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前,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共同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亮点纷呈,直抵人心。无论规定之细还是针对性之强,乃至措施之实,都可圈可点。“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不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其结果就会让新《规定》沦为银样镴枪头,看起来煞有介事,实则不中用、不实用。

校园食品安全之所以时有发生,一大原因就是监督失灵,该监管的不监管,。纵观新《规定》,在监管方面至少有三个新的特点:一是强化学校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二是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学校集中用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三是重视学校食品安全的社会共管共治。从一定程度上说,家长最关心孩子健康,最有动力行使监督权。如果家长也能参与食品采购、食堂管理、供餐单位选择等涉及学校集中用餐的重大事项并拥有尺寸之柄,准确掌握食品进货来源、供餐单位等信息,那么校园食品安全就会多一重保障。一言以蔽之,,多一些监管才会少一些隐患,校园食品安全的重锤须“砸”进监管者的心里。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对偶、比喻、借代B.对偶、夸张、比拟
C.排比、比喻、比拟D.排比、借代、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其结果就会让新《规定》变成表面看起来还不错实则不中用、不实用的内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信息的困境由过去的匮乏转化为过剩。一方面,海量信息以其无序性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无效信息、虚假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另一方面,人们应用媒体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如何快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成为迫切需求。诸如“今日头条”等资讯类App,借助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数据自动过滤掉部分信息,在短时间内呈现给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信息过剩的困境。

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激化了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市场需求决定着供给,用户对于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刺激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产生。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技术,通过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这种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较之传统的人工信息在内容的把关上更为精准,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私人定制”感,真正实现了用户对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摘编自齐沛尧《浅析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材料二

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高效地打造了一个“私人定制”的时代。然而换个角度看,技术、算法与其说是引领者,不如说是迎合者;与其说是提供思考的导师,不如说是强化偏见的囚徒。技术为用户量身打造信息,开启了符合读者口味的一扇窗,却关上了多元化的一道门。我们或可名之为“孤岛效应”——在自我重复、自我肯定、自我强化中,公众的知识、思想逐渐固化,成为海面上的一座座孤岛。只看自己喜欢的、只读自己认同的,难免会带来固执己见、固步自封的危险。

(摘编自《算法时代,人民日报透过舆情看大势》)

材料三

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流量焦虑”;而智能推荐改变原有分发模式,又带来了“算法焦虑”。流量焦虑之下,各种“哭晕体”“震惊体”频现,偏激观点、浮夸文风令人不适;算法焦虑背后,则是所谓的“推荐阅读”助长了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的传播。现实中,一些互联网信息平台确实在内容审核上下了大力气。某信息聚合类APP的员工中,内容审核团队几乎占去了一半。但“偏轨”问题一再发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内容的生产靠“众包(一种新闻生产模式,新闻机构通过网络平台邀请用户为新闻报道贡献内容,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特性,承担包括消息源、文字记者、摄影师、评论员等多种角色)”、内容的分发靠算法,这些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既缺少“总编辑”,也缺少“把关人”,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生产和分发一旦“去编辑化”,审核团队人再多,也无法应付海量内容。而如果媒体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既难言质量,也难保导向。

技术承载着价值,决定了它可以也应该成为主流价值的载体。比如,在决定给用户推送哪些内容时,不但要考虑用户的个人兴趣和习惯,帮助他们“各取所需”;更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技术不是号称中立、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应该成为启发思考、启迪智慧、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流量入口。

重视技术带来的问题,并不是要拒绝技术,而是更需要保持技术敏感,学会“驯服”算法、驾驭技术。算法的优势在于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这也启示主流媒体,不能再“埋着头”创作、“仰着头”传播,而必须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

(摘编自《用主流价值纾解算法焦虑》)

1.下列不属于对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产生的原因表述的一项是
A.海量信息以及其无序性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无效信息、虚假信息充斥人们的眼球,使当代社会的人陷入困境。
B.当代社会已经由信息匮乏转化为过剩,人们应用媒体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快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成为迫切需求。
C.当代社会高度信息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焦虑,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广泛的“流量焦虑”。
D.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能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私人定制”感,满足当代社会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算法推送能让被过剩信息包围的用户减少虚假信息的干扰,但又因“推荐阅读”的方式迎合用户而助长了虚假信息。
B.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受用户欢迎,看上去好像在引领用户成长,实则放弃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C.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使得一些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既难言质量,也难保导向。
D.一味追求“众包”生产新闻内容和靠算法分发内容都体现了互联网信息平台对技术的过分依赖,容易导致新闻价值偏差。
3.在信息化社会,众多网络信息平台盛行运用算法推送,你如何认识这一现象?请结合全文思考和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B.当下,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难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C.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可谓“内忧外患”,其中,突发疾病是猝死家中的主要原因。
D.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空巢老人问题日益严重。
B.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的数量很大,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然困难。
C.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都可以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D.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诸如“医保”改革政策得以落实,“空巢”之痛将有望获得有效解决。
3.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交网络让我们更近了吗?

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交流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过去的交流是鱼腹鸿雁,千里传信;现代的交流是书信电话,片语真心;网络时代的交流是面对电脑一遍遍地刷屏,等待对方的回复。

网络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社交网络的出现让网络的功能有了更大的扩展。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在动辄以万计数的好友和粉丝中,我们以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数接近9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今年注册用户将超过2亿;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有2.5亿。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正在慢慢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粘到这张大网中。

按照六度空间理论,我们最多通过6个人,便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在社交网络里,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只要你愿意,你甚至可以和一国总统成为好友。社交网络这种联络的作用让很多人觉得异常温暖,人类沟通的愿望也让社交网站承担了更多情感的使命。然而,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一个网名叫走饭的女孩在发表一条微博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几天后,人们知道她的名字叫马洁,是一个90后的南京高校学生。翻看她的微博,你会发现她一直在网上求救,只是没有人听到。我们不能把一个年轻生命的终结归罪于网络,但不得不怀疑,网络到底有没有让我们的关系变得亲密,我们对网络的情感期待是不是太高?

在网络上,我们有很多好友,却没有几个见过面的;加入了很多圈子,却没有几个真正有兴趣的。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有一个有趣的邓巴数理论,即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频繁交流的也就150人左右。

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技术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扁平和肤浅。我们简化了社交的流程,不再需要各种繁文缛节。但这种简化的结果是,我们只希望让人们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

提高人类的幸福感是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在使用社交网络沟通时也关注真实世界的交流,正确驾驭技术带来的变革,而不是让技术编织的网络掌控生活。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沟通便利不代表关系的亲密,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的进步。纸张比键盘更有热度,现实生活比虚拟社区更加阳光,真实的交流比数字的流动更温暖人心。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与人之间真诚和真实的交流有更重要的意义。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关于“社交网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交网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
B.马洁的死虽然不能归罪于网络,但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让人对网络的情感期待产生怀疑。
C.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接近9个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的注册用户也将超过2亿。
D.根据六度空间理论,承担着沟通使命及情感期待的社交网络得以出现和推广,因为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在于提高人类的幸福感。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根据邓巴数理论可知,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跟150人左右频繁的交流。
B.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是害怕别人诋毁自己,所以只希望让人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
C.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结识数以万计的好友和粉丝,最大的限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D.在社交网络里,我们必定找得到多年不见的老友,也会被自己喜欢的某个明星关注;只要愿意,我们甚至可以和国家领导人成为好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能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能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B.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进步,人们的幸福感并不来自社交的数量,也不来自沟通的频率。
C.虽然人们特别喜欢封闭自己,但还是形成了一定的社交形式,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的交流形式,现代的交流是书信和电话,网络时代则是电脑刷屏。
D.网络技术的发展固然可以给我们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便利,但我们不能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因为真实生活的交流更加温暖人心。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美国利用自己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超过其他国家的实力,借助自己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方面的垄断地位,在经贸谈判中恣意反复,对国际经贸规则任意破坏,目的是谋求更大的暴利。美国为什么会如此我行我素?不少人把缘由归于执掌美国政府的某一个人的执政风格和人生理念,这或许不无道理。但如果我们把美国相关贸易历史做一番简单的梳理,或许对当前这一轮贸易战中美国恣意妄为的贸易霸凌主义能有更多的认识。

历史上,美国在经济崛起过程中,就一直使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促进其经济发展。从1776年到19世纪20年代,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美国采用了全面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巩固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南北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工业发展程度较高,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但仍然继续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助推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二战后,美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开始推进多边贸易自由化,但仍将贸易保护主义作为缓解自身经济下行压力、应对主要经济对手竞争以及对战略竞争国进行战略打击的重要政策手段。

为维护霸权,美国曾大肆利用经济贸易手段打压眼中的对手。美国为服务于称霸世界的政治需要,对苏联、俄罗斯、伊朗和古巴等国,屡屡采取经贸霸凌,利用贸易禁运和投资限制等手段,打压对手,实现其战略利益。1946年,美国相关特别委员会提出实施范围广泛的出口管制,以对苏联进行限制。美国政府于1975年设立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可能涉及美国国家安全问题的收购、兼并业务进行审查。直至今天,美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经历了几次主要的立法及调整过程,每一次法律调整背后都有重点触发案例和相应的战略目标国。当前,特朗普政府基于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将中国作为未来战略竞争对手,正在通过进一步改革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加强出口管制,增加外资安全审查,以此对中国未来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进行战略打击。

实际上,为了维持其经济霸权,就是对盟友,美国历来都采取扶植和打压并举的策略。以日本为例,1950年日本出口额为8.2亿美元,到1981年则增加到1514亿美元。日本、欧盟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对美国制造业所构成的挑战和压力也相应逐步增加。制造业竞争优势的丧失使美国从贸易顺差国转为贸易逆差国。到了1984年,美国贸易逆差快速增加到1687.4亿美元。作为应对之策,美国对日本采取了强制自愿出口限制等数量限制,加征反倾销税和惩罚性关税等价格调整措施,发动汇率战等综合性手段,通过打压日本产品出口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限制作用。

不难看出,贸易一直被美国用作推进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的工具。表面上,美国是在用所谓公平合理的规则体系来对国际政治经济进行重构,实质上,美国是为了维护和推进美国的霸权理念与价值观。美国所谓的贸易规则和秩序主张不过是一套双重的标准,极具虚伪性。当然,美国政府毫无顾忌地推行贸易霸凌政策,必然招致其他经济体的对等反击,局势的最终走向也未必完全会按照美国政府的逻辑和预期发展。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7月3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美国来看,只要自己有多方面的实力,就可以对国际经贸规则任意破坏。
B.美国当前如此我行我素,就因为它在历史上在相关贸易上的做法一贯如此。
C.美国无论作为发展中国家,还是世界强国,直在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D.美国曾大肆利用经济贸易手段打压眼中的对手,如俄罗斯伊朗、中国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针对一些人对美国恣意推行贸易霸凌原因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B.本文论证的重点是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在历史上一直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文中举出美国对盟友也曾采用综合性打压措施的例子,更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末论证局势走向未必能如美国所愿,是因它使用的双重标准极具虚伪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发起当前新一轮中美贸易战,不仅基于经济利益,更是想对中国未来高新技术等产业进行战略打击。
B.二百多年来,美国在经济贸易上就没想过规规矩矩地公平地与别的国家进行贸易,这让他们屡屡获得利益。
C.美国人维护和推进美国的霸权理念与价值观的目的,是在他们所谓的贸易规则和秩序上更好地使用双重标准。
D.美国一经济学家曾提出霸权国的存在利于世界经济稳定,这种“霸权稳定论”是更赤裸的贸易霸凌主义。
2019-09-2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次元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亚文化族群。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上说,各种虚拟世界的卡通、动漫,电子游戏及其相关的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都可以归为二次元的范畴。

为何那么多人痴迷二次元文化?细究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是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二次元世界无法自拔,其实是不愿面对充满竞争和纷扰的真实世界。二是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族群往往要通过对亚文化的集体消费,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感知个体存在的价值。

二次元文化的盛行,于资本市场可能是利好,但对文化领域是喜是忧,则需要时间的验证。当下二次元文化的各类活动主要是在互联网这个场域完成的。新媒体不仅为二次元作品提供了便利宽广的展示平台,还为网络一代找到了同好聚集、思想碰撞的交流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二次元逐渐跳脱了孤立的虚构故事空间,超越了动漫的艺术形式,形成涉及人群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时尚潮流。然而,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使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窠臼。

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速。为了更好地获得年轻人的认同,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创作或评论引导的方式影响二次元文化,指引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鉴于此,国产二次元作品,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提倡的要素。二次元这种创作传播方式,须在中华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为青少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接打下基础,给主流文化的发展开辟更多维度。二是从注意力经济转向情感力经济。动漫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产二次元作品却更多地流于肤浅的无厘头搞笑,或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堆砌俊男美女、宏大场景。试问,如果没有充分的情感张力,又怎能与观众深度互动、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呢?三是取材于现实,靠生活质感打动观众。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二次元文化唯有回归现实,脚踏实地,才能更加震撼人心,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宋磊《面对"二次元潮流"   主流文化不应缺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二维图像构成的、画面是一个平面的艺术作品就称之为"二次元世界"。
B.事实已经证明,二次元文化的野蛮生长和良莠不齐对文化领域来说忧大于喜。
C.亚文化族群常常通过集体消费"二次元世界",从而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
D.二次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其原因是受众年龄的增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就二次元问题从解释概念到分析原因,再到解决问题,可谓层层递进。
B.文章基于对二次元文化的隐忧,最后提出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的三个办法。
C.虽无例证和数据,但文章能从理论高度进行逻辑分析,也同样使读者信服。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侧重点就在于剖析了二次元文化受到追捧的两大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只有对海量内容加以筛选、监管和把控,才能使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
B.如果青少年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二次元文化或许就没有这么火爆兴盛。
C.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二次元文化,是提升二次元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
D.二次元文化只有回归现实,脚踏实地,才能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2019-09-08更新 | 258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2018届高三4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数据研发,如今早已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麦肯锡公司的相关报告指出,大数据将会成为未来创新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的关键基础;“运用大数据进行决策”,也被列入了未来影响人类发展的23项技术变革之一,然而,对大数据发展的“负面性”,近年来不乏反思的声音。

美国《卫报》分析,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本身就已经变成了可被出售的产品。在反映人被科技操纵的美国电视剧《黑镜》中,有一集讲的是根据用户的社交网络数据评分,来预测一个人是否靠谱,是否有资格租房、坐飞机,评分高受人尊重,评分低则被轻视。大数据所延展出来的种种特性,令它多少显得有些技术型的“冷酷”。

人们害怕大数据的发展会使自己在未来被控制或被替代,这样的担心不能说是多余的。据欧盟统计,目前90%的工作都需要人们具备某种数字技能,而65%的欧盟新入学儿童长大后将从事目前尚不存在的职业。不过这一尚处于青年时期的“新技术”是复杂的多面体,因此观察也需要更丰富、多元的角度。

事实上,没有大数据时的人类社会,组成历史进程的每一个个体是极易“消逝”的。竹简、纸张被毁,一段历史也许就此被遗忘。影像也有被永久消除的可能性。而现在,当个体数据被一一抓取、储存、上传、记录,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就此定格为历史进程中的永恒坐标。

每5名中国网民就有一人追赶过“韩流”;《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时,美食类商品的购买高峰从白天变到夜晚......此前电商企业推出的“淘宝时光机”,通过大数据分析,清晰呈现了十年来用户的消费状况。诚如网友所言,“大数据骨子里是有温情的”。历史的发展潮流沉淀而来的大数据,同时又在精确地记录和塑造着历史,填补着个人记忆和情感消逝的遗憾。这或许可以说明,看似冰冷的数字,一旦和生活相融,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温暖。

“一个世纪前,最有价值的商品是石油,今天则是数据。”福布斯网站发表文章预测,2019年将在技术领域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不再仅仅是纯技术,会更多地应用于管理与实践。科技发展的初心是造福于人,摸清大数据的“脾气”“习性”,有效推动其和实体经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我们才有可能畅享数字红利。

(摘编自《和生活相融,大数据也可以有温度》,《人民日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信息可能被出售和担心未来被控制或被替代,这些都会使人们心生恐惧。
B.用大数据帮助人们记录一些重要信息,比其他任何方式都要来得持久和温情。
C.对大数据产品价值的认知角度、认知程度,都会影响我们对其温度的感受。
D.尽管大数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其发展势头仍锐不可当。
2.下列对原文论述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隐忧和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大数据发展的现状,作者观点积极乐观。
B.文章用电视剧剧情作为论据,充分证明了大数据的运用充满不近人情的冷酷性。
C.文章谈大数据的角度很独特,立足于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大数据产生的心理反应。
D.文章先交代大数据的发端和发展,然后分析其冷暖两面,最后倡导其有效运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欧盟许多儿童长大后从事的职业目前尚不存在,因此对于大数据需要更多观察。
B.没有大数据,个体生活极易“消逝”;有大数据,人们的生活和记忆会永恒存在。
C.如果能不断反思大数据的发展,就能使该技术在未来的管理与实践中造福于人
D.我们既可以利用大数据留住历史的印记,又可以借助它创造美好的未来。
2019-06-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部分重点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乡村、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生存的三类主要空间。比较而言,城市是多样文明要素高密度聚集的空间,乡村是文明要素低密度聚集的空间,自然环境是还没有人去干预或人类不去干预的空间。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没有同自然空间的和谐,也就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存续、发展。这是思考、推进城乡发展,改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根本性前提。推进城乡融合,需要对城市、乡村、自然环境这三类空间的合理关系进行伦理反思与确认。

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所理解和推进的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其一,用二元思维理解、营建城乡关系。其实,城乡关系不只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更是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城乡关系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乡村不等于传统,城市也不等同于现代。乡村与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与乡村中都有代表人类文明本性与非文明的要素与内容。这样,推进城乡融合就不是简单地把乡村城市化或者把城市田园化的问题,而是具体厘清现有城市与乡村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营建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其二,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理解、推进城乡融合。经济利益至上逻辑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简单地以经济利益至上为主导原则,则会导致城乡空间价值的单一化。漠视城乡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超越二元思维,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理念。城乡融合是一个综合的空间转换过程。推进城乡融合,首先需要处理好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类空间之间的关系,营建三者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其次需要处理好物理、社会、心理空间的关系,在城市与乡村同时营建环境美好、社会和谐、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再次,需要处理好历史、现实、未来空间的关系,注重城乡中的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的保护,注重运用新技术为当代人营建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并注重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改进运行机制,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规范。原来城乡分立式的空间权利结构,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融合的良性推进。一方面,城市土地与乡村土地的空间权利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城市与乡村在诸如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基本公共权利以及工作机会、社会流动性等发展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虽然国家出台了新的户籍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但城乡在发展权利方面依然差异明显。差异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其改善也不会一蹴而就。调整城乡分立性的公共资源投入机制与公共服务配置方式,推进城市权利与乡村权利的均等化、平等化,对可持续地推进城乡融合,具有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

(节选自陈忠《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空间不具有文明要素,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决定着城、乡的存续与发展。
B.城市与乡村都有文明与非文明要素,只是城市文明程度更高,而乡村的历史更悠久。
C.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推进城乡融合,使城乡均遭受破坏,造成了二者之间新型对立。
D.推进城乡融合要保护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也要营建适合当代人的生活与工作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推进城乡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B.文章第二段与三、四两段之间构成了总与分的关系,阐述了推进城乡融合的整体构想。
C.文章分两点阐述如何推进城乡融合,一是突破二元思维的伦理,二是改进旧运行机制。
D.文章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营建问题,反思了历史与现实,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对城市与乡村的优势与问题有清晰认识,才能营建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B.在城乡融合中,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空间,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C.城乡之间形成巨大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做大量工作,并长期坚持。
D.改进现有运行机制,并营建合理的空间伦理规范,就能够保障城乡融合持续地推进。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局部战乱冲突、全球金鞋危机、资源短缺、恐怖主义、环境危机、新技术革命所导致的未知后果等非传统性的挑战,严重威胁着全球人权治理事业。此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亦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启示。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强调个人,也重视集体,从抵抗转向合作,从孤立转向包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权核心理念,以共同体为人权主要载体,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人权治理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人权主体上强调平等性和整体性,在人权本质上强调互利性与互鉴性,在人权内容上强调安全性与发展性,在人权实现上强调同责性与可持续性。

人权主体的平等性和整体性是推进全球人权治理的基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分大小、强弱、贫富等,都应该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机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对全人类的整体性关怀,将“你”“我”变成“我们”,要求超越近代西方构建的“西方中心主义”、冷战思维阵营划线的“二元对立”,主张创建南北国家间的平等伙伴关系,加强合作,共享人类发展成果,推动形成全人类休戚与共的整体观。

人权本质的互利性与互鉴性是促进全球人权治理的原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寻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互惠互利是实现人权发展的原动力,个别国家或者民族的单独获利必然不会长久,共赢共享才能持续进步。一味强调本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优先性,忽略了世界各民族和国家利益及责任的彼此相关性,导致失衡的国际竞争态势,最终也会深深地损害全球人权事业。

人权内容的安全性和发展性是改善全球人权治理的关键。局部战乱与冲突频发,恐怖主义的全球蔓延,都意味着人权治理不得不面对安全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从全人类的福祉出发,倡导构建平等伙伴关系及不同文明之间包容互鉴,在此基础上消融不同文明类型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消灭危害人类福祉的恐怖主义。同时,物质资源短缺、分配格局失衡严重掣肘全球人权治理的动力。“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人权实现的同责性与可持续性是推动全球人权治理的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全球化时代不存在一国、一地、一族的“世外桃源”,“蝴蝶效应”频频涌现,每个国家都不能遗世独立,更不能从他国的动荡不安中谋取稳定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约束各国无限度的自利行为,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义务。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是“生命共同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绿色可持续的生态体系。环境无国界,全球生态建设更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在倡导绿色发展的同时,加强全球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

(摘选自赵树坤《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理念贡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背景下,众多非传统性的挑战对现在全球人权治理事业构成了严重威胁。
B.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人权本质的平等性和整体性。
C.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带来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改善全球人权治理情况。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既要严格约束无限度的自利行为,又要承担国际义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的背景,由此体现出践行它的迫切性。
B.文章先总后分,围绕“基础”“原则”“关键”“保障”等阐述了全球人权治理问题。
C.第三段为了强调人权本质的互利性与互鉴性的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D.文中的引用论证既体现了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理念,又凸显了中西方做法的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把共商、共建、共享作为人权治理的基本原则,各种非传统性挑战一定会减少。
B.“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为人权治理做出的中国理念贡献,对全球人权事业意义不大。
C.要获得可持续发展,不能只强调自身利益的优先性,还要顾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D.如果我们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就可以实现全球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
2019-02-2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滨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作为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中国一脚踏着过去,一脚踏进未来,新老问题同时存在于过去和未来的两个时空中。于是,中国不得不同时操作两种游戏:现代游戏和全球游戏。就是说,中国的现代性到今天仍然在建构过程中,可中国同时又已经深深加入了全球游戏,参与建构世界的未来。双重游戏造成了今天复杂疑难的中国的问题。

②为什么对于今天的问题,思维容易受挫?思维失效的典型表现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以及历史学等领域的话语变得非常可疑。比如说,十年前经济学是很受信任的,但是最近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学声誉大挫。人们发现经济学家并不那么可信。这不是经济学家的错误,而是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那些现代思维框架、概念和方法论可能不再适用新游戏,至少不足以反思新游戏。有个反潮流的经济学家纳西姆·塔勒布指出:现代知识论的追求本身就非常可疑,现代试图预知未来,确定一切情况,然后建立坚不可摧的秩序或系统,以便应对一切挑战。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旦遇到未知的挑战,这秩序就变得非常脆弱。塔勒布说,真正能够保证有效生存的思维必须是“反脆弱的”,能够在不断受挫中受益,能够不确定地应对不确定性。塔勒布的反脆弱思维几乎就是老子那种行道如水的方法论的当代回声。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这种思维应该是更有效的。

③为什么人们总是忘记应该像一个灵活多变的生命那样去思考?关键在于一个时代都有其既定利益的受益者,于是时代的主流观念总是拒绝思想,总是希望人们不要去思想,而去遵循既定观念。每个时代的既定收益主体希望人们不要去想新的问题,不要去颠覆秩序,以便维持自己的收益。因此,在一个时代终结的时候,人们总是迅速捍卫某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立场,回避反思、回避新思想、回避新问题,而直接把立场当成结论。这就是今天在微博或其他言论空间所看到的那种无思想状态。只有立场,缺乏理性论证、分析,这就是一个时代正在终结的不思症状。

④在没有准备好如何思考剧变世界的时候,现代既有的那些观念就是话语的救命稻草,所有想维持现代游戏的人,都拼命抓住和捍卫那些其实已经步履蹒跚的现代观念和价值观,那些观念成为不思考的借口,被毫不犹豫的宣布为不可置疑的。如果只能遵循政治正确的观念,那人们还能思考吗?安迪·沃霍尔可以无节制地复制世俗形象,从而使世俗形象从习以为常的无意识状况变成一种对象化的反思,可是,复述政治正确的观念却没有那样幸运,恐怕不可能变成艺术,而只能把被强加的宣传变成主动接受的专制。

⑤现代观念本身并不是错的,它们都是现代的伟大成就,对于现代游戏很有效。然而现代观念未必能够解决全球时代的新问题。所以用现代概念来回避、掩盖或对付新问题是不对口的且无效的。如果坚持用现代性去理解全球性,思维和行动必定受挫。

(选自《现代性的终结与全球性的未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问题”的表述,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问题指解决并存于过去和未来两个时空中的新老问题时所产生的问题。
B.中国问题指十年以前很受信任的经济学在最近几年声誉大挫的问题。
C.中国问题指每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希望人们不要去颠覆旧秩序的问题。
D.中国问题指在微博或其他言论空间里看到的无思想状态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首先说明中国一脚踏着过去而另一脚踏进未来,既在建构现代性又参与建构着世界的未来,然后指出双重游戏造成了今天复杂疑难的中国问题,从而引起下文的议论。
B.第②段承接上文,首先陈述思维失败的典型表现,接着指出失效的原因是现代思维可能不再适用于新游戏,最后用纳西姆·塔勒布的言论来指出反脆弱思维应该更有效。
C.第③④段与第②段构成对比关系,第③指出不能灵活思考中国问题的原因是既得利益者拒绝思考,第④段指出由于没准备好如何思考,所以现代观念被当做救命稻草。
D.第⑤段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用现代观念来回避、掩盖或对付新问题是不对口且无效的,若用现代性理解全球性,思维和行动必定受挫”的观点。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思维在面对今天的中国问题时容易受挫是因为它在遇到现实挑战时非常脆弱。
B.人们因为要维持既得的利益,所以在一个时代终结时被迫进行反思并接受新思想。
C.遵循、复述已有的政治正确的观念往往会把强加于人的宣传变成主动接受的专制。
D.本身没有错误的现代观念是现代的伟大成就并且对于现代游戏非常有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