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2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孟子论性善,与一种道德责任意识有关,严格地说是对自己的道德责任,然后推己及人,扩充为对他人、社会的道德责任。因此,孟子的性善论立足于人自身,表明一个人对自己生命应负有道德责任,他称之为“尽心”。

性善说的基本意思是,人人有天生的善性,但这个善性是“四端”“萌蘗”,不是成熟的品质,需要生长。善的生长需要努力。“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心上》),“尽心”才能“知性”,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这是自我努力才有的结果。“尽心”就是道德上对自己承担责任,不放任,不随波逐流,然后可以使善的天性成为自身主流、主宰。

关于道德生长,《论语》说“学”“修己”,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尽心”“存心”,虽然“尽心”有内在的根源和动力,但“尽心”要养“大体”戒“小体”,“小体”就是自身弱点、欲望,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似乎是寻常词,含义却非同小可,意味自我节制,近于苦行。

天性之善是萌芽,生长要靠人的努力,人要对自己负责,性善论的这一层意思是确定无疑的。性善论在儒学思想后来的发展中影响巨大,一个重要之点,就是激发道德的激情和责任感。可是明确了性善与道德责任的关联,内含的问题就出来了。性善引申的道德责任,是谁的责任?所有人的责任,还是部分人的责任?

孟子说性善是对所有人的判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从人人皆有善性似乎会得出人人应该尽心的结论,但是涉及具体论述,孟子未必是这个意思。

孟子多次说到,许多人事实上是难以尽心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人之异于禽兽就是善性,可是“庶民”就丢掉了。也就是说,虽然有善性,“庶民”却未能使善性生长成熟。其他还有类似说法:“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梁惠王上》)由此可知,孟子认为事实上能够“尽心”的是士,未能“尽心”的则是“民”。

那么可否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阶层的问题,能够尽心的是上层社会,底层社会则不行?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意思,但完全这样理解就有问题,肯定与孟子思想不符。所有人不分阶级、出身,只要愿意努力,就能成为君子圣贤,这应该是孟子的本意。为避免社会阶层问题可能引出的分歧,本文取一稳妥的说法:不是社会上层与下层,而是人群中的少数与多数,愿意“尽心”的是少数人,无此意愿的是多数人。事实上《孟子》一些章的叙述表明,上层阶级的人未必能“尽心”,所以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划分,简略的意义上是稳妥的。

人群中许多人不能“尽心”是事实,对这个事实的态度,可以看出孟子的观念,他并不认为所有人都该“尽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放辟邪侈”无所不为,这当然不能放任不管。但是孟子没有批评“民”,也没有提到教育“民”,而说制民之产,这是仁政思想,包含了人性意识。教育“民”向善,与“制民之产”然后导“民”向善是不一样的。从人性意识说,前者是认为“民”应该在道德上对自己负责,后者是认为“民”受社会环境影响,向善还是向恶,要看外部条件。有恒产,生活有保障,导以向善即容易;无恒产,生活困顿艰难,教他们在道德上自立几乎做不到。

“尽心”作为“性善”内含的道德责任,从道理上说,是当下立决的。不能说,等有了恒产,吃饱穿暖再来尽心,也不能说,等政治社会环境变好以后再来尽心。这样不受外因干扰的道德责任,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也不该要求所有人都承担,而是个人的自觉、自愿。这个问题,虽然在《孟子》中不是一个明确显现的问题,但是看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可知其中有严峻的含意,理论上一旦有偏差,可能导出严重的后果。清代戴震疏解孟子字词,对宋明理学猛烈批评,斥理学“天理”“人欲”说荒唐,禁锢日常欲望,乃至“以理杀人”。这个批评后世反响甚大,现代学者大体认为这个批评击中理学要害,但清人方东树写《汉学商兑》,曾激烈批评戴震故意混淆:

程朱所严辨“理”“欲”,指人主及学人心术邪正言之,乃最吃紧本务,与民情同然好恶之欲迥别。

这个批评确实点出问题的关键,理学“天理”“人欲”说原本不是针对普通民众的,指责其“以理杀人”是混淆了对象。不过,理学在成为官学之后,确实一定程度上变成对民众的要求(如妇女守节之类),所以戴震的批评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但也只能是“一定意义上”,这要结合理学在历史上的发展来分析。我们关注的是理论源头上的理学,其“天理”“人欲”说,是士人群体的自我戒律,而不是施于普通民众的普遍规范。

事实上,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是孟子“尽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孟子所说的“养心莫善于寡欲”“体有贵贱”“从其小体为小人”与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一个路子,表述有轻重。如果不区分理论的对象是士君子还是民众,说“灭人欲”是“以理杀人”,犹如可以说孟子是“以尽心杀人”。这听起来十分荒唐,可里面的道理就是这样。如果普通民众衣食无着,饥寒交迫,仍被要求承担“尽心”责任,那这样的理论真的就是以某种道德观杀人了。

(摘编自冯洁、颜世安《士与民:性善的不同意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尽心”的意思是个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不断推广,要求他人也如同自己一样积极承担起道德责任。
B.关于道德生长,《孟子》主张要戒“小体”,要“寡欲”,这是其在继承《论语》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C.在尽心的问题上,孟子将人分为“君子”“士”与“庶民”“民”两个群体来阐述,本文则将其分为少数人和多数人。
D.孟子的性善论包含了人性意识,他对于“民”“无恒心”的情况,不主张批评教育“民”,而要考虑到“民”所处的外部环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提到的善性的“四端”就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论述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B.“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是一致的,《孟子》指出人人皆善,是因为人人都“尽心”。
C.在孟子看来,个体的自觉向善是很高的道德要求,百姓如果无恒产就难以做到,但是统治者可以通过施行仁政,使之有产,进而引导其向善。
D.“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进一步发展,把《孟子》学说中的隐性问题明确出来。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尽心”“知性”“小体”“天理”等概念作出了清楚的阐释,使读者更易理解。
B.第四段承上启下,在总结上文的内容之后,用疑问句引出下文的论述,使文章行文流畅。
C.第七段采用驳论法,先用问句引出靶子观点,再彻底否定该观点,然后论述自己观点。
D.文章通过对比戴震和方东树关于《孟子》性善说的论述,明确了“尽心”责任的主体。
4.根据原文,下列选项中填入图表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有恒产   ②不能尽心   ③能尽心B.①有恒产   ②能尽心   ③不能尽心
C.①能尽心   ②无恒产   ③有恒产D.①能尽心   ②有恒产   ③无恒产
5.本文中戴震和方东树的观点各是什么?本文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说明。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居戏咏(其一)

陆游

万里飘然似断蓬,桐庐江上又秋风。

判余牍尾栖鸦湿,衙退庭中立雁空。

灯火市楼知酒贱,歌呼村路觉年丰。

谁言病守无欢意,也与邦人一笑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断蓬”为喻写出自己宦游之状,用江上“秋风”营造出凄清的意境。
B.诗人忙完公务后,文书上稚嫩拙劣的字迹未干,空荡的庭院内衙役早已散尽。
C.颔联和颈联实现空间变换,由空寂的衙内而至灯火通明的酒楼与丰收的乡村。
D.全诗写诗人任所内外的常见之物、常见之事,语言生动自然,情感真切动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03-22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万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符号学曾被学者认为是文科的数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总方法论。21世纪被称为是符号的时代,符号不仅深入我们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离不开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的支撑。因此,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既是为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提供一套中国自主的符号学分析工具,更是以中国之理参与到世界知识图景构建的具体实践。

从现实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资源是不足以单独支撑建立一个自主的符号学理论体系的,现代符号学理论是现代性的产物,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符号学思想资源,散落在各种文化与理论中,对这些思想资源进行学理化、体系化构建,离不开对西方成熟理论的借鉴。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因此,这种借鉴的前提是必须保证理论的中国自主性和本土化,即在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过程中,我们所构建的理论必须要体现中国的理论风格,要彰显中华文明独特的思维观念、文化气质。

构建中国自主符号理论要坚持理论创新。符号学理论创新可大可小,从符号学理论维度看,理论创新可以是对符号学理论中新规律的发现,可以是提出一种新的符号学主张,可以是对符号学分析对象的创新,也可以是方法论上的创新。从可操作性看,中国符号学的理论创新的最大增量在于研究对象的创新。因为,中国符号学理论要具有话语竞争力,就需要回到民族性上,回到中国传统文化论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号学资源的梳理和现代性阐释,以开拓现代符号学研究视野,填补现代符号学研究缺项。

将中国学术传统融入现代符号学,已成为近年来中国符号学者关注的重点,并已开展了一些有益尝试。其中,既有试图从中国古代体系化哲学资源中,构建具有东方理论底色和思维特征的原创性理论、观点、方法论的探索,也有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将中国事物纳入符号应用分析的符号学门类研究。这些研究,在理论和视野上拓展了符号研究疆域,也彰显了中国知识体系在世界文明互动中的作用。

(摘编自曹忠《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

材料二:

学者赵运涛的《符号里的中国》,是一部在古代文学的学科范畴中,运用符号学等文化研究范式写成的新作。该书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分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做了细致的考辨。

赵运涛不仅沿用了文献考据、文史互证、文本分析等传统文学研究方法,而且借助西方学界的理论资源,以中西结合的治学方式,重返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场。在自序部分,作者引述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表达了自己的学术观念,即日常生活与世俗风景都是符号,而符号被了解,才具有意义,才是文化。在全书中,作者通过细致研读中国本土的符号,再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

《符号里的中国》以符号为理论视野,考察中国文化——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提取出一系列重要的符号,对它们进行细致研究,以便展现古代中国社会的民间信仰、日常生活、思维观念、审美趣味。比如,凤凰在不同层面的审美价值、葫芦在民间信仰中承载的丰富寓意、土地城隍在民间社会的真实形象、魁星文曲星与科举文化的关系,等等。通过文学与天文、地理、民俗、社会、语言等历史资料的相互阐发,赵运涛带领我们重新进入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

作者把文史互证作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在学术史上,文史互证属于传统的治学方法,是历史与文学的相互阐释,在现代中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然而,作为一种文学的研究方法,文史互证有其局限性。具体而言,趋于客观化的文化批评,很有可能消解作品的审美属性。从学术史的眼光来看,《符号里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史互证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此书以古代文学与文化为考察中心,建构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兼顾了学术性和通俗性。例如书中对雷神的分析,颇为精妙。以考据的方式,展现雷神的艺术形象,并分析了雷神承载的文化功能,指出了传统观念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按照作者所说:除了惩恶扬善,雷神还有保护民众、祛邪等职责。因此,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建立了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寄托着民众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当前,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每一个国人而言,仍是身上不可褫夺的精神本源。现代人的思维观念和行为逻辑,难以真正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赵运涛《符号里的中国》,是具备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摘编自王云杉《符号里,写着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保证理论的中国自主性和本土化,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理论支撑。
B.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单独支撑起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因此,它的构建必须要借鉴西方成熟的符号学理论。
C.理论创新是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的必由之路,其中,符号学理论中新规律的发现是理论创新的第一选项。
D.赵运涛《符号里的中国》实践了“文史互证”的传统的治学方法,是将中国学术传统融入现代符号学的一次尝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可以作为一个具体的实例,印证材料一构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体系的观点。
B.建构起中国自主符号理论体系,就能更好地打造中国名片,让中国文化与世界互动。
C.作为中国自主符号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学资源十分丰富。
D.赵运涛《符号里的中国》带领我们重返中国历史文化现场,建构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皮尔斯:根据与对象的关系,符号可以分成三种:像似符号、指示符号、规约符号。
B.赵元任:拿一切的符号当一种题目来研究它的种种性质跟用法的原则,这事情还没有人做过。
C.“人民网”文章:符号学视野下的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客体对象经过符号化的产物。
D.《光明日报》文章:构建中国符号学核心概念体系,在发现和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占据领先地位。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凤凰如何由‘雄凤雌凰’变成女性符号的?”是《符号里的中国》“祥瑞”中的一篇。今年春晚文化创意节目《年锦》幕后主创言:“寓意美好的纹样,是独属中国人的‘密码’”,请结合材料二及下图的“凤纹”,探究凤凰在不同层面的内涵。

2024-03-22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万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天下各食A其力B末技C游食之民D转而缘E南亩F则畜积足而G人乐H其所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涂”,途径,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意思和用法不同。
B.“靡”,消费、耗费,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意思不同。
C.“被”,遭受,与《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思和用法相同。
D.“举”,举兵,与《谏逐客书》中的“举地千里”中的“举”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认为治理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只有禁止了这些,百姓才不会游荡求食,就会从事农业了。
B.粮食多了,天下的物产都来了。可见,粮食是成就帝业的根本,是君主的重要任务,是招引百姓的途径和治国之道。
C.材料二阐述了不耕不织、用之无度给人民带来的危害,与当时社会食者众、靡者多、积蓄少的现象形成对照,告诫统治者如果不积蓄粮食,国家就一定会覆亡。
D.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而财产富足,就能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使敌人归降,使远者亲附,干什么事都会成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2)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5.中国的粮食仓储制度历史悠久,结合材料,概括古代仓储粮食有哪些作用?
2024-03-22更新 | 22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万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年画里的爷

蒋建伟

徐徐展开一幅豫东乡村的年画,只一眼,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年爷正站在村口。然后,他朝着我们这些远道回家的人哈哈一笑,说一声俺娃回老家过年来啦,知冷又知热,像火又像炭。这一声,喊出了思念,叫酸了鼻子,打湿了眼睛,好像一个完完整整的年关又被我们背回来了。

因为有了年,有了鸡毛蒜皮的闲事、小事,所以才有了年爷。年爷没有固定的某个人,一两代中间出一个,年长,有威望,十里八乡,做人坦荡,甭管什么麻烦事,①他们都能一头钻进去,生旦净末丑一番,判他个谁输谁赢,要么是弄个皮葫芦的结果,张三、李四各打五十大板,狗皮袜子没反正。年爷上了年纪,老了,而我们这些个做晚辈的,谁都不想再走年爷的老路,种一辈子的庄稼地。我们通常正月里出远门,腊月二十几才回,抛家离子,打工挣钱,没日没夜,忙忙碌碌,谁不一定会天天想谁,但谁和谁都有想念谁的时候,孩子想我们了会叫爸爸,或者妈妈,年爷想我们了只会哭,哭,哭……唉,除了哭,有什么办法呢?

年爷们有三绝:逮野兔子,撒大网子,赶大车子,样样绝活儿。小孩子贪年,因为有花炮;年轻人贪年,图个有吃喝;而年爷们呢,则前面的两样儿都不想,大半个腊月正月,不论晴天雨天,年爷都在反复做着这三件事情。倘若晴天,他们常常会扛着自己的网具,唤上卧在墙角吐舌头的黑狗黄狗,三五结伴,野外布猎。这时节,一望无际的是麦苗,齐也算不上齐,人的鞋面子高,苗有叶无茎,随便你踩。野兔子缺粮,肚子发慌,整天在田野里四下乱窜,容易上当,不逮它逮谁?我们远远地站着,看年爷捡了一个靠近沟沿的斜坡儿,悄悄布下了天罗地网,而后自己又跑到别的一个沟沿,让自己和黑狗黄狗一起等待猎物的出现,这样一直到发现目标,黑狗开始疯狂穷追,黄狗则在一圈一圈打着外围,年爷什么都不管,一手拿着一根半截木棍儿,一手半捂着嘴巴胡乱地吼叫,边吼边跑……终于,黑狗黄狗放过了野兔子,闪向两边,野兔子呢也不谦让,捡了个方向就往前跑去,,突然一声巨响,网倒兔亡,吓死了!年爷神机妙算,白捡了一个便宜。

雨天就更有趣了,雨打河水鱼更欢,正是撒大网子捕鱼的好时候。②年爷两手把网,猫着腰,瞪着眼,死盯住水面,忽然奋力一撒,慌忙收回,一次次的收获总是沉甸甸的。撒到鱼并不算什么本事,次次不落空、一次比一次撒得多才是本事,年爷的本事就是他的那一双眼睛,会根据波纹察水观鱼,只要一下,就知道了河水里面的鱼到底有多少。我们小的时候常常跟在年爷的屁股后头,一来学诀窍,二来等他们撒鱼结束之际讨些过年的碎鱼吃,而结果总是不能如愿。年爷每一次都这样教训我们,小屁孩子学也学不会,我到现在已经学了五十多年了,还只是学到一点皮毛,哼,就你们这些个猪脑子?所以,年爷的第二个至今是个谜。赶大车子最绝,车是架子车,上面围席裹了,算是顶棚子,模仿了旧时的太平车,拉车的是两头叫驴子,公的,脾气暴躁,时常有劲不往一块使,恰恰年爷就是那赶车的人。对付它们,年爷使的是慢性子,用自己的慢磨掉驴子的暴,稍稍一快,鞭子就下来了,一顿两顿三顿,叫驴子果然怕了,一怕就不得不学乖了。后来,只要年爷随便咳嗽一下,叫驴子立马打哆嗦,原来所有的坏毛病荡然无存了,正月里走亲戚的路上,有年爷的时候路就特别顺,日子也特别顺,我们从自己小小的胸腔发出这样的感叹:

年爷,了不起!

所以,我们一盼吃兔肉,二盼喝鱼汤,三盼坐车子,每天每晚,想得心烦。可大人说,大年三十晚上逮了个兔子,有它没它,照样过年,这等屁话,不听也罢;大人又说,年爷撒来的鱼太碎了,端不上桌面,怕人家没准会笑掉大牙,嫌咱们家小里小气的,想大鱼想疯了,等年过去了,我们的日子到底还过不过?大人还说:走亲戚赶大车子应找个腿脚麻利的,最好是年轻人,年爷的脾气‘肉’,赶起大车来,比老整长跑还要慢。我们在心里了一声,谁不知道年轻人呀,倘若中午贪了杯,下午你就不怕连人带车都给你们赶到某一条野沟里?我知道,大人们是在嫌年爷老,但他们都忘了年爷也有年轻的时候,都忘了年爷有过的三绝,究竟是从哪阵子学来的。年爷回忆道,大人们的小时候,苦啊,整天搞运动,三年闹饥荒,村里的树都没有皮,一个小孩四个爪,一张嘴巴一条命,把他们一个一个养活不容易呀……

年爷说着说着哭了,我们听着听着笑了。

出门在外,盖房盖楼,没日没夜,打工挣钱,渐渐明白了年爷话里有话。③生活生活,就是一个人一辈子在生活着的气。种庄稼,收五谷,不认命,不服输,吃好喝好就是福,人模狗样就是气。后来的情形是,我们就开始想念老家和爹娘、孩子的消息了……对,这个最新的消息,就是我们日思夜想的年,年年吉祥、岁岁团圆的年呢!

我们忽然发现,年画里的爷并不是原来的爷,他是我们小时候的大人,大人就是我们的新的年爷。

我们何尝不是年爷眼里的年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爷看到远道回家的人,说一声“俺娃回老家过年来啦”,写出了年爷对远方归来人的欢迎,有思念,也有苦涩。
B.年爷逮野兔子部分写得妙趣横生,“兔子缺粮,肚子发慌”,写出了兔子的饥饿状态,“年爷神机妙算,白捡了一个便宜”,写出了孩子们对年爷逮到野兔子的认可。
C.孩子们想要跟年爷学捉鱼,年爷却说“哼,就你们这些个猪脑子”,说明年爷嫌他们笨,教训他们,不愿意教他们。
D.大人们对年爷的牢骚“年爷撒来的鱼太碎了,端不上桌面”等,表面上写大人们的嫌弃,实际写出了时代的隔阂。
2.下面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写年爷处理十里八乡的麻烦事情,语言通俗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增添了阅读趣味。
B.句子②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年爷高超的捕鱼技巧,逼真形象,生动写出了豫东农村的撒大网子捕鱼的生活图景。
C.句子③用拆词的方法解释了“生活”的真谛,我们理解了年爷积极踏实的生活态度。
D.句子④用反问结尾,强调了我们是年爷期待回乡的游子,“年爷眼里的年”也象征着家人的团圆和积极踏实的生活态度的代代传承。
3.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年爷的回忆,有何作用?为什么“年爷说着说着哭了,我们听着听着笑了”?
4.有人评价作者的作品“充满豫东农村泥土的芳香,始终以豫东农村孩子的态度鞠躬他的故乡”,你认为本文有这个特点吗?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4-03-22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万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密西西比河上(节选)

[美]马克·吐温

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我总算勉强在脑子里装满了密西西比河的许多岛屿、沙洲和河湾的名称:这可真是一堆乏味的杂拌儿,不过也是一名合格领航员的基本要求。我甚至觉得自己可以把一条船开到新奥尔良去。不消说,这种自满的心情还没有来得及表示,毕克斯贝先生就会把它压下去:

“胡桃湾是什么样子?”

我说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形状。我那火药性子的师傅砰的一声开了枪,随后又继续装子弹,开火,直到他的词儿全都用完了才了事,随后他就会平定下来,变成一支很和气的老滑膛枪;其实他不过三十四岁。过了一会儿他就说:

“我的孩子,你得把这条河的形状完全弄清楚才行。”

“好吧,我试试看,可是河会不会改变形状?”

“你看,河岸正在垮,这条一千多哩的河岸正改变形状呢。”

我的情绪又沮丧不堪。有两件事我大概看得很分明了。一是想当领航员,要比所有人知道的更多;二是每过二十四小时,就得换个方式把它从头再学一遍。

我常常看见领航员们凝神注视着河水,把它当作一本书来读;可是这本书却不能教给我什么知识。

终于有一天,毕克斯贝先生似乎是认为我已经大有进步,可以在研究水相这方面下功夫了。于是他开始说:

“你看见水面上那条挺长的斜线吗?那就是一个暗礁,并且还是个陡峭的暗礁。要是撞上了它,就会把船撞得脑袋开花。那条渐渐消失的水纹线,是暗礁的下头。船可以从那儿爬过去,决不会出什么毛病。”

第二天下午值班的时候,毕克斯贝先生问我是否懂得下面几哩路的开法。我说:

“从尖嘴子上面第一棵沉树里面通过,再从第二棵的外面通过,然后……”

“全说对了。一会我就回来。”

但是他很久没有回来。直到我绕过了那个尖嘴子,开进了我有些担心的一段河道,他还在下面。我不知道他正藏在一个烟囱后面,看着我怎么办。我高高兴兴地往前开,心里越来越得意,因为他从来没有把船交给我单独驾驶过这么久。我甚至把舵轮卡住,嘴里哼着小调。

突然,我的心猛跳到嘴里来了。眼前有一个可怕的陡峭暗礁伸展得很长,挺凶地横挡着船头!我立刻就吓得脑袋发昏,连忙把舵轮往下转,转得飞快;船躲开了那个暗礁,可是暗礁却偏要跟着撵!我直是逃,它还是一个劲儿跟着。可怕的猛撞眼看就要临头了。那个混蛋怎么还不来?无可奈何之下,我不顾一切地把警报的铃子敲得当当响,响得“闹翻了天”。疯狂的铃声中,旅客们吓得往船尾飞跑过去,轮船眼看着就要向河岸的树林猛撞过去。

正在这时候,毕克斯贝先生从从容容地出现了。我心中满怀感激地欢迎他,焦急烟消云散了;他温和而愉快地向我发出了这些命令:“右舷停住!左舷停住!两边后退!”

船犹豫了一下,停住了,船头在树枝中挤了一会儿,经过紧张的片刻工夫,它不大情愿地开始后退。

毕克斯贝先生用天真的嘲弄口吻说道:“我的孩子,是有人招呼要上船吗?”

我被他挖苦得满脸通红。

“——我是要躲开一个陡峭的暗礁呀。”

“你刚才所在的地方,三哩之内都没有什么暗礁。”

“可是我亲眼所见呐,那么陡直。”

“开过去吧!我负责。”

船小心地向那暗礁驶过去。暗礁在船头底下不见了,我们像在油里滑过似地通过了。

“现在你明白了吗?那其实不过是个风礁,是风造成的现象。”

“原来如此,我怎么能把它们区别出来呢?”

“这要靠直觉。你往后自然会知道它们的区别,可是究竟怎么区别,你可永远也说不清楚。”

事实果然是这样。水面成了一本奇书——它对我毫无保留地畅谈知心话,把水的秘密都清楚地告诉我。

我终于学通了这条河的语言,能认识这条大河上的每一个细微的景色,像我对字母那么熟悉,这时候我就算是有了宝贵的收获。但是同时我也有了一种永远无法恢复的损失。这条壮丽的大河上一切的良辰美景和诗情画意都无影无踪了!我还记得当初乘船的时候看见的一次日落奇观。一片广阔的河面变成了血红色;河面上有一条斜着的水纹,闪闪发光;另一处有许多翻腾起伏的圜形波纹打破了水面的平静,艳丽多彩;左边河岸上长着茂密的树木,森林在夕阳中投下一片阴沉的影子,被一道很长的银色波光划破;墙壁似的树林之上,有一棵高高的枯树,摇曳着仅存的绿色树枝,在金色的光辉中,像火焰似地闪耀着。还有些柔和的曲线、反射的影像、光线柔和的远景;远近各处,逐渐消失的阳光在美景之上时时荡漾着,每一刹那都以变幻莫测的新奇色彩使它显得更加美妙。

我心醉神迷地站着,像斟饮美酒似地欣赏着那幅奇景。但是终于有一天,我对河面上光辉灿烂和令人陶醉的美景,渐渐不大注意;再往后,我就根本不理会这些事情了。即令那次落日的景致重新出现,我会暗自解释:“这样的太阳表示明天会刮风;河面上那条斜的水纹表示下面有一座陡峭的暗礁,如果老是这样伸展,最近几天之内,会在夜里把谁的轮船毁掉;那些翻腾的漩涡表示那儿有一条正在改变的水道;那棵高高的枯树寿命不会长了,以后少了一个善意的航标,夜里通过这个模模糊糊的地方,怎么办呢?”

哎,这条河上的神妙风光和美丽景色全都无影无踪了,这究竟是得到了莫大的收获,还是受到了莫大的损失呢?

(张友松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砰的一声开了枪”“装子弹,开火”表现出毕克斯贝先生的愤怒,他认为“我”应该熟知每一个河湾的形状。
B.毕克斯贝先生对“我”的领航技术比较信任,放心让“我”独自驾驶,没想到“我”遇到复杂情况仍无法应对。
C.暗礁与风礁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相像,而优秀的领航员常常能够根据对河道的了解和多年的经验来作出判断。
D.前半部分写毕克斯贝先生教“我”学做领航员,后四段跳转到对河上风光的哲思,虽显突兀,实则有内在联系。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克斯贝先生具有非凡的勇气、敏锐的直觉和强大的记忆力,这个人物身上浓缩了密西西比河上众多领航员的特质。
B.写“我”看到“陡峭暗礁”时,使用短句和感叹号、问号,这些言语形式与危急情况下人物的慌乱心态较为契合。
C.“密西西比河”这一意象不仅提供叙事的空间背景,推动情节发展,也是文中人物勇于追求、挑战自我的精神象征。
D.对回忆中河上日落的描写,时远时近,上下交错,看似毫无章法,却正符合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观察河道时的特点。
3.“我”在学习做领航员的过程中,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
4.经典阅读小组开展马克·吐温作品研习活动,阅读完本文后,同学们认为,文中的密西西比河作为一个审美对象,给人的感受充满着矛盾。请以“‘矛盾’的密西西比河”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小组内交流。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埋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

⑥“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

⑦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

⑧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

⑨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背景下,战争和混乱极易发生。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B.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所以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
C.一个人如果没有通过学习,很难获得较好的说理能力,即使他有可能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
D.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感同身受的境遇,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仍然可以产生较好的说理功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A.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驳论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这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B.冯小刚在微博平台公开回应外界对其新电影的差评,以过往作品的亮点为理据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
C.韩愈在《师说》中通过批驳士大夫阶层的“耻于学师”的风气,呼吁大家向“古之学者”学习,以“学于师”为风尚。
D.霍金在一场TED的公开演讲中为人们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A.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
B.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
C.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
D.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予谓传奇无冷热,只怕不和人情”。
4.2023年11月,某地《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强调:每天安排一节体育课,保障学生每天校内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以下是立场不同的两位学生表达的看法,请结合本文观点,任选一则进行简要评析。

甲:这对青少年的成长绝对是一件好事。如果说学习这件事情是一个磨练意志力的过程,那么体育不但能够提升一个人的体魄和精力,而且是最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力的。同时,体育教育也最方便对学生


进行挫折教育,在体育竞赛中学生会反复地经历失败,反复的前进,能够很好的磨炼意志。

乙:这件事真的让人感到崩溃。本来考文化课已经很难了,学生每天都要学习繁重的课业知识,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现在还要把剩余的时间拿出来锻炼身体,这不是减负,这是增加学生的负担。

5.文章第②段提到:“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分析这样的说理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
2024-03-1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闾指,军却。阖闾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亲?”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闾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天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吴王信用嚭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游辞伪诈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且盘庚之诰曰:‘有颠越不恭,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此商之所以兴。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忘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之。吴王曰:“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呼!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A〕栖于会稽之〔B〕上〔C〕使大夫种厚币〔D〕遗吴太宰嚭以请和〔E〕求委国〔F〕为臣妾〔G〕吴王将〔H〕许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苦,在文中指“吃苦”,与成语“含辛茹苦”中的“辛苦”用法和意义相同。
B.重味,数种菜肴,古人常将“食不重味”与“衣不重采”连用,表示生活简朴。
C.劓,割鼻,古代五刑之一。中国古代刑罚体系曾经以五刑制度为基本内容来建构。
D.微,文中指“没有”,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胥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从越王勾践能够吃苦、注重人心就预见到其必将会成为吴国的心腹大患。
B.伍子胥的进谏在吴王看来缺少说服力。他不赞同攻打齐国,而吴王恰恰在攻打吴国时大败齐师,震慑邹、鲁。
C.伍子胥引用《盘庚之诰》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吴王向商朝学习,注重繁衍人口,并且毫不遗漏,登记在册。
D.伍子胥始终忠于吴国。即使他把孩子托付给齐国鲍牧,自己也回到吴国,展示了他对吴国特别的情感。
4.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5.通观全文,伍子胥多次劝谏吴王夫差灭越而非攻齐,请概括其主要理由。
2024-03-1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里,有个海拔五百多米的高地。二斗伢子总是梦见自己变成一只黑色大鸟,展开遮天的双翅在高地上空盘旋,慢慢低飞,向高地主峰落下去。一瞬间,那里燃起了地狱般的焦红色大火,黑色大鸟痛苦地嘶叫着,再一次飞向高空,久久不肯离去……

当年,十六岁的二斗伢子第一脚踏上高地主峰,小腿就陷在了土里,一直没到膝盖。这是一种被成千上万颗炮弹炸成灰尘状的黑色浮土,像炉膛里烧过的稻草灰。他之前没见过,之后也一辈子没再见过。尺把深处以下,才能踩到碎石块、弹药箱和散落的枪支、子弹壳,还有僵硬的肢体和躯干。阵地上光秃秃的,不远处立着半截炭黑色的树干,树皮早已被气浪剥光,无论来年春风怎样吹拂,也绝不会再活过来了。

这里的夜,是乌蓝色的,细细听去,隐约传来轰响声。在战壕里,指导员问二斗伢子,你怕死吗?二斗伢子说,不怕。指导员问,屁股底下就埋着死人,你不怕?二斗伢子说,鬼子都死了,不怕!指导员问,那么多战友的遗体你也不怕?二斗伢子说,心里只想着报仇,不怕!指导员呵呵一笑,又问,你个小牛犊子,就从来没感觉到怕?二斗伢子说,从来没感觉到过。指导员不笑了,说,没感觉到怕,不是真的不怕。等你心里有了它,并且知道怎么面对它的时候,才是真的不怕。二斗伢子嗯了一声,却不太服气。

回到坑道里,二斗伢子坐在老兵李大棉裤旁边。只见他往铝饭盒盖里倒了薄薄一层炒面,用小手指甲仔细地翻弄,像犁地一样,把谷壳、沙粒挑出来。然后,再用中指、食指和大拇指把炒面搓成中药丸一样的球,小心地放进嘴巴,连口水也不喝,就生生咽进肚子里。二斗伢子说,老李,喝口水呗,小心刮破了嗓子眼儿。李大棉裤摇摇头,说,水?过三天你再跟我说喝水的事儿吧。你没看见咱们上来时,那些人都干成什么样子了?

李大棉裤又说,等会儿美国人的炮弹打过来,你要学会分辨。如果是“呜儿呜儿”发尖的声音,那是远炮,你不用理它。如果是“呼——噗”一下过来,带着风声,那就是近弹,你赶紧卧倒,能多快就多快。我说你个娃儿,别不当回事儿,多少人还没学会,就没了!二斗伢子用肩膀拱了李大棉裤一下,问,老李,你怕死不?李大棉裤说,肯定怕呀!活人哪有不怕的?二斗伢子又问,那是啥感觉?李大棉裤说,就像喉咙里黏着一口痰,吐也吐不出来,总是让你喘不过气来。他接着说,不过,它总在提醒你,别逞能,只要仗还没打完,就别放松了警惕。许多人的死,其实都是因为心头那根弦儿松了。他们本应活得更长久——

突然间,二斗伢子只见李大棉裤的嘴一张一合,却听不到任何声音。然后,蜡烛晃了一下,一片漆黑。一声接一声的巨响震聋了二斗伢子的耳朵。他蜷起身体,死死抱住脑袋,任由筛子一样的坑道把他抛到空中,撞在墙上,再摔在地上。二斗伢子在黑暗里上下翻飞,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来这里……

炮击过后,美国兵就该上来了。有人扒开坍塌的坑道口,猫着腰冲进战壕。二斗伢子在坑道里跌倒了,胳膊和大腿被人重重踩了几脚。他使了几次劲儿,还是没立起身子。突然有只手揪住二斗伢子的棉裤后腰,拎小鸡一样把他拎出坑道,颠簸了上百步,扔在了一个炮弹坑里。二斗伢子扭过脸,看到这人是机枪手大老张。大老张的手紫红色,手指头又粗又壮,每根都像茄子。他把机枪架好,瞄了瞄,对二斗伢子吼道,这两箱手榴弹归你!

二斗伢子还是第一次离这么近看到美国兵端着枪向上冲。他有点慌,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向下甩,却不知道炸到敌人没有。大老张猛得拍了他一下后脖子,喊道,看准了再甩!那手榴弹都是拿命换来的,运一箱上来就得少一个人!二斗伢子一愣,盯着大老张的手,又摸了摸发烫的后脖梗子。过去,二斗伢子挺怕这双紫红色的大手,因为大老张开玩笑时总是没轻没重。现在,却觉得这手挺亲切。一巴掌过后,二斗伢子清醒多了,每次把手榴弹抛出战壕之前,总会把半个脑袋探出去,瞅瞅鬼子已经冲到哪儿了。

不知过了多久,那只手又重重地拍了一下二斗伢子的肩膀。二斗伢子一片空白的脑子开始慢慢转动,他哆嗦着向高地下方望去,只看到了美国兵的后背和屁股,他们向远处跑了!二斗伢子腿软绵绵的,他抹了一把鼻涕和泪水,心想,原来仗就这么打啊!他扭过脸,想对大老张笑一下,道个谢。可是大老张不在身边,他的那挺机枪枪管给炸弯了。二斗伢子把胳膊探向肩膀,把抓住自己领子的那只紫红色大手掌拿到眼前。这是大老张的手,只是从小臂一半处炸断了,慢慢滴着血,指甲缝里的污泥似乎都还留着体温。二斗伢子隐约记起来,机枪被炸坏了,敌人冲上了高地,大老张拎着爆破筒和两个鬼子抱在一起,接着是暴雨般飞过来的石子、土块和血肉。

……

(节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导员和二斗伢子聊天时谈到了生死,指导员对二斗伢子这个小战士无惧死亡的生死观一笑置之,二斗伢子不服气是认为指导员缺少牺牲精神。
B.李大棉裤和大老张对初上战场的二斗伢子分辨炮弹和甩手榴弹的指导,既表明老兵经验丰富,更表现了对战友的关心爱护,充满人性的光辉。
C.二斗伢子曾一度慌乱,战后“腿软绵绵的”“抹了一把鼻涕和泪水”,刻画了新战士在惨烈战斗中的恐惧心理,真实地表现了普通英雄的成长。
D.小说讲述了以二斗伢子、大老张等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士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守高地浴血奋战的故事,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二斗伢子的梦境,氛围压抑,为下文埋下伏笔,接着通过对高地的浮土、树干等物象的描写,虚实结合。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吃炒面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战士们对食物的异常珍惜,充分揭示了战争环境的艰苦。
C.小说讲究叙事节奏,将战斗的爆发安排在二斗伢子与李大棉裤对话之后,叙事节奏从舒缓转为紧张,扣人心弦。
D.小说从新兵二斗伢子的视角,细致描写了这场抗美援朝战争的惨烈场景,并以此呈示出这场护国之战的悲壮和崇高。
3.小说多处写到大老张的手,请从情节与主题角度分析大老张的“手”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4.小说中的战士们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作者却以《生》作为小说的标题,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用意。
2024-03-1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萧处士游黔南

白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迁(今重庆忠县)刺史期间。②磨围山,即今重庆彭水摩围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诗题,点出“老萧郎”的能文好饮,且运用比喻手法刻画其年事渐高、四处漂泊的形象。
B.颔联上句写萧处士因喜好诗文而抛去生计主业,下句则表明其常年流连于他乡的美酒而忘却家园。
C.诗歌前四句既着力刻画了萧处士的形象,又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做铺垫,语言朴实无华。
D.颈联设想友人远赴黔南途中所见所闻,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感情基调相似。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尾联具体分析其中的情感。
2024-03-18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