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9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燕得罪齐王,谓其左右曰: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左右嘿然莫对。管燕连然流涕曰:悲夫!士何其得而难用也!田需对曰:士三食不得餍,而君鹅鹜有余食;下宫糅罗纨,曳绮毂,而士不得以为缘。且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齐负郭之民有孤狐咺者,正议闵王,斮之檀街,百姓不附。齐孙室子陈举直言,杀之东闾,宗族离心。司马穰苴为政者也,杀之,大臣不亲。以故燕举兵,使昌国君将而击之。齐使向子将而应之。齐军破,向子以舆一乘亡。达子收余卒,复振,与燕战,求所以偿者,闵王不肯,军破走。

王奔莒,淖齿数之曰:夫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王曰:不知。”“嬴、博之间,地坼至泉,王知之乎?王曰:不知。”“人有当而哭者,求之则不得,去之则闻其声,王知之乎?王曰:不知。淖齿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至泉者地以造也人有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何得无诛乎于是杀闵王于鼓里。

太子乃解衣免服,逃太史之家为溉园。君王后,太史氏女,知其贵人,善事之。田单以即墨之破亡余卒,破燕兵,绐骑劫,遂以复齐,遽迎太子于莒,立之以为王。襄王即位,君王后以为后,生齐王建。

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处,女尚何归?王孙贾入市中,曰:淖齿乱齐国,杀闵王,欲与我诛者,袒右!市人从者四百人,与之诛淖齿,刺而杀之。

(选自《战国策》)

【注】①骑劫: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至泉者/地以告也/人有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何/得无诛乎/于是杀闵王于鼓里/
B.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至泉者/地以告也/人有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何得无诛乎/于是杀闵王于鼓里/
C.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至泉者/地以告也/人有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何/得无诛乎/于是杀闵王于鼓里/
D.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至泉者/地以告也/人有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何得无诛乎/于是杀闵王于鼓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中的“易”与“寒暑易节”(《愚公移山》)的“易”的用法不相同。
B.“闵王不肯与”中的“与”跟“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与”用法不同。
C.“阙”本指建在宫殿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后转指帝王的住所,即官殿。
D.“王孙贾乃入市中”的“乃”与“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中的“乃”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狐咺直言批评闵王过失被杀死;陈举对国事直言不讳,被闵王处死;司马穰苴无故被诛杀。这引起国人不满,齐闵王众叛亲离。
B.齐国相国淖齿面见闵王,列举闵王的罪状,可是闵王拒不认罪,这使淖齿语气更为强烈,更加生气,于是,在鼓里这个地方杀死了闵王。
C.太子改换服装逃到一个姓太史的人家里,为他们浇灌菜园,被太史家的女儿款待。太子即位后,封立太史家的女儿为王后,后生下齐王建。
D.王孙贾十五岁那年,侍奉齐闵王。闵王逃走,不知下落。受到母亲指责的王孙贾走到集市,四百多人追随,裸露右臂,讨伐并杀掉淖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2)破燕兵,绐骑劫,遂以复齐,遽迎太子于莒,立之以为王。
5.齐闵王为何最终被诛杀?请简要说明。
2023-06-1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等两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废物

柳青

王得中是我们营部的一个马夫,依照这个怪老头子自己的说法,便是给一个四条腿的战士当勤务。这以前,他初参加部队的时候背过几天步枪,后来做第三连的伙夫:他的工作调来调去,只有一个原因,便是他力不胜任了。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常常用手摸着他的胡须对别人宣布他早已成了一废物,不中用了。

现在,他等待着什么似地站在我们面前,不肯听从调动的时候,这些印象便活生生地浮现于我们脑际了。

你不要太固执!营长将他膝边的那块地图掀开,挪动了一下腿子,向王得中说,平时行军你还掉队掉了老远,我们到宿营地半天等不着看马的人。何况现在这样繁重的战斗任务呢!

“俺死了,也让人家说俺当八路军了。……”

“尽搞些怪名堂,你!”营长打断了他的啰嗦,说:“调你到县游击队就是把你踢出去了?你也不想一想,每个人带三天的干粮,两天的生粮,天又落了雪,这一仗打下来还有你没有?把你留在地方武装里,还不是想让你多吃几天小米饭哩!”

他一辈子是一条光棍,没有妻室儿女,没有财产和固定职业。阳春三月,他也许背起褡裢上庙会去赌博;而当农忙了的时候,他便给随便什么人做几天短工。1937年开始的这个战争——谢天谢地,他说——结束了他的永无休止的流浪。他参加了我们的部队不久,聪明地看清了我们的一切,逢人便说这下子解决了他死以前的一切问题……

做在里边,吃在里边,这就是好家。又不受谁的冤气,一个人一辈子还想怎么呢?他说。

我初到这营里不久的一次行军中,在大休息的时候,他端一碗水,腿子一瘸一拐地双手送到我的面前。我感谢地接过来喝着,他站在旁边等待着他的碗。我喝完时将它交给他,他没有立刻走开,迟疑了好久,终于问道:刘干事,听说你是才从延安来……

是的。我说。

他们从延安养伤回来的同志都说,咱们那延安又是学校,又是工厂,又是医院……嘿嘿,‘收留’老人的地方有没有呢?

他是一个废物,已经开始打听安养老年的事情了。这种人在我们的战斗部队里不仅无用,而且有时会成为很恼人的累赘。若是王得中被俘了去,极刑使他供出了他所知道的我们的一切,那该多么糟糕啊!

突然,营长猛地转身过去,暴叫了起来:脱掉你的军装,给你一套便衣走你的路!

王得中冷不防这一着,打了一个寒颤,脸色刷地白了起来,瞪着眼了。好久,他才稍微复原了一点——他弄不清这是吓唬,还是真要他离开队伍……

王得中却扯住自己的袖口,擦了擦嘴角的胡子,颤声说道:俺跟队伍走。

这使得我们都张起嘴来,莫名其妙了。对于这个老头子,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想呢?

就在这时,从我们所驻的村庄后边的高山上传来了喇叭声。我们立刻静悄悄地屏住气听着,号音落了的时候,教导员对营长说:去吧,团部在叫我们两个。

王得中也只好受命退了下去,以后再说。

我们收拾了地图,揣测着将会发生怎样的新的情况。直至半下午的光景,他们才回转来了。庭院里的积雪已经可以埋住鞋袜,天空的雪朵还像往下筛一般地落下来。我们猜想:在这样的天气里有可能提早行动。但是谁料五点钟晚餐,六点钟便走呢?

王得中的事当然无法解决了。

我看得清清楚楚,他跟着队伍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士一样,一声不响,活像一队哑巴在前进……我在路上碰到他,一半担心一半鼓励地说:王得中,丢脸的事可干不得呀!

俺老王?放心!他头一转向我说,正像他吹牛的神气一模一样。雪落在他的军帽上、肩膀上和背包上——他低头看着路。一拐一拐地追赶着队伍;他的那个老伙伴,一根未削皮的柳枝,帮助着他……

在部队开始行动和在战斗中间,军政首长们有更多的事务要处理。三天两整夜之内,我们进行了两次战斗,突破汾河和同蒲铁路,越过耸入云天的绵山,跑上了几百里路。我们谁也没有碰到王老头子。只在到达一个叫作马跑泉的山村里时,我突然想起在第二次战斗以后,我就再没见过他了。

驻扎在马跑泉村,我们的任务是只有恢复疲劳。可是,我刚刚闭起眼来,似乎没睡去,王得中便一拐一拐来到我的面前……

俺跟队伍走。我的耳朵好像听见他说。

我不知道我为这个“废物”心里难过到怎样。我知道这没有丝毫用处,然而我不能够克制我自己。但到驻扎这里的第三日,当我们的便衣收容队的同志们赶来,我从他们那里知道了王得中的结局时,我一下子感到好像他们卸去了压在我心上的一块石头——他们说他牺牲了。当他清楚自己无法赶上队伍的时候,他大约向从他身边跑过的一个战士,要到一颗手榴弹。他坐着,将它的保险盖揭去,用手指勾着它的铁丝环子,等待着他的死神。有三个日本兵要来活捉他,我想大约同我见到的一样,还喊着“巴格亚鲁”,而在他们到他身边时,手榴弹爆炸开来,四个人一同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当地的居民说那正是天将要亮的时候……

1941513日在杨家岭(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交代王得中之前被频繁调动的经历,为后文部队要调他去县游击队作铺垫。
B.王得中坚持要跟队伍走,是指望部队解决他死前的一切问题,以消除后顾之忧。
C.营长在解释劝说王得中调去县游击队无果后,就用要他离开队伍的话语吓唬他。
D.当地居民目睹了王得中同志牺牲的全过程,小说对此进行了细致而真实的描写。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题目“废物”一词多次在文中出现,表面上是王得中的自称和“我”对王得中的评价,实际上在描写人物和表现主题方面颇含深意。
B.小说通过插叙交代了王得中参加部队前的流浪经历,让读者从中体会到革命队伍把一般老百姓转化为人民英雄的熔炉作用,丰富了主题。
C.小说中的对话符合人物的身份,如王得中经常说“俺……”,营长的话经常加重语气,“我”说话直截了当,表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D.小说中的营长和“我”都担心王得中掉队,但营长担心的是他牺牲,“我”担心的是他被俘,营长的形象在“我”的衬托下更加高大。
3.本文主要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王得中的人物形象,此手法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4.作家沈从文主张小说要“贴着人物写”,而贴着人物的心理写是“贴着人物写”的重要体现。本文主要展示了王得中三个阶段的心理变化,每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06-19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故乡

魏巍

平原9月,要算最好的季节。一到青纱帐起,白云满天,整个平原就是一片望不到边的滚滚绿海。可是最好的还要算是秋季。谷子黄了高粱红了,棒子拖着长须,像是游击战争年代平原人铁矛上飘拂的红缨。秋风一吹,飘飘飒,这无边无涯的平原,就像排满了我们欢腾呐喊的兵团!

现在一辆花轱辘马车,就正行在秋天的田野上。老远就听见它那有韵节的车声,细小的铜铃声也很清脆。

这车上原有六名旅客,中途下去了两个,还是很挤。车尾上用绳子杀着高高的行李卷儿。小青骡子的料袋子,带着长绳子的小水桶,也在那里系着。车厢里两个妇女一个孩子就占满了。我们的主人公,坐在车前面,两条腿在车下不住地悠打着。他已经多年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了。

因为天气热,他解开了军衣扣子,敞着怀,手里拿着军帽,露出一头浓发。他个子不算太高,但显得十分灵活敏捷。那一双眼睛,流露着坦白、快活!甚至还有一点顽皮孩子的神气。他同人们好像没有一点隔阂,跟那个抱孩子的妇女叫大嫂,跟那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叫大妹子,很快就混熟了。

姑娘问,“你在部队里做什么工作?”

“你猜猜看。”

姑娘歪着头端详了一会儿,说:

“你是个通讯员吧?”

“哈哈,你猜对了。”他嘻嘻一笑。

花轱辘马车慢悠悠地走着。路两旁,高粱穗又大又红,密密地排列着。满耳都是高粱叶哗哗的响声和蛐蛐的歌唱。当小青骡子的蹄声临近时,蚂蚱蹦跳着,展翅飞到远处。蛐蛐的歌声也停了。等到车轮过去不久,它们又唱起来。

“快醒醒吧,天下雨了!”姑娘忽然向那个赶车的身上拍了一下。原来他正抱着长鞭子打盹,小青骡子探头揪着高粱叶,车停下了。赶车的揉揉眼,轻轻地挥了挥鞭子,车又走动起来。

这一带,路两边都是高粱地。冀中土地肥美,庄稼人种地贪馋,地边儿紧挨着车道沟。大车走到这儿,就像钻进一个没有头的长胡同,碰得两边的高粱叶哗哗地响。不断有一两枝高粱,被风吹得垂着红穗,斜倒在路上。小青骡子走走停停,老是把头向两边探着,车已经走得越来越慢。

“你看把孩子热的!”那位大嫂用手给孩子遮着阴凉,对姑娘说,“来凤,你催催赶车的大哥快一点儿吧!这样天黑能到家吗?”

“我保你吃饭以前赶到!”赶车的打着喜诨。

“嘻!你看你多会耍嘴!半夜赶到,不也是吃饭以前到家吗?”那个叫来凤的姑娘说。

人们笑了一阵。赶车的还是不慌不忙。这匹小青骡子,就是赶车人的心尖子,他怎么肯累着它呀!这时,我们的主人公忽然笑了笑。他把包袱上系着的小桶悄悄解下来,用孩子的小褥子一盖,就挤挤眼说:

“赶车的,你那个给牲口饮水的小铁桶怎么不见了?”

“啊?”赶车的扭过头来,“糟了!不知什么时候掉了!”

“我刚才还见着哩。”

他把鞭子递过来,“麻烦麻烦,你替我赶一会儿,我去找找。

“那你可得买包烟请请我!”

“行!行!”

赶车的一跃身跳下车向后跑去。车上的姑娘媳妇拼命地忍住笑。鞭子换了主人,乓乓两声脆响,虽然并没有挨着小青骡子,但它已经觉得马虎不得,立刻丢下高粱穗子走得起劲了。蚂蚱飞溅着烟尘腾起,姑娘媳妇咯咯笑着,很快就走出了十几里,在预定打尖的村庄一家小饭铺门前停下了。

等赶车的满头大汗赶回来,这位年轻人正用小桶给牲口饮水哩。他摸出烟荷包,递给赶车的说:“你看,车也给你赶到了,水桶也给你找着了,也不让你买烟,来,先抽我一锅吧。”逗得姑娘媳妇又笑了一阵,姑娘笑得弯着腰,把眼泪都快笑出来了。

这时只听店里有人喊道:

“那不是嘎子吗?嘎子!”

“嘎子!你回来啦!多少年了,还记得我呗?”

嘎子哈哈大笑说:“烧饼老王,忘了你可就没有烧饼吃。”

大家到小堂屋坐下。赶车的问:

“他是哪个嘎子?”

老王眉毛一扬说:“你这人真糊涂!坐你一路车,还不知道车上的大哥是谁!他就是那个烧炮楼、打汉奸、捉日本鬼子的嘎子呗!还有哪个嘎子?”

“他刚才还说自己是个通讯员呢。”姑娘用指头点着他说,“怪不得人叫你嘎子,你真嘎呀!”

“嘎不嘎,反正把我摆弄得够呛。”赶车的擦着汗,气喘得很不匀实。

老王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把脸一抹哈哈大笑着说:“人的心眼儿是七十二窍,他这心眼儿三百六十窍也多,连日本鬼子都斗不了他,你还斗得了他?”

姑娘说:“听说你扮新媳妇拿了大李村的炮楼,你是怎么装扮来着?”

嘎子嘻嘻一笑说:“那一回,我们政委给我借了个大花褂子,还有四两粉。大花褂子我倒是穿上了,就是那粉,我搽了半夜也没搽白……”

姑娘咯咯地笑着,又问:

“那年,听说在这铺子里也打过一仗?”

老王正给大家做面条,小铁勺儿叮当乱响。这时扭过头来说:“那回嘎子就在这个地方坐着,他正端着碗冬瓜汤喝哩,从对过来了一个日本兵,一个特务。嘎子手疾眼快,把我那脏水裙一束,就笑嘻嘻地说:‘太君的请坐!’谁知道那个特务眼尖,嘎子正端着两碗汤走上去,那个特务突然说:‘你是什么人?’嘎子说:‘我是跑堂的。’那个特务说着站起来就要搜他,可是嘎子说:‘别忙,你先喝碗汤吧!’说着他把两碗滚汤兜头泼过去,烫得那两个家伙怪叫,正要掏枪,嘎子那把大净面盒子已经逼住了他们……”

大家扯了一阵闲话,汤面、烧饼已经端上来了,大家匆匆吃过,付了钱,走出门外。

这时候,小青骡子也吃饱了。它是在街上吃的,面前摆着一条长凳,上面放着半筐青草,不用说,它早已习惯了这种打尖方式。

大伙上了车。听说嘎子回来了,有不少人挤到车前来看。弄得嘎子怪不好意思的,他笑着说:“我是新媳妇吗?你们这么看我?”

“嘎子,你比新媳妇还稀罕哩!”一个老头笑着说。

那辆花轱辘马车已经开动,它又滚动在那高粱叶像流水一样花花响动着的平原上了。

(节选自《东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车上系着带着长绳的小水桶,既体现了小说对细节真实的注重,也为后文旅客在小饭铺打尖做了铺垫。
B.嘎子在回乡的途中与车友谈笑风生,主人公一出场,他那活泼、爽直的鲜明性格,就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叙述者多次在小说中进行细节描写,譬如“我们的主人公,坐在车前面……”,亲切的话语中流露出了对主人公的喜爱。
D.两次写小青骡子把头探向高粱叶,既侧面表现出冀中平原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环境,又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
2.关于文中小饭铺人们交谈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王随口说出嘎子烧炮楼、打汉奸等事,可见嘎子的事迹广为人知,言语中含有赞美之情。
B.嘎子在路上隐瞒自己的身份,但到小饭铺和人们交谈时便不再隐瞒,可见其警惕性极高。
C.有不少人来看嘎子,一个“挤”字,写出嘎子很受欢迎,也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
D.通过对嘎子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嘎”的性格,读来趣味顿生,让人心生欢喜。
3.文中的花轱辘马车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好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欣欣向荣、蓬勃健康的感觉,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023-06-19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历史科学的方法”这一概念,原本出自胡适的一篇演讲——《历史科学的方法》。其中讲到“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以及天文学家所用的研究方法,就是观察推测的方法,地质学和考古生物学都是‘历史的科学’,同样根据一些事实来推断造成这些事实的原因”。在他看来,地质学科学的研究应等同于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它们都是历史的科学”。它们有共同的研究方式,胡适说,这就是“历史的演绎”法则。

胡适认为:“实验的科学在于归纳通则之后的演绎利用,用人工造出的某种原因来试验是否可以发生某种结果。……地质学和其他历史的科学,虽然也都依据因果律,但历史科学的证据大部分是只能搜求,只能发现,而无法再造出反复试验的。”我们知道,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擅长利用已有的公式对物体的运行进行运算,从而可以有效预见试验数据的结果,但这种结果通常是在一个假说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反观历史的运算,正如姚大力所指出的,我们觉得屈原最大的特点在于他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爱国的、愤懑不平的伟大诗人;但是倒过来就不能说,凡是浪漫主义的、爱国的、愤懑不平的伟大诗人就都是屈原。因此这也是我们应这抓住的历史学研究的一个特点。

实际上,上述所辨“历史的演绎”也能被视作为古史辨方法论提供有效的理论。胡适虽然没有专门讲述何为“历史演绎法”或者何为治史的哲学思想,然其已经为我们举出一个代表性的例子,那就是“《水浒传》中的宋江是怎样被塑造的”这样一个话题,《水浒传》虽是一经典的文学小说,然其蓝本实际上就是一部历史事件簿,而胡适要考察的实际上是其中人物和事件的历史真实性。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会问,既然小说不是历史,文学不能全然等于史料,那我们有什么必要去考证一部文学作品里的历史情况?事实上胡适所考证的真正价值,不是简单存在于《宋史》中真实的历史人物,正如他自己所说“中国人心中的‘史’总脱不了《春秋》笔法‘寓褒贬,别善恶’的流毒”。他所要论证的恰恰是为什么宋江这个人是《水浒传》中所讲的那种模样,为什么对这批历史人物的理解是现在绝大多数人所讲的魔神的样子。这样理解或许有点难懂,然而胡适告诉我们,《水浒传》中人物确有他们作为文学作品人物之历史的流变。

胡适说:“历史科学的方法不过是人类常识的方法,加上更严格的训练,加上更严谨的纪律而已。”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来概括历史的治学之道,显然是片面的。循此,他此后提到的“疑古”便是对这种看起来片面的话语去做方法论的阐释。他认为“疑古的态度,简而言之,就是‘宁可疑而错,不可信而错’”。而疑古的两个方面包括“一、疑古书的真伪。二、疑真书作伪之处”。也就是历史常识的重要与否不是关键,关键是判断一处历史何处是真何处似伪。这一点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硬功夫。还是以胡适《水浒传考证》为例,一般读者会将小说的人物情节作为一个历史事实来研读,稍微有点文化的人可能会好奇真实历史上的人物是什么形象,这个时候人们也许会去从《宋史》中寻求蛛丝马迹,但因此得出的结论依然会片面,依然摆脱不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而胡适的考证学问,既是脱离小说本体,又是脱离历史本体,——是从一段文学中找到来自文学的流变,又从文学的流变中找到历史的流变。胡适的考证说明,有前人之本才能在此基础上产生“疑”的道理,有了“疑”就有追根溯源的目的。总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从胡适之后数位历史学家,如顾颉刚、钱玄同到再后来的杨宽、童书业等,这个过程漫长却完善。

(崔雪晗《胡适与其“历史的科学方法”》)

材料二:

地质学、古生物学皆属于历史科学,本人特在此提出一八八〇年赫胥黎关于研究古生物的一篇有名的讲词《柴狄的方法》的故事来谈谈。

赫氏所讲故事里的“柴狄”是法国一位大哲人伏尔泰作的小说里的主人翁,在这书中柴狄是一位巴比伦的哲学家,他喜欢仔细观察事物。有一天他在森林中散步,恰巧王后的小狗走快了,仆人正在找寻,问柴狄曾否看到。柴狄当时说那只狗是一只小母狗,刚生了小狗,并且一只脚微跛。仆人以为那只狗一定被他偷藏了,就要逮捕他。这时又有一群人来找寻国王失了的马,柴狄又说出那马是一匹头等快跑的马,身高五尺,尾长三尺半,马蹄上带着银套,嘴衔勒上有二十三“开”金子的饰品。于是他就以偷窃王家的狗和马的嫌疑被捕了。在法庭上柴狄为自己辩护,他指出,他根据沙上的痕迹就可以判断那狗是刚生小狗的母狗,左后足是跛的;又根据路旁树叶脱落的情形,可以判断马的高度,根据路的宽度和两旁树叶破碎的情形,可以判断马尾的长度;马嘴曾碰石头,那石头上的划痕,可以推知马衔勒是二十三开金制成;根据马的足迹,可以判断这是一匹头等快跑的马。随后狗和马都在别处找到了,柴狄无罪被释。赫胥黎说:古生物学的方法其实就是“柴狄的方法”。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以及天文学家所用的研究方法,就是这种观察推断的方法。历史科学的方法不过是人类常识的方法,加上更严格的训练,加上更谨严的纪律而已。

胡适《历史科学的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适认为,历史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等学科都以“历史的演绎”为研究方式。因而都属于“历史的科学”范畴。
B.历史的科学用来帮助推断的证据,无法再造出来反复实验,这使它与实验的科学在研究路径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C.胡适研究《水浒传》使用了历史演绎法,通过人物的历史流变考察历史的真实性,而不是史书中真实的历史人物。
D.如果没有前人之本,“疑古”就失去了根基,无处着力,因此作为历史的治学之道,历史科学的方法有其片面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科学的方法》一文中,胡适对于学科归属的分类是基于研究方法而非学科内容的。
B.胡适对《水浒传》中宋江这一人物形象的考察,正是用了历史演绎的方法去研究其文学价值。
C.在胡适看来,把《水浒传》作为历史事实研读、好奇真实历史上的人物是什么形象,都不科学。
D.依照胡适的观点,历史科学的方法虽然需要常识、严格的训练与谨严律己的态度,但并不精深。
3.下列与“疑古”相关的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有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后人对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真假的辨析体现不“疑古”的精神。
B.《毛诗序》认为《关雎》这首诗是用来教化天下万民与规范夫妇伦理的,这种解读牵强附会,应当在被怀疑之列。
C.王梦阮在《红楼梦索隐》中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这种说法虽不可取,但也算是“宁可疑而有错”。
D.清代辨伪学者崔述曾说他最痛恨“含糊轻信而不深问”的恶习,这种治疗态度与胡适所倡导的“疑古”有相似之处的。
4.材料二中,仆人通过推理判定柴狄是小偷,请结合材料分析其推理过程,并指出其推理错误的原因。
5.胡适借“柴狄的方法”来阐明自己提出的“历史科学的力法”,请结合材料分析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2023-06-19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黄机【注】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黄机,南宋词人,身处中原沦丧时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景凄寒,词人夜晚泊舟江上,他伫立在江边,思潮翻滚,不禁仰天长啸。
B.狂风卷地,巨浪翻腾,水底鱼龙被惊动。一“卷”一“翻”,使诗词气势飞动。
C.“诗情”两句使全词过渡到下片抒情,作者的情绪由低沉抑郁渐趋激昂慷慨。
D.“兴亡”是偏义复词,指亡。这句话是对中原沦陷、南宋危殆的命运的感慨。
2.同样是写“泪”,这首词中的“泪”与“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中的“泪”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3-06-1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等两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舟中晚望祝融峰

齐已

天际卓寒青,舟中望晚晴。

十年关梦寐,此日向峥嵘。

巨石凌空黑,飞泉照夜明。

终当蹑孤顶,坐看白云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①首联写出望祝融峰的时间、立足点和周围环境,透露出高远清寒的氛围。
B.颔联诗人舟中望山,如同梦中,内心既有喜悦,也有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C.颈联对仗工稳,一山一水,一静一动,一黑一明,互相映衬,富有立体感。
D.全诗以“望”字统领,昔日期盼、今日感受、来日愿望相互交织,情景交融。
2.本诗尾联化用了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顺,一览众山小”两句,请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2023-06-18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明主察相,诚欲以伯王也为志,则战攻非所先。战者,国之残也,而都县之费也。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夫战之明日,尸死扶伤。死者破家而葬,夷伤者空财而共药,完者内酺而华乐,其费与死伤者。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军之所出,矛戟折,伤弩,破车,罢马,亡矢之大半。甲兵之具,官之所私出也,士大夫之所匿,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天下有此再费者,而能从诸侯寡矣。

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上倦于教,士断于兵,故三下城而能胜敌者寡矣。

智伯瑶攻范、中行氏,杀其君,灭其国,又西围晋阳,吞兼二国而忧一主,此用兵之盛也,然而智伯卒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者,何谓也?兵先战攻而灭二子患也。

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由此观之,则战攻之败,可见于前事。

今穷战比胜而守必不拔,则是非徒示人以难也,又且害人者也,然则天下仇之必矣。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辞让而重赂至矣。

故明君之攻战也,甲兵不出于军而敌国胜,冲橹不施而边城降,士民不知而王业至矣。彼明君之从事也,用财少,旷日远而为利长者。故曰:兵后起则诸侯可趋役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
B.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
C.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
D.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另有“平均”“相等”等意,文中为“相等”意。
B.诸侯:是对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在周代可分为王、侯、伯、子、男五等。
C.智伯瑶:晋国智氏第七代宗主,谥号“襄”,史称智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大臣。
D.千乘:根据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故称诸侯为千乘。战国时,大国为万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认为战争中百姓的钱财支出包括安葬阵亡将士的费用、受伤将士求医问药的开销,但平安回家的将士欢聚饮酒的花费除外。
B.战争中所需要的武器装备,有些会被士大夫藏起来,有些会被军中杂役窃取。这些消耗,即使是用十年的土地收成也补偿不了。
C.中山国作为拥有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却极为善战,在击败强大的赵国和燕国后,仍走向灭亡,可见战争不能带来持久胜利。
D.英明的君主作战,不动用武力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百姓没有察觉,王业便已完成,是因为英明的君主没有把战争摆在首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主察相,诚欲以伯王也为志,则战攻非所先。
(2)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
5.《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慎战”主张,本文中苏秦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是从哪几个方面阐释其中原因的?请简要概括。
2023-06-1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铜陵市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新课标老高考)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街香羊肉馆

聂鑫森

夕阳西下,风清气凉。

五十岁出头的阳欣,走出了他下榻的朔方宾馆。他的鼻翼有力地翕动了几下,分明嗅到有饭菜的芬香自西边的一条小街飘来,心中一喜:那儿该有个好吃处!

阳欣是个著名的文物鉴定家,供职于南方的一家省级博物馆。他的强项是古瓷鉴定,什么东西拿到他手里,扫几眼,抚一抚,掂一掂,就能断定出自哪个年代哪个窑口,是官窑还是民窑。

他之所以来到这西北的小县,是该县博物馆的老同学,邀请他来看一看该馆库存的一批古瓷器,帮忙掌掌眼后,向公众开放展览。

阳欣还是个美食家,不但会吃,而且会做,在家没事时喜欢琢磨各种菜品的制作。家中小院种着许多花草,芙蓉花、晚香玉、马齿苋、荠菜、小青竹……他随手采来便可成为菜肴的原料。比如用芙蓉花和豆腐做成雪霁羹,洁白的豆腐上飘着淡红的花瓣,真如雪后飞霞;小笋子出土时,拔几根洗净去皮,切成细段,下油烹炒后,再打两个鸡蛋,煎出黄中泛翠的金镶玉。至于各种禽畜之肉,他都有妙法烹饪。朋友称他是儒厨

他七弯八拐走进了这条小街,从油烟味中知道这些小饭馆,多以牛羊肉为主要菜料。他喜欢清静,便走进了街尾的一家门脸很小厅堂很小且没有一个客人的习均羊肉馆。刚到门前,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迎了上来,殷勤地说:先生,里面请。

阳欣看了看小伙子,眉清目秀,上下也穿得干干净净,就点了点头,跟着走进厅堂,拣一张桌子,坐下来。小伙子手脚麻利地泡上荼,然后递上单薄的菜单。

阳欣猜测,这小饭馆的名字应该是小伙子的名字,这冷清劲儿说明生意不好,只好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担。

阳欣扫了一眼菜单,说:我先点个焦酥羊肉,来二两酒,好吗?

习均喊声好咧,进厨房去了,声音很甜很脆,响堂亮灶,有份儿。随即,厨房里的刀、砧、锅、勺也响了起来。

过了一阵,一大盘焦酥羊肉端了上来,还有一把小酒壶和一只小酒盅。

阳欣斟上酒,不忙着喝,先举筷夹了一块焦酥羊肉放进口里,细细品嚼。嚼着嚼着,眉头皱起来了,然后把筷子重重一搁,叫道:小习,你来!

小习慌忙跑过来,毕恭毕敬地站着。

这不行。焦过头了,有煳味;却又不酥,咬着粘牙。你得重炒!

小习和气地说:先生,对不起,我重炒,您稍候。

焦酥羊肉再次端上来时,阳欣又尝了尝,依旧说:难以下咽!谁教你的活?

一个乡下厨师。还花了二千元的拜师钱哩。先生,我再炒一次试试。

阳欣叹了口气,说:你是个老实厚道人,就别浪费材料了。你到街上去买几个小秋梨来。今儿我反正没事,教你几招。

习均飞快地去买了梨来。

阳欣系上围腰,走进了厨房。厨房很洁净,各种菜料、配料、调料摆放得井井有条,这让他有了一种技痒的感觉。

先炒焦酥羊肉。阳欣取一块肋条羊肉,去骨,烙去残存的毛后用温水浸泡一阵,再刮洗一净,升起猛火,放入冷水锅烹煮。

习均,你看着!我取平底盘,抹上油,放入鸡蛋糊,把切成条的羊肉皮,要皮朝下均匀摊上,将羊肉馅放在羊皮上按平。然后在铁锅中烧沸花生油,用铁铲把羊肉推下去,边炸边按薄,炸到表面凝结了,再翻过去炸,现出浅黄色就可以了。上桌前,切成条摆放入盘,淋花椒香油,也就酥香松脆,是一道下酒的好菜。你记住了吗?

记住了。

阳欣接着做梨丝爆羊肉。习均记住了,切条的羊肉爆炒到快出锅时,才将洗净切好的粗梨丝放入,铁铲搅拌几番,赶快入盘,又香又脆,这条街上没有这道菜。

习均特意寻出一瓶好酒,一老一少,坐在小厅堂里边吃边聊。

临走时,阳欣搁下五百元钱,说:你不要推辞,先收下。庖厨虽小艺,却不可不读书明理。你先把这两道菜推出去,准火!明天傍晚我再来,再教你做两道菜。

四天过去了。第五天的傍晚,阳欣没有来!

习均想:只知道这个人叫阳欣,住在朔方宾馆,是那里的大厨师吧,明天上午一定去找找他。

朔方宾馆没有叫阳欣的厨师!习均却从住房登记册上,看到订房间的单位是县博物馆,便又赶快去了那里。

馆长听了原委,哈哈大笑。

习均,你遇到高人了。他是我的老同学,文物鉴定专家,还会鉴人,说你是个可以造就的厨师,要帮帮你。

习均愣了,然后问:阳先生呢?

这位‘儒厨’,家里有事,匆匆回南方了。他用宣纸写了个匾额,又用小楷字写了一叠菜谱,托我交给你,还嘱咐我们,如上馆子就到你那里去。制匾的钱,他也留下了。

习均展开一张四尺宣纸,上写六个隶字:一街香羊肉馆。落款是:湘人阳欣。

习均的手抖动起来,泪花哗哗地涌出了眼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著名文物鉴定家阳欣到西北小县鉴定古瓷器,黄昏时分进入街尾的“习均羊肉馆”,发现这里没有一个客人,生意冷清。
B.习均一连炒了两次焦酥羊肉,阳欣都很不满意,认为“难以下咽”,拒绝了“再炒一次”的请求,否定了习均的厨艺。
C.阳欣亲自动手,手把手地教会习均做焦酥羊肉、梨丝爆羊肉两道菜,叮嘱习均先把这两道菜推出去,占领小街的市场。
D.县博物馆馆长告诉习均阳欣已离开小城,回到南方,留下宣纸写就的匾额,用小楷字写的菜谱,并且留下了制匾的钱。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景物描写开头,语言简洁,意象清丽,意境优美,为下文写阳欣走出宾馆,嗅到饭菜的芬香的喜悦心情张本。
B.小说写阳欣制作的“雪霁羹”“金镶玉”等菜肴,描写细致,物象精美,能够引发读者丰富的遐想与愉悦的审美体验。
C.小说从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不同角度来描写习均,表现了其待人和气,遇事不急不恼,学艺谦虚认真的特点。
D.小说的结尾,阳欣没有出现,情节出现波澜,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也从正面直接表现了阳欣的高品懿行。
3.小说中为什么称阳欣为“儒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叙述视角,是指小说创作者在创作中所选取的叙述角度和观察点。请赏析本文从多个不同视角叙述故事的技巧。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滚烫的土地

阎秀丽

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

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

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

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

我心里是极不满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

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

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儿山边子,还能富了?

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

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

娘让你回去吃饭。

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

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根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

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

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

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

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

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

那你就去呗。

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

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

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

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

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包含着对爹的怨恨,更有担心和牵挂。
B.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
C.在爹的心里,“地是通人性的”人哪,是地养着呢”,这包含了爹对土地的信任和依恋,也体现了爹特立独行的性格。
D.小说使用了两次“浑然一体”,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意蕴深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多处描写天气的炎热,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烘托了爹的形象,同时还暗示了农耕环境正在逐渐恶化。
B.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囔”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C.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出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的看法的转变。
3.小说中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4.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2023-06-17更新 | 144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禹王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填空 | 较易(0.85) |
10 . 根据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相关章节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与现代社会追求法治不同,乡土社会是“____________”的社会。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不同于现代社会,礼的维持靠的是无形的传统,而法律是靠国家权力维持的。
(2)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是有区别的:乡土社会是____________式的,即相信宇宙安排的完善秩序,人只需要维持;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生命就是不断冲突阻碍的过程。
(3)乡土社会中的权利性质有多种,如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利,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利,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____________,从社会变迁中所产生的时势权利。
(4)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它像一捆捆柴,界限分明,强调平等: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____________,它像把石子投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以“己”为中心,形成差等。
2023-06-17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