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270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十七大报告

材料二   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材料三   新时期以来,工业化演进的因素开始由单一因素转变为多元因素。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促进了以个体工业与私营工业为主的非公有制工业的发展,“三资”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重工业稳步增长的同时,轻工业整体上也有较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旧的工业产业结构,并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广泛兴起。

——任保平《新中国60年工业化的演进及其现代转型》

(1)材料一中,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样的结论”具体指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得出“这样的结论”背后的原因有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谈谈你对我国“工业化”的认识。
2024-05-3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某同学梳理教材目录如下的内容进行复习,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主题是(       

A.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B.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2024-05-30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节日是社会生活的枢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节日与几千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节气性、稳定性等特征,中国传统节日往往固定在每年规定的节点。每当节日到来,都会伴随着先民的祈祷仪式,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仪式被固定下来,成为传统节日。

-摘编自鞠佳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探究》

材料二

材料三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法定假   年份天数节假日1950199520002008
元旦1111
春节3333
国庆节2233
清明节-

1
端午节
--1
中秋节

-1

-整理自《中国统计年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传统节日起源的特点。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幅图片,选出你感悟最深刻的一个传统节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提示:理由必须包括节日名称、习俗以及蕴含的精神内涵)
(3)依据材料三,概括我国节假日变化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保护传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献言建策。
4 . 人口变化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口史提要》一文写道:“我国现存的最古人口统计数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王朝创建人夏禹时的人口记录,根据《帝王世纪》(编者注:成书于西晋,皇甫谧著)当时的人口为1355.3923万,这一数字以后为历代史书所采用,成为世界各国最古人口数字之一。”其实所谓大禹时的人口数字是根本不可信的。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时期年份人口数出处
东汉157年(桓帝永寿三年)5600《晋书·地理志》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2900《隋书·李德林传》等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5300《通典·食货》
1193年(光宗绍熙四年)2784《文献通考·户数二》
1381年(太祖洪武十四年)5987《明太祖实录》
1741年(高宗乾隆六年)14341《清高宗实录》

材料三   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米价谅可不至腾踊矣。

——摘自【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闽人多贾吕宋(菲律宾)焉,其国有朱薯……然吝而不与中国人,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抉小盖中以来……其初入闽时,值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其神也,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冈皆可以长。

——摘编自【清】周亮工《闽小记》

人民渐增,开垦无遗;或沙石堆积、难于耕种者,亦间有之;而山谷崎岖之地已无弃土,尽皆耕种矣。

——摘自《清圣祖实录》卷249

(1)根据材料一、请解释学者认为“大禹时的人口数字是根本不可信的”依据。
(2)运用材料二表格的数据,绘制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要求:完整利用表格中数据;在已有网格线上绘制;完善坐标信息;确保线条是直线且清晰)

(3)根据第(2)问折线图的数据指出明至清人口发展的趋势,并用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2024-05-29更新 | 21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5 . 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从危亡中崛起,从危亡中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邓世昌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官兵英勇奋战,最终与舰同沉,壮烈殉国。

图2谭嗣同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被捕后从容就义。

图3林觉民
1911年,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前写下绝笔《与妻书》:“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在起义中,他身先士卒。英勇牺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以上历史人物表现出的家国情怀,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图4   1919年五四运动散发的传单

图5   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

图6   开国大典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片4、5、6反映的三件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材料三:1978年至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排名表

时间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
1978年3642亿元第15名
2000年99215亿元第6名
2010年362181亿元第2名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年鉴2018》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8年至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排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关系。
2024-05-29更新 | 2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海南省临高县九年级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6 . 高考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国家人才选拔,关系社会公平,关系广大学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回顾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考试来选拔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索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考选制度,应该是也必须是包含着这几种基本精神: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量才使用、内行管理。

--《法制日报》评论员文章

材料二   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

——《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材料三   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最佳选择”是指古代哪一选官制度?这一制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回答这一“考选制度”包含哪些基本精神?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殿试创立于哪一位皇帝时期?依据材料回答宋太祖实行殿试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并依据材料回答,明代科举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有什么危害?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从隋朝到明朝科举制的发展趋势。
2024-06-10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历史测试卷
7 .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和平与战争、发展与动荡并存,但和平与发展是我们永恒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选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变。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同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了会议。

——选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 74圈。

—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俄罗斯》

材料四   当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展现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大格局、大胸怀。

—摘编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1)观察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欧洲版图发生的主要变化。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雅尔塔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3)材料三中“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后,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发展呈现什么趋势?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为什么能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左部四名女乐伎,自右而左一次弹筝、拍板、奏竖箜篌、吹笙;
中部绘男女舞伎相对而舞;
右部五名男乐伎,自左而右依次奏竖箜篌、弹曲项琵琶、吹排箫、击小铜钹、吹筚篥。

             ——绘于韩休(开元二十八年去世)墓东壁的《乐舞图》(局部)

材料三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成为世界循环交通的一环。

——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①曲线图中唐朝气温的特点和图②人口变化的趋势,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是研究盛唐历史的第一手还是第二手史料?观察材料二,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
(3)据材料三,指出“唐代文化”的特点,并概括“广州港”的影响力。
(4)综合上述探究,概述唐朝兴盛的原因。
2024-05-28更新 | 11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9 . 自从近代以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后经历了“工业化”“两极化”“一体化”。如今呈 现出“碎片化”状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为美国大工业化的发展准备了条件。这个是一个先行,如果说,主权得不到统一,领土不能够得到统一,或者劳动力体制得不到统一的话,后面的大工业化还会推迟,或者不会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很多美国历史学者认为,它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道分水岭。联邦政府从此变得强大起来,美国的农业、工业以及整个国家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摘自《大国崛起》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分水岭”的事件。该事件为美国的工业化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材料二 目前反全球化势力主要是三种观点。第一种并不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比如环境恶化、人权问题,尤其是全球化导致的贫富差异。第二种观点也不反对全球化本身,只是反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明确地将反对全球化与反对西方联系起来。第三种观点则将全球化视为“殖民化”“西方化”或“美国化”,因而加以反对。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历史读本(世界史)》

(2)据材料二概括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至少答出两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

材料三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它地区,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政治格局进入“碎片化”时代呈现的发展趋势。
时间史事
1882年三国同盟形成
20世纪初三国协约建立
1914年6月萨拉热离事件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1949年德国分裂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欧洲联盟)
1991年苏联解体
2015年9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70届联合国大会)
.……

(4)请从以上史事中任选三例,以“大国关系与国际局势”为题,撰写一篇80-10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述成文)
2024-06-10更新 | 2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外国语学校、泰州二附中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较易(0.85) |
10 . 在北魏平城时代,皇室经常在宫廷内举行宴会,宴会活动多是进行射箭等比赛,全然保持游牧民族的风气。迁都洛阳后,活动变成“或赋诗,或射箭,各尽其能”。这一变化说明北魏迁都后(     
A.地域文化南北分明B.民族交融趋势明显
C.官员素质明显提升D.法家思想受到推崇
2024-06-0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多校中考第三次模拟文综试卷-初中历史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