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2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病毒到底是不是生物?学界为此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

在看到病毒之前,科学家心目中的病原体和其他的一般细胞都是湿润柔软的脆弱球体。虽然形状规则,但个体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可病毒呢?病毒好似埃舍尔笔下的图形,充满了几何美。有的是像正二十面体一般的正多面体,有的像蚕茧一样呈螺旋状重叠在一起,有的则像无人火星探测器一样,颇有些机械感。同一种类型的病毒都拥有完全相同的外观,无论是大小还是个性,都没有丝毫偏差。这到底是为什么?因为病毒是种无限接近于物质的东西。

病毒无法摄入营养,也不会呼吸,自然不会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弃物。换句话说,病毒是没有新陈代谢的。如果把病毒提炼到不含任何杂质的状态,在特殊的条件下进行浓缩,就能使病毒结晶化。湿润柔软、形状不规则的细胞绝不可能出现这种状态,只有结构完全相同的单位整齐排列,才可能形成结晶。病毒在这方面与矿物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如假包换的物质。病毒的几何性,就来源于蛋白质规则排列而成的外壳。我们甚至可以说,病毒是来自机械世界的微型模型。

然而,病毒和单纯的物质之间有一个本质区别。这也是病毒最显著的特性——病毒能自我复制,自我增殖。这种能力是靠蛋白质外壳内部的单一分子核酸(DNA或RNA)来实现的。

病毒没法单独存在,寄生在宿主的细胞上,才能开始复制。首先,它将充满动力的粒子附着在宿主细胞的表面,好似紧急着陆在小行星上的宇宙飞船。然后再通过接触点,将自己的DNA注入细胞内部。DNA中包含了构筑病毒需要的所有信息,宿主细胞对此一无所知,还以为外来的DNA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并根据病毒的DNA信息不停地复制构筑病毒的零件。当零件在细胞内部组合起来时,新的病毒便诞生了。很快,新病毒就会冲破细胞膜,冲向新世界。

病毒游走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如果我们将生命定义为能自我复制的东西,那么病毒必然也是生命体的一种。占领细胞,掠夺细胞的组织体系,进行自我复制,这过程和寄生虫又有什么区别?可是病毒粒子本身毫无生气,无异于机械部件,没有任何生命的律动。

(摘编自福冈伸一《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材料二:

从前人们认为病毒只不过是一些游离的遗传物质,因为恰好也组合了一些合适的化学成分,因而能在细胞内自我复制。2000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也正式表态支持这个说法,他们宣称:病毒不是活的生物。但没过多少年,病毒学家就纷纷对这种陈述提出质疑,其中也不乏公开反对者。新发现层出不穷,很多旧的规则不再适用。比如,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无视巨型病毒的存在,部分原因是它们太大了,比大多数已知病毒都起码大一百倍。它们的基因也数量庞大,完全不符合之前病毒的定义。另外,巨型病毒入侵变形虫时,并不会融入宿主的无数分子团中,相反,它们会组织形成大量复杂的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病毒工厂。病毒工厂通过一个入口吸收原料,然后通过另外两个出口输出新的DNA和蛋白质大分子。巨型病毒起码能用自己的病毒基因开展这个过程中部分的生物化学工作。

给自然界中的成员划出分界线在科学研究的时候是有用的,但当我们想要了解生命本身,这些分界线就成了人为设置的障碍。与其试图搞清楚病毒怎么区别于其他生物,还不如研究研究病毒是怎么和其他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演化谱。人类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已经和病毒组成了难以分割的混合体。移除了身上的病毒基因,我们可能根本无法活着从子宫里生出来。而人在日常生活中抵御感染可能也是借助了病毒DNA的帮助。就连我们每日呼吸的氧气中的一部分,也是海洋中的病毒和细菌共同产生的。海洋是基因的流动库,众多基因不停在宿主和病毒之间交换,

严格区分生命和非生命的做法不仅让病毒变得更难理解,也让生命的起源更匪夷所思。生命起源的过程还没有完全明朗,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生命并不是由宇宙中什么伟大力量在一瞬之间变出来的,而是随着糖类和磷酸盐等原料在早期地球上聚合并发生越来越复杂的反应,慢慢演变出来的。例如,有可能是单链RNA分子逐渐生长,又获得了自我复制的能力。在RNA世界,所谓的生命可能只是一些稍纵即逝的基因组合,抓住机会就拼命生长,有时则被像寄生者一样的另一些基因破坏殆尽。这些原始寄生者中的一些可能演化成了第一批病毒,不断复制繁衍至今。法国病毒学家帕特里克·福泰尔(Patrick Forterre)提出假说:双链DNA分子有可能就是RNA病毒发明出来的,双链有不同的结构,能保护基因免受攻击。最终,这些病毒的宿主反而接管了DNA分子,接着接管了整个世界。也就是说,现在所知的生命可能全起源于病毒。

病毒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致命的,但它们也赋予了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创造力。创造和毁灭又一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摘编自卡尔·齐默《病毒星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的形状极具几何性,同一类型的病毒又拥有完全相同的外观,所以很有机械感。
B.病毒没有新陈代谢,特殊条件下能够如矿物般形成结晶,极易被人视作单纯的物质。
C.病毒能够占领宿主细胞,掠夺细胞的组织体系,进行自我复制,和寄生虫毫无二致。
D.现在所知的生命可能全起源于病毒,在演变过程中和病毒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演化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福冈伸一对生命的定义是“能自我复制的东西”,因此他更倾向于认为病毒是一种生命体。
B.巨型病毒之所以长时间被人无视,是因为它体积大,基因数量多,完全不符合之前病毒的定义。
C.人类和病毒已经组成了难以分割的混合体,说明搞清楚病毒到底是不是生物无助于了解生命本身。
D.原始“寄生者”会将另一些基因组合而成的“生命”破坏殆尽,可能是病毒具有毁灭性的根源。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病毒研究的主张的一项是(     
A.伦敦帝国学院的病毒学家在人体内发现了一种名为ERV-L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同时他们也在许多其他物种中发现了同样的病毒,科学家画出的病毒演化树同它们宿主的演化树完美重合。
B.1976年,埃博拉病毒出现在苏丹,夺走了284人的生命。3年后它在苏丹卷土重来,造成34人死亡。然后它销声匿迹15年,1994年又在加蓬发起了攻击,杀死了52人。
C.2008年,拉斯科拉和他的同事发现,巨型病毒甚至可能被同类的其他病毒感染。这种入侵的新病毒被命名为噬病毒体,它们潜入病毒工厂,欺骗本应复制巨型病毒的工厂制造出更多噬病毒体。
D.1990年,疫苗专家开发出一种廉价且化学性质较为稳定的牛瘟疫苗。1994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就借助这种新疫苗发起了全球牛瘟根除规划。2011年,FAO正式宣布,牛瘟病毒已经从地球上消失。
4.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示意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巨型病毒感染首先是通过吞噬作用进入宿主细胞内部,而不是附着在细胞表面注入DNA.
B.巨型病毒开启星门,目的是将平时处于密封状态的蛋白质外壳打开,暴露里面的遗传物质。
C.巨型病毒DNA在宿主细胞质中释放出构筑病毒需要的所有信息,宿主细胞对此一无所知。
D.病毒工厂指根据病毒的DNA信息复制构筑病毒的“零件”并进行组合的宿主细胞分子团。
5.当下开展病毒研究,可以获得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难于解决的事

霍亭

中秋节前一天的黄昏,农家们都兴致勃勃的在忙碌着预备明天过节的事了。自从异国军队霸据了这地方,差不多这样的节日已经没有了三年了。如今重新回复到太平的岁月里了,农民们一点也没有迟疑地就好好的预备起他们的节日来。

月亮升起来了,圆滚滚的一轮搁在村前一株楝树的枝梢上,没有事的农民全在坪场上乘凉。这时,有一个女人的声音唱起歌来,我听出这是张根林家的大女儿唱的。这是一个眼睛里有些白障的半盲的少妇。她还有一个妹妹,叫做小翠翠,十四岁了。

农村里很少人识字,东路教育委员会的普及识字运动还没有举办,她们姐妹俩虽然很有识字的欲望,可是现在她们还只能从一位做民运工作的女同志那儿口传地学会了许多歌。她们的颖悟的程度是值得教人惊讶的,一支歌只要同在一起唱了几遍,她们就自己会唱了,而且,还大都能猜度得出歌句的意义。现在,那位瞎大姊正在提高了声音唱:

前面有江抗的义勇军,

后面有抗日的老百姓

大家携手进攻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

她的声音是自然而纯和的,一点没有都市女性的那种刺耳讨厌的压榨出来的怪声怪调;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可爱的清婉的女性的音色,使人觉得那真正是一个女人在唱的歌。围听着的农人们学着队伍里的同志们一样疏疏落落的拍起手来,有一个老农民叫道:

小翠翠也唱一个新歌给大家听听!

小翠翠站起来假做倔强的抗辩说:为什么不请那边的霍同志唱呢?这样,小翠翠她自己脱了壳,而我却被邀进他们的乘凉集团去了。

我说:好的,我和瞎大姊、小翠翠来合唱一个《秋风起》。

小翠翠仍旧脱不了身,于是我们合上了音,一起开始唱起来:

秋风起,秋风凉;

江抗”“民抗打东洋,

江抗”“民抗保家乡;

我俚在后方,

多做几件棉衣常,

帮助俚笃打胜仗……

我们唱完了四支,又由小翠翠唱了一个《军民合作》,这热闹的晚会一样的乘凉才渐渐的散开了。一个中年的农民把他的竹凳移到我的旁边,和我说起话来,一股酒气直喷到我脸上。

同志,小翠翠的歌唱的真好,他说,带着一种感触的叹喟,将来打胜了仗,人总可以有好日子过了。

是的,我应他。

他搓了搓手,忽然问我道:你今天看见一个女人么?她烫了头发的,穿一件黑香云纱旗袍的?

我记了起来,我今天是看见这样一个女人的,她还有两个金牙齿。

她是我的老婆的女儿,我这个人人穷命又坏,这个老婆是第三个了,本来是一个寡妇,跟我的时候,就带了一个女儿来。

她的命也不好。把她养大了,给她嫁了一份人家。但是,偏偏嫁到了一个不昌盛的丈夫,没有两年,赌得连老婆也卖掉了,就是卖给现在的我的女婿的。他是在上海做外国铜匠的,所以她一直就在上海过活。那外国铜匠原来还有一个老婆,所以我的那女儿只能算是小,懂么?那个外国钢匠喜欢我的那个女儿,不喜欢他的大,所以他带了小到上海去,把大留在乡下。大有三个孩子,他有七亩田给他们种。这几年年头乱糟糟的,丈夫不回来,大在家里另外找了一个男人,隔年里又生了个孩子。

乡下太平了,我的女婿三年不回来,现在也回来了,这一回来,他的老婆的事情就麻烦了呀!

麻烦什么?我说。

我的女婿一回来,他的老婆托了他们那边村上的王二叔叔来带一个信,说不愿意回来了。

总要了一了呀!两面都愿意了一了,但是后来还是了不了。那边的女人的男人答应把田归还过来,还送三百块钱过来,大家请中人言明画个花字,以后不得翻悔生出是非。我的女婿答应了,不过他一定不要那三百块钱,他说现在在‘江抗’地面上,样样都要讲道理的呀,男女平权,女人便不能像东西那样买来买去了。但是,那边的那个女人和她的男人,却一定要送钱过来,他们说:‘他不收钱是什么道理呀,他预备日后无中无证好赖掉,重新生出是非来么?’这事情到现在大家僵住了!

不同的气候可以形成不同的气流,这旧事件的新枝节却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望望他,提醒他向村自卫会去求解决。

他摇摇头,他们有什么方子,我们已经提出过了,他们也没有办法。

为什么?我说。

没法解决,他还是摇头,一个要给钱,一个硬不肯收钱!世上也少有这样的事!

不要紧的。我为他解释,村自卫会是你们大家推选产生出来的。你们首先就应该信相自己的自卫会是有能力的,一定有好法子想得出来的。

一月以后我又有事经过这个村上,我看见好多人围在坪场上听小翠翠她们唱歌,那位上海来的金牙齿女人也和在里面唱:

秋风起,秋风凉,

秋风吹过雪飞扬,

战士身上少衣裳;

我俚在后方,

多做几件棉衣裳……

那位中年的农民扯扯我的袖子。我立刻问他:事情怎样了呀!

他笑嘻嘻的告诉我:了结得很好,村自卫会判定那女人的男人仍旧把三百块钱拿了出来,而我的女婿则并不拿进这笔钱,由村自卫会的人做中保,而把这笔钱,捐给部队里做寒衣了。

1941.2.1

(有删改)

[注]江抗,指江南抗日义勇军,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民抗,指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是由共产党领导的江苏常熟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抗”“民抗”赶走了异国军队,让“这地方”又恢复太平,所以农民们都喜悦地为中秋节做准备。
B.小翠翠称呼“我”为霍同志,乘凉的农民邀请“我”加入,体现了“我”与当地百姓之间的关系亲密。
C.铜匠原大老婆现在的男人非要送三百块钱给铜匠,主要是因为还存在着把女人像东西一样买卖的思想。
D.村自卫会巧妙地解决了难于解决的事情,既化解了两家之间的纠纷,又支持了军队建设,一举两得。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半部分,作者以大量笔墨写了与“难于解决的事”看似无关的内容,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同时,又围绕唱歌自然引出了小说的主要故事。
B.小说以小翠翠姐妹、金牙齿女人等为主要对象,构成了抗战背景下的女性群像,通过对她们生活状态的叙写,反映了“江抗”“民抗”带来的社会变化。
C.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同时在故事之中套进了“中年农民”讲述的故事,叙事别具匠心,也让故事带给读者更强的真实感。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形象,“一股酒气”“搓了搓手”“摇摇头”表现出中年农民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愁苦,与后文的“笑嘻嘻”形成鲜明对比。
3.文中说“不同的气候可以形成不同的气流”,小说写到了哪些“不同的气流”?
4.小说三次写到唱歌,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2024-04-15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传】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平其平平已?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钳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节选自《公羊传·宣公》)

材料二:

司马子反为君使,废君命,与敌情,从其所请,与宋平,是内专政,而外擅名也。专政则轻君,擅名则不臣,而春秋大之,奚由哉曰:为其有惨怛之恩,不忍饿一国之民,使之相食。推恩者远之为大,为仁者自然为美。今子反出己之心,矜宋之民,无计其闲,故大之也。

(节选自《春秋繁露·竹林第三》)

[注]平乎己:指大夫通过自己私下和解。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之A也B围者C钳马而秣之D使E肥者应客F是何G子之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平,鲁国之外的和解。《春秋》是鲁国史书,故这里称其他国家为“外”。
B.矜,夸耀,与《道德经》“自矜者不长”中的“矜”意义和用法相同。
C.舍,建筑房舍,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意义和用法不同。
D.推恩,即广施仁爱、恩惠于他人,是孟子提出的一项对执政者的要求。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知,《公羊传》不仅为《春秋》简略的叙事补充了具体的史实,还阐释了《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
B.宋国大夫华元出城见司马子反,将城内情形如实相告,既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也体现了“知己知彼”的智慧。
C.司马子反在和楚庄王的对话中采用欲擒故纵的劝说技巧,成功让对方接受了他的仁义主张,选择了从宋国撤军。
D.材料二在剖析司马子反的行为时,肯定其“不忍饿一国之民”“矜宋之民”,表明作者和孟子一样具有民本思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专政则轻君,擅名则不臣,而春秋大之,奚由哉?
5.从材料二看,《春秋》褒扬司马子反与宋人私下议和一事的原因是什么?
2024-04-15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艇斋

秦观

平生乐渔钓,放浪江湖间。

兀兀寄幽艇,不忧浪如山。

闻君城郭居,左右群书环,

有斋亦名艇,何时许追攀。

钓古不钓今,所得孔与颜。

不然如尔祖,跨鹤出云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钓”“江湖”与“城郭”“书环”代表不同的生活方式,比较之中可见诗人的偏好。
B.“兀兀”二字显示出一种独来独往的行为特点,“不忧”二字则道出了内心的淡定从容。
C.艇,轻快小船,将书斋命名为“艇斋”,寄寓着奋楫争先之意,说明友人有追附攀比之心。
D.点出友人的家世,表明诗人与之关系亲近,以“尔祖”风范相勉,具有直入人心的说服力。
2.诗中写到“孔与颜”,又希望友人“跨鹤出云寰”,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024-04-15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不寐

陆游

丽谯听尽短长更,幽梦无端故不成。

寒雨似从心上滴,孤灯偏向枕边明。

读书有味身忘老,报国无期涕每倾。

敢为衰残便虚死,誓先邻曲事春耕。

【注】①丽谯:亦作“丽樵”,高楼,华丽的高楼。②邻曲:邻居,邻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尽”字,照应诗题,表现了诗人听着长短相续的打更声,辗转反侧时间之久。
B.颔联对仗工整,听觉和视觉相结合,以声衬寂,以明衬暗,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
C.颈联别开生面,在起承转合间,将叙事和写景“转”为抒情和议论,丰富了诗歌意蕴。
D.尾联的“虚”字,和《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的“空”字,都表达了愤懑之情。
2.诗人指出“读书有味身忘老”,又要“誓先邻曲事春耕”,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024-04-12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万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无远弗届的现实空间再广阔,也是有限的存在;而艺术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的。有人说,描绘现实是有中生有,艺术想象是无中生有。当然,“无”之花,也需要植根于“有”之土。

②中国传统绘画中有一种“留白”技法,为了给观赏者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艺术家把“虚实相生”“计白当黑”“以无胜有”灌注到艺术作品里去,从而在一种简约的几至于“无”的状态中,呈现出境界高远、意象空灵的“有”的意蕴。当代西方有所谓“在场”与“不在场”的哲学阐述,凭借想象力的支撑,让不在场的东西通过在场的东西显现于直观之中。二者相依互动,从而充分调动、激发受众的想象力,使有限文本具备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米洛的维纳斯

③且以雕像《米洛的维纳斯》为例。在卢浮宫看到了维纳斯的断臂,一些艺术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争议不断,便筹划着为她复原双臂,并给出了多种整修方案。可是,双臂原来的姿态是怎样的?谁也没有见过。这样,就只能靠凭空想象,从而做出种种设计、种种猜想:一种是,原来的维纳斯左手拿着苹果,搭在台座上,右手挽住下滑的腰布;一种设想是,维纳斯两手托着胜利的花环;有一种推测,维纳斯右手擎着鸽子,左手拿着苹果,像是要把它放在台座上,让鸽子啄食;有的设想更加离奇,认为维纳斯正要进入内室沐浴,由于不愿以裸体现身,右手紧紧抓住正在滑落的腰布,左手握着一把头发;还有一种猜测,维纳斯的情人战神马尔斯凯旋,两人并肩站着,维纳斯右手握着情人的右腕,左手轻轻地搁在他的肩上……

④当然,最后的结局是:由于争议不休,哪一种方案也未获采纳,人们公认现有的断臂状态最美。

⑤应该说,那个美丽的断臂女神雕像,正是由于它的不完整性,或者说不确定性、模糊性,才留存下悬念、疑团,使得人们可以无限度地驰骋想象。

⑥说到艺术想象,我想到了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她从墙上斑点这一独特的视角,瞬息间,阅遍了人间万象,像中国文论古籍《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小说中的叙述者“我”,第一次看到墙上的斑点,是在冬天,炉子里正燃烧着火红的炭块,于是,“我”由红红的火焰产生城头飘扬着红旗的幻觉,产生无数红色骑士跃马黑色山岩的联想。“我”还想到,斑点是一个钉子留下的痕迹,由此臆想前任房客挂肖像画的情景,他的艺术趣味保守,认为艺术品背后必然包含某种思想,由此推及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和人生的偶然性。

⑦显然,聪明的创作者不想给出一个固定的答案,与其作出某种选择,从而封闭了其他一切选择的通路,倒莫如把这个难以破解的苦涩问题交给观众,让观众在品啜、玩味、思考中,去叩问生命,体验人性,解读人生。

(摘编自王充间《艺术之旅》)

材料二:

①虚实相生是意境构成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表现方式,它是美学原则,是意匠手段。清初画家管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通过意象的选择组合,创造出虚实结合的空间,使得意境更为深远,境界更为广博。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由于“粹”,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由于“全”,而具充实美。

②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艺录》序言里有一段话生动形象地谈及了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他说:“钱塘洪防思与余及友人论诗,曰:‘诗如龙然,首尾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③观三人争议,洪防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司寇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固宛然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一粒沙里看到了一个世界。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至高追求。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白”技法可以给观赏者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是一种“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的艺术创作手法。
B.人们为维纳斯的断臂给出了多种整修方案,证明正是雕像的不完整性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C.从洪防思的论诗言论“诗如龙然,首尾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可以看出,他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D.虚实结合既不会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还能从一粒沙里看到一个世界,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至高境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受中国传统绘画“留白”技法的启发,当代西方提出了“在场”与“不在场”的哲学理论,并阐述了二者以无胜有的效果。
B.伍尔夫的小说以“墙上的斑点”这一独特意象为出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产生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艺术效果。
C.材料一“一个固定的答案”指的是该如何给断臂的维纳斯复原双臂,便于人们在观赏完整的雕塑时体验人性,解读人生。
D.赵执信认为画家要通过一鳞一爪反映龙的全体,而绘制全龙的雕塑绘画没有做到虚实相生、以无胜有,因而是不可取的。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留白”理论的一项是(     
A.八大山人画鱼,在空阔画面上,用极简的几笔勾勒,没有任何陪衬和背景,却令人感到满幅是水。
B.中国古典舞蹈通过华丽的服饰、优雅的动作、精湛的技巧,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传承了下来。
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
D.书法家邓石如认为,“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在疏和密的对比中将书法美发挥到极致。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争议”,请指出二者不同的作用。
5.请结合材料,从虚实相生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这首诗。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024-04-12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万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寻找鱼王

张炜

山里的杏花开了,天越来越暖和了。这个春天我又回到了家里,还带回了一条大鱼。爸爸问这条鱼是不是你自己捉的?我不敢撒谎,只好如实相告:是师傅领我在一片沙地上挖到的。爸爸吃惊不小,反反复复看那条鱼。

几天后,爸爸一定要随我去看望师傅。爸爸路上总念叨老人的身体,他明白这个人已经十分孱弱了。他真正挂念的是,那个老人能不能在离世前,把所有的本事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是我心里最清楚的。他一定要让我当个大山里的“鱼王”。

爸爸见了老人的第二天,就提出一个冒冒失失的要求:去地里挖一条大鱼。老人一到春天就咳嗽,这会儿一边大声咳着一边说:“好好。”可他只是答应,并不动身。爸爸又催促了一次,老人才真的出门去了。爸爸手里提着一把锹,我和猫紧随老人身后。

小路上的野花开得真香。师傅走在前边,垂着头,不像往日那样四处瞭望。我们走了一里多远的山路,最后在一条不大的沙河边停下。这里没有水,沙子洁净得很。老人在沙子上踱了几步,又往旁边看了看。那是离开河道几丈远的地方,粗粗的沙粒上落下了风旋的草屑。他前后打量了一番,伸出脚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说:“就这儿吧。”

爸爸马上抡起了铁锹。可是这样没有几下,老人就伸手阻止说:“要用手,小心些。”我和爸爸一起用手扒着土,刚扒了一会儿,下边的沙子就轻轻活动起来。爸爸大声喊叫,猫马上凑到了近前。啊,一条又粗又长的鳝鱼被爸爸双手逮住。他把它高举过顶,“它就在这里!这真是谁也想不到啊……”

爸爸还不甘心,再次要求师傅寻一个有鱼的地方,老人没有应声,爸爸就在刚才挖到鳝鱼的地方又掘了一会儿,结果什么都没有找到。

爸爸终于要回家了。他临走时千叮万嘱,让无论如何都要听话、要学艺。

老人听到“学艺”两个字不高兴了,沉着脸说:“没什么艺,只要想家了就快走。”

这次没等爸爸教我,我立刻大声说道:“我不想家……”

爸爸行前与老人单独交谈了许久。爸爸回家了。

老人对我说:“孩子,你爸最担心的是我不能把所有本事全传给你。我对他说,不成,我当年就没有跟我爸学到全部本事,只是随着年纪大了,从头想他这一辈子,从头学。这本事不光是从别人那儿取来,还要自己去找,一点一点找到一些,放下一些,最后留下来的,才是有用的真本事……”

我听不明白,问:“为什么找到了还要放下?这不白找了吗?”

老人点头:“就得放下。有些本事不光不能留,还得小心再小心。比如我年轻的时候发了疯一样逮大鱼,只想做个“鱼王”,想住“鱼王”才有的青堂瓦舍,为这个差点连命都丢了。我住在山坡上,种下吃的东西,有猫陪在身边,还有了你这么好的一个孩子,这辈子还求什么?我为什么要捉那么多鱼?它们也是一辈子,我捉了越来越多的鱼,就成了它们的冤家对头,这还会有好下场?要不我说,我不敢肯定会把全部本事都传给你,你也不能全都收下,说不定你会扔掉这些本事哩……”

我紧紧依偎着,不再吭声。

老人在夜色里磕打牙齿,像害冷一样,说:“有个人和我爸一样,都是老族长器重的人,老族长瞧得上的山里渔户只有这两个。”

“另一个‘鱼王’,是那个‘水手’?”

“就是他,他常跟着我爸去捉鱼,留心学做‘旱手’。他夸我爸,说:‘这才叫真本事!瞧大旱天哪里都望不见水,你花一袋烟的工夫就能把大鱼提回家!我要有了你这两下子就阔了,有水没水都能逮住大鱼……’不知是他心眼钝,还是我爸留了一手,反正这人直到最后也没能当成一个‘旱手’。”

“可是老爷爷也能跟他学呀,在发大水的时候捉到大鱼……”

“我爸倒也这样想过,一有机会就跟他学泅水。可最后还是没有学成。那个‘水手鱼王’直接就是在水里过日子,鱼鳖虾蟹跟他是一家。他在水里捉鱼太容易了,什么器具都不用。如果遇到赤手逮不住的大鱼,他会设法把它引到水草多的地方,让草须帮他绑住又猛又凶的大鱼。鱼的力气到底有多大,这是外行人想不出的。鱼活在水里就得了水力,会借着水力把人整惨啊。一条两柞长的鱼凶起来,人在水里就拿它没办法,你眼睁睁就得受它欺负……”

“鱼怎么欺负人啊?”

“鱼把你引到水流急处,你只能尽全力对付水流,设法不让自己沉下去,不呛水;可是鱼这会儿精神力气都来了,它用头撞你的脸和眼,甩起大尾巴啪啪扇你几个耳光,几下就把你打得晕头转向。有时候你以为它就在你怀里了,想一下接住它逮住它,哪知它装作笑眯眯的模样往你怀里钻,可还没等你两条胳膊合上,它就参开鳍翅上的尖针一旋……老天爷,鱼头摇摇晃晃的,别以为它没有头脑不会想事,它可狡猾着哩。大鱼在水花里一跳一闪,银光光的,山里人谁能不馋?谁知这一馋就会要了他的命啊……”

我身上战栗栗的。说真的,这样的夜晚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选择了世上最危险的行当。我随口呼应:“啊啊,那怎么办呀?师傅,你说怎么办啊?……”

“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苦练,再加上天分。所有‘鱼王’,都是天生捉大鱼的人。他们学来一半,天分一半,个个都是让外人想不明白的主儿。”

我听得大气不出。我发现身边的猫也凝了神,忘记了抿嘴和舔手。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爸爸因“鱼的来历”而吃惊,可见师傅技艺高超,后来爸爸随“我”去看望师傅,让读者见识到老鱼王的功力。
B.爸爸反复对老鱼王提出“抓鱼”请求,但老鱼王的表现并不十分热情,说明他并不认为“我”是他满意的徒弟。
C.师傅寻鱼时,“不像往日那样四处瞭望”,他想要通过地理位置、水源、沙质、风向等因素去判断鳝鱼的位置。
D.鱼王们有天分,也会苦练,小说中“旱手”和“水手”鱼王,各自有神奇的本领,却又难以学到对方全部绝技。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儿童视角,讲述“我”向鱼王学艺的故事,尤其是在沙河边抓鳝鱼的情节,引人入胜。
B.本文中“我”的话并不多,主要是在回应师傅讲述的内容,但却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老鱼王给小男孩解释“鱼怎么欺负人”时,对鱼的动作、神态进行了详细描述,生动而有趣。
D.猫在文中出现了多次,结尾写“猫也凝了神,忘记了抿嘴和舔手”,是为了衬托出它有灵性。
3.师傅与“我”的对话过程中,“我”的心理经历了起伏变化。请加以梳理概括。
4.本文以人和“鱼”的关系寄托了对人与自然的思考。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认识。
2024-04-12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万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茸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渝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②渝(yuè):煮。

【乙】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悟悟,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

(节选自《庄子·至乐》)

1.【甲】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闻[A]而赋之[B]且名[C]其台曰“超然”[D]以见余之[E]无所往[F]而不乐者[G]盖游[H]于物之外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意思是“往,到”,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词义相同。
B.登,指庄稼成熟、丰收,与成语“五谷丰登”中的“登”字意思相同。
C.子由,苏辙的字。古人的名一般供长辈称呼和自称,字一般供平辈和晚辈相称。
D.夭,指少壮而死,古代常用于描述人夭亡,也可用于描述草木繁盛的样子。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用了三个对偶句,组成排比句组,语调抑扬起伏,气势充沛,使钱塘、胶西两地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苏轼舍安就劳、去美就简的遭遇。
B.【甲】文作者修缮超然台时利旧成新,不劳民伤财。登台四望,触目感怀,见景生情,浮想联翩,抒发的感情比较复杂。
C.【乙】文写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以“富贵寿善”为重,以“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为乐,庄子对这种世俗所从之乐持否定态度。
D.【乙】文中庄子认为,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衰老得糊里糊涂,长久处于忧愁之中而不死去,是非常痛苦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2)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5.【甲】文中,苏轼有哪些具体的做法能够体现出【乙】文中庄子的观点?
2024-04-1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巷子

何立伟

我有时候还真有点怀念长沙的老巷子。我年少时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种巷子里的生活。我出生的地方便是一条曲里八拐的幽深小巷,叫甫觉里,在巨洲酒店,即老湖南旅社的后头。我家住的是巷子里头的一栋老公馆,从前的主人是国民党的一位军官,两层的红砖木楼房,楼上楼下皆有很大的堂屋,住了四户人家。我家在楼上,对面住的人家也有一个细伢崽,姓蒲,后来跟我同一个幼儿园,又同一个小学。我们的父母皆是市政府机关的干部,两家关系甚好,除开睡觉,门厅大开,任细伢崽们燕子样地穿进穿出,木板地跑得咚咚如鼓响。蒲同学的外公戴圆圆的老花镜,总是手捧一册要竖着看的老书,卷起来,坐在窗前的藤椅上,拿书的手臂伸直,脑壳慢慢一俯一仰。巷子极安静,公馆亦极安静,老花镜片上闪动着仿佛是遥远岁月的静好时光。而楼下一户人家姓焦,在台阶下养了许多的花,晨昏皆要来浇水,我印象里是有美人蕉跟鸡冠花,红得热闹,亦红得寂寞。我在甫觉里生活了五六年,除了公馆里的邻居,我不认识巷子里的任何人,因为巷子里多的是围墙,少的是人家。到晚上,巷子里看不到人,一根斜斜的木电杆下,路灯光照不到的地方,黑得有些吓人。睡在床上,夜来听得有人从巷子里走过,①若是雨天,木屐声一声一声递进窗来,让细伢崽觉得是听到了鬼声音。

我念的是浏正街小学,也在一小巷的深处。我们放学回家,排了路队,从巷子里出来,长长的队伍会越走越短,因为同学一个一个皆消失在周围的小巷子里了。学校的巷口,有个驼背老倌,摆着零食小摊,卖鬼枣子,卖糖罐子,卖紫苏梅子同姜,还卖洋菩萨跟玻璃弹子。课间休息,同学们冲出校门,跑到驼背老倌跟前,匆匆买了这样那样小吃,放进兜里,听到预备铃响,又不要命跑回教室去。气喘吁吁,又心里痒痒。到了期末,老师给许多同学的评语里总是有这么一句话:……就是喜欢上课吃零食。

那时候,我们做课外作业,皆要到学习小组长家里去。有个小组长姓李,住在离小学不远的一条巷子里,巷名很好听,叫作菜根香。有古人说的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的意思。李同学的父亲是踩三轮车的,经常把三轮车停在老火车站前头候客,裤脚扎进一双几乎长及膝盖的布袜子里。他家里头的堂屋很大,光线很暗。砖墙上挂着一件棕编的蓑衣,像只展翅的巨大老鹰的标本。做完了作业,我们就在菜根香玩躲摸子或者官兵捉强盗的把戏,一巷子皆是少年天真的锐叫。要回家了,我们排着队,拍着自己的大腿,仰起脑壳唱:谢谢你的茶,谢谢你的烟,谢谢你的板凳坐半天;②板凳一翘,打了我的腰,板凳一脱,打了我的脚,我问板凳要膏药……于是月亮就升起在巷子尽头一片黑瓦屋顶上了。

我小学时搬了两次家,一次是市政府的机关宿舍,是在一个名叫郭家巷的巷子尽头,进去之后,③如武陵捕鱼人进了桃花源,别有洞天,原来是个好大的院子。我有几位小学同学也是住在这个院子里,有个同学的妈妈喜欢拉二胡,他家住楼上,有个圆圆的小窗,他妈妈夏天里就坐在小窗前,拉《洪湖水浪打浪》,拉《良宵》,仿佛拉出一巷子的蓝烟来。另一个同学家有个保姆,保姆的丈夫是沅江边上的农民,到了有黄鳝的时节,他就进城来,从篾篓子里捉出一条条黄鳝,在院子门外小巷尽头的一块大麻石旁来剖。他脑壳上扎蓝色家织布的盘头,满脸晒成古铜色,把食指同中指弯起来,夹住滑溜的黄鳝,朝麻石上一摔,黄鳝就晕了过去。然后他就拿刀来剖。我们总是围在旁边看,惊叹他的麻利同指力。因为我们试着去捉黄鳝,根本捉它不住。

郭家巷里除了有我们这个院子,还有一个什么单位,总之,每天,巷子里头停放了七八辆单车,院子里的细伢崽有调皮的,就去下那些单车的铃铛。单车的主人办完事出来一看,铃铛没了,就破口大骂。那愤怒的声音在巷子里像蝙蝠一样飞来飞去。

另一次是搬到东庆街的一个名叫芋园里的小巷,也是一个小院子,院子外头有口老井,井壁上长满了虎耳草同满天星。伏天里,有老人就坐在井台边上歇凉,井口里冒出来一丝一丝的凉气,扇子一扇,拂到满身,通体爽快。细伢崽们夏夜里最喜欢把竹床架在巷子里,央求大人讲鬼故事,讲关公战长沙,讲秦琼卖马,讲唐僧到西天取经。仰起脑壳来时,真是天阶夜色凉如水,遥看牵牛织女星。

小院子里有两个天井,长满了绿绿的青苔,人从上头过不得,一过会滑倒。院子里有个叫娟子的妹子,乒乓球打得特别好,我们没有哪个是她的对手。我们的乒乓球台就是一块门板,架在板凳上,没有球网,就跑到巷子里拾几块砖头来逢中拦着。我小时候喜欢吹竹笛,经常站在天井旁练单吐双吐。天井上是四四方方的天空,有白云静静缱绻,仿佛是驻足来听我的笛声的。

我年少时住过玩过的许多小巷,如今大多业已消失,如同曾经有过的岁月跟童谣。我经常怀想起那些小巷,那些小巷人家跟小巷生活。怀想起麻石的小路同井台,怀想起青苔浸染的墙根,夏天里横七竖八的竹床同星空下的故事。或许,这证明我已经上了年纪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觉里给作者留下的主要印象是幽深,巷子安静,围墙多,人家少,花红得寂寞,同时这里也有很多静好时光。
B.同学们去巷口买零食的描写,颇具儿童特点;老师的评语似贬实褒,满怀着老师对同学们的深切关爱。
C.郭家巷杀黄鳝的农民令作者和小伙伴们非常的惊叹和羡慕,体现了郭家巷生活“雅俗共赏”的特点。
D.芋园里的人们的生活与天井密不可分,天井也是孩子们喜欢的地方,作者对这里的生活充满怀念之情。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是说木屐声越来越快、越来越近,在黑暗的雨夜中孩子们的恐惧感也在一点点增强。
B.句②引用童谣既是对菜根香巷子生活的回忆,也是对当年一些落后不讲理的观念的批判。
C.句③除了说郭家巷院子大,也指作者在郭家巷有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开阔了视野。
D.句④既是全文内容的收束,也呼应了开头“我年少时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种巷子里的生活”。
3.文章叙事涉及方方面面,颇有“琐碎”之感,但抒情意味依然很浓。请简要分析。
4.文章标题“巷子”是如何统摄全篇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024-04-12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界限模糊,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B.传统社会中,儒家伦理包括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内容,它们存在的社会基础是差序格局,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深刻影响着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也在不断改变和拓展。
D.梁治平认为: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这对重新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试图通过与“团体格局”的相关特点相比较来解说“差序格局”,材料二在论述过程中则是综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等。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的内涵,其目的都是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
D.对现实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可以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并丰富《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以下材料中的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对贾雨村有恩的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家的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金陵官员们的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

2024-04-1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