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2688 道试题
1 . 国际关系的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世界知识出版社《冷战风云》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雅尔塔体系解体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正在酝酿新的组合,某些力量尚属不稳定因素;美苏两极时期被掩盖的地区性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和矛盾激化;政局动荡,局部战争不断,前苏东地区问题突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潮流,但是世界仍然并不安宁。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朗,人们正密切注视和估量着它对整个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

——黄安年《世界现代历史的基本线索》

(1)材料一中的“反侵略斗争”指什么?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国际格局出现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影响国际格局变化的共同因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示意图

材料二   各方重申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强调各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容损害。各方坚定捍卫多边主义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各方愿加强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多边机制内的对话与合作,就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及时交换意见、协调立场。

各方肯定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该机构成员国有权充分参与该机构的所有决策程序,支持该机构《规约》规定的主权平等进程,支持中亚国家加入该机构相关地区小组。

——摘编自《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2023年5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21世纪国际格局新发展的积极因素。
2024-06-0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多校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这种变化,各诸侯国实行变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进行变法。变法的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开阡陌封疆”,允许土地买卖,打破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建立名田制,从法律上承认井田制的崩溃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实力大为增强。公元前230年,正式启动统一战争,秦军势如破竹,仅用十年时间攻灭六国,统一全国。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等整编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没有涉及”。
A.商鞅变法通过法律手段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
B.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
C.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派兵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美国不仅引进英国的机器,而且不断地改进和发明新的机器。这是美国工业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美国较早实行专利制度,鼓励发明创造。1790年美国第一届国会就通过了《专利法案》。1790—1800年,正式注册的发明专利有276项,1850—1860年达到2.52万项。除了一些机械发明外,还值得注意的是,轧棉机的发明人惠特尼还发明了滑膛枪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此后,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得到推广,降低了机器的生产成本,大大推动了美国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3)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推动工业革命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材料三   2015年和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迅速增至2022年的60%以上,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据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整篇

(4)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加快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并指出实施这些举措所取得的成就。
2024-06-15更新 | 2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重庆市中考历史真题(A卷)
4 . 探究性学习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某老师在复习“世界近现代史”时,设计了如下探究性学习方案,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探究一【导图说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根据下则思维导图,简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探究二:【图文说史─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史料:谨庒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理应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同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史料的出处,并说明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产生的世界性影响。
探究三:【材料说史─世界格局的变迁】

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

时间国际关系格局形成标志维护工具
20世纪20年代至二战前A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国际联盟
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北约、华约成立B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后多极化趋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3)写出材料一中“A、B”处的内容。其中“国际联盟”和“B”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出世界人民的什么共同追求?
探究四:【以史鉴今─感悟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

材料: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即美欧日及俄中等主要国家和战略区域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4)根据材料和上述探究,你认为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2024-06-14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5 . 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作为目标,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时空观念】

材料一   下图

【历史解释】

材料二   1925-1945 年中国共产党人数变化统计图人数(万人)

【史料实证】

材料三   1870年至1913年……恰恰是一波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期, 这波全球化的动力是英国, 其对外商业扩张的同时也使一大批新兴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在那一时代崛起,而英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日益受到削弱……在全球秩序陷入瓦解的情况下,世界却缺乏新的领导者来维护基本秩序。

——摘编自《一战发生机理时刻警醒当今世界》

【家国情怀】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

(1)在年代尺中,从ABCDEF 六个时间节点中任选一个写出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主要历史影响。
(2)根据上图概括 1927-1928、1928-1934、1934-1937、1937-1940 中国共产党人数变化的趋势,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任选其一)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新兴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在那一时代崛起”的共同原因。用史实说明一战后新的“全球秩序”如何建立起来的?
(4)请结合所学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制度、思想、科技文化成就等,在“可信”“可爱”“可敬”中任选一个方面,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以两个及以上的论据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4-06-07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6 . 下图是1978—1998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关于图中曲线变化的主要背景,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80年代初期下降与家庭联产承包有关B.80年代后期增高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
C.1990年波动是因为“南方谈话”影响D.1994年后下降是因为贯彻十五大精神
2024-06-0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2024年九年级历史下学期质量调研检测历史试题(三)
7 . 【世界之变】

材料一   过去500年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是权力分配的根本性调整,都重新塑造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第一次权利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崛起的进程始于15世纪到18世纪末期,……它创造了我们所熟知的现代化,同时也创造了西方国家长盛不衰的政治主导地位。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它发生在19世纪行将结束之时。……目前我们正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的第三次权力大转移,这次权力转移可以称之为“他者的崛起”。

——摘自【美】法里德·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

材料二   在全球化的早期阶段,一度形成了由资本主义的一元化主宰全球化的局面。……但进入20世纪,这种一元化的局面逐步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化,对现行的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造成了剧烈的冲击和破坏。……从总体上看,经济全球化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配置生产要素,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增长由以欧洲为中心、以少数西方国家为中心,逐渐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多元化。

——摘自杨丽红《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政治版图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说出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者的崛起”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新变化及其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2024-06-06更新 | 1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2024年九年级下学期五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8 . 人口变化情况是衡量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下面“汉唐宋三朝南北方人口对比统计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朝代
(时间)
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占全国户数比例(%)人口(万户)占全国户数比例(%)
西汉
(公元2年)
26221.297478.8
唐朝
(公元742年)
40545.249554.4
南宋
(公元118年)
123864.667935.4
A.经济重心逐步南移B.北方经济日益衰落
C.商品经济不断繁荣D.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五”时期我国各部门投资比例表

部门重工业农林水利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其他
投资比例58.2%7.6%19.5%7.2%7.5%

材料二   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

——摘编自《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见下图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1)材料一表明“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什么?“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什么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武汉长江大桥修建的有利因素。
(3)依据材料三归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导致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综上所述,我们从中能够得出哪些经济发展的经验?
2024-04-26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2024九年级下·四川成都·专题练习
10 . 粮食与人类的生产和发展息息相关,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大多数城邦中,农民公民相对独立,尤其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他们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奴隶制在希腊城邦的农业经济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雅典拥有大量的奴隶,无论是富人或条件一般的公民都会在田地上使用奴隶劳动。临海的自然条件使雅典产生了复杂的商品交换形式,在歉收的年头,雅典会进口来自俄罗斯南部的小麦等作为主食的谷物。

——摘编自卡特里奇《剑桥插图古希腊史》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不涉及”
A.通过改革,希腊奴隶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粮食多。
B.希腊海外贸易发达,能进口粮食。
C.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材料二   汉代,巴郡的经济进一步发展,粮食产量增长迅速。汉初,巴人伐秦有功,免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巴人首领租赋,其他各姓首领和巴民每年交纳賨钱(秦汉时四川、湖南等地少数民族所缴纳的一种赋税)四十,相比内地郡县的赋税额度而言,要轻得多……汉代以后,铁斧、铁锄、铁刀等铁质农具已经在巴郡地区广泛使用,这对于提高粮食产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汉代兴修水利,解决了一些山区丘陵地带的灌溉问题,粮食耕作的面积有了大幅度扩展。农作物的品种主要有水稻、高粱、豆类等。

——摘编自罗君《秦汉时期巴郡的政治和经济》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有利于汉代巴郡粮食产量增加的因素。

材料三   宋高宗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此外,丘陵、山地还种上了北方传入的粟、豆等。北宋从印度半岛引进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两宋时期,还有培育出豆芽和韭黄。

——摘编自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随着新的经营体制在广大农村的推行,农民群众有了更大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可以利用剩余劳力和资金发展多种经营……这是我国农村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方向转变的开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4)由材料四图表可知,1980-1982年凤阳县粮食产量呈现出什么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营体制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材料五   “端稳中国碗,盛满中国粮”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并要求“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种业发展水平关乎一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脉。

(5)面对全球气候异常,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粮食价格猛涨,如何保证粮食安全,是中国的头等大事。你对保障粮食安全的有何建议。
2024-04-2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四川成都卷)-学易金卷: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