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体的营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97 道试题
1 . 某兴趣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馒头碎屑或块

碎屑适量

碎屑适量

馒头块适量

唾液有无

2mL唾液

A

2mL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保温

37°C水浴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2号试管A处应加入______
(2)为了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1号和______号两支试管进行实验。
(3)实验结果是______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______酶将淀粉分解成______
2 .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米饭在口腔里越嚼越甜,这是由于口腔中的唾液使米饭中的淀粉分解为其他有甜味的糖类,下面是某小组进行的一个实验,请分析下面的实验步骤并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1:取适量的新鲜米饭,打碎,做成糨糊并振荡,分成2等分。
步骤2:将口漱净,取4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
步骤3:取2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
步骤4:进行上图所示系列操作。
(1)上述图示中所加糨糊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这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主要功能是 ______
(2)该实验的目的是观察 ______对淀粉的分解作用,①号和②号试管可形成 ______,其中变量是 ______
(3)在D的①②号试管中,滴加碘液后,呈蓝色的是 ______,碘液的作用是用来检验是否存在 ______
(4)该探究实验过程中,①号试管进行的实验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______
(5)如果将图C烧杯中的水换为0℃,再重复图D,这两支试管中糨糊的颜色都是 ______说明 ______能影响唾液中消化酶作用的发挥。
2023-01-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武隆区江口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3 . 米饭和馒头是我国餐桌上的主食,它们的淀粉含量略有差异。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对主食的偏好不同,那么,他们消化淀粉的能力是不是也有差异呢?
(1)淀粉在口腔中被分解为_______,其消化的最终产物被细胞利用。
(2)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了调查研究。将在校生按照其惯常主食偏好,分成米饭组、馒头组、以米饭和馒头为主食的混合组,分别测试三组受试者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能力。检验方法及结果如图所示。

①37 ℃水浴是在模拟_______,以保证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②向稀碘液中滴入混合液后,若颜色_______,说明此时试管中所有淀粉都被分解,即可完成检验,记录_______,求平均值。
③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三组受试者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能力从强到弱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
(3)为进一步研究“能否通过改变主食结构来增强唾液对淀粉的消化能力”这一问题,同学们认为应该选择_______的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每日主食换为等量的_______,并保证其他饮食不变,四周后检验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023-01-2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砺志学校、中山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4 .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准备了馒头、唾液、清水、碘液、恒温箱等实验材料和设备,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管

加入的物质

处理

温度

时间/min

加碘液后的现象

A

馒头碎屑+2mL唾液

搅拌

37℃

10

不变蓝

B

馒头碎屑+2mL清水

搅拌

37℃

10

变蓝

C

馒头碎屑+①

搅拌

80℃

10

变蓝

D

馒头碎屑+2mL唾液

搅拌

0℃

10


(1)把馒头碎屑“搅拌”相当于口腔中 ______作用,在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馒头中的淀粉最终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 ______
(2)为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请将上述实验初充完整:①是 ______,②的现象是 ______
(3)如果A试管与B试管作为对照,则变量是 ______,A试管中滴加碘液后不变蓝的原因是 ______.
(4)根据A与C、D试管滴加碘液后的现象分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 ______
2023-01-2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蚌埠第一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5 . 实验题: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 某同学猜想,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还是口腔中的唾液使馒头变甜的? 于是他做了如下实验:
A、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分成2等份;将口漱净,取2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
B、取2支洁净且大小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做如下处理:
在①号试管中放入1份馒头碎屑,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在②号试管中放入1份馒头碎屑,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C、将2支试管一起放在装有三十七摄氏度水温中放置5至10分钟。
D、稍后在2支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
E、观察并记录个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分析上述实验并回答:
(1)将馒头切成碎屑并充分搅拌,这是为了模拟___。该实验设置的实验变量是___,本实验中设置②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
(2)在①、②号试管中,会出现蓝色的试管是___号,出现蓝色原因是____。本实验结论是:淀粉的消化与______ 有关。
2023-01-26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明星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6 . 为研究唾液及口腔的咀嚼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某小组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方案。
分组1号试管2号试管3号试管4号试管
处理馒头块0.5g0.5g
馒头碎屑0.5g0.5g
2mL2mL
唾液稀释液2mL2mL
条件37℃保温5分钟
碘液检测2滴2滴2滴2滴
实验现象

(1)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把______作为一组实验。
(2)若检测研究正常摄食情况下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______
(3)若3号和4号为对照试验,其变量是______;3、4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的颜色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口腔对淀粉既能进行______性消化,又能进行______性消化。
(5)2和3能否构成一组实验______。为什么______
2023-01-2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第四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7 . 七年级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内消化”的实验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管编号

1

2

3

4

5

馒头碎屑或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适量馒头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试管中的加入物

2ml唾液

A

2ml唾液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B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保温

37℃水浴保温10分钟

0℃

100℃

加入碘液

2滴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_________,与1号试管形成________
(2)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1、3号试管进行实验,那么B处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观察到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填变蓝或不变蓝或部分变蓝)。
(3)实验中观察到4、5号能与1号试管形成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4、5号试管均_________(填变蓝或不变蓝),这是由于此时温度的变化导致酶的活性__________(填升高或下降),从而影响了淀粉的分解。
2023-01-2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永春五中片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8 . 如图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其中的A、B、C、D表示四个实验步骤。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D步骤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1号试管 ______;2号试管 ______
(2)1号和2号试管形成一组 ______,变量是 ______
(3)B步骤中的“搅拌”相当于口腔中 ______作用。
(4)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 ______号试管的变化相似,即唾液中的 ______能部分消化淀粉。
2023-01-2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9 . 某同学为了“探究淀粉的消化”,做了如下实验:
Ⅰ.取2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为1、2号,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浆糊(主要成分是淀粉)。然后向1号试管内加入2毫升水并充分搅拌;向2号试管内加入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
Ⅱ.将这2支试管一起放到37℃的温水中,10分钟后取出这2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
Ⅲ.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1)该实验是观察唾液中的______对浆糊中淀粉的消化作用。
(2)淀粉初步消化的场所是______
(3)预测10分钟后,滴加碘液,______号试管不变蓝,请分析原因______
(4)将馒头撕碎和进行搅拌相当于口腔中____________
(5)咀嚼饭粒或馒头时会越嚼越甜是因为______
2023-01-25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10 . 20世纪之前,生物学界普遍认为,人和动物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法国学者沃泰默对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做了系列经典实验:
组别实验过程实验结果
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十二指肠)肠腔内胰腺分泌胰液
稀盐酸→注入狗的静脉中胰腺不分泌胰液
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将稀盐酸→注入到狗的上段小肠(十二指肠)肠腔内胰腺分泌胰液

请依据上述系列实验,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
(2)在沃泰默的实验设计中,比较①和②的实验,说明稀盐酸必须刺激__________才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比较①和③实验,实验变量为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沃泰默固执地认为,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3)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重复了沃泰默的实验,他们的假说是: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到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他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检验假说:④剪下狗的一段小肠并刮下黏膜+稀盐酸+沙砾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中→胰腺分泌胰液。他们将这种化学物质命名为促胰液素。这种调节属于__________调节而不是神经调节。
从实验探究的科学性方面来看,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并不严谨,至少还需要补充以下实验:
组别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结果
剪下狗的一段小肠并刮下黏膜+物质A+沙砾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中观察胰腺是否分泌胰液
物质A→注入狗的静脉中

实验⑤⑥中的物质A是指__________。若实验结果支持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假说,则实验⑤和实验⑥的结果是__________
2023-01-18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河南省洛阳市中招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