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66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安居)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西归,用留侯、陈平计,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
B.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
C.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
D.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始怀王遣我,以能宽容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        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C.汉王欲引西归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D.用留侯、陈平计,进兵追项羽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心胸开阔,不愿杀降人。他到霸上后,秦王子婴投诚,有的将领认为应杀死秦王,但汉王不想辜负怀王的信任,且认为杀降人不祥。
B.汉王目光长远,善于笼络人心。他进入咸阳后,主动下令封好府库,召见各县中德高望重的人,与他们约法三章,并安慰他们不必害怕。
C.汉王胸有城府,不守信用。和楚王约定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西边为汉,东边为楚后,又采用张良、陈平的计策追击楚军,最终大败。
D.汉王因时制宜,因人施略。当汉军平定楚地后,只有鲁地人还不肯降服,汉王就率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地的父老们看,鲁人才投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
2023-12-2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安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予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有改动)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予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另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断句处的字母写到答题纸相应位置。(     
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归子”的“归”指让(使)……回去,与《鸿门宴》中“烛之武退秦师”的“退”字用法相同。
B.与,意思是给、给予。同《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C.玉声,佩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D.倍,指违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止,提出放归条件,楚国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国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广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奉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而保全东地。
D.材料一说齐王放归楚国太子是因为楚国太子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说齐王放归楚国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献之地,所以安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2)其人曰:“不然,郢另立王,因与其新王市。
5.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不同意见?请简要说明。
2023-12-2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翔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窦宪将征匈奴。三公、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

夏六月,窦宪、耿秉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出满夷谷,会涿邪山。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南匈奴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洛山,大破之,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北辊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甚众,杂畜百余万头,诸裨小王率众降者,前后八十一部二十余万人。宪、秉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命中护军班固刻石勒功,纪汉威德而还。

九月,庚申,以窦宪为大将军,封宪武阳侯,食邑二万户;宪固辞封爵,诏许之。

窦氏兄弟骄纵,而执金吾景尤甚。奴客缇骑强夺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商贾闭塞,如避寇仇;又擅发缘边诸郡突骑有才力者。有司莫敢举奏。袁安劾景:擅发边民,惊惑吏民;二千石不待符信而辄承景檄,当伏显诛。寝不报。

窦宪以北匈奴微弱,欲遂灭之。二月,围北单于于金微山,大破之,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出塞五千余里而还,自汉出师所未尝至也。

窦宪既立大功,威名益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之徒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门,赋敛吏民,共为赂遗。尚书仆射乐恢,刺举无所回避,宪等疾之。恢上书曰:陛下富于春秋,篡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害下以谦自引四舅可长保爵土之荣皇太后永无惭负宗庙之忧诚策之上者也。书奏,不省。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九》,有删改)

【注】①四舅:指窦宪、窦笃、窦景、窦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四舅可长保爵土之荣皇太后/永无惭负宗庙之忧/诚策之上者也
B.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四舅/可长保爵土之荣/皇太后永无惭负宗庙之忧诚/策之上者也
C.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四舅/可长保爵土之荣皇太后/永无惭负宗庙之忧诚/策之上者也
D.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四舅可长保爵土之荣/皇太后永无惭负宗庙之忧/诚策之上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堂:汉代正朝左右官员议政之处,泛指朝廷。窦宪将要征伐匈奴,这是国之大事,故三公、九卿纷纷到朝堂去上书劝谏。
B.单于:匈奴王的称谓。东汉时匈奴分化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汉朝,北匈奴不臣服,故南单于率兵与窦宪的军队会于涿邪山,共同出击北单于。
C.执金吾:古代守卫京城的官员,属于高级武官。当年窦氏兄弟非常骄纵,尤其是掌握护卫京师大权的窦景放纵手下干坏事。
D.二千石:汉代刺史、太守级官员享俸禄二千石金银,故得此代称。袁安弹劾地方官员不等朝廷的符信就听从窦景的调遣。
3.下面含有“燕然”二字的诗句中没有用“刻石勒功”典故的一项是(     
A.田畴不卖卢龙策,窦宪思勒燕然石。
B.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C.今日诸孙拜坟树,愧无文字续燕然。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
(2)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5.窦宪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称他是“英雄”,也有人称他是“乱臣”。你赞成哪种说法?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理由。
2023-12-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藉。大将军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节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材料二:

何充,字次道,庐江人。丞相王导妻之姊子,故少与导善,早历显官,明帝亦友昵之。成帝即位,迁给事黄门侍郎。平苏峻乱,迁东阳太守。在郡甚有德政,荐征士虞喜,拔郡人谢奉、魏颜等以为佐吏。王导、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由是加吏部尚书。及导薨,转护军将军,与中书监庾冰参录尚书事。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权侔人主,虑易世之后,戚属转疏,将为外物所攻,谋立康帝,即帝母弟也。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冰等不从。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建元初,出为骠骑将军,假节,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以避诸庾。俄而帝疾笃,冰、翼意在简文帝,而充建议立皇太子,奏可。及帝崩,充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穆帝,冰、翼甚恨之。充居宰相,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然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靡费巨亿而不吝也。于时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谢万讥之云:“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永和二年卒,时年五十五,赠司空,谥曰文穆。

(节选自《晋书·何充传》)


【注】康帝,即后来的晋康帝,当时身份是琅邪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今A琅B邪C践D阼E如F孺G子H何I社J稷K宗L庙M将N其O危P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狼藉,文中指名声不好,与《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中的“狼藉”意思不同。
B.稍,这里是“逐渐”的意思,《苏武传》中“稍迁至移中厩监”的“稍”也是此意。
C.假节,即“假(借)以符节”,是指皇帝将符节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
D.数,文中意为“计算”,与《六国论》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王敦特意在众人面前夸赞担任庐江太守的哥哥王含政绩斐然、广受赞誉,作为下级的何充对此却持有异议。
B.何充在东阳太守任上有很多有益于百姓的政治措施和成就,颇受王导和庾亮的赏识,在二人力荐之下,得到提拔重用。
C.外戚庾冰兄弟权倾朝野,为了继续保有自己的地位,他们希望让太后的弟弟康帝即位,并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D.何充担任宰相,才能度量出众,一心为公,正直无私,深受人们赞誉,但又笃信佛教,花费无度,受到时人讥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2)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
5.后世评价何充“抗直不谄”,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023-12-27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九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注】①旄(máo)头;古代皇帝仪仗中一种担任先驱的骑兵。②钟虡(jù):一种悬钟的格架,上有猛兽为饰。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刑A百姓B之命也C而军中D典狱者E或非F其人G而任以三军H死生I之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认为……很奇特,与《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异”意思和用法相同。
B.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任用官员的科目,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
C.数,文中意为多次,与《陈涉世家》中“广故数言欲亡”的“数”意思不同。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他在年轻时机智敏锐,有谋略,但因为平时不修品行功业,所以当时很多人并不认为他奇特。
B.曹操让官府抚恤慰问所有在战争中死亡的将士的家庭,不让官府停止向他们供应食粮,体现了曹操关爱士兵的一面。
C.汉献帝让曹操出行时设置和皇帝一样的先驱骑兵,宫殿中摆设刻着猛兽的钟磬大架,都体现了曹操地位显赫。
D.曹操重视军队中主管刑狱的官员选任,认为这些人手中掌握了三军将士的生死大权,如果不称职危害甚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
5.文中曹操颁布的诸多命令体现了他重视人才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2023-12-27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天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盾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节选自《左传》)


【注】 ①溜,房顶瓦垅滴水处,指屋檐下。②宣子:指赵盾。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
B.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
C.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谷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用社稷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B.“斗且出”的“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义相同。
C.“遂自亡也”的“遂”与《琵琶行并序》中“遂命酒”的“遂”意义相同。
D.乙丑,中国传统的以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文中是用来纪日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灵公杀了没有把熊掌炖熟的厨师,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忍不住要去劝谏。
B.吸取了以往劝谏的教训,士季建议由自己先去,劝谏不成,赵盾再去。结果士季一去,晋灵公就承认错误并表示会改正。
C.晋灵公没有改正,赵盾不停地劝谏,让晋灵公很厌烦,两次想杀掉赵盾。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杀死赵盾。
D.赵盾曾经有恩于晋灵公的武士灵辄,在晋灵公追杀赵盾时,灵辄为了报恩就倒过武器来帮助赵盾并带着赵盾逃亡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2)“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5.对于“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这一事件,孔子是怎样评论的?请简要说明。
2023-12-2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史学文本阅读提升训练(三) 《左传》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王羲之,字逸少。羲之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于是始知名。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羲之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其志。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郄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减)

文本二:

晋王羲之,字逸少,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羲之书多不一体。

(选自唐·张怀璀《书断·王羲之》,有删减)

【注】①张芝,字伯英,善草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羲A之B年C十D三E尝F谒G周H顗I顗J察K而L异M之N于O是P始Q知R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志,指志趣相同的人,其中的“志”与“项脊轩志”中的“志”意思不相同。
B.申,文中指申述,与《齐桓晋文之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申”意思相同。
C.祝版,古代祭祀时粘贴祝文的方版,文中指朝廷祭祀前要更换上王羲之书写的祭文。
D.入木三分,文中用来形容王羲之书法的笔力强劲,后也借喻指人见解、议论的深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朝廷公卿都器重王羲之,频频召他为官,但他没有朝中任职想法,又很讲究服食丹药养生,故刚到浙江就有终老于此的念头。
B.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定在于内外团结和睦,以此写信劝诫与桓温不和的殷浩,当殷浩欲北伐时他又写信劝阻,但两次都遭到拒绝。
C.王羲之擅长多种书法字体,比如写在门生家几案上的是真草各半,答庾亮的书信是章草,《兰亭序》和《黄庭经》也属不同书体。
D.少年时期,王羲之就偷偷阅读父亲珍藏的前代书法秘籍,父亲发现后就很高兴地马上传授给他,让他的书法短期之内就大有长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
(2)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
5.王羲之在书法方面赢得了哪些“美誉”和珍视?请结合两文本简要概括。
2023-12-27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九年,吴王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不可入,今果何如?”二将曰:“夫战,借胜以成其威,非常胜之道。”吴王曰:“吾欲复击楚,奈何而有功?”孙武曰:“囊瓦者,贪而多过于诸侯,而唐、蔡怨之。王必伐,得唐、蔡而可伐楚。”吴王于是使使谓唐、蔡曰:“楚为无道、虐杀忠良,侵食诸侯,困辱二君,寡人欲举兵伐楚,愿二君有谋。”唐侯使其子乾为质于吴三国合谋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水为阵。子常遂济汉而,自小别山至于大别山,三不利。十月,二师阵于柏举。阖闾之弟夫概晨起请于阖闾曰:“子常不仁,贪而少恩,其臣下莫有死志,追之必破矣!”阖闾不许。夫概曰:“所谓臣行其志不待命者,其谓此也。”遂以其部五千人击子常。大败走,奔郑,楚师大乱。吴师乘之,遂破楚众。吴从楚师,及清发,将击之。夫概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雍澨五战,径至于郢。

(节选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材料二:

吴王问孙武曰:“衙地必先,吾道远发后,虽驰车骤马,至不能先,则如之何?”孙武曰:“诸侯三属,其道四通,我与敌相当,而傍有国。所谓先者,必重币轻使,约和傍国,交亲结恩,兵虽后至,众以属矣。兵练卒,阻利而处,亲吾军士,实吾资粮,令吾车骑,出入瞻候。我有众助,彼失其党,诸国犄角,震鼓齐攻,敌人惊恐,莫知所当。”

(节选自《武经总要·前集》)

【注】①吴王:阖闾,春秋后期吴国君主。吴王阖闾三年,阖闾率军攻打楚国,夺取了楚国的舒邑,谋划攻入楚国的都城郢都,将军孙武说:“此时民众疲劳,不能立刻攻打郢都,要等待时机。”②囊瓦:春秋时楚国大夫,字子常。③衢地:指各国相毗邻的要冲。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唐侯使其子A乾为质B于吴C三国合谋D伐楚E舍舟F于淮汭G自豫章H与楚夹汉水I为阵。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奈何,意为怎么办,与《屈原列传》“奈何绝秦欢”中的“奈何”含义不同。
B.阵,指军队作战时布置的格局,与成语“临阵磨枪”中的“阵”词义和用法都相同。
C.重币,指重金、厚礼。币是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也泛指用作礼物的车马玉帛等。
D.简,文中意为“选择”,与《出师表》中“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简”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阖闾九年,阖闾希望再次攻打楚国,并向伍子胥和孙武咨询取胜的方法,孙武建议获得唐国和蔡国的支持,与他们一同讨伐楚国。
B.楚国大夫囊瓦率领楚军渡过汉水抢占先机,从小别山到大别山三次打败吴军,吴王的弟弟夫概违背阖闾的命令发动进攻,终于大败囊瓦。
C.吴军追打楚国军队追到清发这个地方,夫概建议等到对方渡河渡到一半后再发动进攻,阖闾听从了他的建议,再次打败楚军。
D.吴王向孙武请教作战时的方法策略,孙武认为既要采取有效的外交策略,也要重视军队内部兵卒的训练、资粮的充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战,借胜以成其威,非常胜之道。
(2)吾道远发后,虽驰车骤马,至不能先,则如之何?
5.材料一中孙武等人是怎样践行材料二的兵法主张的?请简要分析。
2023-12-27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高三大数据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B.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C.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D.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阳,地名,居于韩、魏之间,因其在太行山以北、黄河以南,故名南阳。
B.从事,文中是行事、办事之意,现在多指将某类事情当作职业一般去做。
C.名实,文中指名声与利益,与“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之“名实”异。
D.“与国”的“与”指亲附,和《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为确定攻击目标,听取臣子建议。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
B.张仪认为蜀地太过偏远,民属野蛮落后之民,即便是出征成功,对于成就威名、增强国力并无实效。
C.在尽心辅佐惠王成就大业上,司马错和张仪的目标一致,但对进攻蜀国的利弊分析这两人大相径庭。
D.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并派遣他出兵伐蜀,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诸侯不敢再轻视秦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2023-12-27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东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已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贞观元年,文德皇后兄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

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百官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亮。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B.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C.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D.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国储所居,故又曰“储宫”。
B.左衽,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一带的右衽。左衽也代指外族统治,文中指的是国家灭亡。
C.大理少卿,大理寺的最高长官。大理寺是古代重要的一个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
D.刑部,中国古代六部之一。刑部掌管司法、刑狱,最高长官为刑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认为,国君和臣子靠百姓供养,百姓的财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要让朝廷的恩泽遍及民间。
B.唐太宗敬佩高颎公平正直,通晓治理国家的方法策略,隋室的安危,跟他的生死很有关系。
C.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强调做官要坚守公平正直的品格,这样才能富有人格魅力,受人尊敬。
D.长孙无忌曾被传召,他没有解下佩刀就进入东上阁门,而监门校尉并未及时发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应处监门校尉死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
(2)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
5.文中哪些具体事件表现了太宗处事公平?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2023-12-2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