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2 道试题
1 . 在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下,国家能够较好地维持稳定和安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了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法令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该历史事件最大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简述这位“新皇帝”“将广阔国土划分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名称,并概括该制度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简述表格反映出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统一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4-01-2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金桂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

材料三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秦王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止,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四 “文化整合”是文化变为整体的或更为完整的过程,秦汉帝国正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秦朝实施一系列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变革,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秦亡后,汉代统治集团建立大一统帝国模式。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1)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秦始皇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政治变革”的影响。
2024-01-2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历史研究绕不开历朝制度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侯一方而臣服于周,接受周王赐予的封号,一方而是土著国家的首领。诸侯国要负担纳贡、服役、戍边或随王出征等义务。周王还要派王族的亲信去地方监督当地首领,便于控制并加强其统治。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材料二:秦统一全国后设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政治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汉武帝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其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尤为明显。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及其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系统化、完善化”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有何特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如何在制度上“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确立新的经济政策”。上述制度变革有什么影响?
2024-01-1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延承也有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摘编自《礼记·礼运》

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

——摘编自《三字经》

材料三: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shào)公奭(sh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四: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材料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制度?这种传位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更替首领位置的方式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描述的是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四中的“新皇帝”指的是哪位皇帝?由材料分析这位皇帝是怎样治理广阔的国土的?这种方式和材料三描述的制度有何显著的区别?
2024-01-17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翦伯赞

材料三   秦始皇发动了若干次大规模战争,进行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木建筑工程。为动员人力、筹集费用,秦朝统治者大大加强了对人民的征敛,赋役非常繁重,刑罚非常严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秦王扫六合”的时间。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评价秦始皇”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表述成文,不少于150字。
6 . 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从古至今一直是广大人民的期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时代沿革,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董仲舒和汉武帝生活的时代,汉王朝的安全和稳定正面临着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严重威胁。面对这样的形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摘编自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材料三   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晋书》

(1)材料一反映的“制度”是什么?该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遇到的内、外危机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简述“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分封诸王”的原因,以及导致的后果。
2024-01-11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制度因社会的存在发展的需要而确定,并随之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陕西榆林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一块有护墙的台地,已具备了早期“宫城”的性质。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这里还发现了玉器、壁画等象征身份等级的物品,以及铸铜、制骨等早期“核心技术”的生产遗存。遗址中的墓葬分四类,墓葬规模由大到小,随葬品由多到少,四类墓葬极可能代表了四个不同阶层的人群。

——摘编自孙周勇等《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石峁玉头像

材料二 周朝建立后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国一家”的权力配置结构。天子统领天下,天下之域内有诸国,诸国之内又有家,国与家都采取世袭制。起初这种治理结构有利于保证地方政权的建立和稳固,从而推进了中央统一和地方稳定。

——摘编自刘凤雪《国家枝力。的纵向配置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材料三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要继承秦的制度,另一方面实行一千余年的旧制度具有强大的惯性,尊重这种传统才能取得楚、齐等地贵族民众的支持,因此西汉初期建立诸侯国,推行郡国并行制。这种做法在汉初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占地不过一郡,他们失去直接治民统兵的权力,已经无法与朝廷抗衡了。

——摘编自孟祥才《先秦秦汉史论》等


(1)写出与石峁古城年代最接近的王朝。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①生产发展,出现城市;②阶层分化,出现阶级;③出现王权和国家。根据材料一,说明石峁古城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指出西周实行的地方制度及其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及其带来的问题,指出汉武帝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2024-01-1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东逸湾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铜权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壹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铜权铭文

二十六年,……(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由郡、县、乡、里组成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体制。它和西周分封制的区别,主要是:一、封国的君位和贵族职位都是世袭的,而郡守、县令则可以随时由朝廷任免;二、郡县必须直接接受朝廷的命令和监督,而封国对王朝则不一定。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并列存在的,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在经历过战争重重洗礼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的飞跃。

——黄朴民《从分裂到统一》


(1)提取材料一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车同轨”与“书同文字”对应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2024-01-0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文园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秦汉时期,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间的斗争依然存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7年9月17日至11月30日,“秦汉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盛大展出。这是展览解说词节选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秦王嬴政以赫赫雄师统一中国,自称“始皇帝”,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恢弘序幕。


       秦朝立百官之职,通过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措施以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①汉朝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秦朝创立的各项制度的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对外交流等领域改革创新,取得巨大成就。②四个多世纪的经营与沉淀,使秦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开创与变革时期。③
(1)依据材料一,列举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至少3条。依据材料一,找出汉朝和秦朝制度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秦灭六国后,在咸阳的宫殿中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2)材料二中,“大臣甲”建议实行什么制度?效仿的是以前哪个朝代?材料二中,“大臣乙”建议实行什么制度?理由是什么?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意见?

材料三: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西汉初期,全国约有 54 个郡,各诸侯王的封国就占了 39 个郡,归西汉中央政府统辖的只有 15 个郡。这些诸侯国“自为法令,拟于天子”,甚至杀死中央政府派来的官员。

——摘编自林剑鸣《中国断代史系列·秦汉史》


(3)材料三反映出西汉初年面临什么问题?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它诸子都可以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隶属于中央政府控制的郡。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4)问题四:依据材料四,概括汉武帝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5)有人认为,分封制更有利于国家统治;也有人认为中央集权制度更有利于国家统治。对此,你怎么看?请阐明观点,列举2个史实并加以论述。
2024-01-0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初中部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10 . 秦汉时期,是我国的大一统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汉时期历史大事记

朝代事件
秦朝秦在地方上建立郡县制
焚书坑儒
秦统一货币度量衡
汉朝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专卖
(1)根据材料指出,秦汉时期政治上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哪些措施?
(2)根据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2024-01-0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