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21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乾德元年正月庚申,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兼侍中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遣使十一人发安、复、郢、陈、澶、孟、宋、亳、颍、光等州兵会襄阳,以讨张文表。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初,文表闻王师来伐,潜送款于赵璲。璲自以奉诏谕文表,得其归顺,甚喜,即遣使慰抚之。师璠兵既入城,纵火大掠,而璲亦继至。明日,享将吏于延昭门。指挥使高超语其众曰:“观中使之意,必活文表。若文表至阙,图害朗州,吾辈无遗数矣!”乃斩文表于市。及宴罢,璲召文表。超曰:“文表复谋为乱,已斩之矣。”璲太息久之。

杨师璠以三年十月出师,四年正月,张文表乃成擒,其间必有相持守处,而史及杂记传皆不载。

二月癸巳,王师因假道,遂收复荆南,益发兵日夜趋朗州。周保权惧,召观察判官李观象谋之。观象曰:“凡所以请援于朝者,诛张文表耳。今文表已诛,而王师不还,必将尽取湘湖之地。然我所恃者,北有荆渚,以为唇齿。今高氏束手听命,朗州势不独全。莫若幅巾归朝,幸不失富贵。”保权将从之,指挥使张从富等不可,乃相与为拒守计。

慕容延钊使丁德裕先往安抚。德裕至朗州,从富等不纳,尽撤部内桥梁,沉船舫,伐木塞路。德裕不敢与战,退军须朝旨。延钊以闻。上遣使谕周保权及将校曰:“尔本请师救援,故发大军,以拯尔难。今妖孽既殄,是有大造于汝也,何为反距王师,自取涂炭,重扰生聚?”保权为左右所制,执迷不复,遂进讨。慕容延钊遣战棹都监武怀节等分兵趣岳州,大破贼军于三江口,获船七百余艘,斩首四千余级,遂取岳州。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B.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C.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D.杨师璠之讨张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战/师璠大败之/遂取潭州/执文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使:官居六部之长,指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是宦官,其实不是一个固定的职位,东汉时期是由宦官来代表皇帝做一些外务。
B.癸巳:中国古代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记录年月日,六十年一周期,是现今世界上已知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
C.荆渚:即“荆州”,古称江陵、郢都。“禹划九州,始有荆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大批文人墨客曾在荆州吟诗作赋。
D.幅巾:又称巾帻、帕头。用葛布制成的称为“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戴用。用绢帛制成的称为“缣巾”,多为王公雅士们戴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师璠征讨张文表,相持已经很久,但最终还是打败了他,夺取了潭州,抓住了张文表。
B.指挥使高超认为张文表受招安回到朝廷必会加害朗州,他们都逃脱不了,于是在禀明赵璲后杀了张文表。
C.武平幼主周保权在北宋大军南下时,未听从观察判官李观象的建议幅巾归朝,而是听从指挥使张从富拒守。
D.张从富等不让大军进城,把部内桥梁都撤掉了,船舫都沉了底,砍伐树木堵住道路,丁德裕不敢攻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我所恃者,北有荆渚,以为唇齿。今高氏束手听命,朗州势不独全。
(2)今妖孽既殄,是有大造于汝也,何为反距王师,自取涂炭,重扰生聚?
5.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周世宗柴荣时期制定的“先南后北”策略,决定先用兵平定南方诸国,再挥师北伐,统一中国。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这一过程?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迫降沙漠(节选)

①我迫降在厚实的沙地上,等待黎明。那是一座金色的沙丘的顶点,月光洒下来,半明半暗,黑白分明。在这片光与影的荒凉工地上,笼罩着停工后的平静。我没有坠入无边无际的星空得感谢地心引力,把自己的重量交给地球这一事实让我感到安慰。

②我思考着自己的处境:迷失在沙漠中,危机四伏,孤身一人在沙尘和星星之间,因太多的静寂而远离了过去的生活天地。因为我知道,要是搜救飞机找不到我,要是明天摩尔人不来杀我,我就要耗上几天、几星期、几个月才能回到伙伴们中间。

③可是,我发现自己满脑子都是遐思梦想。它们像泉水一样,无声无息地进入我的脑海,起初,我并不理解这一占满我心房的甜美。它既无声又无形,让你体会到一种存在,一种很亲切、半神化了的友谊。而后,我懂了,于是闭上眼睛,听任自己沉浸在欣悦的回忆之中。

④在某个地方,有一个长满黑松和菩提树的花园,花园里还有一座我钟爱的老房子。不管那房子是远是近,虽然眼下它不能供我取暖,为我遮风挡雨,只是梦中的景致,但只要它存在,对它的思念就足以陪伴我度过漫漫长夜。我不再是沦落在沙漠里的一具躯体,我认出了自己,我是那座房子里的孩子。我清楚地记得房子的味道,它那凉爽的前庭,让它充满生机的声音,甚至连沼泽地里的蛙声也仿佛传到了我的耳边。我需要这许许多多的标记来重新认识自我,来发现荒凉的沙漠到底缺了什么,来寻找连青蛙都噤声不叫、万籁俱静的无声世界的意义。

⑤我仿佛看到了家里气派的大橱柜。半拉开橱门,露出里面一摞摞雪白的床单;半拉开橱门,露出雪一样冰冷的布帛。年迈的女管家像老鼠似的从一个橱跑到另一个橱前,不停地查看、清点、铺开、折叠浆洗过的衣物,一边叫嚷着:“啊!我的天,真糟糕!”每看到一处威胁房子永久不衰的磨损迹象,她就跑到灯下凑近了端详。她缝补祭坛上的台布,缝补三桅船上的风帆,侍奉一个我不知道的比她更伟大的东西,一个上帝或一艘航船。

⑥啊!我真该为你写上一页,我的老小姐呀。我最初几次飞行归来,我都看到你手捏针线,白色的袍子一直盖到膝盖,皱纹一年比一年多,头发一年比一年白。你总是亲手铺平我们安睡用的床单、晚餐用的看不见针脚的桌布,为我们准备灯火辉煌的节日。我到你的衣物堆里来看你,我坐在你的面前,跟你讲我那些九死一生的经历,为了打动你,为了让你看看外面的世界,为了理解你。你说我一点儿也没有变,从小,我就常常弄破我的衬衣。“啊!真糟糕!”我还常常磕破膝盖,回家让人包扎伤口,就像今晚一样。但不,不是的!老小姐,我可不是从花园深处,而是从天涯海角回来,我带回了孤独的苦涩味道,带回了沙漠的飞沙旋风,带回了热带地区明亮的月光!你却对我说,当然了,男孩子就爱乱跑,摔断了骨头还自以为强壮得很。但不,不是的!老小姐,我见到的东西可比自家的花园远得多!你知道花园的树荫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比起地球上的沙漠、岩石、原始森林和沼泽,这片树荫算得了什么?你可知道,世界上有些地方,那里的人一遇到你就端起他的卡宾枪对着你?你可知道,那里有沙漠,人们就睡在露天的地方,在冰冷的寒夜,既无片瓦,也没有床,没有被单……“啊!野蛮人!”你这么说。

⑦我动摇不了她的信仰,不亚于动摇不了一个教会女仆的信仰。我惋惜她卑微的命运使她耳聋眼瞎……但那天夜里,在撒哈拉,孤身一人在沙漠和星星之间,我觉得她也有她的道理。

⑧我不知道我身上发生了什么。地心引力把我紧紧地和地面连在一起,那么多的星星也受到了它的吸引,但与此同时,有另一种引力把我拉向我自己。我感到自身的重量把我推向那么多的事物!我的遐想比沙丘、比月亮、比周围所有的一切都真实。啊!一座房子的美妙并不在于它为你遮风挡雨、供你取暖,也不是因为你拥有它的四堵墙壁,而在于它慢慢在我们心里积累起许多温馨往事,在于它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堆砌起苍茫的群山。而我们的遐想,就像涓涓清泉,从山上归汩流淌下来……

(有删改)

【注】题目为编者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迫降在沙漠后危机四伏:不仅有被摩尔人杀害或不能被伙伴们找到而困在沙漠的危险,而且还要对抗最无助的荒凉与孤独。
B.女管家认为遇人就端起卡宾枪等行为是一种野蛮的表现,“我”却动摇不了她的信仰,说明作者和女管家信仰不同,无法交流。
C.结尾说温馨往事能在我们内心深处砌起苍茫的群山,是说家庭的温暖、情感的慰藉能强大我们的内心,帮助我们抵御外在对精神的侵扰。
D.节选部分写“我”迫降在沙漠上的一次生死经历,这是对“我”的巨大考验,也由此唤醒了“我”强烈的人类意识、家园意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的环境描写孤寂而荒凉,反衬出“我”迫降之后的低落情绪,也为下文“我”回忆起往昔的温馨故事埋下了伏笔。
B.第③段中,作者以泉水作喻,第⑧段又以“涓涓清泉”作结,既凸显自己独处沙漠时回思往事的温馨甜美,又前后照应,结构严密。
C.作者采用俯瞰的形式,通过镜头转换,逐步引导读者进入他的回忆深处:某地一花园一老房子一大橱柜,最后聚焦在家中女管家身上,清晰又鲜明。
D.我跟老小姐说着外面的世界,老小姐回应的却总是我的过去,行文借助这样一种不对等的对话来展现人物形象,新奇又令人回味。
3.行文描写家中女管家时,运用了人称的变化技巧。请结合小说分析其妙处。
4.有评论家说:作者以一种宗教般的情怀,书写着对大地的乡愁。请结合小说概括“对大地的乡愁”在文中的具体内涵。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传统文化被当作封建思想的一部分受到批判,孝道一度被当作封建道德而被否定,以至于即使在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中原地区、在作为传统文化根基的农村地区都不乏不孝之子。但我们也要看到,传统孝文化毕竟根深蒂固。而且,应对孝道观念淡薄的难题古代也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官员要率先垂范。在汉代,政府推行“孝政”,社会讲究“慈孝”。从汉武帝的时候就实行“举孝廉”,把孝和廉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标准,鼓励人们做孝子、守孝行。从皇帝做起,各级官员以身作则。京剧《打龙袍》说的是宋代皇帝做了对不起母亲的错事也必须挨打。此外,无论是皇帝的以孝作谥,还是官员的为孝移职,都为天下人树立了孝的楷模。另外,我国古代传播孝行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道德和法律相结合,行孝就具有了强制性。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是某种程度上道德也法律化了,这与西方不一样。在历朝历代的法律和法令中,都有孝老敬老的相关条文。此外,我们还创造了很多把孝道文化大众化的方法和手段,使之绵延不绝。比如,编纂了平民百姓很容易接受的《二十四孝图》《劝孝篇》《三字经》《弟子规》等等,都很便于在群众中传播。这些措施对我们当今推行孝道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摘编自景天魁《传统孝文化的古今贯通》)

材料二:

孝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始基与元德,为了更好地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展现传统孝道的当代价值,需要实现传统孝道思想在新时代的转化与传承。

新时代孝道理论应对传统孝道思想中具有时代价值的精神与理念进行阐发。首先,养老敬老、尊老爱亲仍是现代孝道的基础与核心。其次,倡导尽职尽责、家国情怀这一新时代孝道的拓展性内涵。再次,明确继志述事、精神传承是新时代孝道的延伸性内涵。如此,孝观念与规范便是承上启下的,打通了现在与过去。与此同时,新型孝道理论应汲取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价值理念。首先,人格平等性。人格平等是现代亲子关系的基础,是建立新孝道的基石。传统孝道中父尊子卑的不平等关系早已被学界和公众所认识并批判。然而,在“后喻”(指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在世的前辈)社会中,家庭中的长辈、老年人在家庭中逐渐处于“弱势”乃至边缘的地位,社会上一些不尊老敬亲的现象增多。因此,亲代特别是老年人的人格尊严与平等地位同样需要得到重视与维护。其次,义务双向性。传统亲子关系中的“孝慈”观念体现了亲子道德规范在原则上的双向性,但在实际中却往往是重孝轻慈。真正合情合理之新孝道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亲子双向互动的良性关系之上。子女以孝养慈,父母也以慈养孝,现代孝道才能有效运作。再次,注重情理相济。一方面,现代孝道应注重以亲子之间的情感为基础,另一方面,以现代之理引导感情。孝的感情应是合理之情,而非仅仅局限于血缘关系中的自私、狭隘之情;而这种理是缘情之理,并非作为一种单向义务规定的冷漠、处在、强制之理。

孝老爱亲作为一种美德与规范,需要后天的教育。儒家的孔子与孟子都认为,孝虽具有天然的人性基础与可能,但仍需借助后天的教育。孟子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即主张孝悌需要后天的教育。荀子虽不认为孝是人的天性,但主张孝需要后天的习得与教化。首先,家庭教育是孝德培养的基础且为主要的环节、场域。家长自身对待父母长辈的态度与行为,包括与父母的日常交流问候、陪伴扶助、节庆寿诞时的相聚庆祝等,都是在对后代进行真实生动的孝德教育。其次,学校教育是孝德培育的强化环节。学校的一些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应注重弘扬和践行孝老爱亲、尊师敬长的美德。再次,社会教育也是社会孝亲敬老风尚形成与彰显的重要依托。如一些社会组织的宣讲,新闻媒体对于彰显孝德的典型人物、事例的报道,公益性广告、宣传片、纪录片等对孝德的弘扬,等等,都对社会范围内敬老爱亲风尚的树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一定的物质条件与制度保障能为公众道德观念的提升与践行帮助。家庭孝养曾在中国古代解决了养老的问题。然而,现代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养老问题的社会性、复杂性更加凸显。这要求发挥社会、国家、政府的集体作用和制度优势,进一步完善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发挥法律对弘扬孝道的保障、引导、宣传与教育作用。同时,加快推进与完善与养老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筑牢新时代弘孝、行孝、享孝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支撑。

礼仪在传统社会教化民众、化导风俗中发挥着特殊而有效的功能,是弘扬孝道的重要实践抓手。习近平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孝的礼仪践行既包括一些日常礼仪也包括诸种节庆礼俗。在许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体现孝之敬老内涵的生活规矩,如就餐时请长者上坐,请老人长辈先动筷子等。不少传统节日礼俗中蕴含着子孙对于父母、先辈表敬、孝、思的立意与内涵,诸如家庭仪式中的祝寿、祭祀以及春节、清明、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时的活动仪式,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孝道内涵。正是通过一系列尊老爱亲、追念先祖之礼的设计与践行,使孝内在的思想得以展现,通过日常生活与特殊时节的不断操习,逐步内化为民众日用而不觉的伦理道德规范,乃至逐渐融入国民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从而使孝老爱亲的美德与风尚得以被广泛认同与传承。

(摘编自刘函池《新时代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的转化与传承——基于全国公民孝道观念的调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采取了很多有效应对孝道观念淡薄的措施,因此于古人而言应对孝道意识的淡薄不是一个难题。
B.法律具有强制性,通过立法将行孝法律化,其所产生的作用要优于官员的率先垂范。
C.传统孝道在实际中看重的是子代对亲代的孝,然而这种单向的义务要求在当今不再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D.家庭教育是孝德教育主要的教育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父母对子女的身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推行孝道的具体措施,不过二者论述的出发点并不相同。
B.近代以来,孝道一度被否定,产生了负面影响,可见多年来对传统孝文化的认识不足,对此我们必须正视。
C.新时代孝道理论应保留传统孝道思想中具有时代价值的精神与理念,这说明,新的孝道观念既立足现在,又追溯过去。
D.建立和规范弘扬孝道的礼俗制度,便能使孝老爱亲的美德与风尚被广泛认同与传承。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唐宪宗元和六年,白居易在京为官,其母因看花坠井而死,白居易回家守孝3年。
B.古丧制规定,守孝期间,不得应考、嫁娶、任官,要在家闭门读书,谢绝世务。
C.秦朝的律法规定:“殴打父母者,要黥为城旦。”
D.通过家训、家规、家诫对家庭成员及子孙后代进行孝道文化教育。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应如何推动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昆阳二首·其一

【金】元好问

古木荒烟集暮鸦,高城落日隐悲笳。

并州倦客初投迹,楚泽寒梅又过花。

满眼旌旗惊世路,闭门风雪羡山家。

忘忧只有清樽在,暂为红尘拂鬓华。

【注】①昆阳:叶县县城,元、明、清隶属南阳府。②元好问:金末并州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虚实结合,由物及人,层层深入地表情达意。
B.诗人用词考究,其中“初”“又”“惊”“羡”的运用,既贴切自然又耐人寻味。
C.诗歌抑扬结合,首联、颔联写得低沉,颈联壮观中有平和,尾联显得豁达。
D.这首诗既有杜甫诗的沉郁之风,又有苏轼词的豪放之气,整体风格悲凉而雄健。
2.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丰富感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婶娘的弥留之际

毕飞宇

①那种病在医学上怎么说,我至今不知道。民间习惯于称作痴呆症。婶娘死于这种病。她体面了一辈子,却死得那么脏。她的死法比死亡本身更叫人揪心。父亲说,婶娘死的时候胳膊腿没有一样放得齐,连死的样子都没有。

②送进敬老院之前婶娘就有病兆了,记忆力越来越硬,黏不住东西。婶娘在敬老院共住了三百二十九天,这些日子她没有一天过得明晰,其实是她的弥留。她的病没有皮肉苦,婶娘没有一句抱怨,没有一声呻吟。但她的样子却叫所有活着的人心酸。她总是那样笑。她当了一辈子聋哑教师,对那些失聪失语的孩子微笑了一辈子,笑得总是那样和善慈爱。等她进了敬老院,她的笑容里已经没有什么内容了,只是一种皮肤组织或皱纹走向。看见她老人家笑,我就忍不住难受。过于善良的人其实不宜在世上活,对亲人来说,他们永远是灾难;温良慈祥的人活不出什么滋味来,一生只不过在为悲剧做铺垫。

③婶娘曾是一位好老师。那些可怜的家长都愿意把孩子交给她。这样的时候婶娘总是很欢喜。家长们都说得出婶娘的好。其实家长们不懂得婶娘,婶娘不是给孩子们当老师,是当妈妈。婶娘胖胖的,双眼皮双得很宽,笑起来她的好心肠总能钻到人的心里去。孩子们都懂,人前人后用大拇指头夸她。这种时候婶娘的表情格外复杂,粗一看是幸福,细一看却是忧伤。

④婶娘走进敬老院不久就出现异态了,脑子一天比一天坏,和人说话越来越喜欢用手语了。婶娘在她的教师生涯中说了一辈子手语,手语和她的呼吸与步行一样,成了皮肉,忘不掉。好多事她记不得怎么说,却能够脱手而出。她的手语在孤寂的日子里越说越流畅。手语越流畅,日子也就更孤寂。没有人听得懂她的话,人们都说,那个疯婆子又在装神弄鬼了。

⑤那些日子我远在南京,一闲下来我就会想起那个午后。那个午后婶娘去取叔父的骨灰,我陪她去了。叔父的身材高大,高出婶娘一个头。当他变成骨灰之后,婶娘能够抱动他了。那一天赶上天阴,没有一个人脸上有阳光,满街的人都像行尸和走肉。婶娘解开自己的上衣,把叔父裹在怀里。婶娘的下巴抵在骨灰盒上,样子像抱着一个婴孩。我怕她太伤心,说:我来吧。婶娘不肯,摇了摇头。婶娘说:等我过世,你要这样接我回家。婶娘的话叫我心堵,我把目光移向她的身后去,没有太阳,地上也就没有她的身影。婶娘在殡仪馆走了长长一段路,身后就是没有身影相随,婶娘走过的地方空空荡荡,不留任何痕迹,这很像婶娘她的一生。种豆不能得豆,种瓜不能得瓜,的确也是难免的事。我总觉得那一天不出太阳事出有因,其中隐含了某种征兆。

⑥婶娘只有一只脚留在人间。她利用最后的回光返照料理了自己。她把自己送进了敬老院,而叔父的骨灰在这段日子里最终成了一个谜,谁也不知道被婶娘遗忘在什么地方了。这很像某种谶语,生和死,说到底就是记忆与遗忘——当记忆不能再记住记忆的时候,遗忘也只能遗忘一切遗忘。这很叫人伤心,甚至找不到伤心的由头与借口。叔父彻底湮灭了,生存与死亡里头都没有他。他的一生把他自己的一生全弄丢了。

⑦婶娘在敬老院不讨人喜欢。人们不喜欢装神弄鬼的人。记忆力衰退后,婶娘再也不关心自己是谁了。时间在她身上倒过来流,她越过越小了,做母亲的欲望一天一天地抬头,最后把她缠紧了,裹住了。婶娘天生对人好,进了敬老院就争着给别人做好事,后来越闹越大,拿了自己当大伙的母亲了。她整天拿着小塑料盆、肥皂、小剪刀,逼着人家,要给人家洗手,剪指甲。她批评这个手脏,批评那个耳根不爽洁,闹得人人都不喜欢她了。后来她又管到人家的作息时间上去,一清早拿着一只砖头,挨户地敲,叫大伙起来,活动活动。敬老院给她弄乱了,大家劝不住她,就把她关起来,反锁在一间小屋子里。婶娘一心想着关心别人,这不是她的记忆,是母性的天质。她得了痴呆症,再也不会掩饰了,一心一意往别人那里送母爱。但没有人领她的情,她的爱也就无处落实,她就是这么疯掉的。

⑧我想我也快疯了。婶娘已经开始将我遗忘,而我想不出能为我的婶娘做点什么,婶娘在遗忘、幻觉之中重新开始了她的生命。而我太具体了,我不能成为婶娘的幻觉。这是一个错误,是上帝才犯得起来的错误,当事人无能为力,当事人只有掉过头去,把一切留给上帝。可是我太难受。晚上我对父亲说:婶娘怎么连我都不认识了?父亲说:她怎么能认识你,她连她自己都不认识了,保健员给她梳头,她对着镜子给自己打招呼,让自己进来坐坐,她那种样子,怎么能认得你。

⑨我只能匆匆逸脱。我悄悄离开了敬老院,悄悄离开了老家,当天夜里我就赶往南京去了。一路上我很悲伤,生命之旅这样漫长,至少有一半用做了逃跑。这个比例相对于动物来说,人类已经是相当进化的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如何读小说: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的问题,一个是关于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能看到小说内部的大,同时能读到小说内部的小。只盯着大处,你的小说将失去生动,失去深入,失去最能体现小说魅力的那些部分;只盯着小,我们又会失去小说的涵盖,小说的格局,小说的辐射,最主要的是,小说的功能。好的读者一定会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看大局,一只眼盯局部。

(节选自毕飞宇《小说课》)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说婶娘死得脏,意在指责敬老院对婶娘照顾不周,使婶娘死得不够体面,“婶娘死的时候胳膊腿没有一样放得齐”,死状令人揪心。
B.婶娘当教师时笑得“和善慈爱”,让人感觉到“好心肠”,进敬老院后笑容变得空洞,这个变化使我对“善良的人”持有否定的态度。
C.手语是婶娘出现异态、头脑日渐混沌时越发喜欢的表达媒介。此时婶娘用手语比语言更为流畅,却得不到人们的理解,被认为是“疯婆子”。
D.婶娘在学校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和认可,孩子们“用大拇指夸她”,但是在敬老院却不讨人喜欢,这样的反差令她难以接受,所以彻底疯掉。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忆力越来越硬,黏不住东西”选词新颖独特,“硬”将记忆力的退化形象化,“黏不住”则生动地表明婶娘记忆力越来越差。
B.小说⑤⑥段补叙了婶娘收殓叔父骨灰的事情,删除后前后情节虽然依然完整,但这两段却体现出了作者的深刻思考,不宜删减。
C.“这个比例相对于动物来说,人类已经是相当进化的了”将人类与动物比较,看似陈述事实,实则在反思自己的逃避行为。
D.文中回忆婶娘的情节,除了追忆婶娘的教师生涯,讲述婶娘敬老院的生活外,还加入大量“我”的心理描写,情感基调悲凉伤感。
3.小说是怎样叙述婶娘故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二中,毕飞宇认为读小说应该关注到“大”与“小”的问题,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5-02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谜是元宵节的娱乐活动之一,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记载:又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详细地描写了贾府众人元宵节猜灯谜的过程,贾元春、贾政、贾母、宝玉等人猜灯谜的情状各有不同。如宝钗认为元春的灯谜并无甚新奇,可是她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就猜着了,这一细节就突出了宝钗的圆滑世故的性格特点。元春猜迎春等人的灯谜,也有猜着的,也有猜不着的,都胡乱说猜着了,则表现了众人对于元春的奉承。贾政参加家庭内的猜灯谜活动,是为了。他出了灯谜后,,宝玉再告诉贾母。贾母猜中谜语后,他就命令把准备好的礼物送上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等人所做的灯谜,似乎是她们一生命运、遭际的谶语。贾政看了以后,翻来覆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元宵乐事,却含悲音。正应了这句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1.请在横线处填入正确的语句,其中第③句填对偶句。
2.下列灯谜分别是由谁所做,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①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②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③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④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A.元春,迎春,惜春,探春B.探春,惜春,迎春,元春
C.迎春,探春,元春,惜春D.元春,探春,惜春,迎春
2023-05-02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诗【注】

(魏)曹植

天覆何弥广,苞育此群生。

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

庆云从北来,郁述西南征。

时雨中夜降,长雷周我庭。

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

【注】此诗作于太和二年。当年,天大旱,三麦不收,百姓饥饿。又,曹植在太和元年自雍丘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曹植于是在太和二年上疏求自试,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议论开篇,赞美皇天覆载化育之功。“何弥广”表现了空间上周覆无限的宇宙意识。
B.“之”都指“群生”。“弃之”“惠之”从正反两面写出了大的伟力,也暗示了皇权的恩威。
C.久旱逢雨,故曰“时雨”。“长雷”一句暗示了作者遭受政治打击不得施展抱负的现实遭遇。
D.该诗入题迂曲,拓展了诗歌的意蕴。语言不尚华丽,言之有物,寄托了对个人和对社会的理想。
2.这首诗和杜甫的《春夜喜雨》都以“喜雨”为写作对象。两首诗在表现“喜雨”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2023-05-02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渡江

孟超

叫明的公鸡,已经喔喔喔地三唱了。

年轻的祖逖睡不宁静,跳下榻来,从枕边摸出长剑舞了起来。

窗外秋风潇飒,静夜寒气逼人。潇潇沙沙桐叶飘飞,一阵急风伴着沙尘吹过,又一阵骤雨,正如千军万马,在疆场上奔驰。

正如他所预言的,晋室的国难已经到了空前严重的时候,不但疆土一天一天削弱,整个中原,完全遭受了胡骑的蹂躏。这些民族的耻辱,当时的四方豪士哪一个能够忍下声吞下气去,更何况祖逖有着绝大的抱负和果断的谋略呢?

晋元帝虽然已经南迁,在江左立下了偏安的王业,许多的大户巨室,一族一族跟着朝廷向南迁徙,祖逖则认为在避难中可团聚自己的乡党族人,像项羽的八千子弟兵那样,在国难与家仇中可以结合成功。他计划如何带领他的乡党和族人,一开始就要使他们像军队一样。

当寇警传来最紧的一天,祖逖召集了乡人,大家都争着问他:

怎么办啊,匈奴兵来了?我们不能就让他们糟蹋啊!

我们有什么办法呢?还是要请你出个主意哩,须发斑白的老头儿,恳切地催促着他。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实在忍不住了你有什么主意赶快说吧,我们一定照办就是了!

祖逖沉吟了一刹:

我想,我们应该向着淮泗一带进发,然后再渡过长江,——不过,这里到底是我们的家,等到我们把自己训练成军队一样,就要赶快地打回来,救我们的家乡,把胡人逐回漠北去!

对呀!青年都摩拳擦掌。

大家也都被他感动了,振奋欢呼起来。

次日晨,鸡叫两遍。附近十几个村子,好几个族户,五六百人口,携着老幼,车马载着食粮,像军队一样的,离开了他们的故乡,

他们一直南奔,到了扬州。沿路上,四方难民中,不断有人加入他们的队里,而且这里边包含着无数的壮丁勇士;同时,四方的杰士也远道奔来。

祖逖和他的队伍从扬州直渡长江,望着涛涛的江水,祖逖潸然泪下:我还要回去的!

晋元帝在南迁之后偏安一隅,祖逖认为只有北伐才能使江南稳固,只有北伐才能使天下的士气兴盛,晋室最终得到匡复。于是,他便贸然地上了一道请缨的表章。

晋元帝接到了祖逖的表章,一字一字地读下去,晋元帝动容了,他的眼前显露出一线光明,一直进到最遥远的地方,匡复的壮图,铺展在他的心里,他不自觉地对祖逖起了倚重的念头,立刻召见祖逖,特别下旨封他做有威将军兼豫州刺史,专主北伐。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黎明时分,一大队人民的军队,已经进行到中途了。

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然而每个人都抱着必胜的决心,士气也正如前面的长江一样澎湃激荡。

鲜明而庄严的大旗上,高扬出有威将军祖的字样;祖逖骑在一匹健壮的白马之上,英武而又蕴藉的丰度,正象征着汉族的河山。

远的山,近的水,今天是特别明媚,翠妍,也似乎为了祖国而刷上新清的色彩。

队伍一批一批渡到江的中心。祖逖看着那四周的风物,心飞跃了,感到自己的雄伟,人民队伍的雄伟,和不能描绘的大自然的雄伟溶化成一片。

岸边上,村落里的鸡高唱了最后的一两声,祖逖想着自己的这番功业,豪放地笑了。

船已到江中,江水流得更急,他看着他的部属,击着船舷,誓师般地吼出他肺腑里的壮语:

我祖逖如果不能清除中原,就和这奔流的江水,誓不再回!

他的话刚刚说完,四面飞起了欢呼的、雄壮的吼声。

船,他,和着这一群人民的队伍,迅疾地渡过了长江。

祖逖大破石勒兵万余人,在敌人的后方建立起他的军事力量。这样,黄河以南,很快地就收复了晋室的失土。

士兵,人民,是多么地兴奋,连祖逖自己也觉到北伐的成就,给恢复的事业立下了强固的基石。他多么愉悦地看着自己亲切的父老、亲切的队伍,团聚在自己的身边,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

他想到闻鸡起舞,也想到击楫渡江,他集合他的部下,高举酒杯:大家欢饮一杯,让我们明天把胡人赶回沙漠!

大家欢呼了一阵,献上颂歌: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

全场的人听了他那恳挚的话,听了这动人的颂歇,看着那新登场的谷禾,看着这旺盛的士气,脸上都刷上了新的光辉。

一只公鸡喔喔喔欢快地叫着。天边的曙色透出了一层光明。

(写于1942年,初载《抗战时代》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有着各种不同的感受和表现历史的方式,而所有这些方式,实际都是一种历史的观念,是在特定境遇中自然产生有时又自然消亡的历史的观念、爱国主义题材的历史小说是在民族危机中产生的,创作者自然地把中国历史视为爱国者和卖国者两类人的斗争历史;在爱国者的经历上,往往服从于现实的需要,从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的历史人物中发掘并设计出符合进步观念的情节,以此揭示爱国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至于爱国者形象本身,并不着眼于复杂性,而是着眼于倾向性,着眼于人物的气节和品质。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念和表现历史方式的存在。

(摘编自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描写景物不仅创设了人物活动的场景,还和人物的心理相一致,与故事情节的展开也有着内在联系。
B.祖逖与众人商量向南避难,既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与组织领导才能,也形象地刻画了他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C.“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凸显祖逖的军队虽然条件艰苦,但士气高昂、信心十足。
D.民众给祖逖献上发自肺腑的颂歌,鼓舞人心,表明只要心中装着人民,保护人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感恩和拥戴。
2.关于文本一以“渡江”为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了两次渡江,略写第一次,详写第二次,充分体现作者突出祖逖北伐的创作意图。
B.祖逖闻鸡起舞以及召集乡人商量南渡等情节,都是为写祖逖后来带领军队收复失地作铺垫。
C.祖逖北渡至江中,看到明媚的山,翠妍的水,一改颓丧之态,立下北伐中原宏愿,表现了建功立业清除中原的慷慨激烈的情怀。
D.渡江后的宴饮既表达了庆功的欢畅之意,又写出了统帅与士兵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的豪情。
3.文本一中的几处鸡叫声皆能反映祖逖的心理,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文本二说“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5-01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十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ChatGPT,是2022年底由美国OpenAI公司推出的一款聊天机器人工具,它经过底层逻辑设定和机器学习训练,拥有了几乎人类所有知识的总和,而且具备三项超乎想象的能力——数字内容挛生能力,构建现实世界一虚拟世界映射;数字编辑能力,打通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交互通道;数字创作能力,从数据理解走向数据创作。

与以往的分析式人工智能(利用机器学习急速学习数据分布,完成分类、预测等任务)相比,ChatGPT实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习归纳数据分布的基础上同时学习数据产生的模式,用自编码器创造数据中不存在的新样本。

如果进行一场考试,在某些领域,ChatGPT实力相当于211高校中等偏上的本科生水平。一场新的职业颠覆与学习革命,一夜之间悄然到来。

无论教育者做出什么反应,教育与AI的深度融合时代已经到来了。

实际上人工智能、元宇宙、ChatGPT等都是云计算、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匪夷所思的技术被发明出来,人类进入了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数字世界协同进化的新时代。

如果说无人工厂、无人驾驶实现了程序性智能控制,元宇宙开启了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数字世界,那么ChatGPT构筑了一个有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硅基生命体。

就教育行为本身而言,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更是被逼入墙角。

一方面ChatGPT几乎能回答所有学生问的问题,而且能因材施教,那我们的教师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既然这些知识可以如此方便地获取,那我们的孩子花那么长时间去学习、去做题究竟有没有意义?我们的孩子最迫切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面对ChatGPT挑战,教育该怎么办?我们下听听ChatGPT是怎么说的。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哪些部分是你无法取代的?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存在以下局限性,因此无法取代人类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情感交流: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我无法表现出人类的情感,无法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

2人际互动:我无法模拟人类教师的人际互动,因此无法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3灵活应变:我是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运作的,无法灵活应对学生的不同需求。

4教学体验:我无法提供人类教师的生动有趣的教学体验。

因此,人类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我只能作为他们的补充,帮助他们提高效率和提供更多资源。

(以上为小编与ChatGPT关于教师作用的对话)

但是,技术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会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教育的形式、内容和目的也会有重大的调整。ChatGPT出现,应该是教育自身改革的一次重大机会,因为如果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改变,教育是不可能靠屏蔽ChatGPT来维持下去的。

教育改革急需在以下三方面做重大调整。

一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而不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

二是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有重大调整,其主要的方向是要用ChatGPT等学习工具来协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而不是回避与恐惧。

三是超越知识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品质。

真正好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求慢而不是求快的,只有慢才能锻造思维深度。才能在与人交往中铸造深度的人际关系;是求难而不是求易的,只有挑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求少而不是求多的,只有少才能有闲暇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多样化的大脑;是求拙而不是求巧的,唯有求拙才能培养一个人的钻研精神和韧性。

一个人真正能够成功,靠的是学习的专注力,能够从兴趣上升到志趣,并成为充满个性特质不一样的人;靠的是责任心和韧性,碰到困难不屈不挠、坚持不懈;靠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协作精神,在关键时能够得到团队的支撑和帮助。

这些学习品质,从来和技术无关,当然也和这个突然跑进瓷器店横冲直撞的公牛——ChatGPT毫无关系。

如果一个教育人理解这个道理,那么也就知道在这个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世界里,如何保持教育定力,坚持改革方向,真正为我们的孩子提供适切、有意义的教育。

(摘编自《ChatGPT挑战人类教师?教育中的这些东西AI难以替代》《教师博览》2023年2月15日)

材料二:

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在近日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以下内容节选自演讲:

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11月15日召开的二十国集困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在断的动荡变革期内,全球变暖、逆全球化、经济衰退、地区冲突等复杂因素相互交织,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全球减贫进程严重受挫,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间回荡全球。

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为我们创新路径、重塑形态、推动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育何为、教育应该往何处去°也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思考的命题。

令人振奋的是,联合国和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行动,把数字教育作为应对危机挑战,开启光明未来的重要途径和举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构建新的社会契约”,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红利,更好地彰显教育作为全球公共利益的属性。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提出,数字革命应当惠及所有学习者,不少国家应时而动,纷纷出台数字化发展战略,并将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方的有效行动,必将使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教育四大支柱在数字时代更加厚实有力、顶天立地。

(摘编自《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教师博览》2023年2月1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是一款经过底层逻辑设定和机器学习训练,拥有了人类所有知识总和的聊天机器人工具。
B.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变革期内,教育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
C.虽然ChatGPT构筑了一个有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硅基生命体,但实际上它仍属于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应用。
D.若各国都把数字教育作为应对危机挑战、开启光明未来的重要举措,ChatGPT对教育将不再是挑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综合运用了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手法,告诉我们一个有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硅基生命体诞生了,且教育与Al的深度融合时代已经到来。
B.材料二的主旨演讲从大处落笔,先指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引出数字教育的话题。
C.材料二提到,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数字化发展战略,并将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D.材料一先分析了ChatGPT的能力优势,再提出了教育面临的挑战,最后给出了教育改革的建议,文章条理清晰,逐层深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AI挑战教育的“实力”的一项是(     
A.ChatGPT具备三项超乎想象的能力——数字内容孪生、数字编辑和数字创作能力。
B.分析式人工智能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来急速学习数据分布,完成分类、预测等任务。
C.ChatGPT实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用自编码器创造数据中不存在的新样本。
D.新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进入了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数字世界协同进化的新时代。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
5.材料二中怀部长在演讲中提到“学会学习”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请结合材料一简要阐释数字时代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023-05-0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十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要定义“Taste”这个概念并非易事。从词源分析来看,无论是在古希伯来语、古希腊语,还是在古拉丁语中,该词的意思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第一,指通过嘴品尝;第二,指通过感官感受、体验,甚至享受;第三,在以上两个意思的基础上,它又以隐喻的方式表判断、品鉴和区分。由于其内涵的多义性和外延的模糊性,这个反复出现在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概念让不少思想家、哲学家困于心、衡于虑,却仍对其背后的深意不得而知。

比如康德在写《实用人类学》一书时掩卷哀叹:“现代语言竟然会用某个口腔内部的感觉器官来命名审美判断的官能,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无论是对美的鉴别还是对美味的选择,都由同一个感官来作出决定,这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则指出,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无法被认识把握的知识剩余物。因此他提议,我们不妨干脆将其“封印”,让它在安息中酝酿力量的风暴。

对中国读者来说,在中文语境中探讨“Taste”概念尤其不易,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来自其不可译性。我们究竟该将其译为“趣味”还是“品味”呢?无论是“趣味”还是“品味”,这两个名词都有审美判断和品鉴之意。例如,唐代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就以“品”表“品类”和“品鉴”两层意思。他也谈到了“味”。在《与李生论诗》中,他提出“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换言之,诗应有“味外之味”。此处,第一个味指品鉴具体的艺术形象,第二个味指在具体的艺术形象的激发之下,由联想和想象产生的审美愉悦。然而,“Taste”一词远不止“品鉴”和审美判断之意。事实上,从该词在西方思想史中的运动轨迹来看,中国文论传统中的“趣味”两字似乎更为合宜。

我们不妨先回到“品味”两字。从《辞源》来看,现代汉语中的“品味”从“品”字发展而来,而“品”则表官吏的等级,也指某种社会约定俗成的标准规格。当某人无论其道德或行为举止或某件艺术品没有达到社会期待的标准时,我们也会称其“不入品”。上述价值判断背后实际上隐含着区分高低等级之意。因此,以“品味”译“Taste”,难免招致偏见。而“趣味”则显得更具文化包容度、并有利于中国读者绕开理解时的种种障碍和误区。

首先,“趣味”与位置高下、等级无关。根据《辞源》,“趣”表“旨趣”“意旨”。正如学者李春青所说,就个体主体而言,它(趣味)指一种心理倾向,是人的兴趣之所在;就集体主义而言,则是一种在特定时期具有普遍性的精神旨趣与价值关怀。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反观“Taste”一词的概念发展,该词的复杂属性亦使其渐趋中性,从而与中文语境中的“趣味”同频。

其次,根据《说文解字》,“趣”,通“去”,表示迅速离开;通“取”,有取舍判断之意。而纵观近几百年来的“Taste”变革史,它确实也是消逝、演变和创新交融的结果,既包含了个人的选择,也体现了某一社会的普遍选择。因此,以“趣”来体现上述变革并不为过。

试想,当英国18世纪著名的辉格党政治家坦普尔爵士大谈中国园林趣味时,他不可能预见到几十年之后英国作家沃波尔对中国风的攻讦。这种趣味变革既体现了个人的审美,也折射了百年之内中英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英国构建自身民族性的迫切愿望。而当英国画家吉尔平以如画趣味引领英国人踏遍湖区时,他也未必会预见到上述趣味会成为英国中产阶层遮蔽贫富差距的美学叙事策略,他更不会预见到维多利亚时期的批评家罗斯金会将上述趣味列为次等趣味。不可否认,任何文明、国家和地区的趣味都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本质主义语言来解释。

再者,我们知道,人的心志也是有趋向的,因此“趣”又引申为意向、旨趣。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谈到“渊明少有高趣”中的“趣”,就是这个用法,而“旨趣”又能引申出乐趣、兴味的意思。如我们常说的“兴趣”“趣味”。这就牵涉到人生哲学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趣味”观体现的就是对人生的观照。

上述“生活艺术化”倾向不免让人想起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思想家的“美学社会化”论调。我们说的修养、超功利态度也与他们讨论“Taste”时频繁提及的“教化”“审美无利害”等概念不谋而合。尤其自工业革命以来,不少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出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的需要,在对“Taste”的讨论中融入了对生命感受力的强烈渴求,和对欣欣向荣的生命状态的热切肯定。他们对生命整体感受力的强调无异于中国文论中以“趣”论人生的传统。

一言以蔽之,中西文论间的种种巧合是我们选择“趣味”作为译文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何畅《“趣味”还是“品味”?——文化对译中的核心概念研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古希伯来语、古希腊语、古拉丁语中的词源分析,“Taste”一词的意思多达三个层面:品尝,感官感受和判断、品鉴。
B.《辞源》和《说文解字》对“趣”字有不同的解释,可见“趣”字也具有多义性和外延的模糊性,或造成文化对译的困难。
C.陶明渊《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趣”体现其独特人生观照,此句可作为“趣”引申“旨趣”的又一例证。
D.如画趣味曾在英国美术界流行,因其逐渐成为英国中产阶层遮蔽贫富差距的美学叙事策略,罗斯金将其列为了次等趣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人司空图的作品《二十四诗品》和《与李生论诗》中,我们可知中文语境中的“品”“味”有审美判断或品鉴之意。
B.当听到某人以“不入品”评价某同学的作文时,其意只是指作文水准没有达到个人的审美期待,并没有攀比高下之意。
C.我国青年流行文化中,“韩流”渐退,“国潮”崛起,这种趣味变革体现了审美变化,也折射出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
D.文章论述时,除了大量使用举例、引用论证外,还有对比论证,如将“品味”与“趣味”的内涵进行比较,说服力强。
3.下列选项,不能说明“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趣味’观体现的就是对人生的观照”的一项是(     
A.朱熹、陈淳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家所谓的“趣味”,指的“就是当人超越功利因素的羁绊,潜心问道求学时所体会到的乐趣、快乐”。
B.弘一法师在《嘉言集》中言“心志要苦,意趣要乐”。鼓励世人超越功利主义倾向,加强人生的道德修养。
C.学者认为,吴道子书画作品的全部价值就在一个“笔趣”上,以臻于完美的技法关注客观现实,其画家的价值最终实现。
D.梁启超的“趣味”论则“把人类计较利害的观念,变为艺术的、情感的”,从而使人生体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生命状态。
4.请简要分析第①到③段的论证思路。
5.作者在中文语境中探讨“Taste”的概念究竟该将其译为“趣味”还是“品味”时,为什么更偏向“趣味”?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05-01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押题联考卷(四)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