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92 道试题
1 . 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在食品制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天天和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舌尖上的微生物”的项目学习之旅。

任务一:观察酵母菌
任务二:揭秘泡菜的制作原理
任务三:探究泡菜的制作过程
任务四:分析实验数据
传统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危害人体健康。安安为测定亚硝酸盐含量,进行如下步骤:①每天取等量样本,测量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每种泡菜测量3次,然后取平均值。②绘制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请分析曲线图并回答问题:

(1)在光线较暗环境下观察酵母菌临时装片,应使用大光圈和反光镜的________镜。若视野中的物像如甲图所示,如果想要以最合理的方式快速移出气泡,应向_______方移动载玻片。
(2)视野中的这个酵母菌长出了突起,是它在进行_______生殖。
(3)制作泡菜时,利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它能通过发酵作用将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该菌种之所以是原核生物,是因为它与白菜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①选择等量的新鲜蔬菜(白菜、芹菜、胡萝卜)洗净沥干水分,切成条状放入干净的泡菜坛中。②向坛中加入适量的水、食盐和冷却后的调味料(花椒、姜片和辣椒等),没过蔬菜即可。若加入以前的泡菜坛里的“母水”能大大缩短泡菜制作的时间(1天左右即可食用),并增加风味。③盖上坛盖,向坛口的凹槽内注入清水放置于阴凉处。
(4)制作泡菜时要“盖上坛盖,向坛口的凹槽内注入清水”,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_________
(5)我国卫生部《食品中亚硝酸盐限量卫生标准》规定亚硝酸盐在泡菜中的残留量不得超过20mg/kg。由图可以看出,制作的泡菜从第_______天后食用更健康,3种蔬菜中________最适合作为泡菜原料。
(6)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生活中人们利用微生物制作食品的其他实例(一条即可)________
7日内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中考三模生物试题
选择题-单选题 | 适中(0.65) |
2 . 同学们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尝试甜酒的制作,并检测酿制过程中葡萄糖和酒精含量的变化,结果如题图所示。据图分析,如果想品尝口味甜、酒味浓的甜酒,最佳食用时间是制作后(  )

A.第3天B.第5天C.第7天D.第9天
7日内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阳江市中考二模生物试题
3 . 制作泡菜过程中,应控制亚硝酸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以免对人体产生危害。兴趣小组研究不同浓度食醋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具体做法是称取等量白菜4份,每份均加入等量7%盐水、鲜姜和辣椒,再加入食醋,浓度分别为0(清水)、0.3%、0.6%、0.9%,重复做3次。从泡菜制作第1天开始,每天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测定10天,结果如图。

(1)乳酸菌是一种细菌,能在______(填“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将蔬菜中的有机物,转化成乳酸,制作泡菜主要应用了______技术。乳酸菌与酵母菌结构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______
(2)实验中除了食醋浓度不一样,其他都保持______,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为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兴趣小组对每组实验进行了多次重复并计算各组数据的______,得到了上述数据。
(3)分析图片,随着泡制时间增加,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从变化曲线可知______,泡菜至少要泡到第______天以上才能食用。
(4)由曲线可知,食醋能______(填“抑制”或“促进”)泡白菜中亚硝酸盐的产生,其中浓度为______的食醋抑制作用最强,食醋浓度过高或过低其抑制作用均下降。
7日内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三模生物试题
4 . 下列实例与所使用的生物技术搭配正确的是(  )
A.多莉羊——克隆技术
B.杂交水稻——组织培养技术
C.酸奶——转基因技术
D.豆浆——发酵技术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八年级中考三模生物试题
5 . 厨余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餐厨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家庭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厨余垃圾。具有高含水率和高有机质的特点,容易腐烂并产生恶臭,对城市居住环境和居民健康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淀粉可被嗜淀粉乳杆菌分解为乳酸,乳酸可降解塑料,为探究“嗜淀粉乳杆菌对厨余垃圾中淀粉的分解作用”,某科研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一:将厨余垃圾制成培养基,取300mL平均分成三组,再分别采用以下三种发酵方法进行处理:
组别处理方式
A不灭菌,直接接种0.2g嗜淀粉乳杆菌
B不灭菌,不接种嗜淀粉乳杆菌
C高温灭菌30分钟,冷却后,再接种0.2g嗜淀粉乳杆菌
步骤二:将处理后的三组培养基都放置于无氧、35℃环境下发酵,每隔24h取样并分析乳酸浓度。所得数据绘制成折线图,如图所示。根据以上信息,请分析回答:

(1)该研究形成两组对照实验,分别是___(用字母表示)。
(2)步骤一表格内C组处理方式中的“冷却”,目的是___;步骤二对A、B、C三组的处理均相同,目的是___
(3)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分解厨余垃圾中淀粉的嗜淀粉乳杆菌与真菌相比在细胞结构上最大的不同是___
(4)为得到分解淀粉能力更强的嗜淀粉乳杆菌,该小组又对原有菌株进行诱变处理,得到三种突变菌株甲、乙、丙,再将淀粉分成等量的四组,分别加入等量的原有菌株、菌株甲、菌株乙、菌株丙,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菌株___分解淀粉能力最强。从遗传的角度看该菌株的这种变异属于___,该变异为生物的___提供原材料。

7日内更新 | 3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中考二模生物试题
6 . 某班同学尝试制作葡萄酒和葡萄醋,他们查到以下资料:葡萄汁中的糖分经过酵母菌发酵转化成酒精后,酒精能够被醋酸菌进一步转化成醋酸。醋酸菌是一种需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图1为发酵装置示意图,图2为6株醋酸菌发酵葡萄醋产酸总数和挥发酸能力的差异。请分析回答:

(1)根据图1所示的发酵装置,尝试用葡萄汁来制作葡萄酒和葡萄醋。
①在制作葡萄酒过程中,将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1/3的空间,目的是为了提供_______的环境,使酵母菌快速繁殖。制作葡萄酒过程中,排气口的作用是排出产生的_______
②酒精发酵完成后,接种醋酸菌,进入制作葡萄醋的阶段,为了保证醋酸菌的正常生理活动,应持续进行_______的操作,经过7~8天,便可酿制出葡萄醋。
(2)同学们还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6种醋酸菌对葡萄醋品质的影响(葡萄醋中的总酸和挥发酸含量越高,葡萄醋品质越好),探究结果如图2所示。
①同学们探究的变量是_______
②由图可知,_______是最佳发酵菌株,原因是_______
(3)为了保证制作好的葡萄醋口味不变,将密封的葡萄醋放入冰箱保存,其原理是_______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新泰市八年级学业水平考试生物模拟试题
7 . 发酵技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许多食品的生产离不开微生物发酵。请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腐乳是我国流传上千年的传统调味品,兴趣小组利用豆腐制作腐乳,过程如下:将豆腐置于蒸笼→生长毛霉→腌制→加汤卤装瓶。
(1)同学们制作临时装片对毛霉进行观察,图一中取材方式最恰当的是______(填选项),在显微镜下可见毛霉主要由______构成。

Ⅱ.自3·15曝光事件以来,人们对酸菜食品提起了极大关注。
(2)酸菜制作的主要原理是乳酸菌通过发酵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发酵过程中,存在于青绿叶片上的少量乳酸菌会通过______的方式大量繁殖。乳酸菌和毛霉的最显著区别是______
(3)装坛前,首先要用沸水将坛子烫几遍,目的是______,坛口加盖并要加水密封,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______
7日内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中考二模生物试题
8 . 我们的祖先从上古时代就利用微生物制作了多种美味的发酵食品,很多发酵工艺保留至今。小敏同学在家里尝试利用各种蔬菜制作泡菜,如图所示。但是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会生成致癌物质亚硝酸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蔬菜及其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20mg/kg。

(1)制作泡菜所需要的微生物属于______(填“原核”或“真核”)生物。除了泡菜,利用该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常见食品还有______(写出1种即可)。
(2)制作泡菜时需要将调味料加入清水煮至沸腾,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泡菜坛口加水密封目的是形成______(填“有氧”或“无氧”)条件。实验中每组泡菜至少测量3次,然后取______值,从而减少误差。
表1:
·资料一:硝酸盐还原菌
硝酸盐还原菌是具有硝酸盐还原功能的一类细菌,能产生酶,将蔬菜中的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当环境酸性增大时,其繁殖会受到抑制。
·资料二:乳酸菌
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蔬菜中的有机物生长,产生乳酸,使环境pH降低。
·说明:pH值衡量溶液酸碱度,pH值越小,酸性越强。
表2:
每天亚硝酸盐含量(mg/kg)
组别
第0天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第11天
自然状态组558110127605440
接种乳酸菌组101729181497

(4)小敏同学查阅了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来源,以及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的相关资料,如表1;分别测定自然状态和接种乳酸菌两组泡菜坛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所得数据如表2。请分析回答问题:
①如表1,泡菜中的亚硝酸盐,来自______对硝酸盐的转化。
②如表2,从第______天开始,接种了乳酸菌的泡菜可以安全食用。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部分学校八年级第二次月生物考试题
9 . 酸奶是一种健康的发酵食品,果果学习小组针对“制作酸奶的适宜温度”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新鲜袋装牛奶煮沸,冷却至常温,加入适量酸奶,搅拌均匀;
②将5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消毒、编号,倒满混合后的牛奶;
③将玻璃杯密封,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
④一段时间后,取样检测杯中的活菌数量,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如柱形图所示。

(1)制作酸奶需要的微生物是_______,它只能在______的条件下发酵,因此玻璃杯必须密封。
(2)制作酸奶时牛奶要煮沸、玻璃杯要消毒,目的是___________。加入一些购买的新鲜酸奶的目的是________
(3)本实验除温度不同外,玻璃杯的大小、倒入牛奶的量等其他条件必须相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制作酸奶的适宜温度是_____℃。
(4)该小组进一步探究了“制作酸奶的发酵时间”,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发酵时间

牛奶状况

2小时

呈液态, 无酸味

4小时

呈液态,略带酸味

6小时

呈蛋花状态, 微酸

8小时

呈凝固状, 酸度适中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制作酸奶的发酵时间以_____小时为宜。
7日内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模拟联考中考二模生物试题
10 .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你知道一杯咖啡是怎么来的吗?
我们喝的咖啡来自古草科面啡属植物的种子,也就是咖啡豆。咖啡成熟采摘后,用水洗掉种子外的果皮,将种子浸没在水中,在乳酸菌和酵母菌的作用下,乳酸菌能将糖分解为乳酸,而酵母菌则能将糖分解为酒精,乳酸和酒精进一步发生酯化反应,为咖啡豆增添水果风味。随后经过干燥、储存等一系列处理才能变为可以销售的咖啡豆。
材料二:叶锈病是咖啡的“夺命瘟疫”,严重影响咖啡种植业。这种疾病是真菌类咖啡驼孢锈菌感染所致,会导致咖啡树的叶片褪色,从明亮的绿色变成棕黄色。最后,咖啡树的所有叶片都会脱落,无法长出咖啡豆。
(1)我国云南的普洱、保山地区是重要的咖啡产区。除降水、土壤等因素外,影响咖啡生长和分布重要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
(2)水洗法去除咖啡果皮的过程利用了微生物的______技术。与酵母菌相比,乳酸菌在结构上最主要的特征是______,将种子浸没在水中为微生物产生乳酸或酒精提供了______(填“有氧”或“无氧”)环境。
(3)我们饮用的咖啡中含有兴奋大脑的咖啡因,还含有脂肪、蛋白质、糖类、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其中蛋白质在人体小肠中最终被分解______
(4)从传染病发生的角度分析,咖啡驼孢锈菌是导致咖啡叶锈病的______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