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0 道试题
21-22高二上·浙江·期末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酒

(台湾)琦君

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装,还有个家家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①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②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1.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②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
3.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4.文章为何以“春酒”为题?
2021-03-2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20210304-012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白菜

莫言

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它一直长得不旺,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终于挨到了集上。在我们旁边卖青萝卜的是一个高个子老头,母亲让我叫他七姥爷。听母亲说,是我姥姥村里人,同族同姓。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厌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大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然后就移开了。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然后就移开了”,暗示“我”的伎俩被识破了。
B.前文写我和母亲侍弄白菜,写出对劳动果实的珍爱,更为下文我对老太太的厌恶提供了情感缘由。
C.虽然物质条件极其困难,但“母亲”待人依旧友善。文章的基调略显低沉和压抑,其目的只是渲染我与母亲物质生活的困难。
D.“卖白菜”是一件小事,却诠释出一个人生的大命题。文章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看母亲、看世界,更真实、立体。
2.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对母亲的眼睛进行了描写,请你结合这两处描写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2021-03-2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妈妈,抱抱

贺显锋

我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内战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个年头。

大规模的枪战已经很难见到,只是零星听到的枪炮声仍在告诉我们,战争还在继续。街头巷尾到处是出来寻找食物的人们,他们大多是孩子。工厂、商店早就成了废墟,要想找到一块吃的东西还真不容易。看着他们往往翻找了半天却仍然一无所获,呆滞的眼神充满了绝望,我拿相机的双手便颤栗不止。

这些孩子呀,正在为这场战争付出最为沉重的代价。而我所能做的,只能是把这里的情况报道出去,除此之外,我并不能帮上多大的忙。

为此,我也恨自己。

我遇到了一个叫约瑟(兰)夫的孩子,他大概十来岁,破烂的衣服污迹斑斑。我看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街边寻找吃的东西,看他面黄肌瘦的样子,一定有一段时间没吃过东西了。很明显,他现在又失败了,老半天了,他仍然两手空空。我叫住了他,从口袋包里掏出仅有的一包饼干递给他。他看到后眼神里顿时光芒四射,可是他并没有立即打开吃,而是小心翼翼地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我挺纳闷,问他怎么不吃,他咧开干涸的嘴巴说:“我要带给姐姐,她好久没吃到东西了,恐怕快要饿死了。”说完,他朝着一个方向跑去。我在后面跟着他,踩着一段泥泞的道路,来到了一个用木板搭成的简易房子里。这里是难民区,几乎全是这样的房子,看样子这里应该是他们失去家园后临时搭建的“家”。

进入约瑟夫的“家”,看到里面一角的一块木板上躺着一个人,应该就是他的姐姐吧。她身上盖着一块破布,看到我们进来,她挣扎着想坐起来,约瑟夫却急忙走上前按住了她说:“别动,你的腿伤还没有好。快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说完,约瑟夫从口袋里掏出那包饼干,他姐姐看到后顿时兴奋起来:“天哪,是饼干!”

约瑟夫撕开包装纸,拿出一块饼干送到姐姐的嘴里。看着姐姐慢慢咀嚼着饼干,一点一点地下咽,好像在享受什么美味似的,约瑟夫很开心,他舔了舔自己的嘴唇,笑了。

约瑟夫把饼干全部递给姐姐,转身要走。姐姐叫住了他说:“你也吃呀?”约瑟夫笑着说:“我已经吃过一包了,这些全是你的。”说完转身走出了房子。

“你欺骗了你姐姐。”我叫住约瑟夫,缓缓说道,“显然你也好久没有吃到东西了。”约瑟夫食指竖在嘴巴前“嘘”了一声说:“我不要紧,我可以出去找吃的东西,可是姐姐却不能走动,她的腿全是为了我才受的伤呀!”接着,约瑟夫告诉了我事情的原委。

就在不久前,大家都以为战争已经结束了,厄运却突然降临。那时候约瑟夫和家人正在参加一个葬礼。就在葬礼进行的过程中,一个炮弹朝他们飞来,就这样,约瑟夫的父母和很多参加葬礼的人同时丧命。在约瑟夫周围,尸体和血淋林的人体散落一地。也有大难不死的,在炮弹爆炸声中慌乱地寻找安全之地。惊魂未定的约瑟夫想跑到附近的大树那里躲起来,可是这时炮弹竟对准了大树,大树被炸倒了,眼看着就要砸在约瑟夫的身上,这时他的姐姐突然跑过来,一把推开了他,可是大树却重重地砸在他姐姐的腿上……

约瑟夫说起来很平静,可是我听起来却很震惊。

说完后,约瑟夫带我来到了一块废墟边,这里断壁残垣,没有一处完好的东西,唯有一面水泥墙面孑然而立,孤独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这里已经有好几个孩子了,约瑟夫都认识,挥着手和他们打招呼。

“这里没有吃的东西,你们聚集在这里干什么?”我不解地问。

“这场该死的战争夺走了我们父母的生命,也烧毁了我们的家园。”约瑟夫抑制不住痛苦,流着泪说:“我们现在一无所有了,之前我们都有父母疼爱,跟父母天天在一起,做什么事情都有父母陪伴,可是现在——他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想他们了……”

约瑟夫说不下去了,因为他已经和其他孩子一起哭了起来。我很难过,想劝他们,却不知从何说起。就在这时,令我的灵魂震颤不已的一幕出现了。

我看见约瑟夫率先走向那面水泥墙,用身子紧紧依偎在墙面上,墙面上不知什么时候用石灰粉画上了一个大人的轮廓,只见他紧紧依偎在那大人轮廓的怀抱里哭着喊:“妈妈,抱抱!”

约瑟夫好了后,下面一个接着一个:

“妈妈,抱抱!

“妈妈,抱抱!

“妈妈,抱抱!”

……

我拿相机的双手颤栗不止,而眼角已经涌满湿润的东西。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了战争对社会造成的伤害触目惊心,营造了压抑、伤感的氛围,为约瑟夫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对约瑟夫收到我送的饼干后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等描写,生动细腻,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我去约瑟夫的家做铺垫。
C.约瑟夫在姐姐吃饼干时转身走出了房子,并告诉我姐姐受伤的真相,小说用“我听起来却很震惊”衬托了约瑟夫面对苦难时的坚强。
D.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写了约瑟夫寻找食物、约瑟夫将饼干给姐姐、约瑟夫思念父母等情节,表达对战争的反思,立意深远。
2.“战争可能会毁灭一切,但不能毁灭美好的人性”,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小说在结尾出现“妈妈,抱抱”的情节,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安排的艺术效果。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

海明威

公牛追着帆布,刚冲了一半,就停了下来。它又采取守势。曼纽尔拿着剑和红巾,朝它走去。曼纽尔在它面前挥动红巾。公牛就是不冲。

曼纽尔侧身朝着公牛,顺着下垂的剑锋瞄准地方。公牛一动不动。仿佛站在那儿死掉了,再也不能向前冲似的。

曼纽尔踮起脚尖,顺着钢剑瞄准,猛扎下去。

又是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头伏在胳臂上,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

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用拇指试了试剑头,跑到围栏那儿去换一把剑。

牛站在那儿,在一场搏斗以后,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

曼纽尔拿着红巾朝它走去,挥动红巾。牛没有反应。他在牛嘴跟前把红巾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地摆动。牛用眼睛盯着红巾,身子跟着红巾转动,可是它不冲。

曼纽尔着急了。除了走过去,没别的办法。又快又准。他侧着身子挨近公牛,把红巾横在身前,猛地一扑。他把剑扎下去的时候,身子往左一闪避开牛角。公牛打他身边冲过去,剑飞到了空中,在弧光灯下闪闪发光,带着红把儿掉在了沙地上。

曼纽尔跑过去,捡起剑。剑折弯了,他把它放在膝头上扳扳直。

他朝牛奔过去。他从手里拿着披风站在那儿的埃尔南德斯面前经过。

“它全身都是骨头。”那小伙子说。

曼纽尔点点头,一边擦擦脸。他把血污的手帕放进口袋。

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真的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

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还是一动不动。

他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

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

“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

呸,这些讨厌的杂种!讨厌的杂种!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

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

曼纽尔把红巾在公牛的黑嘴跟前挥动着。

牛一动不动。

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

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似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

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些讨厌的杂种!

“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

埃尔南德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

他用胳臂搂着他。

“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

“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

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

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

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其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乎乎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

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

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乎乎的。

好吧,你们这些杂种!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嗽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有人过来,扶他站直。

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衬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他咳嗽起来,他们把一样东西放在他嘴跟前。人人都十分忙碌。

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它又采取守势”,暗示公牛之前也这样做过,让曼纽尔陷于被动。
B.埃尔南德斯说“它全身都是骨头”,是在告诉曼纽尔牛不好刺,暗含了对他的担忧。
C.文中画线处,曼纽尔两次向观众挥手,第一次是真诚地感谢,第二次是出于胜利的骄傲。
D.曼纽尔骂“该死的主席”并非真痛恨主席,而是由于他身体不适却仍须向主席行礼。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斗”描写了曼纽尔对牛的多次进攻,前几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取得了胜利,线索清晰情节集中。
B.小说对埃尔南德斯着墨不多,却通过他的言行侧面烘托了曼纽尔的形象,如他劝曼纽尔不要做“傻瓜”,反映了曼纽尔不甘失败、执着的形象。
C.小说语言简洁直观,有画面感,如“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简单的叙述旨在表现曼纽尔的狼狈。
D.小说有很多心理、动作描写,除了能更立体地塑造人物形象,也能让读者的心情随着曼纽尔的斗牛表现一同起起落落,引发读者共鸣。
3.小说描写观众朝曼纽尔扔垫子的细节有何用意?
4.文中反复出现“你们这些杂种”“你这杂种”,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2021-03-20更新 | 28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高一·浙江·期末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桃花

李修文

那满坡满谷的山桃花,一簇一簇,从黄土里钻出来,或从岩石缝里活生生挤出来,铺展在一起,偶尔中断,渐成连绵,再被风一吹,就好像,世间的全部酸楚和穷苦都被它们抹消了。山桃花,它们是多么赤裸和坚贞啊:满树满枝,几乎看不见一片叶子,唯有花朵,柔弱而蛮横地占据着枝头。

为了写作一部电影剧本,我一个人来到陕北角落里这座名叫“石汽梁”的村庄。村庄空寂,学校闲置,年轻人早已都远走高飞,为数不多的几个中年人里,好几个是患了重病再回来的人;我住的那一口窑洞,背对着一座山,满墙透风,窗户几近腐烂,到了夜晚里,甚至会有实在挨不过寒冷的狐狸奔下山来,从窗户外腾空跃入。渐渐地,我感受到了一股巨大的悔意,是啊,不写这部电影就一定会饿死吗?几分钟后,我拎着简单的行李出了穿洞,我大概知道,在山脊上一直走到天亮,会看到前往县城的大客车。也就是在此时,那些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山桃花们,好像是被雪粒子砸得清醒了,这才想起我与它们还未及相亲,于是,凭空里造出了机缘,将我拦在了要害之地——

我蹲在它们身边看了一会儿,叹息一声,接着往前走,哪里知道,刚刚走出去几步,一场灾害便在我身后发生了:脚底的小路突然变得颤抖和扭曲。我回过头去,一眼看见途经的西坡正在崩塌——沙块和黄土,断岩和碎石,瀑布一般,全都不由分说地流泻、碾压和狂奔,这么大的滑坡,我是头一回见到。

也不知道为什么,烟尘里,我却心疼起了那些快要被冻死的山桃花:经此一劫,它们只怕全都气绝身亡了吧?哪里知道,根本不是——突然,像是雪粒子瞬时绽作了雪花,像是一只爆竹的引线正在嗞嗞冒烟,一颗花苞,对,只有一颗,它轻轻地抖动了一下,而后,叶柄开始了不为人知的战栗,萼片随即分裂。我心里一紧,死死地盯着它去看,看着它吞噬了雪粒子,再看着花托在慌乱中定定地稳住了身形。我知道,一桩莫大的事情就要发生了:是的,一朵花,一朵完整的花,闪电般,就这么开了出来。在烟霾里,它灰尘扑面;在北风里,它静止不动,小小的,但又是嚣张的!我看看这朵花,再抬头去看看昏暗的天光,一时之间,竟然震惊莫名。更多的花,一朵一朵,一簇一簇,像是领受了召唤,更像是最后一次确认了自己的命运,哗啦啦全都开了。现在,它们不再是眺望彼此了,而是用花朵重新将彼此连接在了一起。就在此时,山巅上再次传来巨大的轰鸣,烟尘愈加浓烈,小石子甚至已经飞溅到了我身上,我置若罔闻,屏住呼吸等待着发落,是的,最后仅剩的那几朵还未开出来的花,我要它们来发落我。

它们终归没有辜负我:就在它们即将被彻底掩埋时,它们开了。随即,轰隆隆滚下的黄土和碎石将它们吞没,从此再无了踪影。天人永隔之后,它们并未见证我对自己的发落:我留在了石圪梁。我清清楚楚地知道,我目睹过一场盛大的抗辩。这场抗辩里,哪怕最后仍然被掩埋,所有的被告们,全都用尽气力变成了原告:也许,我也该像那最后时刻开出的花,“死到临头”都要给自己生生造出一丝半点的呈堂证供?也许,石圪梁里,酒坊和羊圈,枣树底下和梨树梢上,更多的抗辩和证词还在等着我去目睹、见证和合二为一?

——这么想着,天也快亮了,一阵“信天游”从天际里响起,义士一般,持刀刺破了最后的夜幕,雪粒子好像也被吓住了,戛然而止。

据说,一年四季中,也就是冬天里,在外卖唱的瞎子老六才被迫回村子里住上一季。“太阳出来一点点红呀,出门的人儿谁心疼。月牙儿出来一点点明呀,出门的人儿谁照应。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出门的人儿回家难。一难没有买冰糖的钱,二难没有好衣衫……”他清了清嗓子,满面笑着说,他早已听说个外乡人住进了村里,又连声说我来这里受苦了。

他从枣树底下走到了石磨盘边上,咬了咬牙,喉结涌动了一阵,再仰面朝天,满脸上都是雪花,他满身的气力好像都灌注到了嗓子里,“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觉还想你。满天星星没月亮,叫一声哥哥穿衣裳。满天星里没月亮,小心跳在了狗身……”

那歌声,我该怎么来描述它呢?只觉得全身里灌满了酒浆,手脚热烘烘的,眼窝和心神,也全都热烘烘的。再看那瞎子老六,他不再停留在原处,却像是一头拉磨的骡子,绕着石磨盘打转,一边打转一边继续唱。

我多少有些好奇,一边搀着他往村子里走,一边问他,为何不肯离开那石磨盘半步?瞎子老六竟然一阵神伤,这些“信天游”,其实是唱给一个死去的故人的,想当初,他还没有满世界卖唱的时候,唯一的活路,就是终日里和故人一起,在这晒场上给人拉磨。他那故人,寻常的“信天游”都不爱听,要听,就只爱听些男女酸曲。

瞎子老六说完了,径直里朝前走出了几步,笑着对我说,打今日里起,他便要再去黄河两岸卖唱了,所以,现在,他就不再进村了。我终究还是未能忍住好奇之心,追了上去,他的那个故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他信得过我,隔三岔五,我也许能够去他的坟头稍作祭奠。瞎子老六下意识地仰面,喉结又涌动了一阵,然后,他才笑着摇头,又下定了决心,告诉我,他的那个故人,是一头骡子,一头骡子,哪里有什么坟呢?可是,在这世上啊,除了它,我实在是没有别的故人了。

我没有再去追上他,看看他,再看看远处满坡满谷的山桃花,一股巨大的迫切之感破空而来:是的,迫切,我要迫切地看清楚,那些寻常的庄户里,还深埋着什么样的造化?在那些穷得揭不开的锅里,在那些举目皆是的石头缝里,还有什么样的情义乃至教义此刻里正在涌出和长成?

(删改自《七杯烈酒》)

1.理解文章加点词语的含义。
(1)最后仅剩的那几朵还未开出来的花,我要它们来发落我。
(2)我清清楚楚地知道,我目睹过一场盛大的抗辩
2.文章第二段为什么不避其繁地写逃离石圪梁?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4.文章先写山桃花,后写瞎子老六,看似割裂,实则有内在联系,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1-03-20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20210304-013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王愿坚

天边上,最后那一小块挂着晚霞的云彩,轻轻飘闪了一下,眨眼工夫就消失了。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

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小木牌,呆呆地看着这夜幕四合的情景,不知要往哪里走。

过去的六天里他都是跟在连队里走的,他用不着打问路线,用不着辨别方向,只要把自己那块心爱的小木牌往老班长背包上一挂,瞅着它一步不落地走就行了。那块识字木牌,比一本书略大点儿,刮得溜平,上面还刷了两遍桐油。这是在遵义地区休整时,老班长给他做的。从那时候起,他每天请小文书在上边写上几个生字,然后一边走,一边认。

谁想到就在今天中午时分,部队遭到了突袭,老班长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就在老班长被扶上担架的时候。他突然挣扎着欠起了身,把识字牌递到小罗手里,指着上面新写的北上抗日四个字,问道:都认识啦?

认识……小罗的喉咙哽住,说不下去了。他扑在了老班长的怀里。

意思呢,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个战略问题哩!老班长把小罗抱紧了,像过去一样讲起来,毛主席说过,往北走,出草地,到陕北,去……他急剧地喘息起来。

去迎接抗日高潮!小罗一下子把话接过来。

他想起要去给老班长弄点儿水喝。可当他找来了一小碗干净的清水的时候,连队已经走远了。于是,他掉队了。到了这时,他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跟在队伍的行列里是多么幸福,也真正感到了辨别方向的重要。

一个个草墩被他踩到了脚底下,一道道烂泥河沟被他跨过了……

忽然,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被草地的水汽笼罩着,发出一环环色彩斑斓的光圈,映照着这黑沉沉的草地,也照亮了罗小葆的心头。

一堆堆篝火余烬的旁边,同志们有的躺着,有的背靠背坐着,都在香甜地睡着。罗小葆小心地绕过他们,走向一堆还在燃烧着的篝火边,这才看见在对面还坐着一个同志。只见这个同志坐着一个小衣包,一只臂肘靠在一只铁皮箱子上,膝盖上搭着一张地图,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看一会儿,抬起头,凝神思索一会儿,拿红铅笔在图上做个记号。

他看着那个同志手里的地图,忽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终于使他憋不住低低地喊了声:报告!绕过火堆,走了过去。

那个同志慢慢地从地图上面抬起了头。

看着那慈祥的笑脸,罗小葆的拘束一下子消失了。他又向前迈了一步,指着地图说:你是领导同志吧,你一定知道明天的行军路线……

路线,当然有啰!领导同志抓住了小罗的手,拉他在铁皮箱子旁边坐下,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红圈,说道,看,一直往北,走上半天多点,就是班佑——就走出草地了!

真的?!罗小葆高兴地叫了声。

来,先开饭!领导同志用笔杆央起了一粒胡豆,吹了吹,轻轻放到了小罗的手心里,然后从文件箱上的一个大铜墨盒底下抽出一张纸,动手写起字来。

不,我也还有任务哩!罗小葆把擦干净了的识字牌放到领导同志面前,要求道,我今天的课还没上呢!同志,教我几个字吧!

学习?好!领导同志看着识字牌,赞许地点了点头。他拿起毛笔,转身把笔尖在身边草叶上的露珠里蘸了蘸,又在墨盒里匀了匀,挥笔写下了四个大字。

他用笔尖指点着,逐字念着:向、北、前、进!

罗小葆也跟着念:向北前进!

向,就是方向的向……领导同志逐字讲解起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语调很慢,讲得那么仔细,又那么清楚。

罗小葆用心地听着。随着讲解,在他面前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情景: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正在向着北方,向着陕北的高原大步前进。

字,就这么讲。领导同志讲完了,又和蔼地问道,那么,为什么要‘向北前进’呢?

我们红军要北上抗日。

还有呢?

还有,小罗歪着脑袋想了想,那里有陕北根据地,我们红军可以休息、整顿、发展……

领导同志点点头,高兴地笑了。他亲切地揽住了小罗的肩膀。

罗小葆念着,认着,写着,把这几个字记在了心坎上。这四个字和领导同志的讲解把他引向了北方,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仿佛眼前这一堆篝火化成了一簇花,像他家乡的映山红一样的花,这是陕北根据地。

罗小葆醒来的时候,天已亮了。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

这时,一个背驳壳枪的红军战士走过来,微笑着说:毛主席要我等部队出发的时候再叫醒你。

罗小葆惊住了:毛主席?

是啊,昨天你不是和他一起待了半夜?

罗小葆急问:毛主席在哪儿?

在前边!警卫员朝北一指,带着部队出发了。

罗小葆激动地一跃而起,向着部队走去的方向奋力跑去。

红军长征的部队,正一路路、一行行,踏着开满鲜花的草地,向北走去。他们走着,在没有路的荒凉草地上踩出了路。

罗小葆跑了一程,来到一棵丈把高的树下。他停住了脚,注视着正在走向前来的红军队伍。突然,他折下了一截树枝,把他那心爱的识字牌牢牢地挂在树杈上。

向北前进四个亮闪闪的大字,像一个金色的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块普通的小木牌,先是作为识字牌,再成为“金色的路标”,意义层层深化,人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B.老班长身负重伤依然不忘叮嘱罗小葆要认好、读懂“北上抗日”,体现出老班长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对革命路线的坚定。
C.罗小葆主动问行军路线,领导同志为他写路线、讲路线,并一起讨论路线,写出小罗对“路线”的认识逐渐深化。
D.罗小葆把自己心爱的识字牌挂在树权上,是因为毛主席正确的战略思想给了他力量和信心,他想以此来鼓舞革命同志。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追赶大部队的罗小葆为人物线索,以反复出现的小木牌为事物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B.小说借罗小葆回忆老班长教自己识字的情形,刻画了老班长形象,倒叙的方式使故事一波三折,增强了可读性。
C.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夹”“吹”“放”等动作描写,刻画了毛主席平易近人、关心爱护普通战士的形象。
D.罗小葆与老班长、毛主席、警卫员的三个对话场景,构成了故事主体,有利于推动故事发展,巧妙塑造人物。
3.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对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作用。
4.“他,沿着这条路迎来了胜利,还要沿着这条路胜利地走向前去。”这是原作的结尾,你认为保留这个结尾好,还是删改后的结尾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夙愿

张仁武

小镇上卖瓜子的老板们,对袁老头近来频频光顾自家摊点生出疑窦:莫非这老头也想学着下海赶潮?

说来还真有点邪乎:那些小小的瓜子摊,对老袁似乎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他每天要赶几个趟儿,佝偻着干瘪矮小的身躯,盯着瓜子包磨磨蹭蹭地看,他那宛如啤酒瓶底厚的镜片,几乎同那些瓜子包贴在一块。时间一长,不认识他的人就不大客气了:“喂,老头,不买靠边站。”

此刻,他才如梦初醒地离去。

袁老头对卖瓜子这行当,真的有雅兴吗?绝对不可能。他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书香门第。据说晚明文坛公安派领袖袁氏三兄弟就是他的老祖宗。三袁出生在这个小镇上,他们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而名垂青史。

老袁作为袁氏的后裔,在那个非常年代也没幸免于难。首先,他们的家产被没收,接着,一家老小含泪离开了小镇,被放逐到一个偏远的乡村。

一晃二十几年过去,待政府落实政策时,父辈们相继逝去。房屋归还老袁后,他除留下一处小房子栖身外,其余的都捐给镇文化站办起了三袁纪念馆。这期间,他当过十几年民办教师,后转为公办。本来按政策可以调回那个小镇,可他离不开那里的孩子,况且村里缺老师,学校也舍不得他走。这样,老袁又回到了那个小乡村,一直工作到退休。老袁挑着书及简单的行李,同妻子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

老袁年过三十才成家,那年月又有谁肯轻易嫁给他呢?他的妻子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姑娘。他们没有孩子,两人相依为命。

他同妻子生活得很清静。他整日闭门不出,整理先人的文稿,或是吟哦自家诗句,得意起来击掌唱和,优哉游哉,乐在其中。

某日,县文化局的刘局长,一位研究三袁的专家,听说老袁回到了家乡,专程开车来拜访他。

刘局长一跨进他的家门就愣住了:十几个平方米的小屋里,有一张床,一张桌子,没有其他像样的家具。由于长期烟熏火燎,四面墙壁黑得如同锅底一般,大白天屋里都必须开灯。此时,老袁正在修改文稿,桌上放着一碗茶泡饭。

看到这一切,刘局长心中涌出一股辛酸,我们的学者竟是如此条件。

刘局长顺手翻看桌上的文稿,只读了几篇,就眼睛一亮,仿佛发现一座丰富的宝矿。

“太有价值了,你一定要出本集子。”刘局长激动地说。

“要是有难处,我可以帮你解决。”刘局长看到老袁一脸难色,又说。

“那我就先谢谢你了,我早有这个想法,此书若能出版,我也不枉活一生。”老袁说话的声音有些哽咽。

刘局长又问:“三袁纪念馆近来情况咋样?”

“现在基本关闭,除一些学者外,很少有人参观。”

“真的不像话!”刘局长也很气恼。

刘局长默然一会儿,提出到三袁纪念馆看看。

在三袁塑像前,刘局长深深地鞠了一躬。只见大厅里布满灰尘,墙角里结满了蜘蛛网。他真想大发一通脾气,可又觉得不是地方。

参观完三袁纪念馆,已是下午三时,刘局长他们要回县城。上车前他紧握老袁的手,充满内疚地说:“我这个文化局长失职啊,不改变如今这状况,我该解甲归田了。”

“还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县里要成立三袁研究会,我想请你当顾问,还要正式给你下聘书。”刘局长接着说。

老袁很感激地点头。

“刘局长,您等等。”老袁说着回到家里,气喘吁吁抱来一沓发黄的线装书。

“这些书是我祖辈留下的,我现在把它捐给政府。”老袁心里很坦然。

刘局长接过书一看,发觉几本书是三袁的真迹孤本,他用手轻抚着书,如获至宝。

“谢谢你啊,老袁!”由于太兴奋,刘局长不知说啥好。

一回到县里,刘局长就去找县主管领导。

很快,老袁的书出版了,一共印了一千册。

当老袁拿到新书,一把捧在胸前,像捧着刚出生的儿子一样。他用鼻子嗅着书里散发出来的油墨香味,激动得流泪了,这是他一生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

他的书被放在各个书店经销。然而半年过去了,只卖出几本。他只好把书收回,放到自己的床下。

老袁想:书是政府出的资,不卖也行。等县里成立三袁研究会,开会的时候,我赠送给他们不就得了。

一天,老袁接到刘局长的电话,说让他明天参加三袁研究会成立大会。临行的时候,他去床底取书,一看傻眼了:书不见了。

他连忙找来老婆一问,才知道被她当废品卖掉了。

那天,家门口来了个人,叫王三娃,是镇上收废品的,问他老婆有没有废旧品处理。他老婆觉得反正书又没人要,放着占地方,就全卖了,得了一百八十元钱,她怕老袁说,就没敢告诉他。

老袁听后,发疯似的朝王三娃家里跑去。

王三娃告诉他,这些书都卖给镇上一些老头老太婆包瓜子去了。

从此,老袁就落下爱逛瓜子摊的毛病。

(选自《安徽文学》,2020年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写老袁“每天要赶几个趟儿”去瓜子摊“盯着瓜子包磨磨蹭蹭地看”,这一情节造成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老袁拿到新书后的激动、流泪,写新书在市场上遭到冷遇,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研究遭到冷落的愤懑。
C.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对“三袁”进行了背景式的介绍,这为后文“老袁研究三袁文化”“县里成立三袁研究会”等情节作铺垫。
D.小说写刘局长对老袁居住条件感到心酸,对三袁纪念馆得不到重视感到愤怒,体现了刘局长的惭愧自责心理,表明了他高度的责任感。
2.小说中的老袁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写老袁老婆把书卖掉了这一情节有何用意?试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2021-03-1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西四旗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嘉峪关的味道

胡美英

清晨,窗外的鸟雀叽叽喳喳地在枝头叫着。高大的椿树已触到五楼的窗沿,伸出手去,甚至能摸到那浓绿的叶片。椿树下是一园低矮的果树。青枣泛着菜绿的光晕,小酸果粉灯笼似地满树招摇,棚上的葫芦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苹果和梨子从院头探出去,路上的行人伸手便可摸到。

多年前,我刚到嘉峪关这座城市时,空气中常弥漫着一层黄土色的雾,充斥着一股辛辣刺鼻的尘土的味道。星星点点的小树苗,在突然袭来的沙尘暴中拼命地向地上匍匐,“城市里只有零零星星的点点绿意,如戈壁中的丛丛刺蓬零乱地散落在城市的角落里,像极了灰色衣衫上点点绿色的斑点”,这是我那时写下的文字。

因为干燥、缺水,初到这里的我嘴唇老是起泡。后来,我就使劲喝水,还大盆小盆地接水,放到窗台上、暖气片上,这样屋子里就会湿润一些。那时候,我甚至想过离开这里,回到生养我的那个湿润的家乡。

然而,每当我想念南方的时候,那些在风中舞动的小树苗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在这座城市里那么多人的身上,都揉进了风中小树苗的那股韧劲,那种沧桑与执着。于是,就有了留下来的理由。我找到了一份报纸校对的工作,将自己安顿下来,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文字的美好对话之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转眼间,那些风中的小树苗已经长大。路两旁,树木的枝叶郁郁葱葱,行人走在树下,扑鼻而来的满是草木青翠的味道。有时,还会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槐树下看手机,这让我想起故乡那一个个炊烟缭绕的村庄和村庄里那一棵棵标志性的老槐树。不知不觉中,这满街的槐树,也长成了这个城市的标志,散发着故乡的气息。

而我,也像一棵移植到北方的小树苗,慢慢地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来,并不断地成长。

有一年,我去深圳看望弟弟。弟弟买了一个西瓜,我问多少钱,他说三块五一斤,我说,这要在嘉峪关,可以买好几个又大又甜的沙瓤西瓜呢。那一刻,我突然特别想念嘉峪关野麻湾的西瓜。每到夏天,嘉峪关人吃西瓜不是论个,而是整麻袋地往家里搬。嘉峪关西瓜的好味道,是沙漠戈壁造就的。在深圳时,走进当地超市,在一个食品柜上看见“嘉峪关酿皮”的字样。瞬间,嘉峪关的羊肉串、花样面食一股脑地涌现在眼前。原来,这座城市舌尖上的味道,早已深入到我的味蕾里,只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而已。

在南方,我开始想念这座远在西北的城市。想念夏天去长城边兜风,总也看不够那些仿佛不需要雨水就能生长的绿色植物;想念冬天去大戈壁撒欢,雪花满天的时候,在茫茫的雪原上狂奔不止;想念长城旁的果园里,草木葳蕤,一树一树的海棠果,沐浴着祁连山的雨露、黑山强劲的山风,红得明朗;想念嘉峪关关城之上,那些熙熙攘攘的游人。在这座城市里,还有我爱去的书店。书店在一个小楼上,隔三差五我总要去逛逛。在这个城市里,有我喜欢逛的服装城,那些五颜六色的衣服,仿佛是一朵朵花儿在绽放,在这个城市里,有很专业的修鞋师傅,有信誉很高的裁缝铺。在这个城市里,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我想找的东西、想去的地方,生活得安心踏实。

于是,匆匆启程,从南方的海边到西北的戈壁,一步一步靠近我思念中的塞上之城。

前年夏天,兄弟姐妹等家人齐聚嘉峪关。哥哥嫂子是第一次来我这里。他们到了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儿不和我们家那边差不多吗?”在他们眼里,嘉峪关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和老家湖北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哥哥嫂子在这里住得舍不得走。听说我要把老城区的房子卖掉,便立马阻止:“别卖了,我们以后夏天还要来这里避暑呢!”

送他们离开嘉峪关时,天空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嫂子望着马路边松树上密密麻麻的松塔说:“看它们多像燕子!”我仔细一看,那一树树从冬天晃到夏天的小松塔,确实很像一树树铁灰色的小燕子,它们正在雨中翘首眺望着。

此后,分散在天南海北的家人们会时不时地念叨起嘉峪关,弟弟说想念嘉峪关的水果,妹妹说嘉峪关的馒头真好吃。我说,等我有空了,都给你们快递过去。他们和我一样,走到哪里也忘不了这座城市舌尖上的味道。

嘉峪关这座城,融汇了长城的气质、丝路的气质、雪山的气质、戈壁的气质,这诸多气质混合起来的独特味道,让我走到哪里都会想念。不管我走多远,当返程的车轮驶进槐树夹道的新华路时,心中都会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我回家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9月21日第20版,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树苗所体现出来的韧劲、沧桑与执着,给了我在嘉峪关留下来的理由,从此之后我慢慢地在爱上了这个北方城市。
B.野麻湾的西瓜、嘉峪关酿皮激发了我的潜意识,让我认识到自己已经沉浸在嘉峪关的味蕾之中,已经与嘉峪关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C.文章最后特意记叙了哥嫂以及弟妹对嘉峪关的态度,这是从侧面赞美嘉峪关的味道,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嘉峪关的喜爱之情。
D.我之所以在嘉峪关生活得安心踏实,就是因为我能随心所欲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能找到自己所想要的一切东西。
2.本文记叙的是嘉峪关的味道,文中却用了不少笔墨回忆了长城兜风、戈壁撒欢、书店、服装城等往事,对此你如何理解?
3.文中从头到尾多次提到树或与树有关的东西,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椿树、小树苗和松塔,请你分别谈一下这三个物象具有怎样的意蕴。
2021-03-19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晚秋》译文,完成下列小题。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 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骂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B.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描写,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产生的心理冲击。
C.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D.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2.请概括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3.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极有可能将小包据为己有。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2021-03-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木井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1-22高二上·浙江·期末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上班族的一日

①十年了,他想。十年来,他过着千篇一律的、上下班的生活。到台湾莫理逊以前,他在两家不同公司待过。五年前,他在这宽敞的、华丽的吹着实实在在的冷气的办公室里,找到一张桌子。但是从来也不曾在应该是上班的、星期三的上午,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对于“上班族”,家毋宁只是一个旅邸罢,他想。十年来,他生命最集中的焦点,最具创意的心力,都用在办公室里的各项工作上。第一年,他从会计员升高级会计员;第三年,他升信用组主任;同年秋天,他调升表报组主任。

②然后,他开始成为野心勃勃的杨伯良的心腹。也就在那时,他开始热心地想望副经理的位置。薪水高、配车子,这都还在其次。黄静雄想望着副经理的椅子,还因为工作会轻闲些。那时他就有时间和心思的余裕继续他在大学时代没有拍完的一部纪录片。

③他于是站了起来。他一眼就可以看见靠在客厅右边墙的他的书架上,一排破旧的、关于电影的书。罗塞里的专集三本,安德烈·巴桑等人关于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的研究论文集,以至于最初级的Young Film Maker。这些全是他在大学时代耽读、并据以做梦的书。

④大学的“影响社”里,他是个没有摄影机的拍片迷。他为那些有摄影机的社员写脚本,跟在他们后面谦卑而又热心地提拍摄上的意见,帮他们做剪接,然后从试映室走出来,孤单地踩着破旧的脚踏车回家。就在那些孤单的、几乎绝望地渴想着自己有一架摄影机的贫困的夜归的时光,他立定要以单车为主题,拍一部纪录影片的志向。他的第一个镜头,是从车把照下去的转动的轮子,和不断地碾过去的道路……

⑤和美娟论及婚娶的时候,他在一家小小的广告公司上班。美娟的家,一定要按照风俗收一点聘礼。他终于鼓足勇气,向师专甫毕业的、很传统地爱恋着他的美娟提起,请女方也以一个十八厘米摄影机作为嫁妆带过来。婚后,直到他进入台湾莫理逊前的贫困的、甜美的两年,他断断续续地拍了大约有五百呎的毛片。

⑥就在昨夜,他才又想起整整搁置了四年许的毛片,和于今已嫌老式的摄影机。

⑦——搁下那么久了。趁着这一段时日,再拍个百来呎。

⑧——从脚踏车的转动的轮子开始,再照后座上的便当盒,然后让骑单车的最低等的“上班族”逐渐没入私家轿车、计程车和公车的街道中。然后,镜头调上矗立的、积木似的大厦的森林……

⑨——Bertland,家伙!竟而让他骗了这么多年,这么多年。

⑩——以后的生活吗?美娟近三四年来存起来的薪水,就是让我闲个一年半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上班,几乎没有人知道,上班,是一个大大的骗局。一点点可笑的生活的保障感,折杀多少才人志士啊。

——Bertand,我岂是好对付的吗?我知道每一张发票,每一笔歪账最真实的故事。我知道你和海关、和几家厂商最内幕的关系。哼,我岂是好对付的吗?

昨夜他转辗、反侧地想。也不知过了午夜的几时,才沉沉地睡去。他原想今早把封存着的摄影机取出来擦拭。但杨伯良今晨的电话,竟而使他松懈下来。下午擦吧,他想。他深深地坐在沙发上,逐一审视着被勤劳的妻收拾得窗明几净的客厅。他想起刚结婚的时候,分租了一间仅仅够摆一张新床、一张镜台,两个塑料衣柜的房间,和人共用一个厨厕、客厅。

两年以后,他在比较嘈杂喧闹的小弄口,租到二十坪出头的小房子,一厅一房,厨厕皆全。初为女儿萱之的父亲,也正在那个时候。进入台湾莫理逊的第三年,他总算七拼八凑地背着利息,弄到了这间三十六坪的公寓。就这样地,他在数不尽的上班和下班的生活里,过了十年。他静静地坐着,注视着美娟的一盆虽然有些颓萎了的、却仍不失人工荒趣的插花,无端地感到不能言说的、凄楚的空虚……

临近中午的时候,他开始漫不经心地读着巴桑的《电影论》。当他在这里那里读着类如这样的句子:

“……(《单车失窃记》)的论旨,就是如此奇妙地、令人愤然地简明;在这个工人所生活的世界里,穷人为了生存,就必须相互偷窃……”

“意大利电影能在西方世界中拥有广泛的道德观众,便是由于它对现实的刻画之重要意义。当这个世界已经再度被仇恨、恐怖的鬼魂所费,在真实已不因其本身而受到喜爱,在真实被视同某一种政治性的象征而受到排拒、驱逐的世界里,意大利电影在它所描述的时代中,发出了改造世界的人道主义底光芒……”

他感到惊慌、生疏,甚至于愤怒了。他随手把书扔到茶几上。他开始在客厅、萱儿的小卧室和厨房间来地走,到处张望。然后他想起一些不常相聚的朋友,开始给他们拨电话。

“忙不忙?”他说。“真忙呀,”对方说,都一点儿也不像在抱怨,“我现在正忙着做一个九百五十万的广告计划,嘿,真忙。”一个干上业务推广经理的大学前辈说:“我们要整个改变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消费习惯,才能把这项美国进口的东西推出去。推出去!嘿,忙啊。”

“怎么,在家里享清福呀?”一个专门收买台湾的体育用品以出口的同学说。他当然没有说他辞职不干。他说他在度年假。“啊,annualeave!你们高等上班的,就是比我们做生意的好。”对方说。他呵呵地笑,他说:“美国公司嘛,有制度。”他竟而有些得意了。“你去忙吧。”他寂寞地说。对方居然欣然地挂了电话,抛下一句:“这年头,做生意不容易,就是忙死了,也只够挣一碗饭吃罢了,嘿嘿……”

他忽然感到仿佛被整个世界所抛弃了的孤单。他这才想到:这一整个世界,似乎早已绵密地组织到一个他无从理解的巨大、强力的机械里,从而随着它分秒不停地、不假辞色地转动。

一大早,无数的人们骑摩托车、挤公共汽车、走路……赶着到这个大机器中去找到自己的一个小小的位置。八小时、十小时以后,又复精疲力竭地回到那个叫作“家”的,像这时他身处其中的,荒唐、陌生而又安静的地方,只为了以不同的方式喂饱自己,也为了把终于有一天也要长成为像自己同其遑遑然的“上班族”喂饱——养大……

(节选自陈映真《夜行货车》,初刊于一九七八年九月《雄狮美术》第九十一期)

1.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语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2.小说中的黄静雄为什么要给一些不常聚的朋友打电话,请你结合小说情节进行合理分析。
3.有人评价陈映真的《夜行货车》是“温馨深沉的人间爱,理想主义者的灵魂哀歌”,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2021-03-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20210304-024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