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一届三中全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7 道试题
1 . 百年风雨兼程,世纪沧桑巨变。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时代,当时的时代主题是战争和革命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是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2012年11月至今是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四件大事。四件大事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光明日报《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材料三   作为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有着丰富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先后走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及进入新时代的不同阶段和时期,相应其精神演化也依次展现为:革命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精神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精神及其谱系探析》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国际、国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划线部分的提示信息,概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
(3)列举材料三中“不同阶段和时期”相关精神的两例史实。
(4)综上所述,归纳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民族复兴大业领导核心的原因。
2021-05-3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山西省太原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2 .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要求。
[党的历程刻骨铭心]

材料一   重大事件时间轴(局部)



[党的建设利国利民]

材料二   开放后的深圳当年共与客商签订885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51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3%,与此同时深圳人口激增,到1983年底就从原来的2万增至30万,蔬菜供应空前紧张,当时国家统一定价青菜0.05元/斤,深圳种菜成本是0.3元/斤。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搬升至1.2元/斤,后稳定在0.4元/斤。

——根据《深圳口述史》(下卷)整理

材料三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两岸同胞要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党的思想旗帜飘扬]

材料四   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材料一时间轴中1919年与1949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大事,请仿照材料一,绘制一个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事件事间轴》(不少于4个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
(4)中国人的梦想,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021-07-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醴陵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起在楚,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之废弃,为新军国图谋富强之两要端,而即以促进宗法封建贵族之崩溃。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在秦"使"新军国图谋富强"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做出"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重要会议是什么?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

材料三"推翻德川幕府的人且掌握政权,他们认为驱逐西方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秘诀·…为了保卫国家,他们显然要认真地改造国家。"


(3)材料三中"改造国家"的事件是什么?请写出他们从经济上"改造国家"的口号。

材料四 为了维护自由经济,不得不改变自由经济,为了维护民主制度,不得不调整民主制度。

——罗斯福 1933 年在美国国会上的讲话

"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本阶级的背叛者"

——美国大垄断财团对罗斯福的批判


(4)罗斯福新政实施的主要背景是什么?美国大垄断相批判罗斯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上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021-05-0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中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4 .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选择其中的任意两件事,写出其在中国革命进程的地位或作用。

材料二: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的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2)阅读材料二的内容,说出中共中央发表抗战宣言时的背景。结合所学,谈谈中国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原因。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70周年部分大事记



(3)联系所学,写出材料三中标志“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的相关事件名称。图示梳理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历程,请在B、C两处横线部分补充相应内容。
第一,标志中国新生的事件是                              
第二,标志伟大转折的事件是                              
第三,B处横线部分应填的内容是                           
第四,C处横线部分应填的内容是                        
2020-10-1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结合学过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1)中共的哪一次会议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材料二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邓小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建设经济特区的主要好处。结合学过的知识,你对特区的“特别”之处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材料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在发展中国家的起点上,通过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走出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9年10月25日人民网


(3)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共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是什么?这一“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对世界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020-05-2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6 . 走过120多个春秋的北京大学,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它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苦难与追求,又为民族复兴培养人才,振臂高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0年前,甲午战败,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改革旧教育、建立新学堂,成为了变法的第一要务,北京大学也由此而生……120年来,北京大学始终坚守着建校的初心和使命,坚守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庄严承诺。

——摘自林建华校长在北大120周年校庆典礼上的发言

材料二   然人物尽多,其中要以陈、胡、李、周四人起的作用最大,其影响所及不限于校内,抑且不限于北京一地而能风动全国者,则以种种刊物是不胫而走的。……以时间计之,‘五四’、‘六三’是一九一九年五月、六月的事,其时《新青年》刊行既满三年有半。正为在事前有这三年多的酝酿发酵而后乃有北京八校的学生行动和上海各地的罢工、罢市那些风潮出现。

——梁漱溟《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

材料三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待驱除倭虏复神京,还燕碣。

——由北大、清华、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校歌

材料四   1984年10月1日,北京大学师生参加国庆35周年庆典,在天安门前打出小平您好的横额,表达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声。


——摘自北大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京大学建校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京大学“建校初心和使命”。
(2)根据材料二,归纳梁漱溟认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北京八校的学生行动”和“上海各地的罢工、罢市那些风潮出现”分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北大等学校师生“万里长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南联大承载着什么使命?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大学生打出“小平您好”横额要表达怎样的心声?哪些政策或措施的实施激发了这些心声的表达?(列举两例)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京大学始终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给我们的启示。
2020-03-29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新中国六十年民生变化的背后,折射出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

材料一   1949年,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1)据材料一概述建国初期的民生状况。列举党和政府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的举措。

材料二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办好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口号……1960年春,粮荒问题日见严重,为了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饭,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如广西大力推广“双蒸法”:即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增加40%以上。由于口粮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指出这一时期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的重大失误。这失误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材料三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公斤,城乡人民穿着质量大有提高……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进入新千年,百姓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3)材料三折射出这一时期有哪些方面的新发展?指出推动新发展的原因。
(4)新中国六十年民生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2019-08-0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市观音片区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8 . 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征开始后,广大干部、战士眼看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红军屡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这与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发展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们因此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挥方针的结果。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材料二: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材料三: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极为重要的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的历史转折,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当代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屡次失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使得长征“几乎濒于绝境”的局面发生转变的是哪一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的背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会议”指的是哪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会议得以顺利召开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根据材料回答这次会议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有何认识?

2019-06-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19届九年级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9 . 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以“史诗般的进步”,让我们国家抵达全新的高度,激荡百年的民族复兴梦想,必将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1978年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用民族复兴的历史标尺,衡量改革开放的不凡意义.铿锵有力的话语,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谋划;是必胜的信念,更是改革的宣言。

(1)如何理解“1978年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的深刻含义?

材料二: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是如何进行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历史性改革的?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束90年代韧,国际国内形势相当严峻,国际上矛盾错综复杂,风云变幻莫测。随着苏联迅速解体,东欧国家易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顿时陷入低潮,两极格局彻底瓦解,世界力量对比失衡,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世界的大变动、大改组,对中国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同时,国内的形势也令人担忧.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封锁和孤立的政策,外商投资止步观望,不少地方出现经济发展速度放幔的现象。同时在思想政治方面,“左”的东西再次浮现.有的人对改革开放提出姓“资”还是姓“社”问题,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僵滞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手脚,许多人都在等待观望。1992年邓小平同志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重要谈话,指清了改革的方向,南方谈话被誉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影响极为深远。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国内外背景及影响。

材料四邓小平家中挂有一幅《双猫图》.一只猫毛色雪白、茸毛轻柔,另一只猫毛色乌黑、黑里透亮.画的上方,是几行道劲苍老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4)材料四中,“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精髓?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取得惊人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10 .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 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以来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这一时期据粗略估计,发表洋务运动研究的论文在1000篇以上,专著和资料近50部,虽然有分歧争论。但是更加客观公正。

——摘编自姜铎《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20世纪 70 年代与80 年代我们对洋务运动不同态度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八十年过去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萧条依然在美国人的集体心里中透射着浓重阴影,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爆发,大萧条的幽灵随即在整个国家徘徊,给脆弱的金融链条更多锤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思想界在最近两年里对罗斯福及其新政又一次给予了关注。一批关于新政研究的书,如塔格韦尔《为民主而战》、伯顿·弗尔森《新政还是苛政:罗斯福的经济遗产如何伤害了美国》等,不仅学术界的人读,在民间和政府官员中也颇为走红。

——摘编自龚小夏《美国反思罗斯福新政》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初美国出现对新政又一次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罗斯福的经济遗产伤害了美国”吗?
2017-05-2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学科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