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53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四)

鲍照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能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注】①窅窅:遥远的样子。②轗轲:不得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路难”为乐府诗歌旧题,《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四)》为作者仿写古乐府之作,具有古乐府语言朴实的特点。
B.本诗“君不见”一语与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表达效果相近,以倾诉、提醒的口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C.“故乡”两句,诗歌主人公遥想日夜相隔的故乡、近看尘沙扑面阻绝行人的的边关,作者借此表达征人的思乡之切。
D.“朔风”两句,作者采用极具边关特色的意象描绘边关环境,同时借用“萧条”“哀急”等词对环境气氛进行渲染。
2.结合全诗,探究诗歌结尾“长叹”一词的丰富意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学路

沈从文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

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

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荡。

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

我还得经过一些屠户肉案桌,可看到那些新鲜猪肉砍碎时尚在跳动不止。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

每天且可以从他那里看出有多少人接亲,有多少冥器,那些定做的作品又成就了多少,换了些什么式样。

并且还常常停顿下来,看他们贴金敷粉,涂色,一站许久

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

若从西城走去,在那边就可看到牢狱,大清早若干犯人带了脚镣从牢中出来,派过衙门去挖土。

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

学校在北门,我出的是西门,又进南门,再绕从城里大街一直走去。在南门河滩方面我还可以看一阵杀牛,机会好时恰好正看到那老实可怜畜牲放倒的情形。

因为每天可以看一点点,杀牛的手续同牛内脏的位置,不久也就被我完全弄清楚了。

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簟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簟子。

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

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

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

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

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但最使人开心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

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

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

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

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照家中规矩,一落雨就得穿上钉鞋,我可真不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

材料二:

我写出的又不是他们预定的形式,真无办法。你们多知道要作品有“思想”,有“血”,有“泪”;且要求一个作品具体表现这些东西到故事发展上,人物言语上。你们要的事多容易办!可是我不能给你们这个。

(摘自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上学路上所见到的都是跟自己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吃、用、喝方面的场景。
B.皮靴店里大胖子皮匠总腆出“上面有一撮毛”的大而黑的肚皮,这让人忍俊不禁。
C.虽然作者觉得因涨水而漂来上游的东西很热闹,但隐约让人感受到大水的无情。
D.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读者可以发现,沈从文在有意识地实践自己的创作主张。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照应了文章的标题,也点明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我”上学路上的景物。
B.句子②从外貌、动作等方面生动地写出了两代苗人的生活,画面温馨甜美。
C.句子③中“常常停顿下来”“看”“一站许久”一连串动作,体现儿童的好奇心。
D.句子④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干鱼同酸菜”的诱人可口。
3.作者通过观看“杀牛”“打铁”“雨后捞东西”的场景明白了哪些“事情”?请梳理概括。
4.材料二说“我写出的又不是他们预定的形式”,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图像和语言是人类讲故事最重要的两种符号。文字出现之前的口语时代,原始先民是用图像来进行“言说”的,呈现出“语图一体”的表意状态,文字出现以后“语图分体”,文字成了语言记忆和非口语言说的基本形式,图像降格为文本语言的“副本”而存在,但图像作为语言符号的记忆和叙述功能并没有消逝,一直存在于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叙事传统。中国古代陶瓷图像是这个传统链条中的一分子,且因为它多是对其他媒材图像的模仿,故以它为中心可以勾连起庞大的图像网络,藉此管窥中国图像叙事传统的面目身姿。

中国图像叙事传统包括“事”的传统和“叙”的传统,前者指中国古人喜欢讲什么样的故事,后者指他们喜欢怎样讲故事。

第一,陶瓷图像与中国图像叙事之“事”的传统。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陶瓷器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民居等地,所以研究的前提是收集图像。收集必然有一个不断补充完善的过程,但就笔者的收集经验而言,数量达到一万张左右后,新的图像就很少了,所以基本上也就能梳理出陶瓷图像的故事类型。这是因为陶瓷具有大众日用品、商品性质,其上的图像是用来装饰以吸引消费者的,所以注重迎合大众喜好、市场需求,“跟风”现象很严重,也因此呈现出题材类型化、图式格套化特征,不同于追求创新性、独一性的文人画。

中国古代陶瓷上的人物故事类型,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神话传说故事,来源于佛道典籍、《搜神记》等杂传志怪,《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等;二是历史人物故事,来源于史书,主要包括明君、忠臣等;三是文学人物故事,来源于唐传奇、宋话本等;四是社会风情故事,来源于对其他媒材图像的模仿,少数为独创,包括仕女图、生产生活图(如渔樵耕读)、特色主题图(如职贡图)。

梳理中国陶瓷图像叙事之“事”的传统,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一些题材不清楚的陶瓷图像进行考证。陶瓷图像的主要作用是装饰,不追求故事场景的完整性或者诗书画印的一体化,所以很多图像的题材都不容易辨识,在博物馆、书籍报刊中经常被误读,尤其是在国外博物馆的文物介绍中,这不利于图像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美国学者包华石研究“近代早期中国施政权力的形象化”时列举了金元时期磁州窑瓷枕上的“丙吉问牛图”,——“丙吉衣着朴素,毫无纹饰,以放松的方式闲散而立。 农夫用正式的问候表达对丞相的尊敬,但是这与农夫问候他人的方式也没有什么不同”,是因为宋代画家知道,“再过一些年,会有其他人担任那个官职”,因此“这个故事传递出的政治抽象概念是官职与官员的分离”。包华石通过图像研究施政权力的形象化问题、角度新颖,但由于中西文化的隔阂,误读了这幅画,它其实是“归去来兮图”。

第二,陶瓷图像与中国图像叙事之“叙”的传统。用图像叙述一个故事,就是将各种视觉符号按照一定的空间关系组织起来表达意义,米柯·巴尔说得很清楚:“绘画并不仅仅是涂抹颜料,而更是在语义的空间里绘制符号。”一幅图像中的符号包括色彩、线条、光影、构图等,每一符号在历史发展中都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了特定的观念和情感,所以作者绘制图像,看起来好像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表情达意,其实无不受到文化传统的宰制。在陶瓷上绘制图像时亦如此,所以研究陶瓷上的人物故事图,必须将它放到中国图像叙事传统形成的链条中,看它在用图像讲述故事的策略方面,比如在叙述的时间、空间、视角、人物、图式等,继承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选自倪爱珍《陶瓷图像研究的价值与路径》(有增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在我们的叙事中有重要的地位,而图像也具有语言符号的记忆叙述功能,在口语时代二者表意是一体的。
B.陶瓷是日用品、商品,需要迎合大众,这就决定了在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图像时,不需要收集太多就大致能归纳出故事类型。
C.中国古代陶瓷上的四大人物故事类型,除社会风情故事大多模仿其他媒材图像外,其他三种都注重图像独创。
D.在将色彩、线条、光影、构图等符号按空间关系组织起来叙事的时候,作者并不能凌驾于符号所属的文化系统之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从图像的功能写起,为的是引出中国古代陶瓷图像在研究中国图像叙事系统中的价值。
B.文章从中国陶瓷图像“事”的系统写到“叙”的系统,以阐明中国古代陶瓷图像的研究路径。
C.文章在写中国古代陶瓷的“事”的系统时,不仅写了研究前提、故事类型,也写了研究的意义。
D.文章在第五段列举包华石研究“丙吉问牛图”,意在指出他的创新方法并不可取,需要改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陶瓷与文学关系密切,陶瓷图像表现了很多文学故事,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它们的传播。
B.中国当代陶瓷要想走得更远,也应该不断进行创新,比如拓宽陶瓷图像的题材,打破图示的格套化。
C.中国古代陶瓷图像不讲求场景的完整,导致题材模糊,造成误读,解决关键就是突破中西文化的壁垒。
D.中国古代陶瓷、包含民用陶瓷,也沉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有价值。
2024-05-0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中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赠李蒙叟

杜荀鹤

在我成何事,逢君更劝吟。

纵饶不得力,犹胜别劳心。

凡事有兴废,诗名无古今。

百年能几日,忍不惜光阴。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

杜荀鹤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注】①杜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不仅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劝勉与鼓励,也蕴含着诗人对于生命、时间以及诗歌创作的深刻思考。
B.在第一首诗颔联中,作者运用对比,认为即便在诗歌创作上难以取得显著成绩,也胜过做其他劳心之事。
C.第二首诗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人行走在寒山细雨中,感慨无论生活多么穷困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追求。
D.这两首诗在语言上都体现出平易自然、朴实明畅的特点,这种风格与中唐诗人白居易有很大的相似性。
2.两首诗都是寄赠诗,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诗人在寄赠中对朋友有怎样的劝勉。
2024-05-02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末,刘鄩以晋兵尽在魏州,晋阳必虚,欲以奇计袭取之,乃潜引兵自黄泽西去。晋人怪军数日不出,寂无声迹。遣骑觇之,城中无烟火,但时见旗帜循堞往来。晋王曰:“吾闻刘用兵,一步百计,此必诈也。”使觇之,乃缚刍为人,执旗乘驴在城上耳。得城中老弱者诘之,云军去已二日矣。晋王曰:“刘长于袭人,短于决战,计彼行才及山下。”亟发骑兵追之。糗粮且尽,又闻晋有备,追兵在后,众惧,将溃。鄩谕之曰:“今深入敌境,腹背有兵。惟力战庶几可免,不则以死报君亲耳。”众泣而止。时鄩军于莘县,晋军踵之,营于莘西三十里。晋人数抵其寨下挑战,鄩不出。帝以诏书鄩劳师费粮,失亡多,不速战。复问决胜之策,鄩曰:“臣今无策,惟愿人给十斛粮,贼可破矣。”帝怒,责曰:“将军蓄米,欲破贼邪,欲疗饥邪?”乃遣中使往督战。后数日,将万馀人薄镇、定营。晋李存审以骑兵二千横击之,李建及以银枪千人助之,鄩大败,奔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材料二:

夫人无一可恃者也,已恃之,人亦以名归之,名之所归,人之防之也深御之也力而能终有其所恃者无有。以勇名者,人以勇御之,而死于勇;以谋名者,人以谋御之,而死于谋。二者俱自亡之道也,而谋为甚。刘与晋兵相距于魏,鄩乘虚潜去以袭晋,奇谋也。然使素以持重行师,御堂堂正正之众,无谖诈出没之智名,则晋人且与相忘,偶一用谋,而晋阳且入其彀中矣。乃固以谋自恃,而人以善谋之名归之也。存勗曰:“吾闻刘一步百计。”呜呼!斯名也,而讵可哉!语亦人窥之,默亦人窥之,进亦人窥之,退亦人窥之,无所不用其窥,虽有九地九天之变计,无不在人心目中矣。无不见制于人,而遑足以制人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之防之A也B深C御之也D力E而能终F有其所G恃者H无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文中指再、又,与《孔雀东南飞》“夜夜达五更”中的“更”意思不同
B.让,文中指责备,与《苏武传》“如惠语以让单于”中的“让”意思相同。
C.抑,文中指压抑,与《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中的“抑”意思相同。
D.当,文中指承受,与《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的“当”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鄩打算趁晋阳城空虚之时,出奇计攻占晋阳,他率领军队秘密向西而行,但不久就被晋军发现了城墙上草人的端倪,识破了他的计谋
B.晋王认为刘鄩虽擅长偷袭,但并不擅长决战,他揣测刘的军队应该走得不远,于是迅速派兵追赶,后刘鄂的军队陷入了困境之中
C.在多次避战中,刘的军事部署并未得到梁帝的理解和认可,梁帝认为刘有劳师费粮、故意邀功的嫌疑,于是派遣中使前往督战。
D.王夫之认为刘鄩是被谋略之名所误,正因为他名声在外,所以晋军一定会对他尽力防范,窥探他的每一步行动,让他的计谋无从施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骑觇之,城中无烟火,但时见旗帜循堞往来。
(2)时鄩军于莘县,晋军踵之,营于莘西三十里。
5.材料二中王夫之认为刘“以谋自恃”,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刘所用之谋。
2024-05-02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药是我国经过几千年的研究、传承、应用和创新的成果。这些成果既有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因素,更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我们应更好地利用这些因素,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医药几千年的发展证明,中医、中药是整体。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没有中医理论的指导,中药可能无法正确应用。弃医存药、弃药存医都是一种盲目行为,难以获得成功。中医理论上的发展,对中药的应用能起到有利的支撑与指导作用,通过发展中药,使我们对医理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中医中药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应用体系。理论方面,早期吸收了一些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如阴阳五行学说;后期随着认识和掌握大量中药的运用,不断积累了对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的知识,促进和发展了中医理论。在解释一些疾病现象时,也逐步淘汰了一些不宜用病理剖析的学说观念,比如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巫术成分。通过对疾病的治疗,对中药药性药理、方剂组成和临床应用的认识,辩证施药的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高。道地药材的产生与应用,部分药材的炮制、精炼、药物的合理配伍并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方剂,在今天都属于智慧财产。有的国家在现代医学盛行时曾废弃过汉方医。后来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化学药物的副作用渐显,有关人士认识到汉方医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汉方医重新回归社会。但由于中医理论的限制,在精深研究方面没有什么突破。所以,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中医理论和中药的有机结合,才更有利于中医药服务于人类健康。

中医药属于传统知识,历史悠久又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商业价值,必须对它加以保护。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中医药知识被扩散到周边国家,其中有些是近代殖民掠夺式的扩散。传统中医药知识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商业价值,无论保护与否,结果都会直接涉及经济利益。对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不当占有和不当应用,造成的不公平现象越来越严重,影响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对传统中医药知识进行无限制、无任何约束的开发利用,国内外势力通过打压、弱化传统中医药知识,对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威胁。在依靠国际上对传统知识保护的基础上,确立国内对传统中医药知识进行保护的法规。

可以对传统中医药知识进行保护的制度很多,但大多数是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技术产品、制备方法和用药方式要重点保护,一些中医理论研究成果也应纳入著作权保护范畴。在对中药产品的保护方面,对有历史文献记载的中药品种和现代研究创新的中药品种,都应有专门的法规保护。一些国家如印度、秘鲁等发展中国家,针对国际上缺乏保护传统知识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发达国家对他们国家传统知识的不当占有和利用,值得国内借鉴。保护的目的除了利益均衡方面的考虑外,也需要考虑继承、发展与创新。建立相关专属保护制度,制止国外对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不当占有。充分考虑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人才培养,这是传统中医药知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总之,保护传统中医药知识,应本着有利于传承、发展和应用的原则,以促进和繁荣传统中医药知识为宗旨,制定合适的保护法,使之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摘编自章洪流《传统中医药知识保护探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医、中药结成了整体,没有中医理论的指导,中药举步维艰。
B.传统中医药知识由于近代殖民掠夺,经历浩劫后被迫扩散到了周边国家,这种非正常扩散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C.除了对创新成果加以保护外,还应该保护技术产品、制备方法、用药方式及含有一些中医理论研究成果的著作权。
D.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威胁,是因为发达国家利用先进技术对此进行无限制、无任何约束的开发利用。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五行学说包含了一些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淘汰了那些不科学的巫术成分后,使中医理论得到了促进和发展。
B.中医理论的精深研究应该与时俱进,大力突破;只有把中医理论和中药有机结合,才能让中医药展现强大的生命力。
C.由于疾病谱改变、化学药物的副作用渐显,人们普遍认识到了汉方医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理论和研究方面仍需加强。
D.国际上没有保护传统知识的法律法规,对相关知识开发利用没有限制和约束,迫使我国加快了专属保护制度的建设步伐。
3.选修课上老师将组织“我为中医药发展建言”活动,请你结合文本提出恰当建议。
2024-05-0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三千多年前,黄河流过的大地就已经传唱着许多美丽动听的诗歌,接着从华北到江南,整个中华民族都沉浸在诗歌扣人心弦的韵律里。

如果要认识中国文学的精髓,那么从古典诗歌切入,最能一窥堂奥。

诗歌是什么?诗歌是以婉转的格律、特定的形式,抒发人们内在心声的文字曲调。它是建立在文字的艺术形式里,经过了用字遣词的打磨、感受思虑的沉淀,以精致细腻的文字组织,让表达出来的感觉更敏锐、心灵更优美,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更深刻。南朝梁代的萧统在他编选《文选·序》时,就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从《诗经》《楚辞》和汉赋,到魏晋南北朝、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到达巅峰。

这些诗篇经过漫长时代的洗练,出现了不同的形式与内容。如《诗经》以四言诗为主,以歌唱婚姻恋爱的追求与苦恼最多;《楚辞》是屈原抒发他那激昂动荡的大喜大悲,诗篇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句。

东汉时期,民间悄悄地酝酿了五言诗。到了魏晋南北朝、唐代的六百多年之间,五言诗大盛,唐代的杰出诗人更是登峰造极,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许多杰作的宝库,《红楼梦》里那些贵族小姐们的吟诗作诗也以五言诗最多,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至于宋朝,这个阶段的代表性文学其实依然还是诗。整个宋代的诗篇数量高达二十七万首,远远超过五万首的唐诗,可见宋代的作家真正用心投入的还是诗。其实,古典诗歌一直都是每一个时代的大宗,所以说“中华民族流着诗歌的血液”。

三千年来,为什么要读诗尤其是古典文学、古典诗词?

表面上,读文学只是职场上拼搏之余的闲情逸致,用来调剂一下身心而已。古人早就体认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诗书的深度、诗词的情韵,都会让一个人由内而外焕发出一种恢宏、优雅的气质。思想家荀子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篇》),只要山里面埋藏着玉,连草木都会长得特别翠绿滋润。

一个人如果多多读诗,就会言语有深度,连脸孔都会优美可爱一些。当然,读书、读诗并不只是有美化功能,甚至还能减轻或解决人生的问题。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因为文学、诗歌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

西方思想家曾经赞美说:“诗人是人类的感官。”意思是说,诗人比一般人更敏锐,看到的更多、听到的更细致、品味的更丰富,即使是快乐、寂寞或痛苦这类情绪,也比大多数的人体验更透彻。

诗人会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例如,杜甫就说“山青花欲燃”(《绝句二首》之二),他看到红花在燃烧;“川原近远蒸红霞”(《桃源图》),韩愈就这样形容桃花盛开时。还有,诗人会听到一般人听不到的。例如他们会听到花开的声音,甚至还能听到天上云朵飘过时发出淙淙的流水声,李贺在《天上谣》中就说“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重要的是,诗人还可以把我们感受得到却说不出口或说得不好的体验,比我们自己说得还要好,像是直接从我们心里掏出来似的。譬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以说,这些诗歌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是可以一起谈心的知己。

最重要的是,诗人不仅用诗歌告诉我们各式各样的人生滋味,还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活着可以有怎样美好的姿态。这就难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领悟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而白居易读了李白、杜甫的诗,更深深赞叹道“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诗人用好诗把天意带到了人间,人们也就可以领略到神秘莫测的天意。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诗歌历经了三千年的累积与筛选,其艺术含量、情感含量都十分饱满,才会产生出这么多杰作;又因为三千年的筛选,在时间考验下只留下最好的珍品和宝藏。听听中国古代的诗歌在唱什么,可以找到一条通往艺术与性灵的快捷方式,一路风光无限。

(选自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序》,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古典诗歌有着由来已久的“言志”传统,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意志借诗歌达出来,是一种直白的抒发方式,也就是说,诗歌是诗人言志的方式。叶嘉莹先生说写诗的动机就是要有“摇荡性情的诗意”。外物使性情摇荡,这个外物是四季变化、自然万物的种种特性,也是人世间关于人的一切苦难和机遇。一个诗人,首先有着对世间所有自然、非自然物象的关心,其次要对其关心的事物有着浓烈的感情,最后借这些事物,将自己心中的感情意志表达出来,这也就成了诗。

(选自《中西结合的兴发感动——读叶嘉莹(好诗共欣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能让我们更深刻而敏锐地了解这个世界,要想一窥中国文学之堂奥,可以从古典诗歌切入。
B.古典诗歌发展到宋代,经过作家的重视和真心投入,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唐诗。
C.“中华民族流着诗歌的血液”,是因为三千年来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都是每个时代的大宗文学。
D.诗人比一般人更敏锐,看到听到体验的比大多数人更多更细致透彻,正所谓“诗人是人类的感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从中国古典诗歌传唱入手,阐释了诗歌的特质、内容及其形式发展,然后论及品读古典诗歌的原因、意义和价值。
B.材料一在阐述品读古诗词相关内容时,多次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充分地表明诗歌可以带给我们人生体验和美好姿态。
C.材料一引用杜甫、韩愈、李贺、王维的诗句,意在证明诗人可以看到听到一般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和说出我们说不出、说不好的感受。
D.材料二认为诗人把内心的情感和意志用一种直白的方式,毫不含蓄地表达出来就是诗歌,也就是叶嘉莹先生说的“摇荡性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意在阐明诗歌相较于其他文学样式,其作者积淀更深厚,思考更细腻,表达出来的感觉更敏锐,文辞更华美,成就更卓越。
B.“山青花欲燃”和“川原近远蒸红霞”,山色青翠着一“燃”字,川原花开着一“蒸”字,与“山舞银蛇”的“舞”一样化静为动,显示诗人体验表达的高妙。
C.荷尔德林认为人“还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之上”,白居易认为“人间要好诗”,前者肯定人要生活在富有诗意的大地上,后者肯定诗人能把天意带到人间来。
D.《尚书·尧典》有云“诗言志”,即诗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志向等;因为有了诗,于是有了外物的四季变化、自然万物的种种特性和世间的苦难与机遇。
2024-05-0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承平既久,户口岁增,兵籍益广,吏员益众,佛老、寇敌耗蠹中国,县官之费,数倍昔时,百姓亦稍纵侈,而上下始困于财矣。权三司使李谘尝奏事两宫,言:“天下赋调有常,今西、北兵二十年,边馈如故,它用浸广,戍兵虽未可减,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宽敛厚下。”盐铁判官俞献卿亦言:“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私籴,桑叶未吐而私买。自荆湖、江淮间,民愁无。转运使务刻剥,以增其数,岁益一岁,营造费用,皆出于民,是以物价益高,民力积困也。夫卮不盈者漏在下,木不茂者蠹在内。陛下宜知其有损于彼,无益于此,与公卿大臣朝夕图议而救正之。”上纳其言,命议裁减冗费。五月,张方平言:“伏以天下承平,为岁深远,而国用不赡,民力益困。今聚师境上调费浸广倚于经入则财不给加以横赋则人不堪。救兹交急,特在陛下身先率下,惟事事得其撙节而已。臣窃惟陛下躬勤节用,克自抑畏,凡诸服御,殊为菲薄,而中外之论,皆言用度太过,臣窃疑之。盖宫闱嬖昵、左右近习,仰恃仁慈,缘为奸弊。且禁中呼索,辄称圣旨,有司应奉,皆为上供,故外人不知其详,而私议累乎盛德。伏愿陛下上念宗社之计,下以生民为心,彼妇人宦者,何烦过于姑息?超然远虑,断自天心,试取先帝之世及陛下临御以来天圣之初官司帐籍,如内东门之类,比较近年支费金帛,则知增损丰俭之数。以一言裁减之恩,而为万方广富之本。”壬子,内降诏书,减皇后及宗室妇郊祀所赐之半,著为式。又诏皇后、嫔御进奉乾元节回赐物亦减半。于是皇后、嫔御各上俸钱五月,宗室刺史以上亦纳公使钱之半。上语辅臣曰:“此《周官》所语‘供王之好用’者。朕宫中无所废,其斥以助县官。”

(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减浮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聚师境A上B调费C浸广D倚于经入E则财不给F加以横赋G则人不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寝,文中是“停止”之义,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暮寝而思之”中的“寝”意思不同。
B.而,文中是“可是”之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而”意思相同。
C.直,通“值”,“价格”之义,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直不百步耳”的“直”意思不同。
D.聊,文中是“依靠、依赖”之义,与《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的“聊”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谘认为,在军需开支上,那些无关紧要的开支,应全部裁减,以减轻负担,增加下层百姓的福利。
B.俞献卿认为,转运使剥削百姓增加税收,再加上工程建设费用出自百姓,导致百姓生活越来越困顿。
C.张方平认为,要想解决当前的财政问题,关键在于皇上要率先垂范,对于后宫和宦官不要过于姑息。
D.皇后、妃嫔上缴五月份的俸禄及部分官员上缴一半公使钱后,皇上认为应将这些钱款拨给地方官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皆谓稻苗未立而私籴,桑叶未吐而私买。
(2)以一言裁减之恩,而为万方广富之本。
2024-05-0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红袄

李海燕

奶奶并不看俩人的脸,只说了一句,回来了。其实奶奶不用看,也知道俩人脸上的憔悴和疲惫。

昨天,小远爸打电话来,妈,小远只是受了伤,已经无大碍,我和小远他妈明天回去。奶奶就明白他们打算瞒着她了。

两个人疲惫地坐了下来,奶奶问了那个姑娘。

你们见着那姑娘了?

见着了。

那么大团长的千金能看上咱家小远?

嗯嗯。儿子儿媳妇一起点头。

奶奶从炕上下来,步子有些蹒跚。她打开柜子,拿出那件大红袄。小远妈用手掩住嘴,眼泪就下来了。小远爸忙上前一步挡在小远妈的前面。

妈,红袄你不是做完了吗,又拿出来做啥?

奶奶说,我把扣重新襻一下,这个没襻好。

原来奶奶襻的是喜字扣。

今年春天小远回家探亲,告诉奶奶,他有女朋友了。奶奶刨根问底,是你们边防站里的女兵吗?小远告诉奶奶,是他军校的同学。你俩相爱吗?小远被奶奶逗笑了,奶你也知道相爱呀?咋不知道,奶天天看电视,在电视里我还看过你们边防站呢。那你看到我了吗?那倒没有,等你成了英雄,奶奶就能看到你了。

奶奶抱着大红袄回到炕上,开始动手拆那些缝好的襻扣。

那件大红袄,是奶奶为未来的孙媳妇做的。小远妈曾制止过,现在啥样的衣服都有卖的,妈您就别费心了。奶奶固执地说,我做的是我的心意,再说,我的孙子媳妇,那天必须穿我做的大红袄拜堂。

大红袄是绸缎面料,绣着本色的小朵玫瑰花,亮闪闪的。

奶奶开始重新襻扣。奶奶拿针的手微微颤抖。

屋子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只听见奶奶的针线缝合声。过了好一会儿,小远爸说,妈,不急着做,小远今年结不上婚,他女友小蕊明年才毕业呢。

奶奶头也不抬,做好了放着,我都是土埋脑瓜顶子的人了,万一……

妈,您能活一百岁呢。

又沉默了。

秋风在窗外纺着线,嘤嘤嘤地响。偶尔有一两片树叶刮过来,打在窗玻璃上,又被风旋走了。小远妈站在柜子那儿,看着墙上小远的照片,默默地掉眼泪。

儿子说,妈您歇会儿,睡个午觉,走一个星期了,我去地里看看庄稼啥时候能收。说完上前拉了拉小远妈。小远妈忙说,我也去。

奶奶给大红袄重新襻好了扣,这次襻的是蝴蝶扣,然后整整齐齐地叠好,放进柜子里,在上面落了一把锁。从此,奶奶再也没打开过那口柜子,直到小蕊来。

小蕊来的那天,下着春天的第一场雨。清清瘦瘦的小蕊说她去北京,顺路来看看奶。小蕊还说,小远本来也想跟她一起回来的,但因为临时有任务,没回来。

小蕊说得真切,奶只好问小远的伤。小蕊说,跟过去一样活蹦乱跳了,就是想奶奶,让我替他抱奶奶。小蕊说完,抱住了奶奶。奶奶的眼泪在前面流,小蕊的眼泪在奶的身后流,俩人松开的时候,又是两张笑脸。

三天的时间,奶奶要小蕊跟她睡,一老一少两个爱着小远的女人,一唠就是大半宿,唠的都是小远。小蕊给奶奶讲她跟小远的相遇,从相知到相爱,说她这辈子就认准小远了。奶给小蕊讲小远小时候的事,从孩提时开始讲起,一件件一桩桩,几列火车都装不尽。

三天后,小蕊要走了,奶打开那口柜子,拿出那件大红袄,给你做的,试试合身不?

小蕊把大红袄穿在身上。

奶奶上前抻抻前襟儿,拽拽后身儿,蛮好看的,喜庆,只可惜有点儿肥了。脱下来吧,以后奶给你做件合身的。

小蕊说,奶奶,我喜欢,给我吧。

小蕊抱着那件大红袄在前面走,小远爸妈和奶奶在后边送。出了村口,奶说她要单独送送小蕊。小蕊挽着奶奶,俩人慢慢地向前走着。走到村前那条小河边,小蕊说,奶回去吧。

奶奶说,我送你过河,再来就不容易了。

小蕊说,以后我会跟小远常来看奶奶的。

奶奶攥着小蕊的手,俩人过了河。奶奶说,走吧,孩子,过了前面那道坡,就是大道了。

小蕊上前抱住了奶奶,奶奶,我走了,您多保重。小蕊的眼眶再也关不住汹涌而至的泪水。她转身快步走去,不再回头看奶奶。

小蕊——小蕊——

奶奶追了过来,小蕊站定。奶奶说,红袄还给奶奶吧,袄太肥,你太瘦,穿着累。

小蕊说,奶奶,我回去好好吃饭,袄就不肥了。

不给了,不给了。奶坚持要回了大红袄。

春风带着一股春天才有的湿润,从南边吹过来,吹湿了奶奶的眼睛。奶突然说,奶奶知道小远已经不在了,这么好的姑娘,怪就怪我家小远没福气啊。奶奶哽咽了。

小蕊憋着眼泪,一个劲儿地摇头。三天来,小蕊终于在奶的面前哭出了声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大红袄”为线索,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家庭故事,展现了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
B.小远的牺牲大家都知道,但是都互相瞒着,故事虽是悲剧,但让大家感受到了温情与爱。
C.文章大量运用对话展现人物性格与情感,对话简洁而富有内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蕊最后终于哭了,这眼泪中既有遗憾和伤心,也有失望,因为奶奶坚持要回了大红袄。
2.文中多处暗示了奶奶早已知道小远牺牲的事实。请找出其中的三处,并加以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奶奶,也有人认为是小远,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探究。
2024-05-02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发布的《风力等级》国家标准中,将风力等级依次划分为18个等级。在冬春季节,其实风力可能只有三四级,远远达不到气象上大风的标准。在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一般将瞬时风速≥17.2米/秒,即风力达到八级以上时才能称作大风,如果一天中出现过大风则记为一个大风日。在我国雷暴、飑线、龙卷、气旋冷空气等天气系统活动引起的大风会带来灾害,其中雷暴、飑线、龙卷等属于强对流天气。我国有三个大风多发区:一是青藏高原,年大风日数多在75天以上,一年有1/5的时间都是大风天,是我国范围最大、日数最多的大风区;二是内蒙古中北部、新疆西北部,年大风日数在50天以上;三是东南沿海及其岛屿,年大风日数多在50天以上。此外山地隘口及孤立山峰处也是大风日数多的地区。

摘编自《大风的标准是什么?我国哪里的大风最多呢?》

材料二:

在中央气象台,根据不同类型大风,大风预报业务被分为三类,即陆地冷空气大风、海上大风、对流性大风。陆地冷空气大风预报中,阵风精细化预报难度较大,目前还很难准确预报其强度、出现时间及具体发生的区域。在海上,阵风预报难度增大。虽然近些年增加了船舶气象站、石油平台观测站、浮标观测站等常规观测手段,预报员也可以结合卫星、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进行研判预报,但实况观测点依然不足。强对流大风的预报难点集中在强对流系统尺度小和极端性两方面,可以说尺度越小,越难预报;强度越强,越难预报。

解决难点的关键在强化观测和预报预警上。针对冷空气大风,加强复杂下垫面大风监测;利用人工智能、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高时空分辨率的实况监测资料发展陆地阵风智能预报系统,提高精细化水平。针对海上大风,发展基于多模式集成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和CMA-MESO模式使用的海上大风预报技术方法体系等。针对强对流大风,随着快速滚动更新的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和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有望在雷暴大风分等级定量预防、极端雷暴大风时空精细化预报方面实现突破。

(摘编自《春天的风,太凶猛!预报它有何硬招儿?》)

材料三:

春季风大在全国其实是普遍现象,全国只有华南地区全年风速的季节差异较小。

从风的成因来看,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形成风,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快。我国冬季主要受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多偏北风;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影响,多偏南风。春季是由冬季风转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锋面,二者互不相让,极不稳定,形成低压气旋,进而产生大风。

特别是在我国北方,春季的特点之一就是南北大风交替出现,且风力较大,一阵风就能吹得人风中凌乱。

西北地区多沙漠戈壁,春季晴朗干燥气压低,与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凛冽偏北风相遇后,巨大的气压梯度极易导致强烈大风,威力极强,堪称中国境内最狂暴的春风。

南方,春天出现大风的情况较少,一般情况下,风力较小,给人轻风拂面的感觉。

风虽然无形无质,却也有强烈的存在感。既能塑造雄奇的地理景观,还容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

大风容易引发安全事故、造成农田大旱等自然灾害,还容易对人产生影响。据医疗气象学的研究,风速如果每秒超过6米就会令人心烦,扰乱人的思维和正常工作。春季多大风,极易发生低频的风(即次声波),容易对人体的中枢神经产生影响。因此,多风的春天容易令人心情烦闷。即使是拂面程度的微风,扬起的花粉、尘土及污染物也会刺激敏感人群的呼吸道及眼睛,干痛难忍及情绪失调都有可能出现。这一切都易引起人们的身体不适。

大春风能给农田带了佳讯。春风带来的暖湿气流解冻了江河水,水蒸气高空遇冷凝结形成了淅淅沥沥的春雨。在中国神话中,风神和雨神不分家,风雨都与农业息息相关,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期望。只要不是狂风,大春风往往是粮食丰收的好兆头。春风对小麦的摇曳增加了小麦的通风光照,改善了小气候环境,降低小麦植株发生春季黄疸病的机率;摇曳形成的闪烁光照还能使光合作用更有效,有利于增产。

(摘编自《春风:北方作妖,南方温柔》)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将风力划分为18个等级,一般瞬时风速≥17.2米/秒,即风力达到八级以上的大风才会被预报。
B.大风预报业务分陆地冷空气大风、海上大风等,预报尺度越小,越难预报,强度越强,越难预报。
C.解决预报大风难题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大风,我们还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技术。
D.春季大风在全国是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北方地区,雷暴、飑线、龙卷等天气系统活动异常频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有三个大风多发区,它们的年大风日数都不少于50天。山地隘口及孤立山峰处大风日数也较多。
B.CMA-MESO模式属于海上大风预报技术方法体系,它是以多模式集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
C.目前,我们还很难对陆地冷空气阵风作精细化预报,预报海上阵风难度更大,实况观测点依然不足。
D.古诗中“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银山碛口风似箭”等诗句都表现了大风的强劲有力。
3.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用恰当的语句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2024-05-0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