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0 道试题
21-22高二上·浙江·期末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蔡德惠

汪曾祺

我与蔡德惠君说不上什么交情,只是我很喜欢他这个人。同在联大新校舍住了几年,彼此似乎是毫不往来。他不大声说话,也没有引人留意的举动。除了他系里学术的集会,他大概是很少参加人多的场合,我们那个时候认得他的人恐怕不多。我只记得有一次,一个假日,人多出去了,新校舍显的空空的,树木特别的绿,他一个人在井边草地上洗衣服,一脸平静自然,样子非常的好。自此他成为我一个不能忘去的人。他仿佛一直是如此。既是一个人,照理都有忧苦激愤,感情失常的时候,蔡君短短一生中自必也见过遇过若干足以扰乱他的事情,凡我历次所见,他都是那么对世界布满温情、平静而自然的样子。我相信他这样的时候最多。也不知怎的一来,彼此知道名字,路上见到也点点头。他人颇瘦小,精神还不错。

我离开联大到昆明乡下一个中学去教书,就不大再见到他。学校同事中也有熟识他的人,可谈话中未听到提过他的名字。想是他们以为我不认得他。再,他人极含蓄,一身也无甚“故事”可以作谈话资料,或说无甚可以作为谈话资料的故事。我就知道他在生物系书读得极好,毕业后研究植物分类学,很有希望。研究室在什么地方,我亦熟悉,他大概经常在里面工作。

有一次学校里教生物的两个先生告诉我要带学生出去看一次,问我高兴不高兴去走走,说:“蔡德惠也来的。”果然没几天他就来了。带了一大队学生出去,大家都围着他,随便掐一片叶子,找一朵花,问他,他都娓娓地说出这东西叫什么,生活情形,分布情形如何,有个什么故事与这有关,哪一篇诗里提到过它。说话还是轻轻的,温和清楚。现在想起来,当时不觉得,他似乎比以前更瘦了些。是秋天,野地里开了许红白蓼花。他似乎是穿了一件灰色长衫。

后来,有一次,雨季,我到联大去。太阳一收,雨忽然来了,相当的大,当时正走过他的研究室,心想何不进去看看。一推门就进去了,我来,他毫不觉得突兀。稍为客气的接待我。仿佛谁都可以推开他的门进去的一样。一进门我就看见他墙上一只蛾子,颜色如红宝石,略有黑色斑纹。他指点给我看,说了一些关于蛾蝶的事。他四壁都是植物标本,层层叠叠,尚待整理。他说有好些都是从滇西采来的。拿出好些东西给我看,都极其特殊。他让我拣两样带回去玩,我挑了几片木蝴蝶。这几片东西一直夹在我一本达尔文的书里,有一天还翻出来过。现在那本书丢在昆明,若有人翻出,大概不知道它是什么玩意,更无从想象是如何得来的了。那天他说话依然极其平和,如说家常,无一分讲堂气。但有一种隐隐的热烈,他把感情都倾注在工作上了,真是一爱的事业。

天晴了,我们出来,在他手营的小花圃里看看。花圃最亮的一块是金蝶花,正在盛开,黄闪闪的。几丛石竹,则在深深的绿色之中郁郁的红。新雨之后,草头全是水珠。我停步于土墙上一方白色之前,他说:“是个日规。”所谓日规,是方方的涂了一块石灰,大小一手可掩,正中垂直于墙面插了一支竹钉。看那根竹钉的影子,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不知什么道理,这东西教人感动,蔡君平时在室内工作,大概经常要出来看一看墙上的影子的吧。我离开那间绿荫深蔽的房子不到几步,已经听到打字机嗒嗒的响起来。

这以后我就一直没有见过他。偶然因为一件小事,想起这么一个沉默的谦和的人品,那么庄重认真的工作,觉得人世甚不寂寞,大有意思。

忽然有一天,朋友告诉我,“蔡德惠进了医院,已经不行了,肺差不多烂完了,一点办法都没有,明天,最多是后天的事情。”

“以前没听说他有病呀?”

“是呢,一直没发现。一定很久了,不知道他自己怎么没觉得,一来就吐了血,送医院一检查。……”

当时我竟未到医院里去看看他。过两天,有人通知我什么时候在联大新校舍后面的坟场上火化,我又糊里糊涂没有去参加。现在人死了已近半年,大家都离开云南,我又不知道他孤坟何处,在上海这个人海之中,却又因为一件小事而想起他来,因而写了这篇短文,遥示悼念。希望他生前朋友能够见到。

我离开云南较晚,走之前曾到联大看过几次。那间研究室锁着锁,外面藤萝密密遮满木窗,小花圃已经零落,犹有几枝残花在寂静中开放,草长的非常非常高。那个日规好好的在,雪白,竹钉影子斜斜的落在右边。——这样的结尾,不免俗套,近乎完成一个文章格局,虽如此说,只好由他了。原说过,是想给德惠生前朋友看看的。

(原载1947年3月7日《大公报》)

1.简析蔡德惠这一人物形象。
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作者称文章的结尾“不免俗套”这个“俗套”是指一般怀人文章常用的一种手法,请你说说这种手法的特点及其效果。
2021-03-12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20210304-020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挑脚

陆涛声

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上海等城市的“洋货”涌向乡下,乡下农副产品也销往城市,都越来越多。柳林镇店家进出货量大了,有了定期开往常州载客、带货的挂帆班船,搬运活儿也就多了。这一带称搬运工为“挑脚”。镇上的挑脚不断增多,有时活儿多人不够,有时活儿少就抢着干,常发生争执。

有个被人叫“老巴子”的,二十六七岁,个子瘦小,老被人欺得轮不上干活儿。这回东街外茧行里要挑蚕茧装船运送去苏州,老巴子事先找茧行王老板讲好,搬运也算他一个。

这天他头一个赶到。茧行原只要五个挑脚,却到了六个。多了个叫长根的大个子,事先并没有说好,硬要参加挑茧,要把老巴子挤掉。老巴子不买账,跟长根争吵起来。长根自恃身高力大,就伸手把老巴子推操得趔趔趄趄,要赶他走。老巴子宁输拳头不输嘴,骂个不停。有个叫荣福的挑脚,正扛着扁担经过,不由停住脚看吵闹。他住得离老巴子家不远,知道老巴子家有个年近六旬的瞎眼老娘和两个还没有灶台高的孩子,全靠老巴子卖力养活,生活很艰难。荣福同情老巴子,为他不平。见长根揪住老巴子衣领,扬起拳头,要朝他面门砸去,荣福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抓住长根握拳的那肘子:“欺弱小算什么好汉!放开他!”

长根先是一愣,随后冷冷地盯着他:“要你多管什么闲事!”

荣福松了手,轻蔑地一笑:“路不平,众人铲。”

长根放开老巴子,冷笑着说:“你想跟老子交交手?”挑明要较量的意思。

“不服就试试!”荣福立马应战。

茧行王老板怕闹出大祸,忙劝阻:“都是为要活儿干,是小事,不必争了,今天我就多用一个人。”随后又说:“你们挑脚里最好有个头儿,每天歇工时把第二天要干的活儿排排,轮流分配,省得老难为主家。”

挑脚们都赞成王老板说的。

“你们说,这个领头的该让哪个当?”长根急切地问挑脚们,盼别人提他。

“我!”荣福不等别人开口就硬声硬气接应。

“你?”长根大有横枪立马之势,“那先得比试比试!”

王老板又忙把两人隔开,想出一个主意:“你们都要靠力气赚钱过日子,万一哪个伤了,会连累家小受苦。不如用干活儿比力气定高下。”

于是,歇工后众挑脚到徐记茶馆,定下比赛办法和规则,并立了字据。

这比赛的消息一下传开,第二天清早,小镇上的人纷纷拥到河边码头围观。

是比挑小麦上船。小麦用麻袋装好的,有五十斤和二十斤两种,挑时用麻绳络子兜着,随挑者装。荣福和长根都找来了最粗壮最硬的扁担。

先是由长根挑,他装了二百四十斤,从河岸上走向码头,一步一步踏下十四级石阶,走过跳板踏上船头,把跳板压得微弯,船头也压得微低。他在船头上慢慢转了个身,回头又走过跳板,蹬十四级石阶跳到岸上,稳当放下担子。

轮到荣福了,他不动声色,装了三百二十斤。他弓下身把扁担搁上肩,两腿摆成坐马势,用劲儿一挺,身子站直挑了起来。正要迈步,“嘎巴”一声,扁担断成了两藏,显然,没有一根扁担可以经得起三百斤。他早备了一根茶缸粗的毛竹扛棒。圈观人中有好些人劝他,别意气过盛压伤身子。他一言不发,用扛棒挑起了担子。论个子他没有长根高,可他的身板阔达达厚墩墩,像是铁铸铜浇的;那三百多斤的担子犹如搁在一块厚厚的石碑上。他一步一步跨下码头石阶,跳板随他移步下晃。他踏上船站定后,故意耸耸肩晃了晃担子,把船头压得连连点头,河面泛出一圈圈波纹。他稳笃笃转过身,再走过跳板蹬着石阶回到岸上,不紧不慢把担子放下,两条粗臂交错在胸前望着长根,气都不喘。

镇上人原都知道荣福从小练甩石锁,力气大,究竟大到怎样并没有数,这回一见,都惊讶不已。

长根脸发了红,面上掠过一丝尴尬的神色,迟疑了一会儿,突然上前托起荣福放下的担子,身子一挺,挑得站了起来,踉踉跄跄向码头石阶跨去。人们都大吃一惊。王老板发急说:“你就别再挑啦,万一弄坏身子,老婆儿子就都得跟你受罪呀!”

长根还是不听,强着要下石阶。

荣福从长根挪出两三步的样子,就掂量出他根本没能耐挑着下完十四级台阶。听王老板一说,心倒软了几分:不可怜长根,还得怜怜他的家小,便不声不响快步抢到长根前头,连冲下五六级石阶,等着长根挑担子下来。

长根摇晃着沿石阶往下跨着,荣福也一级一级往下退。长根跨出第五级石阶时,忽然一晃,担子一头拖撞到石阶,顿时失去平衡,要往下跌。眼看就要出大事闯出大祸,荣福跨上一步,双臂猛地抱住长根身子,右肩侧着往上一挺顶住了扛棒,随后就接过担子挑回岸上。长根一下瘫软地坐到石阶上,面孔发白,气喘得呼呼响……

荣福当了挑脚班头。过后,老巴子问荣福:“你怎么还帮长根?”

荣福反问:“你怎么不问我干吗要帮你?”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上世纪30年代江南城乡间商品流通情况的交代,既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为后面挑脚之间的争斗做了铺垫。
B.小说善于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老巴子“骂个不停”,写长根“揪住老巴子衣领,扬起拳头”,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小说写比赛消息传出后“小镇上的人纷纷拥到河边码头围观”,一方面烘托出比赛场面的热闹,另一方面折射出小镇的人情世态。
D.小说以老巴子与荣福的对话作为故事的结尾,既让两人的想法构成鲜明对比,突出荣福的义举非常人所及,又让作品充满余味。
2.文中画线部分是荣福挑小麦上船的情节,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荣福的心理活动。
3.请从小说整体构思的角度,简要分析茧行王老板这一次要人物独特的艺术作用。
2021-03-11更新 | 312次组卷 | 5卷引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21-22高三上·天津·期末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无用之美

李娟

世间无用之事,有着无以言表的美。

比如花笺。

深秋,与友人在京都清水寺下面的小街流连。见一家小店卖信笺,窄窄的宣纸,手掌般大小。洁白的宣纸上落着细小的樱花花瓣,三三两两,极少的几片,沉静如梦。另几张宣纸上,点染几片红枫,随风翩翩落下,让人一瞬间感觉秋意袭来,花笺上大面积空白,空白处正好写字,花笺尺素,诗意幽幽。如果给远方的朋友写信,红笺小字,说不尽的情思,落在美好的纸上,分外有古意。

店主穿着白色的衣衫,提笔在宣纸上作画,一头微微曲卷的头发,鬓角有了星星白发。他见我捧着信笺看了又看,向着我微笑。这种花笺,原来叫怀柄纸,是古代文人和友人通信的便笺。如今,写在纸上的情书渐渐消失了,仿佛古老的爱情也随之消失了。

怀柄纸让我想起了唐代的“薛涛笺”。书中记载,成都有一口井,名薛涛井,井水是用来制作薛涛笺的。唐代才女薛涛以芙蓉花和井水为原料制笺,花笺面如芙蓉,纸张柔韧光洁,其间暗含隐隐的花瓣,色彩斑斓,是宣纸中的佳品。一时间薛涛纸贵,当时的文人墨客竞相购买。

秋意渐浓,秋雨敲窗,这样的夜晚适合读古人的手帖。

王羲之《执手帖》写道:“不得执子,此恨何足。足下各自爱,数惠告,临书怅然。”书法家是说:我很想念你,不能执手相看,只能各自珍重。

又如《初月帖》:“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意思是说:我们相聚这么远,收到信,觉得内心安慰。你太过牵挂我了,你好吗?我太多忧悲,真不好。行旅途中,忧愁,心力交瘁,不写了,羲之报之。

两份手帖都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信笺,逸笔草草,情真意浓,余味悠长。一句“卿佳不?”,深厚的情意一时间穿透千年的光阴。

可惜的是,如今的人们,再也写不出墨笔绝美、情深义重、短小清雅的笺了。

落叶和残荷,原来都是世上无用之物。

有位学生去拜访朱光潜先生,深秋了,见院中积着一层厚厚的落叶,学生找了一把小扫帚,要为老师清扫落叶。朱先生阻止他说:“我等了好久才存了那么厚的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来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许多秋天境界的诗更生动、深刻。”朱光潜先生是多么有情趣的人啊!

记起《红楼梦》有一回,宝玉和黛玉同众人游园,宝玉见荷塘中残破的荷叶,说,这些破荷叶真可恨,怎还不叫人拔去?黛玉这时不乐意了,说,我喜欢李义山的诗“留得残荷听雨声”,偏偏你们又让拔去。宝玉听了,连说果然好句,咱们以后就别叫人拔了。

朱光潜先生舍不得清扫的落叶,林黛玉舍不得拔掉的残荷,原来都有萧瑟之美。

留得落叶与残荷,不过是为了听秋风秋雨之声。

假日,和儿子一起去着北京齐白石故居,看见白石老人的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原来这是老舍先生给老人出的一道难题,让他用诗人查慎行的诗句作画。画上,山间一条清流潺潺而来,溪流中游动一群大小不一的蝌蚪。我问儿子,白石老人画得好不好?他说:不仅画得好,还有意思。好在哪里呢?他说,好在画外有画,画外有声,意趣在画外。看来,他看懂了这幅画。

在电脑屏幕上,细听叶嘉莹先生讲古诗词。前几年,一直迷恋她的“迦陵说诗”系列。她穿一条紫色的长裙,围着灰色的丝巾。九十岁的叶先生站在台上,偌大的会场,顿时鸦雀无声。她讲起古诗词,依然激情饱满,荡气回肠。举手投足,儒雅端庄,气度非凡。我仰头静静凝望叶先生,她才是世间称得上“先生”的女性,她的气质,是浸染了古典诗词沉淀出来的优雅与大美。

有学生问她,您讲的诗词很好听,但是,对我们实际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叶先生说:“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的诗人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说得多好!读古典诗词似乎是无用的,但是,它让我们的心灵不死。白发的先生,一生都是诗词的女儿,她始终怀艳着一颗赤子之心。她将毕生的财产三千余万元全部捐给国家的教育事业。她说:“我这个莲花总要凋谢,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自古文人喜欢做的事,大多是无用的。比如,看樱、听雨、写信、观帖、赏画、吟诗、品茗,那是自云怡情,山水静心,他们乐在其中,忘乎所以。这些世间无用的事,却能让人活得有滋有味。

无用之事,与文学、艺术、音乐、爱情相若,皆似梦境一般美好。在浮躁的尘世间,它们宛如静夜的月光,抚慰每一颗荒寒的心。

那些无用之类,沉浸在灵魂深处,有了不可言说的芬芳,依然带给我们安然和愉悦。

(取材于《散文》2020/06)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三段从形状、颜色等方面描摹了叫“怀柄纸”的花笺,同时用诗意化的语言解读花笺的功用,比喻恰切,意境唯美。
B.作者从“怀柄纸”联想到唐代的“薛涛笺”,两种纸品同样是“面如芙蓉”“柔韧光洁”,色彩斑斓,是宣纸中的佳品。
C.作者为现在“写在纸上的情书渐渐消失”和人们“再也写不出墨笔绝美,情深义重,短小清雅的笺”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惋惜。
D.作者写和儿子看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重在表达自己因儿子看懂了这幅画而生出的由衷的喜悦之情。
E.《无用之美》从小小的花笺谈起,把一些看似无用的的琐事连起来,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结尾意味悠长,引人深思。
2.作者笔下有哪些“无用之物”?它们是如何展现美的?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作者说“那些无用之美,沉浸在灵魂深处,有了不可言说的芬芳”?
5.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你对“无用之美”的体会。要求:不要照搬原文,写出自己具体的体验感悟。(不少于70字)
2021-03-1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重位测语文试题
20-21高三上·天津·期末
4 .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乡野诗韵——水缸:静悟的诗人

(1)水缸呆在锅沿旁,水缸里不断清水。那些清粼粼的水,是活泛日子的水,是从遥远的雪山婉蜒千里万里,从大地的深层输送到村庄地下的水。

(2)水源是一口老井,老井的青石板上爬满青苔。唯独站人的地方,踏出两个浅浅的石窝子。村里人汲水,必要俯下身来,低下头来,如同感恩这天地之水,以澄明,以无私,以源源不绝的爱,哺育着温暖的村庄。

(3)水缸放在厨房里,厨房就是一架低矮的土屋。夜很静,月很明,白白的月光打在水面上,水缸里就有了一轮皎洁的月亮。父亲说,水缸里不能缺水,缺了水的日子就像长在墙头上的草,撑不了几天就会蔫头巴脑。分工,不管大小,一二三四往下排,大哥二哥不在家,为了挣得自己岁月里的那条活路远走他乡,三哥保家卫国去当兵,家里就剩下父亲和我两个男人。当然,父亲已经行动不便很多年,挑水的重担就落在二姐三姐和我的肩膀上。剪子包袱锤,很多次我都赢了她们。背地里,我狡黠地告诉父亲,我爱出锤子,小小的一只手,像握紧的螳螂爪子,这样,二姐和三姐的剪子就不得不敛去锋芒。恍惚的记忆里,好像两个人忽然背过脸去,吃吃地笑起了什么。

(4)水缸里的水常年不断,二姐三姐的肩膀能撑起一片天。棉花捉虫打叉,玉米除草打农药,割草喂牛,拣柴做饭,里里外外收拾的井井有条。我呢,顽皮的像一阵风在村子里跑来跑去,下河捉鱼,上树抓鸟,后来趴在黄昏的油灯下看书写字。我咬着铅笔头,说二姐三姐怎么这么傻,我不总是喜欢出锤子么,为什么你们一次包袱也不出?母亲停下手中嘤嘤的纺车,说我才是一个十足的傻小子。你傻别人可没那么傻,明明是二姐三姐商量好了只出剪子,就为了让你少出点力气。

(5)我是傻,呆呆地站在水缸前面不说话,眼泪吧嗒吧嗒掉进水缸里。水缸里的月亮好像也在笑,笑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人。水缸不说话,水缸里的水就是水缸的心,清净明亮,能照见一个人的灵魂。

(6)我还记得第一次挑水的样子,父亲站在远处看着,我把两只脚踏进两个浅浅的石窝子。井绳三米多长,就像一条联系起来天与地,现实与梦幻的线索。我要学会和大地对话,我要学会向一口老井致意,我要学会向滋养生命与灵魂的水,倾诉心中太多的感恩。

(7)当然,我深深记得自己笨拙的样子,把井里的那轮月明,摇曳成一片闪闪的碎银光泽。盛在水桶里,就多了两个一模一样的月亮。可是我的肩膀实在瘦弱,可是我的力气实在还不够充裕。扁担硬生生地硌在肩膀上,不是前面高后面低,就是像喝醉酒一样左右摇摆。一次,两次,直到脚步渐渐沉实,直到肩膀足够坚强,盛在水桶里的水,再也不会像闪闪的碎银一样,泼酒一路。至此,水缸里终于有了我满怀希望放进水中的一轮月明。

(8)水缸是陶制的器皿。在乡下,哪一家的锅沿旁不周周正正放着一口水缸。水缸不会悭吝,盛进多少舀出来多少,绝不贪恋一点一滴。勺子碰锅沿,柴火暖着灶膛,一口水缸盛放的是一家人清清浅浅的光阴。你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成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水缸也就老了,老了的水缸依旧在乡间的厨房里恪尽职守。水缸不会歌唱,煮好热气腾腾的玉米粥,果腹生在乡村屋檐下的我们。吃剩的饭食,母亲用来喂鸡,母鸡就能咯咯下蛋,公鸡就能站在高高的树杈上,喔喔叫醒黎明。路过庄稼院的鸟儿,母亲也会从水缸里盛一碗清水,撒一把粮食放在院落里。这样,就能听见唤醒春天的鸟鸣。

(9)水缸是父亲背了一袋地瓜干,去很远的集市上换来的。那时的父亲正值身强力社,一口气把水缸背回家,放在厨房。一桶一桶清粼粼的水,就这样哗哗地倒进水缸,一口一口的人,就这样出现在低墙矮屋的庄稼院里。

(10)到老,父亲也没能赶上自来水。有时我会在宁静的夜里听见哗哗的水响,仿佛来自远山,仿佛来自一条清澈的小溪,仿佛是大地深处一条血脉奔涌的时光暗河,一直流进苍老的水缸里。

(11)水是活着的诗,水缸是一个日夜静悟的诗人。

(12)有些简单而质朴的诗句,往往并非孔雀绚丽的羽翎。当远年的暮鼓晨钟敲响,你听,沿着生命回溯的那条河流的源头,一口水缸泛起泠泠的水光,缀满闪光的词语。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的“水缸”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情感的载体。
B.文中叙述“我”在年纪尚小时便要承担起挑水的重担,回议中饱含辛酸。
C.文中加点的词语“悭吝”读音为qiān 1ìn,“牙牙学语”书写正确。
D.“我”的家乡最终也没有通上自来水,简单质朴的生活状态哺育了“我”。
E.文章借物抒情,乡村气息浓郁,感情丰富、深刻。
2.文章开头两段为什么从描写水源写起?
3.结合全文,鉴赏文中画线句子的艺术手法。
4.文中多次写到月亮、月光、有什么作用?
5.请探究文中“水缸”的意蕴。
2021-03-11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三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高一·浙江·期末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访   

陈冠学

我很少访人,却常访草。朋友们都有工作,各忙各的,而草则永远安详地在那儿。我自己便像一株草,总在家里,朋友们来,很少找不到我。

这个世界若没有了草,人便无法活下去。一个地方若望不见草,对于我来说就成了牢狱。此时我活在草的种类多到让我有选择的地方,就像食品多到让我只选取佳肴珍馐一般,故我感到十分幸福——虽然对于我自身以外的世界我感到十分不幸。

我的围墙门,就像陶渊明所说的虽设而常关,门闩经常蒙着一层锈,偶尔开门时(有客来时,到村子里去买吃食时,上城市买书时,出去访草时),就粘满了手。单是庭面上便有三四十种草,其中如碎米知风草、小画眉草、线叶飘忽草,便可爱得有如小天使,又如天真稚气的小女孩。有了这些草,我实在可以不必再去拉动那生了锈的门闩到田野去。可是如家里虽有几橱架的书,时而忍不住还是要出去买几本,这庭面边的草就好像是我的另一橱架的书,每日阅读着、摩挲者,给了我无上的快乐与安慰,然而既已知道外边还有些橱架上没有的,就忍不住要出去。

各个角落有各个角落的草。有时我不出门,就在屋角边访草,或者反过来说,草到家来访我了。一连下过一二十日的雨之后,那大树底下的屋基或后墙上,就不期然有一片新绿吸引住我的目光,苔藓和小冷水花不知几时来家了。

萧、艾、蒿是草原三姊妹。艾、蒿庭下就有,萧则已随童少年时光一起消失了,于是它成了我的童少年时光的象征,每怀念起童少年时光就想起萧,怀念起萧就想起童少年时光。那一年我在近山脚的荒地上发现了一小片萧,仿佛见着童少年时光返转。不久再去,已了无踪迹。一个小学生在那里放羊,问我何所寻。我说寻萧。小学生笑着说:搬家了。我问:搬到哪里去了?小学生说:搬到无人的地方去了。的确,这个时代有人的地方万物就不好存活,最近我在绝对无人到的山脚溪床沙地上发现了一大片萧。啊,但愿这个地方永远不会有人到,好让我的童少年时光跟萧草群落一起长驻!

十一月起,小金英(兔儿菜)遍地都是,随着朝日的升起,满田野绽开千千万万黄金似的小花,灿烂地闪烁着千千万万点的金光,仿佛随着季节来到,那土层中含蕴着的金质就凝聚着开成了花,要来增饰南台湾美丽的冬春二季一般。这个季节一到,我就频频拉动门闩,门闩再也不生锈了——而且雨季也过去了。小金英随着日出展蕊,直开到晌午便一齐闭合萎谢,第二天晨光到来它又随之而开。这半年花期的田野,上下午截然是两样世界。下午在田野间走着,会觉得上午直似幻境。但是这一两年来遭村人当药材无保留地采拔,景观已经衰残。

春天一到,满路满阡陌的黄蝴蝶,一忽儿停在草尖上,一忽儿飞起,千点万点,明明灭灭,起起落落,停下时是蝴蝶花,飞起时是花蝴蝶——我一直将它看成是世上唯一会飞舞的花,是异常珍贵的景观,而它却也已随着童少年时光消逝了。今年年初,我在一处已枯的豆田里看见了约五十只的小景观,谛视良久,看到惨淡而且褪了色的童少年时光,不由感到一阵凄然。

村里每个人都记得全村人的名字,在村道上遇见,不单是点点头或挥挥手,而且还唤名。田野里的草,对于我,就跟村里人一样,在路旁田畔遇见,我总要唤唤它的名字;有的,我甚至会站在一旁告诉它,你晓得吗?你有许多名字,也唤这个,也唤那个。比如萧,也叫香蒿,又叫青蒿,还叫茵陈蒿,台湾农人还叫它蚊子香——农家大量用它来为牛熏蚊,这使得萧很快趋于绝灭;而现在农村没牛了,萧可能复苏了。英国伟大散文家乔治·吉辛喜欢遇见不认识的植物,借着书本的帮助,下一次看见它在路旁闪耀时叫出它的名字。能够叫出原是不认识的草的名字固然快乐,但熟悉的草,唤着它熟悉的名字更加亲切。

我不是食草的动物,但我没有草便跟食草动物一样活不下去。我固然喜爱孤独,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棵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其实我有这么多的伴,我并不曾独过,我所谓孤独,只是求脱出世尘的熏染而已。

1.本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在作者笔下,看似普通的草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如何理解“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棵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这句话的含意?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021-03-1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20210304-023
20-21高一·浙江·期末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沃尔特·米蒂的隐秘生活

【美国】詹姆斯·瑟伯

我们一定要冲出去!米蒂大队长的声音坚定。我们办不到,长官。飓风马上就要来啦。伯格少尉喊道。大队长镇定地说,打开强关灯!加速到8500! 我们一定要冲出去!汽缸的砰砰声增加了。大队长走过去调动着一排复杂的仪表盘。打开8号辅助器!他喊着。这架巨大的SN202号八引擎海军水上飞机里的全部人员这时相互望望,咧开嘴笑了起来。老头子要带我们冲出去了,他们彼此说,老头子是连地狱也不怕的……

不要那么快!你把车开得太快了! 米蒂太太说,你开得这么快干什么?”“嗯?沃尔特·米蒂说。他瞧瞧坐在身旁的妻子,吃了一惊。你开到55英里了。她说,你明知道我不喜欢快过40英里。沃尔特·米蒂默默地开向华脱勃雷镇。在20年的海军航空生涯中,那次SN202号吼叫着冲过最危险的暴风雨的飞行,已经在他心里那条遥远而又亲切的航线上慢慢淡薄了。你又神经紧张了。米蒂太太说,今天你又有毛病了,我劝你找任肖大夫检查一下。

沃尔特。米蒂把汽车停在大楼前。我在这儿卷头发,你不要忘记去买套鞋。她说。我用不着套鞋。米蒂说。这些话用不着再提了。她说,下了车。他把引擎加快了一些。为什么你不戴手套?你把手套丢失了吧?沃尔特·米蒂从衣袋里掏出了手套。他把手套戴在手上,但是一等她转过身走进那座大楼,而且车也开到了有红灯的地方,就又把手套除下来。“快开,伙计!灯光一变就有一个警察叫了一声,米蒂匆匆戴上手套,吭吭两下把车开向前去。 他漫无目的地在街上绕了几个圈子,然后把汽车开过医院一直开到停车场去。

……是那个银行家。漂亮的女护士说。是吗?米蒂大夫说,慢吞吞地除了他的手套:谁在主治?”“任肖大夫。一扇门打开,任肖大夫走了出来。他一副心神不宁和憔悴的样儿。你好,米蒂。他说,这个银行家可真叫我们费事。管道梗阻。希望你去看看他。”“好吧。米蒂说。

这时手术室里一架机器忽然响了起来。新的麻醉器出毛病了!一个实习大夫喊了起来,在东部地区没有人懂得修理这台机器!”“安静些,朋友!米蒂说,声音又低又镇定。他跳向机器,从里面取出个坏了的活塞,把一支钢笔塞进原来的地方。这可以顶用10分钟。他说,继续动手术。一个护士轻声对任肖大夫说了些什么,米蒂看到任肖的脸色变成煞白。瞳孔变化。任肖紧张地说,你来接手怎么样,米蒂?米蒂望望任肖。如果你要我。他说。他们把一件白手术衣披在他的身上;他戴上了口罩,和一双薄薄的手套;护士们给他递过了发亮的……

沃尔特·米蒂从停车场出来,开始寻找鞋铺。等他从铺子里再走到街上,手臂下夹着一个装套鞋的盒子。

他妻子一刻钟之内可以在理发店里做完头。米蒂瞧瞧他的表。他来到旅馆休息室,找了把大皮椅,面朝着窗坐下,随手拿了本过期杂志看了起来。《德国能够从空中征服世界吗?》,沃尔特·米蒂看着轰炸机和街上废墟的图片。

……总得有人去炸掉那个军火库的。米蒂上尉说,我去。战斗机在地下掩蔽室外面雷鸣着,而且猛击着入口。高射炮火越来越集中了。中士说。我们只能活一次,中士。米蒂说,带着淡淡的一掠而过的笑容,我们不是这样吗?他站起身,用皮带束好了他那把自动手枪。要飞过40公里的地狱之火,长官。中士说。说到底,米蒂上尉温柔地说,又有哪儿不是地狱?大炮的轰击声越来越密了。沃尔特。米蒂一面走向地下隐蔽室的门口,一面嘴里哼着歌。他转过身来向中士打个招呼。再见!他说……

有什么在打着他的肩头。我在旅馆里找遍了你。米蒂太太说,为什么你要躲在这把破椅子里?你打算让我怎么找到你?”“事情越来越紧了。米蒂含糊地说了一声。什么?米蒂太太说,你买到了那个叫什么的吗?盒子里是什么?”“套鞋。米蒂说。你不能在铺子里就穿上吗?”“我刚才是想……沃尔特·米蒂说,你明白吗,有时我也会在想些什么的?她盯了他一眼。等到了家,我要给你量量体温。她说。他们走出了旅馆,走向停车场。到了街角的杂货店,她说:在这儿等我,我忘掉要买的东西了。沃尔特·米蒂点燃了一支烟。他贴着杂货店的墙边站着,吸着烟……

他并着脚跟挺出胸部。不蒙他妈的鬼手帕不行吗?沃尔特。米蒂讥嘲地说。他狠狠地最后吸了口烟头,啪的一声扔掉了。接着,在嘴唇上带着那种淡淡的一掠而过的笑容,他面对行刑队,挺直而屹立,自傲而轻蔑,永不战败的沃尔特·米蒂,到了最后关头还是不可思议的。

(本文有删节)

1.本文的叙述角度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简要概括米蒂大队长、米蒂大夫和米蒂上尉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四个共同特点(每点都不超过4个字)。
3.简要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4.小说中出现了两样物品:米蒂的妻子要他戴的“手套”要他买的“套鞋”,请简述这两样物品所包含的意蕴,并结合小说最后一段谈谈你对主题的理解。
2021-03-1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20210304-003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霍乱之乱

池莉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我和秦静值夜班。防疫站的人基本走光了,只剩下科室主任闻达。从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他追踪流行病二十多年了,写作工作量极大的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个小时下班。闪电穿过云层,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黑压压地扫了过来。

电话骤然响起。

是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又来了,我们对它的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可怕,我们学习的流行病学教材是一九七七年印刷的,它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控制和消灭了霍乱、天花和鼠疫。”

我和秦静傻了眼,洪大夫在电话里大叫:“喂,我们该怎么办?”

秦静咬了咬牙,接过了电话:“洪大夫,你要以最快速度将粪样送到站里来。其次,隔离传染源。”

洪大夫大叫:“糟了!粪样培养是才出的结果,病人前天看完病就回家了。我得赶快查看疫情卡,一找到确切的地址就告诉你们。”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科室的人马全都冒雨赶回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站长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人们非常不满,于是到处是寻找闻主任的声音:“闻主任呢?闻达呢?”

闻达的出现使站里顿时有了秩序,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过来。站长如见救星,紧紧地握住闻达的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

闻达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开出了一系列我们防疫站本来应该配备却一直没有的正规化设备清单,大大小小写满了三张纸。

闻达走路变得格外轻盈,皮鞋不再像平时那样不知深浅地摩擦地面,破旧的白大褂在他身后飞荡起来,使他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

他主动跟我们聊起往事:“我年轻时遇上一次鼠疫,是一九五二年,黑龙江的甘南县突然出现大量肺炎病人。传播之迅猛、死亡率之高震惊了政务院。消息传来,我立刻报名去了疫区,提出了紧急处理的流行病防治方案,我们获得了极大成功。”秦静说:“后来呢,闻主任?”

闻达说:“后来就是今天了,我又抓住霍乱了。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要记住,微生物与我们同在这个生活空间,它们的繁殖变异没完没了,一旦为它们提供了外因,就会造成发病。现在情况危急,我们今天必须封锁疫点。”

紧急行动小组成立,救护车一头冲进雨里,以最快速度朝一个叫“臭塘村”的地方飞去,霍乱病人肖志平居住在臭塘村。

我们兵分两路向臭塘村包抄过去。闻达率先接近村子,用电喇叭不停地喊话:“乡亲们,我是防疫站的流行病医生。你们这里流行一种肠道传染病,要求大家从现在起一律不要外出,等候我们的检查和治疗。”

消杀科的人背着喷雾器,准备进行卷帘式消毒。

村里的女人尖叫起来,拉着孩子到处躲藏。男人们拿起木棒、铁锤,在村口堵住了闻达,一把缴获了闻达手里的喇叭,凶狠地说:“少来这套,我们生病了会自己去医院。说实话,你们为什么要包围我们村子?后面围上来的人是不是要使用化学武器?”

闻达说:“不是不是,是来给你们消毒的。”

村民们怒火万丈:“我们没有毒,你们来消毒做什么?”

关键时刻,闻达急中生智叫消杀科的人把消毒液喷在自己身上。闻达在消毒液的淋浴下做出开心的样子给村民看,说:“是不是化学武器?我死了没有?”村民们观察了一会儿,便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我们成功封锁了疫点。有五个病人被我们检查了出来,当即就被塞进救护车送回了医院。

封锁区隔离了十四天,没有一个人有闪失,倒是我们防疫站的医生几乎都累病了。

从封锁区撤回来的那天,村民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他们说:“我们最感激的是,你们让领导注意到了臭塘村。其实我们哪里有什么病?谁夏天不拉几次肚子?从来没有医生像你们这么好,实在是辛苦你们了!”

我们无奈地笑笑,走了。他们最终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霍乱。

因为严格的保密,事后没有我们所期待的辉煌。闻达回到了从前,依然每天下班之后写一个小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走路又是拖泥带水了,鞋底总是摩擦地面,两只不同的皮鞋又穿在了他的脚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到洪大夫的电话,“我和秦静傻了眼”,说明“我”对霍乱的突然出现既感到震惊,又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B.霍乱发生后,闻达开列的所需设备“写满了三张纸”,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防疫条件的落后以及防疫医疗设备的匮乏。
C.“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这句话体现了闻达对病毒有着清醒的认识,发人深思。
D.送行时村民们对医护工作者心存感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自此有望改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叙事,能够增强故事真实性,拉近与读者距离,不过也容易受到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限制。
B.小说开头“跳动”“穿过”“爆响”“扫”等词语,清晰地描绘出天气和时间的变化,渲染了霍乱发生时的恐怖气氛。
C.“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闻达受到领导重视和设备完善后骄傲自得的心情。
D.小说插叙了闻达年轻时消灭鼠疫的情况,它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为后面消灭霍乱的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
3.小说三次写到闻达的鞋子,每次表达效果都不同,请简要分析。
4.谈到创作时,作者说“将自己的担忧写进了小说”。作者的“担忧”包括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岳麓

岳麓的春雨来得早,来得快,还有它独特的韵味,不仅可看、可听、可淋,还可赏可想。春雨像把把细线在空中万簇齐发穿插在大地的物件上。雨除了是乡愁的外衣,它还是天地相接的唯一可感知的细线。这些日子在雨中我品味到的不仅是雨本身由舌入心的真实味道,更多的是站在雨中我领略到了故乡雨的精魂。

岳麓山南接衡岳,北望洞庭,西临苍翠原野,东瞰故水湘江,静若蛟龙潜伏于大地,动如万马奔腾于云间,远视如一天然屏障侧立湘水西畔,与浩浩湘江相呼应,乃我潇湘之大观。第一次走进岳麓山时已是傍晚时分了,走在上山的阶梯上,有晋朝的罗汉松、唐代银杏、宋时香樟、明清枫栗等名贵古树伟岸蓊郁的生于路旁,时近黄昏,再加上山间雾气萦绕让人视野不尽开阔,但是古树的老干虬枝苍劲挺拔直耸入云的身影还是十分清楚的。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山涧泉水潺潺流动的声音,特别是水流撞击石头上发出的清脆声音更是岳麓山上终年不绝的悦耳音符。此时红枫层林尽染,红橘满挂枝头,使麓山充满了诗情画意。到过岳麓山的人如果不细心的话还不见得能发现在山林岳壑苍松翠柏之间还有灵芝异宝的存在,聚山间之灵气、生万物之精魂,却是奇妙景致。此山之间万壑千岩、幽泉千缕,走入其中很有曲径通幽之感,古木绿得幽,在傍晚的景色下幽得让人觉得入骨三分。奇巧的是刚走到半山腰时天空竟飘起了细细雨丝,不觉之中雨还越下越起劲,在雨的滋润下麓山显得更幽了,泥土里慢慢地冒出了雾气,慢慢地漫过我的大腿爬到我的身上来,我一时兴起把上衣脱了让自己的身体浸泡在这灵山雾气之中。

第二次爬岳麓山的时候我们特别选好了一个晴天,可是等我们爬到山顶的时候天还是下起了雨,看来我与岳麓是跟雨有缘了,站在飞来石上可感觉自然的惊奇,放眼望去湘江映入眼帘,秀美传奇的橘子洲抢先吸引众人的目光,“橘子洲”取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词。站在岳麓山顶,俯瞰湘江,而橘子洲更像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航行于湘江之上,见到此景方知谁人可主世间沉浮了。

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沿山而下到了云麓峰北侧小月亮坪上方时有一座墓坐西朝东,俯瞰着英雄的长沙城,这便是革命军总司令黄兴的墓。此墓地势开阔,且有湘江环绕,四周绿草如茵,“极目楚天舒”衬出了先烈生前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壮烈气势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豪情。

在黄兴墓的下面,白鹤泉旁,一处在松柏怀抱中十分清幽肃静的地方躺着那位著名的“护国将军”蔡锷,孙中山在悼念他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把将军比作投笔从戎的班超和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足见将军功绩可彪青史。除此之外,岳麓山上有很多革命者的合墓,在风景独秀的山地里安息着革命先烈们,这样的景观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在雨中,更有一种活的灵魂飘飞在岳麓山上。

在山脚舍利塔不远处有一座爱晚亭傲然立于山间,看到此亭就不得不想起唐代诗人杜牧那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来。爱晚亭是革命活动的圣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求知于岳麓书院,与蔡和森等聚会于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站在爱晚亭前抬头便可清楚地看见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历经岁月的沧桑,雨中的爱晚亭依旧那么地璀璨。

走到岳麓山脚下,“岳麓书院”四个大字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延及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至此标志旧式书院制度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变,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历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尽了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事实。在这里聚集过各朝各代有名的文人墨客,在这里一直流淌着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的血脉。千年的风雨也不曾撼动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就是她引以为傲的地方。

雨中岳麓让人耳目一新,让我流连忘返、永不懈怠,在多次雨的洗礼中我领悟到了故乡雨的精魂,那就是麓山墓、爱晚亭、橘子洲和千年学府!

(选自博文,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散文以“雨”为线索,由眼前的春雨引出对岳麓山两次游历的回忆,而两次游览作者都在雨中感受到了岳麓山的魅力。
B.作者按照空间转移的顺序叙述两次雨中游岳麓山的经过,又以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在岳麓山看到的风景名胜。
C.在作者的笔下,岳麓山与橘子洲的景物遥相呼应,山上景物,水中“航母”,互为映衬,成为岳麓山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D.综合全文来看,作者认为雨与“我”有缘,洗涤了“我”的心灵上的私念,让“我”感悟到故乡雨的精魂。
2.文中主要写了两次游岳麓山的经历,侧重点有何不同?分别有何作用?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故乡雨的精魂”,请结合全文探究“精魂”的内涵。
2021-03-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1)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2)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3)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一条河,问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因为林子太密,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膜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4)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5)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我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雨打树叶,空谷鸟鸣,小径明灭,时见草虫,我的心一下落入一片空灵。

(6)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老,而且是因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林子。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大约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7)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8)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光治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9)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在南方热带雨林中我见过如乱麻般的气根,在华北平原上我见过槐树下块状的疙瘩根,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决绝而又从容地在条石上匍匐的苗条的松树根。已分不清,它是树贴在石上的根,还是石上鼓起的一道棱。这树身里分明已经注入石质的坚韧硬,却又划出这样柔美的弧线,好一个幽谷美人

(10)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头,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11)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和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B.作者去看原始林,却先写林中石头,是因为石头历史更悠久、外形更野性,也因为石头阻挡了外来采伐者,是原始林不可缺少的部分。
C.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插入作者游览原始林时的感受和观点,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文章的最后一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10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问道

朱以撒

①朋友回了一趟老家,是自己驾车走的,途中穿过好几个省。在经过一些城市时,她停下来从容地玩了几天,然后准确地把车停在自己家门口的那块空地上。几个月后她又驾车尝试从另一个方向走,因为有两个古镇吸引了她。住在古镇的民宿里,在老戏台前坐定,听那咿咿呀呀不知唱着什么的地方戏,几天后又安然地回到她的城市。我觉得很惊奇,她在如此遥远和陌生的路途中能够如矢中的,显然是被准确地引导了。

②世上路径千万,问道成了生活中向外祈求的一个举动,特别是到了岔路口——三岔路口,四岔路口,凭感觉判断哪一条岔路通往目的地,实在是太危险了。于是问道——老人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路在嘴上。”问道说明一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为了避免迷路,只好向他人请教,哪怕是一个孩童。如我这般吝啬口舌的人,往往因不愿谦卑地问道而身陷迷途。其实,只要肯开口,配合不安的神色,大部分人还是乐于告知的。如果不愿开口,自己寻寻觅觅,那就看运气了。常常因为场面生疏,缺乏借鉴的标志,心事慌乱,一脚深一脚浅,只往热闹处走,至少,使安全感获得一些提升。手机导航出现时,教我问道的老人都已过世,问道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之一,不问道,何以行?

③我的长辈们在一个邮票大的故乡生活都必须如此。故乡当时很简单,道路无多,高楼无多,只是巷子特别多,巷子的围墙高筑使人看不清世界,看到的天际也只是窄窄一条。行于大道,敞亮开阔,得到准确引导的可能性也更大。从在小小的故乡迷路,到千里万里疾驰准确无误,只能说,世道变了,迷路的体验也就成了令人回味的往事。更多的时候,迷路成了一种隐喻,它多指精神生活上出了问题。自我启蒙显然是不易的,需要有人或者组织来驱散他眼前的阴翳,连同内在的疾患,这样才有可能渐渐回归正常。此时,问道是为了摆脱困境寻找出路,这是比行走时迷路更为复杂的情况。

④有时在一个纵横有序的街市上走,会觉得这个城市的设计过于直白,缺少了一些婉约,从而韵味无多。在一些很有韵味的小城,或是老镇,都有把道途婉约延展的追求。祝家庄就是精心谋求的格局,庄上人家长久以来接受了一个鲜明的引领,见到白杨树才可转弯,得以走出庄子,进入外部空间。那些在祝家庄里狼奔豕突又回到原点的人,正是心中少了一棵挺拔的白杨树,因此内心要折腾一番。后来,每一个人都在夕阳衔山的时刻走出来了。设计者显然降低了道途的复杂性,考量过行者的智商与耐性,让他们既感受到了难度又有能力解决,不免要对自己的表现表示满意。如果太复杂,没有几个人能出得来,来的人必然稀少,只有让人们都在暮色合拢前完成探魅之旅,才算成功。在一个古镇里我遭遇了如上所述的“迷路”,以此作为旅途上的一个乐趣。

⑤这让我想起了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听不少人说博尔赫斯的作品就是迷宫意识构成的,不让读者一眼洞穿。先是作家意识里有一个迷宫,然后才形成笔下那个迷幻的世界。如果读者不与作者共频,旬月苦读也弄不清迷宫何为。有的人说看懂了,还不断引用,实际上根本没读懂,附和而已。没看懂是真实的,说出来也没有什么可羞愧的——有的文章一览无余,反倒无趣;有的则难以立知,引人入胜。千万不要以为一个人略尽心力就可以进入迷宫中心,然后挥挥手轻松地出来。那样反而有违艺文之道。

⑥和人交谈,对方的专业离我太远了。我问了许多问题,他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看得出我这些问题粗浅之至。可我还是听不太懂。专业就是这样,无比地专,专到同行者无多。有人说专业之道都是相通的——这纯粹是鹦鹉学舌,具体到细微的理,却是各有各的专。我遇到的是一位密码专家,自从看了麦家的《暗算》之后,我对密码的兴趣大大提升了。可是他该怎么和我解释呢?按《暗算》里黄依依的说法:“密码就是用数学制造出来的陷阱,玩的全是数学的游戏。所有的密码都可以演变成一道或几道超难的数学题。”这也太深奥了,密码使没有高等数学基础的人如听天书。密码专家最后说:“既然有人能设置密码,也就有人能破译密码。还是你们作家的作品奇妙,它是演算不出来的。”

⑦只能说,每一条专业之道都是独一无二的,“跨界”难以畅行。

⑧在这个城市,秋意总是突然就来了。走到这个节点的人们有了叩问自我的机会——一年的时日过去三分之二,似乎可以窥见道途的终端了。此时安然坐在书斋,想着自己喜好的艺文之道又推进了几许——一些道理弄明白了,更多的疑问又出现了。像我这样不会使用现代方式查找资料的人,只好用传统的老办法,一本接一本地翻书,试图找出藏匿其中的真知。眼力心力费了不少,大海里的宝贝却捕捉无多。但我已经习惯了纸本散发出来的气味——南方潮润,一本藏了十年的书和一本藏了五十年的书,它们指向不同的审美,散发出的气味也是有区别的。在翻开的时候,那些不同的排版、字号,使人看到了过去的时光。有时我也请学生查一点资料,很快他们就发送过来了,这让我不费气力。更多的时日我还是乐意自己一本本翻,眼力行于字里行间,如行于昏暗隧道,忽然,前方有了光亮。在有所获得之余,我还会顺便看看前言,看看后记,四时异景,一时尽出眼前。

⑨一条道走惯了,如使一柄惯用的兵器,也就守之以一,使之娴熟,艺文之道大抵同此。有人认真地对我说,如我这般情性的人,完全可以再辟新径。我听罢只是笑笑。

(取材于朱以撒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需要有人或者组织来驱散他眼前的阴翳   阴翳:忧愁苦痛
B.都有把道途婉约延展的追求   婉约:简约精致
C.那些在祝家庄里狼奔豕突又回到原点的人 狼奔豕突:成群的人乱冲乱撞
D.这纯粹是鹦鹉学舌   鹦鹉学舌:简单重复他人观点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朋友驾车外出,路途遥远陌生还是能回到家。作者借此引出“问道”话题。
B.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问道,因为路径多,往往有岔路,而个人才能又有限。
C.作者认为博尔赫斯作品如迷宫晦涩无趣,读者旬月苦读也不见得能读懂。
D.作者用“昏暗”与“光亮”对比,凸显自己翻阅书籍获得真知后畅快的心情。
3.文章第④段写作者在祝家庄旅行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4.文中所述“艺文之道”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2021-03-10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