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2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明互鉴,即在尊重文明多样性、道路多样化和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也就是,在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把异于本民族的文明作为镜鉴和参照,从中察照、见识、领悟、理解、借鉴异族文明可资借鉴的概念,以派生、补充本民族文明的缺失、缺憾,进而丰富、拓展本民族文明核心概念的内涵。

文明互鉴往往都是积极主动的,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主动接受型。所谓主动接受,是基于自身的困惑而又从所接受的事物概念蕴涵中获得了启示。譬如法国哲学家、戏剧家萨特在《一种情境剧》一书中,探讨了19556月他在巴黎莎拉·伯恩哈特剧院观看中国艺术代表团首演的《三岔口》《雁荡山》等京剧剧目时所受到的启示,发现了西方写实主义话剧艺术所缺乏的暗示美学原则。萨特对中国戏曲艺术暗示美学特征的阐释,又反过来给予中国戏曲艺术家和研究者重要的互鉴启迪意义。

二是主动输出型。所谓主动输出,是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而积极地对外推介核心价值概念。譬如张彭春曾主动向苏联艺术家推介中国戏剧之完全姿势化的审美特性,就是中西跨文化戏曲研究中文明互鉴的重要范例。当年苏联有关梅兰芳和中国戏曲艺术的评论,主要观点都受到张彭春《中国舞台艺术纵横谈》这篇文章及相关报告的影响。其中,姿势这一概念就出自这篇文章。如维·伊文说:中国戏剧里动作的艺术——姿势、舞蹈、杂技、杂耍——起着重要作用。又说:双手在动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每个姿势都有具体的、永远确切的含义。手指动作的一整套变化可供艺术家描述任何客体或心理状态。这些手势已远非最初的造型姿势,它们一系列的组合呈现出的是优美的表演。这是汉字的姿势。

很显然,苏联学者在异域视野评价中国戏曲表演时积极回应与阐发了姿势这个概念,这使张彭春意识到可以更加主动地向苏联及欧洲戏剧界推介它。

三是主动呼应型。所谓主动呼应,是基于超时空的知音共鸣,以所呼应的异国概念拓展丰富本民族文化概念的内涵。譬如阿甲继20世纪60年代初黄佐临关注布莱希特之后,深入回应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并阐释创建了中国戏曲间离理论。1935年,布莱希特仅在莫斯科看了一次梅兰芳的表演后,就极其敏锐地写了一系列评述中国戏曲艺术美学特征的文章,其中,1936年发表的《中国表演中的间离效果》一文最为重要。布莱希特观察发现,中国演员在表演时绝不是迷失于幻觉中。他在任何时刻都可以被中断……在中断之后,他会从被中断的地方继续他的表演。阿甲19808月在仔细阅读研究了布莱希特的《中国表演中的间离效果》一文后,极具创见地说:布氏的戏剧观,在‘间离效果’这一点,和中国戏曲的表现方法原则上一致。阿甲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美学理论的回应和阐发无疑也印证了这一点。毫无疑问,这是中外戏剧史上又一个在文明互鉴中,深化对中国戏曲表演美学的思考、并构想出中国戏曲间离美学理论框架的成功范例。

(节选自邹元江《文明互鉴与概念置换——以戏曲表演美学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艺术实践广涉戏剧、诗歌和小说等多个领域,尤其是他创立的史诗剧(叙述体)戏剧理论,对世界剧坛的改革和戏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纵观以往的很多研究,大多是侧重于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与借鉴意义,忽略了中国艺术对其艺术理论与创作的影响。但是不难发现,不论是在其戏剧理论还是艺术实践中,我们都能直接或间接地看出中国艺术对他的影响。文艺理论家格里姆就认为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是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影响,他在《陌生化——关于一个概念的本质与起源的几点见解》一文中就指出:促使他创立自己的理论的最终推动力,是他后来才得到的:这就是他同中国京剧演员梅兰芳的会晤。梅兰芳的有意识的、保持间隔的、却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表演风格,极其出色地体现了陌生化的表演方式。

具体说来,中国艺术对布莱希特戏剧艺术的直接影响体现在他的戏剧作品之中对某些具象戏剧手段的借鉴。例如《高加索灰阑记》中有一个序幕,布莱希特把这个序幕叫做楔子。这显然是从中国元代杂剧的楔子的戏剧结构中借用来的。《四川好人》的序幕中,布莱希特让卖水的老王用独白式的自我介绍一出场就交代自己的身份,以及神仙下凡来寻找好人的缘由。在西方戏剧中,人物的身份总是依靠剧情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表现,较难看到这种中国戏曲式的自报家门。除此之外,他的戏剧题材和内容也不断加入中国元素。《高加索灰阑记》是对元杂剧《灰阑记》的改编。《四川好人》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在了中国,而剧中老王翻开阅读的想象之书正是中国古代先贤所著的《庄子》。

(节选自蒋雯《中国艺术程式化审美对布莱希特艺术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互鉴”就是以本民族的文明为主体,以异族文明为辅助的共同提高的发展模式。
B.中国艺术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和艺术实践都有重要影响,其理论也反哺了中国艺术。
C.布莱希特将梅兰芳陌生化表演方式上升到理论高度,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戏剧创作实践。
D.一般地,西方戏剧总是靠剧情的发展和对话交代人物身份,但《高加索灰阑记》例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主动接受型的文明“互鉴”是因为所接受的事物概念蕴涵能有效解决自身的困惑,并且反向启迪所接受的事物。
B.对本民族文化自信而积极向外推介核心价值构成了主动输出型文明“互鉴”,若对方没有积极回应则无法完成。
C.维·伊文对中国戏剧里“姿势”的阐述源于张彭春向苏联艺术家的推介,尤其是戏剧动作中的手势更具有中国化。
D.《四川好人》的序幕采用了中国戏剧传统的“自报家门”的方式交代人物身份,讲述中华经典《庄子》中的故事。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主动呼应型”观点的一项是(     
A.北朝佛像上犍陀罗风格衣褶,维米尔画中的中国瓷盘,洛可可绘画的中国风景。
B.我国已设立550余所孔子学院,致力于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C.2015年,国家大剧院原创舞剧《马可·波罗》应邀赴意大利中部、南部巡演。
D.17世纪,欧洲宫廷艺术对我国明清瓷器、漆器、屏风等工艺美术风格的模仿。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统计图表彰显了文化自信。B.文化输出与西方霸权抗衡。
C.中华文化被外国主动吸纳。D.传统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
5.哪些措施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互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茸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渝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②渝(yuè):煮。

【乙】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悟悟,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

(节选自《庄子·至乐》)

1.【甲】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闻[A]而赋之[B]且名[C]其台曰“超然”[D]以见余之[E]无所往[F]而不乐者[G]盖游[H]于物之外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意思是“往,到”,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词义相同。
B.登,指庄稼成熟、丰收,与成语“五谷丰登”中的“登”字意思相同。
C.子由,苏辙的字。古人的名一般供长辈称呼和自称,字一般供平辈和晚辈相称。
D.夭,指少壮而死,古代常用于描述人夭亡,也可用于描述草木繁盛的样子。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用了三个对偶句,组成排比句组,语调抑扬起伏,气势充沛,使钱塘、胶西两地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苏轼舍安就劳、去美就简的遭遇。
B.【甲】文作者修缮超然台时利旧成新,不劳民伤财。登台四望,触目感怀,见景生情,浮想联翩,抒发的感情比较复杂。
C.【乙】文写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以“富贵寿善”为重,以“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为乐,庄子对这种世俗所从之乐持否定态度。
D.【乙】文中庄子认为,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衰老得糊里糊涂,长久处于忧愁之中而不死去,是非常痛苦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2)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5.【甲】文中,苏轼有哪些具体的做法能够体现出【乙】文中庄子的观点?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年春,作者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这首词就是在这一年,作者归家不久闲居镜湖之北时所作。②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极写山水之间的宁静素朴。
C.下片第三句,以清露比喻杯中酒,以花比喻水中鱼,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D.此词随手描写眼前景象和生活,毫不费力,在清妍自然中,蕴藏词人的内心情绪。
2.这首词有举重若轻之妙。末句“笑指船儿此是家”内涵丰富,请结合开篇第二句加以分析。
2024-03-22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夏幽居偶题四首 其三

陆游

昔如转战堕重围,今幸骞翔脱骇机。

晓树好风莺独语,夜窗细雨燕相依。

安居不恨蜗庐迮,得食宁论鹤料微?

更喜暮年强健在,又看刀尺制缣衣

【注】①选自《剑南诗稿》,南宋诗人陆游晚年退居故乡山阴时作四首《初夏幽居偶题》,此为其三。②骞翔:飞翔。③迮:通“窄”。④鹤料:泛指官府给的俸禄。⑤缣衣:双层丝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句,诗人追忆了往昔抗击金兵的军旅生涯,曾经多方转战却都陷入重重的包围。
B.“骇机”原指猝发的祸难,诗中实指危机四伏的官场,“骇”字传达出诗人当时的心理。
C.颔联运用多个意象渲染初夏特有景色,既勾勒了幽居之所,又景中寓情,点题可谓巧妙。
D.颈联中诗人用“蜗庐”的比喻极言居室窄小,“宁论”表示反问, 意思是“难道要说”。
2.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说:“务观(陆游的字) 此诗乍读是‘喜’ ,深读皆‘悲’……”你能从诗中解读出哪些“悲”?   
2024-03-22更新 | 35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大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材料二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维持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B.从某个角度看,我们的民族和土是分不开的。土既是生存的资本,同时又是一种束缚。
C.从现在的情形来说,远东这片大陆上的人都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D.文中用白头偕老的老夫妻来比喻可贵的泥土,新颖、独特。
2.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B.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C.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3.下列对材料二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B.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C.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D.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4.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一行文思路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土气→(借用)美国朋友的话→(论述)“土”对于中原民族的重要性
B.第二段:奶妈和波兰民族的风俗→(突出)“土”在文化中的重大作用
C.第三段:(突出)庄稼→(论述)“土气”产生的根本缘由是不流动性
D.第四段:从语言入手→解读中国乡土社会“基层人口流动”微乎其微的特征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的原因以及怎样才能“守护乡村留住根”。
2024-03-22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
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
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
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
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
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5.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孟子论性善,与一种道德责任意识有关,严格地说是对自己的道德责任,然后推己及人,扩充为对他人、社会的道德责任。因此,孟子的性善论立足于人自身,表明一个人对自己生命应负有道德责任,他称之为“尽心”。

性善说的基本意思是,人人有天生的善性,但这个善性是“四端”“萌蘗”,不是成熟的品质,需要生长。善的生长需要努力。“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心上》),“尽心”才能“知性”,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这是自我努力才有的结果。“尽心”就是道德上对自己承担责任,不放任,不随波逐流,然后可以使善的天性成为自身主流、主宰。

关于道德生长,《论语》说“学”“修己”,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尽心”“存心”,虽然“尽心”有内在的根源和动力,但“尽心”要养“大体”戒“小体”,“小体”就是自身弱点、欲望,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似乎是寻常词,含义却非同小可,意味自我节制,近于苦行。

天性之善是萌芽,生长要靠人的努力,人要对自己负责,性善论的这一层意思是确定无疑的。性善论在儒学思想后来的发展中影响巨大,一个重要之点,就是激发道德的激情和责任感。可是明确了性善与道德责任的关联,内含的问题就出来了。性善引申的道德责任,是谁的责任?所有人的责任,还是部分人的责任?

孟子说性善是对所有人的判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从人人皆有善性似乎会得出人人应该尽心的结论,但是涉及具体论述,孟子未必是这个意思。

孟子多次说到,许多人事实上是难以尽心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人之异于禽兽就是善性,可是“庶民”就丢掉了。也就是说,虽然有善性,“庶民”却未能使善性生长成熟。其他还有类似说法:“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梁惠王上》)由此可知,孟子认为事实上能够“尽心”的是士,未能“尽心”的则是“民”。

那么可否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阶层的问题,能够尽心的是上层社会,底层社会则不行?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意思,但完全这样理解就有问题,肯定与孟子思想不符。所有人不分阶级、出身,只要愿意努力,就能成为君子圣贤,这应该是孟子的本意。为避免社会阶层问题可能引出的分歧,本文取一稳妥的说法:不是社会上层与下层,而是人群中的少数与多数,愿意“尽心”的是少数人,无此意愿的是多数人。事实上《孟子》一些章的叙述表明,上层阶级的人未必能“尽心”,所以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划分,简略的意义上是稳妥的。

人群中许多人不能“尽心”是事实,对这个事实的态度,可以看出孟子的观念,他并不认为所有人都该“尽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放辟邪侈”无所不为,这当然不能放任不管。但是孟子没有批评“民”,也没有提到教育“民”,而说制民之产,这是仁政思想,包含了人性意识。教育“民”向善,与“制民之产”然后导“民”向善是不一样的。从人性意识说,前者是认为“民”应该在道德上对自己负责,后者是认为“民”受社会环境影响,向善还是向恶,要看外部条件。有恒产,生活有保障,导以向善即容易;无恒产,生活困顿艰难,教他们在道德上自立几乎做不到。

“尽心”作为“性善”内含的道德责任,从道理上说,是当下立决的。不能说,等有了恒产,吃饱穿暖再来尽心,也不能说,等政治社会环境变好以后再来尽心。这样不受外因干扰的道德责任,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也不该要求所有人都承担,而是个人的自觉、自愿。这个问题,虽然在《孟子》中不是一个明确显现的问题,但是看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可知其中有严峻的含意,理论上一旦有偏差,可能导出严重的后果。清代戴震疏解孟子字词,对宋明理学猛烈批评,斥理学“天理”“人欲”说荒唐,禁锢日常欲望,乃至“以理杀人”。这个批评后世反响甚大,现代学者大体认为这个批评击中理学要害,但清人方东树写《汉学商兑》,曾激烈批评戴震故意混淆:

程朱所严辨“理”“欲”,指人主及学人心术邪正言之,乃最吃紧本务,与民情同然好恶之欲迥别。

这个批评确实点出问题的关键,理学“天理”“人欲”说原本不是针对普通民众的,指责其“以理杀人”是混淆了对象。不过,理学在成为官学之后,确实一定程度上变成对民众的要求(如妇女守节之类),所以戴震的批评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但也只能是“一定意义上”,这要结合理学在历史上的发展来分析。我们关注的是理论源头上的理学,其“天理”“人欲”说,是士人群体的自我戒律,而不是施于普通民众的普遍规范。

事实上,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是孟子“尽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孟子所说的“养心莫善于寡欲”“体有贵贱”“从其小体为小人”与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一个路子,表述有轻重。如果不区分理论的对象是士君子还是民众,说“灭人欲”是“以理杀人”,犹如可以说孟子是“以尽心杀人”。这听起来十分荒唐,可里面的道理就是这样。如果普通民众衣食无着,饥寒交迫,仍被要求承担“尽心”责任,那这样的理论真的就是以某种道德观杀人了。

(摘编自冯洁、颜世安《士与民:性善的不同意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尽心”的意思是个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不断推广,要求他人也如同自己一样积极承担起道德责任。
B.关于道德生长,《孟子》主张要戒“小体”,要“寡欲”,这是其在继承《论语》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C.在尽心的问题上,孟子将人分为“君子”“士”与“庶民”“民”两个群体来阐述,本文则将其分为少数人和多数人。
D.孟子的性善论包含了人性意识,他对于“民”“无恒心”的情况,不主张批评教育“民”,而要考虑到“民”所处的外部环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提到的善性的“四端”就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论述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B.“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是一致的,《孟子》指出人人皆善,是因为人人都“尽心”。
C.在孟子看来,个体的自觉向善是很高的道德要求,百姓如果无恒产就难以做到,但是统治者可以通过施行仁政,使之有产,进而引导其向善。
D.“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进一步发展,把《孟子》学说中的隐性问题明确出来。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尽心”“知性”“小体”“天理”等概念作出了清楚的阐释,使读者更易理解。
B.第四段承上启下,在总结上文的内容之后,用疑问句引出下文的论述,使文章行文流畅。
C.第七段采用驳论法,先用问句引出靶子观点,再彻底否定该观点,然后论述自己观点。
D.文章通过对比戴震和方东树关于《孟子》性善说的论述,明确了“尽心”责任的主体。
4.根据原文,下列选项中填入图表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有恒产   ②不能尽心   ③能尽心B.①有恒产   ②能尽心   ③不能尽心
C.①能尽心   ②无恒产   ③有恒产D.①能尽心   ②有恒产   ③无恒产
5.本文中戴震和方东树的观点各是什么?本文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符号学曾被学者认为是文科的数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总方法论。21世纪被称为是符号的时代,符号不仅深入我们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离不开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的支撑。因此,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既是为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提供一套中国自主的符号学分析工具,更是以中国之理参与到世界知识图景构建的具体实践。

从现实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资源是不足以单独支撑建立一个自主的符号学理论体系的,现代符号学理论是现代性的产物,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符号学思想资源,散落在各种文化与理论中,对这些思想资源进行学理化、体系化构建,离不开对西方成熟理论的借鉴。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因此,这种借鉴的前提是必须保证理论的中国自主性和本土化,即在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过程中,我们所构建的理论必须要体现中国的理论风格,要彰显中华文明独特的思维观念、文化气质。

构建中国自主符号理论要坚持理论创新。符号学理论创新可大可小,从符号学理论维度看,理论创新可以是对符号学理论中新规律的发现,可以是提出一种新的符号学主张,可以是对符号学分析对象的创新,也可以是方法论上的创新。从可操作性看,中国符号学的理论创新的最大增量在于研究对象的创新。因为,中国符号学理论要具有话语竞争力,就需要回到民族性上,回到中国传统文化论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号学资源的梳理和现代性阐释,以开拓现代符号学研究视野,填补现代符号学研究缺项。

将中国学术传统融入现代符号学,已成为近年来中国符号学者关注的重点,并已开展了一些有益尝试。其中,既有试图从中国古代体系化哲学资源中,构建具有东方理论底色和思维特征的原创性理论、观点、方法论的探索,也有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将中国事物纳入符号应用分析的符号学门类研究。这些研究,在理论和视野上拓展了符号研究疆域,也彰显了中国知识体系在世界文明互动中的作用。

(摘编自曹忠《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

材料二:

学者赵运涛的《符号里的中国》,是一部在古代文学的学科范畴中,运用符号学等文化研究范式写成的新作。该书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分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做了细致的考辨。

赵运涛不仅沿用了文献考据、文史互证、文本分析等传统文学研究方法,而且借助西方学界的理论资源,以中西结合的治学方式,重返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场。在自序部分,作者引述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表达了自己的学术观念,即日常生活与世俗风景都是符号,而符号被了解,才具有意义,才是文化。在全书中,作者通过细致研读中国本土的符号,再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

《符号里的中国》以符号为理论视野,考察中国文化——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提取出一系列重要的符号,对它们进行细致研究,以便展现古代中国社会的民间信仰、日常生活、思维观念、审美趣味。比如,凤凰在不同层面的审美价值、葫芦在民间信仰中承载的丰富寓意、土地城隍在民间社会的真实形象、魁星文曲星与科举文化的关系,等等。通过文学与天文、地理、民俗、社会、语言等历史资料的相互阐发,赵运涛带领我们重新进入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

作者把文史互证作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在学术史上,文史互证属于传统的治学方法,是历史与文学的相互阐释,在现代中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然而,作为一种文学的研究方法,文史互证有其局限性。具体而言,趋于客观化的文化批评,很有可能消解作品的审美属性。从学术史的眼光来看,《符号里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史互证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此书以古代文学与文化为考察中心,建构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兼顾了学术性和通俗性。例如书中对雷神的分析,颇为精妙。以考据的方式,展现雷神的艺术形象,并分析了雷神承载的文化功能,指出了传统观念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按照作者所说:除了惩恶扬善,雷神还有保护民众、祛邪等职责。因此,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建立了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寄托着民众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当前,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每一个国人而言,仍是身上不可褫夺的精神本源。现代人的思维观念和行为逻辑,难以真正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赵运涛《符号里的中国》,是具备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摘编自王云杉《符号里,写着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保证理论的中国自主性和本土化,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理论支撑。
B.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单独支撑起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因此,它的构建必须要借鉴西方成熟的符号学理论。
C.理论创新是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的必由之路,其中,符号学理论中新规律的发现是理论创新的第一选项。
D.赵运涛《符号里的中国》实践了“文史互证”的传统的治学方法,是将中国学术传统融入现代符号学的一次尝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可以作为一个具体的实例,印证材料一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的观点。
B.建构起中国自主符号理论体系,就能更好地打造中国名片,让中国文化与世界互动。
C.作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学资源十分丰富。
D.赵运涛《符号里的中国》带领我们重返中国历史文化现场,建构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皮尔斯:根据与对象的关系,符号可以分成三种:像似符号、指示符号、规约符号。
B.赵元任:拿一切的符号当一种题目来研究它的种种性质跟用法的原则,这事情还没有人做过。
C.“人民网”文章:符号学视野下的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客体对象经过符号化的产物。
D.《光明日报》文章:构建中国符号学核心概念体系,在发现和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占据领先地位。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凤凰如何由‘雄凤雌凰’变成女性符号的?”是《符号里的中国》“祥瑞”中的一篇。今年春晚文化创意节目《年锦》幕后主创言:“寓意美好的纹样,是独属中国人的‘密码’”,请结合材料二及下图的“凤纹”,探究凤凰在不同层面的内涵。

2024-03-22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万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居戏咏(其一)

陆游

万里飘然似断蓬,桐庐江上又秋风。

判余牍尾栖鸦湿,衙退庭中立雁空。

灯火市楼知酒贱,歌呼村路觉年丰。

谁言病守无欢意,也与邦人一笑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断蓬”为喻写出自己宦游之状,用江上“秋风”营造出凄清的意境。
B.诗人忙完公务后,文书上稚嫩拙劣的字迹未干,空荡的庭院内衙役早已散尽。
C.颔联和颈联实现空间变换,由空寂的衙内而至灯火通明的酒楼与丰收的乡村。
D.全诗写诗人任所内外的常见之物、常见之事,语言生动自然,情感真切动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03-22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万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年画里的爷

蒋建伟

徐徐展开一幅豫东乡村的年画,只一眼,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年爷正站在村口。然后,他朝着我们这些远道回家的人哈哈一笑,说一声俺娃回老家过年来啦,知冷又知热,像火又像炭。这一声,喊出了思念,叫酸了鼻子,打湿了眼睛,好像一个完完整整的年关又被我们背回来了。

因为有了年,有了鸡毛蒜皮的闲事、小事,所以才有了年爷。年爷没有固定的某个人,一两代中间出一个,年长,有威望,十里八乡,做人坦荡,甭管什么麻烦事,①他们都能一头钻进去,生旦净末丑一番,判他个谁输谁赢,要么是弄个皮葫芦的结果,张三、李四各打五十大板,狗皮袜子没反正。年爷上了年纪,老了,而我们这些个做晚辈的,谁都不想再走年爷的老路,种一辈子的庄稼地。我们通常正月里出远门,腊月二十几才回,抛家离子,打工挣钱,没日没夜,忙忙碌碌,谁不一定会天天想谁,但谁和谁都有想念谁的时候,孩子想我们了会叫爸爸,或者妈妈,年爷想我们了只会哭,哭,哭……唉,除了哭,有什么办法呢?

年爷们有三绝:逮野兔子,撒大网子,赶大车子,样样绝活儿。小孩子贪年,因为有花炮;年轻人贪年,图个有吃喝;而年爷们呢,则前面的两样儿都不想,大半个腊月正月,不论晴天雨天,年爷都在反复做着这三件事情。倘若晴天,他们常常会扛着自己的网具,唤上卧在墙角吐舌头的黑狗黄狗,三五结伴,野外布猎。这时节,一望无际的是麦苗,齐也算不上齐,人的鞋面子高,苗有叶无茎,随便你踩。野兔子缺粮,肚子发慌,整天在田野里四下乱窜,容易上当,不逮它逮谁?我们远远地站着,看年爷捡了一个靠近沟沿的斜坡儿,悄悄布下了天罗地网,而后自己又跑到别的一个沟沿,让自己和黑狗黄狗一起等待猎物的出现,这样一直到发现目标,黑狗开始疯狂穷追,黄狗则在一圈一圈打着外围,年爷什么都不管,一手拿着一根半截木棍儿,一手半捂着嘴巴胡乱地吼叫,边吼边跑……终于,黑狗黄狗放过了野兔子,闪向两边,野兔子呢也不谦让,捡了个方向就往前跑去,,突然一声巨响,网倒兔亡,吓死了!年爷神机妙算,白捡了一个便宜。

雨天就更有趣了,雨打河水鱼更欢,正是撒大网子捕鱼的好时候。②年爷两手把网,猫着腰,瞪着眼,死盯住水面,忽然奋力一撒,慌忙收回,一次次的收获总是沉甸甸的。撒到鱼并不算什么本事,次次不落空、一次比一次撒得多才是本事,年爷的本事就是他的那一双眼睛,会根据波纹察水观鱼,只要一下,就知道了河水里面的鱼到底有多少。我们小的时候常常跟在年爷的屁股后头,一来学诀窍,二来等他们撒鱼结束之际讨些过年的碎鱼吃,而结果总是不能如愿。年爷每一次都这样教训我们,小屁孩子学也学不会,我到现在已经学了五十多年了,还只是学到一点皮毛,哼,就你们这些个猪脑子?所以,年爷的第二个至今是个谜。赶大车子最绝,车是架子车,上面围席裹了,算是顶棚子,模仿了旧时的太平车,拉车的是两头叫驴子,公的,脾气暴躁,时常有劲不往一块使,恰恰年爷就是那赶车的人。对付它们,年爷使的是慢性子,用自己的慢磨掉驴子的暴,稍稍一快,鞭子就下来了,一顿两顿三顿,叫驴子果然怕了,一怕就不得不学乖了。后来,只要年爷随便咳嗽一下,叫驴子立马打哆嗦,原来所有的坏毛病荡然无存了,正月里走亲戚的路上,有年爷的时候路就特别顺,日子也特别顺,我们从自己小小的胸腔发出这样的感叹:

年爷,了不起!

所以,我们一盼吃兔肉,二盼喝鱼汤,三盼坐车子,每天每晚,想得心烦。可大人说,大年三十晚上逮了个兔子,有它没它,照样过年,这等屁话,不听也罢;大人又说,年爷撒来的鱼太碎了,端不上桌面,怕人家没准会笑掉大牙,嫌咱们家小里小气的,想大鱼想疯了,等年过去了,我们的日子到底还过不过?大人还说:走亲戚赶大车子应找个腿脚麻利的,最好是年轻人,年爷的脾气‘肉’,赶起大车来,比老整长跑还要慢。我们在心里了一声,谁不知道年轻人呀,倘若中午贪了杯,下午你就不怕连人带车都给你们赶到某一条野沟里?我知道,大人们是在嫌年爷老,但他们都忘了年爷也有年轻的时候,都忘了年爷有过的三绝,究竟是从哪阵子学来的。年爷回忆道,大人们的小时候,苦啊,整天搞运动,三年闹饥荒,村里的树都没有皮,一个小孩四个爪,一张嘴巴一条命,把他们一个一个养活不容易呀……

年爷说着说着哭了,我们听着听着笑了。

出门在外,盖房盖楼,没日没夜,打工挣钱,渐渐明白了年爷话里有话。③生活生活,就是一个人一辈子在生活着的气。种庄稼,收五谷,不认命,不服输,吃好喝好就是福,人模狗样就是气。后来的情形是,我们就开始想念老家和爹娘、孩子的消息了……对,这个最新的消息,就是我们日思夜想的年,年年吉祥、岁岁团圆的年呢!

我们忽然发现,年画里的爷并不是原来的爷,他是我们小时候的大人,大人就是我们的新的年爷。

我们何尝不是年爷眼里的年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爷看到远道回家的人,说一声“俺娃回老家过年来啦”,写出了年爷对远方归来人的欢迎,有思念,也有苦涩。
B.年爷逮野兔子部分写得妙趣横生,“兔子缺粮,肚子发慌”,写出了兔子的饥饿状态,“年爷神机妙算,白捡了一个便宜”,写出了孩子们对年爷逮到野兔子的认可。
C.孩子们想要跟年爷学捉鱼,年爷却说“哼,就你们这些个猪脑子”,说明年爷嫌他们笨,教训他们,不愿意教他们。
D.大人们对年爷的牢骚“年爷撒来的鱼太碎了,端不上桌面”等,表面上写大人们的嫌弃,实际写出了时代的隔阂。
2.下面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写年爷处理十里八乡的麻烦事情,语言通俗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增添了阅读趣味。
B.句子②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年爷高超的捕鱼技巧,逼真形象,生动写出了豫东农村的撒大网子捕鱼的生活图景。
C.句子③用拆词的方法解释了“生活”的真谛,我们理解了年爷积极踏实的生活态度。
D.句子④用反问结尾,强调了我们是年爷期待回乡的游子,“年爷眼里的年”也象征着家人的团圆和积极踏实的生活态度的代代传承。
3.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年爷的回忆,有何作用?为什么“年爷说着说着哭了,我们听着听着笑了”?
4.有人评价作者的作品“充满豫东农村泥土的芳香,始终以豫东农村孩子的态度鞠躬他的故乡”,你认为本文有这个特点吗?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4-03-22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万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