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66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

(节选自《史记·李陵传》)

材料二:

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复得数十A矢B足以C脱矣D今无兵E复战F天明G坐H受缚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期,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期”字意思相同。
B.引,退却,与《三峡》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C.绝,断绝,与《屈原列传》中“秦伏兵绝其后”的“绝”字意思相同。
D.及,等到,与《离骚》中“及行迷之未远”的“及”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李陵奉命出征,以避免让李广利受到集中攻击;材料二说,李陵接受了为李广利押运辎重的任务,还主动带五千勇士分散单于兵力。
B.材料二写李陵与匈奴作战时,让前行队伍拿戟与盾牌,后行队伍握弓弩。他挥师进攻,千弩齐发,敌人应弦而倒,然后汉军追击杀死几千敌人。
C.材料一写汉武帝在李陵投降娶妻之后,族杀了李陵的家人;材料二写汉武帝对没有救援李陵感到后悔,派人慰劳赏赐了得以逃脱的李陵余部。
D.对于李陵兵败投降一事,材料一简述了李陵被单于兵围击、最终被招降的过程;材料二详写了李陵英勇作战的情节,表现了他失败投降的无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5.李陵兵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19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材料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稍长,其乡人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至幕中。

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旋与宜中议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张世杰让宜中曰:此如何时,动以台谏论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还。

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属井澳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时世杰驻兵崖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手。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节选自《宋史·陆秀夫传》,有删改)

【注】①二王,分别为益王赵昰,卫王赵昺。②井澳,今广东省中山市南海中岛屿。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则与B王图议国事C以出D号令EF则接遇宾客G应对H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指脸色。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意义却不同。与文中“憔悴”“枯槁”“混浊”“世俗”相同。
B.“见”,文中表示被动。与班固《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见”意思相同。
C.“从”,文中指跟随,跟从。与贾谊《过秦论》中“合从缔交”的“从”意思不同。
D.“其”,文中指他的。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能力出众,遭小人陷害而被贬官,最后不愿与世推移而投江明志;陆秀夫才干突出,虽遇伯乐赏识,但偏逢末世,最后兵败而赴海殉国。
B.屈原和陆秀夫皆是忠贞爱国之士:屈原虽被放流,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陆秀夫取胜无望,安顿好妻子儿女,作别卫王后,便只身赴海而死,忠于南宋。
C.材料一文学性浓厚,运用对偶、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材料二语言平实、叙述简洁,更注重史学性。
D.两文均精心裁切,详略得当;材料一概述上官大夫诋毁屈原,详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材料二略写陆秀夫追随二王到温州的过程,详写朝会时的场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
5.从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概括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
2024-04-19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恶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减)

材料二:

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智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智伯入南里,门于桔秩之门。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智伯谓赵孟(赵襄子):“入之。”对曰:“主在此。”智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庶无害赵宗乎!“智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智伯,遂丧之。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 ”。

夫A才B与C德D异E而F世G俗H莫I之J能K辨L通M谓N之O贤P此Q其R所S以T失U人V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遗游”的“挟”字意思不相同。
B.严,指敬重、尊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严”字意思不相同。
C.审,指清楚,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字意思不相同。
D.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
D.《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2)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
5.司马光的“取人之术”认为: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请阐述其理由。
2024-04-19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彷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青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乃走晋阳。

其后,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韩、魏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吾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无故A索地B诸C大夫D必惧E吾F与之地G智伯H必骄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文中指对着,与《石钟山记》中“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的“向”意思不同。
B.相,文中兼指双方,与《孔雀东南飞》中“相见常日稀”的“相”意思相同。
C.期,文中指约定,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意思不同。
D.中,文中指不偏不倚,与《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从韩康子那里得到割地后,又向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同样得到魏桓子的应允,最后又向赵襄子索地,却遭到拒绝。
B.智伯军队为救水乱作一团,韩、魏两军乘机从正面杀来,赵襄子率兵与两军合击,大败智伯,杀死智伯之后又诛灭其族人。
C.世间常有识人不明、用人不当的事情发生,司马光认为,这是世人不能明确地分辨才与德,而笼统地称之为贤明造成的。
D.智伯亡国破家的故事引发司马光思考,他从德与才两者的关系出发,指出人可以分为圣人、君子、愚人、小人四种类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2)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5.请根据材料概括智伯亡国破家的原因。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无私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长焉。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雠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雠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䵍,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材料二:

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人事浃,王道备,精和圣制,上通于天而麟至,此天之知夫子也。于是喟然而叹曰:“天以至明为不可蔽乎?日何为而食?地以至安为不可危乎?地何为而动?”天地尚有动蔽,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灾异并作也。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故孔子行说,非欲私身,运德于一城,将欲舒之于天下,而建之于群生者耳。

(节选自《说苑·至公》)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A人之所B私也C忍所私D以行E大义F巨子G可谓公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覆,指覆盖,与成语“覆水难收”“覆巢无完卵”中的“覆”意思不同。
B.遂,文中是“于是,就”的意思,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遂而鸡豚”的“遂”意思相同。
C.赐,文中指赐予的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意思相同。
D.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多用于比喻极细微的事物。如《鸿门宴》中“毫毛不敢有所近”中的“毫毛”就是这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举荐人才时,祁黄羊向晋平公举荐解狐担任南阳令、推举祁午做军尉,晋平公采纳了他的建议。
B.墨家巨子腹醇的儿子杀人,秦王已免其死罪。但腹醇坚持执行墨子之法,最终他的儿子被杀死。
C.孔子游说了七十个诸侯国君却未能得志,只好隐退而修订《春秋》。他在著史时,微小的善也要采纳,一点一滴的恶也要贬斥。
D.《吕氏春秋》中认为天地无私,日月四时普遍运行,因而万物得以生长。孔子却认为天和地也会被遮蔽,导致灾难发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2)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5.“至公”的境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②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张胜。

③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 单于使卫律其事 (       )                           (2)收张胜 (       )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虞常果张胜(     
A.率领                      B. 援引               C. 牵扯                 D. 举荐
(2)会虞常(     
A.评定                      B. 议论                C. 控告               D. 判罪
3.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
汉 使 张 胜 谋 杀 单 于 近 臣 当 死 单 于 募 降 者 赦 罪
4.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5.第③段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2024-04-1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舜钦,字子美,参知政事易简之孙。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怪伟。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俊多从之。初以父任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玉清昭应宫灾,舜钦年二十一,诣登闻鼓院上疏。举进士,改光禄寺主簿,知长垣县,迁大理评事,监在京店宅务。康定中,河东地震,舜钦诣匦通疏。范仲淹荐其才,召试,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舜钦娶宰相杜衍女衍时与仲淹富弼在政府多引用一时闻人,欲更张庶事。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为。会进奏院祠神,舜钦与右班殿直刘巽辄用鬻故纸公钱,间夕会宾客。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等劾奏,因欲摇动衍。事下开封府劾治,于是舜钦与巽俱坐自盗除名,同时会者皆知名士,因缘得罪逐出四方者十余人。世以为过薄,而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举网尽矣。舜钦既放废,寓于吴中。二年,得湖州长史,卒。舜钦数上书论朝廷事,在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争为人所传。及谪死。世尤惜之。

(节选自《宋史·苏舜钦传》)

材料二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子美之齿少于余。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摘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气。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趋于古焉。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节选自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舜钦A娶宰相B杜衍女C衍D时与仲淹E富弼在F政府G多引用H一时闻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文中指游学,与《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的“游”词义相同。
B.召试,文中指皇帝召来面试,这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
C.便,文中意为满意,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便”词义不同。
D.古文,与下文中的“时文”相对,苏舜钦和欧阳修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舜钦少年时即有大志。在二十一岁那年,玉清昭应宫遭灾,他到登闻鼓院击鼓上疏。之后河东发生了地震,他又往朝廷设置的意见箱中投放了上皇帝书。
B.苏舜钦和刘巽因私用公款被以监守自盗罪开除官籍,当时参加宴会的都是知名人士,因这件事获罪流放的有十多个人,这是苏舜钦政治生涯的重大挫折。
C.苏舜钦在苏州时,常将愤懑的心情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他的诗歌风格豪放,人们往往为之惊奇。他还擅长书法创作,日常所写的诗歌都被人们争相传看。
D.天圣年间的学者依声律、对偶摘引割裂古籍中的语句来写文章,还借此互相夸赞推崇,而苏舜钦与苏才翁、穆参军创作古歌诗、杂文,与流俗不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等劾奏,因欲摇动衍。
(2)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5.对于苏舜钦因罪被除名的事,他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滂字德霖,武义人。滂自少诵说,能其师。与浦江梅执礼同游学,人士多倾下之,号东梅西刘。中大观己丑进士第,调新昌县令。县在豫章山中,俗嗜斗,令到官辄移病去,以他吏摄之。滂临以诚,未几称治,傍邑讼不能决者,乞从滂决之。豪邹氏横里中,挟贵婣诬人死,滂捕致械治之。部使者为请,不听,卒傅以法,投豪于相州。蔡京与滂祖为布衣交,滂至京师,京曰:吾故人有孙耶?除详定勒令所删定官,欲挽滂为党。会常瓌书诗屏间,京疑其讪己,属滂求其迹,且迁官。滂笑曰:此胡为及我哉?京闻之不悦,滂亦拂衣去。是不调者十余年。靖康初,诏除太常博士,不拜。建炎中,上问人才于近臣,学士詹乂、给事中汪藻、舍人李公彦皆云滂可用,用滂知建昌军。建昌旧守多懦夫威权不立兵习悍骄邀求无度。滂至,一以法绳之,兵不胜其忿,持戟入市掠人物,即拒者刺伤之。滂捕系追偿,兵遂为变。滂及母、妻皆死,时绍兴甲寅七月三日也。滂卒时年五十六。其妻汤氏侍姑侧,兵及身犹不去,竟遇害。建昌人闻滂死,皆恸哭失声。逾期,父老犹会佛祠哭之,有欲绝者,且千里以书吊其孤。朝廷既诛始乱者,复用御史言,褒滂为朝请大夫,官其一子墉。滂好学,善属文,与人交,终始如一,闻有急,倾财赴之。居官嫉恶如仇,毅然不可回夺,以及于难云。

(节选自宋濂《刘滂传》)

材料二:

鼛微时与蔡京善,常曰:蔡子,贵人也;然才不胜德,恐贻天下忧。至是,京还朝,遇诸涂。既见,京逆谓曰:我若用于天子,愿助我。鼛曰:公诚能谨守祖宗之法,以正论辅人主,示节俭以先百吏,而绝口不言兵,天下幸甚。鼛何为者?京默然。既相,出提点江东刑狱。

(节选自《宋史·孙鼛传》)

【注】①蔡京:北宋末年奸相。②欲绝:感情极其强烈。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建昌旧守A多懦B夫C威权D不立E兵习F悍骄G邀H求无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指使……屈服,“舞幽壑之潜蛟”的“舞”指使……起舞,两者用法相同。
B.布衣,本指布制衣服,文中借指平民。古代平民穿粗布衣服,故称。
C.坐,指因为,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坐”意思不相同。
D.祖宗,文中指帝王的祖先,与成语“祖宗法度”中的“祖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滂曾与浦江人梅执礼一同外出求学,后来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他好学,擅长写文章,轻财仗义,与朋友交往自始至终都态度如一。
B.新昌县民风好勇斗狠,非常难治理,因此县令到任后总是称病离职,朝廷只好委派其他官员暂代县令之职。刘滂上任后改变了这一局面。
C.刘滂逮捕了强横不法的士兵,追索抢劫之物还给物主。士兵发动兵变,杀害了刘滂和他的母亲、妻子及小姑,百姓听到噩耗后深感悲痛。
D.蔡京在回京途中遇到旧时好友孙鼛,希望他以后有机会帮助自己,孙鼛对蔡京提出了不少劝诫。蔡京默然不语,任宰相后将孙鼛外放为地方官。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滂临以诚,未几称治,傍邑讼不能决者,乞从滂决之。
(2)蔡子,贵人也;然才不胜德,恐贻天下忧。
5.从刘滂、孙鼛拒绝蔡京要求的两件事中,可以看出他们共同拥有哪些优良品质?请简要概括。
2024-04-1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高三4月新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乘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十五年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惠公始以甘言重赂诱秦,既得国而尽食其言,秦穆公之心未尝一日忘晋也。至晋饥而秦输之粟,非忧晋也,积我之厚,彼之薄,所以怒其众而将使之也。斯怨也,岂祷请所可谢,言语所可回乎?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使君子为晋谋,必曰:吾久负秦约,常患无以自解,苟因其乞籴,亟如其请而其急,则秦将见今日之思,而忘前日之怨,政使怨不尽解亦可以杀其怒而缓其毒虽锋刃相向其致死于我必不力矣彼虢射乃谓无损于怨,而厚于寇,吁!是何言欤?虢射徒知与粟之无损于怨,不知闭籴之增其怨也。择祸莫若轻,择怨亦莫若轻。虽使果如虢射之言,无损于怨,亦犹愈于增其怨,况与之粟乃所以损其怨乎?庆郑虽欲救之,然其气暴,其辞悍,适所以起晋惠之怒而已。惜乎!庆郑有救之之心,而未得救之之道也。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政使怨不尽A解B亦可以杀C其怒而缓D其毒E虽锋F刃相向G其致死H于我必不力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携,指离心、背离,与《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携”意思不同。
B.诸,相当于第三人称“之”,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用法相同。
C.形,文中指表现、显露、显示,与“喜形于色”“形诸笔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
D.振,同“赈”,赈救、救济,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连年款收,向秦国请求援助,子桑认为,应该把粮食卖给晋国,如果晋国多次受恩却不思报答,就会失去了民心,遇战必败。
B.百里奚认为,天灾流行,各国都会发生,救济本国受灾民众,支援相邻国家,是应有的道义,丕郑的儿子丕豹赞同百里奚的看法。
C.秦国既帮晋惠公即位,又在晋国闹饥荒时施以援手,但当秦国闹饥荒,晋国却拒绝卖粮食给秦国,后来秦国讨伐晋国,晋国大败。
D.晋惠公当上国君后,长期违背对秦国的约定,若能在秦国危难之时,听从庆郑建议,则可能不会成为四德皆失、守不住国土之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
(2)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
5.吕祖谦对虢射所持“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之论进行了批驳,请简要概述吕祖谦批驳虢射的理由。
2024-04-18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孙子曰:“上兵伐谋。”又曰:“士卒熟练。”又曰:“亲而离之。”

(选自《孙子兵法》有删改)

材料二:

李抱真,字太元,抱玉从弟也,沈虑而断。仆固怀恩反于汾州,陷焉,挺身归京师。代宗以怀恩倚回,所将朔方兵精,忧之,召抱真问状,因奏曰:“郭子仪尝领朔方军,人多之。怀恩欺其下曰:‘子仪为鱼朝恩所杀。’今起而用,是伐其谋,兵可不战解也。”既而怀恩败,奔遁,如抱真策。迁陈郑泽潞节度留后。既谢,因言:“百姓劳逸在牧守,愿得一州以自试。”更授泽州刺史,兼怀泽潞观察留后。徙怀州,仍为怀泽潞观察留后,凡八年。抱真密揣山东有变,上党且当兵冲。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无以养军士。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闲月得习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比三年,皆为精兵,举所部得成卒二万,既不廪于官,而府库实。抱真缮甲淬兵,遂雄山东,天下称招义军步兵冠诸军。德宗嗣位。初,田悦反,围邢及临洺。诏抱真与河东马燧策兵救之,斩其将杨朝光,遂解临洺、邢之围。复与悦战洹水,走之。进围魏,悦战城下,大败。会朱滔、王武俊反,救悦,抱真退保魏。于时,李希烈陷汴,李纳反郓,李怀光相次反河中,抱真独以数州孑然横绝溃叛中,离沮其奸,为群盗所惮。兴元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朱滔悉幽蓟兵与回纥围贝州。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天子下罪己诏,并赦群盗。抱真乃遣客贾林以大义说武俊,使人从击滔。武俊许诺,而内犹豫。抱真自造其壁,曰:“仆今日此举,系天下安危。仆死不还,领军事以听朝命,亦唯子;奋励士马,东向雪仆之耻,亦唯子。”又曰:“希烈窃帝号,滔攻贝州,此其志皆欲自于天下。足下既不能与竞长雄,舍九叶天子而臣反虏乎?且诏书罪己,禹、汤之心也。方上暴露播越,公能自安乎?”因持武俊,涕下交颐,武俊亦感泣,左右皆泣。武俊感之不疑,待之益恭,指心誓天曰:“此身已许公死敌矣!”约为昆弟而别。旦日合战,大破滔经城。进检校司空。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至与语无可采者渐退之。晚年好方士,贞元十年因饵丹卒,时年六十二。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十》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小善A皆卑B辞厚币C数千里D邀致之E至与语F无可G采者H渐退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练,意为勤于练习,与现代汉语所说的“熟练”意思不同。
B.德,意为感恩戴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积其德义”的“德”意思不同。
C.牧守,州郡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
D.肆,意为延伸、扩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抱真亲自征兵训练,不到三年,缮甲淬兵,称雄于山东,练成了二万“冠诸军”的精兵。
B.李抱真大败田悦后,又独自以数州之力抗拒李希烈、李纳、李怀光的反叛,被众贼忌惮。
C.李抱真亲自造访王武俊的军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坦诚打动了他,共破反贼。
D.李抱真听闻当世有才之人,就一定要与他交往,晚年却迷信方士,最后因服用丹药而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无以养军士。
(2)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
5.李抱真的哪些事迹体现了材料一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