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2688 道试题
1 . 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A.自秦朝开始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B.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交替使用分封制和郡县制
C.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从郡县制向行省制演变
D.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趋势的加强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模拟历史试题(三)
2 . 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唐宋时期的和谐之光”为主题开展了以下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任务一【解读数据——见证经济和谐】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时间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

2080

40%

3120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

5500

65.5%

2900

34.5%

任务二【品读诗歌——体会社会和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北宋]汪洙《神童诗》节选
任务三【研读史料——认识民族和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1)下表数据反映了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说明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及具体表现。
(2)品读下列诗歌,概括唐宋时期社会风气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唐宋时期的相关史实,以“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巩固与发展”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文。
2024-04-2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30年代)仅仅一个世纪之后,欧洲的航海家们已经发现了我们现在所知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并绘制成图。在最早的几次航行中,探险家首先开辟航线永远地结束了世界主要文明相互隔绝的局面。

——摘编自《人类文明史图鉴:发现新大陆(公元1400年—1500年)》

材料二

1640年拉开序幕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及其移民国家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德国的工业革命虽滞后于英法两国,但对科研的大量投入,使其在化学、电机和电力等工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优势,如通过热能转化机械动力理论,改进内燃机等。……美国则逐步建立和发展了煤炭开采、钢铁生产、电力供应、石油加工、农业机械制造等一系列工业部门,大型企业也出现了收购和合并潮。

——摘编自金碚《世界工业革命的缘起、历程与趋势》

1775年4月19日凌晨爆发的美国独立战争
1789年7月14日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物质产品严重短缺,整个社会民怨沸腾,资本主义面临着全面崩溃的命运。战后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变了以往的选择性,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于“穷人”这一范围,而是覆盖了社会上所有的公民;社会保险制度以统一的标准发放津贴或救济,而不问领取者从前的收入多少;各国战前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战后各国普遍建立了“福利国家”;二战前推行社会保障的主要是西欧、北欧各国,战后已扩大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西方所有工业化国家。

——摘编自李传柱《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启示》

(1)请列举两位材料一示意图中A处涌现出的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引起文字材料中重大变化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与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
(2)选取材料二表格中的任意一个事件(用序号表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发生的原因和对其本国的积极影响。依据文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发展出现的变化。
(3)为应对材料三图所示情况,美国政府采用了什么手段来扭转形势?依据文字材料,概括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获得的认识。
4 . 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见证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奋进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建设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作为新中国首批重点工程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同年,一汽在长春开工建设。毛泽东主席亲自题词并签发了“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中共中央指示。为了建设一汽,从1953年起,举国上下向这里输送来建设大军和最优秀的人才。同时,苏联对一汽的建设和投产也给予了全面的援助。经过三年的努力,1956年7月13日,一汽终于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摘编自梁骁、王宁《“共和国长子”生长录: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在“一汽”诞生》

材料二   1980—2023年我国汽车产量表(单位:万辆)

年份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3年
产量22.251206.9118263016

材料三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实现汽车强国目标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完善激励、保护创新的制度,鼓励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优势。

——摘编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共和国长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汽车产量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如何才能实现“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有何建议?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西南宁市银海三雅学校中考模拟(四)(收网考)历史试题
5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启蒙奠基》

材料二   北宋的汴京、南宋的临安、元代的大都,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商业兴隆,人物繁阜,市民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宋元时期的戏剧观众已由宋前以上层社会为主要对象,走向全民化、平民化。大量涌现的观众,以及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促使戏剧演出的商业性竞争,推动我国戏剧的发展与繁荣。

——摘编自吴晟《简析宋元民间戏剧观众的主要构成》

材料三

作品

作者

内容或简介

《蒙娜丽莎》

达·芬奇

《国民革命歌》

邝墉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松花江上》

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七律人民解放军

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学习雷锋好榜样》

生茂、洪源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立场坚定斗志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宋元戏剧观众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3)据材料三中表格并结合所学,以“作品与时代”为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并以表格中任一史实进行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4-06-07更新 | 2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二次模拟中考试卷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可以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如表出自《新唐书·地理志》,出现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时期户数人口数全国耕地面积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304万余1235万余460万顷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769万余4141万余680万顷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841万余4814万余850万顷
唐玄宗天宝三年(745)906万余5288万余1400万余顷
A.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B.藩镇割据导致社会动荡
C.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D.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024-06-0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重庆市育才中学校中考三模历史试卷
7 . 【战后世界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根据战后新的力量对比,建立的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等确立了战后列强在欧洲、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各种和平条约总是由战胜国拟订,惩罚敌人是和平条约中惯用的手段。战争导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又导致了新的战争。

——摘编自万楚蛟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从体系建制角度分析其弊端》

材料二:二战期间,美、苏召开了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通过许多宣言、公告和协议,最终确立了国际新秩序——雅尔塔体系。它们根据自己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划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处置战败国时,它们吸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教训,既要确保德国和日本不再对新的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又要避免强加在其身上过多的重担。它们非常重视战败国的民主建设,战后五十年间雅尔塔体系下的国际秩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摘编自黄玉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比较》

材料三:20世纪70—90年代初期,是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新的多极化世界初露端倪的交替时期……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它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

——摘编自吴于靡、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不同点。(至少两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交替时期”国际力量出现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建议。
2024-06-06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省丹江口市初中毕业生适应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条约及影响。

《南京条约》“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材料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材料三:《生物多祥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上,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赢得多方称赞。在谈判的最后阶段,中国为实现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愿景,推动协议达成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主题为“新时代,共享未来”。2018年以来,进博会成功举办六届,依托中国大市场优势,发挥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平台功能,对加快构建新 发展格局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缺。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金砖固家领导人巴以问题特别视频峰会并发表题为《推动停火止战 实现持久和平安全》的重要讲话。中方呼吁尽快召开更具权威性的国际和会,凝聚国际促和共识,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
材料四: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时,17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等就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发来 1500多封贺电贺信,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友好情谊和美好视愿。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坚信中国共产党将在新征程上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据材料一,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概括三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材料二中1945年、1953年、1971年、2001年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四件重大史事。
3.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国际地位的发展趋势。
4.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在世界上树立了怎样的形象,概括其表现。
5.从以上材料和问题中你能体会出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赢得这样的国际地位,其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原因是什么?
2024-04-2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西晋末年至刘宋为止,许多少数民族自西、北方徙居中原,与汉族杂居。中原地区陷入动荡也造成中原人士离开故土。北来的侨民多集中在长江流域。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阅读中国·社会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阶段的人口迁徙对“社会的久远进步”的作用。

材料二:

时间1500~1850年1850年~1945年1945年~2000年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500—1850年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主要历史事件。概括近代以来全球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十校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10 .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

材料一   如图是一位同学整理的部分农作物图片。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三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粮食作物麦、粟等传入南方。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户口数量有很大的增加,单位面积耕地所负载的人口大大增多,这就迫使农民实行复种制(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产生并发展。江南推广了曲辕犁,普遍采用插秧技术,缩短了水稻在大田中的生长期,双季稻在南方出现。

——摘编自阎万英等《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四   唐朝的社会经济在玄宗①_______、天宝年间达到高峰,呈现出繁荣局面。……在耕犁方面,唐朝农民发明②_______,……便于控制,省时省力,只用一牛牵引即可,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五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从20世纪初开始,内燃机拖拉机逐渐取代了蒸汽机拖拉机。20世纪40~50年代,电力机械也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改变着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土壤和作物得到精细准确的管理,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不断提高。

——摘编自夏俊芳《现代技术革命与农业机械化》

材料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变化(单位:亿吨)

——整理自陈海秋《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图示农作物传入中原的主要途径,并指出文字材料所体现的治国理念。
(2)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在什么时候完成?
(3)依据材料三,概括促使隋唐时期南方复种制出现的因素。
(4)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中①年号和②工具的名称。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说出20世纪上半叶农业生产的变化及背景。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发展的新特点。
(6)依据材料六概括图表反映的共同现象。任选一张,运用当时的农业政策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2024-04-2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