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57 道试题
1 . 汉朝推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后来爆发“七国之乱”;曹魏实施九品中正制,结果出现门阀专权局面;唐朝在边境重地设军镇,结果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对以上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历史评判不能单纯以成败为基本依据B.制度设立之初就存在明显弊端
C.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D.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2024-05-0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四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西汉设十三州刺史,定期出巡所部辖郡县。刺史辖区的划分大多以大山、大川为界线,与今天的省界有许多吻合的地方,如湖南与江西省界。这反映了(     
A.历届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监察
B.西汉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C.大山和大川是自然地理单元
D.后世行政区的划分遵循历史传统
2024-05-0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有秦朝郡县制、东汉至南北朝州郡县制、唐朝道州县制、元朝行省制等,下图所示为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情况。据此可知(     

①县制是最稳定的基层行政单位   ②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③贵族等级制不断加强                 ④国家治理制度创新发展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024-05-0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唐初吸取隋亡的教训,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谈及贞观之治,既有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更有中国制度的功劳。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以下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唐太宗大兴文治,改革兵制B.魏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C.枢密院掌管军政,分割权力D.门下省下设有六部,分工处理政务
2024-05-0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东北(ZDB)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在唐代公文流转过程中,官府收文一般包括登记、批办、受付、判案、执行、勾稽、抄目等环节。其中判案环节实行同职官四等连署制度,即每份文件要经过勾官、判官、通判官、长官共同签署,方能生效执行。由此可见,唐代(     
A.官僚体系日益完善B.地方权力有所扩大
C.监察机构相互制约D.行政运行较为规范
2024-05-0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Ⅶ)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传世文献和近百年出土的秦汉简牍看,当时“文书行政”空前发达,官文书在制作、收发、办理、保管等各个环节都有严密的制度,其种类和数量都甚为可观,由此成为重要的行政工具,承担着庞大帝国各项事务的管理职能。正如东汉王充所云:“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秦汉特别是汉代官文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诏、策、敕、玺等皇帝下行文书;二是章、表、奏、议等官吏上行文书;三是一般官府往来文书。此外,秦汉还有各类司法律令,以保证社会各种关系、各项事务的处理有可遵循的标准。

——摘编自郗文倩《秦汉以文书治天下》

材料二   宋代朝廷与地方之间有多种沟通途径。朝廷决策,既建立在地方信息基础之上,也依靠地方官员去执行。

朝廷信息下达,除政令文书外,重要途径之一是邸报,也就是政府公报。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情报,皇帝的诏敕命令、起居言行,中央政府的法令、公报,官员的任命、赏罚,地方、部门与臣僚的章奏文报等。许多地方官员都是通过邸报知晓中央信息。宋代的地方体制,最高层级是作为监察区划的路;下面有州郡和县两个地方行政层级。朝廷、路分、州郡,都会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和监督。考察结果上报至中央,人事部门汇总比对,决定奖惩。

——摘编自李全德《信息与权力:宋代的文书行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文书治国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文书行政发展的影响。
2024-05-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题(新高考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某重点高中高二年级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大一统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论坛,同学们广泛搜集材料,节选如下:

材料一   

甲:秦汉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示意图

——根据邹逸麟《从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转化》整理而成

乙:公元前113年,“专令上林三官铸”,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三官五铢钱铜质紫红细腻,整体精致光洁,外廓坚挺匀称,“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从此成为流通全国的统一货币。

——摘编自石俊志《五铢钱制度研究》

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鉴于边疆存在显著差异,针对部分边疆区域采取不同程度的“因俗而治”治理机制,表现出秦汉边疆治理原则的灵活性与机动性。事实上,秦汉时期内地与边疆的文化、经济、社会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大一统理念难以迅速贯彻于殊俗绝域,作为过渡性政策的“因俗而治”便应时而生。

——卜宪群袁宝龙《“因俗而治”展现秦汉治边智慧》

(1)材料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大一统与国家治理有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运用秦汉隋唐史实,从因俗而治的视角,围绕中国古代大一统与国家治理,自拟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3)谈谈中国古代大一统与国家治理的当代价值?
2024-05-0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元朝疆域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朝边疆治理与内地趋于一致B.新疆地区开始接受中央的管辖
C.行省的设置遵循山川形便原则D.多民族政权并立阻隔东西交通
2024-05-0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后,字书各异的文字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今册书用简,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用黄麻纸,敕旨、论事敕及敕牒用黄藤纸,其敕书颁下诸州用绢”“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既下,则署而行之”“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二   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

——摘编自项旋《皇权政治与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考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文书行政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2024-05-0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份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10 . 如表所示为“唐玄宗的部分敕文”。这表明当时(     
时间敕文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采访处置使,“命诸道采访使考课官人善绩”“以六条检察非法”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令采访使处置,“牧宰无政,不能纲理”“其余常务不可横干。其便宜令中书门下即简择奏闻。朕将亲览”
天宝九载(750年)“自今已后,采访使但察访善恶,举其大纲。自余郡务所有奏请,并委郡守,不须干及”
A.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B.司法权统一收归于中央
C.中央对藩镇势力妥协D.监察官的职权受到限制
2024-05-0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