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21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完成各题。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现代社会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于是应了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的边界,必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

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后人忆述:“要想和他成为真正意义的朋友,那前提就是你先离开通用。”同事中难免有兴趣契合者,但他严格自律,跟所有部属等距离交往,其理由是:“假如我和某些同事有极深的交情,自然会有好恶之分,就会影响我决策的客观性。”

硬件变,软件也须变。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1.请解释什么是“熟悉社会”?
2.文中运用“斯隆”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023-05-01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行,韩献子戳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仇也。”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节选自《说苑·至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
B.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
C.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
D.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与“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两句中“举”字含义相同。
B.“必受其刑”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受”字含义不相同。
C.“幸赦臣之过”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两句中“过”字含义相同。
D.“赵宣子之车干行”与“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两句中“干”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河曲的战斗中,赵宣子的车夫被自己推荐的韩献子杀了,赵宣子对此并没有发怒,反而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推荐得当。
B.咎犯公私分明,不计私怨,向晋文公举荐了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的郡守,此举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
C.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人不守国法,管理刑狱的官员将这个人拘押了,但听说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后又释放了他。
D.楚国令尹子文为正国法,不惜将族人杀了,都城里的百姓知道此事后都作歌传唱,表达内心对子文公正的肯定、赞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
(2)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5.中共二十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某地在组织党员学习时有如下发言,请你结合选文,为发言提供三条充分合理的论据。要求句式整齐,富有语势;不超过60个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党员干部还应向古人学习。                           。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守住法纪底线,做工作中的实在人,做国家、人民的公仆。

2023-04-30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押题联考卷(四)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时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2.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
2023-09-21更新 | 788次组卷 | 30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王清惠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满江红·和王昭仪韵

汪元量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

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婵娟,菱花缺。


【注】①王清惠:南宋度宗昭仪,宋亡后她被元兵押送大都,此词作于北上途中。②汪元量:原为南宋宫廷琴师,与王清惠相识并一同被押往大都。③菱花:指菱花镜。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词上片都追忆宫廷繁华生活,王词重在写亭台楼阁,汪词重在写宴饮场景。
B.两首词上片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典故,描述繁华场景突然被战乱打破。
C.王词下片写伤今之情,亡国之恨、羁旅之愁掺杂,展现了阶下囚的悲怆与无助。
D.汪词下片设想王昭仪的处境和心曲,代她一诉衷肠,应和王词对身世际遇的感伤。
2.唱和词是贯穿中国古典词史的一道靓丽景象,王清惠与汪元量这一唱一和的两首词作,极具典型性,被不少名家视为唱和词作中的佳篇。请你结合两首词作,尝试总结唱和词的艺术特征。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的发展需要形成同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国的发展,不仅体现为物质财富的增加、经济格局的重塑,而且也必然意味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其中,“可信”展示的是中国的公信力,“可爱”展示的是中国的温润度,“可敬”展示的是中国的责任感,这些都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的文化特质。君子礼序背后的可信,人伦和合背后的可爱,大同理想背后的可敬,是中华文明不间断传承的重要原因。中华文明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编自《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材料二: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在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时面临两方面的困境:有时候,过于“趋异”,表现出以本国叙事和本国话语为中心,导致传播的预期与效果之间呈现出较大偏差;有时候,又倾向于“趋同”,有意无意地迎合西方话语和西方偏好,缺乏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体构建。“趋异”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偏差,既源于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也由于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在一段时间内缺乏受众意识和精准传播自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方面,国际受众往往处于没听过、听不懂、不认同的状态。一些国际传播内容非但没有增进中西方之间的认知和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他者意识”。与此同时,西方媒体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或自身国家利益考虑,持续对中国进行污名化、妖魔化,进一步强化了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久而久之,海外受众对于中国的形象呈现出选择性接触和对抗式解读两种状态。这就为中国国际传播“走出去”增加了阻碍。

一味迎合西方社会偏好的“趋同”策略,在另一个维度上同样强化了中国的“他者”形象。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交媒体的兴起,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意外涌现出一批具有显著传播效果的案例。有些研究者试图通过成功案例反推其成功原因,并希望从中总结出有效的国际传播策略。然而,从内容上看,目前成功的案例主要是展现“中国的乡村生活”图景,符合西方视角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神秘古老的东方大国的想象,经过“美化”的乡村生活也同样符合西方艺术审美的取向。但是,这并不是真实立体的中国全貌。尽管这些案例从流量数据上看是“成功”的,但其本质上仍是依循西方既有的中国想象对“中国故事”进行选择性地演绎和编排,满足了西方受众的东方幻想与猎奇,却在文化意义上增强了中西身份上的差异感,强化了西方叙事下的中国古老、神秘乃至相对落后的刻板印象,这并不是我国想要构建的更具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因此,从这些个案的传播结果来反推其“成功”原因得出的传播方法,可能会使得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走向片面,距我国塑造新时代大国形象的目标渐行渐远。这种国际传播的工作和研究,看似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但实际上却是直接将西方叙事和西方标准“请了进来”,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自主性。因此,必须正视我国国际传播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无论是采取“趋异”倾向的“走出去”,还是采取“趋同”倾向的“请进来”,都难以真正加强和改善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也无法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摘编自《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全球史叙事视野下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路径》

材料三:

应该看到,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创作,逐渐重视电影作品艺术魅力的传达。但是从历史回溯和宏观层面审视主旋律电影创作,相当一段时间内,相当一部分承载价值传达的主旋律电影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未能充分调动艺术规律、艺术技巧去完成,最终导致叙事感染力量弱化,这种创作矛盾也是困扰当前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的重要症结。一些主旋律电影作品,因为过多强调其宣传属性、价值功能,而忽视本应尊重的艺术规律,为追求政治正确的惯性力量所驱动,作品中人物塑造、情节建构进而被意识形态传达的要求选择、提纯,拉大了叙事内容与日常社会的距离,有些艺术表达甚至远离了生活常识,忽略了日常情感,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无疑会出现叙事的悬浮感。其结果是对内在中国观众中不能形成预期影响力,在境外更得不到海外观众的广泛接受。

——摘编自《国际视野下中国电影的叙事策略和文化再现》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呈现的选择性接触和对抗式解读两种状态,来源于对外传播中我们对西方审美取向的迎合。
B.目前我国缺乏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体建构,当下的国际传播工作与让中国形象真正地“走出去”尚存在较大差距。
C.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而言,只要呈现了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表达,就能让中国观众和海外观众广泛接受。
D.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就等同于展现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礼序、人伦和合、大同理想。
B.要衡量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成功与否,不能只看流量数据,有些案例的“成功”长远来看会损害对外传播的主体性。
C.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抱有“他者意识”,即认为中国是一个神秘古老的东方大国。
D.中外受众更喜欢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影视题材作品,因而我们须尽量避免因远离生活常识而带来的叙事上的悬浮感。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表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一项是(     
A.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抵达遭遇强震的土耳其,在地震灾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搜救。
B.2月15日,2023春运落下帷幕,新华社以图片形式留存无数人们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团圆的珍贵瞬间。
C.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判定有侵权事实的莫某与商场向英国博柏利公司支付赔偿金额12万元。
D.《杨善洲》《郭明义》等影片将镜头聚焦主人公的公义大爱,将“家”的因素进行了模糊处理。
4.请根据材料分析,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原因。
5.2023年央视频道重磅推出的电视剧《三体》在海内外获得一致好评,该电视剧改编自刘慈欣雨果奖获奖作品《三体》中的第一部。这次走红让海内外观众都对接下来第二部、第三部影视化呈现充满了期待。如果你是续集的导演,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创作的启示。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都写了夜色下的壮阔洞庭湖。李诗的洞庭湖宁静澄澈,唐诗的洞庭湖有风急浪涌到安宁的变化。
B.李诗以“无烟”“就洞庭赊月色”烘托湖水的澄澈,唐诗以载清梦之船压星河的错觉侧面写湖水的澄澈。
C.两首诗都与酒有关。李诗写“买酒白云边”显得豁达洒脱,唐诗写“醉后不知天在水”则显得沉沦颓丧。
D.两诗都情景交融,情思动人。李诗“乘流直上天”有羽化遗世之思,唐诗“吹老洞庭波”有迟暮伤怀之感。
2.有人评价唐温如的诗有“太白遗风”,请结合诗歌,从浪漫诗风的角度说说两人创作的共同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逐日

刘鹏艳

那一年,红军走了。

和所有的苏区一样,还乡团鸡犬不留地杀进这个小小的村落,一时间狼烟四起,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

周围的群山沉默了,血红的太阳呼应着熊熊的火光,把仇恨和恐怖投射在群山的沉默上。每一次拉锯都是血灾和火海,奇怪的是,越杀,越烧,那颗红色的种子越是顽强地生长,好像要把整个层峦叠嶂的大山都变成赤旗猎猎的红色山头。但是这次,那些挥舞着红旗的人好像失败了,他们马不停蹄地突围出去,甩掉了重重追兵,也毫不吝惜地甩掉了他们的根据地。这下,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亲人们可遭了殃。

丈夫是秋天走的,走的时候连声招呼也没打。这年真怪,好像他一走就落了冬,大雪下来了,真正的鹅毛大雪,铺天盖地的,把桂芝的天和地都结结实实地埋了,她看不到一点出路。她的心是被冰封住了,从秋天里就冷得打战,一对来得不是时候的双胞胎,讨命鬼般地嗷嗷待哺,她急得直淌眼泪,奶水却淌不出来。大雪封山以后,吃喝更是难觅,她躲在洞里,能扒拉出来的,只有枯枝败叶和孩子的哭声。

这对双胞胎生下来,老洪没见着面就跟着部队走了,桂芝幽幽叹口气,想老洪大概从没惦记过那一双儿女。也罢,没出月子就殁了的孩子,进不得祖坟的,况且是那么难的日子,命贱得不如猪狗。那阵子天天“跑反”,多亏了邻居陈福。她光顾着怀里这一抱,差点丢了景荣,是他领着景荣躲了几天几夜。

母亲的眼泪就是那时候流尽的,等她失魂落魄地回到山下,见到景荣的那一刻,便发了疯地一把将景荣抱住了,恨不得立时把他塞回到自己的肚腹里,才好保他的周全。景荣长到十八岁,她心里还忐忑着,生怕有啥闪失,在她眼里、心里,满满的都是景荣,只有景荣。

做娘的,和做爹的到底不一样,她想不通当年老洪怎么舍得一脚踹在孩子的心窝上。那一脚踹出去,他昂头走了,可想过他们孤儿寡母半分?

屋前那片蓊郁的竹林也许能够读懂老洪曲折的心思,它们掩护着他并不高大的身影,就这样从一片摇曳的绿影深处悄悄绕开了家人望眼欲穿的思念,绕开了产后极度虚弱的妻子。

1932年秋天,那个一心盼望丈夫能从部队上回来看一眼的妇人刚刚生下一对双胞胎,孩子才十六天大,尚未得到过父亲的爱抚,没想到男人那样绝情,一声不响地就要远遁。她告诉懵懂的景荣,去,把你爹找回来,他一准在队伍里。

于是当见到一条长龙似的队伍从他们家门口蜿蜒而过时,景荣奋不顾身地倒腾着两条细弱的小腿追上去。

“爹,爹!”儿子一边哭一边喊,奔到父亲面前,“回家哩!”

孩子幼嫩的哭声拖着腔儿在队伍里横冲直撞,撞得同行的人耳膜都疼了。人们的心也跟着揪起来,又酸又痛,纷纷地劝:“老洪,回吧,回去看看。”

那个被称作老洪的寒着脸,他心里明白,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就再也走不动了。那时他还不知道此去经年,山高水远,队伍上上下下都统一了认识:这次战略转移迫在眉睫,要不了多长时间,咱就狠狠地打回去!

八岁的景荣可顾不上琢磨父亲曲折的心思,他扑上来抱住父亲的大腿,不让他走,就不让他走!老洪一惊,心里又急又疼,眼看着队伍越走越远,终究不敢再犹豫,一脚把孩子踢到路边……

被踢了一脚的孩子呆呆坐在地上,止不住的泪水和着漫天扬起的灰土,把那张抽搐的小脸涂得花里胡哨。他想不通父亲为什么如此狠心,多少年以后,说起这段往事时,也还抱着出天大的委屈,好像那一脚踢在心窝儿上,一辈子也消不掉心口上的那道钝痛。

老洪为这事也痛了一辈子。

1949年,仗才算打完,离家十七年的老洪才有机会从隆隆的枪炮声里彻底脱了身。他,得回家了。山坳里的那片竹园还在,这么多年风风雨雨,竟还蓊郁得不像话。只是房子眼生,不是他离家时的模样。老洪疑疑惑惑地上前拍门,门里却听不见动静。

远远地,一个挎着竹篮的小脚女人的身影一摇一晃地走过来。老洪只瞧了一眼,就认出那正是被十七年遥迢的岁月从缝隙里丢出来的桂芝!他激动地迎上去,然后不声不响地停在她面前。

埋头走路的桂芝吓了一跳,可等她把那张满是沟壑的脸细细瞅一遍,就从那难言的沧桑里面认出了他。天哪!竟然是他!她一步没站稳,顿时跌坐在地上。不,不可能!她固执地摇摇头,随即爬起来,跌跌撞撞地朝家里奔去。

天杀的!她砰的一声把大门关上,跟上来的老洪碰了一鼻子灰。接着,就听到门里传来女人透不过气的哭声。女人见了他一言不发,掉头就躲进门里哭,她是受了多大的委屈呀。

“你开开门吧,”老洪乞求道,“那一年,你才生下孩子,俺就狠心离开了你,这一辈子,俺欠你的太多了……”老洪哽咽地搅起沉渣般的往事,使门后的女人哭声更加汹涌。

门没开,始终也没开。就这样,一个在门里,一个在门外,把一辈子的相思和忏悔都喊完了,哭完了。

(作品选自《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围的群山沉默了,血红的太阳呼应着熊熊的火光,那投射着“仇恨与恐惧”的沉默群山,正是村民们的真实写照。
B.“好像他一走就落了冬”,表现了桂芝落寞悲伤的心情,老洪的离开让那段天天“跑反”的日子显得愈发冰冷艰难。
C.桂芝回到山下,见到景荣时,“发了疯地抱住”“恨不得塞回自己肚腹里”,表现的是桂芝的激动以及满心的愧疚。
D.“门没开,始终也没开。”桂芝在门里听到了老洪迟来的忏悔,只是哭,没有给他开门,说明她根本无法原谅老洪。
2.关于文中景荣去找老洪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行的人可能联想到自己家孩子,都劝老洪回去看看,认为他不应如此狠心。
B.老洪抱着短时间内打回来的想法,选择跟着部队转移,认为停下就走不动了。
C.景荣抱住老洪大腿说明他决心要留下老洪,也为后文他一直怨恨老洪做铺垫。
D.老洪“狠心”一脚,与下文景荣的心结,都表达革命背景下家庭关系的探讨。
3.老洪家门前那片蓊郁的竹林,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4.将历史讲成一个精彩的故事是一个挑战。因为作者既要以历史的态度站位,又要用文学的方式呈现,还要把宏大的主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故事”。本文是作者在金寨采访时搜集的历史素材,请结合文本内容谈一谈作者是如何将其写为一个精彩的故事的。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介甫

曾巩

日暮驱马去,停镳叩君门。

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

淡尔非外乐,恬然忘世喧。

况值秋节应,清风荡歊烦

徘徊望星汉,更复坐前轩。

[注]①镳:马嚼子,即马口中所衔铁具露出在外的两头部分,指车马。②敞烦:海热烦人。歊(xiāo),(气)升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拜访友人之作,拜访的友人介甫(王安石),是诗人熟悉的知交。
B.诗人与介甫“颇谙肺腑”,乃是知交好友,他们从不互相否定对方的意见。
C.“淡尔”“恬然”前后呼应,刻画出一个泰然处世、忘却世情的友人形象。
D.“日暮”“望星汉”显示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了二人关系的亲密及谈兴之浓。
2.本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①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临安时的作品。②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③次第:当时口语,这里是转眼的意思。④怕见:怕得,懒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起句描绘了元夕的绚丽景象,落日像融化的金子,暮云聚拢而来,宛如珠联壁合。
B.元宵佳节,天气暖融温和,词人本打算应友人邀畅快游玩,却因突来的风雨婉言推辞。
C.下片遥想京洛繁盛,闲暇游乐,继而由昔及今,蓬头憔悴,深寄个人际遇与家国之思。
D.词人多用寻常口语俗语,与锤炼精工之语交错融合,雅不避俗,俗中见雅,雅俗相济。
2.学者倪木兴认为这首词善于运用种种对比,所以做到了“不言哀而哀然之情溢于言表”。词中有哪些地方构成了对比?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古风

李白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战国时燕国人,劝说燕昭王求士。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③邹衍,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齐国人。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等。
B.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这首诗是一首寄慨而抒怀的五言古诗。
C.这首诗大量运用典故,对具体讽刺对象故意闪烁其词,但倾向分明,感情激越。
D.“青云士”原指立德立言的高尚之人。《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李白在诗中反其意而用之,指那些无德无才的尸位素餐者。
2.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何作用?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2023-09-19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赛德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