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

刘泽民

①夜,有它幽深的意境,有它奇妙的情趣,它是一幅朦胧的水墨丹青画,是一支醉人的天籁合成的歌儿。

②我曾在姑姑家领略过晚春月夜的美妙。姑姑家的故居在红门寺山南,周围一圈怪石林立的山,南北一条白亮亮的溪。她的故居坐落在小溪的东畔,高高的土墙围着三间正房,两间厢房,两间敞篷。独成一个孤零零的院落。晚上,人们吃罢饭,习惯性地陆陆续续走出来,聚到溪畔的柳丛边。月牙儿已经停在柳梢上,笑吟吟地撒下淡淡的光。地上、山上都铺着银白,霜似的。山脚虽有牛乳似的浮动着的雾,但山形还看得清,鸡冠山的鸡冠,马鞍山的马鞍,都活灵活现。

③山高,月近。

④表爷爷坐在平滑的青石板上,狠狠地吸一口烟,右手把长旱烟袋伸出去,左手捋一捋小胡子,望一望月下神秘的山,又讲起那古老的抻不断头的故事:“咱们的红门寺遍地都是金银,九缸十八锅,不在前坡在后坡。海蛮子来憋一回,哈也没憋去,临走时说,多咱有姓白的白胡子老头赶着白牛耕地,宝就出世了。”

⑤我望望表爷爷,他就长白胡子,只是不姓白,他们家的牛又是青的,心里就很遗憾。看周围比肩而立的山,感到有点神秘,似乎要动,似乎有什么要出现,细看,又都静静的,溪水照样哗哗地流。微风吹来,送来野花的清香。

⑤幽深的春夜,播种着希望的未来。

⑦在姥姥家,我又领略过仲夏月夜的妙趣。姥姥家在大青山的折皱里,有一沟很馋人的果子树。杏、桃、李、梨,应有尽有。到仲夏,杏儿先红满枝头,接着李儿、桃儿也争着卖弄风骚。山里野物多,果子一熟,就得有人看。我就曾威威武武又甜甜蜜蜜地看过一回,满月的光顺树叶的缝隙筛下来,在地上筛下些斑驳的影儿。树上,迎着月光的一面,明明亮亮,闪烁着露珠;暗暗的绿,阴森森的绿。

⑧蛐蛐,㘗㘗㘗,无休无止地叫;青蛙,咕呱咕呱地鸣。前后山倒宁静,绿色的轮廓笼上白亮亮的光。沟里偶有几声响动,花狸棒子又行动了,弄得山更幽深。

⑨美妙的夏夜孕育着成熟。

⑩我的故乡的那一弯晓月更深深地勾在我记忆的深处,落实生产责任制,我家也分得几亩地。春种、夏锄,我很少沾手。在三春不赶一秋忙的时候,再也不能当甩手自在王了,也要干点活儿。那一天,金鸡明亮开嗓,报了一声晓,我就急忙起床,摸把镰刀,走上山。弓似的月儿挂在西天,光不算亮,但也照出树木庄稼的轮廊。

⑪我踩着月光,走到地边,甩开镰刀就割起来,一亩多谷子,不一会就放倒了。棋子似的摆在地里,直起腰,看看那一排棋子,满心喜悦。虽然脊背已是热汗涔涔,腰腿也有些酸痛,但心里感到前所未有的舒畅,惬意。

⑫金鸡又一声声地唱,如弓的月儿更淡淡地白……

⑬金秋的晓月儿勾出了丰收的喜悦。

⑭最令人难忘的是元宵月夜和中秋月夜。

⑮元宵月夜是狂欢的月夜。大山造就了山民们乐天派的性格。在物质生活极端匮乏的年代,山民们缺衣少穿,就是不缺少欢乐;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时候,更是其乐无穷。元宵节,倘若万里无云,山民们的心就和月儿一样亮。太阳刚一落山,他们就把早已扎好的蒺藜、西瓜、金鸡、玉兔等千奇百怪的灯高悬在大门口,活生生地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儿。接着山村便活跃了。有人把从各家各户拣选来的灯点着,沿着街道边走边撒,撒上山山岭岭,撒出飞腾的火龙。秧歌必办。事前有准备的,化上妆,穿上长袍短褂,扮成角色;无准备的,不化妆,披上门帘子、被单子,跟在后面疯似的扭。狮子、旱船、小车子、小跑驴不可少。不管有没有人看,都疯似的逗,疯似的闹……

⑯中秋的月夜,既是喜庆丰收的月夜,又是亲人团聚的月夜。中秋节是忙节,无论怎样忙,山民们照样赶集上店、淘米压面,在丢盔卸甲的繁忙中把节过得有鼻子有眼。不知从何时起,亲人团聚是这个节的灵魂,所以,身在异乡的人,哪怕离家千里万里,总是赶回家过节。那一年,接到去科尔沁草原参加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通知,一看日期,正好赶上中秋节,心里就怏怏不乐。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去了。中秋节是在坤都过的。我第一次见识了牧区的宴会,领略了牧民的风情。上了全羊之后,就有师生轮番唱歌,轮番激酒,宴会的气氛骤然活跃起来,出现载歌载舞的场面。草原醇香的白酒和蒙古族兄弟的真挚感情使我们陶然地醉了。那晚,在皓月下,人们轻歌曼舞,闹疯了草原的夜。回想起来,蒙古族兄弟姐妹团聚的那种亲密无间的感情至今还盈盈地汪在我的心间。

⑰白天,人们可以去干轰轰烈烈的事业,去创辉辉煌煌的业绩。晚上,似乎与其光亮一样,总有点黯然失色,但也不尽然,因为夜间有夜间的美妙。倘若在月夜,更其妙无穷,妙出许多文人墨客的千古名篇。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比喻句描摹夜的意境与情趣特点,“天籁”一词,流露喜爱之意,总领全文内容,奠定全文情感基调。
B.第⑧段描写运用衬托手法描写山中月夜的宁静,用蛐蛐、青蛙的鸣叫和花狸棒子的响动,来衬托山中月夜的幽深、静谧。
C.文章善用叠词写人、绘景、状物、议论,如“威威武武”“明明亮亮”“渗渗”“辉辉煌煌”等,表意具体、细腻,增强了韵律感。
D.文章结尾议论点题,将“白天”与“黑夜”对照着写,突出月夜的美妙,再次抒发喜爱之情,呼应开头,使得首尾圆合。
2.文章为什么要花费颇多笔墨叙写在草原上度过中秋节的事?请简要分析。
3.简要分析本文“形散而神聚”的谋篇布局的艺术。
2021-03-07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稠李子花,稠李子果

周明东

树叶黄,野果香,秋色映山梁。一串串豆粒般大小的黑果挂在树上。

大兴安岭秋果并不多,稠李子算是一类。初到大兴安岭,家里的菜园子就栽着几棵稠李子树。它们其貌不扬,到了晚春,枝丫上才渐渐绽出白色的小花,一朵朵,一簇簇,散发出阵阵馨香。母亲问邻居大姐,这是啥花?邻居大姐说,树叫稠李子树,花就叫稠李子花,还结果呢,那果就是稠李子。

一点一点,一粒一粒,稠李子树悄然出果,没几天,嫩嫩的幼果挂满了枝枝丫丫。可长着长着它就不长了。不长也就罢了,它却变黑了。结的那果还不如山里红大,样子也不比山丁子美。我跑到菜园子里摘了一颗放到嘴里。哎呀,可真涩。

望着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我心里长出一片不开心的草。我缠着父亲栽几棵樱桃树、沙果树或者杏树。父亲说:“没熟的果子咋能不涩?大兴安岭气温低,不是啥树都能活。”父亲缓缓坐到炕沿上,用火柴点了一支旱烟,深吸了一口后,为我讲起一个故事。刚开发大兴安岭时,正是数九寒天,岭上岭下到处飞雪。别说行走,就是想找条路都难。可铁道兵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爬冰卧雪,战天斗地,硬是在莽莽群岭中建出一条壮美的铁路。那时候,铁道兵们生活很艰苦,稠李子就成了他们打牙祭的主要秋果。正值稠李子熟时,呼玛河两岸结满了又黑又亮的稠李子,可上游却发起大水来。一时间,洪水滔滔而下,将岸边建桥用的木材都卷进了河里。为了挽救国家财产,几名铁道兵乘船打捞木材。行至河中,船不幸被激流打翻。岸上的副班长付铁虎见状,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呼玛河中,在把一名战友救上岸后,又毅然向河中奋力游去。怎奈水流湍急,一个浪头过后,付铁虎就不见了踪影,最后战友们在下游找到了付铁虎的遗体……

父亲眼睛湿润了,我则抽泣起来。父亲告诉我,要在大兴安岭扎下根活下去,光好看不行,还要耐寒有毅力,这样才会茁壮成长。到了秋天,稠李于熟了,它就会变甜。我默默倾听,父亲娓娓叙说。付铁虎牺牲后,铁道兵们在营地附近栽了一排稠李子树。第二年春,这排稠李子树都开满了像雪一样白的花,离它们很远就能闻到馥郁的香。到了秋天,稠李子树叶黄了,每棵树的枝丫上挂满又黑又亮的果。

能在大兴安岭生长的树,都是坚强的树。寒冷的日子,稠李子树忍寒受苦,任风雪肆虐,依然坚定生长。春风越岭,稠李子树绽放容颜,给大兴安岭回报灿烂的笑。风吹,它落花;雨落,它结果。当秋光洒满大兴安岭,稠李子不仅黑得明亮,也甜得醉人,颗颗吹弹可破。

雨后出彩虹,北山公园越发清新。沿着林荫小道,我拾阶而上。静穆中,我发现北山公园除了郁郁葱葱的樟子松、落叶松等树外,还生长着一棵棵稠李子树。稠李子低调而随和,不显山不露水,平凡而朴素。山林中,河岸边,它都不独揽秀丽。它适应了大兴安岭这片土地,早已将自己的根坚实地扎了下去。

稠李子本属落叶乔木,学名达乌里鼠李果,有药用功效。稠李子清热解毒,止咳祛痰。那年,母亲牙痛。邻家大姐告诉母亲,用温酒泡稠李子喝能止疼,一试,牙果然不疼了。打那以后,母亲每年秋天都要采一些稠李子,晾晒成干放入玻璃罐里以备药用。

那年,我在湖北工作。母亲给我打电话:“想不想吃稠李子?要是想,妈给你邮点儿去。”我脑子里一下子涌出那圆溜溜黑乎乎的豆豆来。我连说:“妈,您可别邮了,怪难看的,还让人笑话。”放下电话后我才反应过来。母亲哪是要给我寄稠李子,分明是提醒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别忘大兴安岭,别忘在大兴安岭的爹和娘。殷殷切切,我终于在父母的召唤中,决定回到这片哺育过自己的土地。湖北朋友问,好好的为何要调回去?我笑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兴安岭的稠李子怎能离开脚下的山和岭啊。

这些年,小城没少栽植稠李子树。稠李子树生命顽强,栽了就活。稠李子熟了,不需入山入岭就可随处相遇。与妻子在甘河公园散步,正走着,妻子用手指道:“瞧,稠李子!”路旁果真有一棵高大的稠李子树。它可比当年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高大许多,那上面结的果也比原来的黑,比原来的亮……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透露的情况看,作者一家原来并不是大兴安岭人,他们是随着铁道兵建设铁路而在那里安家的,刚到那里,作者就认识了稠李子树。
B.“数九寒天,岭上岭下到处飞雪”表现开发大兴安岭时的自然环境特点,旨在凸显铁道兵们建设铁路时行走的艰难和寻找建设线路的艰难。
C.稠李子树的特点有:花小而白,香气浓郁;果小而黑,甘甜可口;耐寒冷,生命力强,能够在风雪肆虐的大兴安岭很好地生存;非常普通。
D.从文章看,作者决定调回大兴安岭工作,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他从母亲的电话中感到了父母深长的思念,二是他喜爱大兴安岭的稠子李树。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叶黄,野果香,秋色映山梁”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稠李子树的喜爱之情。
B.文章以“毫不犹豫地跳”“奋力游”等写付铁虎,以“洪水滔滔”“冰冷”等写水,写水对写人形成了衬托,表现了他不怕牺牲的精神。
C.为了发展大兴安岭的旅游业,作者不仅突出了稠李子果的甜意醉人,还特意安排了一段文字写了它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的药用价值。
D.文章末属以“它可比当年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高大许多”来评价路旁的稠李子树,就与开头形成了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很严谨。
3.请简要分析在付铁虎牺牲后,铁道兵栽种稠李子树的原因。
4.本文较好地运用了抑扬结合的手法,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2021-03-0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三多

王维钢

夕阳慢慢地向山腰挪动。街角的梧桐树下,三多戴着花镜,一手拿着锥子一手捏着马针,在专注地给顾客修鞋。

“爸爸,我来了!”迎面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跑了过来。“小涛回来了,慢点慢点,着啥急啊!”三多笑嘻嘻地答应着。

“爸爸,学校明天秋游,我不想去。”

“为啥不去?平时我也没有时间带你去玩,机会难得,去吧!”

“可每人要100元钱。”小涛低着头支支吾吾地说,“您两天也挣不上100元钱。”

“呵呵,臭小子,想那么多干吗啊!钱的事不是你操心的,等会儿我就把钱转给老师。”三多斜眼笑着看了一下小涛,他觉得孩子懂事了。

小涛心里这才吃了定心丸,高兴地弯腰捡地上的碎线头。“去去去,不用你收拾,这不是你干的活儿,赶紧回家写作业,长大了好考大学啊!”

夜里,山上的风下来了。三多冻醒了,他拽出一条毛巾被轻轻地盖在小涛身上。

望着睡梦中的小涛,三多觉得时间过得真快,都四年多了。

月华最早是这条街的清洁工,三多的修鞋摊也摆在这条街上,俩人便熟络了。月华丈夫病逝后,孩子没人照顾,有时三多帮着带。

三多是老光棍,因腿脚不好不能干重活儿,就学了修鞋这门手艺。后来,经修鞋的顾客撮合,他和月华走到了一起,租住在郊区的棚户区。

日子开始还是别扭的。小涛不喜欢这个瘸腿的爸爸,经常惹三多生气。月华心里很难受,时常训小涛。但憨厚的三多总是笑呵呵地说,小孩知道啥,我不计较。后来慢慢地磨合,这一家人也其乐融融了。三多把小涛当作自己的亲儿子一样看待。

月华是四年前意外去世的。

一天快放学时,下起了大雨,月华要给小涛送伞,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

月华临终前,身边只有两个人,一老一少两个男人。月华气若游丝地对三多说,小涛不懂事,你要多担待点,孩子就交给你了。三多泪水淌了一脸,月华,有我三多一口吃,就有小涛一口吃,你放心吧!我会抚养孩子长大的。听了三多的话,月华才安然地闭上了眼。

这天,两鬓斑白满脸皱纹的三多坐在马扎上,微闭着眼睛,摇着蒲扇在想着过往的日子,真可谓五味杂陈。

小涛下班了,他一推门就高兴地喊着:“爸爸,我下周一要和楚楚登记结婚了。”三多一下子来了精神头:“太好了,爸爸终于等到这天了。涛,明天我去银行取十万元钱,把买房首付的钱交了,你和楚楚先搬进新房住,我回农村老家,咱就把这个房辞了,省得交房租。”“爸爸,家里哪来的这么多钱?您开始不是说家里只有七万吗?再说您和我们一起住吧!我舍不得您走。”“哈哈,这哪成,你们买的房子小,等你们将来有钱买大房子我再去啊!我也是叶落归根了,想家乡人了。”三多乐得脸上开了花,但并没解释钱的事。

小涛搬家那天,三多雇了个三轮车,拉着行李要回老家了。

临行前,小涛还是哭了,他难过地说:“爸,家收拾好了,过两天我就看你啊!”三多倒是抑制住自己的情绪:“好啊儿子,哪天高兴了,我能找到你家。你信不?”在小涛的挥手中,三轮车像波浪中的小船“突突”地漂远了。

一周后,小涛背着大包小卷来到了三多的老家。村里人说,三多?前些日子他把房子卖了,听说着急用钱才卖了三万,自己去了乡里的养老院了。

小涛听后,感到心里像压着一块石头,他怔怔地抬起了头,望着天上飘动的白云,顿时泣不成声。

好一会儿他才回过神来,抹了一把泪,对出租车司机说,到养老院去。

选自《小小说月刊》

1.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以情节来展现人物,除此以外,本文还运用了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等手法,使人物形象丰满。
B.学校组织秋游,小涛不想去是因为他知道三多挣钱辛苦,他懂事,体恤父亲。这个细节从侧面表现了父子感情的融洽。
C.三多抚养小涛长大,卖房给小涛成家,他做这些是为了履行对小涛妈妈临终的承诺,说明三多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D.三多拒绝和小涛一起生活,瞒着小涛去了乡里的养老院,他是不想打扰儿子的生活,不想成为儿子的拖累。三多太善良了。
2.小说中,三多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小说情节设置巧妙。请从情节布局的角度,谈谈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
2021-03-0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抱

高军

雪还在一阵阵下着,刚开始时那种吓人的风已经变小,那惊人的“悠儿——悠儿——”声消失了,雪很安静地下着,地面上堆积得越来越多。

冯怡抬眼看着外面,心里有些着急,自己作为卫生队的一员,负责着大青山战斗受伤的几个伤员的救治和护理工作。日本鬼子和伪军很猖狂,我们的部队突围出来以后,转移到了外线,伤员就地分散安排到了老百姓家里。好在沂南是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大家都不惜代价掩护着伤员,所以分散在各户的伤员都很安全。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没有出现过一点纰漏。因为形势严峻,卫生队的人也都分散到群众家里,打扮得和当地百姓一样,与房东户装作一家人。冯怡每天抽时间到分散养伤的伤员那里去,定期换药,检查伤势恢复情况。雪还在不停地下着,想去看望伤员难度增加了很多,但又不能不去。冯怡想等雪一停,马上就出门。

房东高大娘看她走坐不安,知道在大雪天她还是想出去。由于工作保密,高大娘并不知道她每天出去干什么,更不知道她要到哪里去。刚来的时候,冯怡发现高大娘一家人经常把手伸到衣服里乱抓一阵,脸上显出很难受的样子,就给检查了一下,原来是得了一种脓包疥疮。她做了有针对性的治疗。高大娘一家人病好了后非常感激她,对她亲得不得了,连称呼都变了,一直管她叫“孩儿”。她知道,高大娘这是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这时,高大娘劝她说:“孩儿啊,雪这么大,天又冷,路没法走,就是雪停了,今儿咱也不兴再出去。”

冯怡一直站在窗前,心中急得火烧火燎的,她知道自己必须出去,就在心里祈祷着雪早点停下来。

直到午后,天空终于变得明亮了一些,雪花好像也开始渐渐变小。

她提上小包准备往外走的时候,高大娘一把拉住她,双手使劲把她揽在怀里:“你一个姑娘家,雪下得这样大,出去让人不放心,什么天大的事儿不会明天去做,你就等不得这一下午一晚上过去!”冯怡似乎突然出现了一阵眩晕感,她感到高大娘的怀抱是那么温暖,她自己也忍不住使劲抱住了高大娘,一会儿后她还是抬起头,高大娘知道拦不住她,就缓缓说道:“那就让我这老太婆陪着你去吧。”她咬咬嘴唇,慢慢摇了摇头。高大娘看她这么决绝,只好无奈地说道:“哎,你们都是干大事的人,我还真不能去掺和。”

冯怡背起那个不起眼的小包,再次拥抱了一下高大娘,然后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了茫茫雪野。高大娘在后面看着看着,忍不住擦起了眼睛来:“你说说你这个孩儿,怎么就这么倔呢。”

冯怡在雪中艰难地迈动双脚,把自己负责的三个村子里的七位伤员逐一走访查看了一遍,该清洗的给进行清洗,该换药的给换药,重新进行精心包扎,并用贴心的话安慰着他们。看到这些伤员都在好转,都在不断地康复着,心里涌起一种成就感,她双腿的疲惫好似也感觉不到了。

看看天色越来越晚,她也已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就又赶紧往高大娘家方向走去,她得在天黑前赶回去,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为了让大娘放心。

地上的雪铺了厚厚一层,脚踩下去会陷得很深,将后面的脚艰难地拔出来,前面刚放下去的就又深深地插进雪里,和来的时候并没有两样。她已经很疲惫,感到越走越艰难。有时候根本看不出路在哪里,雪下面如果是一个大坑或者一块石头,她一脚踏下去就会摔倒,有时还会滚出去很远一段距离。然后再爬起来,试探着寻找道路,尽量快地往回赶着。

当冯怡满身泥雪回到大娘家门前的时候,她发现大娘正满眼疼爱地看着她,快速跑过来扶住她,拥揽着她一起走回屋子。“你说说俺的孩儿啊,你可受了罪了,可受了罪了。”看着她满脸泥水,高大娘开始快速解自己棉袄一侧的襟扣,胸怀全部敞开后就一把将她拉过来,把她的头和脸紧紧地按在自己裸露的胸膛上。冯怡觉得高大娘猛然哆嗦一下,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但接着就还是稳稳地搂抱住了她。冯怡感到那种温暖的感觉向自己的脸上头上传递过来,她想挣脱出来但又很留恋,觉得浑身上下连四两劲也没有了。高大娘嘴里一声声喃喃着:“可把俺孩儿冻煞了,可把俺孩儿冻煞了……”

多年以后,已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冯怡看《红嫂》这个剧目演出时,脑海里又浮现出沂蒙山区的那场大雪,还有高大娘那温暖的怀抱,她流着眼泪不断哽咽着:“高大娘,俺那娘亲,也是一位红嫂啊……”

(选自《小说月刊》2020年第7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百合花》一样,本小说没有正面描写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对伤员救治也略化处理,这样有助于安排大量文字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B.“她自己也忍不住使劲抱住了高大娘”,说明冯怡当时潜意识里也想留下来,但经过瞬间的激烈思想斗争,最终还是毅然决定外出救治伤员。
C.小说直接着墨“怀抱”的文字不多,但对冯怡雪天外出救治伤员全过程的叙写,处处都指向“高大娘敞开怀抱温暖冯怡”这个中心情节。
D.小说最后一节写冯怡看《红嫂》这部讴歌军民鱼水情的剧目时,哽咽着称高大娘为“娘亲”、“红嫂”,可见红嫂也曾给困难中的战士带来母亲般的关爱。
2.请简要概括高大娘的形象特点。
3.“雪”在小说中有多重作用,请结合作品内容作简要分析。

5 . 父亲的影子

陈永林

①村人都极喜欢我,谁家有好吃的,如炒了蚕豆,花生,就大把大把地往我口袋里塞,不把我口袋装满不罢休;谁家饭桌上有两条鱼,非得夹条鱼给我吃。

②村里的小孩都极羡慕我。他们都问过我:“他们为啥都喜欢你,不喜欢我?”我说:“不知道。”

③后来我知道了。

④那时的我成了孩子王,村里的同龄小孩都听我的话,我想欺负谁就欺负谁,我甚至敢欺负长得比我高半个头的小孩。他们都不还手。

⑤父亲也总骂我,说积攒了半辈子的好名声要毁在我手里了。父亲有时气得打我,母亲便把我搂在怀里,与父亲转着圈。父亲便对母亲说:“你会害了他的。”

⑥父亲要我跟他学医,我看不上赤脚医生这一职业。母亲也劝我,可我就是不想做赤脚医生,觉得做赤脚医生一点也不好,有时半夜,都得被村人叫醒,睡觉都睡不安稳。尤其是刮风下雨的冬天,得从热窝子里爬出来去病人家,真是活受罪。

⑦父亲说:“苦一点,累一点,怕啥?我赚到了好名声。”

⑧其实我不跟父亲学医主要一点还是不想活在父亲的影子里。担心别人总拿我同父亲比,我也知道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超过父亲。

⑨父亲的影子却时时追随着我,甩都甩不掉。

⑩为了逃出父亲的影子,我便来到县城。我想县城里认识父亲的人总少吧。我不会再听到叹气声,再看到怪眼神了。我们几个人疯狂地玩,县城里玩的东西比镇上玩的东西多。但玩要钱,吃也要钱,身上的钱花完了,我们只有铤而走险地偷。

⑪但第一次偷就被抓住了。一男人要报警,我们都很害怕,怕坐牢,更怕家里人知道我们做小偷的事,都跪下求他。他仍报了警。后来,他仔细看了一下我的脸,说:“你不是陈医生的儿子吧?”我不出声,同伴兴奋地说:“是,他是陈医生的儿子。”警察来了,那人给警察一个劲赔不是,说我们同他是一个村的人,来他这儿玩,他以为是小偷,误会了。警察便走了。他掏出一百块钱递给我,说:“你们走吧。今天放过你们是看陈医生的面子,陈医生是个好人,是个好医生。那时我家穷,连看病的几块钱都拿不出,可你父亲见我没去你家,想我准是没钱,他便来我家了,给了我药,给我打了针。”那男人竟然掉眼泪了,“我一辈子都记得你父亲,但我没想到你一点也不像你父亲。你应该做你父亲一样的人。”

⑫我便来到市里,市里总没人认识父亲吧。

⑬但我错了。我们喝多了酒,三个人坐一辆摩托车兜风。摩托车撞在一棵树上,我们都昏过去了。因马悦坐在最后,伤得最轻。他醒来后,拦了辆“的士”,把两个同伴送到医院。医院竟要先收五千元押金,马悦口袋里只有几十块钱。马悦便一见医生就说:“认识陈茂林医生不?”一连问了十几个医生,才有一个医生说:“你是说鄱湖嘴村的陈茂林医生?他怎么啦?”马悦说:“他儿子出了车祸,因交不起押金正躺在医院门口。”那医生忙叫护士把我们推进了急救室。

⑭我醒来后,那医生对我说:“你父亲是个好医生,小时我发了三天高烧,烧成肺炎。你父亲一边骂我娘,一边背着我就往镇医院跑。如不是你父亲,我可能已不在人世了。我学医同你父亲有很大的关系,我想做一个像你父亲一样的好医生。”

⑮出院后,我来到了省城。

⑯我不想再混日子,我四处找工作,却找不到,我连吃盒饭的钱都掏不出来。小偷小摸的事,我再也不愿干了。我只有捡破烂卖。晚上就睡立交桥下。

⑰后来我见一家公司在报纸上登了招仓库管理员的广告,便去了那公司。公司负责招聘的人见我落魄的样,只说了两个字,不要。我说了许多好话,可他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我最后试探他说了句,“你认识陈茂林医生不?我是他儿子。”我说这话一点也不抱希望,只是病急的人乱投医,只是掉了河中的人见了根稻草就抓住。哪知奇迹就出现了,他说:“你真的是陈医生的儿子?”我点点头。他很激动,“想不到你是陈医生的儿子,真想不到。你爸真是个好人,记得我没钱交学费,一个人站在学校门口哭,你爸知道后,给我交了学费。”他的眼里泪光闪闪的。

⑱我便留下来了。

⑲过年时,我回家了。我对父亲说:“爸,我要跟着你学医,成为一个像你一样的人。”

⑳我也知道父亲的影子会一辈子紧紧跟着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父亲的影子”既是小说的标题,又是文本构成的线索,并以此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其意蕴丰富而且深刻。
B.小说中的“我”起初并不想学父亲做个赤脚医生,父亲就劝慰我“苦一点,累一点,怕啥?我赚到了好名声”,这表明父亲做乡村医生的动机不纯。
C.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写“我”为了不做赤脚医生,逃出父亲的影子,宁可在外游荡,甚至铤而走险偷东西,是为了表现“我”的青春叛逆和缺乏责任感。
D.本篇小说情节曲折地展现了“我”对父亲及其职业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认知的转变过程,意蕴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家庭、伦理、亲情之间的严重缺席。
2.小说开头二段写“村里的人都极喜欢我”“村里的小孩都极羡慕我”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爸,我要跟着你学医,成为一个像你一样的人”,小说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分析。
2021-03-04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军礼

高军

“左场长,又当起义务护林员啦?”碰面后大家就主动和他打招呼,不管认不认识,他一律笑着答应:“闲着也是闲着,就是随意转转,看看阵地上的情况。”接着他两脚啪地一并,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感谢大家多年来爱护山林。”

已经离休的他闲不住,每天都要到山林里去和大小树亲近一番才觉得浑身舒坦。看着满山遍野的绿树,他的眼光亲切得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会不时地摸摸树干,抚抚树枝。

他出身贫苦,早年参军,打过很多仗,后来在上甘岭负伤才转业来这里的林场当场长的。那时候林场刚成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治山绿化。他识字不多,不会多讲,安排工作的时候就说一句口头禅:“我们必须攻占每个山头,取得彻底胜利。”

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和黄继光在一个连队。当时战斗残酷,他也抱着炸药包去炸碉堡,并目睹了黄继光扑向敌人机枪眼的过程。当时他左胳膊已经负伤,但还是坚持着把炸药包搡进了敌人的枪眼,自己也被掀出很远一段距离,幸运的是保住了性命。

有一次山下的学校请他去作传统教育报告,专门让他讲上甘岭战斗的事情,他觉得要好好重视才行,于是让林场里两个有文化的人帮着准备讲话稿,可是第二天一开讲就把内容全忘了,急得出了一头大汗,站起来对师生敬了一个军礼:“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使劲就能做好,用心就能干好。”说到这里停下来了。主持会议的校长知道他是忘了讲话稿,于是就启发他说:“老场长,你是怎么一步步到敌人跟前并炸掉敌人碉堡的呢?”“还能怎么样,有战士用机枪压着敌人的火力,我就是在地上爬着过去的,还能怎么过去?”整个会场都笑起来,气氛一活跃,在他与校长的一问一答中,事迹反而讲得更生动。最后,他站起来敬了一个军礼,整个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地生活相当困难,老百姓有时候想捞摸点林场里的树木自己盖房子或者偷着卖几个钱花。左场长知道百姓的难处,但看到费了二十多年工夫好不容易才绿起来的大山,他在林场职工和护林员会上咬着牙说:“必须严守阵地,谁失职就关谁的禁闭,就处分谁!”另一方面,他和自己的老战友们多方联系,帮着周边村里给弄来了柴油、化肥、抽水机、拖拉机,引进多种良种,当地百姓知道他的良苦用心,从心里感激他,所以将树木保护得很好。

但也有个别不自觉的,一个参加过莱芜、孟良崮、济南、渡江战役的当地复员残疾老兵就时常摆老资格:“这些山都是老子冒死打下来的,砍两棵树算得了什么!”他胸前挂着七八块军功章,带着斧子上了山。护林员、林场职工拦不住,于是赶紧向左场长汇报,左场长让大家回去:“你们不用管了,我去!”

就在那老兵低头砍一棵黑松的时候,左场长来到他跟前,大喝一声:“好大胆,缴枪不杀!”那人抬起头来,刚要开口,左场长把手使劲一挥,阻止了他:“你说说你立了哪些功!”那人指着胸前的奖章有些傲慢:“一等功两次,二等功四次,三等功五次。”左场长指指自己的胸前,原来他也挂满了军功章:“特等功两次,其他的我就不说了,你好好看看!”那人有些发愣,仔细看看确实比自己厉害多了,但还嘴硬:“家里困难,来砍几棵树不行啊?”左场长严厉地说:“不行!有困难想办法解决,但不能这样!咱们立的功在那里明摆着是不错,就能吃那老本啊?”通过这次交锋,这位老兵非常佩服左场长,后来成了林场的义务护林员。

一路上,人们时常和他打着招呼,左场长心情很好。

当他来到跑马梁的时候,眼睛一下子瞪大了,几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正在准备野餐,啤酒已经摆上,钩皮草已经堆起来,黄鲫子鱼已在一边准备好,他们是要用钩皮草燎黄鲫子鱼。眼下正处于防火戒严期,绝对不能在山林附近用火。他们看见他,尽管不认识也热情地打招呼:“大爷,过来一块喝点儿小酒。”他指指那堆钩皮草:“喝点儿可以,但黄鲫子鱼就吃不成了,不能燎!”“大爷,大爷,我们小心点没事的。”“不行,这是防火重地。”说着就在不远处一块大石头上坐下。几个人交换一下眼色,无奈地笑了:“您忙去吧,俺们保证不点火。”他也笑笑:“我这是在坚守阵地,打阻击战,你们不撤我不收兵。”直到他们收拾好下山,他才又去别的地方转悠去了。

清风徐徐吹来,在绿色的山林中,很多山花已经开放,香气四处弥漫着,他不由地抬起手来,对着大山又敬了一个军礼……

(选自《微型小说》2020年1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军礼”为题,独具匠心。既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又用以暗示主人公曾经的身份,还能表现他军人的本色和精神风采。
B.文中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有对人物语言、动作等的正面描写,也有复员残疾老兵的侧面衬托,还有环境描写。
C.小说的叙述方式很有特点,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展开,叙事自由灵活,历史与现实交织,倒叙与顺叙转换,讲述了上甘岭战斗、学校作报告、大山护林等故事。
D.小说在情节叙述与人物语言描写时,多采用口语,质朴平实,灵活简短,行文生动活泼,读起来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
2.文中主人公由一名战斗英雄转业当了林场场长,身份转变了但军人的本色没有改变,他的军人本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结尾这样安排的理由。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攀登者(节选)

阿来

王五洲骑着自行车,意气风发。徐缨坐在后座上,笑着:你要载我到什么地方?

王五洲踩着自行车在路上更加奋力地猛冲:到了你就知道了!

自行车冲进一座废弃已久的高大厂房。王五洲猛按自行车铃,一串铃声惊起了一群鸽子,它们扇动翅膀的声音在巨大的空间回荡。两个人冲出厂房,望着在天上盘旋飞翔的鸽群。徐缨把头斜靠在王五洲的肩上,王五洲想对徐缨说什么,但他终于什么都没说。鸽子又降落下来,落在了厂房顶上。秋天,一株爬山虎藤上红色的叶片在高处被阳光照得透亮,显得那么鲜艳。

徐缨赞叹:五洲,太美了!

王五洲拥抱一下徐缨,转身,跑到墙下,纵身上了窗台,再纵身,攀住了窗户的上缘。然后借助墙缝,借助墙体上的突出物,攀援向上,迅速爬上了屋顶。他摘下一段带着几片红叶的爬山虎枝,叼在嘴上,又从高墙上灵巧地下来。

王五洲单腿跪在徐缨面前,呈上那漂亮的红叶。

徐缨脸上的神情又惊又喜:你这是……

王五洲笑:你知道马洛里吧?

徐缨嗔怪:跟你在一起,还能不知道!

王五洲说:徐缨,当年马洛里向他的妻子求婚时,话说不出口,就爬上了一座教堂。

徐缨幸福地笑了,接过红叶。

回去的路上,王五洲把自行车骑得飞快,徐缨笑着捶他的背,叫他慢一点儿。这时,喇叭里播出了国家将重启珠峰登山计划,对珠峰进行全面科学考察的消息。

王五洲的骑行速度慢了下来,徐缨的欢笑声消失了。

两人回到家。

王五洲没话找话:我报名参加教材编写组了。现在的工农兵学员,水平参差不齐,系里打算编一本浅显些的地质学教材。

徐缨幽幽地说:你同时报两个名,顾哪头呀!

王五洲满脸愧色:徐缨,你知道……

徐缨说:我知道你对我发过誓的。

王五洲低头:登山队三聚三散,我以为不会再……

徐缨说:三聚三散,说得对,我和你恋爱十年,因为那个三聚三散,你有六年在登山训练营。登山是为国奉献,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就不是为国奉献吗?你多大岁数了,你以为还能再次登顶珠峰吗?

王五洲声音沉痛:十年了,老曲一个人蹲守在登山训练营……我们都对着珠峰,对着牺牲的战友发过誓。

徐缨平静了一下自己的情绪:你也对我发过誓。一个人不该发下两条互相冲突的誓言。

王五洲抬起头:对不起!我知道为了登山你等了我整整十年。

徐缨忽然不想为难自己的情绪了:十年,对!十年间你三赴登山训练营,那算是什么恋爱?我不能反对你履行对珠峰的誓言,但我可以选择不和你过了!徐缨起身,取出一封信,放在他面前,对不起,我三天前就收到了老曲给你的信,这是另一条誓言对你的召唤!

王五洲沉默。

徐缨接着说:你不就是想再次证明自己吗?你要证明给谁看?国家都承认了你们登顶,我也认为你是了不起的登山英雄,你还需要证明给谁看!

王五洲脸色通红:证明给所有怀疑的人看!就因为没有摄影,我们的努力和牺牲都成了欺骗!如果不让全世界看到我们再次登顶,我对不起大满,对不起老曲,更对不起那些牺牲在山上的队友!

徐缨叹气,流泪:我们说好要做一对学术夫妻……多么短暂!本以为刚刚开始,不想却已经是结束。她把一条刚织好的围巾放在桌上,转身离开了家。

王五洲想起身,终于没有站起身来。

天亮了,王五洲背起登山包,用留恋的目光打量这个使用不到一年的婚房,毅然关上了房门。他站在贴着大红喜字的门口,把钥匙装进昨晚写好的信里,从门缝底下塞回到屋里。

(有删改)


注:①马洛里:英国一位著名的探险家,在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过程中丧生。
1.下列各句中省略号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徐缨叹气,流泪:“我们说好要做一对学术夫妻……多么短暂!”
A.我们一齐高声朗诵:“……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赛场上传来响亮的“中国队——加油!加油……”的喊声。
C.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假如看到一缕炊烟……多少有些意外。
D.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他的身上有很多种身份。
2.在得知攀登计划重启的消息后,徐缨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
①得知之初, _______________;②回到家中,_______________;③王五洲试图说服她时,_______________
④王五洲表达歉意时,_______________;⑤王五洲表明决定后,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4.小说是如何塑造王五洲这一攀登者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1-03-0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晴朗的夏日

【英】卡雷·布莱顿

哈利·斯密司是渔具厂厂长。他酷爱钓鱼,简直上了瘾,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钓鱼上,不是准备钓鱼工具,就是研读钓鱼的书籍。这种情况,联系他的职业来看,是不足为奇的。

尽管哈利把大部分闲暇时间都花在湖畔水滨,但他对工作却从不马虎,不失为一位尽职的厂长。他曾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决不因钓鱼影响工作。他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是,极少生病;即使偶感风寒,吃点药也就好了。多年来他工作出色,董事长吉阿弗雷曾几次表扬他上班出满勤。

但是,就在一个晴朗的夏日,他多年保持的记录改变了。

入夏以来的这一个礼拜,天气晴朗和煦,实在太诱人了。哈利在家中整整困了一个冬天,现在面对风和日丽的好时光,他感到两手发痒,不摸鱼竿再也不行了。

偏偏这一个礼拜工作很忙,许多琐碎事缠得他腻烦透了。因此,星期三喝早茶时,他突然决定第二天要请病假。请假,不就意味着蓄意破坏自己长期保持的出勤记录么?哈利沉思了一会儿,喝茶时环顾四座,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

第二天,哈利悄悄爬起床,没有惊动妻子和女儿,一头钻进那辆破旧的福特车就出发了。

河畔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连空气都是那么迷人。他一到这里,便只顾吸那混合着草香、鱼腥和晨露的气味,感到怡然自得。 8点半钟,他想象着他的伙伴们该拖着疲惫的步子走进工厂,登记考勤,开始一天的工作了,有的说不定还半睡半醒呢,而自己却在河畔钓鱼。这种忙里偷闲的自由感,使他心里乐滋滋的。他暗自吃惊,自己明明是装病溜号,为什么心境竟这般坦然,不感到一丝一毫的愧疚?时间过得很快,大约10点钟,他开始喝茶。正当他用两腿夹住杯子,一手拿壶,一手拔开塞子的时候,他发现鱼漂在往下沉。哈利是精于此道的,他稍等了一会,让鱼咬紧鱼饵,然后轻而易举地把鱼钓起来,装进袋子。动作非常之娴熟,壶里和杯里的茶水连一滴都没有泼到草地上。12点,他决定换个地方,到下游两百码左右的一棵柳树下去。他收拾好家什,小心地顺河沿往下走。时值初夏,草木已经很茂密。为了不让低垂的树枝和过高的灯芯草绊住钓竿,他不得不绕道而行。

他只顾走路,当走近柳树时,才察觉那地方早已被人捷足先登了。

他马上认出那人正是董事长吉阿弗雷。他想转身溜回去已经来不及,因为对方此时也认出了他。哈利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寻思着该说点什么才好。他当然不会注意到,董事长的脸上同样泛起了一阵红晕。

“呃,呃,早上好,吉阿弗雷先生……天气太好了,是吗?”他怯生生地说。

吉阿弗雷干咳一声,眼睛看着别处,含糊地答道:“呃,是的,的确不错……”哈利急中生智,他记起了今天是星期四,每周星期四董事长是要召开例会的。

于是他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术。

“吉阿弗雷先生,今天不是该您召开每周的例会吗?”

“呃,不错,是有个会,不过……”董事长显得很不自在。

哈利禁不住轻声笑了起来。吉阿弗雷也还他一个苦涩的笑。两人相视而笑,尴尬之极。过了一会,吉阿弗雷朝大腿上猛拍了一下,干脆开怀大笑起来,并边笑边说:“好了,都别说了,咱俩是一对淘气包,今天都逃学了!”他笑得大口大口地喘气,身子不停地摇晃。哈利也忍不住大笑起来。吉阿弗雷掏出丝手绢,擦了擦脸,说:“是这样的,我的汽车司机请病假,我猜想他得了流感。我不想赴会了,因此干脆说我头痛,请个假。当然,这种事只能偶一为之,切莫养成习惯,你明白吗?这么晴朗的天气——整整一个礼拜呀!谁愿意呆在屋里,处理那些没完没了的事务?”哈利点点头,脸上露出又惊讶又理解的表情。

吉阿弗雷喷了一下鼻子,说:“你刚才是想到这儿来钓鱼吧?来,坐下,地方足够了。我正想吃午餐,你愿意陪我吃点什么吗?”哈利瞪大眼睛看着这位董事长。董事长满有兴致地又补充道:“我带了点鹅肝饼。来,咱们尝个新鲜,好吗?”哈利正想回答这盛情的邀请,忽然,小树丛的枝叶朝两边分开,中间又闪出一个人影,手里也拿着钓鱼家什,正艰难地在河畔穿行。

吉阿弗雷一眼就看出是谁来了,连忙招呼道:“午安,杰封。我相信,你患流感已经完全复原了吧?”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气晴朗和煦,本来就是钓鱼的好时光,再加上腻烦了繁忙、琐碎的工作,哈利最终下定决心第二天请病假去钓鱼
B.哈利决定破坏自己的出勤记录而请假。第五段写到“喝茶时环顾四座,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表明他内心对缺勤有不安和愧疚。
C.第七段中对河畔优美景色的描写,为描写哈利的心理起到极好的铺垫作用。虽然哈利对自己的想法“暗自吃惊”,但我们读来觉得颇合情理。
D.董事长吉阿弗雷和哈利不期而遇,尴尬过后“开怀大笑”坦白实情,这体现出董事长吉阿弗雷是个知错就改、光明磊落、豪爽睿智的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利决不因钓鱼影响工作,极少生病、工作出色、上班满勤,与他装病请假去河畔钓鱼形成鲜明对照,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B.“河畔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连空气都是那么迷人”,这一环境描写不仅表现出哈利融入自然的喜悦,也反衬出他对工作不满意。
C.“轻而易举地把鱼钓起来,装进袋子”“茶水连一滴都没有泼到草地上”,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出哈利钓鱼动作的娴熟。
D.小说采用全知视角,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围绕请病假钓鱼展开故事情节,客观地再现了人物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
3.文中画线处“禁不住轻声笑了起来”“忍不住大笑起来”,分别反映了哈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偶遇杰封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1-03-0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苦涩的米花糖

曾颖

老杜说他这辈子做的第一桩生意,就是卖米花糖,那一年他刚8岁,上小学三年级。老天爷对老杜并不怜惜,而是将大块的灾难,往他那原本就艰辛的家中砸来——最早是用病魔,夺走了他的父亲;接下来,用自私夺走了刚刚可以为母亲分担家务的哥哥。哥哥以打工为名逃出家乡,并从此片纸不回的那一年,老杜只有7岁多,便开始早早地体会到人世的苦和辣,以及周围那种没有来由的恶意和欺凌。

乡村缺水,村里唯一一口水井永远都络绎不绝地排着队。7岁多的老杜和体弱的母亲与姐姐,因为打水慢,成为人们嫌弃甚至仇视的对象。为了不妨碍大家用水,自尊心强的母亲总是选择在晚间到井台上去打水,这样就不会妨碍大家打水,也听不到厌弃的指桑骂槐,看不到鄙视而刻毒的眼神。

但这样的好景并不长久,管井的队长不喜欢有人半夜来打水,于是把井杆锁了起来。老杜的妈妈没办法,不得不自备一根长绳,用力打上无数的结,拴上扁担钩去井台打水。绳子不仅勒手,而且像泥鳅一样滑,很容易脱钩,而一旦脱钩。桶就扑进井里,大半夜都不肯浮起来,要想打捞水桶只能耐心等着。每当这个时候,母子俩只有在井台上相拥而泣。

家里有两棵梨树,长在院子外边,每年秋天,都会结上几十个梨。这一年,树上的梨每晚都会少,最大嫌疑是邻家的孩子。有一两次,他们甚至已看到对方匆匆逃去的身影。无奈之下,跑到对方家里央告,求其高抬贵手,放过那些梨。求来的结果,却是树上所有的梨,甚至连梨树本身,在一夜之间全部被摧毁。

眼见着交双金款的日子一天天逼近,8岁的老杜擦干眼泪后开始谋划起生计。他的想法,是去卖米花糖。

老杜之所以选择卖米花糖,与他幼年时跟着大人进城赶集的经历有关。有一天,在县城大街喧闹拥挤的人海中,他突然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那香味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揪着鼻子,将他带到一个做米花糖的作坊前。他看见一个胖胖的师傅,正从锅里把一团金黄的米和糖,还有花生混合物倒到涂了油的模具里,压平压实,等晾到半冷时,趁着那点热乎的软劲,用一把大刀,把它切成小小的方块,他这才认出来,那是他最喜爱吃的米花糖。

整个上午,他守在作坊前,看着师傅一次次把炒米或膨化米,放入麦芽糖或红糖熬制的糖浆里,再加入香脆的花生,然后翻炒、入模、压实、切块,用印着图案的油纸包好。这是一个美好而神奇的过程,他的心中充满快乐和幸福感。而更让他感到快乐的是,这里的米花糖每盒只卖6分钱,这虽然也是一个成年男人小半天的工钱,但比起乡里,整整便宜了2分钱。

梨树被毁之后,老杜想到了这个可以见到现钱的生计。他和母亲商量,把家里存下的几个鸡蛋拿去卖掉,卖了1元多钱,然后兴冲冲地跑去米花店进货,走乡串户,四处吆喝,第一天就赚了三毛多钱,这可是一个全劳力一天的收入,而且是现金。从那以后,少年老杜就开始为他的米花糖奔跑。在奔跑中,家里的双金款、油盐柴米、姐姐弟弟的过年新衣,以及偶尔的门户差事和问病请医,都有了现金支持。

这种小小的幸福感,维持了一段时间之后,老杜发现自己的脚越来越不给力,脚后跟一天天肿大起来,并且开始失去知觉,人也开始发烧和犯困,去乡医院看,医生说得锯。他们不想接受这个事实,更重要的是拿不出那么多钱来锯。于是又被驮回家,用当时乡下人传统的对付疑难杂症的方法——拖。

也许这一次老天爷都觉得自己做得过分了,就在老杜在家里昏睡的第三天,他家的猪圈突然莫名其妙地垮了,妈妈请邻村的石匠大叔来帮忙修理。石匠见多识广,看到老杜肿胀的腿,就热心介绍他们村子里的草药师傅来帮忙看看。草药师傅用银针插肿胀处,说如果出来的是黄水,可治;如果出来的是血水,就不能治。结果是黄水,草药师傅于是下药,几碗药水下肚,痛感消失大半,人也精神多了。

随后问题又来了,中药一服价格一元八角,这对于老杜这一贫如洗的家,几乎就是个天文数字。母亲为了筹集药钱,费尽了心力,也流干了眼泪。

眼泪没有感动亲友和邻居,却感动了草药师傅,他主动提出把孩子领到他家去治,一则免去自己奔跑之苦,二则可以让孩子吃得稍稍营养一点,有利于恢复,至于报酬嘛……草药师傅挠挠头,四顾这个一无所有的小院,突然看到追逐玩耍的两头小猪,对母亲说:“你就好好养猪,等猪长大卖了钱,给我送锦旗,帮我传个名就好!”

那一年,小猪和老杜的腿都很争气,到春节前后,伤愈后的老杜背着卖猪换来的钱做的锦旗,还花了10元请了电影队,在草药师傅家的院子里热闹了一回。草药师傅的名气,也在十里八乡热闹地传播开了,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老杜又继续卖米花糖,凭着由此激发起的商业兴趣和积累的营销经验,逐渐转行并发展。

三十多年后,他拥有了不菲的资产和兴旺的事业,在远离了家乡之后,做了几件事:一、在县城买了门面,送给生计艰难的草药师傅;二、把家乡小村的泥路修成水泥路;三、给老家周围邻居安了自来水管,包括当初锁井的老头和打梨树的人家……

1.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结合故事情节,概括老杜的形象。
3.本文详细描述了做米花糖的过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请你谈谈本文为何要以“苦涩的米花糖”为题。
2021-02-28更新 | 160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刻碑名手

聂鑫森

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到古稀之年了。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五十多个年头一眨眼就过去了。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他也乐意,范家手艺一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否则就愧对列祖列宗了。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他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有一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台阶撬开了,把门窗卸了,把楼梯拆了,把里面的字画等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三层楼阁刹那间被当作“四旧”毁掉了。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范玉成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

儿子说:“现在正是炎夏,太热,您暂时别去。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

范玉成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选的是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选好了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下一道工序应是“过朱”: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待做完这些,就该“打样”了:把“过朱”的双钩拷版纸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下去。

范玉成乘车赶到邻市的望江楼公园,在一间工作室里找到儿子时,儿子正好完成了“打样”。

“爹,我正准备打电话哩。”

“爹知道你的功夫,该用多少时间,我心里有数。”

儿子笑了:“知子莫若父啊。”

范玉成开始阅稿,文章是本市市长华声撰写的,还不错,情文并茂;墨本是请北京一位老书法家几个月前书写的,那老书法家写好寄来后因心肌梗塞竟鹤归道山了。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可惜天不悯才啊。

再看一遍文章,范玉成头上冒出了一层热汗,文中说望江楼毁于1967年春,这就失实了,分明是1966年冬!听说市长还年轻,不到五十岁,又不是本地人,恐怕没有细细考察,就轻率地作了结论。

范玉成说:“这碑暂不能下刀,一定要改过来。”

儿子急了:“爹,我们只管刻就是了,这不是我们的错。再说,人家市长会改吗?再说书写的人都死了,谁能把墨稿改正过来,而且风格丝毫不差呢?”

“若市长不肯改,这个活儿我们退了!碑者,史也,是留给后人看的,不能以讹传讹。”

儿子不作声了。

顿了一阵,儿子说:“爹,您还没去望江楼吧,我陪您去。”

范玉成一甩手,说:“不去!”

第二天一早,范玉成让儿子把公园的负责人找了来,当面说明了情况。

主任姓陈,很年轻,不到四十岁,大学中文系毕业。听完范玉成的话,说:“我就去找市长, 谢谢范老的提醒。”

中午快吃饭时,陈主任兴冲冲地回来了,说:“华市长让我转达对您的敬意,而且交代一定要改!”

范玉成呵呵地笑了。

“文章好改,只是这墨本上的字怎么改写过来呢?”陈主任问。

“你放心。这位老书法家的字,我熟悉,要改的字,我可以补写得和他分毫不差,这个功夫我还是有的。”

一个月后,《重修望江楼记》碑刻好了,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

父子俩走之前,认认真真地登上了望江楼,看古色古香的横梁直柱、飞檐翘角,抚红漆栏杆、雕花门窗,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和书法,确实可称之为杰构。他们登到顶楼,骋目远望:湘江如带,白帆点点;远山似簇,村镇笼烟。

范玉成对儿子说:“刻碑的人,责任重大,历史是不能作假的。否则,我不敢登上这望江楼,我怕前人责怪,后人唾骂!”

儿子说:“爹,我会记在心里的,您放心。”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洗练的笔调叙述了范玉成的刻碑历程和精神世界,反映了追名逐利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担当精神的颂扬和浮躁世风的不满。
B.范玉成艺高技精,所以能见人之所未见,敢发人之所未发,以犀利的眼光发现市长《重修望江楼记》的失实之处,并坚决要求更正。
C.儿子对市长文章失实之处明哲保身、少管闲事的态度很有时代代表性,有力地反衬出范玉成认真负责、严谨耿直的职业操守。
D.文章写“范玉成在心里的计算”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向读者介绍了刻碑的整套工艺流程,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对儿子在刻石社准备工作的叙写。
2.小说中范玉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是怎样叙述范玉成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范玉成父子登临望江楼为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1-02-2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