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15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椴树花开

①在长白山区,每当仲夏时节,碧绿如海的天然混交林间,会飘来一团团洁白的“云朵”。那“云朵”形态各异,连绵成片。从空中望去,宛如绿海中涌起的一簇簇浪花。

②“椴树花开哟一片片白/养蜂的哥哥进山来/肩挑蜂箱颤悠悠/踏香寻蜜云天外……”歌声从远方山巅一座瞭望塔中飞出,携着缕缕芬芳,在浩瀚林海中悠悠飞翔。唱歌的人是护林员老逢(páng)。几十年了,每到此时他就唱这首歌,像是在传递一种信号,告诉人们:椴树花开了。

③老逢学会唱这首歌时才二十岁出头。当年林业局文工团来林场演出,有位女演员演唱了这首歌,他听着好听,就跟人家要了词曲。再请学校的音乐老师教他,只用三个晚上就学会了。

④老逢的工作岗位就在山巅上那座高高的防火瞭望塔上。一副望远镜,一部报话机,一本工作日志。几十年斗转星移,他就在这里默默守望。每当他站在塔上,俯瞰脚下碧波荡漾的万顷林海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歌曲。歌声让他排遣孤独寂寞,那些记忆随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⑤刚参加工作时,他被分配在林场小工队,是一名采伐油锯手。一天,场长找他谈话,问他愿不愿意当防火护林员。说老护林员要退休了,得找个接替他的人。这个工作有三点必须做到:一要责任心强;二要耐得住寂寞;三是每天上下班得走二十多公里山路。他听了,一口答应,很快就到了新岗位。

⑥起初,他觉得这项工作特别有意思。每天站在瞭望塔上,朝迎旭日,晚送夕阳,近观草木青翠,远望山峦叠嶂,时见瘴狍出没,偶闻鹿鸣呦呦。可时间一久,他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枯燥寂寞渐渐袭来,让人难忍。这时他才意识到这项工作的不简单,才明白,场里那些跟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来这个岗位。

⑦就在老逢来当护林员的第二年,也是在椴树花开的时候,一天下班往家走的路上,他看见一对夫妻在小火车道旁忙着搬运放置蜂箱。一个人在山上寂寞久了,见着人就想主动搭讪。

⑧“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⑨“江苏。”

⑩“为了赶椴树花季?”

⑪“可不是吗?就这么二十多天,一耽误就是一年。”

⑫老逢上下班都从这里路过,从此每天都跟他们聊上几句。日子久了,便成了朋友。得知那男的姓佟,夫妻俩有一个儿子,在老家让奶奶带着。

⑬老逢常从家里带点自产的蔬菜送给他们。他们也会把舍不得吃的家乡土特产送给老逢。一来二去,彼此的交往越来越深。

⑭老逢问老佟:“南方一年四季,什么时候都有花开,你为啥非要千里迢迢跑到东北来,赶这茬椴树花呢?”

⑮老佟说:“因为长白山的椴树蜜稀少,珍贵,营养价值高,值钱。”

⑯“可江苏到这几千公里,火车汽车倒来倒去,收入够得上折腾吗?”

⑰“够得上。不然,我们就不来了。”

⑱那些年,老佟夫妇像候鸟一样如期而来。来时给老逢捎些稀罕的土特产:返时老逢送他们些自己采的蘑菇、松子。

⑲可是,随着天然林的不断砍伐减少,老佟夫妇有些年没来了。问其原因,说是椴树少了。树少花就少,花少蜜就少,不够折腾了。这让老逢很难过。不只是因为老朋友不能如期见面,更为椴树的逐年减少而焦虑。他清楚,椴树是稀有树种,在森林生态中价值独特。

⑳后来,有好消息传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次生林迅速成长,椴树渐渐又繁茂起来。每逢仲夏,盛开的椴树花又如同朵朵白云,在苍翠的绿海间随风飘荡。

㉑在老逢临退休的前三年,还是在椴树花开的时节,老佟回来了。这次他没带媳妇,是儿子开着拉蜂箱的卡车陪他来的。老逢问,椴树蜜市场行情怎么样?老佟说,好着呢。最纯的椴树蜜出口一斤能卖五十多元,真正的好货供不应求。

㉒老逢退休了,他在防火护林员的岗位上干了三十四年,所分管的片区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他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这片他心爱的山林。

㉓老逢退休时,老佟对他说,只要有椴树开花,我就会再来。来看你,看你曾经保护过的这片山林,咱老哥俩一同去采集最纯最好的椴树蜜……

1.请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朝迎旭日,晚送夕阳,近观草木青翠,远望山峦叠嶂,时见獐狍出没,偶闻鹿鸣呦呦”的表达效果。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老逢的形象特征。
3.文章第③段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网站欲将本文推荐给读者,编者中有人将本文归于“深情厚谊”,有人归于“生态保护”有人归于“社会担当”,你认为应将其归于以上哪一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张岱《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张岱《龙山雪》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界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界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睛。②李界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欱(hē):通喝。
1.张岱,字宗子,号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毳衣炉火(     )            (2)往湖心亭看雪(     )
(3)雾凇沆砀(     )               (4)湖中焉得有此人(     )
3.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4.下列关于甲文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是日更定矣”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B.“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写出了雪后西湖寂寥空旷的景象。
C.作者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人的渺小与天地的广阔进行对比,充满了画面感。
D.文章结尾饱含深意。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道出了作者的“痴”情,也道出了舟子对作者的指责。
5.用“/”给【乙】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酒 气 冉 冉 积 雪 欱 之 竟 不 得 醉
6.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请从乙文中找出运用白描手法描写山间雪景的句子。
7.甲、乙两文均是情景交融的佳作。请简要谈谈张岱在两文中描绘雪景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7日内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
3 . 默写填空。
(1)不以物喜,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2)学习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希望广大青少年能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的奋斗精神和坚定信念。
(3)我们一定要秉持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提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南朝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民族复兴坚持奋斗是我们青年人的责任。五四运动,青年们振臂高呼①________战争年月,青年们抛洒热血;建设新中国,青年们燃烧着奋斗的激情。今天,科技创新,青年们在攻坚克难:抗灾抢险,青年们在迎难逆行。青年的奋斗在每个时代都不可或缺。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才有了今天中国的伟大成就。坚持不懈的背后是对民族复兴梦想的追求和担当,这担当源于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源于百年浴血拼搏炼成的中国革命精神;这担当已róng铸成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青年(     )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才能勇敢地应对前进征程上遇到的各种风险挑战。

1.请你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     )        róng铸(     )
2.在语段括号内填入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A.只有B.因为C.因此D.如果
3.语段中①处应该选择的标点符号是(     
A.!B.,C.——D.;
4.画波浪线句子“青年的奋斗在每个时代都不可或缺”中的“在每个时代”在句子成分上属于(     
A.主语B.状语C.定语D.补语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村子里的草

董治明

祖祖辈辈,村子被漫无目的的草包围、覆盖、追逐和引领着,我把村子看成蓬勃生长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草。村子和草原本是连接在一起的,谁也分割不开。更多的时候,我把村子看成一株会走动的草,要不村子里的人咋就被称为一介草民哩?村子里出落的清清秀秀的姑娘们,谁能说她们不是草尖上托起的花朵?

村子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草,大多数除了牲畜吃,人更能食用,人能食用的草通常称为野菜,所谓野菜,随便就能呼出一大串水灵灵的名字来:苦苣、沙芹、布丁、响筒子、荠荠菜……

随着季节的脚步,各种野菜如数家珍似的,以诱人的姿态,不误时辰的填补着乡下日子的空白。二三月间是各种野菜正鲜的时候,迎着逐日渐暖的阳光,生长各种野菜的山坡。地坎以及所有能给它养分的处所,以不可抗拒的绿,托起星星点点的活色来。如果有好天气,尽管南山臂弯还有残雪,向阳的山坡地头上已经洒满大姑娘小媳妇们细碎的欢声笑语了。挖野菜是一件既轻松又惬意的美差,困倦了一冬的身心,可以自由大胆的放松放松。谁也不会因为采的多少而去烦恼,挖野菜完全是一种享受,野地里尽可能无拘无束的放纵深藏的野性,人前不敢说的话,可以对着山野大胆的喊出。轻柔的阳光漫过来,轻轻的风吹散心底所有的郁闷和不快,只有欢快和喜悦,洋溢在一张张青春浪漫的笑脸上。他们欢快的笑声与鲜嫩的野菜一起,让头顶的天空更蓝,云朵更白。

野菜是困难年月的奢侈品,更是时下餐桌上的美味。野菜有多种多样的做法,各人有各人做野菜的讲究。……

大凡苦格菜均以凉拌为佳,刀工一定要细,调上盐、味精和醋,辣子多以粗最佳,加少许麻油,一碟山野美味就摆在面前。就一碗苞谷面饭转眼就饭去碗空。

野草在村子里无所不有,田野、山坡、墙头和院落,只要有土的存在就有野草的繁衍。草,以不可抗拒的态势,漫过春天,高出夏天,把个原本七零八落的村子,打扮得漂漂亮亮。

那一畦畦葱绿的麦苗,那一方方金灿灿的油菜,所有的庄稼本该称草为是,养命的粮果蔬菜,是他们的果实升华了他们的自身价值。它们原本是夹杂在野地里的草,它们本身逃不脱开花结果的本性,它们的优势在于更多的吃苦耐劳,把更多的果实奉献给我们。像我们勤劳善良的母亲,我们的母亲本来就是一株草,一株扎根乡村生儿育女的草,她们坚韧不拔的意志更像野草,她们的名字也来自荒野里某种很普通的草。几乎村子里的女人都沾了花花草草的灵气,如川草、香草、含草、菊花、芍药等等,村子里的女人,她们的名字都让人想到野草般的柔韧,野草般的坚定。

野山野水,孕育奔放和粗犷,有多少叫花儿草儿的女子,在山野里大胆的喊着“花儿”找到心上人。

生活在乡村,就与草结下了不解之缘,种草、割草、锄草和拔草,所有的劳作都与草有关。一块荒芜多年的野地,想重新种植庄稼,先得消灭掉茂茂密密的草。一镢头一镢头的行走,都是想让扎根土地深层的草,彻彻底底的滚蛋,给未来的庄稼让出一条宽宽的道来。

犁地,最好选天气晴朗的日子,尽管人和牛都要多吃些阳光的苦头,但翻过来的泥土比较疏松,杂草也经不起阳光的暴晒。粗重喘息的牛在前面奔走,磕磕碰碰的犁铧蛮横的划破泥土,草发达的根系极不情愿的随犁头的行走,发出断裂的脆响。站在犁沟分界的荒地上,大款高层有的自信,咱庄稼人也有,你不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在咱庄稼人的脚下,以怎样的姿态,轻易的走向衰弱,步向死亡。

四五月间,苞谷苗子已经高过膝盖,洋芋秧子也绽开蓝白相间的芬芳,绿油油的庄稼秧秧像小孩,瞅一眼让人舒心畅快。太阳正当头,布谷鸟在槐树林里放开甜美的歌喉,听的人心里痒酥酥的。这时间的草像着了魔,驴耳朵、灰灰菜、断须、香荏、巧巧舌头等野草,一个比一个铆足了劲的向上窜。闲置了一年的锄又开始忙活起来,举起落下,再举起,生锈了的锄刃重新锃亮起来,各种杂草极不情愿的倒下,样子极惨。草肯定装了一肚子的话,塞了满腹的憋屈,草怎么也弄不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这时的锄头更加欢快,一次次高高举起,就有千万个太阳在头顶闪耀。

庄稼地以外,是满山的草,遍野的草,一丛丛,一簇簇,连接成绿色的海洋。能呼出名字的,叫不上名的,夹杂在一起。东风吹来,所有的草向东风招手,西风来,它们又朝西风倾斜。无拘无束的草,自由自在的草,想开白花就开白花,想开红花就开红花。一头健壮的牛走过来了,牛可以按自己的口味寻找所好。白花在等待牛的采撷,红花在盼望牛的光顾。牛是山野的绅士,慢悠悠地走过来,毫无顾忌的走过去,尾巴随心所欲的自由挥舞,不知是驱赶苍蝇,还是与过高的青草取闹。

牛也有歇下来的时候,这会儿的牛肯定草足肚饱,懒洋洋的躺在草丛里,嘴巴不停地反刍,眼睛望着一望无际的青草,它圆圆的眼睛里充满了柔情。

夹杂在荒草里的一部分草还可以入药治病。叫柴胡的清热解毒,叫车前子的舒肝清目,还有前胡、泡参、白蒿、玄参和蒲公英等等,哪一味不是苦口良药。记得小时候偶尔得了风寒,发烧咳嗽,奶奶总会在草丛中东掐掐西拽拽,随便凑几味草药,放入砂锅中温火一煮,浓浓的药香就在屋子里弥漫。喝头次见效,再次见好,真可谓药到病除。

山里有一种叫艾蒿的草,是家家必备的常用药,谁个身上生疮长泡,用这种草叶灸还真有奇效。村里人有个习惯,每在农历五月初五前后,乘着露水上山采艾,他们说就着露珠的艾叶更有药效。

小时候,我脸上常生疥疮,母亲经常用艾叶给我灸疮。母亲把大蒜切成薄片,一片片按在疮的部位,然后把艾叶放在手心搓碎,再搓成圆锥状,一枚枚坐在蒜片上。这时的母亲特虔诚,净手后焚香点纸,再用香头绕着圆锥形的艾叶口中念念有词:“一灸一好,把根剜了,一灸一散,把根剜断,永年永世不犯”。点燃的艾草明明灭灭的向下移动,袅袅娜娜的烟雾裹着浓浓的艾香味直钻鼻孔。每当此时,我总对山野里的花花草草充满了感激之情。

村子里的草喂壮了牛羊,美化了环境,拉低了蓝天,纯净了空气。草是村子不可缺少的朋友,站在青草泛着波浪的荒野里,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正向我招手。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我把村子看成一株会走动的草,要不村子里的人咋就被称为一介草民哩?
②随着季节的脚步,各种野菜如数家珍似的,以诱人的姿态,不误时辰的填补着乡下日子的空白。
(3)请从语言表达角度对“白花在等待牛的采撷,红花在盼望牛的光顾。牛是山野的绅士,慢悠悠地走过来,毫无顾忌的走过去……”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4)“野菜是困难年月的奢侈品,更是时下餐桌上的美味。”那么作者是如何看待挖野菜的呢?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5)“四五月间,苞谷苗子已经高过膝盖,洋芋秧子也绽开蓝白相间的芬芳,绿油油的庄稼秧秧像小孩,瞅一眼让人舒心畅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6)纵观全文,作者寄予了草以深刻的内涵,你是如何理解其中的深意的?
(7)文章结尾一段话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8)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饱含深情的写出了母亲为自己灸疮的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在你的生活中或许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么请你也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把它描述出来。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多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作文题目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在你的身边也一定有许多让你熟悉或敬仰的人。请回忆你与他(她)相处的细节以及这个人的性格品质,

请以“______小传”为题写一篇人物小传。
作文要求:①将作文(2)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②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500字;⑤文中出现的校名、人名、请用“××”代替。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作文题目:你温暖了我的世界
作文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出现的校名、人名、请用“××”代替。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小亮同学参加主题为“诚信做人”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列任务。
(1)为了探究诚信的传统内涵,小亮同学搜集了关于“信”的名言和故事,请你选出不符合要求的一项(     
A.贞信以昭,其乃得人。B.一言既出,驷马难追。C.商鞅立木D.韦编三绝
(2)请你帮小亮同学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本报讯   2023年9月28日,长春市文化馆举办了“诚信长春·文明有我”主题迎国庆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活动在《诚信之约》的优美旋律中拉开了帷幕,歌曲《诚信中国》、诗朗诵《诚信是什么》、合唱《我们是周总理故乡人》《前进吧,中国共产党》……一个个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感染了在场的所有观众;可谓荡气回肠,群情激昂,振奋人心!演出在现场观众和全体演职人员共唱《歌唱祖国》的歌声中圆满落幕。

此次活动是长春市文化馆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弘扬重信践诺的中华传统美德,构建诚信文化,助力文明诚信典范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题目:_________________
(3)小亮同学在演出活动结束后,想采访长春市文化馆馆长。请按要求帮他完成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长春市文化馆馆长

采访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访方式:现场采访,照片拍摄

采访用具:纸、笔、相机

采访问题:_____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填空。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___(人名)的不朽名著,他在书中记录了很多长征故事,如:四渡赤水、血战湘江、_____________。同时也展现了许多长征精神,其中________的精神,对我们中学生很有意义,让我们学习长征精神,一起来读一读这部经典吧!
7日内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向南   

林那北

①公元1097年的海南是孤悬海外的一个岛,像一个被关在家门外的落拓弃儿,漫无边际的海水箍出貌似柔软却比岩石更坚硬的边界,路延伸到这里戛然断了,不再通向远方,仅能够年复一年默默眺望。

②那一年七月,62岁的苏轼必须继续向南。从汴州到惠州再到琼海的儋州,向南,再向南,向海之南。家越来越远,步履越来越沉重。

③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可当船驰近黑黢黢的岛时,他惊呆了: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矗立的椰子树,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

④初抵海南岛时,他住的是一间废弃的官舍,残垣断壁,瓦片四处破损,但最终他连这样的房子也住不下去了,朝廷不许他住,扫地出门。不让住那就不住了吧,兜里还剩几个碎银子,都掏空了,在椰树林里搭个简陋的小屋子。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

⑤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这些都那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

⑥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些质朴的人做点什么。

⑦他曾在岛上凿过井。那时他刚到达海南,见当地无洁净的水可饮,于是绕着城墙低头细查。起先没有人相信这个老夫子有这能耐,以为装腔作势,以为装神弄鬼。不料,他手指某处说有泉,再指一处说也有泉。居然真的有,一下子就凿出两口井,清澈而甘甜。这是他献给这个岛的第一份礼物。

⑧奇怪的是他竟然也通医术。岛上无医无药,病倒了,当地人唯一的办法是到庙里祷告,并把从大陆运来的牛杀掉祭祀神明。他很着急,他必须以一己之力有所改变。热带丰沛的阳光与雨水之下,植物一年到头兴旺生长。群山上、野地里,人们看到这个姓苏的高个子,穿着短衣短衫终日忙忙碌碌。他采草药,也研究草药,甚至发现一种古医书里曾提及却没有人发现的一种药材。他给人看病,他采药让他们服下,治好他们的病。在一个个有力的事实面前,当地人终于相信,这个说着一口奇怪四川话的汉人,是上苍派来拯救他们的神仙。

⑨他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纸不够,他随手在泥土上比来划去也兴致盎然;墨缺少,他心血来潮自己动手研制也乐趣横生。墨香从桄榔庵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

⑩苏轼有事可做了。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书香顿起,憋了一肚子的墨水猛然间开了闸。日子不再难捱,从来缺少四季变化的海岛,没有寒冬与冷秋,眨眼间一天天就飞快逝去了。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

⑪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铭、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

⑫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己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有宋一代,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又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

⑬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

1.文章首先叙述了苏轼初登岛时的经历,然后分三个方面,依次写了苏轼凿井、___________,为岛造福的事。(每空不超过4个字)
2.赏析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
3.以下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⑦段写苏轼查找到两处泉眼,让当地人认为他是上苍派来的神仙。
B.第⑨段苏轼开始挥毫写诗作赋,是为了吸引当地的年轻人。
C.第⑪段列举苏轼的作品篇目主要是为了说明他创作勤奋。
D.第⑫段写海南岛出了十二位进士,是侧面烘托苏轼的贡献。
4.结合全文,分析标题“苏轼向南”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5.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分析第⑪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链接材料】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位乐观旷达的高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与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家一样,他成熟于一场灾难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余秋雨

7日内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