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77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材料一:

“崇龙”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之一,渗透在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龙是多种动物的结合体,代表多元文化的融合。多种动物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经过不断的艺术加工、提炼,演变到商朝最终定型,成为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以后历代龙的本体。中国的崇龙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

考古发现的史前崇龙遗迹和遗物,在燕北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存中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题材与造型也最为丰富。可以断定,燕北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崇龙”文化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红山文化时期,尤其是晚期阶段,燕北西辽河流域发现了大量龙形遗迹和遗物,主要是玉龙、石龙。其中,“猪首龙形器”——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也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龙”的实物之一,红山文化玉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数量最多、形象最完备、构成最清晰、功能较明确的玉龙,在中国龙文化的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是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的“C”形玉龙。该玉龙猪首蛇身,琢制精细,是已知年代最早的玉龙。红山文化各种形制的玉龙在造型、制作等方面已经高度规范,无论是在总的形象特征还是细部的艺术处理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反映了龙的形状、龙的观念在人们心中初步定型,崇龙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红山文化的崇龙习俗、崇龙文化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至龙山时代,源于红山文化的崇龙习俗开始流行到黄河流域和江淮之间。至夏家店下层文化,三代及以后,中国的崇龙习俗凝结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并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产生了长期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崔树华、连吉林《红山文化实证早期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

材料二:

一部中国古代神话史就是一部华夏民族早期形成史。在华夏民族的凝聚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滋养作用,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的统一、祖宗的认同、神话精神的滋养。

图腾是先民们的祖先认同与部族灵魂标识。上古时代,部族林立,图腾各异。由于超自然力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龙成为太昊伏羲部族的图腾,并得到中原各部族的认可。帝部族入主中原后放弃了自己的羊图腾与牛图腾,改信龙图腾。黄帝入主中原后,也用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炎黄后裔在龙图腾引导下,经过不懈努力融合并接纳了东南西北中的不同部族,龙部族联盟进一步扩大。至汉时,刘邦以龙子的身份降生,并斩白蛇起义建立汉朝。龙成为汉兴的重要力量与灵魂旗帜,也成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图腾,直到现在中华民族还被称为龙的传人。在龙图腾旗帜的引领下,作为龙子的炎帝与黄帝,特别是黄帝成了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核心与血缘纽带。华夏民族的外并内聚是从“血缘”到“文化”的融合,是龙图腾的统一,是炎黄始祖地位的认同,是中国神话的胜利。

中国古代神话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它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龙图腾的形成与统一、大神们的复合形象、华夏民族的融合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团结精神。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着华夏民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战天斗地的奋斗篇章,引吭出可歌可泣的奉献之歌,弹奏出团结向心的动听旋律。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铸造了华夏民族团结奋斗、牺牲奉献、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成就了华夏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使华夏民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闫德亮《古代神话定型与华夏民族形成》)

材料三: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龙的形象,主流观点认为来源于蛇。蛇被认为是古老氏族部落的图腾之一。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渗透在中华文化各个方面的“崇龙”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红山文化时期崇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B.以玉龙猪为典型器物的红山文化有各种形制的玉龙,其高度规范的造型、制作表明龙的形状和观念在此时期已初步定型。
C.龙图腾以其超自然力及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图腾中突显而出,为融合凝聚各族起到了文化核心和纽带作用。
D.闻一多认为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生物,它是在蛇等图腾的基础上兼并、糅合而成的综合体。
2.自古以来,人们都崇拜龙,请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来支撑“中华民族崇龙文化”这一传统。
3.从材料三来看,中华民族为什么把龙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图腾?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4.请从以下两个图案中任选一个,结合材料谈谈龙形外观的设计理念。

5.据央视网新闻,“甲辰龙年到,很多网友晒出龙年活动照片,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龙”不再翻译为dragon,而是loong。”请结合选文以及下面对“Dragon”的解释,谈谈你对不再把“龙”翻译为“Dragon”的理解。

甲辰龙年,百度词条对“Dragon”的解释为“Dragon,中文译名‘龙’,但是与中国‘龙’(英文译为:loong)有本质的区别。Dragon是西方神话中一种强大的生物,第一眼看上去外形酷似一只长着类似蝙蝠肉翼的蜥蜴。Dragon有很多种,生活环境广泛多样,有沙漠、森林、甚至海洋,习性和颜色也随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共通的特点是喜欢财宝,穴居,会喷火、喷毒,或者有毒血,拥有强大的力量及魔法能力。在基督教的《启示录》里,Dragon也被称为魔鬼或撒旦。”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中考四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即君子要时刻检视自身,好像常有过错一样。其言外之意,就是指xiū shēn 、省察克治不是一两天的事,而要成为时时处处的自觉。一个人能否检身,别人不大知道,外界也没法强求。每当独处一室,能不能自我剖析、反躬自问(               )①可不可以做到不对自己隐瞒、主动查找并纠正错误? 如是种种,全都存乎一心

②建设好青年队伍,需倡导慎独慎微的清正之风。青年经历风雨少,定力难免差些,一进入社会大染缸,很容易被诱惑和 méng 。许多问题若不加以阻止,必会由小及大,毁掉自己的前途命运,也给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要教育引导青年人扣好廉洁自律的第一粒扣子,保持严肃的生活作风、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时时自律自省,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词语。
xiū     shēn                         méng   

(2)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只填序号)
【作风】zuò fēng 名①(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正派|反对官僚~。②风格:他的文章朴实无华。
【甲】其实经营生产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实利”,最要不得的作风是就只摆花样让人看而不顾实利。
【乙】他们也用鲜明的颜色,但显然没有很费心思在艺术上,作风老老实实,并不向牛犄角里寻找新奇的玩意儿。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线句①中的“隐瞒”“查找”“纠正”都是动词。
B.“时时处处”是偏正短语,“经历风雨”是动宾短语。
C.画线句②中的宾语是“清正之风”。
D.语段括号里应该填入的标点符号是问号。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材料一

2023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各校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6月,包河区聘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教授王永、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少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院长徐奇智等6名科研科普教育工作者担任首批中小学校科学副校长,为学校科学教育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注入新活力。截至目前,包河区所有中小学均配备科学副校长。

(改编自《包河区中小学校实现“科学副校长”全覆盖》,公众号“安徽省教育厅”2023年12月25日)

材料二

①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重要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科学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的重要手段。加强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既是时代所需,也是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

②近年来,科学教育被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推进科学教育落地生根。进一步把科学教育的加法做好,涉及对科学教育目标、流程、手段和师资等方面的科学理解。

③进一步形成科学教育目标的共识。科学教育应把科学的观念、思维和态度责任,以及探究科学的能力融入学生的心智成长中,着力于塑造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动手探究科学的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需要通过研讨和宣教形成科学教育的思想共识。

④构建科学教育教学流程的规范。科学教育要遵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规律,明确规范化流程,如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制定实验计划——执行计划——记录结果——再次执行计划——得出结论——沟通结果这一教学流程在科学教育中被广泛运用。

⑤以数字技术赋能科学教育。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能极大地丰富科学教育的手段,进而赋能科学教育。数字技术能够虚拟科学现象,这样就能把难以观察到的微观或宇宙世界等呈现在学生眼前,并且虚拟技术能够让学生真切地进行仿真实验,以感受科学世界的神奇变化。

⑥大力培养科学教育的合格师资。科学教育的有效性建基于师资的专业性,解决实践中广泛存在的科学教育的非科学性问题,核心路径是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科学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既要注重科学教育的专业性,又要重视科学教育的跨学科性。

(改编自《把握关键环节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5日)

材料三

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关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和批判,予以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品格与能力。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摘自《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22 年版)》P4-P5)

材料四

我右手拿这些彩色小球,左手这里有一个横放的圆桶,将这些小球依次扔到桶的底部,回弹后会产生怎样的运动呢?话音落下,只见一个个彩色小球碰撞圆桶,有的弹出,有的回弹,有的则留在桶内上下碰撞……唐守平随即抛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思考。开展这样生动又富有探索精神的魔法课堂,是来自江苏的物理老师唐守平退休后的日常工作。

(改编自新华网《退休教师唐守平:用“魔法”引孩子进入“科学之门”》2023年3月 15日)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包河区聘请大学教授担任中小学校科学副校长为该地区的学校科学教育注入活力。
B.只有重视了科学教师师资培养的专业性和跨学科性,科学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
C.物理学科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但科学思维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其它学科也能得到培养。
D.唐老师的物理实验遵循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规律,流程符合规范,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2.下面哪个图示最能反映材料二的行文思路?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3.材料三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现实生活,说说学校应该如何加强科学教育?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米

刘兆亮

①老人家顽强冲过疫情的折磨,却没能打开家人所期待的百岁窗口。

②我从送行的人群前排一抬头,看见了故乡田野里大片的玉米,却瞬间又拿掉了字,想起了,稻米的米。我那时八九岁,刚学会写一点儿字时,常在奶奶家的土墙上,用粉笔涂鸦。奶奶不识字,问我在乱画些什么啊?我就把奶奶认真地拉过来,用一根树枝当作指挥棒,指着墙上歪歪斜斜的一行字,给奶奶读:我不要吃米饭,我只想喝米汤。

③奶奶笑了,没说大米汤的事,而是对着字一番夸赞:孙子都会写这么多字了,这些字可真好看啊……

④我们那里不产稻米。我望见那片玉米地,再往前是小麦,也可能是黄豆或者棉花——就是没有水稻。我们那里也不缺水,可能是土壤不适宜,可能祖祖辈辈没学会种稻这门手艺。方圆十里地,难闻稻花香,大大小小的集市上也少见稻米售卖。

⑤只是,逢年过节前,故乡的土路上,有金鹿牌自行车从远方骑过来,车子大梁上,会耷上一袋米,尽管袋子瘦瘦的,但大家都晓得那里装的是稻米。有小孩子羡慕得两眼发直,然后转身急跑回家里问大人:咱们家怎么没有种稻的亲戚呢?!

⑥我奶奶就有一个远方的亲戚,她每年也就会收到一些米。这些米,用奶奶的话说,得惜着吃。怎么吃呢?只能用来煮米汤。抓一把米,最多再抓一把,还得让指缝间再漏掉一些,放到玉米、麦子磨成的混合面里。那时,玉米与麦子已被水融成液态,而大米是不变的颗粒状,它们在沸水的喧腾下,就像游动的小鱼。当煮粥的灶膛不再续柴,这些小鱼便沉潜到铁锅的底部,凝结为一团比米汤浓稠的米团。有些人家小孩子少的(多了就不够分了),就会把这些米团捞出来,给孩子吃。

⑦就在我领着奶奶读墙上的愿望不久,有一天接近傍晚时,奶奶悄悄把我叫住,她说:来、来、来。一个字一个字说。现在回想起来,那几个字被从奶奶口里那么神秘地叫出来,简直像是一粒一粒晶莹饱满的米粒。奶奶把米汤装进了一个铝桶里,并且已经盛好了一碗。我坐在一个矮凳子上,端起来就喝,奶奶在一旁看着呢,喝完一碗她就拿勺子满上。奶奶还说,使劲喝,这桶都是你的。我不知道喝了几碗,最后我坐在矮凳上想站起来,撑了几次,都没能站起来,肚子太胀了。

⑧奶奶也不是专门煮给我喝的。我小叔的未婚妻要来,奶奶就提前煮了米汤,后来又改了日子,不来了。奶奶说,吃天上掉下来的米汤更香,你说是不是?我跟奶奶说,这哪里是天上掉下来的,分明是奶奶亲手煮出来的嘛!奶奶也不辩解,只微微地笑着。

⑨故乡不产稻米,但还是有米流入这个村庄,像我奶奶所说的那样,天上掉下来的。稻米在故乡的出现,自始至终,都会裹挟着一桩桩人情、故事。那些沉淀下来的故事、人情,我一旦触碰到,就会俯身蹲下来,仔细地品味,直到我感觉到有些了,再顺势在记忆中的草地上、河流中、屋檐下、墙根旁,打几个滚,消化一下,再笑一笑或者闹一闹,将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写下来,这能让我在异乡感觉到踏实有根。

⑩作家刘震云说,兜兜转转才发现,故乡就是世界。我想说,那汤中之米便是世界之光。这光又是爱与美好、忧伤与缅怀,因文字的连缀而浩瀚,且不停不熄。

(有删改)

1.请概括故乡的米之珍贵体现在文中哪里。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我坐在一个矮凳子上,端起来就喝,奶奶在一旁看着呢,喝完一碗她就拿勺子满上。
3.如何理解第⑨段中反复提及的“人情”与“故事”?
4.复兴中学文学社拟新开辟“心安处,即故乡”专栏,目前已收录了余华、迟子建等作家的作品,现编辑部向外征求适宜专栏的文章。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及语言特点,向杂志社编辑部推荐刘兆亮《故乡的米》。
7日内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茂名市滨海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一粒米的旅程》,完成下面小题。

一粒米的旅程

迟子建

①在广袤的龙江大地上,有一种花朵最具济世之心,一直开到人心头,那是粮食结出的花朵。而我印象最深的三种粮食花儿,是小麦、玉米和大豆。

②我童年在北极村时,家家住着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有自留地,主种蔬菜。而远离居民区的黑龙江畔,每户还有一两片大地,种的多是麦子。麦子播种后几乎不用管它,很快就出苗了,在春风中噌噌长了起来。麦子什么时候悄悄怀胎结粒的呢?也许就在清晨鸟儿婉转地鸣叫的时刻,在正午阳光照彻心扉的时刻,在黄昏被薄雾给披上轻纱的时刻,在夜露温柔地滑过脸颊的时刻。总之麦子悄悄抽穗了,你经过麦田时,麦芒伸出带刺的舌头,调皮地刮你的手了。家中的园田快罢园的时候,江畔的绿麦穗变成黄麦穗了,这时小孩子们喜欢掀麦穗烧麦子吃。若是大人允许,可把麦穗带回家,在晚炊的余火中大大方方烘烤,待香味飘出,捻出麦粒放入口中,又软糯又筋道,还有股清甜气,实在是好享受。若大人们心疼麦子,觉得不收割就吃实在是糟蹋,只好在野地偷着笼火烧麦子,吃得胆战心惊的,但美味的诱惑总会战胜恐惧,所以秋天的麦田尽头,哪家不遗留着一两摊笼麦子的灰烬呢,那是我们留给童年的鬼脸。

③玉米可种在家门口,也可种在大地。它是脾性好的作物,喜光,耐旱,对肥料依赖度不高。它们疯长时,就像遮阴的树,是我们藏猫猫的好去处。夏日你躺在玉米地的垄沟里,空中的老鹰找你都难。玉米结穗后歪着脑袋生长,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吐出的花丝因品种不同,有雪白的,有橙黄的,还有金红的。那些牙口不好的人家,很早就掰嫩玉米吃了;而喜欢老玉米的人家,会等到玉米皮被秋风吹得跟纸一样干脆了,再掰了吃。老玉米香,就是费柴火。烀玉米的日子,只炖个菜就是了,所以从小我就知道,玉米是粮食。那些籽粒饱满的玉米,总会选个一二十穗,一些留作来年作籽,另外一些等过年时,搓下玉米粒嘣爆米花,那是节日的小点心。而啃过的蜂窝眼似的玉米棒,也能派上用场,晒干后可当痒痒挠。

④我们那儿的大豆,准确地说是黄大豆,也多种在大地上。黄豆很皮实,出苗后除了铲草,似乎不需特别打理。它们开的花儿素雅,紫色或是白色,花落后英果就现身了。黄豆的英果附着细密的绒毛,像一把把小刀垂吊着,一派武林气息。晚夏时节,豆荚长得肥大了,很多人家就卤煮毛豆吃,这也是男人们下酒的好菜。待到深秋干脆的豆荚裂开了,就得赶紧将它们收回来,不然豆子会嘣出来,滚进垄沟,对农人来说,那相当于丢了金子。黄豆打回来会摊在院子晒得更干一些,然后用木棒捶打,金黄的豆子疼得受不了,瞪着眼咕噜噜地跳出来了。收获了的黄豆装入麻袋,放进仓棚,会一天天地矮下去。主妇们常舀了豆子,去豆腐坊换豆腐吃,而小孩子们时不时地盛上一碗,炒豆子吃。到了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就是豆子的天下了,家家烀酱豆,捣碎后码成长方块,用报纸包裹了,扎上纸绳,放在被架子上,让它们在时光中长出云一样的菌丝,待到农历四月十八或二十八,取下酱块捣碎,放进缸里,兑上盐和水,大酱便踏上了发酵的旅程。到了春末,菜园的蘸酱菜下来时,它们修成正果,金黄透亮地登堂入室,成为餐桌的主角。

⑤一粒米从胚芽到成熟,要历经风雨雷电的洗礼,历经旱涝和霜冻的考验,所以每粒米都是天赐之物,要格外珍惜。都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粒米又何尝不是一个世界呢。我们永不背弃这个世界,人间烟火才会生生不息。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7月17日,有删改)

1.结合语境,品味文章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麦子播种后几乎不用管它,很快就出苗了,在春风中噌噌长了起来。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金黄的豆子疼得受不了,瞪着眼咕噜噜地跳出来了。
3.本文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与链接材料在结构方式、描写顺序和抒情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点?(任选两点回答即可)
链接材料:

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选自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4.故乡的一草一木令人留恋,令人难忘。故乡的什么景致或事物令你魂牵梦绕、难以忘怀?请写出来,表达你对故乡的怀恋之情。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6 . 班级开展“你心目中最酷的古代文人”投票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想要投票给苏轼,下面是小组代表晓宇草拟的发言稿,请你一起修改完善。

苏轼多次被贬,一路diān pèi liú lí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tui táng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已然抵达了坦坦荡荡、恍然大悟的生命境界。唯其如此,掸去俗世的烟尘,qiāng rán                    )掉落的才是珠玉般的文字,谪居岭南,苏轼获得了诗意人生。在此期间,苏轼创造的诗文大多有莳花种菜、饮酒赏花、谈经研佛等日常生活组成。这些诗文也为岭南增添了无比丰富的文化意蕴。苏轼练达的人生态度,也为后世之人如何面对人生低谷,树立了典范

(1)晓宇对发言稿里有些词语的写法把握不准,请你根据拼音帮他在括号内补写完整。
(2)有小组成员认为发言稿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下列判断及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A.“恍然大悟”应改为“大彻大悟”B.“意蕴”应改为“底蕴”
C.“练达”应改为“旷达”D.“典范”应改为“模范”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帮晓宇写出修改后的正确句子。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7 . 九年级1班开展“阅读润泽人生”主题系列活动,首先走进文学大师鲁迅的故乡,探寻浙江文学的进阶之路。

浙江文学向来擅长通过求新求变、独立风标来寻求进步。

求新基因(juān)于血脉。一直以来,浙江人就有敢领风气之先的觉醒。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一曲《越人歌》作为我国历史上现存第一首译诗,被传唱两千多年, A 。(荡气回肠余韵悠长)

自此,浙江文学一直奔走在进阶的征程上。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晚明狂才徐渭、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众多闻名古今的文学弄潮儿为浙江文学在全国奠定了江湖地位

火相传中,浙江文学在此后更是全面崛起。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群包容、豁达、先进的浙江文人:前有龚自珍、夏曾佑、王国维、章太炎等人率先发出变革的时代呼声;后有鲁迅、茅盾等文坛巨擘扛起大旗,以文章启迪民智。请在此处填入原文。1921年,鲁迅在《故乡》的篇尾,预言了家国的出路。

此外,包括郁达夫、夏衍、艾青、徐志摩、丰子恺、戴望舒等人在内的浙江作家沉潜于时代之中,大力形成新流派、传播新文体、创造新文化,以笔墨铸起中国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记录着人心潮涌以及沧桑巨变的过程。据悉,东汉以来 B 的浙江籍文学家逾千人、约占全国六分之一。(载入史册灰飞烟灭)

(改编自浙江宣传《浙江文学的进阶之路》)

1.为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juān______于血脉       ______火相传
2.为文段中AB两处选择恰当词语填入下列横线上。
A处词语:______,B处词语:______
3.根据后文提示,为空处填入一句原文。
原文:____________
4.为文段中画线句子修改语序并说明理由。
修改后语句:____________
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个人心中潜藏着武侠梦想:有人渴望仗剑闯天涯,践行正义;有人希冀成为武林领袖,统领群雄;还有人期盼获得独门武学秘诀,成就一代豪侠伟业。金庸的作品充分满足了大众对武侠世界的种种憧憬,书中描绘了忠诚勇敢的侠士,波澜壮阔的江湖传说,并深深蕴含着引人深思的家国大义。

今年3月10日,正值金庸诞辰百周年纪念日,我们赞颂这位武侠巨擘:侠之大者,百年金庸!为纪念金庸先生,浙江文学馆在其百岁诞辰时特设纪念展览,旨在怀念金庸先生的同时,创造性地传承并创新发展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侠精神。

自去年十月开馆以来,此纪念特展吸引了众多观众纷至沓来。有的观众沉浸在各关展品中,细览金庸先生的手稿原件、珍稀图书版本及珍贵历史照片。部分家长带着孩子积极参与双手互搏术弯弓射雕神雕重剑等互动环节,拍照留念,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圆了自己的武侠梦。

这次展览不仅首度展出多件稀世珍品,更通过心系故土之情笔下江湖传奇”“铁肩担道义之风骨始终少年之心四大主题区域,全面回顾了金庸先生的职业生涯、创作历程及其作品对流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生动展现了他一生赤诚如初的炽热情怀。

时光荏苒,本纪念特展即将步入尾声,计划在今年2月底结束展出并正式闭幕。

(改编自浙江文学馆相关文章)

【材料二】

在他的作品里,侠义不再是单纯的哥们义气和除暴安良。金庸曾借用郭靖讲出: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只是侠之小者,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

金庸小说的背景,多在王朝更迭碰撞之时,如宋辽对峙、宋元交替、明清更迭。从他的第一本《书剑恩仇录》出山,到最后一本《鹿鼎记》杀青,迎难而上的英雄形象层出不穷,家国情深的侠义之士接续不绝。这种强烈的家国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是一以贯之的。在他最重要的几部作品——“射雕三部曲和《天龙八部》的英雄主角上体现得最为酣畅淋漓。

他曾出过一本书,叫《论祖国问题》,署名黄爱华。笔名的言下之意是:我是黄种人,我爱中华。围绕金庸,武侠文体的雅或俗,学术知识的深或浅,偶有争议,但在大节大义上,他光明磊落,和祖国同心同德,和人民心心相印,和他创造的英雄人物的所作所为高度一致,是无可挑剔的。我们既要记得妙笔生花的小说巨匠金庸,也要记得那个激扬文字的报人查良镛,要去细细品味他小说和社论中一脉相连的家国情怀,这才是真正完整的他。

金庸一生都惦记家国故园,他曾写到:如果你到过江南,会想到那些燕子,那些杨柳与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书剑恩仇录》里的海宁潮,《射雕英雄传》中的烟雨楼,《倚天屠龙记》里的六和塔,《笑傲江湖》中的孤山梅庄,都是他惦念故乡的风物影射。正因浓厚的故土情结,他在1999年,才会以75岁高龄出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来家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半个世纪过去了,他的作品已然成为经典,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时光越是流逝,其作品里的家国情怀便会愈加耀眼,值得每一代人珍重和景仰。

(改编自浙江宣传《为何念金庸:江湖之上是家国》)

【材料三】

杏花春雨江南,书中乡愁几度。在金庸的武侠世界,江南的故乡便是文学原乡。他曾说: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在外边住的时间一长,对故乡怀念的感觉就越深。有时回忆小时候在这里的生活,有一些是很美丽的。总想,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

抗战胜利后,21岁的金庸回到家乡浙江,并在杭州《东南日报》工作,后来又考到上海《大公报》任翻译,并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种种经历,或许在无形之中推动着他,因而成就了身无分文闯香江的传奇。两年后的春天,《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需要一名翻译,于是金庸接受委派,前往香港工作。

现在网络上有一个新词叫人生密度,金庸的前24年,历经国仇家恨、壮志未酬,乡愁烙印成了他武侠写作中的一大情感基调。对于少年金庸来说,乡愁是一枚枚离别的邮票。南湖的雨、钱江的潮,或是氤氲不散,或是洒满衣襟,于金庸而言,无论何时何地,都免不了叹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后来,乡愁是一张厚厚的报纸。

金庸,这个名字家喻户晓,黄发垂髫大抵都能说上两本他的武侠小说以作谈资;查良镛,这个名字,知道的人或是记住的人大概就相对少些。1955年,查良镛创作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第一次使用笔名金庸,金庸,由字拆分而来,此后这个名字便随着他的武侠小说,火遍大江南北。

有人说,金庸用一支笔创造了两个奇迹:金庸以武侠小说名垂后世;查良镛以政论闻名于当时,其创办的《明报》可以说是香港舆论界、新闻界真正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这位后世眼中的武侠小说家,在当时真真正正担起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金庸以武侠之笔,写华夏精神,讲中国故事。骨子里多年孕育一脉相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蕴藉,是故乡情结和家国情怀。

香江浪奔浪流,逝水滔滔五年。家国辉光日新,故乡风物依旧。

(改编自浙江宣传《有一种乡愁叫金庸》)

1.为材料一拟写一则概括性较强的标题。
2.内容概括题:根据材料二,请简要概述金庸作品中的侠义观及其表现。
3.依据材料三,下列对金庸笔下的江南故乡如何影响了他的武侠创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庸对江南故乡有着深深的情感眷恋,这种浓厚的故土情结渗透到了他的武侠创作中。
B.江南故乡的美丽风景、独特人文风情成为了他构建武侠世界的灵感来源之一,比如《书剑恩仇录》中的海宁潮、《射雕英雄传》的烟雨楼等元素都是他对故乡风物的影射。
C.南湖的雨、钱江的潮,或是氤氲不散,或是洒满衣襟,于金庸而言,无论何时何地,充满其内心的全是家国情怀,缺失的却是江南家乡情结。
D.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尤其是国仇家恨的烙印,使乡愁成为了他武侠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基调,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关怀。
4.思想探究题: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如何理解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与其现实生活中“为国为民”的言行是一致的?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我每每探访红旗渠,灵魂都受到______的zhèn hàn       )。当我在山下仰望,见山腰间那一段渠身巨龙般______于密林间,胸中便______了敬意。当我俯下身子,双手触摸那一方方质地厚实、紧紧相依的渠石,禁不住bǐng zhù       )了呼吸。当我仔细辨认镶嵌于渠岸石柱上模糊的/承建/二字时/顿时明白了它不朽的秘密/那一刻/青山不语/大地低伏/我却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听到千万人声响彻天宇。

这是一条英雄筑就的渠,是勇气和智慧造(       )的人间奇迹。

林县人民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愚公精神,修筑的红旗渠,彻底改变了林县面貌,昔日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干的田地变成了沃野良田,人们的精神面貌______,还铸就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寻迹红旗渠》)

1.根据拼音,结合上下文,正确写出词语,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①zhèn hàn(     )   ②bǐng zhù(     )   (     )   ④干(     )
2.文中横线上所填词语恰当的一项(     
A.不可名状   隐没   潜滋暗长   翻天覆地
B.不可名状   隐伏   油然而生   焕然一新
C.无与伦比   隐伏   潜滋暗长   焕然一新
D.无与伦比   隐没   油然而生   翻天覆地
3.文中加横线句子中画“/”处所加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A.当我仔细辨认镶嵌于渠岸石柱上模糊的“承建”二字时,顿时明白了它不朽的秘密——那一刻,青山不语,大地低伏。
B.当我仔细辨认镶嵌于渠岸石柱上模糊的《承建》二字时,顿时明白了它不朽的秘密:那一刻,青山不语,大地低伏。
C.当我仔细辨认镶嵌于渠岸石柱上模糊的“承建”二字时,顿时明白了它不朽的秘密,那一刻,青山不语、大地低伏。
D.当我仔细辨认镶嵌于渠岸石柱上模糊的《承建》二字时,顿时明白了它不朽的秘密——那一刻,青山不语、大地低伏。
7日内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四川省夹江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以美育人 向美而行》,完成下面小题。

以美育人 向美而行

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美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征程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各种美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思辨力、鉴赏力、表现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使审美教育成为一种育人自觉?面对这道时代考题,我们要以美育人,向美而行。

②以美育人,向美而行,应坚持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构建“以美立德、以美启学、以美冶情”的美育育人体系。

③以美立德。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美既涵养道德,也引领道德。要将新时代美育贯通在学校、家庭、社会各个场域,让广大青年学子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④以美启学。要扎根时代生活,注重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美育融入校园生活。例如,在学校,学生们多次以恽代英广场为舞台,推出沉浸式主题教育话剧展演《你好,恽代英》,铭记革命烈士恽代英等人的光辉事迹与革命精神。此外,还要推动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协同发展,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

⑤以美冶情。要着力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一方面,要以美育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审美素质、发展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为目标,提升师生对美育的了解和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的全面认知。另一方面,要加强经典艺术教育,将美育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融入校园生活全过程,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让审美体验浸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青年学子自觉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⑥以美育人,向美而行,使审美教育成为一种育人自觉。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月 17 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③~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7日内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