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0651 道试题
1 .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请求忽必烈接收“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悦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学,“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摘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据统计,在驻藏大臣制度存续的185年间,清中央政府共向西藏地方派遣138个驻藏大臣。历任驻藏大臣积极执行清中央政府旨意,决策与管理西藏地方事务,全力治藏,包括改善民生、治理吏治,得到了西藏僧俗民众的支持,提高了威望,进而增强了对清中央政府的向心力。中央对西藏行使主权与施政管辖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和加强。

——摘自《清朝对西藏的统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图2反映了唐朝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唐朝注意与各民族首领的关系,它给回纥首领的封号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忽必烈两例巩固元朝统一的方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清朝对西藏的治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
2024-06-1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双峰县2024年中考学业水平模拟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起草委员会仅用了4个月就完成了该草案。在参议院审议草案的102次会议中,拿破仑至少在57次会议上作为主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还要求把当时法国的法律法令凝合成一套适用于全体公民的法律体系……这部法律确立了天赋人权的理论,这些理论赋予了民众独立的人格,至今此精神仍在闪耀。

——[美]弗兰克·萨克雷[美]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

材料二   由宋教仁草拟的草案呈送临时参议院,但参议院以该草案名称不能包括“人权”的内容为由,将其退回给孙中山,经过孙中山多次协商,从1912年2月7日起,南京临时参议院召开了制定临时约法的会议。经过两次起草,32天的讨论,通过二读、三读手续,3月8日获得通过。3月11日即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也较为全面具体地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草案”成为今后哪一法律文献,并概括该“草案”得以通过的有利因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两部法律共同体现的时代潮流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按照“面临的问题——采取的做法——取得的成效”的结构,举出近现代史上顺应上述潮流的事例。(提示:所举事例不得取材于材料一、二)
2024-06-14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2024年九年级中考三模文综试卷-初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正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屹立在世界东方。

材料一   中国曾经是一个地区性国际秩序的主导者。但在19世纪后半叶,面对西方列强向东扩张,中国曾经试图继续维持旧秩序,但遭遇惨败。可以说,在西方构建新的世界秩序的过程中,被排除于这一进程之外的中国,是新的世界秩序的受害者。它只能被动地不情愿地接受新规则,而对规则的制定毫无发言权,国家权益大量流失。

材料二   在20世纪以来世界秩序的变动与重建中,中国逐渐主动参与。总体来说,中国是新的世界秩序的受益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主动参战,表明了成为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的愿望,并恢复了部分失去的国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参与了国际秩序的重建,从世界政治舞台的边缘跃入中心地带。但这一进程因战后很快出现的冷战而中断。冷战结束后,改变了思维的中国开始了融入国际秩序的进程,这一秩序的若干方面尚有可议之处,但中国确实得益于这一秩序,并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飞跃。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建朗《从世界秩序的变迁中观察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后半叶的“世界秩序”的主导者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逐渐主动参与世界秩序重建的历程。
(3)综合以上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的关键因素。
2024-06-14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2024年九年级中考三模文综试卷-初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8年,沙俄举行远东特别会议,在低估日本实力和野心的情况下,决定全力支持日本,即旨在利用日本、削弱中国,进而牵制英国的远东政策。正如恩格斯所言:“中日战争是把日本作为工具的俄国政府挑起来的。”……法国在中日战争开战前利用中日的紧张关系,一直催促日本对中国宣战。当时的德国为了在亚洲取得相应的侵略地位,也曾主张利用日本对中国进行打击。

材料二   1894年7月16日,英日双方签订了新的条约,规定5年后生效,英国取消在日本租界和租界行政权,废除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提高关税(从5%提高到10—15%)等等。7月23日,英国政府又照会日本政府,宣称若中日开战,不以上海为战场,则英国将采取“中立”立场。不久,日本政府揭开了对华战争的序幕。

——以上材料均摘自《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沙俄支持日本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指出欧洲列强对中日战争一致奉行怎样的政策?该政策在当时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上述材料及问题表明日本在所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2024-06-14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2024年九年级中考三模文综试卷-初中历史
5 . 小强同学围绕“国防建设”进行了下列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国防建设——军队改革】

(1)根据图一、图二,概括新时代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形成的新格局。

【国防建设——发展历程】

(2)小强制作了如下表格,请你将表格补充完整。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①特点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领导机构在北京成立
1956年9月10日我国仿制成功第一架国产歼-5型歼击机
1966年10月1日我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主要担负②
1970年12月26日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随后装备海军
2012年9月25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国防建设——总结感悟】

(3)通过以上探究活动,概括科技与国防的关系。
2024-06-14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儒家学说下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家国同构”关系,而“忠孝之义”是“家国同构”最重要的切入点,通过道德教化,使虚幻的君主王权建立在真实的血缘关系上,进一步巩固政权。在政治关系中,极为强调王道、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君主要重视官员、百姓的意志。在官员的选拔上,也最为重视品德的端正,官员不仅得有才能,更得有道德。

——摘编自吴静《浅析〈四书章句集注〉中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1)材料一图A图书体现了儒家学派创始人________(人物)的思想;图B图书作者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他主张实行“________”,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________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______(国家)哲学家苏格拉底思考人类社会,终生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
(2)依据材料二,概括儒家学说中政治理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学说对古代政治统治的现实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代应该如何继承和弘扬儒家文化?
2024-06-1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陕西省富平县九年级下学期历史中考一模试卷
7 . 某校九年级(2)班同学以“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屈辱外交】

材料一: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关于鸦片问题,双方争论异常激烈……英国只能暗地里进行鸦片交易。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清政府迫于英国强大武力的威慑,无奈地同意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运动,国力得到了巨大提高,开始了与中国争夺朝鲜宗主权的斗争。……但在甲午战败后,中国在签订的城下之约中丧失大量的权益,包括对朝鲜的宗主权。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抗争外交】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一次民族觉醒的运动。中国外交代表在国际会议上面对险恶的国际环境说“不”,这在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外交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开创了一个敢于对帝国主义国家现有秩序抗争的先例。从中国近代革命史角度说,五四运动标志着近代中国的革命运动,将从旧民主主义时期转到新民主主义时期。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史读本》

【探索外交】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时明确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摆脱此前亦即60年代在国际上所处的孤立地位。

——摘编自陶季邑《美国关于中国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研究述评》

【大国外交】

材料四: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完善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我们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赢得广泛国际赞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处理外交关系时妥协退让的原因。甲午战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城下之约”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取得的初步成果。根据材料二文字,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3)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哪一外交原则?根据材料三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指引下,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现代的外交变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2024-06-14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前瞻卷(123)
8 .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成为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给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摘自何成刚主编《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材料二   当时英国鼓励发明,便开始有人努力的改进当时的生产设备,瓦特便是其中之一,而瓦特改良蒸汽机导致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因此蒸汽机的改良绝对是促成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一。而蒸汽机车是一种以蒸汽引擎作为动力来源的铁路机车,因此若没有蒸汽机的改良便不可能有这项交通工具的诞生。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材料三   电的发明和应用,打开了解放生产力的大门,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与第一次技术革命截然不同,第二次技术革命完全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直接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基础设施。

——摘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大发明中为世界连为一个整体做出贡献的是哪一项?对欧洲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变革的又是哪一项?
(2)根据材料二,谈谈蒸汽机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一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的应用方面的发明?“电的发明和应用”开辟了一个怎样的“新的时代”?
(4)阅读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什么时代?
2024-06-14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双峰县2024年中考学业水平模拟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材料二   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是80年代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改革使经济体制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构成了加快改革步伐的体制基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

——摘编自余习广、李良栋等主编《大潮新起:邓小平南巡前前后后》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在他去世后逐步暴露出来。他的继任者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曾先后寻求改革,但收效甚微。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新思维”,从而使苏联变向,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结果不但没有拯救苏联,反而把苏联推向了解体的深渊。

——朱东来主编《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在工业化建设上有何共同特点?并说说我国在怎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的?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80年代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改革过程中,我国确立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举一例说明,21世纪以来,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苏联改革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对比中苏改革,总结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
2024-06-14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双峰县2024年中考学业水平模拟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材料二   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项目中国(1952年产量)印度(1950年产量)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2.37千克4千克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2.76千瓦时10.9千瓦时2949千瓦时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农民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得力于国家采取的哪一项措施?农民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你从表格中能得到什么信息?
(3)为了改变上述情况,我国政府做出了什么决定?列举这一时期交通运输业的主要成就一例。
(4)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对哪一领域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
(5)当时对该领域采取的主要改造政策是什么?有何意义?
2024-06-1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模拟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