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98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之琼林、大盈,自古悉无其制。传诸耆旧之说,皆云创自开元。贵臣贪权,饰巧求媚,乃言郡邑贡赋所用盍各区分,税赋当之有司,以给经用;贡献宜归乎天子以奉私求玄宗悦之新是二库。臣昨奉使军营,出由行殿,忽睹右廊之下,榜列二库之名,懼然若惊,不识所以。何则?夫国家作事,以公共为心者,人必乐而从之;以私奉为心者,人必拂而叛之。故燕昭筑金台,天下称其贤;殷纣作玉杯,百代传其恶。盖为人与为已也。周文之囿百里,时患其尚小;齐宣之囿四十里,时病其太大。盖同利与专利异也。为人上者,当辨察兹理,洒濯其心,奉三无私,以一有众。人或不率,于是用刑。然则宣其利而禁其私,天子所恃以理天下之具也。舍此不务,而壅利行私,欲人无贪,不可得已。今兹二库,珍币所归,不领度支,是行私也;不给经费,非宣利也;物情离怨,不亦宜乎!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矫失而成德。以陛下天姿英圣,倘加之见善必迁,是将化蓄怨为衔恩,反过差为至当,但在陛下行与否耳。能则安,否则危;能则成德,否则失道。此乃必定之理也,愿陛下慎之惜之!陛下诚能近想重围之殷忧,追戒平居之专欲。器用取给,不在过丰。衣食所安,必以分下。凡在二库货贿,尽令出赐有功。坦然布怀,与众同欲。将卒慕陛下必信之赏,人思建功;兆庶悦陛下改过之诚,孰不归德?如此,则乱必靖,贼必平。是乃散其小储,而成其大储也;损其小宝,而固其大宝也。举一事而众美具,行之又何疑焉!

(节选自《唐文粹·请不置琼林大盈二库状》)

【注】①琼林、大盈:府库名。玄宗时设,所藏财物主要供其私用,后德宗时复设此二库。②金台:指黄金台。燕昭王曾在易水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延贤士。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贡献宜A归乎B天子C以奉DEF玄宗GHI新是二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委,意为托付,与《过秦论》“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中的“委”含义相同。
B.殊,意为差异、不同,与《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中的“殊”含义相同。
C.珍币,指珍宝,其中“币”与《苏武传》“置币遗单于”的“币”含义不同。
D.衣食,泛指衣服与食物等,与《曹刿论战》中“衣食所安”的“衣食”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于朝廷重新设置琼林、大盈二库的做法感到非常震惊,他指出开设二库源于开元年间权贵对君王的迎合取悦,并不符合古制。
B.周文王的苑囿方圆百里,他认为尚且太小,齐宣王的苑囿方圆四十里,他认为已经太大了,这就是与百姓同利和个人专利的区别。
C.作者认为,凭借皇帝的天生资质,英明圣德,改过错为正确得宜的关键不在于皇帝能否认清其中的利弊,而在于皇帝是否愿意实行。
D.作者指出,如果皇帝将二库中的财物都拿出来赏赐功臣有多重好处,这样既可以令将士们争相建立功勋,也会得到百姓的感激拥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宣其利而禁其私,天子所恃以理天下之具也。
2)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矫失而成德。
2024-05-2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学考大联盟高三三模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老,不能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

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开方A为事B君C欲适D君之故E十五年F不归G见其父母H此非人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指执掌、管理,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
B.幸,指侥幸,与《苏武传》中“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的“幸”意思不同。
C.顾,指看,与《离骚》中“忽反顾以游目兮”的“顾”意思相同。
D.意,指料想,与《孔雀东南飞》中“恐不任我意”的“意”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迈,居家养病,齐桓公向管仲询问管仲之后的人事安排,管仲认为君主最了解臣子,让齐桓公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人选。
B.齐桓公询问竖刁、开方、易牙能否胜任国政,得到了管仲否定的答复,但在管仲死后,他就任用了竖刁。三年之后竖刁等人作乱,齐桓公也因此死去。
C.苏洵指出一个国家的安定或者动荡都有源头,他把齐国强大安定的功劳不归于管仲,而归于鲍叔牙,把齐国动荡的罪责不归于竖刁等人,而归于管仲。
D.材料二认为,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否则当他不在位时,这些人就会执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
(2)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5.齐桓公为什么在管仲死后重用竖刁等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2024-05-20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之二)

陆游

月地云阶暗断肠,知心谁解赏孤芳。

相逢只怪影亦好,归去始惊身染香。

渡口耐寒窥净绿,桥边凝愁立昏黄。

与卿俱是江南客,剩欲尊前说故乡。

怀古堂前小梅渐开四首(其一)

杨万里

梅边春意未全回,淡日微风暗里催。

近水数株殊小在,一梢双朵忽齐开。

生愁落去轻轻折,不怕清寒得得来。

肠断故园千树雪,大江西处乱云堆。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颔联以“只怪”写出梅的形态之美,又以“始惊”突出了梅香之幽,
B.陆诗颈联写诗人伫立于桥边,眼见梅花凋落,空余绿枝,愁情油然而生。
C.杨诗先写梅未开时的期盼,再写齐开的惊喜,最后抒发乡愁,脉络清晰。
D.两首诗都表现了梅花凌寒开放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欣赏和怜惜。
2.两首诗的尾联都借梅花抒发了思乡之情,但写法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05-20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忆山阳(其一)

赵嘏

家在枚皋旧宅边,竹轩晴与楚波连。

芰荷香绕垂鞭袖,杨柳风横弄笛船。

城碍十洲烟岛路,寺临千顷夕阳川。

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注】①赵嘏:楚州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人,留寓长安多年。会昌末年或大中初年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②枚皋:西汉淮阴人,枚乘之子,善辞赋,诗人比之东方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家在古人旧宅边,屋外水竹相接,一片空碧互映,隐隐有清高不俗之意。
B.荷香绕袖,清风拂柳,诗人横船弄笛,写景层次分明,动静交织,气韵流动。
C.“城碍”“寺临”如隔登仙之路,“花落猿啼”代指春尽肠断,道尽了羁旅乡愁。
D.诗人触景生情,借用眼前的景物描绘出了理想中的家乡景色,色彩鲜艳绚丽。
2.请简要分析诗人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家乡之美。
2024-05-20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原浆散文”倡导类似复活传统酿酒工艺,是文学事件,更是身体力行的文学行动。其志在矫正当下散文创作的某些误区。不过,仅仅依靠“原浆散文”稀贵的“原浆”,很难彻底矫正散文界由来已久的勾兑注水风气。但即便如此,倡导“原浆散文”依然是有意义的。就其行动和实践而言,我认为说它是一场静悄悄的散文文体变革也不为过。

类似“原浆散文”,《星火》杂志主编范晓波用稻谷的有机生长,煤和石油的形成对应好散文的发生。大概在2017年,他曾经说:好散文是一种娇贵的恩赐,你可以等待、酝酿、诱导,却很难策划和炮制。那等待的过程,有时如稻谷的有机生长,需要耗费几个节气,有时如煤和石油的形成,要耗费几十年或上百年。和一般只看文本最后的呈现结果不同,这里将好散文的生成视为包含了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全程控制。

怎样的散文算得上是“原浆散文”?《原浆散文精选集》最前面有范晓波的短文《痛饮生活的原浆》。这篇类似宣言的短文是“原浆散文”的“行业标准”。其中写道:“要求使用作家的直接人生经验或社会观察,不依赖搜索引擎和文史资料,像乡村酿谷酒一样用真材实料,高投入低产出。尤其期待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沉淀与发酵后,把个人经验和时代烙印融为一体的厚重之作。”可以发现,“原浆散文”既强调材料,也看重流程和工艺。

从中国当代散文史看,“原浆散文”不是孤立的文学事件。每至散文走到高蹈地疏离大众、时代、现实生活、人与文之常情常理的时刻,就有类似“原浆散文”的倡导和矫正。远的不说,2007年,针对“新散文”疏离现实和大众,沉溺于智性和炫技,杨献平等人提出原生态散文写作。差不多同时,周闻道等人提出无遮蔽、敞亮和本真的“在场主义散文”。其内涵和边界并不统一,文学批评家陈思和的理解相对平易,“就是作者必须在场,必须面对生活的实际状况,不要用文字当烟幕把生活遮蔽住,要直接明确地表达生活的本来状况和作者最冲动、最原始的想法,这是散文的灵魂”。

尽管重心有别,预期也不尽相同,“原浆散文”还是可以被视作和“原生态散文”“在场主义散文”是一脉上的。

(摘编自何平《光明日报·“原浆散文”重视一手生活经验》,20231011日)

材料二:

姜广平(以下简称姜):原生态散文似乎是你的标签,重要标签。你也是这个流派下的标志性作家。虽然我看到你在书上说,你不愿意站到某个旗帜下,也不愿意被归类。但至少,你是散文原生态的首倡者。

杨献平(以下简称杨):关于“原生态散文”这个主张和提法,它有个背景。即,2000年到2006年左右,整个中国的散文写作一方面求新求异,另一方面追求形式、语言等各个层面的创新,基本上沦入了“向内转”“玄怪异”的窠臼。

“原生态散文”与其说是理念,不如说是主张;与其说是另立流派和旗帜,不如说是对当时整个散文写作的一个呼吁。当然,说校正我觉得也可以。但是,一个毫无力量和“资源”的写作者,做这样的事情,是对批评家的僭越,也是自不量力的。幸亏,有一些朋友支持,我们一起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原生态:散文十三家》一书。为了证实或者说呼吁,更为了引起一些注意,我为该书写了一篇万余字的后记,明确提出,散文应当具备“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与众生关怀”的品质。其实这几个关键词,也不是我首创,古人早就说到了这层意思。所幸的是,这本书在散文界还是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姜:你当初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文学概念呢?就“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与众生关怀”而言,其实所有文学种类都应该有着这样的理念啊!

杨:正如你所说,这个理念不仅是散文的,也是艺术的根本之道。“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和众生关怀”,这一理念不仅深植于我们传统文学的血脉,也是文学的本质所在。重新提出和张扬这样一个理念,一是基于当时的散文写作氛围。这一点上面已有解释。二是强调回归传统。所幸的是,大致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散文整体性地回到了传统甚至时代现场来了。这一点有目共睹。抒情、变异性的书写与呈现,怪癖和过度审丑的书写从大面积涌起到自觉地撤离,相信身在散文场中的人也是有所觉察的。

姜:现在,原生态散文的状态,与原生态散文刚刚提出伊始的状态相比,有了哪些变化呢?

杨:“原生态散文”从一开始就不排斥散文任何层面上的创新和想象力,尤其是采取多种方式发现和呈现当下时代之本质的高强度的“试验”与“创造”。“原生态散文”也绝不直接模仿和照搬现实生活,成为现实生活及其场景的“纸上陈列”。但是,最初的原生态散文,很多在文学的典型性和艺术性上做得不够,或者不够精致和独到。我愿意“原生态散文”的主张能成为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就是以才华和思想,能够真正书写并且建立起迥然相异于此前任何时代的、专属于我们这一时代的文学“万峰耸峙”与“江河并流”。

姜:还有个现象,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很多散文家,其实第一身份并不是散文家,而首先是小说家或诗人。散文倒是作为他们写作的“边角料”存在着的。恰恰是这些边角料,反倒别有情趣,也成为他们重要的文学存在。

杨:事实正是如此。专业的往往有匠气。当工匠时间久了,就有了套路和模式。我个人还是喜欢那种剑走偏锋的,不经意之间的自然书写。在文艺这条路上,自然永远是一种葆有创造力的“老师”。

(摘编自杨献平、姜广平《西湖·“散文是对时代的全息观察和反映”》,20157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不易策划、炮制,需要作者等待、酝酿和诱导,所以“原浆散文”的“原浆”稀贵,问世的作品数量少。
B.《痛饮生活的原浆》一文明确了“原浆散文”的认定标准,把它编排在《原浆散文精选集》全书最前面,别有深意。
C.提及原生态散文,姜广平自然想到其代表作家及理念的首倡者杨献平,并急于了解杨献平不愿被归类的原因。
D.杨献平在《原生态:散文十三家》后记中援引古人的话,指出了散文的必备品质,这本书在散文界也颇有作用。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我国当代散文史而言,即便是没有“原浆散文”,也会有类似的文学事件发生,以校正散文创作的问题。
B.如果作者的文字不能表现生活的实际情况,即便作者在场,也和“在场主义散文”本真等特征不符。
C.为校正当时散文写作的诸多弊端,杨献平倡导呼吁原生态散文的写作,他的主张在散文界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D.杨献平认为专业散文家写的时间久了,难免会陷入写作的套路和模式化,也就丧失了文艺路上的创造力。
3.材料二为人物访谈,请简要分析姜广平在这次访谈中的提问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4.材料一认为,“原浆散文”可以被视作和“原生态散文”是一脉上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
2024-05-1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途中

(唐)吴融

一棹归何处,苍茫落照昏。无人应失路,有树始知春。

湖岸春耕废,江城战鼓喧。儒冠解相误,学剑尽乘轩。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明题目,描绘了一幅苍茫之景:诗人独行江上,夕阳西沉,暮霭四起,孤单落寞之情溢于言表。
B.“失路”,表面指迷路,这里含“失意”之意,透露出诗人经历人世沧桑,心灰意冷、失魂落魄的情态。
C.直到无意间看见水边的绿树,诗人才意识到春天的到来,因此感受到一丝希望,但很快又陷入悲伤情绪中。
D.“春耕废”是视觉描写,“战鼓喧”是听觉描写,共同描绘了一派寂寞荒凉之景,展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2.如何理解“一棹归何处”的含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4-05-1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燕博园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庞籍,字醉之,单州人,大中祥符八年,登进士第,累擢天章阔待制、龙图阔直学士。皇祐三年,拜相。五年,罢,请老,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年七十六,赠司空、兼侍中,谥庄敏。为开封府判官,有欲造后苑珠玉奇巧物媚上者,籍言:“螟蛊为灾,民忧转徙,复有西北夷狄之悲,苟非俭约,何以济用?”上嘉纳之。尚美人遣内侍韩从礼称教旨,免工人市籍者。籍言于上,上为被从礼,仍诏诸司,自今宫中传命无得施行。知延州。自五龙川之败,戎落民居,焚毁几尽,戍兵十馀万,末有营壁,籍按金明西北,有虏出入之隘道命钤辖狄青将万人筑招安寨于谷旁募民耕垦得粟甚多。凡故地为虏所据者,悉逐之,筑土城。久之,元昊遣牙校赍其亲信野利旺荣书求纳款,籍其诈不受,后数日,果寇定川,既而复以旺荣书来,而元昊亦去僭号,籍不敢答,乃请于朝,朝廷厌兵,议招怀之,使籍答书,称旺荣为太尉,籍复请曰:“太尉,天子三公,使旺荣称之,则元昊不可得臣矣!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于义无嫌。”诏从之。逾年又遣使来,改名曰囊宵,称男不称臣,籍言名体未正,不敢以闻,其使求至京师,若天子不许,则更归议之,籍言:“虏辞理浸顺俟。”卒用其策,而元昊复臣。及为枢密副使,又请并省官属,徙兵就食,于是边费十省七八。在相日,侬智高叛,或言狄青不可专任,上以问籍,籍曰:“青起行伍,若以文臣间之,则号令不专,不如不遣也。”上然之,及捷书至,上谓籍曰:“非卿执议,岂得成功。”

(选自《隆平集·卷五》)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虏出入之A隘道B命钤辖C狄青将万人筑招安寨D于谷旁E募民F耕垦H得粟甚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旨,指上对下的告谕。在文中具体指尚美人下令取消工人市籍一事。
B.为虏所据,被敌人占据,“函谷举”中“举”表被攻取,两者句式相同。
C.意,指料想,猜测,与《孔雀东南飞》中“何意致不厚”的“意”意义相同。
D.答书,文中指回信,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答……书”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籍做开封府判官时,有人想制造后苑珠玉等奇巧宝物讨好皇上,庞籍明确反对这种奢侈之举,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B.尚美人派内侍韩从礼声称上面告谕取消工人市籍,庞籍将此事禀告皇上,皇上杖打了从礼,并下诏今后宫中传达的命令不能施行。
C.五龙川兵败后,少数民族聚居地百姓的房屋被焚烧掠夺殆尽,军队也无戍守条件,庞籍命人修寨筑城,发展生产,解决了问题。
D.元昊派野利旺荣带书信来示好,庞籍知道朝廷已经厌恶了战争,便对元昊进行安抚,并以元昊将不能称臣为由反对旺荣做太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忧转徙,复有西北夷狄之患,苟非俭约,何以济用?
(2)青起行伍,若以文臣间之,则号令不专,不如不遣也。
2024-05-1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燕博园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仰望星空(节选)

黄传会

二〇二〇年七月二十五日。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五、四、三、二、一,点火!”

十二时四十一分,一团烈焰喷薄而出,撼天动地的轰鸣声响彻海天,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托举着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腾空而起。

火箭飞行三十六分钟后,与探测器分离——在距离地面五百千米高度,为探测器提供了大于第二宇宙速度的初始速度,探测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带着中华民族千年期盼,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踏上了四亿多千米、二百零二天的漫漫征程,向着火星迸发。

整个文昌航天发射场还沉浸在喜悦之中,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的手机短信提示音响了,他打开一看——短信是孙家栋院士发来的:“视贺成功!”

尽管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饱含着孙家栋对天问一号的高度关注。

张荣桥禁不住心头一热,默念着:“孙老啊孙老,天问一号寄托着您多少期望,凝聚着您多少心血……”

他在仰望着星空,他在久久地仰望着星空

我们无法知晓孙家栋院士每次仰望星空时,日月里辰会在他的脑海中如何重新进行组合、排列、运行,他的心灵又会怎样地火花四射……

人类的飞天探索遵循由近及远、由无人到有人的发展规律。在开展地月范围航天活动同时,人类将触角延伸到了地月系之外的行里际空间。一九六〇年三月十一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深空太阳探测器先驱者五号,到二〇一八年的近六十年间,除月球探测外,各国和组织共实施了一百二十七次深空探测任务,在探测对象上,已覆盖太阳系各类型天体。一九七七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已经飞行了四十三年,飞离地球二百一十亿千米,成为深空探测标志性成就。

作为一名“飞鸟型”战略科学家的孙家栋,飞得更高、更远、更深是他永远的梦想……

二〇一〇年八月,孙家栋联合徐国迪、王礼恒、沈荣骏、王永志、张履谦、戚发轫、龙乐豪几位院士致信中央领导,提出我国载人航天向深空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二十六家单位共五十一名专家组成论证组,开展“深空方案”论证。“深空方案”的总体目标是:以火星为重点,统筹开展太阳系天体探测,形成探测太阳系各类天体的能力,取得重大科学成果,在深空探测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想到火星,孙家栋那双眯缝着的眼睛,顷刻间便闪闪烁烁,光芒四射。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被称为地球的“姐妹星”。人们对火星格外青睐的原因是,在火星上发现了海岸线遗迹、河道痕迹、湖泊冲积扇等流水地貌痕迹。这些表明,火星可能在几十亿年前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液态水。有水,就代表着有生命存在的可能。火星是目前人类除地球以外研究程度最高的一颗行星,用空间探测器探测火星,几乎贯穿整个人类航天史。

“考虑到我国的火星探测起步晚了,应有更高的起点。有风险、有难度,但我们已经基本具备了这样的技术条件。目标高一些,能激发大家的激情和创造力,我们努努力、踮踮脚、伸伸手,是一定有可能实现的。”

孙家栋的建议获得了专家的一致赞同,为中国火星探测画出了最佳路线图。

火星,二〇二〇,中国即将到来!

工程建设过程中,张荣桥他们遇到问题时经常向孙家栋求助,孙家栋成了他们心目中的“定海神针”。孙家栋说,解决难题就需要创新,解决了难题就是发展。这些年来,我们通过重大工程的研发实现来解决难题、提升能力,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开展火星探测工程最根本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有一次,孙家栋问张荣桥:“火星探测器使用的元器件一共有多少个?”

“十五万个左右吧。”

“火箭使用的元器件呢?”

“也差不多是十五万个。”

孙家栋说:“所以,你这位工程总设计师,在天问一号发射的那一刻,要保证所有的设备设施都完好、所有的操作都精确到位。这就如同一个交响乐团的总指挥,要把控好所有的乐手,让所有的乐器共同奏出一曲美妙的乐章。”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也将演奏出一曲美妙的《深空交响曲》。深空探测孕育出的精神,将成为人类一笔丰厚的财富。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时,用了“喷薄而出”“撼天动地”“腾空而起”等词语,渲染了火箭发射时的气势,饱含自豪之情。
B.孙家栋院士发来短信,体现了孙老对天问一号发射的高度关注,侧面反映了此次发射成功的重要意义,引出下文天问一号的研究过程。
C.作者插入以美国为代表的各国深空探测研究的开展过程和成果,主要为了从侧面反映我国当时在此领域的落后状况,表达作者的忧虑。
D.本文在叙述天问一号研究的过程中,多次插入了对孙家栋院士的语言、神态等描写,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也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
2.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研究过程孕育了怎样的科学精神?请根据本文加以概括。
3.文中孙家栋院士“仰望星空”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5-1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燕博园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212月,美国《科学》杂志公布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云南大学胡风益教授团队培育出多年生稻研究成果成功入选。这是当年中国唯一入选,也是全世界农业类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多年生稻利用多年生非洲长雄野生稻与一年生亚洲栽培稻进行种间远缘杂交培育而成,可实现“一次栽种,多次收割”。业内专家称其是“水稻生产的又一革命”。

近百年来,我国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在水稻育种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为世界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科研育种永远没有终点,农学家从稻田中洞见了新的问题:一方面,水稻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耙田栽秧,但目前农村劳动力匮乏;另一方面,农机装备的广泛使用会耗费原料,污染环境,经常性的翻耕也会加重水土流失。如果能让水稻连续生长好多年,不就能大大减轻农民的耕作负担了吗?抱着这样的愿景,胡风益教授团队踏上了前所未有的探索之旅。

他们发现,培育多年生稻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利用具有深根系的多年生野生稻从头驯化,二是利用现代栽培稻与其多年生野生近缘种进行杂交。显然,后者更加切实可行。想要通过杂交手段让水稻拥有多年生长的“优秀品质”,首先要找到合适的“父母”,经多次试验,科学家们最终将泰国优质籼稻“RD23”作为母本,让其与父本长雄野生稻进行杂交。通过幼胚挽救的方式,杂交子一代F1成功发芽出苗。但这只是个开始,2003年,经过潜心研究,胡风益团队终于弄清楚了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和多年生特性的规律,多年生稻育种的下一步也有了明确的方向。

如今,曾经的设想已然成为现实。“多年生稻23”“云大25”“云大107”等适应多个生态区的多年生稻品种已通过云南省审定。不用翻耕播种,多年生稻的地下茎在越冬后能够再次生长为新苗,真正实现了“一种多收”。

多年生长的难题已经攻破,但想让多年生稻真正投入生产应用,还要兼顾其产量与品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胡风益团队又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辛的历程。

前期的种植材料由于拥有浓厚的“野生血脉”,地下茎和稻苗恣意生长,结实率极低,根本无法投入农业生产。胡风益团队提出新的目标——育出宿根(茎)聚集、多年再生、产量稳定的多年生稻品种。为此,科研人员长期扎根田野,在千万株稻子里精挑细选、反复试验。在一个个朝夕更替、四季轮转中,多年生稻静静地发芽成苗、抽穗结实,持续“进化”。2018年,终于迎来了第一个阶段性成果:粳稻“多年生稻23”通过品种审定,成为全球第一个能够进行商业化生产应用的多年生作物品种。2020年,多年生梗稻“云大25”和“云大107”一同通过品种审定,并在多个适宜区域进行技术推广,表现良好。

多年生稻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减少生产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据测算,其每亩每季可节省种子2-3公斤,亩均节省人工5-6个,每季亩均节省生产成本600元左右。此外,多年生稻还有一个优势——养护农田生态环境。相比于普通水稻,多年生稻割完之后又会像韭菜一样长出来,并不需要重新播种,使农田生态系统得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然而,多年生稻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会带来虫草害的威胁,现有的品种类型较少,抗旱耐冷的能力需加强等。对此,师生们正在加紧推进实验,进一步选育更具抗性且适应不同生态区的新品种,并结合各地生产环境探索本地化的栽培技术和生产模式。

(摘编自郜晋亮、赵艺璇《多年生稻:水稻生产的又一革命?》,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水稻育种工作虽取得突破性成就,也造成了劳动力匮乏、耗费原料、环境污染等新问题,多年生稻培育工作迫在眉睫。
B.研究者们选择杂交手段培育多年水稻,除了其更加切实可行外,还因为这种手段更能让水稻拥有多年生长的“优秀品质”。
C.多年生水稻“一次栽种,多次收割”,既减少了生产环节,降低了成本,又养护农田生态环境,可以说是水稻生产的一次革命。
D.研究者们加紧推进实验,选育新品种,探索适合的栽培技术和生产模式,解决了多年生稻受虫草害威胁、品种类型较少等问题。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提到多年生稻研究成果成功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一事,突出了这项成果的地位和学术价值。
B.第三段中的“优秀品质”“父母”和第七段的“喘息”,使用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与第三段中的“RD23”具有明显的不同。
C.本文多次提到多年生稻培育过程中科研团队面临的困难和攻克难关的过程,体现了科研工作者敢于挑战、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D.作者在介绍多年生稻带来的变化时,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准确客观,科学严谨,具有说服力。
3.胡风益教授团队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研究攻坚工作,最终取得多年生稻的研究成果的?
2024-05-1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燕博园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天地之间,除了希冀以诗意的方式栖居外,还充盈着探寻无限空间的冲动。作为有限的生命,人经常试图实现对无限时空的超越。这种宏图大愿很多时候表现在文人高士如梦似幻的文艺佳构中,诗人艺术家通过虚构的方式替代性地满足了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在艺术家的审美构想中,时空的距离可以缩短或拉大,甚至可以将不同的时空加以并置、组接,改变时序以及空间的广延逻辑,或时序颠倒,或小中纳大,或与天地同寿,或往来于异度空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对空间的超越方面,中国古人显示了非凡的思想智慧和理论勇气。

一方面,古人通过想象拟构的方式,将人与天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在早期神话中,天与地之间是相通的,中间有柱子连接,地上的人可以通过天柱爬上天,与神往来,神也可以沿着天柱下到人间。绝地天通以后,天地之间的联系中断了,只有少数人才有资格和本领上天下地。与此同时,古人将宇宙天地想象成房舍,天似弯庐,覆盖在大地之上,就像屋顶(宇)笼罩着房基一样。为了寻求进一步的稳靠性,古人还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将其对天地宇宙的认知想象拟构出来,如建筑、慕葬、礼器、图绘、诗文等,形成了一个个与大宇宙相对应的“小宇宙”。这种想象天地的方式逐渐演变为后世叙事文学的重要主题,在志怪、传奇、戏尚、小说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西游记》等明清神魔小说中,有关宇宙天地空间的想象与超越无限时空的企望交缠在一起,构成了小说叙事的重要思想文化语境,同时也是推进小说情节的强动动力。

另一方面,中国平期思想家以理论思辨的方式对空间进行反思和抽象,将其对空间的理解和认识融入诸如宇宙论、道论、卦象论、阴阳五行学说等思想框架中。其中,老子和庄子的道论空间观显示了突出的思想原创性与理论辐射力,对后世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绘画、园林等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子以车辐、器、户牖、盅等日常器物为喻说明虚空的重要性,并将天地宇宙比作“橐籥”。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道德经·第五章》)在老子的观念中,宇宙犹如一只大风箱,或是一只没有底的大皮囊,天地万物处于这个开放性的大空间之中。这种喻象性思维将浩瀚无垠的宇宙收摄成可闻见可触知的日常器物,将无限转化为有限。老子这种超越空间的方式与应用型空间观有相似之处。同时,老子还捉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不仅广大无限,往前延展,最终还要返回本根之处。老子从有限推至无限,又从无限返回有限。这与西方古希腊的空间无限论存在差异。庄子同样从无限的视域理解空间,他设立大鹂的视角来俯瞰天地,消除万物之间的差异,同时又通过空间大小的相对性,将空间向大小两极不断推进,最后又跳出这种对无限空间进行探寻的执念,以一种游心观物的方式实现对空间的超越。

老子和庄子的空间观对后世文艺的空间形或产生了直接且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诗词、山水画、园林等的审关境界营造方面。例如,诗词中的自然、社会空间描绘,山水画中的“三远法”“以大观小”等空间表现手法,园林中的“移天缩地”“借景”“隔景”等空间经营方式,均与老子和庄子的空间观密切相关。

(摘编自詹冬华《传统文艺空间形式的文化品格》)

橐籥(tuóyuè):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有限的生命,人们自古就有超越无限空间的愿望,虽看起来遥不可及,但诗人艺术家们在文艺佳构中通过虚构方式实现了这个愿望。
B.古人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将其对天地宇宙的认知想象拟构出来,表达对天地宇宙的认识,拉近人与天的距离,对后世叙事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C.老子以车辐、器、橐籥等为喻把宇宙描绘成开放的大空间,万物处于其中,这种化无限为有限的超越空间的方式与应用型空间观有相似之处。
D.与老子对空间的理解完全不同,庄子设立大鹏的视角俯瞰大地,消除了万物的差异,又将空间向大小两极推进,最终实现对空间的超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探寻了诗人及艺术家们“超越时空”艺术建构的思想根源,并列举了时空超越在审美构想中的种种表现,
B.第四段分别阐释了老子和庄子的空间观的内容,为证明他们的空间观对后世文艺空间形式的深远影响提供依据。
C.文章将老子“无限—有限一无限”的空间观与古希腊空间无限论作对比,是为了证明老子空间观的优越性。
D.文章主要采取了总分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阐释了古人在空间超越方面的思想智慧和理论辐射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早期神话中,天地之间有柱子相连,人和神可以通过柱子互通,这是古人试图超越空间的愿望的具体表现。
B.古人对天地宇宙的认知影响到了文学创作,如志怪、传奇、小说中广泛存在用“小宇宙”方式想象天地的重要主题。
C.老子常以日常器物为喻论理,还把天地宇宙想象成大风箱或大皮囊,可见老子善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D.老子和庄子的空间观对诗词、山水画、园林等艺术空间形式产生深远影响,决定着其艺术审美境界的高低。
2024-05-1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燕博园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