。
C.部分失德艺人、“饭圈文化”都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正确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势在必行。
D.在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方面,家庭重在沟通和陪伴,社会重在规制和引导,相比较而言,社会所起的作用会更大。
3.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2-1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成为改革的热点和受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生涯规划教育要求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导向性,是随着学生年龄、经历、身处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都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等问题。

实行新高考以后,学生学会选择是其在高中阶段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人生规划初期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前清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课程选择的意义、生涯选择的重要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

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全面展开自我评估,客观进行生涯选择,稳妥进行人生管理,由此,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摘编自刘瑞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材料二: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对自己的潜能和职业有个大致了解,但还要意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学生在设计职业发展时,不应该只是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自己是否有适合某种工作的能力。因为未来是多变的,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很重要。这一方面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等职业生涯规划测试,参照老师、家长和朋友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找到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以往,高中生在进行学科选择和填报志愿时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实用主义影响,关注最多的不是未来的发展,而是薪酬、升职等利益问题,最终选择一些热门专业。但这些热门专业未必是热门职业。而且等学生毕业的时候,这些专业是否依然热门都是未知数。因此,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避免学生因盲从利益趋向而做出的并不明智的专业选择。

据调查和统计,在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年级、学校性质、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年级越高,成绩越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水平越高。

(节选自搜狐网《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材料三

          

很强较强一般不具备没有考虑
合作意识

19.7

32.4

45.8

1.2

0.9

竞争意识

21.3

24.5

45.6

5.4

3.2

创新意识

15.5

33.3

41.9

5.9

3.4

社会适应能力

23.5

21.2

51

0.3

4

人交往能力

22.6

37.9

36.7

0.3

2.5

备注:以上数据均为百分比。

(摘编自《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四:

“一到每年的四五月份,办公电话就变成了热线,其中十有八九是查询转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不知道所报考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近日,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高考考试生报志愿时会感到迷茫:“高考学生都说不清楚自己兴趣点是什么,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有调查显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有超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惠英如是说:“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对高中学习、大学专业、未来职业、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进而进行客观的、主动的选择。基于此,学生思考评估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

(摘编自河北新闻网《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找到前行航标》)

1.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清晰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这都是学生学会选择的具体表现。
B.高中生要充分认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在设计职业发展时要认真思考自己是否有适合该种工作的能力。
C.生涯规划教育调研投告显示,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认知到自身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认知到自身不具备创新意识的学生数量多于不具备合作意识的学生数量。
D.超过70%的大学生由于他们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住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志愿,因此进入大学后想重新选择专业。
2.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自身能力、性格、优劣势、身处环境等的认知是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对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   要求学生在高三年级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的生涯。
B.职业生涯受学业成绩、学校性质、父母受教育程度等维度的影响,因此,学业成绩优异、名校毕业、家庭环境良好的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强于普通学生。
C.对于重庆市某重点中学被采样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总体上有较好的自我认知意识,对自身的个性、兴趣和能力都有较为清晰的自我认识。
D.在张慧英看来,只要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结合对社会的了解,尽早地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能获得幸福生活,实现自身价值。
3.根据上述材料,概况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2022-02-11更新 | 73次组卷 | 22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美知乎Quore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学中文的外国网友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家隔壁曾住着一位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该网友,以感谢对她的帮助。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从莫言、刘慈欣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域:在“武侯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研究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可是一度将宝玉错认女孩。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通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季羡林曾说过,“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人类文明将会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摘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不仅受到国外读者的喜爱,还可以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B.当今中国文化只要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就一定能为更多的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
C.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关键是打造更多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传播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
D.精彩的中国故事“走出去”,往往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也可能产生误解与曲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兰女士送李白诗集的例子,表明了诗词既是外国网友学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
B.作者从当代作家作品、影视剧和网络文学等方面来举例论述中国文化已经“走出去”了。
C.对“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作者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D.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作者先举例,再分析,最后坚信更多的“长安花”将走出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已经超过很多人的想象,连普通外国人也喜欢诗词。
B.如今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主要得益于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
C.网络文学虽然已“走出去”,却没有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和价值理念。
D.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虽坎坷不平,但精彩的中国故事必将更多地传播出去。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短视频行业发展迅速,广受喜爱。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数量的85.6%。受众群体广、影响范围大、用户黏性强,使得短视频成为新的传播风口,持续收获流量热度。

短视频人气骤升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视频平台为炒热度、博关注,以媚俗表演为噱头,频频打擦边球;有的视频主播为赚流量、得点赞,上演暴饮暴食的吃播奇观……凡此种种,对短视频生态造成破坏,给广大用户尤其是青少年用户带来负面影响。

无论技术条件、市场环境如何改变,传播真善美,信守公序良俗,坚守法律、道德底线,都是短视频制作的基本要求,是内容生产者和平台方共同的职责。纵观位处头部的短视频平台和广受欢迎的主播网红,其得以长久活跃、被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坚持传递积极、健康、乐观的内容,努力将有意思有意义相结合,借助有创意的艺术风格进行广泛传播。

对于更广大的短视频生产者和用户来说,短视频的魅力除了具有操作容易、短小精悍、趣味性浓、交互性强等特点,最关键的是可以通过鲜活的形式、广阔的视角,展现人们各自多彩的生活:农民展示自己耕耘的收获,健身达人用视频记录充实、自律的一天……娱乐、分享也好,科普、带货也罢,短视频的要义是同时运用好镜头、配乐和剪辑技巧,展现真实健康的生活,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

除了内容生产者和平台方要切实增强主体责任,从源头上杜绝低俗恶俗甚至违法违纪的内容生产,还要充分发挥他律的作用。近年来,从开展清源”“净网”“护苗等专项行动,到明确平台资质要求、建立违法违规上传账户名单库、推进账户实名制管理等政策规定出台,一系列举措及时整治短视频行业乱象,为短视频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今电子商务方兴未艾,用短视频形式介绍地方特产、传播老字号文化、助农兴商、有力纾解商品销路问题,成为脱贫攻坚的有力帮手。针对线下聚集不便的问题,内容生产者打造知识分享云空间,将线上演讲的精华内容精编成一条条短视频,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收获知识的启迪……丰富多样的短视频产品,开阔了我们的生活视野,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塑造了我们更具网感的生活体验。

充分发挥独特优势,以正能量为价值底色,短视频成为凝心聚气的重要抓手。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诸多精彩阅兵短视频刷爆朋友圈。精彩利落的剪辑、激昂雄浑的配乐、整齐一致的步伐,一个个爆款短视频让人看后不禁壮怀激荡,由衷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2020年,各地遭受洪涝灾害,短视频记录下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广大干部群众全力救灾的片段,人们从中看到真实的现场、真切的细节,更能从一行行的鼓劲留言、数以万计的网友点赞中,感受到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坚定信念。这样的短视频,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激励人心。

当下,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广应用,网民数量持续攀升,短视频发展前景广阔。当此之时,更需要我们以积极健康内容赋能短视频,以主流价值导向引导行业发展,凝聚更广的社会共识,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惠及更多百姓的幸福生活。

(摘编自王子潇《以积极健康内容赋能短视频生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短视频用户占网民整体数量的80%以上,使短视频成为新的传播风口,持续收获流量热度。
B.传递积极健康内容,将“有意思”和“有意义”相结合的主播网红,才可能长久活跃、被人喜爱。
C.娱乐、分享、科普和带货的短视频同时运用好镜头、配乐和剪辑技巧,展现了真实健康的生活。
D.切实强化内容生产者和平台方的主体责任,就能够从源头上杜绝低俗恶俗和违法违纪的内容生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行业发展迅速,文章运用具体的数据向读者证明了短视频用户规模之大。
B.文章通过举例论述了短视频出现的问题对短视频生态、用户和青少年造成的影响。
C.文章论述了短视频应达到传播真善美的要求,语言客观,结构清晰,角度灵活。
D.文章分析了短视频的特点和魅力,展现了短视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具有操作容易的特点,不受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影响,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B.短视频产品能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收获知识的启迪,使我们获得更具“网感”的生活体验。
C.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短视频激励人心,说明了以积极健康内容赋能短视频能凝心聚气。
D.以主流价值导向引导行业发展的短视频能凝聚社会共识,创造社会价值,让百姓生活更幸福。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就业形态这一概念本质上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从生产力的角度理解,新就业形态描述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带动的生产资料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条件下,通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互动,实现虚拟与实体生产体系灵活协作的工作模式。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理解,新就业形态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出现的去雇主化、平台化的就业模式。这种就业模式呈现出关系灵活化、工作碎片化、工作安排去组织化的特征,这与传统就业形态中,由雇主组织生产的、工作时间与工作场所相对固定的就业形态有较大差异。

(摘编自张成刚《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及影响分析》)

材料二:

新就业形态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有助于减缓经济与就业的波动。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农村的人数减少,城市就业压力增加,新就业形态不仅接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而且兼职比例很高,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新就业形态有助于培养从业者自我负责精神与工匠精神。劳动者直接接受客户的服务评价,有助于从业者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不断提升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塑造专业精神,这对于创新发展非常重要。

新就业形态正在不断改变工业经济主导的就业格局,这对政府的就业政策也提出了挑战。首先,政策决策部门需要考量新就业形态的性质,我们不能以传统雇佣模式来审视新就业形态,更不能让新就业形态成为劳动者权益保护缺失的代名词。其次,我们需要创造更多更好的新形态工作,并通过培训促进劳动者新工作技能的提升与迁移,帮助劳动者顺利转换就业形态。最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也很重要,在反复研究模拟之后,在特定形态、特定领域与特定地区的就业人群中开展试点工作,以获取实践数据与政策经验,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新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未来一项重要且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随着经济新形态与就业新形态的推陈出新,社会认知需要不断适应。政府不仅需要积极包容这一变化,更需要寻求劳动者自我负责与社会保障的平衡,不断地调整优化我们的就业政策。

(摘编自杨伟国《让新就业形态更好地生长》)

材料三:

新就业形态面临着种种烦恼,这些烦恼有思想认识滞后导致的用老办法处理新问题,也有现存劳动关系制度无法适应新就业关系。例如,现存法律对于新型劳动关系尚未有明确的界定,相关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社保机制无法全面覆盖等。这就需要我们用辩证眼光来看待新就业形态中的不足,尽快完善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上的不足。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家公布的一批新职业,涵盖了新就业形态中出现的部分职业工种,包括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社区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等。这些新职业纷纷转正,不仅解决了相关从业者职业身份上的困扰,更向打造规范化、法治化的就业环境迈出了坚实一步。这无疑对新就业形态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成长中的烦恼须在成长中化解。只要找准方向、审慎包容、政策支持、多方发力,新就业形态就能释放出更大潜力。

(摘编自陈嘉《化解新就业形态成长的烦恼》)

1.下列对新就业形态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就业形态是在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能实现虚拟与实体生产体系灵活协作的一种工作模式。
B.新就业形态是一种关系灵活化、工作碎片化、工作安排去组织化的就业模式,有别于传统就业形态。
C.新就业形态在提供工作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从业者的自我负责精神与工匠精神。
D.新就业形态能有效调整优化国家就业政策,社会认知需不断发展以适应经济新形态与就业新形态的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理解新就业形态不仅需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综合考虑,还需要结合新就业形态的作用及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考虑。
B.新形态工作能促进劳动者新工作技能的提升与迁移,帮助劳动者顺利转换就业形态,从而使其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发展。
C.社会保障体系在未来面临诸多挑战,它需要在实施试点的基础上获取实践数据与政策经验,以应对变化,实现创新性发展。
D.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新就业形态发展中的不足之处,要靠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促使新就业形态释放出更大的潜力。
3.国家需要实施哪些措施来让新就业形态更好地发展?请结合“新就业形态”概念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线下教育培训机构关门,很多地区的学生停课不停学,居家在线学习,在线教育迎来发展风口。一时之间,很多在线教育平台获得较大用户流量,资本也随之而来。然而,如果资本过度炒作在线教育,或者平台过度追逐用户流量,投资方和平台可能很快就面临血本无归的残酷现实。因此,冷静思考在线教育的发展,对投资方、在线教育平台以及教育的整体发展都有利。

有用户流量不等于能赢利。不少在线教育平台都喜欢拿平台有多少用户来宣传自己,但事实上,在靠免费体验、营销广告获得的用户流量中,僵尸用户所占比重较大,要将这些僵尸用户转化为愿意买单的用户并不容易。大家常见的情况是,在线教育平台大搞烧钱式营销,一番运作后,平台的用户增加了不少,可是很多用户并不买课。在有效用户不足、营销成本偏高的情况下,如果融资受阻,资金链断裂,平台很快就会破产。

规模大不等于品牌好。当前,舆论在关注在线教育平台时,都特别看重其规模。然而,从教育的角度看,规模与质量、品牌恰恰是矛盾的。很多办学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办学之初,学校的口碑和教学质量都有保障,但随着规模扩大,质量和成本控制就会出现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育强调个性化,家长也是依据机构的特色能否满足自身需求来选择教育培训机构。在线教育强调规模效应,家长追求更个性化的教育,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很难调和的。有不少在线教育从业者宣称,在线教育可以替代线下教育。我看这是痴人说梦。在我国,很多教育领域的投资者,都把上市作为教育企业成功的标志。其实,只有抓好教育质量,才能巩固用户群体、扩大用户规模。一味地追求规模,而无视求育质量,这样的在线教育平台行而不远。

新形式不等于新教育。社会希望在线教育能带来新的教育生态。不得不说,这种期待是不现实的。要形成新的教育生态,必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在线教育身上。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之下,在线教育被用来提分 强化应试教育。所有面向中小学生的在线教育平台都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平台所推出的要么是工具类产品(刷题产品),要么是个性化提分产品(应试指导产品)。这也导致在线教育平台把更多精力用在营销上,而非提高教育质量上。

对于在线教育平台,我国教育部等部门已经出台具体的规范意见,对在线教育平台实施教育备案审查制度,对在线教育平台加强过程性监管,包括授课内容、师资、收费等方面的监管。要让在线教育健康发展,资本和在线教育平台的经营者也应吃透在线教育的教育属性,遵循教育规律,不盲目炒作,不片面追求规模,真正对用户、投资方、行业负责。

(摘编自熊丙奇《投资、炒作在线教育,该冷静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培训机构关闭线下服务,转而开发在线教育平台,开展线上教育,为学生停课不停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B.在线教育平台的用户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课程的是有效用户,而被平台的营销手段吸引进来但无购课意向的是“僵尸用户”。
C.在作者看来,在线教育不可能完全替代线下教育 那些把上市作为成功的标志的教育企业都无视教育质量,必将行而不远。
D.我国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对在线教育平台加强过程性监管,如对授课内容、师资、教育备案审查过程等实施监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假设论证法,如第一段根据假设条件推理出一种严重后果,由此引出冷静思考在线教育的发展这一论点。
B.文章运用了因果论证法,如先交代很多办学者的一种感受,然后分析出现相关情况的原因,有效论证了分论点。
C.文章主体部分论述了发展在线教育须冷静思考的几个问题,涉及在线教育的用户流量、规模、形式等方面。
D.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作者在末段对政府相关部门和在线教育平台经营者提出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线教育平台投入大量资金开展营销活动,以吸纳更多的用户,平台如果长期不能赢利,将因无资金维持运营而走向破产。
B.舆论认为在线教育平台的规模与质量、品牌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但规模更重要,因此舆论在关注在线教育平台时都特别看重规模。
C.在线教育虽然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但不能促进新的教育生态的形成,我国应通过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推动新的教育生态的形成。
D.当下在线教育强化应试教育,面向中小学生的在线教育平台提供的都是刷题产品和应试指导产品,平台的教育质量有待提升。
2021-11-3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