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2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权选择的纠缠

[澳大利亚]马特·泰伊

选择你人生里最好的一年,然后我们就能送你去那一年过退休生活。

你大概会觉得,兜售一项要让你永远消失的服务会很困难。但假如你挑对申请人,假如你施加恰如其分的游说,呃……我的意思是,拿这个家伙为例——他叫杰弗里·查默斯,60 岁,没有家人,没有子女,婚姻维持了差不多一辈子,如今是名鳏夫,妻子死于癌症。他的申请表里就这些内容。他孑然一身,大概在梦想着人生里更好的日子——那时人年轻,有爱情,生活如冒险。他这笔生意可能很容易做。

你没有听说过多重世界理论?

他当然听说过——毕竟,他此刻就坐在我的办公室里。但是,尽可能简单地把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并没坏处。并非人人都是量子物理学家或者多重宇宙退休方案的销售代表。

想象一下,在那么多无限数量的世界中,存在一些极为不同的世界,但许多世界和我们的世界几乎一样。事实上完全一样,除了某些微小的细节,譬如苹果的味道不一样。

查默斯仅仅摇摇头。好吧,一个水果的比喻无法提供和公司培训一样的背景信息,但这位顾客看起来理解东西比较慢。不过,我并不惊讶——到他这把岁数的一些老人甚至连设置简单的全息屏幕都不会。

没关系!重要的是,这项理论如今成为了实践。我自己对于波函数和量子纠缠也了解不多,但这样的话,你获得不错的退休生活,我们的星系能喘一口气,摆脱……老化的人群。所以我们才得到这么多补助金,而你的养老金提供方也将我们列为选择之一。许多人都渴望这个服务能给自己的人生助推一把。

波函数? 量子纠缠?

量子力学的术语。你开车的话并不需要知道氢气引擎如何工作,对吧? 只用知道这项技术能运作,这么说吧,它会让你从A点到达B点。

有时候我的这番话会惹来笑声,有时候不会。但查默斯的反应一直很冷淡,于是我估摸着这招值得一试。

他没有发出笑声,甚至没有露出微笑。

任何一年都可以?他问道,怎么办到的?

我努力不让自己咧嘴笑出来。这笔生意真容易。

对于无限的世界来说,很容易找出一个子集,里面的世界与我们的这个世界几乎完全相同,但却有一处十分特别的差异。

什么差异?

那些世界里,你不存在。呃,更准确地讲,我们挑选的那些世界里面,那些‘你’刚好在你想要插入的时间点过世。探测到那个特定的子集很容易办到。我们一旦找到合适目标,我们就把你送进那个世界,你作为那个去世的‘你’的分身,接替他继续生活,过了一年后再把你替换出来。就是这样。

在那一年之后,另一个我怎么样? 死在那个世界里吗? 还是失踪不见?

我耸耸肩,努力装得随意一点。这部分会让一些顾客出现些许犹豫。那个,你反正都会死的。但我们能让你那个死亡的自我进入停滞状态,在那年之后将它重新送回原本的世界。因为有补助金和各种一揽子计划,我们有许多方案可供选择。

能维持多久?

我摊开双手,将替换时间保持在一年的周期内,我们能不断搜寻容易控制的其他世界,而能量费用包含在成本之内,所以我们能为每个人提供服务到他们的百岁之际。对你来说,还有40年。然后我们会将你留在你待过的最后一个世界里,所以你不管怎样还能在那边过完余生。我也应该指出多重宇宙的一个奇特之处——当我们将你插入之后,你的外表和感觉都会与插入的时间点相称。所以,假如我们将你送进另一个你是25岁的世界里,你的长相会像25岁那时候。可没人想用70岁的身体来打深夜篮球赛。

我不爱好运动。

那么和一位迷人的美女一起在晚上跳舞。我没有提及他的妻子,你喜欢什么都成。但你要明白我的意思。这又要说到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你刚才就说过。

我抑制住一声叹息。这开始变得有点习惯成自然。

我所知道的是,你无权选择纠缠,纠缠就那么发生。在量子层面上,你和周遭的一切都是通过纠缠产生关联。假如你希望去往20年前的那一年,我们将你插入一个宇宙,那个宇宙里有一个比你眼下年轻20岁的‘你’。所以,当你在那边遇到纠缠时……呃,大多数人对于那方面都相当激动。

纠缠是关联。他缓缓说道,我想要用脑袋撞桌子了。通常介绍到现在,顾客们要么十分兴奋,要么准备放弃。

你说,任何一年都成?他再次问道。我的气馁心情顿时烟消云散,再度努力不要让自己咧嘴笑出来。我给了他多个一揽子方案供他选择,然后让他回去好好考虑一下。

我已经决定好了。

我笑着说:你已经选好去哪年了?

查默斯仅仅点点头:我要去上一年。

我感觉自己的笑容停住了,转眼就消失不见。我的意思是说,我早已读过他的申请书。

哎,我说,去年的大多数时间你都花在照料末期癌症的妻子上。主要是居家疗护。这肯定不是最好的一年……

他这时笑了——是疲惫又伤感的笑容,使得我的话说到一半就打住。

那些我在去年初就过世的世界里,她要孑然一身地度过人生的最后一年。

我过了半晌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你不会当真要花费余下的40年做这件事吧!

我开口的时候,我寻思自己为何要费心劝他打消主意。毕竟,多一笔生意也好。只是,他明明可以选择任何一年。

查默斯继续保持那种伤感的笑容,我想你说对了。你不了解纠缠的意思。但是我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子女,唯一的亲人刚死于癌症,这样的处境使查默斯“去上一年”这一看似有悖常情的决定显得合情合理。
B.在说出自己计划前,查默斯较为沉默,在说出计划后,他显得疲惫而伤感,这表现出老人处事谨慎,情深意重。
C.“我”和查默斯都能理解物理学意义上的“纠缠”,稍有不同的是,查默斯还认为纠缠是一种情感上的“关联”。
D.星系提供补助金和各种计划以摆脱老化人群,而查默斯决定用余生照顾妻子,这引发了读者对老龄化社会的思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择你人生里最好的一年”,小说以这样的广告开篇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也为后文“我”兜售服务作了铺垫。
B.用浅显的话语解说,丰富的表情再加上“耸肩”等动作,这些都体现了“我”销售经验丰富,理解老人的需求。
C.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峰回路转:面对“我”预设的笑点,查默斯态度冷淡;在“我”准备放弃时,他却购买了服务。
D.“我”与查默斯的对话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既自然地呈现了科幻元素,又表现了两人对科技文明的认知差异。
3.小说使用了哪些技巧使结构紧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根据下面评价科幻小说的维度和标准,对这篇小说作出评价分析。
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评价标准评价分析
科学元素以现有的科学理论、假说为依据。
人文思考探讨科技与人类的关系,对科学技术有反思,对人类发展有思考。
逻辑自洽科学理论前后相通,没有自我矛盾;
人物形象、人物心理、故事情节等符合生活逻辑。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①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②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

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现在我真想搭车,因为黄昏就要来了,可旅店还不知道在哪。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尽管这样我还是一次一次地往高处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

眼下我又往高处奔去。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我现在需要旅店,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

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

老乡,抽烟。

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我就绕着汽车转悠起来,转悠是为了侦察箩筐的内容。可是我看不清,便去使用鼻子闻,闻到了苹果味。

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慢悠悠打开车门钻进了车子。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我知道现在应该豁出去了。

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我进去时首先是冲着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

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他问:你上哪?

我说:随便上哪。

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

那还用问。

到后面去拿吧。

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汽车是在上坡时抛锚的,像死猪那样突然就不动了。于是他爬到车头上去了,又把那上嘴唇翻了起来,脑袋又塞了进去。

修好了?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

那怎么办呢?我问。

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

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做完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司机也许是在驾驶室里呆得太久,现在他需要锻炼身体了。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他们停在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

这时又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③所有人都像蛤蟆似地蹲着捡苹果

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那司机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

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④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1986.10.11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我”在十八岁时第一次出门远行的离奇遭遇,深刻地写出了成长的烦恼与痛苦,人生的无奈与残酷。
B.小说情节十分荒诞,如“司机”对“我”乘车态度的转变、在汽车抛锚后的举动、加入抢劫者的队伍等,呈现了一个看似荒谬的成人世界。
C.小说中的“旅店”具有象征意味,既象征着人们在追求理想途中渴求的安全港湾和温馨归宿,也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
D.小说中的“父亲”用心良苦,知道“我”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所以毫无准备地将我推入成人世界,让我自己去体验感悟。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把“走路”比作“航海”,表现了即将出行的少年对外面世界充满了好奇,也暗示着此次远行会一帆风顺。
B.句子②中胡须是逐渐长大、成熟的一种生理标志,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表明“我”正在为自己的长大成熟而骄傲。
C.句子③把抢夺苹果的山民比喻成“蛤蟆”,对一群人蹲在地上抢苹果的场面进行了讽刺,显现了“我”对抢夺者的厌恶。
D.句子④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我”和汽车的对视,写出了“我”远行遭遇挫折后、理想破灭之时的悲伤和无奈。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
4.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得字面意思即是自己得到,论学问时就是指自己领会知识的意思。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认为学问致道的关键在于自得,只有自得的知识才会取用自如、受益匪浅。自得作为普遍意义的论学观念,后来也被有些人用来讨论诗学。对于诗人而言,自得是他们在生活中与前人经验相融汇的顿然晓悟。如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是领会老庄游心自然的意趣,陶渊明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是深契于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回。对于读者而言,当我们面对一首诗时,随文解义是通文字者的自然反应。如朱熹曾举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欧阳修、苏轼等名公大家都道此句好,但它到底好在哪里呢?这一句的文义并不难理解。然而它的言外之意却是要读者自身去体会。朱熹认为,在理解诗语文义的基础上能情不自已,获得一种会心的快乐,如此便是自得自得并非某种天启式的领悟,而与读者个人的知识积累与精神体验密切相关。

②先说自得与知识的关系。林逋的论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苏轼曾与友人议论其妙处。有人提出林逋此句用以描述桃、李、杏同样没有问题,苏轼幽默地回答:可则可,但恐杏与桃、李不敢承当。引得在座众人大笑。为何说只有梅花才能承当林逋诗句中的主角呢?梅花在中国古典思想传统中向来是君子的象征,在诗歌引譬连类的表达传统中,梅花的疏影横斜与暗香浮动的特征是君子独立于世且已德不移的化身。如果只局限在诗句本身,自然任何花都有可能开在水边,而且香气宜人。只是求其义而不求作诗者之意,缺乏对于古典传统的知识,则读诗自然浅而无味。

③除了对于思想传统的基本了解,要在阅读诗歌中自得,同样也需要了解关于诗歌本身的知识:一方面是诗歌源流的知识。在本体论意义上论诗歌,通常以言志缘情作为诗歌发生的根本。功能论意义上论诗则是讲兴观群怨。从诗歌史的角度讲,通常古代诗论家会从《诗经》《楚辞》讲起,下及汉魏晋,以南朝沈约声律之说为近体之开端,再降而论初、盛、中、晚唐之诗和宋元明清各代各体之诗。另一方面是关于诗法的相关知识。诗法的关键莫过于辨体,即对于诗歌体制的区分:既有文类意义上四言、五言、七言之别和古体、律体、乐府之别,又有风格意义上如雄浑、冲淡、沉着、纤称等区别。辨体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读者对于诸体的要求和特征有基本认识。除辨体外,诗法中常论及的自然还有法度,即篇章字句的安排问题。一般文人士大夫在文章中论诗,少有讨论诗歌具体的安排布置问题。这类问题的讨论一般见于诗话、诗格、诗法等非正统的文体和著作中。虽然诗法类著作旨在教人如何作诗,但也可知诗人用心结撰并非没有法度可寻,而读者自然不能无视诗法而囫囵吞枣地阅读诗歌。

④曹丕《典论·论文》言诗文创作与个人才性笔力之关系时,以音乐为喻,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数。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虽是谈创作,但也指出诗文技艺极大赖于个人自得,无法完全由语言传授。同理也可知,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同样也会因个人才性气禀以及后天知识积累与境遇不同,而有不同的阐释倾向。

⑤个人的才性气禀虽然得于先天,但是同样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善。要达到更好的理解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恶胡乱阐释,需要读者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也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时刻保持虚心的态度,以涵泳作为方法。虚心意味着面对作品时不要先将自己的结论放在前面,而是沿着文本的逻辑,看它的变化去向。涵泳是指熟看熟思,反复穷究玩味文意,直到对作品从整体到部分都能达到一贯的理解。读者的自得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虚心涵泳作为阅读方法正是读者尽可能克制因个人才性气禀而干扰阐释的切已工夫。

⑥好诗自是有为而作,诗人在不同情境中的所遇所感自然会唤起诗意。这如宋人包恢所说:未尝为诗而不能不为诗,亦顾其所遇如何耳。境遇不同则观物之趣与抒情之意自然有异,蒋捷《虞美人》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词无疑是境遇不同情感相异的最佳写照。读者要达到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同样需要以不同人生阶段的境遇经验为契机。王夫之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直截了当地表明读者的自得在于以其个人心境与情感体验领会作者的情思。

(摘编自程听《面对丰富的传统,我们如何做到自得》,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的“自得”指在理解诗语文义的基础上获得的一种会心的快乐,它与个人的知识积累与精神体验密切相关。
B.桃、李、杏之类的花在中国古典传统中通常不用来作为君子的象征,故而苏轼认为它们不能承当林逋诗句的主角。
C.诗话、诗格等文体和著作中关于诗歌篇意字句安排问题的讨论可以教诗人作诗,读者读诗时,自然不能无视诗法。
D.读者通过后天努力,保持“虚心”的态度和以“涵泳”为方法,就可以避免阅读时因个人的才情气禀干扰阐释诗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思路清晰,先阐释“自得”的内涵,再从“自得”与知识的关系和读者心境的关系两方面论证如何做到“自得”。
B.作者在论证时,既以有趣的故事为例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避免枯燥无味,又大量引用名家的诗学理论以增强文章的学术性。
C.从曹丕的相关文论可看出,他认为读者因个人才性气禀以及后天知识积累与境遇不同对阅读的作品会有不同的阐释倾向。
D.在信息爆炸和人工智能能够迅速提供知识的时代,“涵泳”的阅读方法可以让我们放慢阅读的速度,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     
A.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B.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C.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D.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4.文中有两处提及林逋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作用有何不同?
5.复兴中学高二年级将于五四青年节举行以“阅读诗歌,我们如何做到自得”为主题的诗歌鉴赏活动,你将作为代表发言。请你以杜甫的《登高》为例,结合文章,谈谈阅读此诗,要具备哪些知识才能“自得”。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睾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滏,前河而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对上面文字,宋代鲍彪作过原注,元代吴师道作过补正,原注和补正内容如下:

[原注]起传有,小异。[补正]起传与《说苑》文同,末云:“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君若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史迁曰:“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扬雄曰:“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二子论当矣。然其言不可以人也。

(节选自《钦定四库全书·战国策校注卷七》)

材料二: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曰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靖郭君将城A薛B客多C以谏D靖郭君E谓F谒者曰G无为H客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带,这里指环绕,与成语“一衣带水”中的“带”的词义不同。
B.从,这里指使……跟随,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从”用法相同。
C.废,这里指废弃,与《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中的“废”词义相同。
D.阴,此指庇护,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王钟在魏武侯旁边陪坐,当听到魏武侯自赞河山险峻坚固时,就附和魏武侯的看法,认为好好地修整这样的河山,那么就可以成就霸业了。
B.吴起用三苗、夏、殷纣破亡的史实及“胜降城”的事实说服了魏武侯,魏武侯认识到吴起之言乃圣人之言,决定把西河的政事托付给吴起。
C.齐国门客以“海大鱼”设喻,他将靖郭君比作大鱼,将齐国比作海水,认为鱼失去了水,那么连蝼蚁都能随意地摆弄它,他用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服了靖郭君。
D.魏武侯和靖郭君都认为险要的地理形势对他们而言特别重要,吴起和齐国门客却不赞同他们的观点,认为拥有险要的地理形势不如实行德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

(2)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5.材料一中吴起的观点是什么?吴师道是如何评价吴起的?
2024-03-30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对理想作家的比喻

李敬泽

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抬头看见天上那些鸟——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①它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它的四趾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它日复一日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

如果让我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就是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在玉真观歇脚,第二天启程上灵山,金顶大仙要给他们指路,悟空嘴快,说:“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当从本路行。”

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经,孙悟空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②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必须走“本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人总是要死的,但日子还得一天一天过,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获得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

孙悟空,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

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杜甫二十四岁,壮游山东、河北,“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遥望泰山,他的目光随飞鸟而上,他的心凌绝顶而小天下。

这样的速度和激情,这样的一往无前、万里横行的豪气,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宝三载遇到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们同游齐赵,杜甫写下了《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写的是李白,也是自己。

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不落地,他是“无脚鸟”、他是“谪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他的伟大,让杜甫、让后来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李白走的一直是“云路”,他一生都在飞。③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那么爱李白,放不下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

但一定有一个时刻,生命里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们。他成了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诗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

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炼为精悍的韵律、提炼为诗。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他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

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李白和王维那样绝顶的心智都做不到。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④杜甫也是雨燕,在绝对的重中依然能轻,在石头缝里望见了明月,他是悲、他是欢,他是穷途末路、他是通达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

当这么谈论杜甫时,我重新想到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说他是雨燕,但他其实同时也是行者。这个人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红楼梦》没有写完,实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怀疑,《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难死。

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遭遇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雨燕”“行者”比喻他心目中的理想作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李白、杜甫等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B.“云路”与“本路”分别对应着“雨燕”和“行者”,贯穿了全文,内涵丰富,颇具启发意味。
C.作者认为曹雪芹横绝古今,是因为他既走“云路”又走“本路”,这也是《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
D.文章多用整句、短句,使文章语言生动灵活、富有表现力;多处引用诗歌,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无脚鸟”“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等写出了北京雨燕的特点,为下文写作者心中的作家张本。
B.第②处,在此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作家走“云路”,肯定走“本路”,认为走“本路”才有意义。
C.第③处,杜甫对李白的遥望怀想,其实是在怀念当年那个青春勃发、壮志凌云的自己。
D.第④处,作者认为杜甫既是“行者”,心中也有“雨燕”,这也是杜甫能把苦难淬炼成诗的原因。
3.文中的“雨燕”和“行者”各有怎样的特点和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作者说“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可见在作者心里,苏轼既是“行者”也是“雨燕”。请结合文本以及苏轼的人生经历或文学创作进行分析,说一说你对“行者”苏轼和“雨燕”苏轼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匡山

李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中。
B.第三句写野径上人们多带犬出行,第四句承接首句,巧妙写出时间的推移。
C.诗人倚古树、看浮云、听猿啼的闲适被洗钵僧惊飞的鹤群袭扰,露出怨意。
D.末二句写诗人的政治抱负,亦即远游的目的,体现着诗人远大的志向。
2.有人说本诗与诗人的另一首诗《蜀道难》表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自然之美。请简要分析。
2024-03-26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一中等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乃使张仪往相楚。张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绝约于齐,则楚孤。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

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秦,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楚王不听,发兵而使将军屈匄击秦。秦齐共攻楚,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张仪欺楚怀王,陈轸谏言可谓善矣。然至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以相印AB张仪C厚赂之D于是遂绝约E于齐F使G一将军H随张仪。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亲,指合纵相亲,是战国时期六国合纵结为联盟,共同对抗秦国侵略的策略。
B.卒,指最后、最终,与《赤壁赋》“而卒莫消长也”中的“卒”意思相同。
C.但,指仅、只是,与《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中的“但”意思不同。
D.谢,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中的“谢”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为攻打齐国派张仪到楚国,张仪以六百里的土地和秦楚两国的友好关系作为诱饵,诱惑楚王与齐国断绝关系,楚王答应了张仪。
B.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C.张仪回到秦国,假装跌下车,三个月不上朝,楚王以为张仪对断交之事不满,就派人辱骂齐王,齐王很生气,于是与秦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D.楚使者被张仪欺骗后,报告楚王,楚王要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认为不能攻打,而应贿赂秦国,让秦国单独攻打齐国,楚王不听建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
2)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
5.洪迈认为陈轸两次谏言都有不合理之处,请分别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杜甫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注】①唐大历四年(769)春作。杜甫时年五十八岁,次年去世。裴使君时任岳州刺史。②徐孺子:徐稚,字孺子。东汉名士,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③谢宣城:谢朓,曾任宣城太守。④渔父问:屈原《渔父》中有“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阔”与“孤”相对,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和岳阳楼的孤绝。
B.颔联以典故人物为中心,表达了诗人对裴使君深深的感谢。
C.颈联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诗人以“雪岸丛梅”和“百草”自比,表现出他有强烈的自信。
D.尾联中,诗人借典故抒怀,写自己要像屈原那样保持高洁的品格,将开始新的人生征程。
2.颔联是怎样赞美裴使君的?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2024-03-24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谟,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通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选自苏轼《醉白堂记》)

材料二: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注释:①魏国忠献韩公:韩琦,北宋名相,谥忠献。②伊、周:指商朝贤相伊尹与西周摄政周公旦。③陂(bēi):池塘,水边。④傃():向,沿着。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处己也A厚B其取名也C廉D是以实E浮于名F而世通G其美不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独,仅仅,与《石钟山记》中的“独与迈乘小舟”中的“独”意思相同。
B.苟,如果,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终苟免而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
C.贤,贤德,与《兰亭集序》中的“群贤毕至”中的“贤”意思不相同。
D.适,恰好,与《与妻书》中的“适冬之望日前后”中“适”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读书人感到疑惑,他们不明就里,认为韩公与尹伊、周公相比,也可以毫无愧色,但他却还羡慕白乐天。
B.苏轼认为上天降任于韩公这样的人,让他们因此终身生活在忧患和利害相交中,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
C.韩公已辅佐三任帝王安定天下,晚年辞官而不得,世人又不感恩于他,此时,韩公羡慕白乐天不足为怪。
D.材料将韩公与白乐天、古代君子与后世君子作对比,意在表明韩公不仅才华、功勋出众,而且道德高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2)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5.古人喜借堂、亭等建筑寄寓心意,请写出文中“醉白堂”“放鹤亭”各自寄寓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传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古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祸。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故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节选自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材料二: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多,盗贼有所,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①复卒:免服兵役或免纳赋税。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照。
民者A在上B所以C牧之D趋利E如水F走下G四方H无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乂,通“刈”,割(草或谷类),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刈”词义相同。
B.夫子,旧时敬称,与《齐桓晋文之事》“愿夫子辅吾志”中“夫子”词义相同。
C.周,周游、环游,与《项脊轩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中“周”词义不同。
D.劝,指鼓励、劝勉,与《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劝”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农发明耒耜,助力农业;尧让四位官员传授百姓历法,按时农作;舜任命后稷掌管农业。表明作者看重帝王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一位农民不耕种土地,百姓就会有挨饿的;一个女人不织布,百姓就会有受冻的。贾思勰引用管仲的话语,强调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粟米和布帛从地里生出,按时节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就可以成事的,强调粮食和布帛的作用,缺少它们就会挨饿受冻。
D.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谋求赏罚,通过交纳粮食,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会得以流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2)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君王对农业的态度,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