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5 道试题
1 . 下图为近代某地区的人口结构图。与该地区发展状况相符的是(     

A.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B.种姓制度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
C.大和绘和浮世绘是其特色艺术D.王权与教权并立的政治格局
2 . 在明清时期的江南,私人藏书数千卷的情况较为普遍,少数藏书家收藏的书籍甚至超过万卷,其中范家天一阁藏书达七万余卷。这一现象(     
A.有利于文化传承B.推动了出版自由
C.扩大了识字群体D.传播了民主思想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战后的欧洲移民潮

近代以来欧洲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移民浪潮就持续不断,二战之后这一潮流呈现出新的趋势。下表为二战后欧洲移民的基本状况。

国家时间移民状况
意大利19401960至少有55万来自原殖民地的外国移民,再加上从非洲返回的,估计数量最高可达到85万人。
法国1946成立了国家移民局,专门组织招聘发展工业所急需的外国劳工
德国1946成立了“招募委员会”,共有1400万外国人来到德国,期满后虽有1100万人返回自己的祖国,但仍有300万人滞留德国。
德国19491961大约310万德国人从东德来到了西德。
英国19531962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英联邦国家的移民越来越多,在19531962年间就有39.1万人。
法国1963法国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签署和平协议后,大约有100万外国移民来到法国
德国1978第一批越南“船民”到达汉诺威的时候,得到了热情的接待。德国媒体将他们视为不堪忍受“社会主义独裁统治”的逃亡者。

——摘编自宋全成《简析欧洲移民历史进程及移民类型》等

(1)概括二战后欧洲移民潮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应如何认识二战后欧洲移民潮的历史影响?
4 . 国家的名称中往往隐藏着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下表为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由来。这反映出拉丁美洲(     
国名委内瑞拉
Venezuela
危地马拉
Guatemala
巴拉圭
Paraguay
哥伦比亚
Colombia
秘鲁
Peru
命名语言西班牙语印第安语古瓜拉尼语拉丁语克丘亚语
原意小威尼斯森林之国河流名称哥伦布之国玉米之仓
A.文化特征多元B.传统文明没落
C.殖民色彩浓重D.政局动荡不安
2023-07-13更新 | 129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埃及历史教科书《中国摘要》中的古代中国形象

材料一   埃及历史教科书中人物出现频次表   

人物名字频次
炎帝、秦始皇、苏轼、伏羲、神农、黄帝、女娲、尧、黄帝妻子、舜、启、仲康、夏、商汤、商纣王、武王、穆王、孔子、老子、孟子、汉太祖、刘盈、曹丕、汉武帝、惠帝、隋炀帝、李渊、唐玄宗、赵匡胤、赵祯、成吉思汗、忽必烈、铁穆尔、元顺帝、朱元璋、朱允炕、代宗皇帝、康熙、吴三桂、郑和、吉尔丹、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45

材料二   中国默默无闻,与世隔绝,人们不知道关于它的任何消息,直到阿拉伯人往来与它,他们(阿拉伯人)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书籍,这些都是使世界人们注意到中国的原因。很多朝代都有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交往的事迹,如:唐朝时阿拉伯国王亚兹德到中国避难,在唐朝皇帝的影响下开始修身养性。

材料三   在书写中国古代历史时,该书情感倾向为“积极”的数据共26条,达到了46%;情感倾向为“中性”的数据有23条,占41%;情感倾向为“消极”的数据有7条,占13%。对情感倾向为“积极”的词频分析,排前三位的词为:“王国”“古老”“伟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彭飞等《埃及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1)根据材料说明埃及历史教科书中塑造的古代中国形象。
(2)任选其中一个角度,对埃及教科书塑造的古代中国形象加以评析。
(3)对《中国摘要》古代中国形象的不足,提出你的修改建议。
6 . 2019年4月15日的一场大火,将巴黎圣母院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毁于一旦。让人感到安慰的是艺术历史学家和历史建模师安德鲁·塔隆曾于2015年创建了该建筑的数字档案。这旨在说明(     
A.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B.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C.用科技保护遗产是唯一出路D.科技与文化共生的必要
2023-07-13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埃及埃德夫发现的公元前二世纪后期当地家族墓地主人都有两块墓碑:一块用象形文字按照埃及墓志传统镌刻着纪念墓主人的祷文套语和墓主人的自传;另-块写的是希腊哀歌体墓志铭。两种墓志铭内容各自独立,并非对译。这意味着(     
A.埃及文化的宗教色彩浓厚B.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
C.征服并未消除文化的隔阂D.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8 . 龙是中国古人由多种动物肢体、器官组合而成的能潜、能走、能飞的“三栖动物”,是中华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的产物,是基于民族文化观念的文化创造。龙文化既是根源文化,也是标志文化;既是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这说明龙文化最深层的文化底蕴是(     
A.开放包容B.多元一体C.自强不息D.实物崇拜
9 . 美国教科书《世界历史》中写道:中国古代“道家像儒家一样,并不关心宇宙的深层意义,而是试图说明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道家和儒家共同关注(     
A.社会生活B.王朝统一C.自然规律D.道德规范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端午节的历史

时期地域纪念人物习俗
汉代
之前
中原和长江中下
游地区
待考证时间尚未固定,与夏至相结合;受端午是恶日的
观念影响,主要活动有采药、用药、采兰沐浴、
禳除灾害等。
两汉浙东地区曹娥时间向五月五日发展,并成为民间、上层贵族共
有的节日;避恶是主要功能,活动有采兰沐浴、
戴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
梧州陈临
荆州等地屈原
魏晋
南北
吴越地区勾践端午节被视为良节;南方的尝新、庆丰收等习俗
与北方观念融合;端午与夏至习俗融合;角黍和
竞渡等带有娱乐竞技性的活动出现。
江浙一带伍子胥
三晋故地介子推
南方地区屈原
隋唐
宋元
全国大部分地区屈原兰汤沐浴蔚然成风,粽子品种花样丰富,龙舟、
竞渡、射柳等活动见于史书记载;宫廷活动规模
盛大、热闹。
明清全国大部分地区屈原明代端午节成为官方休假日,节俗大体定型;家
庭、地域层面的习俗见诸各类记载。

——摘编自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端午节的演变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2009年,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入选的意义。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