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207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困而赐贫穷,讼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囷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此病不起,政安迁之?管仲曰: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试以心决之。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习。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

奚谓内不量力?昔者秦之攻宜阳,韩氏急。公仲朋谓韩君曰:与国不可恃也,岂如因张仪为和于秦哉!因赂以名都而南与伐楚,是患解于秦而害交于楚也。公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将西和秦。楚王闻之,惧,召陈轸,陈轸曰:秦得韩之都一,驱其练甲,秦、韩为一以南乡楚,此秦王之所以庙祠而求也,其为楚害必矣。王其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以奉韩。曰:‘不穀之国虽小卒已悉起愿大国之信意于秦也因愿大国令使者入境视楚之起卒也。韩使人之楚,楚王因发车骑,陈之下路,谓韩使者曰:报韩君,言弊邑之兵今将入境矣。使者还报韩君,韩君大悦,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害我者,秦也;以名救我者,楚也。听楚之虚言而轻强秦之实祸,则危国之本也。韩君弗听。公仲怒而归,十日不朝。宜阳益急,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冠盖相望而卒无至者。宜阳果拔,为诸侯笑。

(《韩非子·十过》)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入不穀之国虽小A卒B已悉起C愿大国之信D意于秦也E因F愿大国令使者G入境视楚之起H卒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事,指执政、当权,与《屈原列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用事”词义相同。
B.其,意为“还是”,表示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其”的用法相同。
C.趣同“促”,意为急忙、赶紧,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中“趣”的用法及意义相同。
D.“冠盖相望”中的“冠盖”,指使者,与现在所说的“冠盖相属”中“冠盖”的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为醉酒丢失帽子感到羞耻,采用开仓放粮给穷人和释放罪轻囚犯的方式弥补。
B.管仲认为君主知人善用,假如自己一病不起,由齐桓公自己决定政事移交给谁的问题。
C.和竖刁相比,管仲建议齐桓公可任用隰朋来辅佐治理天下,并从四个方面加以佐证。
D.在秦、韩联合攻势下,陈轸认为楚国在劫难逃,于是建议楚王用楚国士气震慑韩国。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
(2)因赂以名都而南与伐楚,是患解于秦而害交于楚也。
5.两则材料都提到君主不当的行为会成为国家的祸根,请分别加以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动物纹样是实用美术中应用极广的装饰,它以动物的自然形象为依据,可又不是动物自然属性的摹写,它以自己的形象内涵,赋予人们以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因此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

商周时期的动物纹样有器形化立体造型、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侧影式写实简化适形造型、侧影式简化变体型适形造型等主要类型。器形化立体造型用于青铜酒器尊、彝造型为最多。由于当时的青铜器和天命神权等宗教内涵相关,因此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主要手法是在鸟兽形器体周身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使之神秘化。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各种鸟兽形玉器为代表,动物的形体结构只用几根简单的线条加以刻画。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是商周青铜器主要的纹样造型方法,主要题材有饕餮纹、龙纹、夔纹等。

秦汉正处于封建大一统的历史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汉武帝击破匈奴,都表现了气势磅礴的创业精神。秦汉时期的动物纹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进取的精神。汉代各地工艺美术的形式,也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山东嘉祥画像石造型严谨,江苏睢宁画像石造型细致,四川画像石造型自然。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是秦汉艺术和动物图案的特色。

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例如长安昭陵刻着六匹带箭的骏马,通过战马来歌颂开国皇帝的功绩,激励后人恪守祖业。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动物图案随着文化的发展,充实了寓意内涵,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调。躯体肥壮,形象丰美,性格温顺,动态安详,是盛唐以后动物造型的特征。唐代动物纹样造型吸收外来文化的滋养,形式更为多样化。最明显的例子是吸收波斯联珠纹形式的影响,联珠纹呈波斯萨珊王朝的风格,这类纹样在丝绸之路出土的织锦中极为多见。

古代的封建政治走向下坡路,已经失去了向上发展的生气,动物纹样从此失去了创造性。宋以后流行吉祥图案,用动植物和人造物的谐音或借形喻义,表达某种吉祥的含义。明清时期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图案造型渐趋定型化、形式化,动物图案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的作品,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拙稚动人,能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而有高度的艺术水平之外,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简述)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学者威廉·莫里斯被视为现代设计的先驱,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将东方图案转化为经典的欧洲纹样,比如他设计的莨苕叶纹,叶子和花朵围绕S形主茎进行各种翻转和弯曲,极富柔韧性的波状线条使人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具有想象力的植物形态又启蒙了欧洲的新艺术运动。

威廉·莫里斯的莨苕叶纹其实是一种以波状藤蔓为主要结构的卷草纹,这种纹样最早见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和陶器上,叶形多呈掌状叶。实际上,早在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随着亚历山大从爱琴海畔远征中亚、印度,卷草纹便开始向东方传播,一路浸渗了多种风格,在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样式,如伊斯兰世界将卷草纹变化为极富几何性和规律性的阿拉伯藤蔓纹等。

在中国魏晋时期,卷草纹主要以金银花的茎蔓为原型,经过提炼加工后,形成了花瓣细长、叶形简练的S形波状装饰带,也被称为忍冬纹,主要用作建筑的边饰,如门框、碑刻边饰等。同时,由于波状结构自然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往复的艺术效果,它也成为佛教艺术的主要装饰纹样,常出现在佛龛外沿、石窟壁画的边饰等位置。

到了唐代,古代匠师们大胆地在波状结构中添加了不同种类的花卉、枝叶、果实,形成了忍冬卷草、葡萄卷草、莲花卷草、牡丹卷草等不同形式,这种变幻莫测的组合形式更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成为唐代的流行纹样,所以,日本人又称其为唐草纹。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唐代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竟全取代了以云气和动物为主体的纹样风格,促使人们的审美意识整体转向了愉悦心情的植物花卉,这也正如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一样,体现出了面向自然、重视人性的新趣味,这对以后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和整体审美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卷草纹这种外来的艺术样式,在落足中国的土壤后,本土匠师们主动追寻艺术表现的丰富性,灵活调整变化,形成了一种本土化的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审美趣味。比如古希腊的掌状叶纹、拜占庭的华丽卷草等,都体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理性美感,而中圆的卷草纹则通过舒展回转的曲线产生了一种富有韵律的律动感,其连绵起伏、生机蓬勃的视觉形象又被赋予多福多寿、长寿万年的吉祥寓意。

从忍冬纹到唐草纹,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图案体系在借鉴外来艺术形式时充分表现出一种罕见的适应能力与再生能力。古代匠师们以高超的应变能力和高度的艺术素养,大胆将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进行利用和转化,最终形成了与本土相匹配的艺术风格,这正是中国传统图案形成其永恒而独特魅力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光明日报》吉祥寓意东方审美-传统装饰图案的融合与变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动物图案具有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的特色。
B.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具有结体肥壮、形象丰美等特征。
C.魏晋时期的忍冬纹,主要原型为金银花茎蔓,经提炼加工后,主要用于建筑的边饰和佛教艺术。
D.卷草纹源于西方,落足中国后,形成一种本土化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的审美趣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纹样能够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而时代特征也影响着动物纹样的特点。
B.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因此采用在鸟兽形器体周身普遍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的手法,使天命神权神秘化。
C.明清时期动物图案,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D.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体现出了面向自然、重视人性的新趣味,对以后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和整体审美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尾段观点的一项是(     
A.《隋书·何稠传》记载,“波斯尝献金绵锦袍,织纹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既成,逾所献者,上甚悦”。
B.波斯的萨珊王朝风格联珠纹,传入中国后中间的动物纹逐渐消失,纹样外围的花卉团窠环越来越大,形成了花卉团窠纹样,即宝相花。
C.唐代窦师纶吸收中亚、西亚等地的图案题材和表现技法,洋为中用,创造出寓意祥瑞、章彩奇丽的各式新颖绫锦,被称为“陵阳公样”。
D.原产中亚的玻璃八棱杯,流入唐朝之后,工匠仿制出了陶瓷质八棱杯,并开创了带把手的八棱杯。
4.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是唐代流行纹样的一项是(     
A.B.
C.D.
5.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说对象分别是什么?各自主要从哪个方面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岐阳三首(其二)

元好问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注】秦京:咸阳,这里泛指秦(陕西)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了十多年来,战事频繁,秦地屡遭侵犯,战火遮天蔽日的场景。
B.“无来信”即音讯全无,表明岐阳城已经沦陷,自然引出下文对空城的描写。
C.尾联在呼天控诉中归罪于蚩尤发动了这场战争,有悲愤之情,也有无奈之意。
D.这首诗“合为时而著”,与杜甫诗一样关注民间疾苦,如“陇水东流闻哭声”。
2.颈联体现了全诗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学

林斤溪

这个女人不笑的时候,看起来有二十八九岁了。不过她爱笑,老是笑,笑声又响亮,好像十八九的大姑娘。

这时候还是早上,还看得见太阳斜斜地落在地上。一会儿,纽扣摊子全摆出来,人来人往,就会把太阳挤得看不见了。这时候街上的摊子也不少,那是笼屉蒸着、油锅炸着、汤锅煮着的早点摊子……这些摊子等会儿大部分要退场,不退的,也会叫纽扣摊子挤得看不见的。这时候街上人也不少,买菜的,吃早点的,买菜兼吃早点的,买菜吃早点兼谈生意互通信息的。

那笑着的女人转着身子,让着来往的人们,招呼着跟在她身后的一个男人。这男人也不过二十八九吧,不过头发已经悄悄地在额角那里,往上拔了。女人笑着转着眼睛四下溜着,看中了一个汤圆摊子,那里刚生上火,还没有开锅,也还没有主顾,正好坐下来说说话。女人说:

坐着坐着,想不到你会到我们这个乡下地方来。

乡下地方?现在是大名鼎鼎的纽扣市场,先进地区。

先进不先进,还没有定性呢。不过你来做什么?是买还是卖?都不是吧?搞调查?办案子?

女人单刀直入。男人慢言细语,上半句总是试探,下半句总留着余地。他又诚恳又细心,又处处藏着精明,他说:你看我像个干什么的?

我看你就是个老同学。

我来开开眼界呀!

你们在城里的同学,常见面吗?

也常见也不常见,不过见面常常说起你。

女人高兴,又笑又叫道:是吗,骂我吧,笑我吧?

前几天我还说,回忆中学时代,你给我的印象是:勇敢的化身,快乐的象征。

真的吗?你咬文嚼字,可不要嚼舌头。你说,怎么会给你这么个伟大印象?

因为你特别,你突出。那时候大家都不谈恋爱。有的不懂,有的不敢,有的有一套大道理:妨碍学习啦,影响不好啦。你呢,偏偏恋了又爱,爱了又恋。

女人又笑起来,这回不是大笑,不过嗓音又厚又亮又气长。说:想不到落在这个乡下地方,猴着,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男人估摸着火候,照直说道:是想不到,真想不到,那么多人追你,你却怎么选上了他。

那时候不嫁给他,活着都没意思了似的。嫁了他,才知道这个人真坏。

听说蜜月期间,他就打你了。

打还打得刁钻古怪。我跟他到乡下来,没有几天,就觉得沉闷,不习惯,我就唱歌,本来我最喜欢唱歌……

你就是唱歌和笑。

我一唱歌,就有些人站到窗外来听。那时候乡下真叫闭塞。有一天,他在窗外吵了几句,气冲冲跑到屋里来打我……

男人顺下眼睛看着桌面,不让人看见他这时候的眼色。那女人却不知觉,只管说下去,也不小点声,她不怕满街的人都听见。说着还带着笑声,开朗到这个地步:……打完了,他出去,锁上门,我只好钻进被窝里。

封建恶霸!听说你闹过离婚?

闹过。

怎么没有结果呢?

闹是闹,真想到离婚后的生活,我就傻了。一个孤单单的女人,多空虚,多困难。

这回男人笑了起来,他的笑是不出声的,可又洋洋得意的:放心好了,你现在也还年轻,又漂亮,又爽朗,包你走到哪里,哪里有人追,没有工夫空虚。

对男人这一番话,女人倒不笑了,只说了声:老了。

这时,摆摊的端过来两碗粉白细嫩、珠子般的汤圆。女人让了让,在这让的工夫,她打量了老同学:你倒还那么漂亮,不过原先那种女性美少了。那时候女同学都喜欢你,偏我觉着你太‘女’。

我的黄金时代已经白白过去了,现在也还是孤家寡人。不过不要说我了,说你,你要是想找个比他好的,太容易了。

他给我一个深刻的印象,男人就是那么坏。好的男人或许有,不过我挑人家,人家也挑我呀,怎么会挑上我呢。

请问——男人又咬文嚼字了,好坏之分,主要分在哪里?

女人好像是认真想了一想,但又很快回答道:在人前是这样,背着人还是这样。太阳光下是这样,黑夜里还是这样。

男人点着头,靠近点女同学,说话更加细软,但也更加明显字字背后是精明:你不能太便宜他了,越便宜他越不识货。你先离开他,给点颜色看看再说。要他拿出钱来,他发的财里有你的一份。衣服要带走,首饰铺盖要带走,不能傻子一样,就算了。

好可怜啊!女人爽爽快快地叹息一声。

一口气也不叹给他。现在这种事情太普通了,都算不得悲剧了。

离开他没有什么,长离短离都不要紧,我已经没有一点点爱他了。只是我到哪里去呢?哪里马上有住的、有吃的,有安身的地方呢?

女人家说着拿起汤匙,却不吃,只搅着珍珠似的粉团子玩。男人再靠近一点,再细软一点说道:放心,你有那么多同学呢。要不,要是你愿意,先在我那里住下来也很方便……

女人从汤碗上边抬起眼睛,望着男人,眼睛里出现笑影,忽然一抬头笑着唱起《达阪城的姑娘》来:

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

一定要嫁给我

带着你的财产

还有你的妹妹

赶着马车来

女人是压着嗓子小声哼唱的。不过那声音还是浑厚,特别是元气充足。男人听了头半句,就低下头来捞汤圆吃,再不愿意别人看见他的眼神。女人唱完了,望着男人已经悄悄上拔的额角,说:你有办法解决一部卡车吗,要有,我立刻跟你一道走。

什么,你们……

不,他做他的纽扣,我自己搞了个运输组,还不敢叫公司。

这时,太阳已经全部落下地来,但是街上已经严严地摆齐了纽扣摊子,好像都看不见太阳了。

(摘编自2024年1月《小说月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同学见面,表面上说说笑笑,女人爽爽快快,真诚坦率,实际上男人却处处藏着精明,有自己内心的盘算。
B.女人认为,好男人要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她的话“在人前是这样,背着人还是这样”,其实也是对男人的善意提醒。
C.聊到女人打算离开丈夫、无处可去的顾虑,男人给她提供了如何分割财产等办法,从这些可以看出他为女同学着想的真情。
D.女人借哼唱《达坂城的姑娘》表明已认清男同学的意图,又给对方留了面子,这样处理委婉得体,体现了她的聪慧。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点出了女主人公生活在经济繁荣的乡下纽扣市场,为刻画人物形象作铺垫,使得人物活动显得自然。
B.摆摊的端过来两碗汤圆这一情节,起到了调节小说叙述节奏的作用,避免了一直进行对话描写的单调,颇具匠心。
C.小说多次写到了太阳,表明从早晨到傍晚的时间变化,这种变化象征着男女主人公关系的变化,意味隽永。
D.小说叙述语言平实,风格清新自然;人物对话语言多用短句,简洁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符合人物特征,很有韵味。
3.女人最终不会离开丈夫跟同学走,文中有多处铺垫,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林斤澜先生1988年曾在《文艺报》上撰文《重复一例》,提到“重复……在歌谣里常用又常好,挪到短篇小说里也有见好的时候。”请结合本文的人物塑造,简要分析“重复”这种技巧取得的艺术效果?

5 .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雁》首联借写孤雁不饮不啄,鸣声中透出对同伴的思念,寄寓了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B.《孤雁》颔联“一片”“万重”形成对比,极言孤雁之孤。“谁怜”二字委婉抒情,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
C.《早雁》中“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层次分明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D.《早雁》中“孤影过”绘影,“数声来”写声,与上联“惊飞四散”相照应,表现了雁的失群离散、形单影只。
2.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大雁,但尾联运用的手法和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枯荣随想

①我一直对身边那些四季碧绿的植物颇有微词。香樟、黄杨、女贞、月季,甚至家家户户一盆又一盆搬进又搬出的盆景,让人看不懂,读不透——该落叶时不落叶,该枯萎时不枯萎,它们是想对时间进行囚禁,还是想对空间进行霸占呢?院中的那棵桂花树就是如此,占据着院子东南角。院子本来就很小,特别是在冬天,那一隅因此从未在阳光下通透过,让人生出压抑、阴郁之感。那树真就是一个异物,虽然在冬天依然绿着,已然生气不足了,给人的感觉是永远地耷拉着,一副理不直气不壮的神态,既不合时宜,也不合常理。

②我常常对着它或者它们叹息:一棵从未落光叶子的植物,还是植物吗?

③一切都应归于自然,自然而然。而一切自然都是美好的,不得也不会有所偏废。一切自然的东西又总存在着弱点,因而这个弱点也同样是美好的,有时甚至是因为有了这个弱点才产生出美好来。它让人对它产生出透明的意在言外的感觉,让世界意味深长地一目了然。

④那些田野里的草,那些房前屋后的树,每到春天便枝繁叶茂,每至夏秋便壮硕挂果,每挨冬日便敞开心扉似的露出它纯真的本来面目,孤零零地接受一场又一场雨雪的敲打与拷问。每一个季节都是平等的,每一次季节的转换、交替都是一次弱点的呈现,是上一个季节向下一个季节交出的答卷,向世界进行的一次心心相印的表达,特别是秋冬时节,旷野之上,被收割或凋零后呈现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朴素与亲和。每一片叶子的辞别,每一株小草的遁隐,都是删繁就简后一马平川、神清气爽的诗意美感。梅尧臣“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的赞叹一定是因此而得来。

⑤春草青青,夏花灼灼,秋雨瑟瑟,冬雪茫茫。四季一致,春天便没有了来处,没有了来处自然就没有了归途。没了来处与归途,那世界何以堪?从枯到荣是一种攀登,一种淋漓尽致的绽放;从荣到枯是一种收敛,一种功成身退的凯旋。长年枝繁叶茂,带来的必是负累与拥挤,一种锱铢必较、不知敬畏的为所欲为。一切都会水到渠成,一切也都会水落石出。

⑥黄帝炎帝尧帝以至先民们找到了春夏秋冬,发现了日升日落,判别了月盈月亏,并因此锁定了农事。农事乃立国之本。农事的锁定实际是对一切生活秩序的锁定。即便是孔子著书立说,其名也谓之《春秋》。据传,上古时代,先有春秋之别,后有冬夏。春秋者,枯荣是也。阴阳六制又称:春为规,秋为矩,春秋合乃规矩。孔子著的是规矩,时代、历史演进的是枯荣。

⑦枯荣的更替让人类繁衍至今,并受用至今,岁月因此隆重,人类因此能诗意地栖居。有了枯荣便有了世界,有了枯荣便有了一切。于花团锦簇中读出凛冽,人类才可能绵延不绝,永不停息。

⑧每个生命都如离弦之箭,“嗖”的一声射出,当速度到达极限时,就有了枯萎的意境──没有了速度的箭镞当然就是枯萎了的箭镞。他们前前后后纷纷下坠,没有一个折返,也没有一个停留在空中,他们落下,那么自然,那么从容,那么无拘无束地散开,然后归于平静。是结束,也孕育着新的飞行。每个生命的从枯到荣是生机,从荣到枯是收获。收获的果实瓜熟蒂落后必有一处痕迹,根深蒂固的痕迹必会跨越时空,横陈于世。就像那一座一座的村庄,代际的更迭中血脉留存,因此乡土中国的村庄仿佛一直走在我们的后面,而对于现在的我们,村庄则一直在前面等待着对我们进行核实,核实我们的身份,核实我们是哪一棵旧枝上长出来的新果实。

⑨我们是带着曾经的痕迹品尝一切的。人类大约百分之八的DNA是在远古时代感染致病、致死的逆转录病毒的残余。如今,这些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序列不产生感染性病毒,其中一些还具有重要的功能,例如形成胎盘所必不可少的一种名为合胞素的蛋白质,最初就是通过逆转录病毒感染而进入人类祖先及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的。

⑩多么让人恐惧又多么让人兴奋的结果。

我忽然就理解了历代很多画家为什么喜欢画残荷、残菊了,他们画的是枯萎,更是凋零处的缕缕生机,肃杀处的种种意犹未尽。

日升日落面对的是大江东去、潮起潮落。一窗春风,一地翠茵,一帘秋雨,一江寒雪,这便是自然世界的“顶配”,这是我们人类的必须。旷野之上,哪一丛蓬草不是栉风沐雨,哪一颗桃杏不是历夏经冬,哪一栋屋宇不在演绎悲欢离合的四季!而生命就在这轮回中生生不息

即便是四季碧绿的植物,也是如此。就如我家院中的那棵桂花树,其叶片寿命长达两三年或更久一些,然后再静悄悄地,一片一片地,部分地老去脱落,部分地长出新叶,它们陆续更新,便看似终年常绿。所以,枯荣其实依然在悄悄继续。

(取材于金国泉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树真就是一个异物                                     异物:珍奇的事物
B.一种锱铢必较、不知敬畏的为所欲为             锱铢必较:过分计较
C.等待着对我们进行核实                                 核实:检验查证
D.而生命就在这轮回中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延续不终止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作者对四季碧绿植物的不满开篇,引出后文对“枯荣”的思考。
B.作者认为自然的都是美好的,即便是弱点,有时弱点也能产生出美好。
C.第④段末引用诗句,是为了表现花朵枯萎时的美感及其香味的持久性。
D.结尾处照应开头,前后呼应,强调了“枯荣”作为自然规律的必然性。
3.作者认为“枯荣的更替是自然界的顶配,是人类的必须”。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4.第⑤段的画线句在语言表达上具有表现力,请结合文本具体赏析。
从枯到荣是一种攀登,一种淋漓尽致的绽放;从荣到枯是一种收敛,一种功成身退的凯旋。
昨日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适中(0.65) |

7 .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开篇有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其中“作奇传”体现了浪漫主义特色,“整部小说写的是奇人、奇事、奇境、奇思、奇情、奇物、奇趣,甚至还有奇语”。

(1)《红楼梦》中有很多“奇事”和“奇物”,请你各概括两件。
(2)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奇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田园乐【1】

王维

其三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七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注释】《田园乐》共七首,这组诗是王维隐居辋川时作。

1.以下对三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三”前两句,描写诗人“采菱”“策杖”的日常活动。
B.“其六”前两句,描写辋川“桃红”“柳绿”的春日美景。
C.“其七”前两句,描写诗人流连于山泉林木间的情状。
D.“其七”后两句,描写诗人从早到晚不停劳作的辛苦。
2.以下对三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三”后两句,以典故中的人物来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志趣。
B.“其六”前两句,注重炼字,“红”“绿”“含”“带”等词语生动形象。
C.“其六”后两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D.三首诗都是六言绝句,对仗工整,多方面展现田园之乐。
3.苏轼评论王维的诗与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你谈谈对这一特点的理解,并结合《田园乐》的具体诗句分析。
昨日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故律吕【1】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其节。天地合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不用而民自安矣。

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淡,故五声【2】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

先王之为乐也,将以定万物之情,一天下之意也。刑、教一体,礼、乐外内也。刑弛则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人安生,情意无哀,谓之乐。礼逾其制则尊卑,乐失其序则亲疏乱。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取材于阮籍《乐论》)

注释:【1】律吕:中国古典音乐名词,分十二律,黄钟是其中一律。【2】五声:也称“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材料二

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自然也,皆无豫于内。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1】,以自显发。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人情也。酒以甘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其见欢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犹见喜怒为酒使而谓酒有喜怒之理也。故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殊途异轨,不相经纬,焉得染太和【2】于欢戚,缀虚名于哀乐哉?

夫言移风易俗者,必承衰弊之后也。古人知情之不可放,故抑其所遁【3】;知欲之不可绝,故因其所自。故为可奉之礼,制可导之乐。丝竹与俎豆【4】并存,进退相须,共为一体,从善日迁,然后化成。

(取材于嵇康《声无哀乐论》)

注释:【1】和声:和谐的乐音。【2】太和:古代雅乐名称。【3】遁:放纵。【4】俎豆:泛指礼器。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其节                                一:整齐
B.礼逾其制则尊卑                      乖:错位
C.亦犹酒醴之人情也                  发:激发
D.不相经纬                                   经纬:交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昔者圣人作乐也                      此物自然也
B.迎阴阳八风之声                      五行
C.天地合德则万物合其生            人安
D.日迁善成化不自知                  其体自若无变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女不易其所
男女不改变各自的位置
B.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
移风易俗,于是百姓同乐
C.皆无豫于内
都与内心的感情没有关联
D.而醉者以喜怒为用
而醉酒的人把喜怒作为外在表现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认为,雅乐不烦扰百姓,五音也无韵味,却可使万物自得其乐。
B.嵇康以酒取譬,说明音乐并无悲欢,只是把人的情感引发出来而已。
C.阮籍文侧重谈音乐的教化作用,嵇康文侧重探讨音乐和情感的关系。
D.在音乐的本质方面,他们都认为音乐源于天地自然,具有自然属性。
5.关于音乐的教化作用,两篇文章的见解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昨日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鹿原(节选)

陈忠实

白嘉轩背着褡裢朝县城的方向走去。秋末冬初的黎明像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凝滞不前。冬走十里不明。浓雾笼罩着的村庄仍然有驱狼的火光明明灭灭。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像是鸡脖子里全都塞满了鸡毛。白狼的凶讯持续流传。后来又传闻朱先生凭一张嘴、一句话,就解除了从甘肃反扑过来的二十万清军,朱先生因此被张总督任命为第一高参。白嘉轩忙于修复围墙而不闻姐夫朱先生的种种传闻,是昨天晚上鹿子霖带着一脸惊奇询问他关于朱先生的消息时他才知道的。他带着验证传闻和反正以来的种种疑惧和慌乱去找朱先生,听他断时论世。

朱先生在他的书房里接待白嘉轩,他一如往常,看不出任何异样的神态。白嘉轩脑子里顿时蹦出“处世不惊”四个字来。他忍不住说起乡间关于白狼的传言,朱先生笑笑说:“无稽之谈。”姐夫对白狼的冷漠,使白嘉轩感到扫兴,他随之问起朱先生斥退二十万清军的事。朱先生用像冷漠白狼一样的口气说:“传言而已。”白嘉轩不好再问,却又忍不住:“哥,我想你是不会为张总督当说客的。”朱先生却笑了:“你又猜错了,我这回乐意当了张总督的说客。”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诵读已经不是习惯而是他生命的需要。世间一切佳果珍馐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得咀嚼的,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朱先生诵读圣贤书时,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如同进入仙界。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对门房张秀才上了火:“我这里有十万火急的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他接也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朱先生说:“我正在晨诵。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他们自便。”差官听了更火了,再三申明:“这是张总督的手谕,先生知道不知道张总督?”张秀才说:“皇帝来也不顶啥!张总督比皇帝还高贵?等着!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只好等着,张秀才不失礼仪为他们沏了茶。

朱先生晨诵完毕,挽着袍子来到门房,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的信慷慨陈词,婉约动人,言简意赅地阐释了反正举事的原义,摆置出目下严峻的局势,又说反正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决一死战。张总督说他的革命军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完全可以击败方升的乌合之众,只是战事一起,市民百姓必遭涂炭,古城必遭毁灭,于理不通于心亦不忍。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这里亦不追击,由他自去陇西。如果方升情愿留住西安,张总督可以保护其颐养天年。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回去告知张总督,免得贻误战机。”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立即告诉妻子:“快点给我收拾行李。”朱白氏担心地问:“你到哪达去?不是说不去吗?”朱先生说:“我得出去躲几天。我算定张总督还要派人来缠的。”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嗔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代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要他坐上汽车,带上十二名经过特种训练的卫士以防不测。

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有删改)

[注]①《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写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的故事。②朱先生:白嘉轩姐夫,书中最具智慧的人。他自幼苦读,饱学儒雅,淡泊名利,慧眼看世。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倒叙的叙述方法,先叙述朱先生退敌成功,再叙述退敌的过程,这样的叙述方式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一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听觉去写触觉,拓展了文本的意境。
C.张总督的书信从侧面写出了朱先生的德高望重,同时“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一句也为朱先生能够劝退敌军做铺垫。
D.本文和鲁迅的《阿Q正传》故事背景都是辛亥革命,本文主人公朱先生是个读书人,而阿Q是一个无业无家的贫苦雇农。
2.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1)秋末冬初的黎明像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凝滞不前。
(2)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
3.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提出一个关键词:儒道结合。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昨日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