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059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西沙群岛水下考古工作队分别于2007年3-5月和2008年11-12月实施“华光礁Ⅰ号”南宋沉船遗址发掘项目。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远海水下考古发掘,共发掘万件出水古瓷器。下面是“华光礁Ⅰ号”沉船的部分信息:

①沉船船体: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有六层船体构件的古船,船板层数多,船板体量大。

②沉船路线:经考证,当时从福建泉州港出发,途经海南,驶向东南亚地区。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最终在南海西沙群岛沉没,是我国古代沉没于西沙群岛中的沉船之一。

③出水文物:船舱内的大量瓷器,绝大部分来自福建和江西景德镇,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形包括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

材料二:以下内容是明清时期两艘著名帆船的信息:

①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乘坐的大号宝船长约136米,宽约56米,排水量超过8000吨。

②“耆英号”是19世纪40年代中国最大的木帆船,长近50米,宽约10米,满载排水量达800吨。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任选一条信息,说明其反映的南宋时期社会状况。
(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宝船与“耆英号”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两者不同的政策因素。
(3)据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海南省海口市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洛邑从来天地中”,某中学历史社团制作了宣传洛阳的网页,共有四大栏目。浏览栏目内容,回答问题。

栏目一   佛教圣地

东汉明帝时,佛经被运载到洛阳,佛教得到上层统治阶级扶持,洛阳成为佛教文化圣地,相关历史遗迹有①。

栏目二   富盛古都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东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栏目三   运河中心

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成为大运河的交通中心,经济日益繁荣。

栏目四   丝路洛阳

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洛阳“丝路电商”对接会成为2024郑州跨境电商大会的亮点。

(1)浏览栏目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①处内容。
(2)浏览栏目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阳成为“衣冠士族”之地的原因。
(3)浏览栏目三,概括大运河对洛阳产生的影响。
(4)浏览栏目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丝路洛阳的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昨日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西省中考历史真题
综合题 | 适中(0.65) |
真题
3 . 读材料,析原因
同学们研究辛亥革命时发现各界在武昌起义爆发后的态度有所不同。

材料一:清政府的话大意是革命军勾结在一起,要尽早扑灭,防止革命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材料二:各国使馆人员的话你们革命军英明勇武,感激其保护武汉华侨,严守中立态度

材料三:孙中山接受采访虽然武昌起义,我们革命军准备不是很充分,但是由于全国各省都在纷纷响应,以及我们革命军非常的英勇,所以说我支持,然后他们会胜利。

(1)根据材料一,清政府对武昌起义的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总结各国对武昌起义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孙中山对起义态势乐观态度的原因(      )双选
A、起义准备充分       B、阻挠势力不多       C、各省纷纷响应       D、军队作战勇猛
(4)各方对于武昌起义的爆发存在不同的态度,结合材料,分析原因。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上海市中考历史真题(网络回忆版)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先生说:“历史上有的皇帝是一代之帝王,比如汉高祖刘邦:有的皇帝是百代之帝王,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帝。”所谓百代之帝王是说他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影响并没有因为统治结束而结束,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延续到此后很多时代。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列举两项唐太宗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材料三   军机处为清代所独创……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兵部直接发出,称为“廷寄”,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成为皇帝加强统治的得力工具。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太祖、宋太宗“把相权拿归自己”的措施,并指出这一措施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一到图二发生的最大变化。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的特点。
(3)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尽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地把盛唐文化传播到四方。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摘编自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三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此即所谓“限制贸易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消极作用。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时中外交流的两个史实。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惊人的海上远征”指的是什么事件?其主要影响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限制贸易政策”带来了怎样的“消极作用”。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古代中外交流的认识。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
7 . 在各国历史进程中,革命和改革是社会更替与变革的重要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障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英国人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重大创新,使后来西方各国在步入民主政治的行列之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英国为榜样。

——唐晋《大国崛起》

材料二   唯今之计,我当决断,与其坐待彼等昌明,共兴亚洲,莫若早脱其劣,携手西洋诸国……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

——【日】福泽渝吉《脱亚论》

材料三   在北方,反对奴隶制的民众组成了2000多个废奴社;在南方,奴隶主势力声称实施奴隶制是南方各州的固有权利,如果受到联邦法律的侵犯,蓄奴州有权退出联邦。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解决了这一问题,美国变成一个真正具有统一主权、统一政治机制的国家。

——杨积讯《论美国〈联邦宪法〉之长久存续》

(1)材料一中英国创设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它是通过哪一文献确立的?
(2)材料二中“废旧制,立新政”反映了日本历史上的什么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废除奴隶制的文件是什么?美国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据以上三则材料归纳,有利于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有哪些?(任答两点即可)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高级中学实验学校2024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8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写明:(1)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2)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3)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4)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

(1)写出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这些政治运动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的?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说明这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期间,最能体现这次运动性质的口号是什么?
(3)材料三中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什么?概括该党纲所确定的奋斗目标。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高级中学实验学校2024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在许多国家的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后,世界取得了暂时的和平。战后的世界是否能够维持持久和平?世界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持久和平之路?人们在不断地思考……那些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做出了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重大决策。

材料二:不同时期英国和美国的扩展示意图。

图1说明:十九世纪后半期的英国算上领土、自治领、殖民地和托管地,当时大英帝国人口数量4.13亿,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25%。大英帝国控制的疆域总面积更是达到了3400万平方公里,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

图2说明:二战后,美国在全球建立了大批军事基地,最多时达5000多个。目前,美国在全球140个国家都有军事基地,海外军事基地共374个,驻军30万。美军打开了各国大门,美国的商品随后就到,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材料三: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石油实现全部自给,新修铁路8000多千米,原子弹、氢弹相继研制成功。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美国对欧洲、日本的政治经济控制力减弱,自身的经济出现了“滞胀”的局面。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中苏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始重新调整外交战略,寻求改善同美国的关系来应对苏联的威胁;与此同时,美国更需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来牵制苏联,确保争霸重点欧洲,共同的利益需要最终促使这两个国家开始走到一起。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说“许多国家的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是指哪些代价?“那些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做出的决策后形成的格局是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比较英、美两国对外扩张方式的异同。
(3)据材料三,概括中美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海南省海口市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国家治理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方国家是运用宪法资源实现国家治理的先行者。1689年的《权利法案》等宪法性文件……实现了对各种利益群体的有效整合,提升了英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和综合国力……濒临毁灭的邦联政府已不能有效地治理这个政治共同体了……正是在1787年宪法设置的治理框架下,美国的国家治理能力迅速提升。这两个国家的宪法都促成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改善,与本国的国家治理相得益彰。

——摘编自喻中《论中国法的精神》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思想,萌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完善于建设与改革时期。党带领中国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制定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思想是认识这个伟大政党的密码,也是解开中国何以能从近代遭外强欺凌、积贫积弱的边缘走向现代化强国的一把钥匙。

——摘编自罗峰《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国家治理的意义,并据此归纳影响国家治理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二,简述英美两国的法律是如何促成本国国家治理体系改善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宝贵经验。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右玉教育集团初中部九年级模考模拟预测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初中历史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