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2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被反复阐说的理论,永字八法的意义不应忽视。

楷书的笔画是多种多样的,至少有二十余种。诸种笔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方向的,如横、竖等,一类是多方向的,如横折、竖弯钩等。多方向的笔画可以看作是由单方向的笔画合成的,比如横折是由横和竖连接而成的,竖钩是由竖和钩连接而成的。这样,楷书的笔画便可分为基本笔画合成笔画。随着合成次数的增加,笔画的路线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竖钩由两个基本笔画合成,横折钩(的第一笔)由三个基本笔画合成,横折折撇(的第二笔)由四个基本笔画合成,横折折折钩(的第二笔)由五个基本笔画合成 。楷书的书写元素是笔画,笔画又是由基本笔画以及基本笔画的结合构成的,所以只要找出这些基本笔画,就真的可以该于万字了,而这正是永字八法的一大贡献。提炼出八法,就可让楷书繁杂的笔画显示出清晰的秩序,这对理解楷书的构成是极为有益的。

除了有助于理解文字,永字八法也有助于学习书法。从众多笔画中提炼出基本笔画,可谓化繁为简。而书法艺术的点画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众点齐列,各有不同。研习一种法帖,循着基本笔画的线索,把握这种法帖中各种笔画的多种写法,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功课深化日常临帖之所得,这样的过程可谓执简驭繁。

不过,永字八法的作用也曾被夸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一个笔画有其基本的形态,比如撇可以描述为向左下的斜笔,任何一个写出来的撇画既然能够被称为,自然是符合它的基本特征的。书法的练习虽不违背笔画的基本特征,却并不是以吻合基本特征为指归的。撇画的形状在不同的汉字结构中是各不相同的,撇画作为基本笔画的形态和它在合成笔画中的形态也是各不相同的,更不要说,书法家在不同的时候书写同一个字中的同一个撇画,也会有不同的塑造。

从理论的层面看,用永字八法来解说笔法也面临不堪重负的难题。既然永字八法作为基本笔画可以构成所有的楷书字形,那么对每一法的阐释在理想状态下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能够体现每一笔画的特征所在,或曰体现每一笔画不同于其他笔画的独特之处。其次,对某一笔画的书写要点的阐述不仅适用于基本笔画,还应当适用于包含这一基本笔画的合成笔画,假如对横的指点只适用于一个单独的横画,而不适用于横撇中横的部分,那么永字八法该于万字的意义就形同虚设了。再次,对某一笔画要点的阐述不仅适用于它在字中的写法,还应适用于它在其他字形中的写法,理由同上。做到这三点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执取八法而忽视对于众多鲜活的书法艺术范本的体验,是对永字八法的理论限度的无视。其实,对于书法艺术而言,永字八法只是一种途径,它以分解的方式提供了一种观察范本的方法。以永字八法之简进入众多范本、众多字形、众多点画之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范本的把握。只有在对众多范本的亲切体验中去领悟那不拘于任何经验范本的法则,才能真正实现永字八法的价值。

(摘编自邓宝剑《永字八法的价值与限度)

材料二:

用笔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区别,皆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象。所谓千笔万笔,统于一笔,中国的大书法家正是运此一笔来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这就是中国历代丰富的书法。

这里所说的一笔书、一笔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像宋人郭若虚所说的,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无适一篇之文、一物之象,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及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这才是一笔书、一笔画的正确定义。古人所传的永字八法,用笔为八而一气呵成,血脉不断,构成一个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表现一个生命单位,成为一个艺术境界。那么,用笔怎样能够表现骨、肉、筋、血,成为艺术境界呢?

三国时魏国大书法家钟繇说道: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蘸墨画在纸帛上,留下了点画,突破了空白,创造了形象。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内心之美。没有人,就感觉不到这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达不出这美。画家、书家、雕塑家创造了这条线(一画),使万象得以在自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这就是!美是从流出来的,又是万物形象里节奏旋律的体现。所以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划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而这条线,中国的先民极早就在书法里、在殷墟甲骨文里、在商周钟鼎文里、在汉隶八分里、在晋唐真行草书里,做出极丰盛的、创造性的反映了。

中国人用笔写世界万象,从一笔入手,但一笔画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著名的“永字八法”包括侧法、勒法、努法、趯法、策法、掠法、啄法、磔法等,八笔合成一个“永”字。这些笔画,由于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一个点不是平铺的一个面,而是有深度的,它是螺旋运动的终点,显示着力量,映入眼帘。可见,“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这里所见到的中国人的美学倾向在于壮美。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字八法”的意义不应忽视,除了有助于理解文字,“永字八法”也有助于学习书法。
B.只要以“永字八法”之简进入众多范本、众多字形、众多点画之繁,就能完全把握所有范本。
C.书法用笔中的一笔书强调的是在构成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时应注重一气呵成、血脉不断。
D.中国书法虽从一笔入手,但也重视笔画的变化多端,比如“永字八法”包括侧法、勒法等八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在对众多范本的亲切体验中去领悟那不拘于任何经验范本的法则,就能真正实现“永字八法”的价值。
B.假如对横的指点不仅适用于一个单独的横画,而且适用于横撇中横的部分,那么“永字八法”的“该于万字”的意义就能够实现了。
C.正是因为有“人心之美”与“万象之美”的艺术追求目标,我们才更加青睐于壮美的书法作品。
D.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永字八法”,材料一侧重阐释它的价值与限度,材料二则侧重借“永字八法”来阐释书法的用笔。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唐代李阳冰在《翰林禁经》中曾云:“昔逸少攻书多载,十五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
B.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说:“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C.唐代林蕴在《拨镫序》中曾云:“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
D.姜夔《续书谱》中说:“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对我们练习书法有哪些启示?
2024-03-1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外有山天外天

林斤澜

①北温泉有江边码头,一上码头就上山坡,坡上转弯地方,有薄板搭起来的小饭馆。当门账桌上,坐着一位中年汉子,平头,高颧,宽肩膀,两眼闪闪,独腿。据说是冯玉祥的老兵,抗日拼大刀丢掉一条腿。厨下堂上,都是退伍军人,都是北国口音,都有见过世面的气派。

②流亡学生到学校二三天,就在温泉游泳池打了一架,把老板打到水沟里动弹不得,看门的扫地的当下住手,哈腰央告,这才让老板顺沟溜走,得胜收兵。

③老板额角有暗红胎记一大块,袍哥中称三爷陈大疤。

④起因是一个东北学生跑来告诉,只因无票进门小事,受了干预之气。论流亡,东北资格最老,不过这一位却口讷体弱,只有回到学校里吞吞吐吐的份儿。大家刚来,素不相识,不过同是天涯流亡人,当以义气为重。几个东北学生振臂一呼,义无反顾,蜂拥跟上,到位就开打。陈大疤闻声出来,当门一站,还没有及时拿言语,一个老东北军子弟,把来将通名都省略掉了,箭步挥拳……

⑤须知袍哥打架,拿言语是大关节,言来语去,倒把两手反剪起来,那就只见扭头犟颈,吐沫车载斗量。流亡学生辩论是辩论,打架是打架,分做两回事,到了打架份上,更不搭话当场开彩

⑥这位老东北军子弟,其父没等他翅膀长硬,先送学兵连练操盘杠子,而后才斟酌上洋学堂,因此有一些幼工上身,说不上出手不凡的话,也是出手不孬。那陈大疤敢开浴室、游泳池,也不是等闲之辈。当年凡在市井做卖票出入的营生,都是有两手的角色。多半因双方程序不一,弄得个措手不及;又可能还没有和学生对过阵,先乱了步法,失脚落沟。凑巧那水沟高齐胸口,窄如肩宽,在里边只有吃打的份儿,没有施展的余地,立刻无条件停战了。

⑦陈大疤还是有后台的,后台告到学校去。学校当局按中庸之道处理:打群架不提,外无赔情内不记过。单说起因,某生行为不轨,不具体说明不出告示,个别劝告自动离校。那学生也不作声,只管卷行李。学校派人跟着,是押送也是护送。

⑧众流亡学生想道:岂不是打架打坏了?若不帮衬盘缠,不说遭人耻笑,也是仁义上过不去。只是流亡学生有一个通病,经常腰无分文,仗义大方,疏财羞涩。有一位心血来潮,会同二三人,直奔水码头老兵搭的薄板小店,说明原委,张口一百元,有借有还。坐账桌的独腿老兵,二话不说,拉开抽屉,数出一沓票子来。当年一个月的伙食费,还到不了二十元,一百不是小数。学生接钱道一声谢,回头就走了。过后才想起来,不但没有写下字据,连归还的日期也没有说定。啊呀,双方都还没有通名道姓。

⑨一二个月后,学生得了一注钱财,走到小店去,心想人家将本求利,难得这样痛快,就添上十元,也不说明,把一百一十做一搭递上账桌。回头坐下,要了个油煎豆腐,一人一碗酒。当地喝烧酒,也论碗。才喝上几口,独腿过来,把十元拍在桌上,只说:咱们不来这个。学生才要解释,独腿已把双拐一甩半个圆圈,扭过身子了,学生几张嘴同声叫道:喝酒,来来,喝碗酒。”“有事。独腿坐到账桌那里了,两眼闪闪,有微微的笑影。

⑩有天路过店门口,听见里边有人高谈阔论,只看得见守着账桌的独腿,不时点点头,答答应,一脸少见的恭敬。不免朝里张张,看见高谈的人,那是陶行知,人称陶老夫子。夫子时任育才中学校长,经常在重庆校场口分校和草街子分校(位于北碚、合川交界处)之间奔走。当年车无时间表,船看日头。夫子等船的工夫,就在小店里传道

⑪北温泉的流亡学生中,男多女少,草街子的男生还未长个,女生先苗条起来了,总是造化的功德,两厢来往频率,日渐提高。

⑫陶老夫子的高风亮节,自然撞进耳轮。这里仅记两次愤愤之情。一次是学校内部晚会演出,一个老师编排了一个舞蹈《农家乐》。育才的文艺老师,论艺术流派,是兼容并蓄。这个舞蹈是东方的现代舞。演完才闭幕,陶老夫子就在观众席上高声问道:现在农家还有乐吗?随着当众直抒己见,他说的,指的是田园牧歌”“春秋抒情等等,在山穷水尽的现实农村,这些已经不复存在了。说着有些愤然。编排老师也根据他的艺术角度,分辩一通,言来语去,夫子愤愤溢于言表。过后,没有行政处理,归在学术上的争鸣了。

⑬再一次是召集全校学生讲话,讲的是近来纪律不怎么好,声色愤愤,全场哑默。接着列举事实,数落真人真事中间,不免涉及大多学生是从难民收容所挑来的难童。比如有个男生,原是端着个饭碗,去打两个铜板酱油,回头落下炸弹,一片火烧瓦砾场。这个男生的身世记忆,只剩下端碗打酱油。夫子不觉老泪夺眶,台上唏嘘,台下饮泣。这也没有行政处理,归用不着了。

⑭育才在北碚公演,北温泉流亡学生当作好机会,跑去帮忙。到那里看见把门任务,已是老兵包圆。门口一盏发蓝光的气灯,灯下正中间,站着独腿老兵,金鸡独立,又有双拐斜撑,鼎足而三。散披军大衣,分外肩阔膀圆。两眼闪闪,平头高颧,微露笑影。这气派,别说陈大疤,就是流亡学生也玩不出来,山外有山天外天也。

⑮凡袍哥、特务、青皮、痞子,一概销声匿迹,唯有蓝光一片,丝丝作响,弥漫夜空。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山外有山天外天”的含义是“人外有人”,而文中所写的第一高人应是老兵。
B.本文开头介绍老兵的相貌和身世,突出其不同凡响,为后文写流亡学生的求助做铺垫。
C.陶行知利用等船的工夫在小店里“传道”,他的高谈阔论感染、折服了独腿老兵。
D.育才在北碚公演时,流亡学生跑去帮忙和老兵“包圆”把门任务,动机各不相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塑造陶行知形象,既有正面着笔,又有侧面烘托,写法摇曳多姿,形象丰满生动。
B.本文主要采用反衬手法,以陈大疤的厉害反衬流亡学生的仗义,以流亡学生的仗义反衬老兵的慷慨豪爽,以老兵的非凡气派反衬陶行知的高风亮节。
C.文中多次出现“两眼闪闪”,采用间隔反复的手法,渲染了独腿老兵的侠义精神。
D.“凡袍哥、特务、青皮、痞子,一概销声匿迹”,从侧面表现了老兵威镇全场的气概。
3.本文最后两段以独腿老兵为育才公演把门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⑫、⑬两段表现了陶行知先生怎样的“高风亮节”?请简要概括。
2024-03-1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两首杜甫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病 马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坐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①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杜甫时年28岁,漫游于齐赵一带。②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诗人流落秦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马的不同特点表现迥异的人生境遇和感触。
B.第一首诗前两联实写马的外形动态,后两联虚写马的品格,内容上由咏物转入抒情。
C.就“毛骨”而言,胡马嶙峋耸峙,状如锋棱,无愧“汗血马”,而病马则普普通通。
D.“所向无空阔”是说胡马冲向平原,一往无前。此句写出了胡马“骁腾”的特点。
2.这两首诗所写的马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03-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郢人有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类此。

(《韩非子·外储说》)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①遗:_______________          ②尚:_____________          ③白:_____________
2.根据上面这则寓言,解释成语“郢书燕说”的意思。
2024-03-1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军中不驰,今使者驰三军,云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以益尊于齐。

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国等。其后及田常杀简公,尽灭高子、国子之族。至常曾孙和,因自立为齐威王,用兵行威,大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闾伍之中                                擢:提拔
B.援鼓之急则忘其身                         枹:鼓槌
C.遂取所亡内故境而引兵归               封:分封
D.用兵行威,大穰苴之法                  放:通“仿”,模仿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B.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C.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D.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庶子,妾所生的儿子。“庶”与“嫡”词义相反,“嫡”指正妻。
B.立表下漏:竖起测量日影的标竿,设下计时的漏壶。
C.文中“申明约束”与“临军约束则忘其亲”两句中的“约束”含义相同。
D.“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与“持节云中”两句中的“持节”含义相同。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穰苴出身低微,但在国家危难时刻主动请缨,表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
B.庄贾在约定的时刻未到达军营被斩首示众,君王的使者驾车驰入军中,也被处罚。
C.穰苴深入士卒军舍,对体弱多病者关怀有加;他率兵抗敌,士卒都乐于为之效命。
D.齐国大夫妒忌穰苴功高位尊,向齐景公进谗言,景公因此撤了穰苴大司马的职务。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
(2)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6.简要概括司马穰苴能战胜燕晋之师、博取军功的原因。
2024-03-1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申,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宋人调侃的意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藉。后者是对欧阳修原意的误读,“穷而后工”被倒置为“工而后穷”,比如南宋诗人赵蕃的理解和发挥:“少陵流落白也窜,郊岛摧埋终不起。是知造物恶镌鑱(刻画,描写),故遣饥寒被其体。”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欧氏观点的延伸,不如说是宋祁之论的嗣响。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怫戾所为”,此即“诗能穷人”。这种说法倘若不是激愤或戏谑的反语的话,那么未免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而且犯了倒因为果的常识错误。

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深刻揭示,正是“穷而后工”之说最有价值之处。

(摘编自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

材料二:

“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所以欧阳修所说的“穷”,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体验。人的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失败、生活的不幸等所引起的病苦、焦虑的情感体验。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众所周知,人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得到完全满足的。人的需要无穷无尽,所以人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虑一类缺失性体验也就永远伴随着人生。我们不必把人的缺失、痛苦、焦虑和忧伤完全看成是消极的。诚然,缺失、痛苦、焦虑等也许是人生的苦难,它折磨人、摧残人。但一定程度的缺失、痛苦、焦虑,对人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就像没有大气的压力,我们的身体就要爆炸,人若是一切都美满、得意,没有丝毫的艰难、不幸,生命就可能因无限膨胀而走向灭亡。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甚至把这种缺失视为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为什么东奔西跑,浪迹天涯而不知疲倦?为什么承受了那么多的忧伤、痛苦、焦虑、不安而不改初衷?乃是出于真正诗人对“穷”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深刻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诗人要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这种忧患伴随终生的“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呢?

“穷”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穷”作为诗人遭受的内部和外部的挫折,使他的缺性体验达到某种极限,这样就必然导致他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的状态,而产生心理失衡。如何释放饱和的心理能量,以恢复心理平衡呢?这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就是释放、宣泄人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降低紧张水平,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一条途径。所以诗人之“穷”,不是诗人之不幸,从创作角度看,恰恰是他的大幸,因为他由此获得了一种不能不写的创作驱动力。这种情形就像时钟上紧了发条,它不能不开始走了。欧阳修所说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正是上述心理规律的古典表达。诗人之“穷”,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诗人之“富”。正是在“穷”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

(摘编自童庆炳《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穷者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提出的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命题,揭示了古代诗人的创作规律,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得到宋人广泛认同。
B.宋代有很多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理解“诗穷而后工”的命题,涉及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精心锤炼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
C.对一个人而言,适当的缺失性体验不可缺少,它有利于生命的健康发展,让人感情深厚、精神敏锐,避免生命因膨胀而灭亡。
D.对于“穷”的内涵,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阐释并不相同,前者阐释为诗人不幸的处境遭遇,后者阐释为诗人的缺失性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第二段对“诗穷而后工”的阐述可知,若一位诗人在迁谪中以诗抒发忧国之情,这种情感会被欧阳修赞赏。
B.以下内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三段的论据:李白年轻时漫游各地,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助他妙笔生花,留下大量佳作。
C.材料二中欧阳修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等话语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心理规律,其中的“郁积”即为心理能量的蓄积。
D.对于“穷而后工”之说,材料二重在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这比材料一从诗人处境的角度所作的论述更为深刻。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先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命题,然后从不同方面阐述这一命题,最后总结了它的价值所在。
B.材料一认为宋代有人将“穷”视为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所引用的苏轼的诗句便可以证明这一点。
C.材料二第一段通过分析两种体验对人生的影响,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
D.材料二以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为喻,形象地阐明了缺失性体验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推动诗人进行创作的情形。
4.材料一作者怀疑,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看法是针对宋祁而发的。作者这样怀疑的理由可能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江淹,南朝梁文学家。少孤而家贫,爱好文学。刘宋时入仕,辗转于诸王幕府,郁郁不得志。齐时受到赏识,逐渐显达。至梁,官运亨通,官职显赫,深居庙堂,安享尊荣。江淹早年以辞赋著名于世,晚年仕梁后才思减退,再未有佳篇传世。

为什么江淹晚年再未有佳篇传世?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探究。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当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天灾”和“人祸”时,城市的脆弱性便难以掩饰。基于公共安全体系框架构建的安全韧性城市,使城市能有效地抵御内外部风险对城市运行的冲击和压力,在遭受重大灾害后仍然维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在灾后迅速恢复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其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公共安全体系(图1),基于公共安全体系理论,结合安全韧性城市的承受、适应、恢复等关键特征,可提炼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承灾系统、安全韧性管理三个维度构成“城市安全韧性三角形分析模型”(图2),进而延伸出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其包含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个方面内容。在风险识别中对影响城市系统的公共安全事件风险进行判断,通过分析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预警;随后对城市受灾系统的脆弱性和韧性程度进行状态评估,测度城市面临的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类型、强度、范围和空间分布;再通过规划响应在安全韧性管理中突出强调应急能力评估、业务可持续性和韧性资源的合理分配,编制出面向不确定性事件的规划,最后制定出可以提高城市韧性的策略,实现安全韧性城市在公共安全事件前后“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的响应流程闭环。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融合新兴科技手段的“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理念值得被进一步推广。“智慧安全韧性城市”运用先进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城市的全方位物联网监测、评估与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能力,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网,保障城市安全发展。

(摘编自范维澄《以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

材料二: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包括极端高温、极端暴雨、极端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呈现持续性、破纪录、复合性和群发性的新特征。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而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使得城市地区,尤其是大城市、超大城市更容易遭受极端天气的威胁和影响。极端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多要素互动关联的复杂因果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韧性城市系统能增强城市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因此,加快建设韧性城市,因地制宜、因灾制宜,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治理能力,是摆在全球各大城市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城市政府依靠扎实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做到对极端天气知己知彼,是提高城市韧性应对极端天气的首要基础。城市政府要着眼于历史、现在、未来,对数百年以来自己城市发生过的高温、干旱、暴雨、台风等异常或极端天气的历史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将灾害发生的频度、强度等数据落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科学分析、总结归纳和系统掌握城市极端天气或异常气候发生演变的时空规律,对城市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类型、可能造成的各项损失,以及应对过程中薄弱的环节,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针对最有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最可能受损的地理单元和社会群体,制定最高效的物资储备方案和应急预案等各类治理方案。

提高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系统、灾害防御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安全性能,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大中城市政府一方面要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全方位打造亲自然的绿色经济体系,加大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从根源上减少污染、脱碳化、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气候融资”建设,加大城市各类道路桥梁隧道、老旧建筑物、老旧小区、地下管网等生命线设施的更新改造,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中使用抗风、抗洪、抗旱、抗震等技术,提高硬件设施的本质安全水平。同时,综合利用遥感、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等,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平时就要及时感知、掌握重大设施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在遭受极端天气灾害袭击时保持“铜墙铁壁”。

科技支撑、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是应对各种极端天气灾害的不二法门。有效防范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离不开“高精尖”的灾害信息数据分析和动态模拟以及预警预报。城市政府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城市的应变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如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和分析气象数据,实时动态监测和预测,及时预警预报极端天气。这些系统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渠道将警报信息全面传递给市民,让市民第一时间获得可能发生极端天气灾害的关键信息,为企事业单位和民众个体的防灾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摘编自陶希东《建设韧性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重要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全韧性城市以公共安全体系为理论基础,具备承受、适应、恢复的能力,能有效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天灾”和“人祸”。
B.“智慧安全韧性城市”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强化城市韧性,使公共安全网络覆盖整个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具有更强的治理能力。
C.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带来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使城市受到威胁和影响,建设韧性城市是应对极端天气的重要策略。
D.提高城市韧性以应对极端天气,城市政府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制定各类高效的治理方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论述韧性城市建设,材料一指向公共安全事件,材料二则聚焦极端天气,前者涉及范围更广。
B.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项内容前后承接,应按顺序进行,不可颠倒。
C.建设韧性城市,城市政府要考虑自己城市和所受灾害的独特性,制定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方案。
D.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能解决根源问题,其重要性高于“气候融资”建设。
3.下列选项,不属于建设“韧性城市”做法的一项是(     
A.上海电信通过“千兆光网+5G专网、超大流量套餐”等品质网络与优质服务入驻校园,赋能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为高校学生们带来各种新奇丰富的体验。
B.伦敦于2021年发布伦敦风险登记册,通过背景分析、灾害识别和定位评估、风险分析、风险应对方法、监测和回顾等步骤对伦敦的主要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
C.北京加快构建由气象卫星与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共同组成的雨情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以及水文水动力学模型组成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智慧化防洪指挥调度体系。
D.纽约政府制定新的建筑韧性设计指南,对全市5个行政区的老建筑进行加固系统、抬高房屋、置换空间、异地搬迁等多方式改造,同时提高新建建筑的防洪标准和防风韧性。
4.下列对材料一中图1和图2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可能给人、物或系统带来灾害性破坏。
B.应急管理有多种人为干预手段,在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减轻灾害的影响和危害。
C.城市承灾系统是在“承灾载体”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体现了安全韧性城市适应、恢复的关键特征。
D.“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是安全韧性城市响应公共安全事件的全过程,贯穿事件始终。
5.数字技术在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城市建设中有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材料二加以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的舞蹈

路翎

在两条澄碧的、细瘦的、美丽的小河像亲爱的姊妹一般会合的地方,有一座小的村镇。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面,可爱的、和善的居民们,是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而且厉害地激动着,这种气氛,是从镇上的一座茶馆里散发出来的。茶馆里,靠着正面的墙壁,十几年来,用一张方桌和一张小的条桌搭成了一个高台,每到黄昏不论是严寒的冬日或是酷热的夏天,都坐满了年轻的年老的男子们,——而天黑下来的时候,一支蜡烛亮了,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爬上了高台。这是很少有过例外的。张小赖十几年来好像从不会生病,张小赖在茶馆里生动地叫喊着古代的英雄们的事迹,从年轻直到年老,从他的女儿的出生一直到他的妻子、女儿都埋进了黄土……

他热衷于他的这样的生活,恰如这地面上的任何人热衷于他们的生活一样。可是,突然地有一天,在斜对面的茶馆里,一个女子拉着胡琴,一个男人用女人的声音尖厉地怪唱了起来了。是从城里来的,唱着他从来都不曾知道的《毛毛雨》和《何日君再来》。他的听众们,突然跑过去了一大半。并且从那边传出热闹的哄笑声来,这,使他发抖,感觉到尖厉的痛苦。

“这种,伤风败俗的东西啊!”他叫,猛力地拍了一下他的惊堂木,而后就拖着腿,点着头,哼着,不再讲下去了。于是剩下的听众也跑了过去了。

他在寂静中溜下讲台来,回到他的孤居去了。这是可怕的失败和痛楚。但他的那个少年时代的梦想,他的那些古代的英雄们,都在他的梦里升了起来,照耀着他了。他梦见吕布一戟刺来,挑下了他的帽子,然后又向他温柔地笑了一笑。他醒来就流出了感激的眼泪。他一下午都发烧,非常地不适,但黄昏的时候他还带着神秘的、惨白的、严肃的神色重又走上了他十几年来所盘踞的高台。

蜡烛点燃了。

“今天,我们来说华容道,关公知恩放曹操!”他用神秘的、轻微的声音说,拍了一下惊堂木。

但他的听众只有往常的一半。同时斜对面的茶馆里男人装作女人的声音突然地叫起来了,他寒颤了一下,望着街上的摊子上的、阴雨里的凄迷的灯光。他看见有人冒着雨从他这边向对面跑去了。

“我是替天行道!”张小赖想,猛力地、愤怒地拍了一下他手上的坚强的、光亮的木头;这个突然的声音,和他的脸上的那种轻蔑的、讥嘲的、魔鬼似的神情,使得剩下的那十几个人肃然了,他的那一件破旧的衣服,就从他的身上,在寂静中滑脱了。这就露出了十几年来这种生涯的记录,那一副可怖的、奇特的骨架。这一副骨架,和它上面的那个魔鬼的头颅,在寂静中轻轻地颤动着。最初这或许是有趣的,博得全场的哄笑;但到了仅剩下一副骨架在这样的装疯作怪里颤动着的时候,就只能引起一种恐怖的印象了。张小赖,在高台上,在幽暗的光线下,高举着两手,站起来了。

“却说曹操一看,啊呀呀呀呀!”他叫,全身发抖,然后突然寂静。他这样地高举着两手站着有半分钟。

在寂静中,听到雨落在瓦上的清晰的声音,斜对面的甜甜的胡琴的声音,和男人装作女人的尖厉的、淫荡的歌声。……

“曹操心中一想!”高台上的那个精灵,突然地缩下去了,那一块木头猛烈地击在桌子上;然而,这假做的精灵的衰弱的人的心,却瞥见了,他的听众们,有些涣散,有的在谈话,有的在听着斜对面而笑着。突然地他觉得有一阵眩晕,他听见对面的歌声唱:“摸一下幺妹的手呀,幺妹生得乖!”

他呆住了,同时他觉得手脚发冷。

“喂,张小赖,曹操哪个的呀!”酒馆的肥胖的老板喊。

张小赖突然地惊觉,发着颤,不顾一切地叫了起来,叫喊着曹操、关公、青龙偃月刀、大火和参天的古树。但酒馆的老板,却摇摆着走了出去了。一种极端的愤怒,和跟着来的一种极端的、奇特的欢笑,使张小赖发狂了。

精赤的、狂热的张小赖突然地就唱起来,并且打起拳来。随后他跳了下来拾起了地上的一根竹棍——他在台上挥舞起竹棍来了。

他觉得窒闷,可怕的窒闷,于是拼命地叫喊了一声。这叫喊引来了无数的人,他听见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停止了——它们被他征服了。然而这窒闷继续强大,他又叫喊了两声,并且拼死命地舞着竹棍。忽然地觉得他心里的什么东西碎裂了。

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了。茶馆里腾起了一个惊异的、失望的喊声,有挤动和茶杯碎裂的声音。然后是突然的寂静。

“死了。”一个苍老的、严肃、安静的声音,在寂静中说。

一九四五年七月九日

(选自《路翎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古朴宁静、祥和美好的风景画,渲染出整个村镇都有崇尚英雄的氛围,为下文写茶馆里发生的故事做铺垫。
B.张小赖所说的英雄故事原先被小镇的人追捧,但在新潮文化出现之后观众开始流失,表明这是一个新旧文化思想交会的时代。
C.为了能吸引观众,张小赖竭尽全力抗争,小说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角度描写他的癫狂,在作者看来这是他思想的觉醒。
D.小说结尾张小赖的死凸显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表明具有世俗吸引力的新的文化潮流尽管含有糟粕,却仍是不可抵御的。
2.关于文中“关公知恩放曹操”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小赖借古人的故事,表现自己与黑暗社会斗争的英雄主义情结,他那狂热的精神与可怖的骨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B.斜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激发了张小赖内心不屑与愤怒的情感,他要“替天行道”,隐含着他想要捍卫旧文化的意味。
C.看到“伤风败俗”的流行小曲受到观众的追捧,自己讲述的古代英雄受到冷落,张小赖由不安、痛苦、失落、绝望到疯狂。
D.张小赖“惊觉”后的表演未能挽回败局,酒店老板摇摆着走出去的神态,显示出他对张小赖的不屑,这进一步刺激了张小赖的发狂。
3.“寂静”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分析“寂静”的丰富意蕴。
4.张小赖在文中的形象最终定格在疯狂的舞蹈上,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英雄,也有人认为他算不上英雄。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1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的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我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材料二:

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随意。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

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

(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不一样,后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
B.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得到极大认同,以至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
C.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弃“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境界不高。
D.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中的“层林”“鹰”“鱼”等,表现诗人的意志情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
B.如果诗人不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出的作品就可能反映不出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声。
C.关于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代性。
D.只要中国新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就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失望和弃之而去的局面。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整体观点的一项是 (       
A.“大众化诗歌率先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间,网络诗歌爆发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光明网)
B.“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
C.“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中国作家网)
D.“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是敏感的,他们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假如你是学校文学社的社长,准备指导同学进行新诗创作,请结合材料,列出新诗创作需要注意的要点。
2024-03-1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归去来兮辞》。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谬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要之还州,问其所,答云:“素有脚疾,向乘蓝舆,亦足自反。”乃令一门生二儿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其有羡于华轩也。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B.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C.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D.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取字,字和名是有关联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比如韩愈,字“退之”。
B.为乡邻之所贵:该句与《师说》中“不拘于时”的句式结构一致。
C.赋:通常指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如《赤壁赋》。但在本文作动词,指“写(作)”。
D.乘:本文中“问其所乘”的“乘”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的“乘”含义一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不迷恋仕途。虽做过州祭酒,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以及彭泽令等职,但有些任职时间不长。
C.陶潜清高不群。起初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生性嗜酒。熟悉的亲朋好友带着酒菜与之同饮,他无所推辞,喝醉了忘乎所以;但遇到不认识的人,他仍心有距离,直接离开。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两次当官又两次辞官,请简要概括两次辞官的原因。
2024-03-1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