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姐的燃情岁月

石钟山

二姐参军一个星期后,才被父亲发现。

二姐参军那一年,刚满十七岁。我们家有三个男孩,二姐是唯一的女孩,父亲像对待自己眼珠子似的照顾二姐。可能是因为家里男孩多,二姐被带偏了,虽然她穿着花衣服,梳着小辫子,但她的性情和喜好与我们男孩别无二致。

在我们还小时,父亲喜欢打猎,没有了战争的父亲,把热情都投入到了打猎中。后来他说:就喜欢听枪响,闻子弹出膛后的硝烟味。在我模糊的记忆里,每次父亲外出打猎都会带上二姐。父亲打猎一般情况下一大早就出发了,坐上他那辆帆布篷的吉普车,带着二姐一溜烟地钻进郊区的山里。那会儿,山里的猎物还多,有山鸡、野兔,偶尔还能看到野猪。

二姐每次随父亲打猎回来,大约都是傍晚了,一阵车响,门开了,二姐先从车上跳下来,肩上扛着枪,腰里系着枪带,枪套里还插了一把手枪。枪压得她身子歪斜着,她却一本正经、目不斜视地往家走。我迎上去,讨好地问:姐,你今天打枪了吗?我对打枪很好奇,也羡慕能打枪的人。

二姐每次回来我都要这么问。二姐有时伸出三根指头,有时伸出五根,我明白那代表开枪的次数。这次二姐没伸指头,撇着嘴向身后努了一下,我看见父亲从吉普车的后备箱里拿出两只山鸡、一只野兔,看来这是他们的战利品了。二姐努完嘴,骄傲地说:有一只野鸡是我打的。我认为二姐是在吹牛,就撇着嘴看她,她昂着头,扛着枪进门了。

吃饭时,一家人围在桌前,二姐吃得狼吞虎咽,脸上的表情也是不屑一顾的。父亲在喝了几口酒之后,吐着酒气说:老闺女今天不错,开了两枪就打下了一只山鸡。父亲一直称呼二姐为老闺女。父亲这么说完,我真的有些崇拜二姐了,我学着父亲的口气说:老闺女今天一共打了几枪?二姐用筷子头在我脑袋上敲了一下。她不让我叫她老闺女。

父亲一直宠溺他的老闺女,没料到,十七岁的二姐结结实实地扇了父亲一记响亮的耳光。二姐不辞而别,自作主张地参了军。我们心里都很解气,一致认为,父亲这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父亲的规划里,二姐高中毕业后是应该上护士学校的。父亲不希望二姐参军,他担心天不怕地不怕的二姐会闯出更大的祸端。的确也是这样,十七岁的二姐总是穿一身男军装,那是大哥在部队寄给她的衣服,衣服穿在二姐身上很肥大,被母亲改了改,仍然不合体。二姐就穿着这身不合体的军装,骑一辆二八式自行车,车把手上挂着军用挎包,里面象征性地装了书本。只有我知道,二姐的书包里还装了一把火药枪。这把火药枪是她用一顶大哥寄给她的军帽换来的。二姐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父亲早就不打猎了,她没机会摸枪了,就用军帽换了这把火药枪,鼓鼓囊囊地塞在书包里,如影随形。

母亲经常哀叹:这哪像个姑娘,天天跟个假小子似的,心都操碎了。

长大的二姐让父母操碎了心,也许是父亲想校正对二姐的教育方式,他和母亲研究决定,要让二姐去学护士,护士工作都是细心活,希望护士这个职业能磨磨二姐的性子。

二姐是偷了家里的户口本报的名,但在参军的环节上,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家长签字。这也没有难倒二姐,她在父亲的书房里找到父亲签过字的文件,父亲经常在文件上写下两个字“同意”。二姐把家长签字的表格放在“同意”两个字下面,先是用力描了遍父亲“同意”那两个字,“同意”两个字就和真的没什么区别了。还有父亲的签名,这也难不倒她。父亲有名章,她在父亲书房的抽屉里轻易地拿到了父亲的名章,蘸了印泥,端庄地印在参军的表格上。二姐就把这张表格伪造好了。此时的二姐还装成没事人似的,临出发的头一天,二姐和父亲请假道:爸,我想和同学出去玩几天。以前二姐在寒暑假也经常出去玩,三天五天不等,最后都平安地回来了。二姐高中毕业了,想出去玩几天也正常,但父亲还没忘二姐上护校的事,便强调道:快去快回,护士学校要开学了。二姐抿着嘴应了。

一周后,学校打电话给父亲,让二姐去护士学校报到,父亲和母亲满世界去找二姐,这才知道二姐已经参军了。二姐的偷梁换柱打了父亲个措手不及。

那天,父亲像磨道上的驴似的,在屋里团团乱转,不停地拍自己脑门。母亲都快急哭了,她拍着手说:老石呀,这可怎么好,要不你给部队打个电话,让丫头回来吧。

父亲立住,瞅着母亲厉声道:你糊涂,亏你当了一辈子兵,军都参了,这时回来不就是逃兵了吗?!

父亲一句话,二姐参军的事便成了事实。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运用倒叙的方式,先说二姐参军一个星期后才被发现,再叙写二姐的成长经历及隐瞒父母参军的过程。
B.二姐与父亲打猎归来,“有时伸出三根指头,有时伸出五根”,然后才说打到了一只野鸡,体现其骄傲神情。
C.文章多处为二姐将来会选择参军埋下伏笔,如二姐总穿着大哥寄给她的不合体军装,书包里装着一把火药枪等。
D.母亲哀叹二姐天天像假小子,体现母亲对二姐的担忧与关爱,其中也隐含了对父亲偏爱二姐行为的不满。
2.关于文中二姐冒充家长签字的这一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姐描摹父亲写的“同意”二字,并轻易地拿到父亲的名章,说明二姐参军并非突发奇想,而是“蓄谋已久”。
B.二姐以和同学出去玩为借口向父亲请假,说明之前二姐寒暑假出去玩经常得到允许,反映出父亲对女儿行为的信任。
C.“但父亲还没忘二姐上护校的事”,照应前文“希望护士这个职业能磨磨二姐的性子”,体现父亲对母亲操心的敷衍。
D.“二姐抿着嘴应了”运用细节描写,体现二姐报名参军的隐秘,无论是行为上还是神态上,都表现得天衣无缝。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4.文章的中心人物是二姐,但却从“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颗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听!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动听的声音,不知怎的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只能这样了,在哪里呀?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地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她姑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部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块一丈见方的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清早一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来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丁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碰球,既表现了共产党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对群众的文化教育,更表现出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B.“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一只黄鹂的叫唤”表明吴召儿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动听的读书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C.吴召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十一月“反扫荡”中,村长安排她做“我们”小组的向导时,“我”欣然接受了。
D.小说结尾给“我”,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无尽牵挂,但“我”坚信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吴召儿出场时在背后掩藏像假手榴弹的东西,这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了伏笔。
B.小说写“我”与吴召儿第二次见面时,她穿着红棉袄,挎着白挂包,包里装着三颗手榴弹,运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一个英姿飒爽、时刻准备战斗的女战士形象。
C.小说对“村长”和“姑姑”这两个次要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动作、语言等相关描写均富有个性,其行为也从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
D.小说画线部分描写了雨之“暴”,风之“狂”,突显了山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表现吴召儿不怕暴雨、不畏困难的形象作了铺垫。
3.小说中多次描写“红棉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孙犁的“荷花淀派”作品,一般都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此篇也不例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一程,再远一程!

郁达夫

自富阳到杭州,陆路驿程九十里,水道一百里;三十多年前,非但汽车路没有,就是钱塘江里的小火轮,也是没有的。那时候到杭州去一趟,乡下人叫作充军,以为杭州是和新疆伊犁一样的远,非犯下流罪,是可以不去的极边。因而到杭州去之先,家里非得供一次祖宗,虔诚祷告一番不可,意思是要祖宗在天之灵,一路上去保护着他们的子孙。而邻里戚串,也总都来送行,吃过夜饭,大家手提着灯笼,排成一字,沿江送到夜航船停泊的埠头,齐叫着“顺风!顺风!”才各回去。摇夜航船的船夫,也必在开船之先,沿江绝叫一阵,说船要开了,然后再上舵梢去烧一堆纸帛,以敬神明,以赂恶鬼。

因为长兄已去日本留学,二兄入了杭州的陆军小学堂,年假是不放的,祖母、母亲,又都是女流之故,所以陪我到杭州去考中学的人选,就落到了一位亲戚的老秀才的头上。祖母为忧虑着我这一个最小的孙子,也将离乡别井,远去杭州之故,三日前就愁眉不展,不大吃饭不大说话了;母亲送我们到了门口,“一路要……顺风……顺风!……”地说了半句未完的话,就跑回到了屋里去躲藏,因为出远门是要吉利的,眼泪决不可以教远行的人看见。

船开了,故乡的城市山川,高低摇晃着渐渐儿退向了后面;本来是满怀着希望,兴高采烈在船舱里坐着的我,到了县城极东面的几户人家也看不见的时候,鼻子里忽而起了一阵酸溜。为遮掩自己的脆弱,我就从网篮里拿出了几册《古唐诗合解》来读。信手一翻,恰正翻到了“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的几句古歌,书本上的字迹模糊起来了,双颊上自然止不住地流下了两条冷冰冰的眼泪。歪倒了头,靠住了舱板上的一卷铺盖,我竟渐渐地睡着了。

少年的悲哀,毕竟是易消的春雪。几个钟头的安睡,一顿饱饭的快啖,和船篷外的山水景色的变换,把我满抱的离愁,洗涤得干干净净;在风帆下引领远望着杭州的高山,和老秀才谈谈将来的日子,我心里又鼓起了一腔勇进的热意:“杭州在望了,以后就是不可限量的远大的前程!”

当时的中学堂的入学考试,比到现在,着实还要容易;我考的杭府中学,还算是杭州三个中学——其它的两个,是宗文和安定——之中,最难考的一个,但只教有两小时的工夫,就可以缴卷了事的。等待发榜之前的几日闲暇,自然落得去游游山玩玩水,杭州自古是佳丽的名区,而西湖又是可以比得西子的消魂之窟。

那时候,我从乡下初到杭州,而又同大观园里的香菱似地刚在私私地学做诗词,一见了这一区假山盆景似的湖山,自然快活极了;日日和那位老秀才及同在杭州的二哥哥喝喝茶,爬爬山,等到榜发之后,要缴学膳费进去的时候,带来的几个读书资本,却早已消费了许多,有点不足了。在人地生疏的杭州,借是当然借不到的;二哥哥的陆军小学堂里每月只有二元也不知三元钱的津贴,自己做零用,还很勉强,更哪里有余钱来为我弥补?

在旅馆里唉声叹气,自怨自艾,正想废学回家,另寻出路的时候,恰巧和我同班毕业的三位同学,也从富阳到杭州来了;他们是因为杭府中学难考,并且费用也贵,预备一道上学膳费比较便宜的嘉兴去进府中的。大家聚拢来一谈一算,觉着我手头所有的钱,在杭州果然不够读半年书。穷极计生,胆子也放大了,当日我就决定和他们一道上嘉兴去读书。

第二天早晨,别了哥哥,别了那位老秀才,和同学们一起四个,便上了火车,向东去离家更远的嘉兴府去。在把杭州已经当作极边看了的当时,到了言语风习完全不同的嘉兴府后,怀乡之念,自然是更加得迫切。半年之中,我一个人真不知流尽了多少思家的热泪。

忧能伤人,但忧亦能启智;在孤独的悲哀里沉浸了半年,暑假中重回到故乡的时候,大家都说我长成得象一个大人了。这一次自嘉兴回来,路过杭州,又住了一日,从梅花碑的旧书铺里,我竟买来了一大堆书。

这一大堆书里,对我的影响最大,使我那一年的暑假期,过得非常快活的,有三部书,一部是黎城靳氏的《吴诗集览》,因为吴梅村的夫人姓郁,我当时虽则还不十分懂得他的诗的好坏,但一想到他是和我们郁氏有姻戚关系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亲热。一部是无名氏编的《庚子拳匪始末记》,这一部书,从戊戌政变说起,说到六君子的被害,李莲英的受宠,联军的入京,圆明园的纵火等地方,使我满肚子激起了义愤。还有一部,是署名曲阜鲁阳生孔氏编定的《普天忠愤集》,甲午前后的章奏议论,诗词赋颂等慷慨激昂的文章,收集得很多;读了之后,觉得中国还有不少的人才在那里,亡国大约是不会亡的。而这三部书读后的一个总感想,是恨我出世得太迟了,前既不能见吴梅村那样的诗人,和他去做个朋友,后又不曾躬逢着甲午庚子的两次大难,去冲锋陷阵地尝一尝打仗的滋味。

这一年的暑假过后,嘉兴是不想再去了:所以秋期始业的时候,我就仍旧转入了杭府中学的一年级。

(原载一九三五年二月五日《人间世》第二十一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偶然读到《古唐诗合解》中的几句古歌,让船初开时满怀希望、兴高采烈的少年体会到了离家的伤感,真正成熟起来。
B.虽然杭府中学是杭州最难考的中学,但作者似乎也没觉得应考过程有什么困难,倒是在杭州游山玩水让他感到很开心。
C.文中以“香菱学诗”自况,表明作者在当时已经对诗歌写作有了兴趣,而杭州秀美的湖光山色本来就是写诗的好素材。
D.作者说“恨我出世得太迟了”,既表达了他没能与吴梅村生活在同时代的遗憾,也表明了他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抱负。
2.下列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不同角度反复渲染求学路途遥远与交通条件落后,表现了当时出远门的不易,也暗示了作者将去更远的嘉兴求学。
B.阅读《吴诗集览》《普天忠愤集》等书,让作者认识到杭州是比嘉兴更易实现理想的所在,为下文去杭府中学读书作铺垫。
C.“而西湖又是可以比得西子的消魂之窟”,化用了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对西子的敬意。
D.这篇自传性的回忆散文,总体上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作者当年远离家乡、投考求学的前后经历,既热情坦率,又圆融自然。
3.郁达夫“自叙传”式的散文具有一种毫无保留的“真”,这源自他“率真”的性情。请以文中画线句为例,分析其是如何表现少年的“率真”性情的。
4.“我”曾到比杭州离家更远的嘉兴读书,但后来又坚持转入了杭州的杭府中学。那么如何理解“远一程,再远一程!”这一标题的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2023-11-16更新 | 35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医

马伯庸

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

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成为一种本能。

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勇气。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 is our 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

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

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

唯一的问题是,她太累了。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

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

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靠一点点烧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会干扰手术。

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

张竹君暗自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镊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一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

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武昌城里不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方三响的压制,身体向前顶去。偏偏张竹君因为过于疲惫,注意力有些涣散,一下子被伤员撞歪了身体,手术刀当啷一声落在了地上。

方三响急忙松开病人,要过去搀扶张校长,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被刀割出一条血口子。

方三响见状大惊,这刀身上的血污尚没清洗,极容易造成感染。张竹君却先抬起左手,强忍剧痛道:我的手不成了,先叫孙希来给病人做完手术。

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了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

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继续帮伤员拔弹头。

方三响则把张竹君搀到旁边的藤椅上,抓起旁边的烧酒壶直接淋上去。红会储备的酒精一早便用尽了,只能靠当地酒坊捐的十几坛樊口春烧酒支撑。对酒徒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酿,至于消毒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这个刀口狭长而深,边缘平直,可见刀刃之锋锐。不幸中的万幸是,总算没伤到神经与肌腱,但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再执刀了。

张竹君全程神色淡然,任凭方三响拿开水烫过的棉布条做包扎,半点仪态不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她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

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我小时候听阿妈讲古,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

姚英子心疼道:您快别讲话了——方三响,你包扎之前,敷抗毒粉了没有?方三响两手一摊:没有,硼酸早用光了,只有烧酒。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么可以不敷?

张竹君抬手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别责怪三响,要骂也是骂沈敦和。讲那么多大话,怎么物资却送不上来?

对于这种日常嘲讽,姚英子和方三响装作没听见,好说歹说把她哄去后屋休息。从后屋出来以后,姚英子小声抱怨道:唉,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

从汉阳撤退之后,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主动请辞,宣布返回上海,再图北伐云云。结果没过两天,大都督黎元洪也离开武昌,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如今城里只剩一个蒋翊武主持大局。这一系列变动,导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

方三响归队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此时听到抱怨,眉宇间的郁结更深了。姚英子懊悔地拍了一下脑袋,正想着怎么转移话题,方三响却主动开口道:今天军政府的公告说,江浙沪联军已占领了南京,整个江南尽归义军所有。英子,你不必气恼,各省援军正纷纷赶来,武昌只要自己多撑一撑,便不会垮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对张竹君的手术刀描写详细,让读者意识到手术刀对医生的重要性,这与后文担心手术刀受损的情节相吻合。
B.敷毒粉、硼酸等医药用品的描写,武昌、汉阳、黎元洪、黄兴等真实名字的呈现,表明本文实乃对真实历史的记录。
C.文中直接引用了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英文原句真实呈现了人物忠于所学,翻译句又进行了强调。
D.本文情节从张竹君医生做手术到她误伤自己,接着孙希前来救急,最后张医生伤无大碍,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文末通过对话简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未及时输送物资,主要是出于缺少物资的急切心理。
B.姚英子认为物资匮乏另有原因,表明医疗人员对时局的认知不尽相同。
C.战时总司令黄兴返回上海,大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昌,证明军政府工作较为混乱。
D.方三响分析了义军的作战形势,开导英子不必气恼,体现了武昌城内人心惶惶。
3.本篇小说标题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大医”之“大”体现在何处。
4.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本文将“名剑需用血来祭”与张医生手术中不小心划伤自己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这有着怎样的用意?谈谈你的理解。
2023-11-12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雪球的人

包鑫

直到天明,人们才发现碧瓦上撒了一层薄雪。曲阜的初雪是在夜晚悄悄下的。金黄的银杏叶有如马耳,将雪抖得簌簌扑落,未及落地,就在风中化了。路面的雪同样待不到鞋印与车辙,就干净地消失,消失得干干净净。

雪客是老友,久别未相逢,这不免让人失望。在太阳尚未高挂之前,我走进明故城,见行人寂寂,游人稀疏,青石板上也已无清脆的马蹄声。这期间,一些导游不时问我要不要参观,一些蹬三轮载客的问我要不要转转。几个月来,他们的营生不太可观,这自然是疫情闹的。

我走着走着,在这老城里寻找雪客的辞别之迹,就有路旁红枫树上洒落的雪粒扑面而来。拐进阙里街,红墙内的翠柏顶上托着一捧雪,太阳照着亮眼,似乎就要消失。从牌坊上、墙檐上融化的雪水滴在石板路上,卖古玩的老人正躬身蘸着雪水写大字。我绕着字走过,转到孔庙南面的万仞宫墙下,阳光正照着城关与古钟,照着旌旗与大鼓,也照着蹲靠在城墙根的一位老人。

我走过去时,他掀高帽檐,拉低口罩,热气腾腾地说:

买吗小伙子?一块一个,不论大小。

我看到在他面前摆着一堆大小不一的雪球,五五二十五个,大的如黄梨,小的如青杏。

我说:您是艺术家啊大爷。

什么艺术家,这是正经营生,他说,买的那才叫艺术家。

从他一身的蓝灰衣装来看,的确和所谓的艺术家无关。他也许是在夏天卖冰棍的。

要买得趁早啊,雪球能等人吗?他袖着手说。

我就挑了一个最大的扫码买了。拿在手里掂量了掂量,在耳边晃晃,在鼻前闻闻,又对着太阳瞧了瞧。

真结实啊。我说。

那是。他说,这是昨晚下的雪,下得薄小,但是纷纷扬扬,一片是一片。像孔子说的,‘君子无所争’,不争不抢,不紧不慢,不急不怠,不追不赶,该什么时候下就什么时候下,该落到哪儿就是哪儿。天还没亮我就起来,净了手,从磨台、案板和树枝上揩下来,一点一点地团成球按结实,这样不容易化。

围上来了几个人,有的对着他拍照,有的像买瓜一般,挑挑拣拣,挨个掂量。那两个女学生买了一个大的,托在手里拍,又拉远了将雪球和万仞宫墙框在一起拍,之后便相揽着胳臂走了。

一对情侣凑过来,女的说:

大爷,你应该把这些雪球捏出花样,那样卖得更多,卖得更贵。

说着把手中的雪球捏碎,想重新打造,可是太结实。她突发奇想,拿了一个稍小的雪球放在大的上面,找了一根草棒插上去,塑成了一个雪人。之后她把雪人交给男友,拿了两个大的,跑出去没多远,就回过身照着男友扔了过来,雪球的一声碎在了蓝色冲锋衣上。男友不敢扔掉手中的雪人,还需要一边护着雪人一边躲避雪球,躲闪不及,不料被第二个雪球正中额头,他哎哟了一声。

哈哈,真狠啊你。他看着雪球掉在地上打转,硬得能当球踢了。

我笑了笑,托着我的雪球走到了西边的半壁街。街两旁的银杏树的叶子大都掉光了。我想起曲阜人常打趣,说曲阜没有春秋,只有冬夏,因为《春秋》被孔夫子写掉了。但如果要说曲阜真有秋天,那可能也只有这一条街吧。我从南走到北,又原路走回,两手不断倒替着雪球。等转回到万仞宫墙下的时候,那个卖雪球的人已经走了,地面留下一圈圈融化的雪迹,这正是久违的雪客最后的辞别吧。

我手中的雪球也慢慢融掉,两只手在冷冬已被暖得红彤彤了。

(选自微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雪球的人”也是生活中普通的一员,“蹲靠在城墙根”,最后悄无声息地走了,不知姓甚名谁,也不知家居何处,但令“我”难以忘怀。
B.“几个月来,他们的营生不太可观”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老人卖雪球之举也就具有了较强的现实意义。
C.小说将笔触集中到卖雪球的老人身上,寄托着作者对颇具创意和艺术感的生财之道的由衷的赞赏之情。
D.“像孔子说的,‘君子无所争。不争不抢,不紧不慢,不急不怠,不追不赶,该什么时候下就什么时候下,该落到哪儿就是哪儿。’”卖雪球老人随口道出,表明了在曲阜这个特定地域儒学潜移默化的影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雪景的描写,为后文老人卖雪球做了必要的铺垫,“金黄的银杏叶有如马耳,将雪抖得簌簌扑落,未及落地,就在风中化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充满动感,生动形象。
B.“我”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而非作者本人,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与亲切感。
C.小说中一对情侣活泼开朗、充满情趣,他们的出现为小说平添了一抹亮色,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D.小说综合运用动作行为、语言、心理描写等方法,完成了对卖雪球老人形象的刻画塑造,使之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3.小说刻画了“卖雪球的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4.小说结尾“我手中的雪球也慢慢融掉,两只手在冷冬已被暖得红彤彤了”。“暖”字意蕴丰厚,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3-11-12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红旗下(节选)

老舍

在亲友中,二哥福海到处受欢迎。他长得短小精悍,圆圆的白净子脸,双眼皮,大眼睛。梳着不松不紧的大辫子,既稳重又飘洒。他请安请得最好看:先看准了人,而后俯首急行两步,到了人家的身前,双手扶膝,前腿实,后腿虚,一趋一停,毕恭毕敬。安到话到,亲切诚挚地叫出来:“二婶儿,您好!”而后,从容收腿,挺腰敛胸,双臂垂直,两手向后稍拢,两脚并齐“打横儿”。这样的一个安,叫每个接受敬礼的老太太都哈腰儿还礼,并且暗中赞叹:我的儿子要能够这样懂得规矩,有多么好啊!

他是熟透了的旗人,可是,他的惊人之笔是在这里:他是个油漆匠!我的大舅是三品亮蓝顶子的参领,而儿子居然学过油漆彩画,谁能说他不是半个旗人呢?

按照我们的佐领制度,他应该去当兵。可是,旗人越来越多,而旗兵的数目是有定额的。于是,老大老二也许补上缺,吃上钱粮,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赋闲。于是福海二哥决定自己去学一门手艺谋生。

大哥不幸一病不起,福海二哥才有机会补上了缺。于是,到该上班的时候他就去上班,没事的时候就去做点油漆活儿,两不耽误。当二哥做活儿的时候,他似乎忘了他是参领的儿子,吃着钱粮的旗兵。他的工作服,他的认真的态度,和对师兄师弟的亲热,都叫他变成另一个人,一个顺治与康熙所想象不到的旗人。

大姐夫总觉得二哥的当油漆匠不足为法。大姐夫长脸,高鼻子、大眼睛,他坐定了的时候显得很清秀体面。可是,他总坐不住,像个手脚不识闲的大孩子。一会儿他要看书,一会儿想起应当放鸽子,一会儿又哼哼唧唧地往外走,到街上去看出殡的。

他很珍视这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他以为这种自由是祖宗所赐,应当传之永远!因此,他觉得福海二哥去当匠人是失去旗人的自尊心。

在我降生前的几个月里,我的大舅、大姐的公公和丈夫,都真着了急。他们都激烈地反对变法。大舅的理由很简单,最有说服力:祖宗定的法不许变!大姐公公说不出更好的道理来,只好补充了一句:要变就不行!事实上,这两位官儿都不大知道要变的是哪一些法,而只听说:一变法,旗人就须自力更生,朝廷不再发给钱粮了。

大舅已年过五十,小辫儿须续上不少假头发才勉强够尺寸,而且因为右肩年深日久地向前探着,看起来颇欠英武。自从听说要变法,他的右肩更加突出,差不多是斜着身子走路,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似的。

大姐的公公很硬朗,腰板很直,满面红光。他每天一清早就去遛鸟儿,至少要走五六里路,尽管他这么硬朗,可是听到铁杆庄稼有点动摇,也颇动心,他的咳嗽的音乐性减少了许多。他找了我大舅去。

笼子还未放下,他先问有猫没有。变法虽是大事,猫若扑伤了蓝靛颏儿,事情可也不小。

“云翁!”他听说此地无猫,把鸟笼放好,有点急切地说,“云翁!”

大舅听出客人的语气急切,却不马上动问。他先去看鸟,而且相当内行地夸赞了几句。直到大姐公公又叫了两声云翁,他才开始说正经话:“正翁!我也有点不安!真要是自力更生,您看,我五十多了,可叫我干什么去呢?这不是什么变法,是要我的老命!”

“是!”正翁轻咳了两下,几乎完全没有音乐性,“云翁,您看我,我安分守己!可是,我总得穿得整整齐齐吧?我总得来个木樨肉下饭吧?我总不能不天天买点嫩羊肉,喂我的蓝靛颏儿吧?难道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应该!”

“咱们哥儿们没做过一件过分的事!”

“是嘛!真要是不再发钱粮,叫我下街去卖……”正翁把手捂在耳朵上,学着小贩的吆喝,眼中含着泪,声音凄楚,“赛梨口耶,辣来换!我,我……”他说不下去了。

老哥俩又讨论了许久,毫无办法。于是就一同到天泰轩去,要了一斤黄酒,几个小菜,吃喝得相当满意。吃完,谁也没带着钱,于是都争取记在自己的账上,让了有半个多钟头。

可是,在我降生的时候,变法之议完全作罢,云翁与正翁这才又安下心去,常在天泰轩会面。每逢他们听到卖萝卜的“赛梨口耶,辣来换”的呼声,都有点怪不好意思:做了这么多年的官儿,还是沉不住气呀!

大姐夫,在变法潮浪来得正猛的时节,佩服了福海二哥。他非常严肃地跟大姐讨论:“福海二哥真有先见之明!我看咱们也得想个法!”

“你有什么主意,就说说吧!”大姐问他。

大姐夫惨笑了几声,说:“现而今,当瓦匠、厨子什么的,都有咱们旗人。”

“你打算……”大姐微笑地问。

“我看哪,我就当鸽贩子去,准行!甭多了,每月我只做那么一两号买卖,就够咱们俩吃几十天的!”

“那多么好啊!”大姐信心不大地鼓舞着。

大姐夫挑了两天,才狠心挑出一对紫乌头(鸽子品种)来,去做第一号生意。及至到了鸽子市上,认识他的那些贩子们一口一个大爷,反倒卖给他两对鸽铃。他没敢再和大姐商议,就偷偷撤销了贩卖鸽子的决定。

变法的潮浪过去了,他横眉立目地满街走,倒仿佛那些维新派是他亲手消灭了的。同时,他觉得二哥是脚踩两只船,有钱粮就当兵,没有钱粮就当油漆匠,实在不能算个地道的旗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为叙述者,通过“我”的观察视角来反映旗人的生活状态,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B.小说中写到了二哥做活时的种种表现,意在塑造一个从旧秩序中寻找出路的人物形象。
C.正翁等人受变法影响,不得不做出改变,如学小贩吆喝等,旨在突出旗人已开始自谋出路。
D.小说人物性格鲜明,二哥和正翁等人面对时代浪潮的不同选择,揭露了八旗制度的腐朽没落。
2.关于文本和《茶馆》第一幕的比较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故事都以戊戌变法为背景,都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来展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B.大姐的公公和松二爷都十分喜欢养鸟,他们整日无所事事,是清朝晚期没落旗人的典型代表。
C.本文以旗人为切入点,剖析了他们的生存状况;《茶馆》讲述了各色人物生活变化,旗人只是其一。
D.本文侧重以描写和议论塑造人物形象;《茶馆》主要通过众多角色对话,展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
3.文本开头细致描写了二哥福海请安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使语言风趣幽默,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

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巴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巴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她的头发稀疏而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

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渔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渔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得弥漫下来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逝川”取自《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小说中意在强调时间与岁月的流逝不可抗拒,表现了人在其中的悲怆,也表达了对苦难的消化,对生命的礼赞。
B.“多么不是时候……”展现了胡刀雪夜来访的心理,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胡刀对打扰吉喜的愧疚。
C.面对接生的请求,吉喜在下雪天不顾严寒,也不顾捕泪鱼祈福的习俗便出门了,体现了她的热情善良。
D.吉喜认为胡会像“蚂蚁、青蛙、巴儿狗”,既描写了胡会从逝川上游走近的过程,又蕴含了吉喜的爱意。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运用复沓的手法,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B.第三、四段将年轻的吉喜与“干瘦而驼背”的年迈吉喜作对比,表现她内在生命力的枯萎和衰竭。
C.没有捕到泪鱼的吉喜惊讶地发现木盆里有“十几条美丽的泪鱼”,卒章突转,既在意料之外又符合情理。
D.结尾“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既呼应为产妇接生的情节,又留有余韵,耐人寻味。
3.迟子建说“逝川上的那种会流泪的泪鱼,当然是我的创造”,这个被创造的泪鱼与吉喜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在叙事时,不止一次在现实中插入吉喜的往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射圃曹霑连中三元

端木蕻良

纳尔苏回头看福彭,福彭便知轮到自己了。

今天,他连辫梢儿上都有使不完的劲儿。他看着前面的演习,早已按捺不住,想在父亲面前大显身手了。可惜父亲并不考他全部武功,单单考他一门射箭。他在父亲的眼光下,上前请安后,快步走到弓箭架旁。

福彭挽弓已过了十个力,但他不敢在父亲面前卖弄。他预先就打算只挽到九个力,就取了可挽十个力的弓过来。

这是一支撑木弓,他随手弹动了一下弓弦。弓胎正面装饰着带花纹的牛角,背面绷着筋胶,再蒙上桦树皮。这也称为教射弓,弓弦是以缠丝弦二十余根作成一股,外面用丝线横缠。每幅七寸多,再空一、二分不缠。这样在不张弓时,可以把弦叠为三折,容易收存。

福彭又在箭架上取下三支青鹤翎箭。这是教阅用的髓箭,用短木雕空,箭杆飞出,随风嗖嗖作响。加上箭簇上面一个小小的骨角哨儿,哨声止处,就霍然中的。

福彭本来可以发连弩的。他想,在父亲面前,不可流露一丝儿夸耀神情,免得父亲斥骂他锋芒毕露。只见他轻舒猿臂,慢展熊腰,把弓拉满,嗖、嗖、嗖,三箭带着哨音连声中的!

在幕僚清客们的喝彩声中,纳尔苏微微点头,把自己拇指上的一个玛瑙斑指,退了下来,交给老太监给福彭套在手上。

福彭行礼谢过,请求父亲道:儿子可否背后拉弓,射上三箭?请王爷允儿一试!

纳尔苏听了,含笑应允。

福彭把弓转到背后,侧身拉满弓弦,就和刚才挽弓一样从容,一样自如,三支箭,全中靶心!

小子们马上把箭靶抬到纳尔苏面前,向王爷报喜。

纳尔苏看到三支箭一簇儿地立在靶心,不觉喜上眉梢。他轻轻将箭拔出,用手掂了掂分量,交给家人收了起来,便命曹霑前来射箭。

曹霑看见福彭得了头彩,便觉精神百倍。他没请示平郡王,竟连取三支箭,一口气射出。三支箭就如串在一根线上一般,连发连中。在一旁观看的齐声说:小小年纪,毕竟不凡!

王妃早在大玻璃窗内,把福彭和曹霑的射箭本领,一一看在眼里。四格格在旁更是高兴不已。

王妃早已给曹霑准备下贺礼。如果射中,就作为奖品;如果不中,就算鼓励。准备的是一套《朱子语录》,一只桦皮箭壶,其中有辽东栝矢弓一支,雕翎箭三支。还有一柄少见的阿昌小腰刀,一口平郡王幼年戴的佩剑,这是纳尔苏郡王趁着这次试箭的机会,颁赐给他的。

王妃将这些礼物交给荣华和桂枝两个丫鬟抬了出去。丫鬟们抬着一个金漆小桌,桌上陈列着四件礼品。

幕僚和清客们一见,不免又倒出了一大堆恭维吉利话来,说什么世子和哥儿,连试连捷,将来殿前应试,也是稳操左券,定能名扬天下了。

纳尔苏郡王满腔喜悦,一手拉着曹霑,一手拉着福彭,领着他们到屋里向王妃报喜去了。

王妃自是喜欢。吩咐丫鬟取来果品给他俩吃,又问他俩近来可写了什么诗词?王妃的意思是要他俩拿出现成的诗词在王爷面前显派一下,能使王爷更加高兴,更加夸奖他俩。没想到这一问,倒引起了纳尔苏的兴趣,立即就要出题,考考他俩的文才了。

纳尔苏给福彭出了《论语》上的一句:见善如不及;给曹霑出了《中庸》上的一句:明则功,要他俩一旁去思考作文。

四格格捧来一盅舅舅最爱吃的大方茶,笑吟吟地道:外甥女今儿可开了眼界啦!原来打仗是这样摆开阵势打的呀?

纳尔苏不禁笑道:傻孩子,仗才不是这样打呢!这是操练,摆样子给人看的!

王妃道:等你舅舅什么时候得闲,要他给你们讲讲,这仗,到底是怎么打的。

四格格道:那敢情好!那就更长见识了!

没有一盏茶的工夫,曹霑首先就把文章交上来了。接着,福彭也把文章交到了父亲手上。

纳尔苏一一看过,见他们写得起、承、转、合,都很自如,自是点头,他教导他俩:作八股文,贵在一个熟字。熟能生巧。巧则合,天衣无缝,无可挑剔。作制艺诗,也是如此。像《湘灵鼓瑟》,是不足为训的,总以‘颂圣’为正。要练达有素,不管什么题目,就都能落到‘颂圣’这个题眼上来。

纳尔苏呷了一口茶,继续说:后人都喜危言耸听,好像李杜文章,都是离经叛道之作。其实,他们都有‘颂圣’这种本事。李白承旨作的诗,不用说了。试问杜甫哪首诗曾经离开忠君爱国的意思?应值的诗:‘不寝听金锁,因风响玉珂。’这且不说它了,就如《佳人》这首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不是也有不忘君主的意思在吗?

福彭深知曹霑,只要听到这一类的训导,便会心不在焉。他忙向曹霑示意,叫他赶快说几句顺应的话来。

谁知曹霑只听见颂圣两个字,其他什么也没听见,所以,什么话也没说出来。

纳尔苏又道:如:‘宵寐匪祯,札闼洪庥’……当纳尔苏说到字时,因要避讳,便停了一下,未将字说出,便接下去了:……以此訾人,是欧公正当处也,但也有失之于浅易之处。含而不混,浑然天成,如天池之笔,八大之墨天池之笔,八大之墨:天池是徐渭的号,八大山人是朱耷的号。他俩都是明代具有独特风格的大画家。现在家家都唱‘还魂、惊梦、闻铃、仙访’,冷落‘四声猿’,华而不实,秀而不工,媚俗取宠,这是最坏人心术不过的!

纳尔苏和福彭、曹霑见面的机会极少,想传授给他们的话又太多,话匣子一开,就收不住了。讲到这里,觉得主要意思已经说清楚了,便煞住道:当今天子圣明,国家承平。只要你们力求上进,前途自是无可限量!不过,你们从小就得父荫祖德的庇护,生在福里,长在福里,你们自幼就该互相砥砺,如切如磋,才能上进!

(选自《曹雪芹》,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福彭为父亲并不考他全部武功感到可惜,可见他不止认为自己射箭功夫高超,而且其他方面也身手不凡。
B.王妃给曹霑的贺礼体现了长辈的关心,有奖励和鼓励的两手准备,既有《朱子语录》的书籍又有箭刀剑之类武器,
C.曹霑看见福彭得了头彩,没请示平郡王就连取三支箭连中三元,表现了他的天真,也太突出了他年纪虽小本领不凡。
D.纳尔苏对福彭、曹霑既有热情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期望,又有力求上进互相砥砺的要求,还有对他们不要依靠父荫祖德的含蓄提醒。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撑木弓的结构和装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也对青鹤翎箭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突出了弓箭制作的精良。
B.小说对纳尔苏“轻轻将箭拔出,用手掂了掂分量”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纳尔苏是射箭的行家和武功的高超。
C.小说中写四格格的两处并不是闲笔,第一处她的高兴衬托了射箭者的技术高超,第二处和纳尔苏的对话表现她的天真和纳尔苏的慈爱。
D.小说与曹雪芹《红楼梦》的语言风格相同,主要是凝练精致的词句,在通俗中显得典雅,文章因此显得雅俗共赏。
3.小说是如何塑造福彭这个人物形象的?
4.小说写纳尔苏考查福彭和曹霑文才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2023-11-09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格比的小堂倌

【英】狄更斯

我是马格比的小堂倌,这就是我的身份。

你不明白我的意思吗?多么可怜!但我想你明白,你应当明白。瞧这儿,我是马格比车站饮食店的伙计,我们最大的骄傲便是从没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

这是个快活的场所!真的,我们是马格比的模范餐室。我本人原来对顾客也客客气气,但我们的老板娘一下子把我改造好了。

这真是个逍遥自在的地方!我认为,我们饮食业在整个铁路线上,是唯一真正享有独立自主地位的。只有在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当然,我这是指我们大不列颠),饮食业才合乎养生之道,对顾客的口腹之欲发挥了如此显著的节制作用。 有一个彬彬有礼的外国人,摘下帽子,要求我们的老板娘和女士们给他“一小杯白兰地”,她们只是透过他望着他背后的铁路,毫无反应,他只得亲自动手,大概这是他本国的习惯,这可不得了,我们的老板娘顿时怒火直冒,来不及搽发蜡,便竖起眼睛,劈手夺下了盛酒器,喊道:“放下! 不准自己动手!”外国人吓得脸色发白,耸起肩膀惊呼道:“我的天!这是怎么回事?”我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些外国佬,我们的老板娘才想上法国实地考察,看看那些吃青蛙的家伙怎么经营饮食业,好做个比较,明确认识到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的饮食业如何出类拔萃。我们几个女招待,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一致表示反对,因为正如她们每人说的,尽人皆知,除了英国,没有一个国家精通做生意的门槛。既然如此,何必自找麻烦,要证明业已证明的真理?然而老板娘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买了一张船票,动身走了。

斯尼夫是嗤夫太太的丈夫,是我们店里一名无足轻重的正式职工。 有时我们忙得不可开交,便让他拿着开塞钻站在柜台后面;但是只要应付得了,从不请他帮忙,因为他对顾客低声下气,实在叫人受不了。几个女招待对他很不客气,看到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便把东西从他手上拍掉;看到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便把他的话打断,不让他往下说。这样,她们弄得他老是眼泪汪汪的,仿佛他没有把芥末撒进三明治,却撒进了自己的眼睛。

我们的老板娘出国考察期间,店务便由嗤夫太太负责。她常把顾客弄得哭笑不得,真是妙不可言!

老板娘回来了,据说,带回了不少骇人听闻的信息,她宣布,在一星期中生意最清淡的时刻,在梳洗室报告她出国考察的见闻。

梳洗室布置得庄严肃穆。 两个学员用花在墙上布置了三组花纹,一组的文字是:“英国永远不向外国学习!”另一组是:“不让顾客得逞!”还有一组是:“这是我们饮食业的大宪章。”整个设计华丽美观,可以与舒坦的心情互相媲美。

老板娘登上了庄严的讲台,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喷夫小姐和吹夫小姐坐在她的脚边。她们后面,一般人不易看到的地方,是一位小堂倌,那便是在下。

老板娘板着脸,向周围扫视了一眼,问道:“斯尼夫在哪里?”

嗤夫太太当即答道:“我想最好还是别让他参加。他是一头蠢驴。”

老板娘赞同道:“他的确是一头蠢驴。但正因为这样,不是更加应该对他加强教育吗?”嗤夫太太说道:“可惜什么教育对他也不起作用。”

但老板娘自有主张:“以西结,叫他进来。”

我把他叫了进来。这家伙垂头丧气的,一进屋便遭到了众人的呵斥,因为他仍随身带着开塞钻。他辩解说这是“习惯力量”。

“力量!”嗤夫太太道,“我的天,请你别再谈什么力量。听着!站在这儿别动,把背靠在墙上。”老板娘开始道:“我本来不打算讲那些令人作呕的见闻,但我还是决定谈一下,因为我相信,这能使你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行使你们在一个宪政国家中的权力,更加忠于我们的格言。”

那些学员,作为格言的制造者,当即响应道:“对,对,说得对!”斯尼夫刚为参加这大合唱表现了一点意向,所有的眉毛已向他皱了起来,吓得他只好半途而废。

老板娘接着道:“法国人的卑贱无耻,从他们饮食业中奉承顾客的风气看来,已相等于拿破仑臭名远扬的任何卑鄙行径了。”

“信不信由你们,但我得告诉你们,当我踏上,”说到这里,她狠狠瞪了斯尼夫一眼,“那个大逆不道的国土后,我立即给领进了一家饮食店,那里——我毫不夸张——出售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食物!”

大家喊道:“可耻!”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

老板娘继续补充道:“我要求你们以最大的愤怒注意我的话:他们对顾客服务周到,不,简直可以说彬彬有礼!”

我和女招待们无一例外,一致发出了愤怒的狂叫。

骚动的会场突然安静了。原来,讨好顾客的天性使斯尼夫再也忍耐不住,在头顶上挥舞着开塞钻,奔出了屋子。

你如果到马格比车站附近饮食店来,你假装不认识我,我会把右手的大拇指伸到肩上,向你指出哪位是我们的老板娘,哪位是喷夫小姐,哪位是吹夫小姐,哪位是嗤夫太太。但是你再也见不到斯尼夫了,因为那天夜里他就失踪了。 他是遇难了,还是给撕成碎块抛弃了,这我说不清楚,我只知道他的开塞钻作为他一味奉承顾客的罪证,依然留在店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对付这些外国佬”,这是老板娘上法国考察的目的,因为她对外国人一声大喊,且动手夺下盛酒器,吓到了外国人后,事后有了自我反省。
B.嗤夫太太十分看不起自己的丈夫,称呼他为“一头蠢驴”,不愿意让他参加老板娘组织的报告出国考察的见闻的大会。
C.“我”是马格比的小堂倌,原本有自己的主张,但慑于淫威而屈从于老板娘,代表着英国社会中具有奴性特征、不敢反抗的人。
D.“开塞钻”最后依然留在店里,暗示了英国这种荒诞的观念最终会被历史扫进垃圾堆,而以“开塞钻”为典型的服务意识迟早会到来。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同时“我”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
B.“所有的眉毛已向他皱了起来”,这一细节反映了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完全听从于老板娘,一致反对斯尼夫的不同意见。
C.小说通过对老板娘的语言、神态和心理的精彩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傲慢、自大的心态,讽刺了当时的英国统治阶层。
D.“我说不清楚”,这是小说结尾对于斯尼夫结局的安排,表明了“我”对斯尼夫不幸命运是存疑的,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你是如何认识小说中斯尼夫这一形象的?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个关键词:讽刺艺术,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邢庆杰

太阳刚落山,千户营派出所指导员钟方格就接到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的指令,要他组织全所所有干警、辅警在晚上8点前到局里集结。

千户营是本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离县城40多公里,全是窄窄的乡村公路,没有一个小时到不了。自从半个多月前李所长被局里抽调到外地执行任务,所里的工作一直由钟方格负责。他当即把所里的十几个人召集起来,分乘三辆车赶赴县公安局。

今天又是什么任务呢?钟方格脑子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作为刑警出身的资深警察,他多次被抽调参加紧急行动,因此他知道,只有集合起来,把手机都收上去以后,才会知道行动地点和目标。

一个小时后,钟方格接到了具体的抓捕任务,去端一个涉毒的地下酒吧。

起初行动很顺利,钟方格他们从前后两边同时破门而入,把七八个正在吞云吐雾的人堵在了屋子里。

“蹲下蹲下,抱头抱头……”

在一片嘈杂声中,钟方格看到了一个人,脑袋“嗡”地响了一下,暗叫:真倒霉

那个人既不抱头,也不蹲下,他安坐在沙发上,悠闲地吸着一支烟。竟然是县公安局新到任的副局长刘东来。

见他不配合,一个民警拿出了手铐。

怎么办?钟方格的大脑急速运转起来。

钟方格原是刑警大队的一名中队长,参加工作以来,屡次立功,本来前途一片光明。6年前,他打掉了一个拦路抢劫的团伙,团伙的头目,竟然是局长的表侄,局长让他想办法给表侄脱罪,但当时已经铁证如山,他不愿昧着良心办假案冤案,最后局长的表侄被判了10年。事后不久,他竟被派到偏远的千户营派出所,成了一名普通干警。几年来,他一直被“穿小鞋”,几次升职的机会都与他擦肩而过。直到去年,那个局长被“双规”,新来的陈局长上任,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才把他提拔为派出所指导员。最近,局里空出一个刑警大队长的位置,听说要搞竞争上岗,钟方格觉得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偏偏这个刘副局长就是分管刑警大队的,今天要是得罪了他,恐怕这次竞争上岗又没戏了。唉!刘副局长怎么会有这么个恶习呢?

钟方格的这些思想纠结,只在电光火石之间。他下了抓捕决心的时候,那个民警已经给刘东来戴上了手铐……….

钟方格大喝了一声,都带走!

刘东来冷漠地扫了他一眼,顺从地和其他人一起被押了出去。

钟方格把抓捕的人员全部押送到局里,关进拘留室,就算完成了任务。

他在公安局院子里转了好几圈,纠结了一阵子,觉得还是应该把刘东来的事儿给一把手汇报一下。

陈局长上任以来,只要晚上有行动,他肯定在办公室值守,随时听取汇报,下达指示。他敲了门,刚进了陈局长的办公室,就听到有人喊道,钟大指导员回来了,刚才好威风呀!

竟然是刘东来!正坐在陈局长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冲他微笑。他吓了一跳,问,你……你是怎么跑出来的?

陈局长笑了笑说,没有提前告诉你,今天晚上,刘局是卧底,是配合你们行动的,要不,你怎么会抓得这么准?

钟方格恍然大悟,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他不好意思地对刘东来说,刘局,对不起,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么个小案子,您会亲自去卧底。陈局长哈哈大笑了两声说,刘局可不是专门为了去做卧底,主要的,是对你进行了一场特殊考察呀!

钟方格的汗都要下来了,今晚的行动,竟然包含着对自己的考察,好悬呀……

陈局长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方格同志,我知道你以前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我想了解一下,你经历了那一次不公处理之后,还有没有保留那一颗初心。

刘东来过来,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方格老弟,谢谢你,你给我们递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钟方格心情骤然舒朗起来,他大着胆子问,领导,那这次竞争上岗,什么时候开始?陈局长和刘东来相视一笑,几乎同时说,已经结束了,钟方格同志,祝贺你!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方格原是刑警大队的一名中队长,屡次立功,却遭到报复,被派到偏远的千户营派出所,甚至一度做一名普通干警,但他初心未改。
B.钟方格不愿昧着良心办假案冤案,甚至知道自己可能会遭受不公待遇也这样做,这是他身上最为闪光的优秀品质之一。
C.新上任的陈局长了解到钟方格曾经是一名屡次立功的优秀资深刑警后,认为他是一个人才,才把他提拔为派出所指导员。
D.局里空出一个刑警大队长的位置,且要搞竞争上岗,钟方格觉得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这说明他有较强的上进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方格所在的派出所在本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小说描述了其交通状况较差。
B.资深警察成了普通干警,呼应了后文钟方格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的内容。
C.画线句的心理描写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形象,反而使其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D.钟方格带领警员们抓捕涉毒人员时而刘东来在场是文章的高潮,激荡人心。
3.文章最后四段以三个人的对话内容作为结尾,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
4.这篇小说在短短的篇幅内情节起伏跌宕,究其原因在于设置了诸多伏笔。请找出小说有哪些伏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