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21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六幺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纲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李纲因其抗金主张,被贬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安置,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北返至江西鄱阳作此词。②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南朝陈后主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二句先写眼前江景,描绘出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长江景色,流逝的江水引起了词人的古今之感。
B.上片三、四句运用象征手法,写建都金陵的六代王朝的衰亡,接着五、六句从时间上慨叹六朝兴亡变化之速。
C.下片开头两句与上片首句“长江千里”相呼应,描写眼前湖水涨落、树木繁茂的景象,体现词人的心潮起伏。
D.下片五、六两句,“岁寒”指逆境,“途远”寓指时日漫长,“此志应难夺”突出词人顽强的生命意志和执着的人生信念。
2.“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都是借“月”抒怀,其表情达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05-07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重庆市新高考冲刺压轴联考卷(三)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元狩三年秋,上将讨昆明,以昆明有滇池方三百里,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是时法既益严,吏多废免。兵革数动,民多买复及五大夫,征发之士益鲜。于是除千夫、五大夫为吏,不欲者出马。故吏弄法,皆令伐棘上林,穿昆明池。元鼎六年冬,驰义侯发南夷兵欲以击南越。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遣中郎将郭昌、卫广将而击之,诛且兰及邛君、笮侯,遂平南夷,为群柯郡。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灭,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元封二年,初,上使王然于以破越及诛南夷兵威,喻滇王入朝。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深、靡莫,皆同姓相杖,未肯听。劳深、靡莫数侵犯使者吏卒。于是上遣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发巴、蜀兵击灭劳深、靡莫,以兵临滇。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是时,汉灭两越,平西南夷,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南阳、汉中以往郡,各以地比,给初郡吏卒奉食、币物、传车、马被具。而初郡时时小反,杀吏,汉发南方吏卒往诛之,间岁万余人,费皆仰给大农。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赡之。然兵所过县,为以訾给毋乏而已,不敢言擅赋法矣。六年汉既通西南夷开五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岁遣使十余辈出此初郡皆闭昆明为所杀夺币物于是天子赦京师亡命,令从军,遣拔胡将军郭昌将以击之,斩首数十万。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汉通西南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六年/汉既通西南夷/开五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岁遣使十余辈出此初郡/皆闭昆明/为所杀/夺币物/
B.六年/汉既通西南/夷开五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岁遣使十余辈出此初郡/皆闭昆明/为所杀/夺币物/
C.六年/汉既通西南夷/开五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岁遣使十余辈出此/初郡皆闭昆明/为所杀/夺币物/
D.六年/汉既通西南/夷开五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岁遣使十余辈出此/初郡皆闭昆明/为所杀/夺币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革是兵器和甲胄的总称,“兵”与《过秦论》中的“陈利兵而谁何”的“兵”字含义相同。
B.“谪”是贬谪的意思,与《琵琶行并序》中的“谪居卧病浔阳城”的“谪”字含义相同。
C.“风”同“讽”,是委婉劝告的意思,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字含义不同。
D.故俗即旧俗,“故”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元狩三年,汉武帝打算讨伐昆明,由于昆明有方圆三百里的滇池,故而挖昆明池供士兵练习水战,但可征发服徭役的人却日益减少。
B.元鼎六年冬,且兰国君担心驰义侯征发本国军队远行后,邻国会掳掠本国的老弱妇孺,于是率众反叛,杀了汉使臣和犍为郡的太守。
C.元封二年,汉武帝让王然于用击败南越,诛杀平定南夷的军威,来劝告滇王入朝称臣,滇王起初不肯听从命令,最终却举国投降。
D.南阳、汉中原有各郡按距离远近为新设各郡官吏士兵提供粮食马匹等物资,但因新设郡时有反叛,汉廷每两年要出动万余人镇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2)然兵所过县,为以訾给毋乏而已,不敢言擅赋法矣。
5.汉灭两越、平西南夷后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治理?请简要概括。
2023-05-0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重庆市新高考冲刺压轴联考卷(二)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天·嘲牡丹

辛弃疾

牡丹比得谁颜色。似宫中、太真第一。渔阳鼙鼓边风急。人在沈香亭北。

买栽池馆多何益。莫虚把、千金抛掷。若教解语倾人国。一个西施也得。

【注】①本词作于南宋庆元元年或二年(1195 或 1196 年),附词大阁居带湖。②太真:指杨贵妃。③辇鼓:战鼓,词中指安禄山叛乱。④沉香亭:唐宫亭名,唐明皇与杨贵妃曾在此赏牡丹。⑤解语:唐明皇曾称杨贵妃为“解语花”,词中泛指美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以设问为开头,看似突兀,实则既能制造悬念,也能在问答中自然推进词意。
B.“渔阳鼙鼓”一句写安史之乱,可让读者联系南宋时局,体会本词的写作意图。
C.“池馆”与柳永《望海潮》中的“凤池”一样,都用借代巧妙隐含了作者情思。
D.词人善于用典抒怀,如结句就以西施自况,曲折表达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
2.有人评论本词“表面为‘嘲牡丹’,实者讥讽恋花人”,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贤师琴

苏轼

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

平生未识宫与角,但闻牛鸣盎中雉登木

门前剥啄谁叩门,山僧未闲君勿嗔。

归家且觅千斛水,净洗从前筝笛耳。

注:①声音高亢,节奏明快的样子。②出自《管子》听宫如牛鸣窖中;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写大弦的声音使人联想到春天的温暖,想象奇特,贯通了不同的感觉。
B.作者不懂得音律,却能从琴声中听出牛和雉鸡等动物的嘈杂声,颇有情趣。
C.五、六句突转,写忽然响起了不速之客的敲门声,但来访者并未受到接待。
D.本诗句式参差,韵脚多变,读来呈现阻滞之感,符合听琴者的总体感受。
2.有人认为诗歌七、八两句是对敲门者所说,也有人认为是听者自我的感受。你如何理解?请分析。
2023-05-06更新 | 26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五)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一年,魏征上疏曰:臣观自古受图膺运,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传祚无穷。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鉴不远,可得而言。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圣哲乘机,拯其危溺,八柱倾而复正,四维弛而更张。远肃迩安,不逾于期月;胜残去杀,无待于百年。今宫观台榭,尽之矣;奇珍异物,尽收之矣;四海九州,尽为臣妾矣。若能鉴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焚鹿台之宝衣,毁阿房之广殿,惧危亡于峻宇,思安处于卑宫,则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毁,即仍其旧,除其不急,损之又损,悦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劳亿兆悦以子来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终,忘缔构之艰难,谓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俭,追雕墙之靡丽,因其基以广之,增其旧而饰之,触类而长,不知止足,人不见德,而劳役是闻,斯为下矣。譬之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灾害既生,则祸乱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常A念B居C之D者E逸F作G之H者I劳J亿K兆L悦M以N子O来P群Q生R仰S而T遂U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鉴,指殷人灭夏,其后人应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后泛指可以作为借鉴的往事。
B.居,指居住,与《论语》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居”的意思相同。
C.九州,古代将天下划分为兖州、冀州、青州等九个州,故以之作为中国的代称。
D.阿房,秦代最大规模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相传被项羽入咸阳后焚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自古以来每一位帝王承受天命统治天下,其实都希望德行与天地相配、功劳与日月齐辉,能将皇位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
B.隋朝一统天下的时候,兵力强盛,三十多年来,风行万里,威震四海,最后却抛弃天下,殒命于普通人之手,子孙灭绝,让人痛惜。
C.魏征劝谏唐太宗应该乘天下危难之时,挽大厦于将倾,使远近安宁,并从以往的亡国事例中及时吸取教训,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
D.帝王如果没有让人信服的政绩,就必然招致人怨神怒,灾害祸乱也一定会随之而来,一旦祸乱发生,还能够保全身名的人就太少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
(2)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
5.魏征指出古代帝王败亡的原因在于“失其道也”,他说的“道”指治国之道,从文中看,“道”的具体内涵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05-06更新 | 36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博加特

[英]维·苏·奈保尔

每天早晨哈特一起床,就坐在后阳台的栏杆上冲着对面大喊:博加特,你好吗?

博加特则在床上翻个身,轻轻咕哝一句只有他自己能听清的话:哈特,你好吗?

不知道大伙儿为什么叫他博加特,我怀疑是哈特给他取的名字。不知大家是否记得电影《卡萨布兰卡》上映那年,博加特的名字红遍了整个西班牙港,小伙子们纷纷效仿博加特那种冷硬的姿态。

不论什么时候走进博加特的小屋,你都会发现他坐在床上,面前放着一张小桌,上面摆着七行纸牌。有什么事吗,伙计?有人进来他会轻轻问一声,然后就不说话了,一沉默就是十或十五分钟。你会觉得真要和博加特说点什么几乎不可能,他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而且傲气十足。

他是我当时见过的最百无聊赖的人。

表面上他开缝纫店谋生,甚至还付钱让我为他写个招牌:专事裁缝,定做西服,价格便宜。

他买了台缝纫机和一些蓝、白、棕色的粉笔。但我不记得他做过衣服。在这一点上,他倒有点像隔壁的波普,那个从没做出过一件家具,却整天在画呀、凿呀、鼓捣那被他称作榫眼的木匠。每当我问他:波普先生,你在干什么呀?他总是回答道:嘿,孩子,问得好,我在干一件叫不出名堂来的事。就连这类事情,博加特也从没干过。我从未想过博加特是怎么挣钱的。那时我还是个孩子,我以为人长大了自然就有钱了。

像博加特这样的人居然也会交朋友,在我看来可真是奇迹。但他确实有许多朋友,他一度,几乎成为街上最受欢迎的人。我常常看见他和街上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盘腿坐在人行道上。每逢聚会,大家总要说:我们得请博加特来。那家伙鬼着呢。我猜,博加特一定给了他们很多安慰和快乐。

不然哈特怎么会像我刚才说的,每天早上都要扯着嗓门喊:博加特,你好吗?然后天天耐心地去等博加特那句模糊不清的回应;哈特,你好吗?

但有天早上,哈特喊过之后,没人回应。看上去永远不会变的事情出了岔子。

博加特不见了,一句话都没交代就离开了。

整整两天,街上的伙计们都闷闷不乐。大家聚在博加特的小屋里。哈特拿起摆在桌子上的那副牌,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你们觉得他会不会去了委内瑞拉?哈特问。

可是没人知道他去了哪儿。博加特很少对他们吐露什么。

第二天早上,哈特起床,点上烟,走到阳台上。刚要张口喊,突然想起来博加特人已不在了。那天早上他挤牛奶挤得比平时早,奶牛们对此很不喜欢。

一个月过去了,又一个月过去了。博加特还是没有回来。

就好像博加特从没来过米格尔街一样。毕竟,他在这条街上只住了四年左右。他刚来时只带了个手提箱,想找个住处,哈特正蹲在家门口,读晚报上有关板球积分的报道,博加特就问他。即使那会儿他的话也不多。据哈特讲,他当时只说了一句:你知道哪儿有房子?哈特把他领到隔壁的院子里,就是这间带家具的仆人房间,每月租金8美元。他立刻在那几安置下来,掏出一副纸牌,玩起了单人纸牌游戏。

哈特对此印象很深。

等到哈特和其他人已经或快要把博加特忘了的时候,他却回来了。

他是在某天早晨七点左右回到家的,回来后他一直睡到下午5点,醒来时发现屋里挤满了老朋友。哈特带来了一瓶朗姆酒。

哈特问道:你好吗,博加特?

哈特,你好吗?博加特应道。听到自己的话给接上了,哈特十分高兴。

哈特把朗姆酒打开,一瓶酒当场就被博加特喝了个底朝天。

博加特,哈特说道,你最好马上把一切都告诉我们。

博加特咧嘴笑了笑,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

我会说的。他说着站起身,把大拇指插进腰带,别急,我会把一切都告诉你们。他的口音里有点轻微的美国腔。

他点着烟,往后一靠,烟雾飘进了他的眼睛里;他眯起眼睛,慢吞吞地讲起了他的故事。

他在一条船上谋了份差事,随船去了英属圭亚那。从那儿,他下船去了内陆地区,在鲁普努尼当上了牛仔,向巴西走私物品(他没说是什么)。

那地方可高级了,他说,没有流浪汉,都是些法官、医生和市政要员。

后来呢?埃多斯问道,坐牢了?

你怎么这么蠢!哈特说要那样,这老兄怎么还会和我们在这里待着?你干嘛不让他讲下去?

但他们还是得罪了博加特,他一个字儿也不肯说了。

打那以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早晨的对话变成了这样:

博加特!

闭嘴,哈特!

博加特如今成了街上人们最敬畏的人,据说连大脚丫比佛也怕他。他买了一顶帽子,把帽檐压得低低的,几乎遮住了眼睛。他成了一道固定的风景,每天靠着他院子的水泥栅栏站着,双手插在兜里,一只脚抵着墙,嘴里永远叼着根香烟。

后来,他又不见了。他本来正和一帮朋友在他屋里打牌,突然起身说:我去趟厕所。

于是乎整整四个月,他们没再见到他。

他回来的时候长胖了些,变得更加放肆了。现在是地道的美国口音。为了模仿得惟妙惟肖,他开始同孩子们亲近起来。他在街上招呼他们,给他们钱买口香糖和巧克力。他喜欢轻拍他们的脑袋,再给他们一点儿忠告。

第三次他又不辞而别,回来后在小屋里为这条街所有的孩子(或用他的话说,小家伙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聚会。他买了好几箱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还有大约一蒲式耳的蛋糕。

就在这时,住在米格尔大街45号的警官查尔斯来逮捕了他。

给我老实点,博加特。查尔斯说。

可博加特不吃这一套。

怎么回事,伙计?我可什么也没做呀。

查尔斯便兜了他的老底。

这件事在报纸上引起了小小的轰动。他被指控犯了重婚罪,但报上并没有披露细节,所有内幕都得靠哈特去挖掘了。

是这样的,那天晚上哈特在人行道上说,那老兄离开了他在图钠普纳的第一个老婆,然后来到了西班牙港。他们生不出孩子。他在这儿一直觉得很伤心,很压抑。然后他又走了,在卡罗尼找了个姑娘,让她有了个孩子。卡罗尼人从不在这种事上凑合,所以博加特只好和那姑娘结了婚。

可他为什么又离开了她?埃多斯问。

为了做条汉子,和咱哥们在一起。

1954年

(选自《米格尔街》,有删改)

[注]①《卡萨布兰卡》的男主角由汉弗莱·博加特(Humphrey Bogart)饰演。②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由17个看似独立实际上相互关联的篇章构成,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首府西班牙港的米格尔街为背景,讲述米格尔街上一群小人物的生活琐事,揭示殖民地本土文化受到冲击后,被边缘化的殖民地人得过且过、无所适从、卑微怪异的生存状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博加特是一个流浪者形象,他行踪不定、来去匆匆,米格尔街上的人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他几次离开去了哪里。
B.在“我”眼里,博加特沉默寡言,傲气十足,是一个百无聊赖的人,“我”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能成为街上最受欢迎的人。
C.博加特不信任也瞧不上米格尔街上的人,他虽然在这里住了四年,却很少对身边的人吐露什么,几次离开也都是不告而别。
D.当谈到博加特表面上“开缝纫店谋生”时,叙述者插入木匠波普的情节,进一步凸显出米格尔街上人们生存方式的荒谬。
2.下列对本文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格尔街是展现博加特漂泊、流浪的人生经历的一处舞台,街上人们的交谈,使博加特这一形象更加丰满。
B.小说没有叙述博加特几次离开米格尔街后的生活与状态,而是把更多的空白留给读者去想象和感受。
C.小说描述博加特前面两次回来时口音的变化,体现出殖民文化背景下流浪者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D.小说结尾交代了博加特的命运结局,看似是将各条线索收拢打结;实则依然留下了悬念,引人遐思。
3.哈特这一形象虽不是故事的主要人物,却在小说中起着重要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有评论说:“两个第一人称的‘我’(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以及两种眼光,两个判断,形成两个时空的对话,渗透在‘我'所讲述的博加特故事中。”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3-05-06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重庆市新高考冲刺压轴联考卷(三)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祭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也。少好经书,家富给而遵恭俭,恶衣服。丧母,负土起坟。尝为部吏所侵,结客杀之。初,县中以其柔也,既而皆惮焉。

上过颍阳,祭遵以县吏数进见,上爱其容仪,署为门下史。祭遵从征河北,为军市令。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上怒,命收遵。时主簿陈副谏曰:“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行也。”上乃贷之。语诸将曰:“当避祭遵,吾舍中儿犯令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祭遵为征虏将军,将兵北入箕关,与贼战,中弩矢,入口洞出,举袖掩口,血流袖中。众见遵伤,却退。遵叱止吏士,吏士进战,皆一击十,大破之。祭遵袭略阳,上幸祭遵营,劳之,士众作黄门武乐,至夜御灯火。时遵有疾,诏赐重,覆以御盖。诏书曰:“将军连年距难,众兵即却,复独按部,功劳烂然。兵退无宿戒,粮食不豫具,今乃调度,忍力不堪。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今送缣千匹,以赐吏士。”祭遵奉公,赏赐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布衣卧布被终身,夫人裳不加缓,士以此重之。

祭遵病薨丧至河南诏遣百官皆诣丧所上车驾素服往吊望城门举音遂哭而至哀恸上亲临祠以太牢仪如孝宣帝临霍将军故事。博士范升上疏曰:“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又奏置五经大夫。虽在军旅,心存王室,不忘俎豆,可谓好礼脱乐、守死善道者也。”乃赠将军,给侯印绶,朱轮容车,遣校尉发骑士四百人,被玄甲、兜鍪,兵车军陈送葬。谥曰成侯。上数嗟叹,卫尉銚期见上感恸,对曰:“陛下至仁,哀念祭遵不已,群臣各怀惭惧。”

(节选自《东观汉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祭遵病薨/丧至河南/诏遣百官皆诣丧所/上车驾素服往/吊望城门举音/遂哭而至哀恸/上亲临祠以太牢/仪如孝宣帝临霍将军故事
B.祭遵病薨/丧至河南/诏遣百官皆诣丧/所上车驾素服往吊/望城门举音/遂哭而至哀恸/上亲临祠以太牢/仪如孝宣帝临霍将军故事
C.祭遵病薨/丧至河南/诏遣百官皆诣丧/所上车驾素服往/吊望城门举音/遂哭而至哀恸/上亲临祠以太牢/仪如孝宣帝临霍将军故事
D.祭遵病薨/丧至河南/诏遣百官皆诣丧所/上车驾素服往吊/望城门举音/遂哭而至哀恸/上亲临祠以太牢/仪如孝宣帝临霍将军故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茵,指睡觉或坐车时铺在下面的垫子,现在把足球场叫作“绿茵场”就是指绿草如茵的意思。
B.功劳意思是功绩,同义复合词,“劳”与《鸿门宴》中“劳苦而功高如此”的“劳”含义相同。
C.投壶是古代的一种游戏,大家轮流把筹投入壶中,《醉翁亭记》中“射者中”就是指这种游戏。
D.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会时盛食物的礼器,代指祭祀,与古诗文中“干戈”代指战争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遵少年喜读经书,用儒家标准选拔士卒,喝酒娱乐时要演奏雅歌,还奏请设置五经大夫,身在军队心中挂念朝廷,一生恪守儒家思想。
B.祭遵为征虏将军,被敌人的箭射穿嘴巴,血流不止,士兵们担心他的安危,退下阵来,他呵斥继续作战,士兵们以一当十,大败敌人。
C.祭遵生活恭敬俭朴,家庭富足却不喜穿戴,把获得的赏赐分给士卒,没有私财,一生的衣服被褥都是粗布的,夫人的衣裳也不讲究修饰。
D.祭遵执法严明,皇上府中的奴仆犯了法,被祭遵格杀勿论,皇上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听从了主簿的谏议,并提醒诸位将领们小心谨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行也。”上乃贷之。
(2)祭遵袭略阳,上幸祭遵营,劳之,士众作黄门武乐,至夜御灯火。
5.《后汉书》记载,祭遵死后,帝每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可见皇上对他的思念。请简要概括皇上对祭遵的恩宠之处。
2023-05-06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文本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

文本三:

庾黔娄,少好学,多讲诵《孝经》,未尝失色于人,南阳高士刘虬、宗测并叹异之。

齐永元初,除孱陵令,到县未旬,其父庾易在家遘疾,黔娄忽然心惊,举身流汗,即日结弃官归家,家人悉惊其忽至。时易疾始二日,医云:“欲知嗟剧,但尝粪甜苦。”易泄痢,黔娄辄取尝之,味转甜滑,心逾忧苦。至夕,每稽颡北辰,求以身代。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和帝即位,将起之,镇军萧颖胄手书敦譬,黔娄固辞。服阙,除西台尚书仪曹郎。梁台建,邓元起为益州刺史,表黔娄为府长史,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及成都平,城中珍宝山积,元起悉分与僚佐,惟黔娄一无所取。元起恶其异众,厉声曰:“长史何独尔为!”黔娄示不违之,请书数箧。

(节选自《梁书·孝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B.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C.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D.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功”,古代的丧服。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小功服的亲族。大功服为九个月,小功服为五个月。
B.“泰始初”中的“泰始”是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年号是纪年的名称,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C.“服阕”,指服丧期满除去丧服。旧俗尊亲去世后,在服阙期间辞官,停止娱乐和交际,表哀悼。
D.“北辰”,原指北极星,后用来喻指皇帝。本文为第二种含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命运坎坷。他孩提时期父丧母嫁,失怙失恃,祖孙二人更相为命。
B.李密富有才华。他曾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C.庾黔娄天资聪慧。他少时常与人论述《孝经》,对答如流,从未羞愧脸红。
D.庾黔娄仕途不顺。庾黔娄为官清廉,因拒领财物得罪上司,被降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元起恶其异众,厉声曰:“长史何独尔为!”黔娄示不违之,请书数箧。
5.李密和庾黔娄都是至诚的孝子,请概括他们“孝行”的具体表现。
2023-05-06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津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八年,上自征隗嚣,至漆,诸将多以王师之重,不宜远入险阻,计未决。会召马援因说隗嚣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嚣众大溃。为陇西太守,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宾客故人,日满其门。诸曹时外事,辄曰:“此丞、掾任,何足相烦。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马援在陇西上书曰:“富民之本,在于食货,宜如旧铸五铢钱。”三府奏以为未可,凡十三难,援一一解之,条奏其状。帝从之,天下赖其便。

光武以马援为伏波将军。援上书:“臣所假伏波将军印,书‘伏’字,‘犬’外向。城皋令印。‘皋’字为‘白’下‘羊’;丞印‘四’下‘羊’;尉印‘白’下‘人’,‘人’下‘羊’。即一县长吏,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符印所以为信也,所宜齐同。”荐晓古文字者,事下大司空正郡国印章。奏可。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马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墓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孟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建武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召马援/因说隗嚣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
B.会召马援/因说隗嚣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
C.会召马援/因说隗嚣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
D.会召马援/因说隗嚣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曹时白外事”与“还部白府君”(《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白”字含义不同。
B.“裁封数百户”与成语“别出心裁”“裁长补短”“引决自裁”中的“裁”字含义都不同。
C.马革裹尸,表现出马援为国捐躯的意志。“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与其志同。
D.“帝愍其老,未许”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两句中的“愍”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到达漆县后,想继续亲征隗嚣,但将领们大多认为皇帝的军队尊贵不应远行涉险,后来皇帝听取了马援的意见进军,大败嚣军。
B.马援上奏建议恢复五铢钱,认为这样有利于发展国家的财政经济,并对三府提出的十多条反对意见逐一解释,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C.马援认为要统一官印的印文规格,他在奏书中举例指出印文不统一的现象普遍存在,并推荐明晓古文字的人到大司空校正郡国印章。
D.马援的军队回朝,孟冀跟朋友们一起迎接慰劳,马援批评孟冀只会随众庆贺,而没有提出好的作战计谋以帮助自己,孟冀深感羞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
(2)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
5.马援为什么不顾年迈请命征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5-06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中的荒野是工业文明桎梏下的野性遗漏,是由金属与玻璃构建的寂寥城市的凄美回眸和慰藉。好奇与探索的天性让人类文明在发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从非洲草原走向亚洲丛林、欧洲冻原、美洲荒漠……于是,粗糙的矿石被打磨成光滑的玉器,黏土变作了洁白的瓷具,燧石的火星烧去了原野的荒芜,殖民地中的野花经过培育成为了贵族花园中的奇葩,自由流淌的溪流被改造为光滑的河渠,沼泽被开垦为田园和城镇……这是一条逐渐背离荒野的文明之路,城市、农田和园林在化石能源和机械力的推动下,不断取代原生的自然;自然的野性被日益驯化。光滑”“精致”“高雅温顺等渐渐成为当代文明的重要特征。现代城市是当前最高层次文明的载体和象征,却已被演绎为用塑料、金属和玻璃搭建的宫殿——光鲜亮丽,不着尘埃,野草和昆虫失去容身之所,自然和野性只存在于电子屏幕和声光电的感官刺激之中。失去野性的人类,正如豢养在拉斯维加斯五星级酒店玻璃房中的老虎,寂寥而萎靡。于是,野性和荒野被重新提起。

城市荒野之于人类文明和城市化,恰如困兽囚笼中的一棵绿树、一丛野草或一条溪流。从发生学意义上讲,部分城市荒野作为原生自然的遗存斑块或廊道得以在城市中幸存,如残存的湿地(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等);此外更多的是挣脱了文明约束的次生自然,如在荒废的灰色基础设施中恣意繁衍的自然(纽约高线公园的前身等)。城市荒野并不局限于荒野景观,还包含保留了野性的、不受人工干预的自然过程和生物——从自由流淌的径流、未被改造的土壤和栖息其中的微生物、自由繁衍的乡土植物,到从水泥地中挣扎而出的野草和排水沟石壁上顽强生长的灌丛、随季节而生长凋落的树叶、能够感知天时的鸡鸣和蛙声……

从生态学意义上讲,城市荒野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依照自然规律做功,并以其自身逻辑建立起深邃的秩序,是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要素。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态系统服务,诸如净化空气和水、调节城市微气候、维持乡土生物多样性等。

从文化和心理学意义上讲,城市荒野的审美启智功能让人类探索未知的天性得以释放——这正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原动力。于我看来,东西方哲人的深邃思考和智慧大多来源于荒野:如释迦摩尼的菩提树、穆罕默德的希拉山洞、王阳明的龙场山洞,以及梭罗的瓦尔登湖等。生态心理学认为,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将有损人类健康,而人类的健康源于地球的健康,疗愈人类身心疾病有赖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修复,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景观感知的相关研究表明,景观的复杂性和可探索性决定了自然环境的美感。相较而言,园艺化的景观(如修剪整齐的草坪)显得索然无味——它们纵然代表着文明进步、能令人获得须臾的喜悦和激动,却唤不起人类的探索欲望和冲动,也难以传达诗情画意的美感。

(摘编自俞孔坚《城市荒野:另一种文明》)

材料二:

把灾害转嫁给异地,是现代水利工程的起点和终点:诸如防洪大堤和异地排水,都是把洪水排到下游或对岸,或把干旱和水短缺的祸害转嫁给无辜的弱势地区和群体。海绵的哲学是就地调节水旱,而不转嫁异地。它启示我们用适应的智慧,就地化解矛盾。中国古代的生存智慧是将水作为财,就地蓄留、消化旱涝问题,遍布中国大地上的陂塘系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都是典型的大地海绵系统。这种海绵景观既是古代先民适应旱涝的智慧,更是地缘社会和邻里关系和谐共生关系的体现,是几千年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经验和智慧在大地上的烙印

哈尔滨国家湿地公园(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吸取了中国农业文明中的基塘技术,用简单的填挖土方工程,营造了一处城市中心的绿色海绵,用10%的城市用地,来解决城市的雨涝问题。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占地34公顷,位于哈尔滨群力新区,新区占地27平方公里,公园处于低洼平原地带,而当地的年降雨量近600毫米,集中在夏季,所以雨涝是一大问题。设计的核心策略是借鉴三角洲地带悠久的传统农业中的基塘技术:即通过简单的挖方和填方,来解决低洼地的积水问题,形成了洼地与高岗地相结合的海绵系统。高地种植旱生果木,而洼地养鱼和种植湿生植被,从而形成丰产的三角洲农业景观。这一技术在群力雨洪公园中经过提炼,得到了应用。设计者沿场地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低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蓝绿相间的海绵带,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经过滤、沉淀和净化后进入核心区的低洼湿地。水泡中为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山丘上密植具有东北特色的白桦林,再通过高架栈桥连接山丘。在此整体格局基础上,建立步道网络,穿越于丘陵和泡状湿地之间,水泡中设临水平台,丘陵上有观光亭塔之类,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体验空间。

建成后的雨洪公园,不但为防止城市涝灾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新区居民提供优美的游憩场所和多种生态体验。能够吸收雨洪的城市绿色海绵目前已被列为国家城市湿地,成为一个国际海绵城市的典范。

(摘编自俞孔坚等《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性遗漏”是在指现代工业文明束缚和限制下残存的原生自然,以及挣脱了文明约束而形成的次生自然。
B.“宫殿”是现代人运用塑料、玻璃、钢铁等材料搭建的高楼大厦,它已经成为现代最高层次文明的载体和象征。
C.“烙印”是劳动人民为了化解旱涝问题,运用经验和智慧在大地上改造的如陂塘系统、桑基鱼塘等“海绵”景观。
D.“绿色海绵”在文中指的是位于哈尔滨群力新区,通过挖填方等技术形成的洼地与高岗相结合的解决涝灾的雨洪公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释迦摩尼的菩提树、穆罕默德的希拉山洞等,是为了说明东西方哲人的智慧、人类的进步均来源于荒野。
B.材料二第一段先指出现代水利工程的缺点,再明确海绵哲学的特点和启示,最后以古代海绵景观印证并对其评价。
C.两则材料都运用比较手法,将城市荒野、“海绵”景观与现代工业文明下的工程进行比较,肯定了前者的重要意义。
D.两则材料语言风格各异,材料一运用比喻等修辞,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文采;材料二列举数字加以说明,语言准确而严谨。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建设理念的一项是(     
A.哈尼族人在大山里开挖干渠水沟,收集雨水,解决了梯田稻作的用水问题。
B.黄河下游泥沙沉积,河床抬升,人们加固大堤来治理水患,形成了地上河。
C.湖州先民通过堤围改造,蓄水成塘,水塘养鱼,塘边植桑,形成农业景观。
D.沈阳采用雨污分流解决雨涝,处理水中污物,雨水峰值削减后再补给河流。
4.两则材料都提到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请分析其不同的作用。
5.某城市有一个大型废弃工厂,这里杂草丛生,蛙鸣鸟叫,阴天雨水横流,晴天尘土飞扬。城市规划部门想将其改造成为一处城市景观,请结合两则材料提供几点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