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78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云衣

叶梅

虎跳坪的一条小径绕下长江,转过两道拐,江边有一块馒头石,可立脚可系船。

十多年前,便开始有戴着红黄盔帽的陌生人从小径爬上虎跳坪,站在向怀田的门前对着峡口指指划划。

不久对岸人来人往,修了一条通往江边的公路,炮声震得屋顶直颤。

“他们要做什么?”怀田问。

女婿是乡长,明白底细,便说:“爹,国家要修水电站了!”

怀田没当回事,国家修国家的,自家修自家的,妻子妲儿在世没住上好屋,他得替她把坟再修修。

老辈人的坟园,就在向家屋场的后山,占的是虎头凤尾,正对峡口,风水涌来,满山松杉翠柏,随风吟唱。怀田当年给消失在江中的父母砌了衣冠冢,还有妲儿的墓。

生长在三峡间,风风雨雨几十年,怀田脸上沟壑纵横,牙也磕去了四五颗,却不减当年矫健身手,上坡下坎,如履平地。多年累积的心愿,除了替妲儿修坟,还要整修向家屋场。

怀田蹲在妲儿的坟头喃喃自语:妲儿,你一直想有个家,我怎么能撇了你呢?

怀田拿定主意,将向家老屋场改建成吊脚楼。

好在九佬十八匠的手艺,自己每样都通晓一二。等进到深山买来木料,一根根修整成柱头、橡角、檩子,工夫虽然不是一天两天,但无论如何,他向怀田也要建起一幢雕龙翘檐、走马转角、亮亮堂堂的吊脚楼。

一班帮忙的按照吩咐上了屋顶,稀里哗啦揭了瓦。瓦是青瓦,瓦上存土,长着两棵青草,不青不黄。拆了瓦,一明两暗三间房子就没了样子,光秃秃地露出断墙残壁,墙上的裂缝指头粗,像爬着一条条小蛇。众人一推,稀里哗啦,老墙土扬起的尘埃,远看就像江边烧着的火灰。

很快,吊脚楼便开始了修建。

女婿赶到虎跳坪的时候,怀田正站在高坡上指挥建楼。

女婿急了,说:“爹,你莫修了!”

怀田说:“你管你乡上的事, 不要管我。”

怀田扯起嗓子一声吼:“修屋噢!”

女婿隔老远就喊:“爹,爹!搞不得!”

怀田说:“什么搞不得?”

女婿说:“三峡这一方的人好多都要搬迁,我们……也要搬呢……”

“向家世世代代就在这里,哪朝哪代的皇帝也没赶过,你这个当乡长的赶到我头上来了? ”

“不是我……”

“那是哪个?哪个拿的点子?你去找来同我说说理。”怀田说,“修水电站就修水电站,哪里不可以修,偏偏要淹我向家的屋场做什么呢?”

女婿乡长走村串寨,处处碰钉子。搬迁户都说:“你把你的爹请动了,我们一声噢嗬就搬家。”各路人轮流来看向家大爹,怀田自是“老死不开口,神仙难下手”,依旧请人到镇上买水泥、木料,一派重建吊脚楼的架势。

眼看三峡工地日夜施工,搬迁期限日近一日,女婿急出一嘴燎浆泡,怀田看着有些心疼,也有些茫然。

这天夜晚,怀田一人来到江边,端坐在九十九级石阶上。端的好所在,一明两暗三间瓦房背靠青山,面对江水,竹林环绕,门前一块平整的场坝,又栽种些柑橘葡萄,异香袭人。朦胧中,零星炊烟如云似雾,渐去渐远……

群山静谧,尚有峡谷波涛奔涌。恍惚间,脑海中又浮现出那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中消失在大江中的可怜父母。还有那妻子妲儿……过去的光景被他一刀一刀刻在了心里。

眼下,他得离开了。他向家要搬得远远的,去一个没有山的地方。想到这里,他默默地低下头,再次凝望着屋场后的坟茔。

第二天,怀田突然传出话,八月十五中秋这天,是儿孙的,都请到堂。

这天晴朗,好太阳,山巅翠微,江水清澈透底。怀田光头发亮,穿一身崭新衣裳,精神矍铄。儿孙辈来得整齐,几十个请来帮忙的乡亲早候在坪坝,只听吩咐。

炸过鞭炮千字头,怀田对太阳底下一班人说道:“起坟!”

起坟是当地的风俗,就是将已经埋葬的先人重新安葬。原来,怀田要将向家的亡人请进多年前居住过的岩洞,然后用水泥浇灌,封住洞口。众儿孙听得明白,回过神来,不禁脸色肃然。

到得下午,山上坟茔中的先人一一被请进洞,正要砌洞之时,向怀田喊道:“且慢!”众人不解,怀田却道:“把我的寿棺也抬进去。”

众人大惊。

三峡人古来就有为自己准备寿棺的习惯。十年前,向怀田的寿棺就已备得,年年复上油漆,棺面光亮如镜。这天早起,他在寿棺内轻轻放下一套青云衣——是妲儿当年亲手为他缝成的青布裤褂,他一直珍藏着。

“这宝塔河,向家世代的地方,到了我这辈断不得根。”众人听得脸色发紧,怀田却说出一句让人出乎意料的话来,“国家要做大事,我向怀田……但我日后死了,请各位将我送回宝塔河。”

怀田说:“到时候,在水下开了这洞,我要睡进这寿棺里!”他凝视着幽深的岩洞,儿孙早流下泪来……

黑漆寿棺十六人抬,缓缓靠进洞的深处,与亲爱的父母,还有心爱的女人妲儿,紧紧挨在了一起。砌起一块块三峡石,洞口眼见着一寸寸弥合,再远远望去,便没有了洞,只有浑然一体的大山,以及山下的江水。

残红晚霞,一江碧水泛散粼粼金光,倦鸟泼刺刺归林,峡谷峭壁深沉了颜色,如墨如黛。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怀田不想搬迁,既有对国家选在这里修水电站的不理解,也有父母的衣冠冢和妻子妲儿的坟墓在这里的缘故。
B.“瓦是青瓦,瓦上存土,长着两棵青草,不青不黄”,写出了房子因年代久远、衰败坍圮而不得不重修的现状。
C.作者没有给女婿乡长设置名字,意味着他是基层工作者的代表,说明当时动员三峡搬迁工作的艰难具有普遍性。
D.儿孙们因向怀田交待自己死后也要睡进岩洞而流下泪来,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被向怀田这一决定深深震撼。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一直珍藏的青云衣,既是向怀田与妻子妲儿的情感见证,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作者写向怀田“端坐在江边九十九级石阶上”这一情节,引出下文写他思想转变。
C.“零星炊烟如云似雾,渐去渐远……”,写出了向怀田对故土家园深深的依恋之情。
D.“老死不开口,神仙难下手”“一嘴燎浆泡”等语句,表达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2024-08-2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小说-考点专练-微专题 客观题的判定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抬杆

蔡楠

孙全没能见我最后一面。他于2019年国庆节前弃我而去,享年99岁。得到这一消息时,我悲伤不已,但没有流泪。

我本来是在白洋淀打野鸭野雁的,但后来我打了人,而且打死了好多人。其实我也不愿意打人的,但没办法,那种人你不打他们,他们就要打你,蹂躏你。他们跑到你的国家来,跑到你的家门口来,他们烧杀抢掠,把美丽的白洋淀变成杀人的战场。孙全的父母就死在了这些人的刺刀下。你能不打他们吗?

打——,16岁的孙全将火药和铁砂子填满我的胸膛,呐喊了一声,然后就点燃了药捻子。我的胸膛鼓鼓的,我拼着力气把铁砂子喷了出去。我前面的芦苇就生动地躺倒了一大片,水鸟们就发出了一阵紧似一阵的哀鸣。他又装满了火药和铁砂子,然后带上沉重的我火热的我,划着一条渔船箭一样地射向大淀深处。

孙全就这样带着我找到了雁翎队。可郑勇队长只收下了我,却拒绝了船和孙全。孙全用船桨敲打着船帮,流了眼泪。我听到了眼泪替他说的话,为什么?为什么?郑队长摸着他的脑袋说,你还小,你家里就剩下你这根独苗了,你还是回到岸上吧!

倔强的孙全没有回到岸上。他穿过港汊和茂密的芦苇荡,把他的船泊在一个宽阔的水域。他在水里布下了一圈粘钩网。雁翎队不要他,他只好在这里钩鱼了。

那是一个中午,阳光很强烈,孙全吃了口野菜团子,就顺手掐下一个荷叶,盖了脸,在船上迷糊着了。孙全是被汽船的突突声和淀水的浪涛声惊醒的。荷叶滑落他的脸,他眨巴眨巴眼,就看到了汽船上的三个人。他们穿着黄呢子衣服,蹬着高筒黑皮靴,手里拿着军帽,呼哧呼哧地喘着气,舌头都吐出来了。

热死你们!孙全把荷帽重新盖在脸上,就想再躺下。可三个黄呢子不让他躺下。他们呜哩哇啦地叫嚷着,比划着,要孙全过来。他不动。他们就把王八盒子掏出来,冲他瞄准儿。孙全就划着船过来了。他是冲着王八盒子过来的。那王八盒子没有发出子弹,但发出了光。那光在太阳下很刺眼,也很引人。孙全就被光引来了。孙全哈着腰说,太君你的热?下水洗澡的干活?黄呢子把王八盒子放在船上,用手指着淀水,又指着孙全。孙全按照黄呢子的意思,一个空翻就跃进了水里。他就变成了一只泥鳅。泥鳅在水里来了个倒立,就不见了,五分钟之后又在远处冒了出来。同时冒出来的还有两条红鲤鱼。红鲤鱼在孙全的手里撒着欢儿,也冲黄呢子打着招呼。①黄呢子们就扒下了黄呢子,变成了三只白白肥肥的胖头鱼。胖头鱼扑通扑通掉进水里,掉进了惬意里。胖头鱼吆西吆西着,一起向孙全和红鲤鱼游去。胖头鱼喜欢吃红鲤鱼。可游着游着,胖头鱼们就游不动了。他们的腿被孙全的粘钩咬住了。他们越挣扎,那粘钩就越热情,咬得就越深。深倒不要紧,关键是疼。胖头鱼就被疼痛粘住了。②先是腿,后是腰,再后就是肩膀和头部,最后,疼痛没了,胖头鱼也沉下去了。水面就起了老大一阵旋涡。后来平静了,几汪殷红升了上来。

孙全把三支王八盒子交到了郑队长手里。郑队长握着王八盒子,又摸着孙全的脑袋说,好小子,你不小了,你怎么突然就长大了呢?

队长留下了孙全,还把一支王八盒子留给他。孙全把头一摇,我不要这个,不要。我要我的大抬杆!

就这样,我又回到了孙全的船上。孙全整日地摩挲我,擦洗我,告诉我他的故事,用铁砂子和火药把我的胸膛填得鼓鼓的,把我的渴望也填得鼓鼓的。

终于,我的机会来了。雁翎队接到情报,有日军的两艘保运船要从天津走水路经白洋淀到保定。船是运送物资弹药的。

伏击地点选定在横埝苇塘。雁翎队员们隐蔽在芦苇丛中,他们就变成了芦苇。我和其他的大抬杆被孙全们固定在渔船上。那时,我两米多长的身体热血奔涌,③前半截的铁砂在枪管里舞蹈旋转,后半截的火药呐喊升腾。孙全呢,早就点燃了檀香,手都出了汗。要不是郑队长一劲儿瞪他,他早就把药捻子点着了。

太阳偏西的时候,保运船嘟嘟地开来了。他们进入了伏击圈。螺旋桨被水草和铁丝缠住了,汽船不得不放慢了速度。郑队长那个乐啊,他乐着就发出了第一枪,打——

打——,孙全点着了药捻子。我感觉火药尽了力气,把铁砂子飞快地推出了我的胸膛。绿豆般大小的铁砂阵就旋网一样罩向了保运船,一船的黄呢子们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铁砂阵给报销了多半,剩下的也都被雁翎队用孙全缴获的王八盒子“点了名”。孙全没有王八盒子,他看见一个受伤的黄呢子掉进了水里。④他就泥鳅一样潜进了水里,然后突然冒了出来,摁住了受伤的黄呢子,用嘴咬住了他拿枪的右手,夺下了他的王八盒子。后来,孙全告诉我,他活捉的是一个日军中队长呢!

那支王八盒子就奖励给了孙全。并且一直跟随他,直到抗日战争结束,直到解放战争结束。仗打完了,全国解放了,孙全复员,回到白洋淀,继续当他的渔民。我呢?和孙全那条船一起被送进了军事博物馆。

建国70周年的时候,孙全被邀请去天安门城楼观看阅兵式。得到这一消息后,我已经生锈的身体重又恢复了记忆和活力。我期待着与我的主人再一次相逢。

然而,阅兵式结束了,孙全也没来。他的儿子来看我了,还带来了孙全溘然长逝的消息。

我变成了一支伤心的大抬杆。

(有删改)

【注】雁翎队:中国共产党在白洋淀地区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箭一样地射向大淀深处”,写出孙全划船技术高超,也表现出孙全就是一支即将诱杀敌人的复仇之箭。
B.“用船桨敲打着船帮,流了眼泪”,写出了孙全投军被拒的失落以及对郑队长留枪而不留船与人的委屈。
C.郑队长先以“你还小”为由拒收孙全,后又说孙全“不小了”,这一转变是因为孙全给他带来了三支枪。
D.“我”期待与孙全再次相逢,既显示“我”与孙全的感情之深,也反映出“我”在博物馆里受到了冷落。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形象地写出日军的体貌特征,用“黄呢子”与“胖头鱼”指称日军,体现出对日军的蔑视与厌恶。
B.句子②运用了短句,不避其繁,层次鲜明,展现了鬼子被消灭的详细过程,表现出孙全复仇时的痛快心情。
C.句子③“舞蹈旋转”“呐喊升腾”具有动态效果,写出“我”激动兴奋的心理,与下文孙全的紧张害怕形成对比。
D.句子④“潜”“冒”“摁”“夺”等动作描写,细致地呈现了孙全制服鬼子、缴获武器的过程,表现出他的勇敢机灵。
2024-08-2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小说-考点专练-微专题 客观题的判定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穿墙记

[法]马塞尔·埃梅

耶尔有穿墙过壁的奇能。

他是在43岁这年一次停电时摸黑走动意外地发现自己这个本领的。对此,耶尔觉得很荒唐,于是他看了医生。医生经过诊断给他开了药。吃了一片,耶尔便将药往抽屉一扔,就把吃药这事忘记了。一年后,他穿墙的本领依然如故。不过,他从不施展。如果不是发生意外事件,他也许会安分守己一辈子,在登记局做个三等小职员,老死也想不到检验一下他天生的异能。

耶尔的顶头上司调走了,接任的是莱叶先生。莱叶看他不顺眼,把他当成一个碍事、邋遢的老东西,并把他打发到办公室隔壁的一间小黑屋里。

一天,莱叶冲进小黑屋,大声斥责耶尔的文件写得糟糕透顶,并把它揉成一团,照他脸上一摔,转身就走。耶尔虽然地位卑微,自尊心却很强。他从未受过这样的侮辱,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突然,他计上心来,钻进小黑屋与莱叶办公室的墙壁中间,只有脑袋从墙的那边露出来。莱叶正伏案审阅公文,抬头一看,魂都吓掉了,只见耶尔的脑袋悬在墙上,就像猎获回来的兽头一样。一双眼睛透过镜片正对他怒目而视:你这流氓,混蛋,无赖!莱叶惊呆了,他死命地挣扎,蹿到走廊,冲进小黑屋。耶尔坐在那里,跟平时一样,手握笔杆埋头工作。莱叶打量他好久,这才回办公室。可没等他坐稳,那个脑袋又在墙上出现。

仅一天工夫,骇人的脑袋就在墙上出现了二十三次,以后天天如此。

可怜的莱叶吓得魂不附体了。刚上任第二周,家里就叫来一辆救护车,把他送进了疗养院。

耶尔总算摆脱了专横的莱叶。然而,他还觉得意犹未足,又有一种新的无法克制的欲望在他身上作祟。

于是,他穿过墙壁开始盗窃。每天夜间,耶尔都有惊人之举,不是洗劫银行,就是盗窃珠宝店,再不就叫一个阔佬倒霉,临走还用粉笔留下化名:嘎鲁-嘎鲁。耶尔虽然成了巴黎的巨富,每天却按时上班,尽职尽责地工作;夜晚,他才化身为嘎鲁-嘎鲁。

然而,对于一个有穿墙本领的人来说,一生当中,若不尝一尝监狱墙壁的滋味,那他的生涯也就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了。于是,耶尔在某次行窃时故意留在作案现场,让警察抓住了他。各报的头版刊登了耶尔的照片,耶尔的同事大吃一惊,一个个后悔不迭,自恨有眼无珠,不知道他们这个同事是个奇才。监狱的墙壁厚厚实实,穿墙而过的感觉的确过瘾。耶尔在监狱墙面上钉了钉,把典狱长的金表挂在上面,还留下借条从典狱长书房里弄来《三剑客》,甚至跑到典狱长家的客房里过夜。

典狱长大发雷霆,对耶尔破口大骂。耶尔觉得人格受到侮辱,于当晚越狱,从此一去不返。消息传开,耶尔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耶尔搬了家,改换了装束,全新的形象让警察也认不出了。

可是,耶尔对赫赫名声日觉厌倦,对于穿墙过壁的乐趣,也有些腻烦。此时在他眼中,最厚实最高大的墙壁,也不过是毫不足道的屏风,他向往穿行巨大的金字塔中心。

一天下午,他在街上散步,碰见一位金发女郎,令他倾心。什么埃及之行、金字塔,一下子都抛到九霄云外。而且,那位金发女郎也向他送来秋波。可惜的是,女郎有个特别严厉的父亲,每天晚上不让她出门。耶尔信誓旦旦,说晚上一定要和她约会。

这晚,耶尔精神焕发,以矫健的步伐穿墙过壁,顺顺当当地一头扎进美人房间。美人张开双臂迎接他,两人有说不尽的柔情蜜意。

第二天情况有些不顺,耶尔头疼得厉害。打开抽屉,他发现几片药,于是上午服了一片,下午服了一片。晚上头疼缓解了,耶尔前去赴约。他在穿越墙壁时,觉得与往常不同,腰部与双肩有摩擦感,明显地感到有阻力,就仿佛在一种流动的物质中行动,他越是用力挣扎,周围物质的稠度就越大。最后,他的身体总算钻到墙心,可发觉再也无法移动了。他心中一惊,猛然想起白天吃的两片药,原以为是阿司匹林,哪知却是医生去年给他开的药……

直到今天,他的躯体与石墙依然化为一体。待巴黎街头的闹声止息,到了夜深人静之时,夜游者来到诺尔万街,便能听到一种仿佛发自坟墓的低沉声音,那是耶尔在倾诉他的一腔幽怨,哀叹他显赫的生涯已经断送,追悔那犹如朝露的爱情。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尔原本可以安分守己一辈子,最终却落得悲剧下场,其根本原因是莱叶对耶尔的侮辱。
B.耶尔行窃被抓,同事不仅没唾弃他,反而赞叹他是奇才,体现了社会中部分人价值观的扭曲。
C.耶尔偷典狱长的金表,“借”典狱长的书,甚至在典狱长家的客房过夜,反映出他对法律和道德的挑衅。
D.耶尔因误食药片,失去了穿墙的非凡本领,被活活夹在墙里,作者以此表达了对耶尔的嘲讽。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尔有穿墙过壁的奇能”,小说以此破题,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也与耶尔被困墙心的结尾呼应。
B.小说写耶尔洗劫银行、到典狱长的客房过夜、与美女幽会等情节,为结尾耶尔被困在墙心的反转蓄势。
C.小说运用荒诞手法,文中的“墙”曾经是保护耶尔个性宣泄的屏障,最终却成为他葬身的坟墓。
D.小说运用象征手法,借耶尔在贪欲的推动下突破伦理、法律底线,最终自食其果的故事,给读者以警示。
2024-08-2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小说-考点专练-微专题 客观题的判定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方(节选)

罗伟章

①雍秀丽租着任强的房子,已经十年。房子是别人的,可她当成自己的家。不过对雍秀丽来说,家仅指住宅,不包含家眷的意思在里面。她没有丈夫,没有儿女,也没有老人跟着。

②雍秀丽的生活很单调。自从来到回龙镇,她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白天四处打零工,傍晚或更晚些时候,买了菜回去,再不出来。大热天也不出来。

③有天任强站在店门口,见雍秀丽收工回去,就问她:秀丽,天这么热,你晚上也不出来歇凉?她笑盈盈地:任大哥,我哪有时间歇凉啊?我忙着做梦呢!

④她说做梦,是真的做梦。

⑤雍秀丽不是回龙镇人,她的家在老君乡。老君乡在清溪河左岸的高山上,而雍秀丽又在高山更高处,那地方名叫万古楼,是从山头又平地拔起的一座孤峰。

⑥可她的梦却不在镇上,也不在整条清溪河流域。她是要到南方去。

⑦再小的地方都有个南方,雍秀丽要去的,是中国的南方。她成人过后,同村的年轻人都出门了,下山了,下山后也都去了“南方”。雍秀丽为什么没能走成,她从不向人说起。倒是隐隐约约听到一些,说她家里遭了灾。从她独自一人来看,还可能是大灾。万古楼山高路陡,猴子也会踩虚脚,特别是经不得暴雨,暴雨一来,山洪、塌方、泥石流……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无论什么原因,她被绊住了腿,这是事实。

⑧可她从没忘记要去“南方”。她把那个梦做得一板一眼的。

⑨每天晚上回去,做了饭吃,洗了碗筷,她就忙着收拾行李。像所有出村远行的人一样,她买了个很大的帆布包,她把她的几双鞋子、四季衣服和两张毛巾,都装进包里。想再装些啥,可是没得装了。村里人出门,除带上衣帽鞋袜,还会带些腊肉,并不是怕花钱买肉吃,而是把家乡的风味带在身边,也把亲人的关切带在身边——这个她不用带。也没腊肉可带。自从来到回龙镇,她既没做过腊肉,也没买过腊肉。腊肉不仅是肉,还是年节里亲人团聚的气息,对她来说,那样的气息或许是一种痛。

⑩她这才发现,自己能带的,是那样少。(1)帆布包瘪瘪的,好像瘪着嘴,对她说,你就这么点儿东西?

⑪她想说是的,却又不甘心,就环顾四周。客厅里,有一张餐桌、一台冰箱、一部电视,三把木椅、一张布艺沙发、五个塑料圆凳,这些都是房东的,没一样是她的。

⑫于是她起身进了厨房。

⑬锅灶、菜刀、案板、碗柜、铁铲、筷子篼,也是房东的,(2)她在厨房里的家当,是两个碟子、三个盘子、两双筷子、一把勺子、一口盐罐、四只碗。她把这些都取出来,用塑料袋装了,再塞进帆布包,怕坏,拿毛衣裹上,又裹了件羽绒服。提一提,包是沉一些了,可照样瘪着。这样子且不说难看,背起来也不贴身。因此她又进了卧室。

⑭她站在卧室门口,伸手往里墙上一摸,床就从黑暗的海里浮起来,像开起来一朵长方形的花。床是房东的,但床上用品是她的,包括垫絮、床单、被子和枕头。除了这些,还有一床冬天用的厚棉絮,收捡在墙角的立柜里。啊,把这些放进去,包就不会瘪了。

⑮通常,去南方的人不带被子,都是到当地买,那是因为他们带的东西多,除了腊肉,还有这样那样,都是吃的,要么是亲戚送来的,要么是父母硬给的,比如一瓶豆瓣酱,甚至一窝白菜,父母也非让带上,说去了外地,就再也吃不到这么好的豆瓣酱和白菜了。

⑯别人不带被子,她可以带。她把平平展展盖在床上的被子揭开,叠了,往帆布包里装。装下这条被子,再塞进枕头、床单,就是一个鼓鼓囊囊的大包了。

⑰原来,她能带的并不少,那床厚棉絮根本就带不走,垫絮更带不走。

⑲带不走的东西,留给任大哥好了。能有东西留给别人,这个人就是富有的。雍秀丽觉得自己也是富有的,尽管她能留下的不值钱。

⑲她就怀着这种满意的心情,把包拉上。拉链不太顺滑,但声音很好听,那声音似乎在说,每次把包合上,都是一段生活的小结,并开启另一段新的生活。她蹲下身,手穿进去,背起来。一点儿也不沉。跟平时干的活比,这算什么沉?别说坐车,就是背着走,她也能一路走到南方去。

⑳包很宽,很高,宽得能把她埋了,脖子一仰,头就被顶住了。她是背了一座山。她去南方,是把一座山背到南方去了。(3)山长在她的背上,也是一座孤峰了

㉑她背着她的孤峰,以餐桌为轴,在客厅里转圈。她想象着脚下是山重水复,山重水复的那一边,就是南方了。南方很遥远,却又并不远。南方甚至比她的睡眠都近。有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初来回龙镇的时候,她夜夜失眠。她告诉自己必须睡。可不管她怎样使力,都漂浮于清醒的海里,到不了睡眠的岸。

㉒她以为自己的余生都会醒着过了。是怎样挣扎出来的,已无法说清,只记住了那种挣扎的感觉。

㉓南方却不让她挣扎,她要去,随时都可以动身。这种时候,她就正朝自己的南方走呢。

㉔走出了汗水,她就把包放下来,又一样一样的,把东西往外取,并各归其位。然后洗过澡准备睡了。

㉖最近雍秀丽在打山洞。有关部门要引水到县城,到市区……引水的管道就深埋在这些洞里。打山洞回到家的雍秀丽一夜难眠。不是以前的那种失眠,而是骨头闹她。走着站着坐着的时候,都没什么,一躺下来,骨头就喧喧嚷嚷,吵闹不休,肩骨怪腰骨不使力,全靠它撑,腰骨怒不可遏说我不使力,你撑得起来?你以为挎着背绁就叫撑?背篼的肚子和屁股是谁在顶?两个正吵得不可开交,腿骨又加进来,说你们再苦再累,毕竟不怎么动,我呢?一步跟一步,从西到东,又从东到西,去了又来,来了又去,没人给我计数嘛,要是计数,报出来不把你两个吓死!

㉖骨头吵了,肌肉又吵。

㉗她左边劝了劝右边,这个劝了劝那个,诚心诚意地表明它们都有功劳。

㉘好不容易安抚下去,勉强睡着了,却又做噩梦。无一例外,在梦里她都摔下了山崖。把土石从洞子里背出来,贴着山壁,走过一道山弯,是直通通的一面石崖,崖口冷气森森,低处风烟涌动。土石就是倒进那深谷里。她身子一躬,背篼口朝下,底朝天,土石就倾泻下去,无声无息。但躬那一下要拿捏分寸,路很窄,要是屁股碰着山岩土坎,人也就下去了。做着的时候没觉得啥,小心是小心,但没怕过。怕却跑到梦里来了。不过,清早起床,就什么都过去了,不怕了。

㉙吃过早饭,往山上去的时候,她想着自己的南方。好久没在夜里收拾行李,往“南方”走了。这让她心里空。

㉚打山洞的工作,将持续很长时间。干到第二年,有面洞子已打得很深,进去后,三伏天也寒彻肌骨。镇上人不信,说哪有那种事!好事者便不辞辛劳,从黄荆遮道的小路爬上去,穿着短袖短裤,往洞子里走。刚到洞口,身上就闪了一下,可不服气,喊一声热啊!接着走。走不上五十米,终于吃不住,转身就朝外跑。(4)出来时,被寒气咬出满身疙瘩,太阳要晒老半天,才能把那些疙瘩晒化。每每见到这场景,雍秀丽都乐不可支。

㉛她除了觉得好笑,还有一丝骄傲在里面。正因此,她第一次发现,在她那里,南方或许并不是个方位。此时此刻,当她背着土石,走在山弯里,不正是走在去“南方”的路上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七小节写人们的猜测,既交代了雍秀丽的遭遇,又照应了第一小节。
B.整理帆布包时,雍秀丽一次次和别人比较,可看出她失去亲人和家园后的痛苦。
C.白天笑盈盈,晚上彻夜失眠,形成了鲜明对比,塑造了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女性形象。
D.把“到南方去”称为“做梦”,表明雍秀丽因内心的纠结而未付诸行动。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1)运用拟人手法和反问语气,表面在写帆布包,实则是雍秀丽内心的折射。
B.句子(2)在每种用品前都用数量词修饰,突出了雍秀丽家当之少及对自己的家当了然于胸。
C.句子(3)运用动词“长”,突出帆布包与雍秀丽的紧密关系,暗示家乡是雍秀丽不忍舍弃的根。
D.句子(4)运用比喻、夸张手法,侧面写出了寒气之重、山洞之深,引出了雍秀丽的转变。
2024-08-2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小说-考点专练-微专题 客观题的判定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叶桃离开上海去了南京。那时候陈千里还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不喜欢父亲叶启年做的事情,自己却又加入进去。后来他才知道,叶桃去的地方是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在叶启年的安排下,她成了机要室干事。

当时他反复问过自己:难道在上海,兆丰花园、夕阳、早春的湖水、水面上一对天鹅,这些都是他在做梦?难道他们手握着手、心怦怦跳时说的话,都只是分别前一时的冲动?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

新闸路楼上的厢房,他坐在窗下,她坐在梳妆台前,他们在说话,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他完全沉浸在话题中,可说着说着,她忽然站起身,急匆匆奔出了家门。他心里总是隐隐觉得,别处某个地方,必定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在等着她。

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

他在石婆婆巷租了一间小屋。白天他给书局做翻译,等着叶桃下班。有时她给他打电话(巷口烟纸店有一台公用电话),让他去她上班的地方,她也会支使他做一点事情,到哪家铺子买一包点心,或者去裁缝店取几件衣服。

只要叶启年不在南京,瞻园对叶桃来说就是一个十分自由自在的地方。那是个大园子,据说从前是座王府,门前有影壁,园里有假山。机要室在园子最北面,过了假山就能看见那排平房。他到了那里,让门房打个电话,叶桃就会出来接他,有时候也会让门房送他,到后来门房索性让他自己进去。在记忆里,那几个月过得特别安宁,叶桃也特别快乐。她好像找到了真正有意思的工作。

他们去梅花山,正是早春二月,虬枝上开满梅花,山坡上像笼罩了粉色云雾。他们心心相印,觉得整个世界退却到远处,眼前只剩下梅树、蓝天和那张脸庞。他们满心喜悦,一起背诵着涅克拉索夫:“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不禁露出微笑。”

但是世界仍旧在这里,叶桃置身其中的环境十分危险,瞻园里有许多阴鸷的壮汉、狼狗、枪支、不许人碰的文件和禁止入内的警示牌。从园北假山后面偶尔会传出一两声惨叫。后来在栖霞山上,叶桃告诉他,那里是党务调查科,是叶启年参与搭建、充斥着阴谋和杀戮的世界。

直到最后那个月,他才知道她究竟在做什么工作,虽然他早些时候就猜到了一些。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她真正在做的是一些秘密工作,这些工作对她意义重大。而他心里很明白,她所做的那些事情,很可能是去破坏她父亲的工作。但在让他知道真相前,她就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了解了一个人应该投身于什么样的事业,才会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即便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几天就给他写信,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现在他才理解,写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点风险,幸亏她在瞻园上班,有办法不让这些信落到邮电检查人员手中。她还托人给他捎书和杂志:《共产党宣言》《远方来信》《布尔什维克》,还有她喜欢的涅克拉索夫诗集。

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给石婆婆巷烟纸店打了个电话。那些日子他很少见到叶桃,她好像整天都非常忙碌,就算见到他也很沉默,问多了,她会忽然发火。在电话里叶桃让他去瞻园,去之前先到秦淮河边的城南茶食铺,帮她买一包闽南橘红糕。叶桃一直喜欢吃零食,在上海时他就常帮她跑腿,到了南京,她的很多旧习惯都消失了,但喜欢吃零食这一样依然如故。除了这家的橘红糕和酥糖,她还喜欢一个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总是在瞻园门口那一带叫卖。

他买了橘红糕,却在瞻园门口被人拦住了。几个月来,南前北后两道门,几班门房都认识他了,见他进门,连忙打电话到机要室找叶干事。叶桃告诉门房,今天她不能离开保密区域,叫门房登记一下,让陈千里自己进去。

陈千里在机要室那一排平房里见到了叶桃。她吃了一粒橘红糕,说,今天这个橘红糕怎么那么干?这放了多久呀?生气地扔到一边,冷冷地半天不理他,机要室里另外两个女人同情地朝他微笑。过了一阵,叶桃又叫他:“帮我到门口买碗桂花糖芋苗。”

刚刚进来时陈千里并没有看见瞻园门口有挑担叫卖的小贩。但他没说什么,每次叶桃让他到门口买桂花糖芋苗,那个小贩总会出现在那里。

“如果没看见,你就往前跑到马府街,他一般就在这几个地方。”

他提着保温筒出来,门房朝他笑。出了瞻园,果然看见担子在那里。小贩揭开盖子搁在一边,从大锅里舀了几勺红艳艳、香喷喷的芋羹,装进提筒,往里撒了点桂花末子,又拿起抹布擦了擦盖子,盖上,收钱。陈千里把糖芋苗拿进机要室,叶桃喝了一口,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叶启年在广州破获了共产党地下组织,逮捕了广东的负责人欧阳民。由于情报送出及时,与欧阳民有联系的上级党组织全都撤离了。

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牺牲前,她告诉陈千里自己是共产党员,从前没有告诉他,是因为她受党组织派遣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必须保守秘密,但现在她可以说了。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党组织也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已经可以接受陈千里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让年轻的陈千里琢磨不透。
B.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
C.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
D.“现在她可以说了”而“从前没有告诉他”,表明叶桃与恋人相处时也严格遵守地下工作的保密纪律。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叶桃和陈千里在梅花山背诵诗句,既表现出两人的精神风采,也点出时代氛围。
B.选择壮汉、狼狗、枪支、秘密文件、警示牌、惨叫等来写瞻园,凸显其阴森残酷。
C.描写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微笑以及门房笑的细节,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
D.文本记叙叶桃和陈千里在上海与南京的经历,将个人爱情与革命斗争交融在一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截击

孙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

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

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包皮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铜的声音。

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叫姑父。老汉说: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

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

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

这样,每天吴召儿就拉我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

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

为什么?

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皇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

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节选自《吴召儿》,有删改)

文本二: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的化身。

作为晚辈,我受到过孙犁先生的恩泽。1982年夏,我发表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我将载有这篇小说的《青年文学》杂志寄给孙犁先生,先生回信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哪里有你写得好!那是1982年冬,及至1983年春,《哦,香雪》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吴召儿姑家的庄园,既是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也是在暗示人们抗日的原因是要保卫自己的家园。
B.小说主要塑造了吴召儿这一人物形象,平时像劳动人民一样淳朴、善良,战斗发生时又像革命战士一样英勇、无畏。
C.雨夜放哨交谈,显示吴召儿在恶劣的环境下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战士。
D.文章结尾并没有直接写明战争的结局,而是只能听到“手榴弹爆炸的声音”,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悬念。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吴召儿做拐杖、姑父报信、雨夜放哨等情节,看似与“截击”无关,实则环环相扣,都是在为后文“截击”作铺垫。
B.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详细描述吴召儿的姑父,塑造出一个支持革命的勇敢机智的群众形象。
C.虽然作品以残酷战争为题材,作者却选取一位美丽、活泼、勇敢的年轻女性作为主人公,给血与火的战争增添了浪漫气息。
D.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讲述“我”在反“扫荡”时所目睹的吴召儿的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3.小说中红棉袄对吴召儿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孙犁的小说有“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战争年代的纯美绝唱”的美誉,因而又被人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两段选文和课文《百合花》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诗化小说”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年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群体,青年的思想动态也直接映射出社会的前沿思潮。

从改革之初的迷茫,到满怀对高物质生活、高社会地位的向往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再到对职场的厌倦、对竞争的排斥,到今天寻找化解时代困境的途径,追求世俗眼光之外的人生价值,这一过程展示出青年正走向创新与变革,也从单纯的抱怨走向了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从表面上看,这是青年在面对激烈社会变迁时的应对策略;更深层次地分析,这些变化展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青年集体情绪的形成与其面临的社会挑战有直接联系。虽然在一些时期内,青年的集体情绪中出现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还出现了精神内耗的加重、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等不良现象。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青年对时代的挑战并没有采取消极颓废的行为实践。其实,佛系躺平更多是一种自我嘲讽和心理安慰,通过口头的摆烂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精神内耗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年在应对社会压力、寻求自我实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突破困境限制的坚韧品质。当今的青年正在尝试平衡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既希望实现物质生活的提升,也很看重个人实现、事业和理想。

集体情绪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形式,是指同一世代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相同的历史事件、社会结构、政策引导后,形成共同的、持续的、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心理反应,尤其是对个人发展、目标追求、人生价值的情绪表达。它与群体情绪的不同之处在于: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在瞬时间爆发出的群体心理冲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不同事件形成多个群体情绪;集体情绪则是一个世代群体的整体心理动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

(摘编自陆士桢、蔡康鑫《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与政策因应——从寻求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平衡》)

材料二:

精神内耗不能简单地跟抑郁、焦虑画等号,但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许多学者都以疾风暴雨期来比喻青春期,步入青春期之后,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其内在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和矛盾心理。许多青少年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对师长的言论有自己的判断,对各类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他们的一些想法未必符合实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自现实的打击会让部分青少年看清自己想法的幼稚性,但也有可能让他们更执着于自己的想法,结果在一次次与现实的碰撞中,灰头土脸地败下阵来,从而陷入自我怀疑,步入精神内耗的循环。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写道:内耗体质的人,无法分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一个人如果分不清这些,就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发展的标志,是能够分清你、我需求间的差别,通过这种区分建立边界感,这就是课题分离。如果一些孩子过度看重同伴的想法,为了满足同伴意愿而不断猜测、一味迎合,就会让自己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学会课题分离能帮助人们将认知资源分配在最应关注的问题上,集聚心理能量克服当下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即自我渴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目标的过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脑海中的两个小人不断斗争,陷入内耗。处于教育内卷的时代,青少年不但承担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还肩负着父母的高期待,但因为自身兴趣、能力的不匹配,他们或许始终无法满足家长的预期,不少孩子会因此被无用感包围。旁人可以用100%的专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们先内耗了50%,行动力自然随之降低,而后在恶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疲惫。

反刍思维是一种慢性习惯,可以经由后天培养。积极的反刍思维分为两种情况:遇到开心的事时,享受快乐;面临烦心的事时,积极应对。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种种原因诱发消极的反刍思维,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消极、负面的想法,一遍遍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比如:奋进努力后考试失败的经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被父母忽视、不认可等。消极反刍思维会无限放大个体的焦虑、失败,让它们沉湎于过去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

精神内耗者要学习使用观察者心态处理内心的自我冲突,知道自己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被允许和接纳的。教育者也要提供相应支持,及时倾听青少年心声,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引导其快速走出寒冷冬季,迎接春日暖阳。

(摘编自马地那·那司尔吾拉、杨东《精神内耗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以青少年群体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迷茫到今天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一过程体现了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B.从“躺平”“佛系”到“精神内耗”,青年经历了由消极摆烂到努力突破困境限制的过程。
C.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其成因之一有可能是长时间的精神内耗。
D.经过引导和培养,消极的反刍思维有可能转化为积极的反刍思维。
2.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集体情绪”表现的一项是(       
A.“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感动和鼓舞了无数人。
B.脱贫攻坚目标确定后,广大青年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场,珍惜时代机遇、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尽责、在尽责中成长。
C.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一次次重大突破,青年们普遍感受到自豪与振奋,为国家的科技实力感到骄傲,还有不少青年立志投身航天事业。
D.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离不开、回不去、又卷不进的矛盾困境之下,青年人选择了所谓的“躺平”与“佛系”。
3.如果你的同学总是困于“精神内耗”,纠结过去的遗憾,担心未来。下列最适合用来劝勉他的诗句是(       
A.“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C.“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D.“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
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青少年群体精神内耗的原因。
5.小丽最近很苦恼,接连几次考试成绩都不如意,小丽觉得辜负了父母的期待,感到很自责。最近又和同学发生了一点口角,她在晚上一遍遍复盘,课堂上也很难专心听讲。请你结合材料,给小丽的精神内耗指出破解之道。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黄豆

王琼华

爷爷是个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我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

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他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

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

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

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在讲述结婚时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一事时,“叹气”“觉得不是好兆头”等词的描写,体现了爷爷内心的迷信和懊恼。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不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搬出大染坊时,爷爷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撒在地上,这是爷爷看到家道中落时的自暴自弃。
D.“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我”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详细地讲述了爷爷的发家史,颇具传奇色彩,引人入胜,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画线句聚焦爷爷面部细节,将他的“沉稳”比喻成“夜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爷爷沉着冷静的性格。
C.临终前爷爷拿出一颗豆子放入口中但没嚼动,去世时手里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等细节,为下文揭示黄豆是什么埋下伏笔。
D.本文中祖孙三代个性特征鲜明,这得益于作者丰富灵活的艺术手法,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对比等以及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3.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题,寓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与《祝福》中多次写祝福场景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
2024-08-15更新 | 14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自己的语言——侗语。在侗族人聚居的侗乡里,侗族人往往出生没多久就开始学唱歌。侗族有句俗语“饭养身,歌养心”,可见在侗族人的心中,唱歌和吃饭同样重要。侗族人认为吃饭是养活身体的活动,而唱歌是养活心灵的活动。

信仰音乐的侗族人爱唱歌,将唱歌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侗寨到处洋溢着洪亮的歌声。侗族大歌的内容,不仅涉及侗族地区的自然风物,也包括侗族社会的历史、生活、生产等多个方面。唱歌不仅是日常的休息和消遣,也是侗族人用来记事的重要工具,在各种节气、特殊仪式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比如在民族节日的时候唱歌表示欢庆,以歌为礼迎送宾客;在祭祖时唱歌表示对祖先的缅怀;在需要致哀的场合唱歌以抒发悲伤的感情;当生活中发生了冲突和矛盾,用唱歌来化解;在劳动中感到疲劳,用唱歌来缓解,为劳动者鼓劲。他们用歌唱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这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利于传播侗族的民族文化。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歌队演唱的声部合唱歌曲。《三江县志》记载,19世纪初期已有了侗族表演唱歌。唱法是按组互和的,喉音佳者如果唱反音的话,形成的效果就是众声低而反音独高,所以会格外的动听。唱高声部的嗓子好的人会成为歌手,即侗族大歌队中的“塞嘎”,而唱低声的当控制音量,以达到与高声部的和谐统一。侗族大歌属于支声复调音乐,一领众合,它的和声与织体独具特色。低音声部通常先是承担着演唱主旋律的任务,继而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声音模拟阶段,在这个时段中往往还会有一个拖着固定低音的拖腔声部。而高平和调声部则因为是支音复调式,使主调式听起来具有装饰性,进而产生了层次丰富的效果,从而给人带来一种丰富精彩、同时又至纯至美的艺术感受。

(摘编自黄柯瑕《侗族大歌的文化生成性解读与艺术特征》)

材料二: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无固定曲谱的民间合唱艺术,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为特色,如高山流水、鸟叫虫鸣。其结构一般分“果(组)”“枚(首)”“僧(段)”“角(句)”四大部分。大歌的合唱形式和传统合唱形式不同,领唱和众唱相结合,采用“众低独高”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

1950年,音乐工作者郭可诹和萧家驹等人在黎平县工作时,发现了藏在侗族大山里的民族合唱。侗族大歌的发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无复调音的认识,也因此,20世纪50年代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分割点。

此后,侗族大歌开始在侗族以外的地方以不同的舞台表演形式发展。1953年,黎平岩洞女歌手吴培信、吴山花、吴惜花、吴秀美四位姑娘被选中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第一次登上中南海怀仁堂演唱侗族大歌《嘎亮雷》(汉语译为《蝉之歌》),受到观看演出的中央领导和观众的热烈赞赏。同年,吴培信等作为赴朝慰问团成员,将侗族大歌唱到了朝鲜前线;其后,她们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把侗族大歌唱到了国际音乐舞台上。大歌是侗族的文化名片,这些表演加深了侗族对国家的认同感;侗族大歌走向舞台化的表演,也彰显了世界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解的变化。

国际声乐史专家当德尔先生决定把侗族大歌推荐到巴黎秋季艺术节。1986年,来自贵州黎平、从江两县的吴玉莲、陆俊莲等九位侗族姑娘在巴黎正式开始演出,剧场里摆放的是专门从中国空运过来的竹凳,穿戴着传统民族服饰的侗族姑娘在银饰叮叮咚咚的碰撞声中缓缓登场,她们婉转清脆的歌声,使那些听惯了强烈音响的巴黎听众惊奇地发现了侗族大歌的独特之处。

在舞台上的侗族大歌“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以表演的形式来创作”。20世纪50年代之后,为适应舞台化的演出,侗族大歌不再拘泥于传统村寨演唱的类型,而是作了舞台化改编。之后,侗族大歌登上春晚舞台,呈现了一首又一首舞台化改编后的侗族大歌,这些侗族大歌加入了表演性的艺术动作,从而脱离了传统村寨的表演环境,从村寨走向了舞台。

(摘编自罗雪《侗族大歌的演唱转型:从村寨走向舞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是侗族人的信仰,他们认为歌能养心,唱歌既是消遣也为记事。
B.音乐担负着特殊功能,侗族人在劳动、祭祖、冲突中都离不开唱歌。
C.侗族人认为音乐能涵养心灵,唱歌是传播侗族民族文化最好的方式。
D.加入表演性动作后的侗族大歌更适应舞台化演出,甚至登上了春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侗族大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合唱艺术,在侗族人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侗族大歌的发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无复调音的认识,是中国音乐史上重大事件之一。
C.侗族大歌格外动听与按组互和的唱法有关,众声低,反音独高,带来至美的艺术享受。
D.穿着民族服装的侗族姑娘、独特的银饰竹凳,使巴黎观众发现了侗族大歌的独特之处。
3.下列侗族大歌的演唱场景与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相符合的一项是(     
A.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大型村歌竞演活动“乡村超级碗”在黎平侗寨举办首场晋级赛。
B.2006年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侗族“蝉之歌”组合获得原生态组银奖。
C.宋代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
D.2023年4月20日,湖南省通道县皇都村举办大型侗寨山水实景演出—“戊梁恋”。
4.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歌内容丰富→有利于维护稳定→传播侗族文化
B.大歌低音声部→支音复调式→装饰主调
C.传统村寨表演→侗族大歌被发现→走向世界舞台
D.侗族大歌舞台化→加深舞台认同感→改变中国音乐形象
5.侗族大歌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4-08-15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画范畴里,笔墨好不好是个基准,笔墨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黄宾虹先生在画论中表述,“中国画的渊源派别及其章法,必归之于用笔用墨,以植其基”,笔墨的高下影响着画的水平。

中国画的笔墨不是虚的,更不是空洞的。勾勒轮廓是用笔,渲染明暗则是用墨;刚劲挺拔、婉转顿挫在于笔的使用,浓淡干湿、水墨淋漓则在于墨的发挥。画家因为个性、天赋、学识,眼界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笔墨的使用也不尽相同:有笔强于墨者,如倪瓒、沈周、弘仁;亦有墨重于笔者,如吴镇、龚贤、李可染。用笔过程中的顺逆、顿挫、轻重,缓急、偏正、曲直等变化,全从笔出。因此,从技法的角度来说,用笔总是首要的。陆俨少曾说:“所称‘墨分五彩’,笔不好,决无五彩之妙,关键还在用笔上。”这也点明了中国画以笔为主、墨为辅的笔墨关系。

南齐谢赫建立起“六法”的理论,把“骨法用笔”列为第二重要的内容。笔是中国画的骨干、是墨的筋骨。用笔好,“画成方能立得起”(华琳《南宗抉秘》),好的用笔,能够使画面的神韵、风采自然且有变化,这种丰富变化的“骨气”,自然是归乎用笔。要做到好的用笔,黄宾虹讲要在平、留、圆、重、变五字上下功夫。平如锥画沙,起讫分明,不平就会轻浮柔弱;留则是积点成线,笔意贵留,如书法屋漏衰;圆转如意,恰如书法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如折钗股;重不是浊、滞,重如高山坠石、如万岁枯藤,如金重中而取其柔、铁之重而有其秀;八面出锋,顺逆兼施是变,融合古人之法而推陈出新也是变。

笔的变化是通过墨的痕迹来记录的,无墨也就不见用笔之妙,墨是为笔服务的。墨法的使用最重要的是泼,惜两字。泼墨用得好,画面就淋漓烂漫、见骨见肉;在适当的地方再间以惜墨法,泼墨惜墨穿插互用,正如古人所说,“汪滄泼墨,李成惜墨,两家相合,乃成画诀”,笔墨俱妙是中国画以笔墨见高度的基本准则之一。

中国古代画论主张“画乃吾自画”,强调画家本人要有创作个性,笔墨则是其艺术风格的真实流露。其中,“意境”是中国画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中国艺术表现形式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于中国画艺术来讲,笔墨等同于意境。中国画的意境,强调笔墨表现,使观者被笔墨营造的视觉形象感染。中国画笔墨没有程式化,它是画家个人作画的方法手段,是为表现意境,传达情怀。中国人讲阴阳、讲虚实,中国画讲究虚实变化,意到而笔不到。画面的安排布局,笔墨的极尽变化,常常巧妙地蕴含在虚实之中。中国画是一个笔墨之体,笔墨是其最基本要素。

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创新需要在坚实的传统基础上,吸收各种养分,以生活为源泉,以笔墨为立足点,展现新的意境,反映时代精神。中国画的创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并发扬中国画固有的长处,借鉴一切可以借鉴的艺术样式,实现中国画独立、持续地发展,赋予中国画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这既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也是中国画的志向。中国画艺术创作者需要下大功夫将技术升华到精神层面。如果没有扎实的传统笔墨基础作为保障,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摘编自王海勇《中国画以笔墨见高度》)

材料二:

比之笔墨,中国画还有更为普适的“意”的特质。

在中国画早期发展阶段,谢赫从艺术本体出发,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这一阐述本身就是评价中国画艺术水平的“金标准”。郭若虚评道:“六法精论,万古不移。”

由此我认为,作为中国画传统审美经验的精神内核,“意”是最具东方神采的独到底色,它的统摄能力较笔墨远甚。与笔墨概念之模糊不同,“意”的概念本身无关中国画的材料与技法层面,它属于纯粹审美经验的范畴,属于“道”的层面。“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意”的身影,无所不在。所谓笔墨,不过是其“用”之一。

具体而言,中国画领域中的“意”,其概念可作“写意精神”解。需要明确的是,“写意精神”不是专指“写意画”精神,而是指以传递物象内在精神特质为要、以形为径的创作理念。无论写意还是工笔,无论山水还是人物,亦无论水墨还是重彩,它是中国画特异于其他画种的原始基因。质言之,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观念的独特属性。

事实上,依循传统笔墨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中,尚未得见能够开拓中国画新风的佳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以传统笔墨为底线的局限性。在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中,对“意”的忽视,与在笔墨上的进退维谷相比,更令中国画失去了本体应有的东方神采。中国画的“意”深系于传统士人的精神世界,那么中国画的“意”应该具备何种内涵?这是值得深思的事情。

深植于中国文化深厚土壤中的中国画,是中国人观察宇宙、表现宇宙的视觉艺术总和。它原就具备着极为雄健的骨体与辽远无界的发展空间,且早已享誉世界艺术之林。笔墨,这一从属于中国画的术语名词,伴随着中国画概念的不断变化,有时反而演变为一条束缚中国画发展、创新的锁链,仿佛失之有愧于传统,为之中国画将不存。其实,吐丝自缚、皆源于对概念的模糊虚悬。

我们理当重新厘定特殊历史进程中那些被误解,被挤压的概念,重新构建符合当代发展的中国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展现铺砌坦途。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唯先摆正笔墨的位置。立定普遍适用、更具东方神采的“意”之本质,方能迈开自信从容的步伐,创造出新的面貌。

(摘编自吕少卿《中国画:“意”的特质比笔墨更重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墨对中国画来说至关重要,一个画家笔墨水平越高,其画作水平就越高。
B.笔和墨在作画中作用不同,一般来说,笔主要用于勾勒轮廓,而墨则用于渲染明暗。
C.中国画讲究虚实变化,画面的安排布局,笔墨的极尽变化,常常巧妙地蕴含在虚实之中。
D.写意精神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原始基因,是一种以传递物象内在精神特质为要、以形为径的创作理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中国画的意境强调笔墨表现,笔墨能体现画家的艺术风格。
B.材料一不但强调了笔墨的重要性,还就如何运用笔墨提供了具体的方法。
C.材料二认为笔墨属于材料和技法层面,“意”属于审美经验范畴,二者均为中国画最普适的特质。
D.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南齐谢赫的绘画“六法”理论,目的都是说明自己的观点。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清代方薰说:“笔墨之妙,画者意中之妙也。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
B.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作品《寒江独钓》,展示了浩渺大江中有一叶扁舟,一人在船头垂钓,营造了一种“清空寥旷,烟波浩渺”的意境。
D.弘仁的《天都峰图轴》中,山石大多用形似方形的几何体组成,疏密有致。在两块大石当中画了一些碎石和小树,给人以生动之感。
4.根据材料一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结构表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第一层(第1自然段)

               

第二层(第2~4自然段)分析了笔和墨之间的关系
第三层(第5自然段)

               

第四层(第6自然段)

               

A.①指出笔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②指出当下中国画如何创新的问题;③分析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
B.①分析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②指出笔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③指出当下中国画如何创新的问题
C.①分析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②指出当下中国画如何创新的问题;③指出笔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
D.①指出笔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②分析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③指出当下中国画如何创新的问题
5.就中国画的创新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认识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2024-08-15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