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141 道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
1 . 请在下面的田字格中、横线上或括号里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
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②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人生哲理孕育其中。“_____,月有阴晴圆缺”苏轼借此强调对人世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③陆游《游山西村》中,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的境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的句子是:___________
④人生追求各有不同,身居茅庐,躬耕南阳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白城市育人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作文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从上海到北京,坐高铁需要6个小时,花费500元左右;坐飞机只需两个半小时,打折机票不到500元。然而,上海大二学生唐同学却选了更加漫长的道路。他用了6天时间来规划,又坐了54辆公交车,经过1291个站点,全程1810公里,耗时65夜,花了381元车费,才从上海到达北京。一路上屁股酸痛,拖鞋也快烂了,真是又挤,又慢,又麻烦。但他一点也不后悔,他说,这趟公交之旅可以感受国家之大,区域之丰富,让他看到了无数人真实的生活。这些都是无法从教科书中得到的。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3 . 题目:心里装满阳光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综合性学习 | 适中(0.65) |
4 .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为此,你校开展了一次以“健康心理,助我前行”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邀请你参与本次活动。
(1)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学校将邀请心理学专家张教授来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校学生会拟写了一则通知,该通知有一些问题,请你修改。(活动时间:3月15日下午15时。活动地点:学生活动中心一楼会议厅。)

通知

各位同学:

为了更好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校邀请张教授于315日下午15时来校举办心理健康,助我前行专题讲座。请同学们准时参会。

2024310

xx中学学生会

①通知在内容上有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通知中有一处格式错误,请加以修改。
(3)李明同学听完讲座后,感到获益匪浅。面临中考的他一直为与父母的紧张关系而焦虑,他想通过短信向张教授请教。请你帮助李明拟写这条短信,不要超过80字。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5 . 阅读以下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

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家的吧。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估计错了。他可不是妈妈的小宝贝,而已经是一位老红军了。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参加了红军。……“你为什么参加红军?我问道。我的家在福建漳州附近。我平时上山砍柴,冬天就采集树皮。我常常听村里的人讲起红军。他们说红军帮助穷人,这叫我喜欢。我们的家很穷。一家六口,我的父母和三个哥哥。我们没有地。收成一半以上拿来交租,所以我们老是不够吃。冬天,我们烧树皮汤喝,把粮食省下来作来春的种子。我总是挨饿。有一年,红军来到漳州附近。我翻过山头,去请他们帮助我们的家,因为我们很穷。他们待我很好。他们暂时把我送到学校去读书,我吃得很饱。几个月以后,红军占领了漳州,来到我们村子上。地主、放债的和做官的都给赶跑了。我家分到了地,用不着再缴税缴租了。家里的人很高兴,都称赞我。我的两个哥哥参加了红军。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选段二】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选段一中的“我”是作者斯诺,斯诺的采访对象“他”和“他”同样年龄的红军战士们在书中被统称为什么?根据选段中“他”的人生经历,说说像“他”一样的红军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2)阅读选段二,分别写出颈联和尾联所反映的长征中的具体事件,并说说这首诗的内涵。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6 . 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叙述了保尔的精神成长历程,其中一次写他双目失明后来到烈士的公墓前悼念战友,在沉思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B.法布尔的《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通俗易懂。他笔下的昆虫具有人性和虫性,如:蝉是“田园中的提琴家”,蟋蟀是“为自己歌唱”,瓢虫是“花园中的淑女”,螳螂是“美丽的杀手”。
C.小说《简·爱》情节曲折,悬念迭起。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并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感染力。
D.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认为《春秋》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春秋》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勤春来早

今年春来早。龙年紧着脚步往前赶,仍然落在立春节气的后面。迎着飞雪,顶着寒风,不少人构思着春天的蓝图,擘画着新一年的美景。而且,不是今年如此,年年都如此,代代都如此。人勤春来早,不只是挂在嘴上的俗谚,而是祖祖辈辈的传统。

在我的记忆里,每逢腊月,奶奶都要去赶集,去置办年货。年货的多少,要看衣袋里钱的多少而定。钱多就多买,钱少就少买。但有一样,钱再少也必须买,那便是一张《春牛图》。《春牛图》是幅年画,但又不是普通的年画。这幅年画分为两个板块,上面画着一头高大的黄牛。黄牛迈着从容的步子,走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头上是飞舞的燕子,脸前是曲绕的小溪。溪水潺潺流过,不再是冰封雪盖的寒瘦模样,绽露出初春的灵动。画的下面是日历,一年的日子和二十四节气都标示得清清楚楚。

儿时的我幼稚得很,总觉得《春牛图》没有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年画热闹好看,为什么还要年年买《春牛图》回家?爸爸给我讲,农家过日子离不开《春牛图》,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时令都在上面。屋里贴上这张画,啥时候该种,啥时候该收,心中就有了数。家家便会早准备,早动手,不至于耽误农时。我又问,那为啥不画别的稀奇物,只画个看烦了的大黄牛?爸爸告诉我,黄牛能犁地,能拉车,春天播种,秋天收获,都要靠它卖力气。最有趣的是,这幅画还隐藏着打春牛的风俗。

往昔立春这日,天色刚刚泛亮,乡亲们已经集聚在村东的田间。暖融融的太阳一露头,就有身穿锦袍的春官下令:开打!于是,身着武士装的句芒神手持长鞭快步上场,左蹦右跳,啪啪的鞭声随之炸响。当然,这里的春官和句芒神都是村人扮演的。众人正看得眼花缭乱,就见句芒神旋舞到了春牛的身边,使劲抽打了一鞭。哗嚓一声响,春牛的肚子炸裂了,里面装的核桃、红枣、花生、炒豆,瞬间迸溅出来,散落一地。

顿时,围观的人群欢声雷动,早有眼疾手快者飞身上前捡拾,拾到了,马上就吃。自然跑得最快、抢得最多、吃得最香的都是孩童。老辈人说,吃了春牛肚子里的食物,五谷能丰登,家业能兴旺。因而,老老少少都在抢,抢得欢天喜地,抢得红红火火。儿时听说打春牛,只觉得好玩、有趣味。长大了才明白,看似在打牛,实际是鞭策自己。打春牛寄寓着乡亲们早行动、早发力、把握初春时光的美好心愿。

边谈笑风生谋划新一年的光景,那头忽有威风锣鼓敲打起来。威风锣鼓就是威风,气势雄浑,惊天动地。我以为是有什么欢庆仪式,一问才知道,是过大年时要出门献艺,抓紧排练。这闻名神州的威风锣鼓,早就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如今文化消费不断增长,每逢节庆,多地争相请去助威添彩,春节当然是生意最火爆的时候。原先只是一枝红杏闹春意,几个鼓,几个钹,几张锣,就打得满堂喝彩。但一支队伍哪能应对得了多地邀请,于是再发展,再训练。如今,已经是十支、几十支队伍,仍然无法满足需求。于是顺势而为,来他个百般红紫斗芳菲。这铿锵的锣鼓声,便来自拓展训练的场地上。

威风锣鼓训练完一个曲牌,暂作歇息,就听见一阵欢声笑语飘过来。这是干啥?悄悄抽身,循声走去,宽阔的大厅里聚满了男男女女。有的扎龙灯,有的糊旱船,有的绑竹马。这不稀奇,都是为年节闹社火做准备。稀奇的是,龙灯、旱船和竹马,样样都已摆下一大摊,满大厅的人还在忙个不停。一村一队闹社火,哪能用得上这么多!更令人新奇的是,还有人在裱糊社火队伍中从未见过的黄牛,莫非是要来个别出心裁,拔个头筹?问出口来,才知道自己早已落在时代后边。这些都是新开发的商品,见到订单才制作。那几头黄牛也一样,而且是我从未见过的春牛。如今传承了打春牛的民俗,再现传统风情,增添文化乐趣,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在娱乐中感受传统民俗的深厚精神内涵……我禁不住咂嘴吐舌,何曾想到乡村形成了节庆展演非遗的产业链!

走出制作非遗文创产品的场馆,我背后仍然回荡着乡亲们的阵阵笑声。【甲】此时,威风锣鼓又敲响了,欢笑声、锣鼓声融为一体,像是滚滚春潮激荡着乡村大地。【乙】人勤春来早,新时代,争朝夕,和着鼓乐声、欢笑声,加快了节奏,加快了步履——

【丙】春天,热热闹闹地来临了!

1.阅读第②~⑧段,概括作者讲述的有关家乡的民俗。
2.请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说明文章第③段的作用。
3.请从语言文字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横线句的妙处。
4.理解文章题目《人勤春来早》的深层含义。
5.阅读全文后,你的同桌小明受到文章的感染,将要在班级朗读文章结尾【甲】【乙】【丙】三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请你任选一处对其进行朗读指导,并说明理由。(写出一种朗读方法即可)【提示:朗读方法包括停连、轻重音、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火楼:中国古代消防站

我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很容易遭受火灾。古代城市的安全管理中,火政(防火救灾的事)多被管理者重视。在宋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火政建设,采取了多项消防措施,其中之一即为望火楼的大规模运用。

北宋时期,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大街小巷,每隔360米左右,设置军巡铺一座,内有铺兵5名,主要用于夜间巡逻。在高处设望火楼一座,楼上有专人瞭望,居高临下,日夜巡逻,查看是否有火情。

望火楼下有房屋数间,内屯潜火兵上百人。一旦有火情,潜火兵立刻行动,扑救火灾,而不劳百姓。望火楼下还配备各种救火工具,如桶、洒子、麻搭(端部有散麻的长木杆,蘸泥浆以灭火)、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铁锚)、水囊、唧筒等灭火器具。其中,唧筒是通过人力推拉水杆来射水灭火的工具。灭火机理类似当今的消防泵。望火楼上的守卫一旦发现火情,会立刻通知楼下潜火兵汲水救火。作为保护古代城市消防安全的公共设施,望火楼的楼上有火灾预警人员,楼下有消防人员驻守,可随时出动灭火,且灭火设施齐全,是我国古代较早的消防站。

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颁布的《营造法式》,对望火楼的建造有明确的规定。根据规定,建在高处的望火楼,其构造从下往上由基座、支撑、望亭组成。基座一般为砖砌,锥台形,底部平面约为6.4米见方,顶部平面约为5.8米见方,高约3.2米。支撑由4根立柱组成,高约9.6米,亦为锥台形,底部围成的平面约为3.5米见方,顶部围成的平面约为1.6米见方,且顶面满铺木板,用作望亭的地面。

为保证支撑的稳固性,立柱之间由卧榥、立榥拉接。所谓,即小木枋子。顶部望亭由4根立柱、立柱之间的围栏、坡屋顶组成,高约3米。从地面到基座顶面、从基座顶面到望亭地面,均有梯子,便于潜火兵上下望火楼。望火楼的总高度可达15.8米,相当于5层楼高,可谓古代城市中的高层建筑。

望火楼下驻扎的潜火兵,专门扑救火灾,是古代国家建立的公益性救火队伍。潜火即防火之意。潜火兵比其他兵种待遇更好,能够享受潜火食钱等专项职贴。潜火兵平时分区巡逻执勤,各负其责。当望火楼上的守卫发现火警时,潜火兵则一起出动,带上防火器材,第一时间赶到火场救火。

潜火兵灭火时,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在宋代,城门开关有规定时间,但潜火兵救火时,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要求开城门;潜火兵在救火途中与官员相遇时,无论对方品级高低,均无需让路;参与当天救火的潜火官员,第二天可以不上朝。根据宋代的法律规定,潜火兵接到望火楼传来的警讯时,应该竭力去灭火,扑灭火者有犒赏,不尽责者要依照军法治罪。

此外,北宋都城汴京曾定下了严格的灯火管制禁令,只要到了半夜,每家每户都必须熄灭烛火。如果遇上家中有祭祀等活动,必须在大半夜用火时,需要提前报备厢使。

需要说明的是,宋代以后的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中国主要城市设有望火楼。它们为城市的防火灭火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国消防史及消防文化方面,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采用了层进式的结构。
B.本文采取了逻辑顺序,依次从望火楼的建造规定、运作机制、人员配备及相应特权等方面进行说明。
C.宋代的望火楼可随时出动灭火,且灭火设施齐全,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消防站。
D.宋代以后的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中国主要城市均设有望火楼,可见我国消防文化源远流长。
2.写出文章第④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种即可)
3.文章结尾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与“均”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

(选自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注释】①士君子:指官吏、乡绅等人。②刻意:锻炼意志。厉行:砥砺德行。③曩时:以前。④兀然:端坐不动的样子。⑤浑浑乎:泉水奔涌不断的样子。
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其 后 困 益 甚 然 后 取 古 人 之 文 而 读 之 始 觉 其 出 言 用 意 与 己 大 异。
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
3.选文是苏洵写给欧阳修的一封书信的节选部分,信中苏洵希望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引荐。请结合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写出你对文章中苏洵的求学经历或体会的理解。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空乏其身(     )                    (2)而后(     )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列举事例,第二段又运用对比论证,文末水到渠成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一段阐述了人虽身处逆境,但经受住了磨难,也会有所成就的道理。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人恒过,然后能改”这两句中的“人”都是指普通百姓。
D.文章大量使用排比句,形成不可反驳的雄辩气势。
3.结合本文主旨,写出你在议论文写作选材方面获得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吉林省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